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思路,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和分析书籍。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书籍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启示,同时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一起探讨书中的精彩。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一
思想主题:
1.时间的历史。
《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她努力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趣味取向,于是她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那样平实、真切、普遍,给人亲切感。
2.生活与人生的困境。
尽管王琦瑶一直在为幸福奋斗着,但生活并不如意,与她有纠葛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剩下她孤独地活着,那么冷清寂寞。而对于冷清与寂寞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否有配偶相伴,儿女相随,心与心间总会有着一定距离。某个下午或黄昏,在某个地方独自站着,冷清与寂寞便如潮水般袭来。
3.悲剧美学。
《长恨歌》里的人物活得基本上都很辛酸,程先生将丽莉很努力地为所爱之人付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主角王琦瑶虽找到自己所爱,但康明逊还是拗不过世俗的力量离她而去,而与其它几个男人的纠葛也终以分手告终。而对这一个个悲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让它达到悲恸的效果,而是自然而然地描述生活中的一连串不如意,让人淡淡地感伤,从而给人予真切感。
4.对幸福的追求。
王琦瑶一生尽管并不如意,但却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作为有着虚荣心的她为了物质上的满足甘愿做李主任的“金丝雀”。到了康明逊则是出于两情相悦而与康结合。老年时与老克腊的畸形恋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出于对寂寞的排解。而这几个男人中无论是哪一个都有对情欲的追求。不管是出于爱情,还是对物质的追求,还是对寂寞的恐惧,或是对情欲的满足,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尽管其中有着不可认同的成分,但总体上主人公还是敢于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尽管《长恨歌》有着众多的闪光点,但也有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1.情节的拖拉。
小说开篇是四大节的散文式描写,直到第五节才引出主人公王琦瑶,而故事情节是第二章才开始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同样出现类似的状况,如对邬桥的.大篇幅描写后才引出主人公与阿二的故事。尽管作者的描述如工笔画般细腻且精致,其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表现人的生活环境,但过分地描述会让读者厌烦,不易激起读者的兴趣。
2.突兀的结尾。
尽管王琦瑶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欢乐,但她始终乐观并坚强地活着,作品让她的生命在暗杀中结束,显得太唐突。如果作者要渲染王琦瑶的不如意尽而达到悲剧美的效果的话大可让她在孤寂中慢慢死去,让一个社会流氓为了金钱把它掐死,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情节过于刻意。
当然,总体上来说,这部小说瑕不掩瑜,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它的写作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二
这段时间闲来无事,有想着自己要进步,对自己家里的书没有兴趣,自己也没有什么书可读。于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几本,真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书还没有读完就想着写一点读书的感受。
《长恨歌》是小说家王安忆先生写的。我以前似乎听说这个人的名字,但是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人是做什么呢?认识还是从去年开始,确切的说应该说是知道。去年,也是在无聊的时候,就在淘宝网上搜索有什么热销的书可看。发现王安忆还挺热的,查了写的《王安忆小说讲演稿》非常畅销,就买了一本回来拜读。每次阅读,都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由于是夏天午休时间比较长,我这样的人又睡不着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书,断断续续的也看完了,只是没有多少想法,也懒的去动手去记忆点什么,以至于现在的印象还是限于书名和书里大概是讲些什么的了。
《长恨歌》我也是断断续续中阅读的,一个多星期了还没看完。开始,我对书中讲些什么并不清楚,书上也没有内容简介,开始就是目录,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里面都是若干个词,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类的,中间用个圆点分开,以示区别,没有表注页码。在开始也尽是描写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瑶是千万个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个,以至于我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长篇小说,还以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间的时候突然看到出现了章,也还以为书里弄错了,翻翻目录并没有几章这样的说法,只有几第几部,当然后来就没有深究,没心没肺的读了下去。
开始的情节也不怎么感人和扣人心弦,我也只是平淡的阅读着。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觉得句子很短,读起来不费力气,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畅。给人的感觉是文字特别的细腻,描述的事物有特别的贴切和真实,仿佛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文字,感觉经过作者的组合就变的有意义起来,给人一舒服的感觉。
