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说课稿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4:30:08
虽有嘉肴说课稿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7 14:30:08     小编:灵魂曲

对于学习而言,总结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总结应该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通过阅读范文,你可以对总结写作的结构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1.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

(1)范读:(听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

(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

4、释文意。

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

指名试译并恰当点拨。

同组互译且参看译文。

(这一环节能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白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本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证思路及类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过难,所以提问题的时候没有“论证思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题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虑到难度较大,所以这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为了巩固加深对“类比”的认识,及时做一道练习题:)。

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最后教师明确:课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妙拓展。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最后教师总结:在知识的盛宴中何止“教学相长”这一道美味!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以它营养我们求知若渴的头脑,让它充实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绘我们灿烂无比的人生!

《礼记》。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作结。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体现了本文学习主要内容及道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以上是我在教学时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二

《虽有佳肴》先由佳肴写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尝不知其滋味鲜美;世间最好的道理,人不学习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授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晓不足就应该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教和学相互促进。最后运用引用《尚书.兑命》加以论证。严密的论证让人明白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张老师的这堂课正式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发展现状来设计的,整体安排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内容主旨的明白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两个: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按照“六学”展开,非常清晰。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张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张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他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张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张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缺少必要的、精当的板书,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三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3、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采用花样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第三环节、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

(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及句子。最后由学生翻译课文。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六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七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并能应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中心“教学相长”。

教学难点: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想考大家一个文学常识,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什么呢?好,说得非常好,那么五经又分别指什么呢?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节选自《礼记》中《学记》的一部分。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

2、能够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感悟文章主题,并能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自主学习。

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按照注释标注字音后初读课文。

3、听录音,纠正字音。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分配小组任务。

2、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提升。

弗食佳肴弗学至道。

实践。

学教。

教学相长。

六、检测反馈。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和“弗学至道,不知其善”作比,从而引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告诉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把教和学付诸实践,还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结束语。

《学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谓玉者,乃国之重器也。你们都是一块好玉,希望你们可以结合所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八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整本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教与学的关系阐释很清楚,卒章定论,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并且句式安排较为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背诵。

*学情分析:

所教是刚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这是他们第三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古文,所以依旧怀着既好奇与恐惧的心理,故我所做的就是深入浅出让他们亲自动手发现学习古文的乐趣,从而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我做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

2、能够明白文言文大意,掌握基本的断句方法以及翻译方法。重点。

1、导入:运用视频《还珠格格》第一部中的《礼运大同篇》引出文章出处。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这刚才演的是什么电视剧呢?那么刚才皇上罚小燕子抄的是什么?(《还珠格格》)(《礼运大同篇》)。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的105页,看课本的注释,大家齐读一下。

那么《礼记*学记》和《礼运大同篇》有什么关系呢?听老师讲,记得做笔记。

2、简介文学常识:《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学记是其中的一篇。礼运大同篇也是其中的一篇。

3、那么我们就来正式进入这篇课文。

(1)读: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这篇课文,(期间打出ppt,正字词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我读,并且注意句子的停顿(停顿的地方先轻轻用斜杠划出来)和个别的字词读音。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简略地说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

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己所划记的再读一遍。(若时间充足,可适当请两个学生来读)。

4、翻译:下面我们来翻译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难懂,咱们这篇很简单一共也就六句话。文言文怎么翻译呢?翻译的一般分为意译和直译,而我们现在初步学起的就要求直译,简明言之就是字字落实。每个字,每个词都要知道它的意思。

5、通其句子含义使之通顺:(一句句放ppt)。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强调:虽:即使肴:鱼肉等荤菜旨:滋味美至:极,最善:好处。困:不通。

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记住了没?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练习。(ppt)最后再通读一遍,能背的最好背诵。

6、布置作业:整理笔记,背诵、写一遍,默写并翻译。下节课提问字词意思、默写。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不错,好,下课。

附:

7、板书设计:

《礼记*学记》句读(断句):之乎者也亦已焉哉对偶翻译方法:意译。

直译(字字落实)——增删调补换。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

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有句名言:《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学习新课:(约30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所学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根据探究过程中对教材的疑问,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延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设置了以下几个大环节:

一、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简答文学常识,教师补充说明《学记》《礼记》文学常识。2、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下列题目,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大屏幕展示自测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3、划分文章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我是这么分组的,小组划分就近原则,前后位六人一组,指定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师巡视,随时指导组内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

5.读课文,读懂文意。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在这一步骤中我选择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有效组织教学。

二、研读品析。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学生尝试分析,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结合课文谈启示,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四、巩固检测,指导背诵。

1、完成研讨与练习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阅读学记《善学者》一节并完成3个小练习。

3、按照教师总结的数字版虽有嘉肴,板书,尝试背诵。

五、质疑问难。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与智慧,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智慧。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巩固练习题,熟背课文。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性、系统性,并集中体现教材的知识思想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个对偶句,3个关键词,2个观点,1个反问句,作总结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认识和设想,不足之处情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吸纳精髓,改进教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xx。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一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1)本节选自《学礼》。

(2)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4)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强(qiang):勉励。

(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二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思(大概??吧?“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四)指导背诵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2)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

(4)不知其善也。

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五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目标1、2。

朗读法、交流法。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六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学学半学: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的“旨”字解释为:味美。b相中的“强”解释为:发奋努力。d项中的“学”解释为:教人。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中的“善”字分别解释为:善良;优点。c项中的“其”字分别解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中的“是”字分别解释为:所以;判断词是。

小题3:。

试题分析:“学学半”是教学相长之意。并不是“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虽有嘉肴说课稿篇十七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27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