梦想是生活的动力,它给予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措辞准确,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议论文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风筝的说课稿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讲的课文是《纸船和风筝》
1、课题课型: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2、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虽然他们的友谊有过波折,但纸船和风筝又让友谊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表现了他们对友谊的渴望和珍惜。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轻轻地拨动着情感的心弦,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典型范例。
《纸船和风筝》所在的第五单元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是本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上承《称赞》《蓝色的树叶》下跟《从现在开始》。因而它处于了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所以,我认为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教学重点、难点: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教学的难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了这“三重”之一的位置。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基础目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词的规律,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主要目标)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音乐渲染法”“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评一评、画一画、演一演”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课堂上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采用简笔画等手段,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本课教学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结合我校“诱思探究教学”的实验课题,以新教材中新的呈现方式所蕴含的新理念做为贯穿教学的主线,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特色。 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二)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四)文情延伸,体现生命;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展示与交流自主识字的效果。第二课时让学生展示读书,巩固识字、写字和词语的积累运用。
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教学设想: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时觉亲。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使他们如亲眼所见,似亲耳所闻,才能入境而共鸣。于是,上课前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世界,并且充满激情地说:“今天,老师要把你们带到童话的王国中去。看,从童话的王国中来了两位朋友,快点与它们打声招呼吧!”学生的注意力一下了就被眼前的奇丽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中主动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们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无论是导语,还是课后练习,均不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每一课的识字、写字任务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的图标标示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这样的编排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习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增强了教材与读者的亲和力。结合这一编排特点,根据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从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发现识字规律,展示交流识字成果,并结合朗读感悟切切实实地抓好识字教学。课堂上我准备分三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我会读”
为了把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我先让学生从“熟读”入手,对他们提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文中的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听听小伙伴是怎么读的。”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交流读书效果时,我出示了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并激励他们说:“这几个句子里藏了许多字宝宝,不太好读。觉得能读的同学来给大家当当小老师吧!”我们知道七八岁的二年级学生,正是表现欲最强的年龄,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激励性语言表现的非常敏感。在学生自我展示的活动中也就认读了生字。
第二步:“我会记”
为了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法识记生字。我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单独列出来,对他们说:“淘气的字宝宝们想乘着气球飞上蓝天,临行前真希望你能记住它们的模样,你有好办法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开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让学生乘着升空的气球,品尝到发现的喜悦。
在强化识字效果时,我采用“快乐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同学们,这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的果子已经成熟了等着你们来摘呢!如果你能给果子找个朋友,它就会落下来。”学生在摘果子的游戏中巩固了识字效果,感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步:“我会写”
在本课的生字中“扎”和“抓”是写字的难点,课堂上我将随时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根据学情依学而教,重点范写学生写不好的笔画或生字。
至此,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生字。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意味深长。在教学中我安排了有层次性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读通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对于两个小动物幸福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容易体会,但是这部分课文的生字较多。所以,我认为要侧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体会小熊和松鼠幸福快乐的情感。
首先,我利用课件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松鼠家的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我顺势诱导:“纸船使小熊乐坏了,风筝让松鼠也乐坏了,谁能读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乐坏呢?”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向往,仿佛得到纸船和风筝的是他们自己,这会儿要他们读书便会有感而发。为了巩固读书的效果,我又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读书,让他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送祝福的孩子乐坏了,收祝福的孩子也乐坏了。而且在相互读书,互送祝福的过程中,也从小伙伴那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这也就达到了读书的最佳效果。最后,我又一次为学生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的小松鼠家的动画情境,并且让他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配乐朗读。使他们在音乐中体会快乐,在音乐声中体验友谊的幸福。
第二个层面: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加上这部分生字较少,感情波折较大,教学中我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失去友谊的痛苦和狐独。
首先,在学生还留恋在小动物们得到友谊的幸福美好的感觉中时。我用变化的语气说:“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多开心!多幸福啊!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看,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学生被老师动情的导语所感染,刚才那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立刻消失了。这时我赶紧抓住学生感情的变化,继续诱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快读读课文吧。”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在迫不急待地读完课文后,他们善良的心灵又一次深深的触动了,他们渴望友谊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刺伤。我抓住这一感情的契机赶快追问:“说说吧,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小动物们吵架后的心情,我又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想一想,生活中与自己的好朋友吵架后心情会怎样?”这样把学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狐独和难受”。借此机会,我又让他们扮演松鼠和小熊读课文的8到10自然段。学生们在读中自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自然也就体验到了两个小动物渴望寻回友情的迫切心情。
最后一个层面是:合作品评读课文,在读中体验情感。
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完成前两个层次的朗读基础上,我又提出新的读书要求:“把最让你感动地方读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每一组评选一个读书代表,发挥你们的集体智慧,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在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大胆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学生帮助小伙伴出谋划策的时候既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道理的过程。
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的气息。做为教师的本身,我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给知识注入了生命,使知识变的鲜活起来。在课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生活中如果你与好朋友发生矛盾了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切身实际来想办法化解矛盾,如:一句道歉,一声问候,一张贺卡,一幅图画等等,贵在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练习:“想为好朋友设计贺卡、绘制图片的小朋友拿出画笔开始行动吧!其它小朋友也别闲着,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着句段篇章,更在于帮助他们积累着美好的情感。这里力图体现的是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灵性、情感和想象能够自由地飞扬,构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感情,既简明扼要,又与多媒体演示相得益彰。
