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肯定和鼓励。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或反思,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提高。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13×11=、14×11=、15×11=、16×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6×2=12,7×1=7,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题,学生在座位上做题,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进度,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枯燥单一的课堂环境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思维定式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年纪中,他们不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而数学课程又是一门极具思考的学科,往往教师在讲解一道题目时,不会选择最容易的解法,而会选择最容易理解的解法。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便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他们在做题时只有照搬照抄教师的解题方式,并不会举一反三,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3.从众心理影响学生思考。
通过对现如今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课堂调查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时,一些积极的学生会用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目中的答案与这些同学回答的不一样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疑问,不能够在心底坚定自己的想法,最后只能将其改成和别的同学一致的答案。这种从众的心理都是由于学生不自信的表现,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在这个心理的影响下会形成懒惰的心理因素,最终失去创新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需要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一堂课的开始是尤为关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刚进教室就会说:来,大家把书翻到某某页,我们来学习一些某某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导入,是一个良好的课堂开头。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往往一些有趣的事物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游戏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掌握好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小数除数》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整除”、“余数”的概念。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12张卡片,并且让学生将这些卡片进行分堆,并且规定每堆卡片数量必须相同。学生经过动手操作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5堆的卡片会有多余的卡片。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开展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整除”、“余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游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彼此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模型思想。教师需要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时间,将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样不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2]。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量一量,比一比》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分配,向他们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根据教师的安排,学生会积极的测量身边的物体,在自己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得出结论,不仅加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模型思想,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有利的帮助作用。
4.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小学数学能够对学生的生活方方面面起到帮助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数学问题结合生活,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同时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生活化数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大胆的数学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测,这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搜集数据。如在学校的体育馆内收集运动的器材的数据,篮球有多少只、羽毛球有多少只等,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做好数据的统计。传统的数学教学限制于课堂之内,在书本上会有数据收集的方式,教师对本节课内容也是一带而过,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分组合作也拉近了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
5.布置开放式的课后作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课后的练习题设置中,教师也能通过开放式的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解题答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的练习题不能只是注重结果,即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解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从举一反三的角度来看,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例如在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其练习题的设置普遍都是一个长方形中给定长宽数据,然后让学生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种练习题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就可以自行编制开放式的练习题,如“假设我们要给班级里的窗户制作一个窗帘,窗户的长度是2米,宽度是1米,那么我们需要购买多少面积的布料呢?在练习题中,有的学生首先数出了班级里的窗户的数量一共6扇,然后所需购买布料的面积就是2×1×6=12。有的学生则认为,为了达到更好的遮阳效果则需要购买更多的布料,如每扇窗户的长度高出10cm左右。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解放传统教学思想,创新变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数学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二
樊春荣。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菏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几棵莲子由弱小到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史铁生残废了双腿,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了感悟,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三、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四、尊重生命的伦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受封建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习惯性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他们歧视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摧残甚至扼杀这些人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对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保持着冷漠和欣赏的态度。
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如教授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柳妈”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她对弱者祥林嫂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祥林嫂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
作者邮箱:fcrjrm0752@。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三
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自学、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作者:马晓克作者单位:河北唐县石门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33.6关键词:数学教学自学能力悟出规律。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四
[作者]张庆。
[内容]。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经过这么层层筛选,我以为,在小学阶段衡量“语文过关”要突出以下几项指标:--能识2500个常用字;--能背200篇好文章;--能写一手好字;--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
--能读程度适合的书报;
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五
樊春荣。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轻生命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局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菏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几棵莲子由弱小到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史铁生残废了双腿,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了感悟,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1][2]。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六
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共同制约着人的个性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重视。
一、个性的涵义。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因受特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性格特性。一般个性分为两部分,即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异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倾向性包含欲望、兴趣、动机、志向、信仰等,与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被个性倾向性牵引而表现出某特定的心理特征。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行探讨。
1、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舞台。
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时常意欲展现自己个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死板教条的授课,经常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自己去领悟知识,然后加以引导修正,对则表扬,错则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选个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结果,加以修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不受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
2、教学气氛要温和。
