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总结要有重点、有深度,我们可以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2/30。
上课地点: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高大2容貌美3多。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liexiyi。
丰()恶()()击()靠。
baorunfu。
()子()湿()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环境()的战斗。
()的考验()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学设计(鄂教版五年级下册)]。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二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放录像,指投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反复练读,师具体指导,最后生配乐赏读和背诵。)。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出示“学法提示”投影--读:轻声自由地读第三段;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
生:(生自学第三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舍已为人,勇于献身)。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板画:丰碑图)。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回答,略)。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三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习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习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习: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神态镇定安详。
军需处长。
衣服单薄破旧。
将军担心着急愤怒崇敬坚信。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五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课件)。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六
1、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七
《心中的丰碑》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边叙边议手法描写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后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记叙了任长霞生前为民办实事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事迹,展现了任长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贵品质。本文由长篇人物通讯删改而成,文章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着力场面和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客观。该文有叙述、对话,有描写、抒情,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该文是一篇既可以教学生记人叙事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情感、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正确读写并理解“丰碑、以身殉职、呜咽、蜿蜒长龙、萦绕天际、悼念”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段落;理解课题“心中的丰碑”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习掌握写事来写人、通过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是领悟任长霞的光辉形象,体悟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理解“心中的丰碑”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生情,以“情”感人,以“情”促人。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领悟思想感情,掌握写作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在释疑解难中学会合作与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任长霞》电影末尾片段,激情导入: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她以全票当选。评委们写给她的颁奖词是:“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女英雄。扫黑打恶,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她就是已逝的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任长霞,一起学习课文《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熟悉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认识。
(三)品读课文,把握主旨。
1.感受三个场面。
(1)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聆听。设问: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是哪几个?
(2)学生分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感悟,全班交流。
(3)配乐播放视频片段,用多媒体出示文中句子:“消息传开,……三日不断。”“17日上午,登封万人空巷,……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大家知道,……送别长霞,登封出现了鲜花的长河。”
(4)老师相机点拔:这几个场面描写中“3公里的长龙”、“三日不断”、“20万群众”、“两条长龙”等具体数字的运用,真实地描绘出万人空巷前来为任长霞吊唁和送行的悲壮场景。“雨如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样倾诉”写出了人们群众泣涕如雨极度悲痛之情。“嵩山悲号,颖水呜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意在渲染出任长霞的事迹感天动地,她的逝去让嵩山、颖水也为之动容。嵩山的悲号、颖水的呜咽,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应低沉缓慢以读出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掌握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的写作手法。
2.感知三幅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设问:任长霞为什么在死后有这么多老百姓为她送行?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任长霞的?老百姓对任长霞的称呼有哪些?从这些称呼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要求学生边读边悟,并圈点勾画做出概括。
(2)教师讲解:文章写了任长霞铲除黑势力帮冯大爹收割麦子、为韩大妈抓捕杀害女儿的凶手、养育照顾孤女春雨三件感人的事迹。让学生理解“门神”、“福字”说明任长霞像门神一样保护老百姓的安全,是老百姓的福祉;“亲闺女”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女儿;“任妈妈”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父母官。老百姓给任长霞的这系列称呼,说明她是人民的好公仆,是人们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学习用写事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感悟三个特写镜头。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第9、第15自然段。启发学生:文章这样着墨不仅再现了任长霞的光辉形象,而且表达了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特写,体验情感,训练朗读。
4.体会三个点睛语句。
(2)教师小结:这是三个点睛语句,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任长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像嵩山一样四季长青,像颖水一样川流不息,像红霞一样光芒四射。她的伟大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是人们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主旨,升华情感。
(四)释疑课题、拓展延伸。
文章没有用“好局长任长霞”为标题,而是以“心中的丰碑”为题,寓意着任长霞是我们众多优秀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还有许许多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如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请上网查查资料,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八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导入新课。
播放“感动中国”任长霞的颁奖词。
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吗?对,是任长霞。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16课,走近任长霞。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
1、放课文配乐朗读。
2、学生仔细听。
3、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
4、指名回答。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九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习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习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十
1、她铲除恶势力,又带领民警帮助被恶势力迫害的冯大爹收割麦子。
2、抓捕躲藏了11年的凶手,并像亲闺女一样照顾韩大妈的生活。
3、收养孤女春雨,像妈妈一样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
轻读课文找一找:
面对这样的好局长以身殉职的消息,冯大爹、韩大妈、小春雨有什么反应?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真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噩耗,老农冯大爹心中像塌了半边天,跺着脚大叫:“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
2、冯大爹痛哭不已:“长霞啊,你是俺千家万户的门神,是贴在百姓心头的福字。可你没喝过俺家一口水,没吃过俺家一口馍,就这样走了,我们的心都碎了啊!
默读课文找一找:
面对长霞的逝去,成千上万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消息传开,嵩山悲号,颍水呜咽,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十里八乡赶来,和任长霞告别,吊唁的队伍,排出一条近3公里的蜿蜒长龙,昼夜不停,三日不断。
17日上午,登封万人空巷,近20万群众守候在灵车将要经过的路上。60米宽的大道旁,排成了两条长龙。白花、黑幛连成一片,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
1、消息传开,嵩山悲号,颍水呜咽,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十里八乡赶来,和任长霞告别,吊唁的队伍,排出一条近3公里的蜿蜒长龙,昼夜不停,三日不断。
2、17日上午,登封万人空巷,近20万群众守候在灵车将要经过的路上。60米宽的大道旁,排成了两条长龙。白花、黑幛连成一片,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
3、大家知道,任长霞爱美、爱花。悼念长霞,登封三日花售尽。送别长霞,登封出现了鲜花的长河。
思考:
1、从这三个场面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认为要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三个感人的场面?
(以低沉的语气读出人们的悲痛)。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十一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习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习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习: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十二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
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
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篇十三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齐读14小节。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