本课设计以“诱思探究教学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的主体地位。
总之,课堂上我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读书的实践,使他们能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着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给孩子一点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风筝的说课稿篇二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五专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本课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成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纽带,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感受。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到童话乐园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读准字词即可顺利得到通行证进入童话乐园。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
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说课稿:我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童话乐园的概貌,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贴到合适的位置,随后请学生带上头饰走进童话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活泼和谐的气氛。而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鸟的角色进入,拉近了与学生角色的距离。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乐。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么使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抓住3、5自然段进行朗读感悟训练,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含义,用角色读,赛读,分工读、配乐读等方式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发现的方法来学习“漂”“飘”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2)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忧伤音乐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自学课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我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小熊和松鼠的家进行采访,把小熊和松鼠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兴奋。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同样注重的读的训练,以学生帮帮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来感受友谊给小熊和松鼠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习是把你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由于学生对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很感兴趣,整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的。反思讲课过程,我觉得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以记者的身份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由于本课是一个童话故事,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我还精心的运用了音乐,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八、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新的理念,而且也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漂、飘”,我能抓住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我出示了“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写句的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写一写对朋友最想说的话,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评价语过于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肯定。
2、由于担心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所以读的还不够到位。
3、自己的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练。
设想:
如果这节课我重新设计的话,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把演贯穿入于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再现,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新。
风筝的说课稿篇三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的脸上有一双(??????)的眼睛,一头(??????)的头发,跟衬出他的(??????)。
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含义。
五.作业: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板书设计。
谈腿疾乐观。
22.理想的风筝????写板书????坚强。
放风筝对生活的热爱。
风筝的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
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说教、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很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一)激情导入。
1、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欢笑、有泪水,那么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学生交流)。
(课始便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师:有一群人,他们说(课件显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师引读该句,学生跟读。
3、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课件显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学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字。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随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芸炖值氖虑椤?br(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1)自己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四人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即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做风筝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
(3)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随机理解憧憬。
(4)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5)、师:用心多遍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读全段课文(在以上感悟“做风筝、放风筝”快乐的教学片段中,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情感的内化。)。
风筝的说课稿篇五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一)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二)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三)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五)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六)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七)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八)总结。
风筝的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的说课稿篇七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 ?? ?? ???),(? ?? ???)的脸上有一双(? ?? ???)的眼睛,一头(? ?? ?? ? )的头发,跟衬出他的(? ?? ???)。
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 含义
五.作业: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 ? 写板书? ???坚强
风筝的说课稿篇八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风筝的说课稿篇九
《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会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坏”等8个字,会写“幸、福”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所带来的快乐。
3.相机结合一些语言文字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聊幸福快乐的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状态下,顺势带他们走进课文的插图,并描述在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板书。同时,着重指导“筝”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纸船()呀(),()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呀(),()到了松鼠家门口。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并指导朗读。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通过三关的鼓励说掌声就是学生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引出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那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乐坏了(高兴),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1-6小节找一找。
首先,
1、体会小熊的快乐。
(1)通过看图说话小熊高兴得怎样?引出课文“乐坏了”并指导朗读再接着引出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层层递进,再提出情感要求让孩子们试试带着高兴的心情去使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争取朗读到位。
2、了解住的地方。
3、体会松鼠的快乐。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了解纸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个风筝,马上出示句子。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指导学生朗读。
最后总结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1、老师把这个童话故事编成了一首小诗歌。这既是对课文的总结,更是快乐的提升。
2、教师顺势说:看,小熊和松鼠这么快乐、幸福,你还想把祝福送给谁呢?
出示句式:我想把()送给(),祝()!