课堂气氛不要严肃,在传统的教育中,语文老师言辞威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让学生上课心怯,感想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发威,问及问题,也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套话和空话频现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束缚,难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消磨殆尽。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气氛,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自信在温和的气氛中唤回,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敢想敢说,爱上语文课堂,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挖掘才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要建立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学生才敢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板起面孔,应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老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到这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最后,老师要奖罚分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沉默是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敢说话,总是沉默,不可能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只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沉默中消磨,成为一个死板教条的产品。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错不罚,对必夸,这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3、让学生萌发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被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萌生好奇心理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会把学生带进语文美丽的世界,而平庸的教学方式足让学生上课味同嚼蜡,除了背诵就是写作,没有丝毫乐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巧妙性,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去探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要简单背背完事,要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仿写,并提供指点,学生在写诗对句中争强好胜,兴趣自然就有了。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笔记,积极培养学生个性。
4、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课堂上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老师要知道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包容学生奇怪的答案,不是批评而是引导,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孩子个性体现在思维的不同,而创新思维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老师在发现学生的求异点时,不是直接棒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去接近答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总是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偏离标准,其实语文题本来就没答案,就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描述,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5、寻找平衡,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为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应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早期的教育总是重视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个体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落后时代,如今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寻求平衡,培养个性,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下面两点:第一,个性化与规范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不是说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忽视学生的普遍教育,毕竟小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都是相似的,普遍规律与应有的规范性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证。第二,个性发展与基本素养的发展要平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七
马云龙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平桥中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江泽民语)。很显然,这一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队活动和社区教育等定位在创新教育上面,即: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作为创新能力只能寓于生活实体的个性之中,所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性教育是语文教学需要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不能例外。
心理学赋予“个性”的概念是:“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学生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不尽相同,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水准也不一样,学生接受知识、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为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存在与各种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年龄层次、文化底蕴等不同因素组成的多维坐标系里,为不同方向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去根据他们各自的坐标,让其个性得到主动发展从而获得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激发兴趣诱发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总会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总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大胆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拟制训练方式。如教学《背影》时,讲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我先准备了一个道具--青布衣马褂。课上,我让一个叫潘顺的同学当起演员,表演买橘子的情景。表演者感触自然很深,其他同学看了表演亦体会字里行间的包含的父子深情。当大家陶醉在父子深情之际,我提问:朱自清父亲为什么只买橘子?是不是当时没有其他东西可买?如果有,为什么只买橘子?一时间,学生被蒙住了,可大家仍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后来,常去扬州的同学说出扬州有送橘子的风俗--走局,即:走好运。那年中考的时候,竟有有学生包粽子送同学,意即:中了。这怕是买橘子讨论的启示。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促使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我据学生模仿性强,喜欢唱歌等特点组织他们演课本剧。如教《威尼斯商人》,我先让学生演,再视频看电影。这样,既浓厚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他们找到差距,从而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以很好地发展,更为语文教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因材施教助长个性。
个性特征告诉我们,人的个性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了解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读者知识获得阅读客体所提供的等量,而没有自我个性的再创造,那就不能谈什么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了。只有充分发现学生自我个性特点、强点、闪光灯,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通常情况下,按教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可我又一次,在一所中心小学听课时,竟然有个同学提出了老太婆的贪婪,并从“做女霸王”角度加以印证。听课者为之一惊,教者处理方案更值得大家学习,他热情表扬这位女同学胆识和创新思维,同时结合课文背景,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必然引起很多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另外,我们还要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去发现各自的理解,甚至是动手实验或实践。如教《死海不死》,我让学生边实验,边用物理知识去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同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积极引导实践个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为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践精神,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我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是多读、多思、多写、多改,以不断表现自我在语文学习中的独到之处。首先是鼓励学生在共同学习基础上,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根据自我需要,自我意愿去锻炼自己的单方面才能。其次,积极组织书法、朗读、表演(讲演)和作文等兴趣小组,不少学生订阅《中国书画家报》《汉语拼音》《演讲与口才》《写作》等报刊。他们不仅学理论,而且勤于练习,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能够主动发展。第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展示个性发展的成果提供机会。我不仅常常在班里举办朗读、竞赛、辩论会,书写比赛、作文竞赛及课本剧等活动,还积极推荐学生参加“五四”、“国庆”、“元旦”等文艺晚会,特别每年6月1日要选送作品或朗读(表演)节目到镇上艺术节上去展示。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阅读,写作及书写能力有了提高。杨步云、赵洪宝等同学在初三就在市县小报上发表文章了,赵松松同学的剧本《钓鱼》为学校文学社的《雏燕》刊物所录用。
鼓励求异张扬个性。
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掌握的`知识经验,拓展思维的界域是发展学生个性一个重要途径。如:有一年,我要学生写一篇《一件新事》的作文,虽然仍有不少落入俗套,但是一个叫王菲的同学写了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今天,下岗工人因打工的事,回来后带动其他下岗工人办工厂这类贴近现实的文章。我阅读后不仅圈点下批语,而且到班级表扬他文章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社会性。再如有的同学作文朴质无华,有的同学作文辞藻华丽,作为教师就不能搞偏颇,应该表扬各自的长处,从而使他们形成各自风格。03级学生葛小东,王志国这两个风格迥异的作文同登《雏燕》文学报上,各得其所并怡然自乐。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常常启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扩散思维,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给乌兰诺娃》时,我组织几个学生分别代表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作家来谈“劳动创造了美”的体会。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有理有据,其语言风格体现了人物身份特点。可以说,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发展学生个性,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
及时评价匡扶个性。
学生取得成功固然要给予支持、表扬,对学有成效、学有专长更要给予肯定。作为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固然要积极鼓励,但是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也要给予制止,如:有学生读书时哗众取宠怪腔怪调、有同学演课本剧时动作举止不文明等。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给予匡扶,合理褒贬。当然老师也要处理好偏爱与偏见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偏科的关系。此外,我们老师还要处理好培养优等生、转化差等生和提高中等生的关系,要确保大面积丰收,绝不能为了培养个别学生而忽略其他同学。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钻研、勤于探索、锐意创新,不断挖掘教材内涵,不断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他们进行适时对路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能得到充分发展、主动发展,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必定增强,创新能力也一定会迅速提高,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就找到了永恒之源。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湖北省恩施市教学研究室冉正方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句话就是重视受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读、思、议、练”中强化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谈谈肤浅的认识和体会并求教于同行。一、引导读――培养阅读素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引导学生“三读”:(一)通读――整体感知这里说的“通读”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扫清障碍;二是要求学生把全文读通;读顺;三是要求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的感受,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其主要任务是:(l)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清字音字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学生在书中圈生字、新词,注字音字义。