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一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二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三
知识与技能:
(3) 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金属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铝和铜。
[讲解]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与学生一起欣赏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进行探究。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思考: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常温下汞(即水银)为液态。
2.砂纸打磨后的金属光泽与打磨前不一样,说明这些金属表面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使光泽发生了变化。
[设问]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回答]可做装饰品。如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
[教师补充]春节写对联时所用的“银粉”和涂暖气、水管等管道时常用的涂料——“银漆”,实际上就是铝粉,铝粉的银白色光泽可起到装饰作用。(金屑粉末多数呈黑色,如铁粉、银粉均为黑色)
[反问]写对联或做装饰品时所用的“金粉”是不是真正的金粉?为什么?
[回答]肯定不是!因为金子太昂贵了!
[评价]大家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很好!
[实验2和3的结论]金属不同,其密度、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设问]大家想一想,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何要求?
[回答]前者密度要小,后者密度要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设问]实验4说明金属有什么样的通性?该性质决定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回答]导热性。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追问]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被熔化?说明它们的熔点怎么样?
[回答]没有,说明它们的熔点较高。
[教师补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实验5的结论]金屑具有导电的通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介绍]一般来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
思考: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答案:导电、导热、熔点高的性质。
[学习情景]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设问]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回答]延展性!
[教师]对!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过渡]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设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过渡]下面是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见投影ppt)。
[教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8—1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到前面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宣布自己的不同答案]
(注意:答案不唯一)
[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一些]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容易券刃;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1)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2)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1)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2)不易生锈;(3)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
镀金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板书]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我们知道,在一切比赛中,当冠军的感觉都是最好的。那么,哪些金属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请大家看资料: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金属之最。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学生活动]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光泽、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物理性质可决定金属的一些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环境、资源、美观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不应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然后再作决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四
知识与技能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初步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的危害和软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与自来水厂的净化流程,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调查报告、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和节约用水,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探究活动(过滤),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过滤、蒸馏的操作方法。
教学工具
纯净水、浑浊的河水、肥皂水、硬水、软水;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以及代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三位同学分别头戴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帽子,手拿各自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请同学给他们定出合适的价格。
定价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这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
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
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的饮用水是什么水?
生: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水”。
追问1:这些水与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湖水比,有哪些优点?
生:清洁、干净得多!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
教师点拨:用干净的沙子、小卵石过滤。
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生:饮用的是自来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呀?
生: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的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二、推进新课
1.河水中杂质的分类
让学生观看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并讨论河水中有哪些杂质。
[结论]不溶性的杂质和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取一个烧杯,盛大杯浑浊的河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一下烧杯有什么现象产生?
[现象]烧杯底部有大量沉淀物出现。
2.不溶性的杂质净化方法
(1)沉淀(加絮凝剂,如明矾可加快沉淀的速度)。
(2)过滤(把不溶物过滤)。
(教师边讲边演示)
过滤器的制作方法: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再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过滤的步骤:用少量的水润湿滤纸,使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一端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明确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污浊的河水经过过滤后是否变得澄清了?
[回答]变得澄清了。
[提问]那变得澄清了的河水,能不能饮用呢?
[分析]虽然,现在河水是澄清了,事实上我们只是除去了看得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杂质。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净化。
(3)吸附:将水通过活性炭层(除去臭味)。
(4)消毒:加入次氯酸钙或通入氯气。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吸附、消毒后的河水,可以饮用了吗?
[分析]还是不能,因为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如钙镁化合物,还需将它们除去。
3.可溶性杂质的净化方法
(1)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明确什么是硬水和软水,以及如何鉴别它们。
[结论]硬水:含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演示]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并不断地搅拌。
[现象]一杯产生的泡沫多,另一杯产生的泡沫少。
[结论]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讨论]为什么要将硬水软化?硬水有什么危害?
(2)硬水的危害
让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结论]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长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引发爆炸。
[思考]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3)硬水的软化
(小结)生活中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而在工业上和实验室用水的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
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液气液(蒸馏水)
(4)课外活动
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六
第1课时:烷烃第2课时:烯烃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第4课时:习题讲解
2、重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附导学案:2-1脂肪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
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
二、预习内容
(一)、烷烃和烯烃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结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
2、烷烃和烯烃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的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3)
(3)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乙炔
1、乙炔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简式
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炔烃典型的化学性质有(1)(2)(3)
(三)脂肪烃的来源
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
石油工艺的比较:
工艺原理所得主要产品或目的
裂解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成_________
催化重整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相对密度逐渐;
(c)烷烃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
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七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 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 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 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 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 ,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 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八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九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后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14=7=1=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白色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也增进学生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合成材料的用途,学会热固性和热塑性、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翼装飞行
让学生亲身感受翼装鸟人飞行的精彩瞬间
【我了解,我憧憬】
问题:结合视频“翼装飞行”里涉及的材料,及生活经验说说你了解的材料有哪些?