书中讲的是上海一个女孩子王琦瑶的故事,大概是从他读初中这样的学校开始讲起,他是一个快乐、有点追求、有一点不与众不同的女孩。他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真,两个人因为某中关系而非常的要好,用书中的话将就是两个人都在对方里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至可以维护他们的关系十分的平衡。有点象两只刺猬保持适当距离取暖一样的道理。就这样,她们两个快乐的生活着、交往着。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说是个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打扫垃圾的。
但是,由于每次去吴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几句,把工作说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见到明星等等,总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赢得她们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请下,吴佩珍去了一次摄影基地,但是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也算是个不小的收获吧。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三
一个很要好的学姐过生日的时候我准备了一本书送给她,就是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这是一位喜好文学的高中同学推荐给我的,当时我俩正讨论写上海的作家,我提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他顺势就想到了王安忆,以及这本写上海的《长恨歌》。
对于王安忆,唯一的印象点还是一篇前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总体而言对她的文字印象不深,以为她是与林清玄一般写一些带有哲理味道的文章,也从未将她与文字造诣颇深的张爱玲先生联系在一起过,但在高中同学的几句介绍后,我却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一直以来,我都是沉迷于文字与文风的。
这本书我最终没能送出去,犹豫了几回终是因为各样的找时机的当口而耽搁了,时日久了这本书倒是一直被我“束之高阁”,时不时在桌上趴久了时扫上一两眼,像是和它视线交汇就陷入了一种老旧的回忆里,痴男怨女、才子佳人一般的故事。当真是如我写在扉页上的那句话一样——“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
这本书的第一章,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小节开头,介绍了小说发生的背景,以便在引出主人公王琦瑶之前就铺垫了一个上世纪上海弄堂的场景:闺阁犹如《艺伎回忆录》里面的小楼,一幢之外又是相差无几的另一幢,沉闷隔绝,唯有流言与鸽子在期间或流淌或飞扑,上海是既平淡又是不是冒出险突,既温馨又潜藏着凉薄,既开放又根植着封闭,既浪漫又带着点腐朽,一切都在暗涌。
这几节也是我最喜欢的,王安忆这点上确实很像张爱玲。就分享一点开头:“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被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文字像是漫不经心,有种意识流的意味,比喻都和通感联系在一起,维度与感官皆被调动。
小说里王琦瑶从一个平凡的上海弄堂的闺阁少女成为“沪上淑媛”的三小姐,遇到军官,入住爱丽丝公寓,在战争时返乡,又迁居平安里,在那里结识了一群熟客,时常打麻将请客吃饭,王琦瑶生女,于是第三部便是王琦瑶女儿薇薇的时代。这一切的故事像是上海女人王琦瑶的一生所历,与那时的历史交织,讲述了小女子在时代的背景下的颠沛流离、爱恨情仇,又有一番超脱于时代之外,不时做出反扑的烈性女子的感觉,但王琦瑶更像是一个倔强的以一种沉默的姿态与这时代的一切做着适时抗衡的人,甚至看似冷静透彻如她,仍然是为着人生里为数不多的爱与温馨做一些疯狂的行为,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被掣肘的女子逆潮流而非得付出的代价。结尾“碧落黄泉”,将这“贪嗔痴”的王琦瑶的一生作结了。
对于此书,看的时候是很早的一个暑假,在kindle上看完的,后来买了书想送给学姐而未送成,摆在书架上偶尔想起,现在写这篇读后感,是思绪忽然想到了,有些匆忙结尾,有兴趣的可以找来此书细细品读。当然,张爱玲先生的书我是每次都要推荐的。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四
听一曲长恨之歌,弦音挫挫;看一段前尘旧事,意韵娓娓。
在这幕台上,我想看看那带着一股肌肤之余的性感的上海弄堂;我想听听那些鄙俗又有些影影绰绰云遮雾罩的流言;我还想见见那在嘈杂混淆中盛开的如花蕊般纯洁娇嫩的闺阁。上海女儿盛载的满堂心事最让人撩拨,上海上空俯瞰整所城市的自由鸽群最让人动容与嫉羡,它凌空而起,将城市的屋顶踩在脚下,又在废墟的瓦砾堆上盘旋,颇有劫后余生的味道。而我最想看的,莫过于王琦瑶前朝的繁梦三千,后世的璧陨黄泉。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儿,一次机缘巧合被选为“沪上淑媛”。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但她的美却是家常的,是体现民意的美,故而她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再后来,她成了“金丝雀”,成了爱丽丝公寓的女主人,她在旧上海的这座废墟里夜夜笙歌,却不自知,袅袅娜娜的身姿微泛着摇摇欲坠的浮沉后事。
对于王琦瑶的悲剧结局,字里行间有着许多妙心的暗示。
第一次去片场的时候,王琦瑶留意到一幕场景剧————“这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的旧事。王琦瑶再把目光移到灯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这女人扮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奇怪的是这情景并非明惨可怖,反而是起腻的熟。”而这一幕场景剧与王琦瑶死前的境况如出一辙,也可以说,剧中那个死去的女人,正是四十年后的王琦瑶。
再者,王对于自己的未来也不能说全不自知。在竞选上海小姐成功后,王琦瑶竟然在舞台上哭了起来,为不可知的命运——“那天一身红,今天一身白,这预兆着什么?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就是丧服!”在梦的将醒未醒时分,属于她的繁华正悄然陨殁。
在得知王琦瑶要竞选上海小姐的时候,片场的导演也曾经想说服她让她退出复赛,可惜那时的王琦瑶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他看着王琦瑶走远,头也不回,她越是坚定,他越觉得她前途茫茫。”