标段落层次,划优美句段,根据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评点体会。(二)精读――深入理解精读课文是在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重点训练项目,深入理解课文。这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阶段,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在八达岭使用“中部凿井法”开凿隧道这部分,此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小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知识,难以理解。于是老师就利用投影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老师先放映绘有八达岭的幻灯片,但是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中“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到“把工期缩短一半”这段话后,老师启发性提问:根据幻灯片上的地形图,开凿八达岭隧道要从山顶打几口直井?究竟有几个工作面?要求学生观察投影,对照课文动手画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有的托腮想,有的动手画,有的互相议,气氛活跃,态度认真,犹如自己在设计施工图一般。同学们仔细看,反复读,认真想,精心画,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解除了疑点。(三)熟读――领悟情感熟读课文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它是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既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又能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悟其深刻的思想。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九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抓起,改革教法,适应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独到的教学风格,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兴趣,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
一、在教学手段上创新。
21世纪信息革命浪潮的来临,加速了教育界的“技术化”,也开拓了小学语文现代教学的新方式,课堂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例如,教学《捞铁牛》时,单凭老师的讲解和观看传统的`挂图,学生很难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这一过程,并且让学生扮演怀丙和尚,指挥大家进行捞铁牛的实战演习,那么,课文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样,变苦学为乐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育观念上创新。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做适当的启发、指导和帮助。
首先,注重争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必定有争论,这是极可贵的教学机遇,教师要善于引导,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语文第八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在船沉的危难时刻救出了全船的乘客,自己虽然可以逃生,他却选择了与船共存亡,沉入了海底。为此,学生展开了辩论:哈尔威船长死的值得吗?正方认为―值得。他虽然牺牲了,但舍己为人的精神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虽死有荣。反方认为―不值得。不死以后还会是一个好船长,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充分肯定的双方观点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创新,利用有价值的争论,作为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意识。
其次,注重参与。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千方计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贴一贴,做一做……例如:在《跳水》一课中,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船的部件名称,(如桅杆等),并根据这些名称要求学生画出简笔画示意图来,了解课文情节。并且通过让学生表演猴子的一系列动作体会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再次,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当前的教学现状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的,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个平庸的没有发现意识的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充分进行。例如《白杨》中,爸爸对孩子说:“白杨树从来都这么直。哪儿需要他,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语言,以至举一反三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
江苏省淮安市平桥第二中学马云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江泽民语)。的确,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更加激烈。然而,所有的竞争之本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为此制定了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队活动和社区教育等定位在创新教育上面,即: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作为创新能力只能寓于生活实体的个性之中,所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性教育是语文教学需要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不能例外。
所谓“个性”心理学是这样规定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不尽相同,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水准也不一样,学生接受知识、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能力必然存在差异,这为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存在与各种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年龄层次、文化底蕴等不同因素组成的多维坐标系里,为不同方向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有人善于言谈,有人善于动手,有人善于思考,有人善于行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去根据他们各自的坐标,让其个性得到主动发展从而获得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激发兴趣诱发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总会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总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大胆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拟制训练方式。首先,我上课时总让学生学习名人名言,从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其次,在教学时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发展个性。如教学《背影》时,讲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我先准备了一个道具--青布衣马褂。课上,我让一个同学当起演员,为同学们表演买橘子的情景。表演者感触自然很深,其他同学看了表演亦体会字里行间的包含的父子深情。当大家陶醉在父子深情之际,我提问:朱自清父亲为什么只买橘子?是不是当时没有其他东西可买?如果有,为什么只买橘子?一时间,学生被蒙住了,可大家仍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后来,常去扬州的同学说出扬州有送橘子的风俗--走局,即:走好运。那年中考的时候,竟有有学生包粽子送同学,意即:中了。这怕是买橘子讨论的启示。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促使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我据学生模仿性强,喜欢唱歌等特点组织他们演课本剧。如教《威尼斯商人》,我先让学生看视频,然后在获得深刻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这样,既浓厚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他们找到差距,从而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以很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也使语文教学增添了几分活力。
因材施教助长个性。
个性特征告诉我们,人的个性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了解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读者知识获得阅读客体所提供的等量,而没有自我个性的再创造,那就不能谈什么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了。只有充分发现学生自我个性特点、强点、闪光灯,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愚公移山》时,我们除了分析文章要表达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这一主题外,还设计了评价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学生们从说纷纭:有的认为愚公应该考虑移山成本太高,可以搬迁;有的认为愚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当然绝大多数在肯定他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必然引起很多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另外,我们还要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去发现各自的理解,甚至是动手实验或实践。如教《死海不死》,我让学生边实验,边用物理化学等知识去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同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积极引导实践个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为此,我们本着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去大胆实践精神,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我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是多读、多思、多写、多改,以不断表现自我在语文学习中的独到之处。首先是鼓励学生在共同学习基础上,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根据自我需要,自我意愿去锻炼自己的单方面才能。其次,积极开展书法、朗读、表演(讲演)和作文等兴趣小组活动。不少学生订阅《中国书画家报》、《汉语拼音》、《演讲与口才》和《写作》等报刊。他们不仅学理论,而且勤于练习,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能够主动发展。学生潘顺喜欢书法,我就常常陪他一同练习。他兴趣浓了,字也好漂亮了。后来他在无锡商校举办的书法竞赛频频获奖,还因此被留校。第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展示个性发展的成果提供机会。我不仅常常在班里举办朗读、竞赛、辩论会,书写比赛、作文竞赛及课本剧等活动,还积极推荐学生参加“五四”、“国庆”、“元旦”等文艺晚会,特别每年6月1日要选送作品或朗读(表演)节目到镇上艺术节上去展示。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阅读,写作及书写能力有了提高。杨步云、赵洪宝等同学在初三就在市县小报上发表文章了,赵松松同学的剧本《钓鱼》为学校文学社的《雏燕》刊物所录用。
鼓励求异张扬个性。
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掌握的知识经验,拓展思维的界域是发展学生个性一个重要途径。如:有一年,我要学生写一篇《一件新事》的作文,虽然仍有不少落入俗套,但是一个叫王菲的同学写了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下岗工人先自己外出打工,回来后还带动其他下岗工人一道办起玩具厂这类贴近现实的文章。我阅读后不仅圈点下批语,而且到班级表扬他文章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社会性。再如有的同学作文朴质无华,有的同学作文辞藻华丽,作为教师就不能搞偏颇,应该表扬各自的长处,从而使他们形成各自风格。99级学生葛小东,王志国这两个风格迥异的作文同登《雏燕》文学报上,各得其所并怡然自乐。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常常启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扩散思维,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给乌兰诺娃》时,我组织几个学生分别代表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作家来谈“劳动创造了美”的体会。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有理有据,其语言风格体现了人物身份特点。可以说,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发展学生个性,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
及时评价匡扶个性。