把祝福的话送给亲朋好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懂得用适当的语言去祝福他人。
3、引出幸福两个生字的教学。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筝》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依”。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我们第二学段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语段的教学。
二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风筝》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这篇课文紧扣秋天的专题,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朴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虽然是三年级,但识字写字仍是该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但在自主识记、正确书写方面需继续强化。学生能初步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记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其次谈谈本课时的教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创设适于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据此,我在本课准备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接触达到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在课堂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及传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本课浓郁的抒情基调契合,歌声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中,教师再次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风筝的快乐心情。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在本课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方法一:质疑问难法。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们做风筝的心情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对话,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引导学生理解“憧憬”的具体内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一边做着风筝一边会憧憬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层递式的想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
另外引导学生习得抓住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文时我准备采用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点指导多音字“磨坊”的读音和“依”字的学习和书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些什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设计让学生采用“先——接着——最后”的提示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脉络中,教师随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小伙伴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处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引导学习做风筝过程。这里我采用让学生抓关键动词的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做风筝的情景,再通过梳理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叙述的.条理性,最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来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叙述做一件事的过程。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心情。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也是这一自然段需要着重理解的语句。这里我着重抓住“憧憬”一词,从“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多种办法,让学生从中感悟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话。教学时,我先采用找近义词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依然”,再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质疑,重点探讨:为什么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完成了从“品词”到“悟情”再到“读文”的学习过程。
环节四:总结全课,归纳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好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师顺势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自己有趣的制作经历。
环节五:联系实际、学后运用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小制作,说清你制作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这样做旨在:对应课时目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以上是《风筝》(第一课时)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一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还有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倾听中感知理解,在学习中体会意境,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我将本课定为两课时,我现在着重说第一课时的内容。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根据课文特点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强化倾听 综合发展》课题研究,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本内容的倾听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组讨论,自主识记生字的方法突破,在此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并感悟课文。我将本课时的难点定为: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合作探究法,如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课文时强调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种方法是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
加拿大教育专家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配乐讲述,创设意境
为了吸引学生情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前我先配乐讲述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学生认真倾听,我巧妙地揭示课题: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童话吧。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情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2、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我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良好倾听的习惯。
我还引导他们用比较的方法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漂”和“飘”。让孩子们把带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用开火车读、比赛读、抢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生字、词语的识记和积累。
3、合作探究,听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学生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如:挑战读、赛读、展示读、合作读等。强调别人读书时,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师生共同评价。 “低年级阅读应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祝你幸福!祝你快乐!松鼠高兴得哭了。让学生通过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产生了“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4、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小松鼠和小熊和好了,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在纸船里写点什么呢?在深入挖掘文本内在蕴含的基础上,让学生适时地写一写,为学生创设一个绝好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将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地把故事内容清晰地显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展现一种童话美。以达到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倾听习惯,紧紧围绕发展与创新的“三条主线”阅读、习作、口语表达展开,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意志和习惯个性的“三项素质”落实于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二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自读感悟时,老师随即点评:“你读得很难过,谁能比他读得更难过?”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船问:“这真是一只吉祥船,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接着问:“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让我们把这份幸福写下来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幸、福”两个字,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四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学生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4、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以后再共同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表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表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纸船和风筝》是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在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看图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出示重点句子边读句子边复习生字。再出示精美图画,让学生说说图中画了什么?猜猜两座可爱的小房子分别是谁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保证充分的阅读。初步朗读,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时的快乐。
2、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简笔画板书、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六
《五彩缤纷的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版十四册第六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提炼、增减,形成一课时新授课。以大量的风筝图片欣赏为主线,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流派、绘制工艺等一一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及制作风筝,使学生初步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加深了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在教材的单元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依据
针对学情,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风筝的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制作方法及制作一个风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观察、分析,不断递进探究、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并通过放飞风筝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及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与步骤。
现阶段的初中生充满着青春活力,风筝对他们来说即是民间艺术品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玩具之一,能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对他们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述及动手制作的能力较强,这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学习内容,美术教育审美性、创造性、直观性等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审美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审美和成功的乐趣,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欣赏“万绿园放风筝”、 “万宁的扎放风筝”等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2、直观演示法(示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的欣赏、分析及师生演示制作风筝,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制作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
3、引导、启发教学法:这个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到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进行的。基于这一理念,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三、创作实践、教师指导。
四、交流评价,展现自我。
五、艺术延伸,放飞梦想。
视 频: “万绿园放风筝” 情境的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最早的风筝是出自什
么地方?
风筝起源于中国,具今20xx多年,是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设计意图: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唤起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赏析图片,引导探究风筝文化艺术的特点。
设 疑:由于不同民族、地域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它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你对风筝流派了解多少?最著名的风筝产地在什么地方?(风筝的流派:北京、天津、山东、四川,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
探 究:(图片、实物欣赏)风筝的图案、色彩、结构的有哪些特点?