片场的导演一语中的,“上海小姐”这项桂冠其实是一片浮云,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的一场空。王琦瑶在小说的开始便被推置于到众星捧月的地位,而这里便已是她人生的巅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也从这里开始走往人生的下坡路,她的巅峰是她香消陨殁的最成功的铺垫。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她成了别人眼中的交际花,被贴上情妇的标签,尝了一段露水姻缘;情缘流转于各色的男子当中,从未结过婚却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暮年的她遭受女儿的叛逆,最终因一盒遗金被杀害。属于王琦瑶的时代仅仅留在她十八岁的那一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但尽管如此,她生命的底色终是灰暗的,可怜又可悲。繁梦三千,终不过璧落黄泉。
为什么叫这本书的名字会叫长恨歌?我是把恨理解为遗憾的。书中每一个人物的人生都有不完满的遗憾,无论是蒋雯丽程先生还是王琦瑶,他们有着相似的悲惨结局,而全书也笼罩着淡淡的忧伤气息。
王琦瑶的人生正是一首袅袅的长恨歌,黄粱一梦不过一世浮华,繁梦三千终归璧陨黄泉。浅浅流年洗净了王琦瑶一世的铅华,阴丹士林蓝旗袍抖落的不仅是似锦的繁华,还有她四十年的落寞与惆怅。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五
一个很要好的学姐过生日的时候我准备了一本书送给她,就是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这是一位喜好文学的高中同学推荐给我的,当时我俩正讨论写上海的作家,我提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他顺势就想到了王安忆,以及这本写上海的《长恨歌》。
对于王安忆,唯一的印象点还是一篇前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总体而言对她的文字印象不深,以为她是与林清玄一般写一些带有哲理味道的文章,也从未将她与文字造诣颇深的张爱玲先生联系在一起过,但在高中同学的几句介绍后,我却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一直以来,我都是沉迷于文字与文风的。
这本书我最终没能送出去,犹豫了几回终是因为各样的找时机的当口而耽搁了,时日久了这本书倒是一直被我“束之高阁”,时不时在桌上趴久了时扫上一两眼,像是和它视线交汇就陷入了一种老旧的回忆里,痴男怨女、才子佳人一般的故事。当真是如我写在扉页上的那句话一样——“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
这本书的第一章,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小节开头,介绍了小说发生的背景,以便在引出主人公王琦瑶之前就铺垫了一个上世纪上海弄堂的场景:闺阁犹如《艺伎回忆录》里面的小楼,一幢之外又是相差无几的另一幢,沉闷隔绝,唯有流言与鸽子在期间或流淌或飞扑,上海是既平淡又是不是冒出险突,既温馨又潜藏着凉薄,既开放又根植着封闭,既浪漫又带着点腐朽,一切都在暗涌。
这几节也是我最喜欢的,王安忆这点上确实很像张爱玲。就分享一点开头:“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被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文字像是漫不经心,有种意识流的意味,比喻都和通感联系在一起,维度与感官皆被调动。
小说里王琦瑶从一个平凡的上海弄堂的闺阁少女成为“沪上淑媛”的三小姐,遇到军官,入住爱丽丝公寓,在战争时返乡,又迁居平安里,在那里结识了一群熟客,时常打麻将请客吃饭,王琦瑶生女,于是第三部便是王琦瑶女儿薇薇的时代。这一切的故事像是上海女人王琦瑶的一生所历,与那时的历史交织,讲述了小女子在时代的背景下的颠沛流离、爱恨情仇,又有一番超脱于时代之外,不时做出反扑的烈性女子的感觉,但王琦瑶更像是一个倔强的以一种沉默的姿态与这时代的一切做着适时抗衡的人,甚至看似冷静透彻如她,仍然是为着人生里为数不多的爱与温馨做一些疯狂的行为,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被掣肘的女子逆潮流而非得付出的代价。结尾“碧落黄泉”,将这“贪嗔痴”的王琦瑶的一生作结了。
对于此书,看的时候是很早的一个暑假,在kindle上看完的,后来买了书想送给学姐而未送成,摆在书架上偶尔想起,现在写这篇读后感,是思绪忽然想到了,有些匆忙结尾,有兴趣的可以找来此书细细品读。当然,张爱玲先生的书我是每次都要推荐的。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六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刻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能够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齐,成了一部小说。时刻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正因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因此就应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以前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能够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思考。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以前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能够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向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因此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就应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正因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因此,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七
上段时间在图书室里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八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内容梗概。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九
在回家的旅途中看了一本书,王安忆写的《长恨歌》。曾经读过王安忆写的《流逝》,平平常常的日子,让她刻画的如画一般的生动,细腻,极像拉家常,可是不琐碎,丰富的感性中带有理性的思考,很喜欢。《长恨歌》也是,密密麻麻的叙述看似琐碎,实际上句句深刻,道出许多精辟的人生感悟。看了她的书,让我发觉了自己的单调,发现原来感情是可以这样丰富,细腻。
我的语言总是匮乏,转帖一篇别人写的评论吧,比较全面。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细致和属于女性的笔触,具体描写弄堂的一切。
事实上,在王安忆发表了《长恨歌》后,便有学者或文学评论将之归类为张爱玲的“延续”,试想像着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华民国的上海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一群曾经过着声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张禁欲的政权里,度过馀生。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