学生取得成功固然要给予支持、表扬,对学有成效、学有专长更要给予肯定。作为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特殊才情个性化见解固然要积极鼓励,但是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也要给予制止,如:有学生读书时哗众取宠怪腔怪调、有同学演课本剧时动作言谈举止不文明等。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给予匡扶,合理批评。当然老师也要处理好偏爱与偏见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偏科的关系。此外,我们老师还要处理好培养优等生、转化差等生和提高中等生的关系,要确保大面积丰收,绝不能为了培养个别学生而忽略其他同学。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钻研、勤于探索、锐意改革,不断挖掘教材内涵,不断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他们进行适时对路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能得到充分发展、主动发展,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必定增强,创新能力也一定会迅速提高,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就找到了永恒之源。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一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一换。
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
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
有比较就有发现。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
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而对于统制诸神的宙斯来讲,惩罚普罗米修斯不需要请示任何人,“决定”一词表现了他的狠毒和独断专行。这样一来,同学们比出了味道,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把人物的形象铭记于心。
四、补一补。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范文的语言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仍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没有写,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后的心理状态等等也没有写。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补白进行语言补充,带领学生地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恐怕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做得到的。
五、调一调。
调,即调换文章中语言的顺序,重新组合,句子里词语,一段话中的分句,有时前后调换一下并不影响意思表达,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珍珠鸟》一文的开头是这两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两句话的顺序调整一下,让学生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否相同。而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就能感悟出把“真好”一词放在最前面,更能表达出作者迫不及待要流露出无比喜爱珍珠鸟的感情。
六、读一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意朗读指导。使读步步深入,并在计中合理穿插说与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演一演。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感。如果课文是童话寓言,分角色演演;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介绍人物的事迹;课文是写景的,就当一次导游等,把形式搞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令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在精读精练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语感。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二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了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课题。但是,现如今很多课堂依然是教师在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通过实践证明,学生自己领悟到的知识才能真正让其受用一生,并形成一种技能。
1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每个有都拥有主体性的特质,主体性中包含着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在课堂之中,有成熟的学习方式以及独立的见解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才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要以引导性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有效的养成各种习惯,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2学生主体性确实的原因。
如今,尽管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教师包办学生的一切,使得学生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或独立性往往有着严重的`缺陷,虽然在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可与教师的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严密的来说,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并不适合时代发展中学生的需求。
如今,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正是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一般为:教师课改意识淡薄,对新理论不关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认为高分数才是好的;认为没有时间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固执的认为讨论、探究等活动会导致课时变少,导致教学效率变低;而还有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新的方法实践起来比较困难,不愿意去主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都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明确的知道,主体性的发挥与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这种又要的影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尽力改变自身过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将探索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落实。
3.1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完成从单纯的传授者到引导者角色转变,客服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教师不应在教学在教学之中居高临下,但很多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强调,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主动的探究,而是被动的灌输,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十分疲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无论是什么教学活动,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在课堂上完全支配。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一定的自由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合作、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自我。并且,教师还应让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在教学中师生做到互动,分享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变成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信任,可以让双方做到共同成长和提升。
3.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敢在教学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在这样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很多学生都缺少主动探究的能力,主体意识非常淡薄。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其主体地位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与否,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影响颇深,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紧迫的。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张的心态放松下来,对学生的态度应友好亲切,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惑问出来,而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也应多以的鼓励的形式,增强其对地理的自信心,真正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成为课堂之中的主角。
4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主学生塑造主体性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教育者的理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全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摒弃过去一人控制课堂的做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的地位,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青.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的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
[3]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三
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教育理念新了,教学手段多了,学习方法多样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个性得到了张扬,综合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种种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那么,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一词在《辞海》里的解释为:“本来的面目”。语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知,“本色语文”就是“本来面目的语文”,即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紧紧扣住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朗读体会、学会读写、学会表达。
本色语文要“意文兼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这样说的:“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文章一旦选进语文课本,成了‘课文’,它就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一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
案例1:《花钟》教学片断。
(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后交流)。
生1|: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
生2: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生3: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你们真会读书!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就这样,这段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完成了阅读任务。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有些教师只注意教学“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以为理解了内容,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就万事大吉了。而“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往往被忽略、被淡化、被遗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文语言的表达方式。
案例2:《花钟》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个句子具体写了这个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些孩子已经画完了,你们画了哪个句子?谁来读读?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师:你们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注意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花开的时间。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写时间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了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作者按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把这9种花开放的时间写阵来了。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了这些都是写时间的词语。
师:是怎么写的?你呢,你的发现呢?