学生总结:纸扎风筝从结构上一般分平面式、串式和桶式三大类别。风筝的绘制工艺有手绘、木版彩印、工笔重彩、色彩平贴等。题材内容多以吉祥动物、戏曲和年画中的传统故事为主,造型整体别致,色彩鲜艳,对比性强、色块大等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二)师生合作,释析难点。
1、学生演示、教师辅助:扎骨架、糊纸面。
师:谁做过风筝?能说说风筝是怎样做的吗?(请同学上台演示)
2、师完成彩绘:怎样让它更美?(彩绘,注意色块大、鲜艳、对比性强,可剪贴,形式多样)。
3、学生归纳总结风筝的四艺:扎、糊、绘、放 。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扎骨架的比例、绑线的方式及对称关系)。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作为铺垫,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欣 赏:海南万宁节日扎放风筝视频
实 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做一只风筝。
要 求:图案美观,色彩鲜艳、注意对称关系。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资料参考:风筝的骨架及图样集)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海南本地的放风筝习俗,增强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同学间的合作实践,共同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各组分别派代表展示本组风筝,针对风筝图案、色彩是否美、是否具有平衡感等问题,通过生生、师生评价,讨论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 展示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述与审美能力。)
1、艺术延伸: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体育活动,它有着健身、养目的好处,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现在,让我们带着收获,怀着美好的愿望,随着风筝一起放飞吧!
2、到操场上放飞。
(设计意图:通过放飞风筝,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风筝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到中国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七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手足之情,珍视家庭亲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风筝》写于20世纪代,而面对的学习群体则是刚进初中的出生于90年代末的花季少年,他们也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久远,再加上初一学生理解力有限,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思想深奥、意蕴丰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1、正确朗读,感知文意2、涵泳品味,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是: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向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风筝,飞吧》,欣赏美丽的风筝图片,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风筝是报春的天使,是孩子们的梦想。同学们都放过风筝或看过放风筝的吧?当时是什么心情?(学生各抒己见)。
是啊,看见风筝,我们便会忆起诗一样的童年生活,内心充溢着愉悦与激动。可是,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为什么却感到“悲哀”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散文《风筝》。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建议“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活动一: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谈一谈:你听读后有哪些感受?(。
2、评价朗读。
3、讲述故事(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4、交流听读感受(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过渡:同学们的感受真是丰富多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宝贵的阅读的经验走进鲁迅,把握他在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吧!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大活动二: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
1、进行第一个小活动。
(屏显:活动一:品读3-4段。
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来?(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
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新课标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
学生对兄长的评价意见不一,于是教师补充介绍一下当时鲁迅先生的家境: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这次冲突就发生在老大与老三之间。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且做他们的保护人。这样介绍之后,同学们也许就更能理解鲁迅不许弟弟放风筝的原因和”有出息“的含义了。
(在学生有疑问和分歧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豁然开朗)。
过渡: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20多年以后,在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先生心中又掀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呢?请同学们探究课文5——12段。
2、进行第二个小活动(屏显:活动二:探究5——12段)。
想一想:20年后是什么原因使鲁迅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一说:你能代这兄弟俩给对方说几句话吗?
(1)明确:看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懂得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心里沉重起来。
(2)心灵对话(屏显:心灵对话哥哥(弟弟),我想对你说:————)。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过渡:兄弟二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当年那件事,是不是也体现了浓浓亲情呢?其实这样的亲情故事在我们的家庭中也经常上演。让我们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吧!
(六)体验反思,拓展文本(大活动三: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
(屏显:讲一讲:让我们一起荡起记忆的小舟,走进心海。讲一件曾经触动你心灵的事,诉说亲人之间的爱,体现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2、师:同学们是否也有过和老师类似的经历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师的讲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学生讲述自己亲情故事。(3——5人)。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4、师小结:亲情不仅在温柔的话语里,也不仅在细心的呵护中,更在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兄弟姐妹之间磨擦的火花里。以一颗宽容、谅解之心善待亲人,你会拥有更多的爱!
(七)探究”风筝“现象。
1、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2、师小结: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3、一篇名作,带给人的思考总是深厚而丰富的,思想家的文章尤其如此。当你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篇作品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此环节设计基于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风筝的说课稿篇十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1、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2、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1、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心情变化,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三)课前准备:cai课件,小熊、松鼠图片,文章语句,抒情音乐。
1、教法:在全文中我采用扶放结合法和朗读式教法,并辅助图文和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1、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你们觉得是就鼓鼓掌,你们觉得不是就摇摇头。
(1)、我们是敌人。
(2)、我们是好朋友。
(3)、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4)、你们是最有自信,最棒的孩子!