午后,闲来无事,冲上一杯我喜欢的卡布奇诺,斜靠在床上,翻开王安忆作品《长恨歌》,享受这静静的纯美时光。
《长恨歌》是一部慢节奏的作品,它仿若江南的雨,期期艾艾、缠缠绵绵;又像是精致细腻的工笔画,一笔一画都马虎不得;还是上海人家的大小姐,一点点情调韵致都需要细细品味。
在这部作品里,无论是有生命的抑或是无生命的物体,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多变的情绪,如一座桥、一个胡同、一支香烟、一件旗袍、一棵草、一朵花、一只鸟……它们在不同的场合里表现出追忆、沉思、寂寞、虚浮、迷惘等不同的情绪。作者用这些意向烘托出人物的颓丧与无奈,追求与憧憬,卑微与孤傲,隐忍与坚持……人与物同步,人与物又进行对比,画面饱满,情绪浓烈,让读者如置身其中。
轻啜一口咖啡,我倏然看见一缕光从帘隙挤进来,轻轻曼曼的从地板爬到床上,仿佛时光在静静地流淌。我在这时光的缝隙里感受文字带给我的欢乐和忧伤,宁静和喧嚣。在时光的流里,我仿佛看到王琦瑶在等待李主任的煎熬中日渐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她只能等,痴痴怨怨地等,漫无目的地等,暗无天日地等。等待让她消瘦,让她一次次失去信心,让她从高傲的峰顶滑向微贱的深渊。她明知和李主任的爱情是见不得光的,却心甘情愿做着他笼子里的金丝雀,虚荣心迫使她无力遁逃。一座城,一旦跨进去,抽身便很难。她虚无缥缈地等待注定她和李主任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即便李主任的飞机不失事,他也不能给她一个圆满的家。她和他的爱情终究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命运仿似一个顽劣的孩童,常常捉弄人。缘起缘灭,在她最绝望无助、最落魄的时候,那个始终将她从心里割舍不下的程先生出现了。他义无反顾、毫无私欲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但始终,他没有在她那里过夜。不得不说,程先生是真君子,是王琦瑶唯一值得托付终生的男人。可是,王琦瑶终究是不爱他,如果他留下来,她不会拒绝,我想,王琦瑶也这样想。但他要的,不是施舍的爱情,他心里始终清楚,她对他,只是友情,抑或亲情……他爱她,爱的太纯粹,所以他只能不告而别。
细细算来,程先生、李主任、阿二、老克腊、萨沙、康明逊,这些在王琦瑶生命中出现过的`男子,不论是真心真意,还是虚情假意,最终都一个个离她而去,而她自己也被窃贼长脚所杀。真可谓一曲终了,繁花散尽,伊人已逝,只余一声空叹。王思瑶的一生确实是一场虚华的大梦。
时间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洗尽了铅华,淹没了荣辱。它让人懂得,再夺目的荣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再钻心的伤口也有愈合的一天。爱的甜蜜,恨的痛苦,聚的喜悦,离的悲伤……一切的一切都融在了时间的流里,都成了远去的风景,都成了曾经做过的一场梦。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一
一个女人40年经历的风风雨雨,附着大上海动荡的背景,那些走进又迈出生命里的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细腻的情感纠葛,还有一些不愿提及的过往,遇到的人和事总是有时效性的,埋藏至心底。
时间是个好东西,偷偷地走,改变容颜,改变命运。少不经事的豆蔻年华,心底总是有着某种崇拜主义,物质的满足和一呼百应的气势,坚定了内心的迷茫,也满足了对周遭的好奇。会对这感觉产生病态的迷恋,日渐经事,渐长渐大,小心思就会增多,想法不如从前那般单纯了,都说女孩变女人后,就会有质的飞跃,关于这点,我持坚信不疑的态度。
少女的固执总是与周遭的压抑和束缚挂钩,在一个外来文化开放的旧上海,头衔,名声,等都助长了女孩的成熟,尤其是面对一个钱势都不在话下的成熟男人的猛烈进攻,少女的芳心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再加上周遭羡慕的言语,更坚定了少女对这位成熟男性的依赖,而男人喜欢少女的纯真和羞涩,正好各取所需,幸运的是,男人也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最后给了够她下半生生活的物质。
自此之后女人就一个人生活,一直到最后都没结婚,她是个漂亮的美人,长发,旗袍和丝袜,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可惜红颜都是祸水,男人们喜欢她的稳重,端庄,持家,优雅的谈吐,还有对事对人的见知,不过喜欢她的男人年纪都比她小,虽然每段情感里都付出了真心,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如我们想的那般美好,现实终究还是一个俞越不了的沟壑。
她的爱情就像她的生活那般静谧,像弄堂上空翩飞的鸽群,也像寂静夜晚的星空。她的魅力总是来自不经意间的妩媚,这样的不经意对男性来说是莫大的杀伤力,她的美,在旧上海时尚的潮流里,也是让人着迷的,对于潮流,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常把复古的东西稍微改装,就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颇有画龙点睛之意,也缘于此,才认识更多的爱情。
我相信她也是一个相信爱情的人,那种矜持,压抑,和眼波流转的妩媚,这天生的本事,也绝非人人能学到的。
她有了孩子之后,本来打算打掉的,可是又不舍,觉的孩子会是陪伴她生活的一个乐趣,然后故事的很长一截,就是讲与女儿的生活。
可是孩子算是什么,总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小时候,看着孩子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胳膊,小腿,一切都那么美好,渐长渐大,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疼爱,去保护,可也有心无力,只能引导,生活,还需要自己去闯荡,孩子其实我觉的也是一个外人,对于单亲妈妈来说,这也是一个生活的乐趣,和孩子一起成长,也算是尚不错的一段生活经历吧,可苦恼的,就是长大之后,孩子也会慢慢的离开,所以对于生养孩子的事,还得慎重,毕竟我们都是自私的人。
故事里,最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她的情感纠葛,等待和隐藏,在爱情里始终是一个主线。由开始的等李主任等到忘穿秋水,等到忘了时间,心里的焦急又无处释放,只好在屋子里拉着窗帘看外面明了又暗,最后又近在咫尺,却错过见最后一面。这段情感是被隐藏着的,见不得人的,她却心甘情愿,第二次是在苏州,遇到一个年纪比她小,和女孩多讲几句就脸红的白净小男生,因为羞涩,总有些情感没有多表达,结果又在她的等待中,错过了,之后又回到上海,本想着安安静静的,在弄堂里谋个生计,平静的度过一生,可人活着吧,总有人走近你的生活,慢慢的又遇到一个人,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被祝福,只好隐藏在岁月里,独自抚养孩子长大,面对着镜中日渐苍老的她,苗条的身段和年少美貌的根基多少能让她占一些优势,在这热闹的派对里,静谧的呆着,有人注意到了她,反复的辩论和聊天,她的心又被点燃,结果很惨,我知道她是绝望的,也理解绝望的背后,那些沧桑和无奈,而他就像隐身一样,只是她世界里匆匆而过的一个影子。