生3:我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
师:这样我们读起来更富于变化,更有节奏了。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有些时间加了“左右”表示什么?你来说说,说完整。
生4:“左右”表示大约。
师:是大概的时间。是的,作者写时间有些是正点的时间,有些是表示大概的时间。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句子就是围绕着这些内容来写的。
这个教学案例,先引导学生由文字到思想,理解了课文第一段中有关花开的句子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内容到文字:“读读这些词语中,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进入研究“作者怎么写花开,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环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发现了课文中描写花开句子的特点与作用。这样,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积累了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表达知识。这样的日积月累,对于今后的写作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本色语文要真正自主。
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自主学习,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案例3:《景阳冈》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让学业生初读《景阳冈》后,问:你们想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有自己的想法吗?
生1:“武松打虎”的过程很精彩,我要重点研究这部分内容。
生2:武松是个英雄,我想研究这个人物,写人物评论。
生3:我想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武松打虎”,行吗?
师:好啊!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我来给他们写剧本吧!
生5:《好汉歌》就是描写武松这些梁山好汉的,我想将学课文和学这首歌结合起来。
(教师将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始“学”课文,15分钟后交流汇报)。
这是一个追求形式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典型案例。表面上,教师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自己选定学习方法,然后按学习兴趣分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学生的说法游离文本,脱离主旨,没有潜心领会文本,所讲的方法不切实际。这样的自主学习,徒有形式;这样的合作,枉有其名。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经历的局限,认识水平有限,在理解文章内涵,往往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因此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正确理解、处理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之间的关系,并及时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
案例4:《景阳冈》教学片段。
师:从武松饮酒这件事,你感受到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感受到了武松的酒量很大,很能喝酒。
生:我感受到了武松的性格很直爽、很豪放。
生:我觉得武松真是个酒鬼。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哗然,许多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师:你的感悟有些与众不同,能不能说具体些?
生:因为这家酒店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说明一般人在这里喝酒最多不过三碗,可武松却一口气喝了十八碗,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酒鬼。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你的脑海中,酒鬼是什么样子的?
生:酒鬼是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的人。
师:那么,你觉得武松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觉得武松不是这样的人。他虽然爱喝酒,但不糊涂。
生:我也觉得武松不是酒鬼。并不是所有爱喝酒、能喝酒的人都是酒鬼。其实武松的心还是挺细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略)。
师:是啊!古人说:“鉴照人影,酒映人心。”武松好饮酒、善饮酒正好说明他豪爽的性格。
学生讨论“从武松饮酒这件事,你感受到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武松真是个酒鬼”的说法,这种独特的见解显然是与文本价值相违背的。针对这样的认识,教师选了一个很好的启发点:“在你的脑海中,酒鬼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启发,学生先是明白“酒鬼是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的人”;进而懂得“并不是所有爱喝酒、能喝酒的人都是酒鬼”;再接着联系课文中关于“武松心还是挺细”的描述,紧紧扣住文本,品词析句,就比较深刻地理解了武松豪放的性格。这是一个渐进的理解、感悟过程,也是学生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在真实、朴实的教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教师准确、精当与到位的指导所起的作用。
阅读教学要回归本真,走向“本色”,就要真正做到“意文兼得”,既要读懂写什么,又要读懂怎么写;就要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适时点拨,及时引导。要正确地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四
[内容]。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更新教学手段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即把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在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语文教学而言,它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无益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其实,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旦认识并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问题就必然会如庖丁解牛一般迎刃而解了。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举例分析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例的讲解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路和规律。如文言文翻译,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且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都给学生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理不清思路,把握不好规律,翻译时就会出现用词不准确或者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如果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片面地强调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译法,而忽略了翻译方法的指导,学生就很难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反之,教师如能通过举例给学生讲解、分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理解、揣摩,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灵活掌握了。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翻译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先找出这句话中有多少个实词(用横线划出来)。第二步让学生逐词直译,译不出来的可引导学生查古汉语字、词典。结果成了“医生喜爱医治没有病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个句子显然是很拗口的。第三步再让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课文的意思把句子梳理通顺,于是就译成了“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这样翻译,意思就表达得清楚明白了。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掌握了一种译法,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在教师诸多的举例教学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二、指导归类即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得出对知识学习中一般规律的认识。例如:文言虚词“之”的教学,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词性不同或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的变化,它的用法及代表的意思就不同。通过归类分析,学生认识到“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动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并掌握了“之”随词性变化后词意的变化规律,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归纳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而把握其变化的规律。再如现代文的教学,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因体裁不同,构成要素及表达方法甚至语言特色都会有差异。但同一体裁的文章,其构成要素及表达方法包括语言特点一般大致相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按体裁分别归类,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类体裁文章的不同要素、不同表达方式及不同的语言特色,把握各类文章的内在结构规律,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吃透教材,由此及彼地进行联系,以提高其全面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如《葫芦僧错判葫芦案》一课的教学,分析课文时教师应抓住护官符这一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系――1.联系文章结构使学生认识到护官符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并推动情节的.发展;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护官符的作用在于揭示官场的腐败现象;3.联系案件中人物的作为及遭遇,护官符成了贾雨村徇私枉法之本,冯渊、英莲丧命受屈之因,门子敢于献策之依据,联系葫芦案本身护官符又成了该案无人受理的根本缘由。这样联系,不仅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护官符的作用,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深刻理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四、由表及里即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挖掘教材中本质性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例《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我们更加倍地需要歌唱,因为阳光照不到我们身上。”