2、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课后词语。
(3)、选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20课《纸船和风筝》,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和——的故事?(生答)(板贴小熊和松鼠的图片)也知道了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跟我读。(生读课题)。
2、师:可纸船和风筝到底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的呢?(板贴好朋友)。
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第2——6小节,找找答案吧!(生自由地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2——6小节。
(1)、(出示小熊乐坏的图片)师:小朋友,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小熊乐坏了呢?(指名回答)。
师:是啊,松鼠把自己最爱吃的送果送给小熊,并祝小熊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随即板贴祝你快乐)。
2、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因此,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师:小朋友,平时,你们都有哪些开心快乐的事呢?请你说一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吧!(指名说,这里让学生具体说说)。
4、师:真开心,让我们都变成快乐的小熊,拿起书再来快乐地读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
5、(1)、师:友谊之船使小熊乐坏了,那幸福的风筝又带给松鼠怎样的心情呢?(出示图片、指名说)这幅图你又看出了什么呢?为什么?(随即板贴祝你幸福)。
(2)、指导朗读。
师:是啊,松鼠看见小熊祝他幸福,是多么快乐幸福啊,谁来快乐地读读第5自然段。(多叫几个举手的小朋友读)。
(3)、师指着“一把抓住”问:小朋友,“一把抓住”说明什么?松鼠一把抓住风筝会怎么说呢?谁来演?(指名说,指名和老师一起演)。
(4)、师:演得真像,掌声鼓励。让我们大家跟着这位小朋友学演一下吧!首先请1、3、5、7排的小朋友站起来当松鼠,2、4、6、8的小朋友坐着伸出右手像风筝一样来飞起来。(轮回演)。
6、(1)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因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再(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幸福。(齐读)。
(2)(播放课件演示)师:是啊,纸船就是友谊的使者,随着小溪流到小熊的家,风筝就是友谊的翅膀,随着风飘到松鼠的家。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3)(出示:第7自然段)师继续说: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带漂流的纸船了。
师:请你们睁开眼睛。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他们俩可能为了什么小事吵了一架?吵架后两只小动物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
(4)(播放抒情音乐)指导朗读。
师:是啊,没有了朋友的祝福,是多么的难过啊,带着你的难过,请第一、二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读第7自然段)。
师:小伙伴离开了,友谊消失了,是多么的伤心失落啊,带着你的伤心和失落,第三、四组的小朋友,请你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再读第7自然段)。
1、师:从此这对好朋友就真的分开了吗?请小朋友拿起书,认真地读好第8、9自然段。(自由读)。
2、(老师贴上记者证,拿起话筒)大家好,我现在是二(4)班的记者,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熊和松鼠,我来采访采访你们。(请上两个小朋友)。
师:是啊,小熊很难过,他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他是多么希望松鼠能看见,他心里在思念松鼠。
(2)、小松鼠,你和好朋友吵架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3、指导朗读。
师:多伤心的松鼠啊。谢谢你们把我当作好朋友,向我诉说心里话。让我们带着思念,带着伤心好好地读读这两段话吧!
4、(播放萨克斯)(让学生看窗外)。
(1)师:在没有纸船和风筝的日子里,小熊每天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纸船啊,可他只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门,他多么希望能收到风筝啊,可他只看见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2)师:一天、两天、三天......过了好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出示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我请男同学来读。(男生读这段话)。
(3)师:小松鼠多么渴望能和小熊和好啊,多么盼望小熊能放一只风筝啊,让我们女同学再用期盼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吧!(女生读这段话)。
(4)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5)师: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高兴————。他连忙————————。
(6)师: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他在高兴什么,他在哭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松鼠的高兴而哭的心情吧!(齐读)。
(7)师:这时,松鼠边放纸船边会说些什么呢?
师: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下面请小朋友和同桌轻声地读读这首诗,让友谊传遍你我他。(自由读)。
师:我请男同学来读上行,女同学来读下行,再来感受友谊的珍贵。
友谊就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就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1、师:是啊,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小熊和松鼠也让我们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后,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说得多好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一定学会容忍和谅解。(板贴容忍和谅解)让我们也来学学小松鼠和小熊,折折纸船和风筝,写上祝福的话,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让纸船和风筝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吧!
(亲爱的爷爷:
您好!祝您————!)。
容忍谅解。
小熊图片松鼠图片。
好朋友。
祝祝。
你你。
快幸。
乐福。
风筝的说课稿篇二十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6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