悲剧的结果,反而让我有些释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读罢,我还能想起那个她,对镜贴花黄,一颦一笑,看的顺心和温婉,可惜那也是一个影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二
近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探讨大多围绕王安忆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他们强调小说所表现的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如徐凌俊在《王安忆长恨歌三论》中说:“比较一下《长恨歌》中的几个软弱的男性就知道,王安忆在作品中还是强调了她的女性优于男性的这种女性意识。男人如果有优越感,也是凭借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地位与金钱,而女性,一无所凭,只凭借她们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小说的主角王琦瑶是个女性,王琦瑶的手帕姊妹当然是女性,连在王琦瑶那里厮磨时光的男人,如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她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全都女性化了。小说作者把所有的男性都放逐到历史社会、历史时间里去了。”所以他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小说的范本。
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一部《长恨歌》,王安忆的女性意识恰恰不是体现在女性的主体地位上,而是体现在女性强烈的依附心理上。整部《长恨歌》隐含了三种依附: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城市对乡村的依附。这三种依附又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小说中每个人都被扣在其中一环上。而无论哪一种依附,有一点是相同的:处于这一依附链条上的人都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1、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
《长恨歌》中的男性大多是被边缘化的。如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蜡、长脚。作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特定的身份,未花多少笔墨写他们的出身经历,仅仅抓住了他们生命中与王琦瑶有交集的那一段来写。因此他们似乎都有些来历不明、去路不清。
李主任是王琦瑶最初投靠的人。他是高官,权力的化身。但对政治权势的依附也使他沦为政治附庸。“各种矛盾的焦点都在他身上,层层叠叠。最外一层有国与国间;里一层是党与党间;再一层派系与派系;芯子里,还有个人与个人的。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牵一发动千钧。外人只知道李主任重要,却不知道就是这重要,把他变成了个活靶子,人人瞄准。”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大势已去,李主任坠机身亡。他是时代的殉葬品。
王琦瑶与康明逊的感情之所以没有善终,是因为懦弱的康明逊最终向家族势力屈服。康明逊是资本家少爷,但他的家族是老派的,主次分明、尊卑有序,他是康家正传,未来的路是被家族设定好的。他最终依附了传统,成为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一个牺牲品。
男性去依附权势利欲,女性又来依附男性,可见注定都是一场空——。
2、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这第二种依附是全书的主线。《长恨歌》里的主人公王琦瑶流浪在男人之间,她先依附摄影家程先生成为沪上淑媛,荣膺三小姐;继而依附李主任,脱离逼仄弄堂过上优裕生活;王琦瑶与康明逊在一起,有一种抓住青春尾巴的意思,她要在青春尚未完结之时找一个托付;依附萨沙是为了把孩子生下来;依附怀旧青年老克蜡则完全是出于对老的恐惧,想找人为自己送终。
然而,王琦瑶到头来仍是无所依附。王琦瑶对于李主任来说,是名利场上退一步的相守——“……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是人生的风景。”对康明逊来说,则是他于传统势力束缚中一次无力的挣扎。对老克蜡来说,她更像是他所崇尚的旧上海的影子,他再憧憬那个时代,也不能抛弃现世人生。王琦瑶生命里的男人匆匆皆过客,将死之际她只有一个核桃木五斗橱。在一无所有的年月里,她看着这个五斗橱,心便定了。女儿婚后去美国投奔丈夫,“王琦瑶心里犹豫要不要给她一块金条,但最终想到薇薇靠的是小林,她靠的是谁呢?于是打消了念头。”可见这橱里的金条是她的底子了,然而这底也不是她自己挣来的,是李主任的赠予。
王安忆通过这一主线,是想表现女性生无所依的人生悲剧。正如小说开篇所说:“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而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样的一个王琦瑶。上海弄堂因为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上海弄堂因为有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她们看似有着独立维持生计的表象、有着精细生活的不服老的心,但她们仍渴求有所依附,她们都是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男性双重控制的“上海女儿”。作者借王琦瑶外婆的口说出了这一点:“……男人肩上的'担子太沉,又是家又是业,弄得不好,便是家败业败,真是钢丝绳上走路,又艰又险。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成了。”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然而这社会心理却是沧桑巨变中的一点凝滞、保守和冥顽。女性不可能在物质、精神上完全独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妇女解放问题的认识深度。
3、城市对农村的依附。
王琦瑶在上海解放、繁华梦破后回归邬桥,就是这种依附的一个象征。“邬桥的一切都是最初意味的,所有的繁华似锦,万花筒似的景象都是从这里引发伸延出去,再是抽身退步,一落子女,最终也还是落到邬桥的生计里,是万物万事的底,这就是它的大德所在。邬桥可说是大于宇宙的核,什么都灭了,它也灭不了,因它是时间的本质,一切物质的最原初。”小说开篇时说上海的繁华且是有实用作底的。这“实用”,便是邬桥。王安忆称“邬桥”是“母体的母体”“做的多,说的少的亲缘”“总是个歇脚和安慰”,更直接写出“每一个外乡人,都有一个邬桥”。作者通过对邬桥的大段铺叙强调了城市对农村的依附。
作者在小说中渗透了自己对城乡关系的思考,与小说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