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思考:阳光代表什么?阳光照不到身上说明什么?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就会认识到作者写的阳光从现象看是太阳光,从表达意思上分析其实质是象征光明、自由和幸福。这样分析,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内容理解起来也就深刻多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挥手之间》一文中机场送别场面的描写,表面上看是写送别的情景,实质上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向往胜利和自由,以及对毛主席的依依难舍之情等。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了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那么学生便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进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五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语文教育个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个性化或人道化。这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与个体化,使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并让这三者联成一体,就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六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十几年中,寓教于乐可谓老生常谈,也许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际上,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也可以另辟蹊径而殊途同归。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指出:“人的认知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智能。智能之间并非彼此孤立、毫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所以发展多元智能应该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新措施。
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开阔视野,提高其想象能力,使单一性的语文教学向综合性的教学发展,使平面型向立体化教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采用多种形式,自然而巧妙地横向联系,注重音乐、美术、外语、数学、生物、化学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音乐、美术两方面的感悟诉诸笔端,以期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一、音乐触动灵魂。
教师根据教材的不同体裁、内容,选择恰当的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气氛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音乐化虚为实。
“旋律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音乐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语文教材中有些描写所表现的意境学生无法感知,仅凭教师讲述很难凑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形象地再现,依据课文内容,播放或清新的、或阴深的、或宏伟的旋律,这样,情景性的语言描写与相应的音乐形象相联系,转换为学生可感知的听觉想象,教起来也就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了。
如教《星星变奏曲》一课,仅凭书面文字的讲解,要学生去领会诗人想象中那个诗意的世界、夏夜般柔美的世界、春天般温馨的世界,显然很困难。教学中,在注重讲解的同时,我适时地播放《神奇的九寨》这段欢快优美的旋律,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把书中一些描绘景物的词语、脑中无法感知的画面,化为可用听觉感知的音响来替代。音响、乐音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学得认真,听得入神,使师生共同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享受的同时,也理解了诗人营造的意境,领悟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音乐营造氛围。
给语文配乐是以音乐为辅助手段,利用音乐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一篇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在进行教学朗读时,我们如配以深沉哀悼的音乐,哀乐不仅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表现了课文中描写的肃穆悲痛的具体环境和特定的氛围,使学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首都无数男女老少的送灵队伍中,一起站在长安街两旁,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配乐教学很好的烘托了课堂教学气氛,强化了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主题。
四、音乐升华主题。
除借用音响之外,师生清唱也极富感染力,能有力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文章主题。我在教学八年纪上册《芦花荡》时,根据第一节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唱几首革命歌曲,学生异常活跃,大胆演唱《地道战》、《洪湖赤卫队》、《我的祖国》等歌曲,这不仅调节了紧张的神经,丰富了课堂生活,而更为主要的'是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保家卫国责无旁,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五、美术冲击视野。
美术可以将人的精神、感觉、情感通过造型而对象化,它以具体的造型和丰富色彩强烈冲击人的视野,将难以言传的东西变得让别人能够理解。
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诗词进行“诗配画”,小组内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诗词意境,给诗词画上简笔画;擅长书法的同学则用书法艺术将诗词原文写在画上;擅长表达的同学就代表全组汇报这样创作的构想,最后老师小结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及创造力等方面。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历来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他的诗时穿插美术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的妙处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就请学生合作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画,眼见着一轮红日,一条滔滔长河,一道笔直孤烟,一片辽阔的原野;听着有创意的构想讲解,深入浅出的表达,视觉艺术与文字语言相辅相成,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一种雄伟而苍凉的意境在脑海中油然而生。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而更深刻更牢固,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语表能力得到锻炼,自身才华得到发展;进而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学习散文、小说等作品时,为了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意境,也可组织“文配图”、“画配图”等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科穿插,并非“泛语文”概念,而是在尊重语文文本及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语文教学”为根本,“学科穿插”为手段,寓教于乐,真正把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七
色彩在造型艺术要素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生的美术世界中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色彩知觉而敏感的审美能力是学生美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中笔者发现:一位没有经过专门色彩训练的学生,其色彩认识表现为一贯的原始性,主观色和固有色是他们表现作品的主要特点,在低年级阶段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年龄特征所具有的'美感色彩来欣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表现从全面色彩感受来说,是单一而浅薄的,同时也使作品失去更丰富的色彩美感.因此,笔者认为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逐步走出原始性的色彩表现方法,不断加强其色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的色彩世界向着更丰富、有直觉、更审美的高品质发展.
作者:部杉杉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刊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altechnique&equipment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八
1.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能有条理地讲述一些动物的特点,能说出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2.在情境中感受与人交际时做到说话完整、生动、具体,交流有礼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自信。
3.在交际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学习者分析。
我们学校处于农村,观察这些动物很方便,学生更能深入的去了解、观察动物的活动,学生能具体的描述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互动和谐的交际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特点。
2、在活泼开放的交际形式下,把话说完整、生动、具体,交流有礼貌。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业余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动物园或亲友家走一走,看一看有哪些可爱的动物,观察它们的样子,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课前要了解学生喜欢哪种动物多一些,方便在课堂中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导入: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学生进行猜谜语活动。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猫)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2.揭示课题:这就是老师喜欢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板书课题:说说你喜欢的动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说一说。
1.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喜欢猫和金鱼的?