【过渡语】学习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2)
【讲解】讲解有机合成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过渡语】同学们最想先知道哪种材料那?
(按照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顺序)
认识“纤”姿百态的合成纤维。
【我实践,我展示】
【过渡语】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先让我们感受一下几种纤维燃烧时的现象。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
【过渡语】看来刚才的同学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让我们来尝试一下。
【我实践,我展示】
让提出方案的同学来完成实验,教师协助。
【讲解】介绍常见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以及制成的不同制品
【我实践,我展示】
问题2:要是换成天然纤维制校服,你的意见那?
介绍: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问题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如何设计纤维的使用?
介绍:混合纺织的优点
认识“塑”我风采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1、连接折断的学生尺(材质:塑料)
2、给塑料袋封口(材质:塑料)
问题:是所有的塑料制品坏了之后,都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修补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对比实验,老师连接折断的插座,学生连接折断的学生尺
【过渡语】想知道是原因导致的吗?
【讲解】简单讲解合成材料的微观形成。
链状结构-------热塑性
活动:撕保鲜膜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
【我了解,我憧憬】介绍生活、生产中塑料的应用
认识如此多“胶”
【视频】一起走进“橡胶厂”了解合成橡胶,
【如此多“胶”】让学生认识身边合成橡胶的应用,感受合成橡胶的突出优点
【我建议,我行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问题:回收废弃塑料遇到分类的困难?
【我了解,我憧憬】因为环境问题,我们就不使用合成材料了吗?科研人员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新材料。
知识反馈:以nba赛场为情境,让学生查找我们熟悉的材料?
课后小结
【我来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或你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十三
1、 知识目标: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了解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2、 能力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的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对案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的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实物展示炭雕(活性炭)、铅笔(石墨)、玻璃刀、钻石吊坠。
问:从外观看这些物品区别很大,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介绍这些物品的组成
它们是一家人,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碳家族人丁兴旺,是组成物质最多的元素。其中最光耀的是老大金刚石。
关于金刚石的用途还有补充的吗?
金刚石确实硬吗?想看看吗
演示实验:玻璃刀割玻璃
结论:真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板书:硬
请看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金刚石还有什么用途?对应的性质是什么?
问:性质与用途是什么关系?
板书: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可以体现性质
碳老大骨头硬光彩照人身价百万,有多少人对它爱不释手
请看视频
金刚石的同胞兄弟石墨有什么用途呢?
老师演示实验:
用铅笔芯连接使音乐贺卡歌唱
钻石连接观察贺卡唱歌
板书:软 导电(石墨)
金刚石:不导电
石墨的用途还有补充的吗?
请看视频。
上面的资料告诉我们
通过以上了解你能说出石墨有什么用途?对应什么性质?
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性质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板书:结构 决定性质 决定用途
展示金刚石石墨原子模型问:哪个是金刚石?
放在学生手上,问他是科学家,他会怎么做?
石墨能制成金刚石么?
重新组装
问题:石墨制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讨论)
石墨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人造金刚石
问:c60也是碳的单质,能否转化为金刚石?课件给出c60 原子图
请看视频c60
c60,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用途深得科技工作者的喜爱。
碳家还有新成员,请看
介绍科技前沿(视频)
主要介绍碳纳米管
如果要你选一根绳子登上月球,你先钢绳还是碳纳米管?
和石墨结构相似的物质还有木炭、活性炭等
演示实验:活性炭除去红棕色气体中的颜色
看看这瓶子是什么颜色的?
加活性炭有什么现象?
过一会再观察
展示红色的溶液
问:用什么方法能让其变成无色呢?
我们用含碳的物质把颜色去掉
木炭与石头放在学生抽屉里
同学们找找你的抽屉里有什么?
有什么区别?
木炭体积大而质量小说明了什么
板书:木炭 活性炭疏松多孔
活性炭是由木炭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其表面积更大,吸附效果更好。
比较哪一组做的好
再观察红棕色的瓶子
观察红棕色瓶子里的色变浅了,变瘪了的原因是什么?
吸附性,压强减小
板书: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活性炭的用途:净水器,炭雕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为何可以吸附毒气,不吸附氧气呢?
与沸点有关,沸点越高,越容易被吸附
钻石的广告语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你能不能给石墨一句广告语呢?
一首小诗,在家一起读一下
你有什么感受?
石墨平凡而蕴藏着伟大,普通而无么奉献。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4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