80年代中期,文坛上涌起一股以向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开掘为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这就是“寻根文学”的兴起。“寻根”派们认为传说、民歌、偏远地区的民情风俗以及道家思想、禅宗哲学中有更多文化精华。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而《长恨歌》中对王琦瑶邬桥生活的描写,仍有“寻根”余味。作者显然持传统的“城市依附于乡村,乡村相对独立于城市”的观点。大量外乡人到邬桥避乱、治疗创伤、休养生息,体现的就是乡村的优越。正如费孝通所说,迁往城市的人,仍是要“留着一个根在乡村里”。另外,王安忆作知青时曾在乡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强调的这种依附性,可以说是本土之上的直接体验。
二、意境赏析:缓慢、绵长的叙事意味。
如果把《长恨歌》比作一幅画,那么它一定是一幅工笔细描的风俗画卷。小说一上来就不吝笔墨地对弄堂、闺阁、鸽子等事物进行专门摹写,老上海市民的生活就在这摹写中变得真实可感,我们能体会到那种细淘时光的生活气息。虽然女主人公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故事的情节却不是那么跌宕起伏。这是因为作者缓慢的叙事语调冲淡了情节波折。作者细致刻画王琦瑶吃菜的种类,穿衣服的式样、花色,与周围人相处时千回百转的心理,慢镜头似的把个体生活放大地纤毫毕现,体现了女性作家特有的“私密叙事”能力。霓虹灯、鸽哨声、日影的移动、墙壁上的涂鸦,这些事物在作者絮絮陈说中带上了时光流动痕迹。而城市的风貌、思想与精神也就在细腻、琐碎的晕染中逐渐清晰了。我们读之会自然产生一种回溯与怀旧的意绪。
这种叙事意味使整个小说意境平实安详、绵远悠长,如同东方都市缓缓流动的生活长河。从这长河里,我们体会的是民众最朴素的意识——活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三
王安忆中期作品的杰出之作《长恨歌》中,女主角王琦瑶在前往当铺的路上偶遇十二年未见的程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人物摄影师陈先生给王琦瑶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了杂志,之后她赢得了上海小姐选美比赛第三名——她生命中的一个小巅峰。他们再度重逢,已是20世纪60年代。悲剧和不幸的浪漫主义让王琦瑶声名扫地;她怀上了情人的孩子,却拒绝透露对方的身份。当时的食品短缺让很多人难以为继,程先生出于同情,邀请王共进一顿有米有肉的简单午餐。在他的公寓里,“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她看到内在的小世界几乎没有变化,那个小房间好像被装入了时间的密封舱。„王琦瑶没能理解,正是这个神秘不变的小世界,成了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的一张底根”。
这些观察可以成为这部美妙小说的题词,在诸多主题中,小说考虑的是什么能够持久,什么能够保持不变——什么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流逝,又是什么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屈服。本书的时间跨度始于1945年,终于40年之后,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在那个时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但事实上,两部小说却完全不同。小说中,上海独特而神秘的弄堂和她的市民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为诸多诗意的描绘提供了场景,正如这段少女卧房的描绘“一切都可能发生,即使忧愁都是喧哗吵闹的。下雨时,雨点在窗上写下‘忧愁’两个字。弄堂后巷里的迷雾也模棱两可地令人忧郁„”对于渴望逃离这些空间的少女而言,历史也经过了时尚透镜的过滤。
共产党的到来让蓝色的“解放装”代替了她们精致的绣花旗袍;然而,当服装店在林荫大道上开业,购物的热情在人群中传染,王琦瑶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敏锐追逐“街头最热门的时尚”时,我们知道,一个更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启了。与此同时,这个城市已经变得令人几乎难以辨认。到最后一章,老上海已经成了一个受污染的现代都会,弄堂的迷宫蒙上了丑陋的高层建筑的阴影。形成对比的是,小说的角色,或是或非,都有一种独特不变的特质,不光超然于历史的教训之外,也丝毫不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多少强制的“解放”都无法让王琦瑶的邻居超越他们的谈话,无法让他们原谅王琦瑶和有钱有权的李主任在一起的罪恶。王琦瑶的闺中好友蒋莉莉成为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之后,穿上了军装,努力用自我训练替代原先的自我放纵。她年轻时的“舞风弄月被钢铁般的觉醒和无私的牺牲言语所替代。”蒋莉莉仍然仰慕温文尔雅的程先生,可程先生的心却在给王琦瑶拍过照片之后就永远地属于了后者。
最后,是王琦瑶,承受了最多,却改变地最少,正是王安忆对女主角复杂而敏锐地描述最好地展现了她小说家的.天赋。迈克尔•贝里和苏珊•张•伊根优雅的翻译中,只有少数被不和谐的美式俚语破坏,有助于我们了解,王安忆何以成为华语世界最受好评的作家之一。
尽管有人告诉我们,王安忆的女主角无时不刻不在思考、感受,她的本质特点对我们来说却很明显——只要我们观察到在其一生中不断出现的模式就能发现。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三角关系之中,无法看到在过程中她造成的痛苦,尽管处世分寸得体,却没能充分理解他人情感的炽热激烈。
小说尤其敏锐地阐释了女性友谊的主题,什么让女孩和女人们在一起,又是什么让她们分开。王琦瑶对女儿的爱甚至不如对女儿最好的朋友,后者与生俱来的自如的时尚感唤醒了王琦瑶年轻时的魅力。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四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五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部小说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第五届),还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第一届)。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王安忆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但二人的创作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情、命运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小说《长恨歌》来看,王安忆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作者从上海的一条弄堂写起,一步一步为我们展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她的命运和她所经历的情感纠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情人很多,如:李主任、康明逊、萨沙、长脚、老克腊和王琦瑶最终都是男人与女人的感情游戏,在这些男人的心里,他们对王琦瑶的肉体更感兴趣,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的虚假的装饰品。