2.引导学生从谜语中找出动物的特点。(相机板书:外形、脾气)你还想知道动物的哪些事呢?(相机板书:吃(进食)、玩(嬉戏)、休息等特点)这就是动物的(特点)(板书:特点。)。
3.玩游戏: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你说我猜”,怎么玩呢?请看游戏规则。(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读规则。)游戏规则:
你说:可以说谜语,也可以描述动物的一两个特点,让大家猜猜你喜欢的是什么动物。(回顾板书,动物的特点包括哪些。)我猜:根据别人的描述,猜出动物的名称,并简单说理由。
4.老师举例子,让学生学会用句型说话:它……老师利用板书,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的几个特点来说话: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先让学生两人玩游戏,再指名跟全班玩游戏。
5.刚才的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再次了解自己说话的内容。
6.小结: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动物的可爱的外形,古怪的脾气,有趣的休息方式都告诉我们了。学会抓住特点,就能讲得清楚。(板书:抓特点,讲清楚)。
三、看一看。
1.动物世界奇妙无穷,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看看吧。
2.展示动物有趣的图片。
3.补充说话练习。老师只说一种动物的一两个特点(选取说话的这种动物必须是学生喜欢的,比较了解的),让学生来补充这种动物的其它特点,有趣的事。
4.小结:通过跟同学聊一聊这种动物,我们对它的了解更深了。
四、聊一聊。
1.课前老师了解到喜欢()()()()这几种动物的同学比较多。(括号里是事先了解到的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某些动物)。
2.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聚在一起,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这种动物的特点的?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进行交流。
(课前了解学生喜欢哪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学生最喜欢的。)。
3.请代表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学生评价。
4.小结:平常细心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来介绍,使人听得更清楚、更明白。
五、议一议。
1.这些动物多可爱呀,可是总会发生这样的事,谁来救救它们呀?(看动物被抓,被伤害,家园被破坏的图片)。
2.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它们呢?学生自由发言。
(看书、电视、网络、饲养、去动物园等)。
推荐书目:《我的动物朋友》《动物世界》。
推荐电视节目:《人与自然》《狂野周末》《神奇的自然》。
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探究、去发现吧。
七、布置作业。
回家把你今天了解到的动物知识告诉你的家人、朋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十九
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实施。学习课程标准,除了要明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贯彻课程标准中改革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标准。
一、以课程标准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关键是要做好8个字的工作:熏陶感染,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时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形成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品质而言的,它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自主学习的总体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活动时,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合作学习是就学习形式而言的,它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索学习是就学习性质而言的,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索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探索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5.切实调整教学的着眼点。
在教学中,要把我们的着眼点调整到过程、情感与态度上来。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是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的。我们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但要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但要更关注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6.努力具有大语文的观念。
[1][2][3]。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二十
语文活动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活动教学因素,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灵活多样;善于鼓励疏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作者:王曼丽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222069刊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schooltimes年,卷(期):2009“”(11)分类号:g62关键词:语文活动教学个性发展和谐关系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二十一
采取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每年在接手高中和初中新生时,我多次遇到学生提出“在机房我们不打游戏,那我们能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可想在以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探索,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总体上还不是很规范,上课随意性大,缺乏信息意识现状,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绝大多数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以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技巧、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教学生操作windows系统,学习上因特网等,那不是信息技术教学,充其量不过是计算机培训而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当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目标,教学方式,课堂师生互动,人机交互,问题点评,实验课题等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
在保证课堂教学有序的前提下,搞好师生关系,多鼓励表扬学生(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学生),有助于实施教学目标。我校教改二年级有一位女生,平时上课喜欢调皮,不按老师教学要求,经常玩些小游戏,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经过多次教育仍没有改正。有一次我让全班学生写一篇内容真实的学习总结,“结合自己最近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谈谈有什么收获?或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受到什么启发等?”可她却写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心得。“常忆信息技术,浪费时间无数…多次考试未‘糊’,赢得笑声一路…可惜高考‘3+x’,电脑实无用武之地也…故‘信技’不如‘语数英’也!...”。我没有在课堂上当场批评她给,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她班主任。课后我找她谈话,首先鼓励她敢说真话,文言文学的好,并讲叙前年高考作文有一位学生也是用文言文写的,专家给他的评价很高,当时就被一所重点大学特招的事情;同时,严肃地教育她要端正学习态度,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意义,她当时边笑边点头。事与愿违,在期末理论知识考查时,她居然边本加利在试卷上不按要求乱写一气,我当时毫不犹豫给她评了一个大大的’o’,也没有找她谈话,以后每次上课我都用严肃的目光看着她进行冷处理。她开始有些不以为然,经过一段时间后,好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仿佛换了一个人,学习很主动,能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每节课都能认真履行教学任务的好学生。
二、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普通学科,不再只是以教师教知识或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为主,考试的内容不仅仅是针对知识掌握程度,理论程度,运用能力;仅以卷面考试和走马换灯式的考查(含简单的实验操作)形式来判断学生能力的方法是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贯彻以下几个要求。
1、分层次设计教学要求。
[1][2]。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二十二
景观设计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性极强,对于设计学生天资固然重要,设计创作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高校应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1.开展设计竞赛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竞赛,可与设计院联合举办,扩大竞赛影响力和认可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同时还能检验学校教学效果,为社会推举出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如参加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比赛,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其创新性。
2.开放思想模式。
高校教育应该充分释放学生思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由选题,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过分依赖老师,老师也不过分限制学生选题,鼓励学生创新。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对某一具体场地进行快速的多方案设计,要求学生一人一作,独立思考,在掌握设计场地的场所原则的基础上,以不同风格、不同手法、多样形式的设计,表达设计概念,表达场所的精神,使学生思想放开,或者以某一主题为例,不受场景、材料、技术等物质条件的限制,采用讨论会的形式,任学生发挥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鼓励深化。
3.专家座谈。
以学校的名义邀请国内外景观设计知名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前沿和新的设计理念;或邀请相关设计院的著名设计师开展项目设计交流,开阔学生视野,为提高学生设计创作能力打好思维基础。