王琦瑶就在这样的游戏人生中,一步一步走向了堕落,走向了社会、时代为向她这样的女性所安排的悲剧命运。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作品表现出来的同情情感却削弱了女性主体地位。王琦瑶令人同情之处正在于她过着可怕的生活而不自知。王琦瑶的人生观是堕落的,她的人生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而在作者王安忆的笔下却将王琦瑶的一生因色相而换来的短暂的浮华,表现出宽容与理解,甚至对其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示认同,把原本悲剧一生的王琦瑶变得毫无价值,这也说明了,在长期以来的男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时候,女性作家虽然想通过文学的创作,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描写,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但仍然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影响。
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虽然她赢得了同情,赢得了轻松宁静的生存环境,但是却丧失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空留一曲绵绵不绝的“长恨歌”。其实不仅在20世纪的40年代在中国出现,其实在中国也好、西方也好很多大作家在文学的创作中塑造了很多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形象,即便跳脱文学作品的局限,放眼现今社会,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其实仍不乏其人。因此,王琦瑶不仅是那一个时代的一类女性的代表,她本身就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王安忆用《长恨歌》命名,使人不由想起自居易长诗《长恨歌》有一个华丽却妻凉的典故,并给我们一种显示:在琐细的人们生存的现实中有一种令人此眼绵绵无绝期“的虚幻感。《长恨歌》可谓是一曲人生的衰歌,特别是作者王安忆选择王琦瑶这个城市中的美女的一生遭遇来写,更有另一番情悟。王琦瑶的人生形式由于生活的重力和浮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个圆这演变成了一个由三个三角形也就是三段人生构成的曲折而又尖硬的闭合线,三部曲构成了三个开场、高潮、结尾构成的叙事圆形,而每一部结尾,则分别为李主任的死、程先生的死和王琦瑶的死,“死”成为第一副产品剧终时的最后字幕,同时“死”又是下一段轮回的开始。
《长恨歌》表现出王安忆对女性命运的强烈关注。王琦瑶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作者因她虽然历经沧桑,仍坚韧地活着,充满生命的力量,作者对她给予充分的赞扬。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作者在对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世界中缺乏审视态度和思辨气质,未能摆脱传统男权中心对女性定位化描写。尤其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同情感、天生对立与排斥了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削弱了作品的女性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观的表达。作品中的王琦瑶是男权中心社会的产物,她由男性来命名。她在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中,按男权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断改变、塑造自我,使之逐渐丧失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并且还遮蔽了女性的自我意识。这样的女性叙事最终沦为一种物化的女性定型,女性主体在这种物化过程中被细绎成狂热的物恋与自恋呓语。消解了女性主体地位,女性自我的生命价值在这过程中消失无踪。
《长恨歌》所塑造的主人公王琦瑶的强势与弱势形象集中体现于她与众女伴及男伴的关系之上,而这种形象的背后却同时指向于一个方面:即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由于主体地位的缺乏而导致作品对女性价值注定的误差。这样作为以塑造女性形象为核心的《长恨歌》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女性生命的尊严与独立。从而导致了《长恨歌》中“长恨”的消减。以及女性生命价值的缺失。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六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1]该小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其亮点表现在多个方面上。
题材:
《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尽管时间跨越几十年,故事还是发生在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上海,但王安忆并没有让人物与政治扯上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到改革开放,尽管人物的命运及生活有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而是默默追求自己的安逸和欢乐,过着小人物的平淡日子。
写作技巧:
1.散文笔法的运用。
小说一开始便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大段地描写弄堂、流言、闰阁与鸽子,而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采用这样的笔法,如与阿二相识的邬桥。这种笔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意境与诗化美。
2.对比的运用。
首先是王琦瑶、吴佩珍的友谊与王琦瑶、将丽莉友谊的对比。王琦瑶与吴佩珍的友情如同流星,一闪而过,美丽而短暂。但王琦瑶与将丽莉的友谊却一直维持到老,尽管期间出现过矛盾,但最后还是合好了。前者是小儿女间的经不住考验的友谊,后者是成人间的能经历风雨的真正友谊。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王与吴交往时王不过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与将交往时两人的心智均已进入成熟期,不再因一些小事情闹别扭甚至分离。其次是王琦瑶与女儿微微的对比,王琦瑶容貌出众,但女儿微微却姿色一般;王琦瑶对穿着打扮有独特的见解,能引领时尚,但微微却是时代的追随者,穿衣打扮随波逐流;王琦瑶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但微微却是一个附庸品,始终依赖别人过日子。