4.现场实践。
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设计的应用情况,是学生毕业后能将设计和工程实际想结合,了解社会最本专业的能力需求,对以后工作有所了解。
二、结语。
教学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充分挖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篇二十三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要素中层级较高的一种能力。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段的概括能力培养是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过程并未得以充分展开,具体表现为教师对阅读能力要素认识的不清晰,学生缺少概括方法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概括能力的缺乏。可见,在高段阅读教学活动中,针对年段特点,结合文本特色,指导学生浓缩文本内容,准确、全面地进行概括,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需要加以研究的内容。我们高段备课组紧密围绕“高段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点,开展了导研式教研活动,以文本为“教例”,梳理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策略。
一、理清文本思路,浓缩便有方向。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创作思路的外化,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所以,依托文本的思路,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等于让学生在浓缩课文内容时有了方向。
1.从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中理清思路。
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的变化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物特点、逻辑顺序等几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中理清思路,就能把握文章的表层结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在我校校本教研中,五年级教师执教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法;二是在检查本课新词后,让学生将一些词语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课堂效果来看,在第一种形式下,学生的回答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哕唆。第二种形式下的概括,则是偏重于连词成句,显得支离破碎。其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时间段的事,一是第一次去德国,侧重于写看到的:二是四十多年后再去德国,侧重写作者的感叹。抓住了这样的表达顺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两个时间段来概括作者第一次去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四十年后再去德国,美丽依旧,他不禁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异的民族!这样的概括既渗透了文本的思路,又让学生在概括课文内容时有章可循。
2.从隐性情感的发展过程中理清思路。
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有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这根“线”并不明显,它体现的是作者或人物感情的变化或规律,这就是文章的深层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整体,去感悟蕴藏在文章表层结构中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把握能力。
例如五年级《窃读记》一课,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了作者窃读时的百般滋味,表现了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这样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让学生很难理出明晰的顺序,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边梳理主要场景边感悟作者的心情:“我”放学后急匆匆赶到书店,为找到那本心爱的书无限欣喜,在贪婪的阅读中感到快乐,“我”藏身于大人之中读书,“我”借雨天读书,为吞下所有智慧感到满足,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样的训练,主要是依托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如着急、惊喜、快乐、惧怕、满足等,使学生在理清内容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文章深层结构的情感规律。
二、辨别文体特点,浓缩贵在方法。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依据。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最具权威意义的媒体,呈现和强调课文的文体特性,同时在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的养成。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必须培养文体感和运用文体感。这是真正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修订版课程标准对于高段阅读教学,从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文体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1.叙事性长作品的标题提炼法。
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提炼事件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适用于叙事性作品。到了高段,叙事性作品的篇幅长了许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如五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六年级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等。这些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在浏览文章后给每部分内容拟小标题。(语文教学论文)当然一篇课文的若干小标题的短语结构最好固定,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回忆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概括成“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动宾词组,这样的概括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要点意识和简约意识。
2.说明性文章的主信息筛选法。
对于说明和状物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或是几个特点来筛选主要信息。五年级下《与象共舞》一文共有5个自然段,先概述后具体,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南湖区的周亮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关注到了文本的文体特点,他是这样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的:“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能用段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更好了。”学生很自然地到自然段中寻找概括性的句子: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与象没有距离: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在这个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来概括主要内容,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充分感知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三、把握文章中心,浓缩才是精华。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无疑应成为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可以采用中心辐射法,即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针对关键词来细化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中心词辐射法。
高段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明确的中心句,用好这些中心句的中心词,辐射到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方法。如六年级上《詹天佑》一课,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心词是“杰出”和“爱国”,具体是指什么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容易就知道了“杰出”具体表现为创造性地开凿隧道、“人”字形路线的设计,“爱国”则表现为他在压力下毅然接受任务,并克服种种困难。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面对重重阻力,他毅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这样的概括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2.中心句连接法。
高段有一些说理性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引出道理,如《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桃花心木》等,这一类文章就可以利用说理部分的中心句,再联系前文中的主要事件,将两者连接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概括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板块意识。
如六年级下《桃花心木》一课的中心句是:“不只是树,入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由中心句辐射到前文,笔者让学生探究其因,则是种树人种桃花心木时浇水没有规律,引起了“我”的疑惑,一番对话使“我”恍然大悟。和中心句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和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总之,高段概括能力的外显要求就是理清篇章内部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某处、多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等。在语文技能训练中,概括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发展的,要教给学生浓缩文本的方法,要给提供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平台,学生才会逐渐浓缩出文本的精华所在。
(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钧儒小学31400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0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