小说特色:
1.女主角以复指形式出现。
作者对鸽子作了大段的描写后,转向对弄堂女儿的描写,在描写弄堂女儿时基本上以王琦瑶代替,于是王琦瑶的名字一遍遍地出现,有时是代表个人,有时是代表群体,这就是复指形式,并通过这一形式说明小说主角的普遍性。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介绍人物出场时是极为罕见的。
2.淡淡的感伤。
王琦瑶的'一生感情生活颇为波折,终身不得圆满,她生命中的男人总是一个个地离她远去,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她的好友蒋丽莉和程先生等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他们都渴望好好的生活,好好地爱,可最后都不如愿。蒋丽莉找了个不爱的人,在遗憾甚至还有点点的含恨中离去。而程先生则追求王琦瑶一生终得不到满意的爱情,并在文革开始时被迫自杀。这一个个的悲剧演绎成一曲曲的“长恨歌”,散发着淡淡的感伤。
3.文笔细腻。
《长恨歌》的文笔如同小溪流水般温柔细腻,其中王琦瑶与吴佩珍的短暂友谊便是一例。她们的友谊在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不经意间远去并消失。没有人会意料到关系颇好的王吴两人会因王在片场的一次试镜失败而渐行渐远。但细细一想像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又似乎是经常上演的,人的情感有时候很脆弱,一件看似很小的小事就能把它摧毁,王与吴的友谊便是如此。王安忆能捕捉到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可见其用心之细腻。
4.注意挖掘人物的历史现实意义。
小说对人物的首次出现似乎总喜欢长篇大论一番,要么是写人物的生活环境,如王琦瑶首次出现时,就集中笔墨写她所生活的弄堂。要么是作一番详细的解释,如老克腊的登台亮相就花了大量篇幅从思想、喜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去解释人物。要么是对人物生活大写特写,如长脚的出现,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长脚平日的生活及其性格特征。
5.主观色彩浓重。
王安忆在叙述人物或情节时,喜欢赋予自身的主观感受。如“午后的闺阁,真是要多烦人有多烦人的。”、“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等,这让读者易受感染,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小说世界里,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有时候这种直白甚至有失偏颇的表情达意方式又免不了让人反感。
人物形象: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典型女儿,有点点的虚荣心,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这种美是家常的美,不惊艳却让人喜欢。她缺少见识但却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在时光的洗礼下渐渐脱去,变得愈发优雅大方。
王琦瑶不是女强人的形象,她没有梦想,只是现实,现实地过着日子,如同大多女孩一样,在虚荣的驱使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但不沉醉,与李主任的故事固然有物质追求成分,但她对李主任也是有情感作为铺垫的。而无论生活与她开了什么样的玩笑,她始终继续着对幸福的追求,且是坚强的,大胆的。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七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内容梗概。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八
12、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王安忆《长恨歌》。
13、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王安忆《长恨歌》。
14、红颜薄命,是因她的人生太多人关注,而这之中又是各怀心事,若再自视偏高,起步偏离,则很难回归。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九
提起王安忆大家不会陌生,五十年代出生,七十年代开始走红的作家。总的说她以散文见长,而《长恨歌》是她最为成功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长恨歌》,不难看出王安忆那绚丽细腻的笔法,更多的还是她对生活的感受,也许这正是她在上海十几年生活的感悟。书中的主人公是亿万个平平凡凡生灵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人生的典型缩写。
我看《长恨歌》,最先熟读的是它的笔调和行文方法,王安忆是有她的典型手笔,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一面。《长恨歌》通篇很难见到人物间的对白,多是作者横纵交加的描述,这描述也是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那种,细腻之极无不使人感叹作者的功力。再者,《长恨歌》在主线上是典型的时间流,但在时间这条主线背后是由不同情节而带出的故事进程,多角度,多方面。在段落上它也不同于当今小说家的惯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后,也是《长恨歌》最精彩最引人的,便是书中的人物。对于人物,是精雕细刻,而不失做作,不失血肉的。
王琦遥,她是书中的主人公,前前后后都是围绕她的。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首先还要由少年时去片厂开始,那是她人生的奇遇,或许对于王琦遥这似乎也谈不上奇遇,她本是那种有展示欲的人。王的少年时期似是一夜走红,挡都挡不住,是沪上淑媛,是上海小姐,由此可见她是百里挑一的漂亮女人。漂亮女人本是命运多测的,漂亮是福也是祸,作者笔下王的漂亮是一种家常便饭的漂亮,就是这漂亮正是夺走王幸福的罪魁祸首。在我看王琦遥还是个聪明而愚腐的女人。聪明是会被聪明误的,之所以说她愚腐,是因为她不能正视自己的感情,喜欢自欺欺人,还有几分麻木,单从“上海小姐”一事便能看出其中的端倪。书中有一个细节,是王在竞选上海小姐前片厂的导演曾找过她,劝她放弃。王的口吻是鼓吹上海小姐是女性解放的标志,我真的不明白,王是愚腐守旧的女人,尽管她始终保持着着装上的时尚,但她的思想和灵魂的确是愚腐守旧的。当时片厂导演有这样一席话,“上海小姐这顶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一场空,它迷住了你的眼睛,可等你睁开眼睛,却什么也没有,我在片厂这么多年的经历,见过的光荣,作云是倾盆大雨,作风是十二级的,到头来只一张透明的黑白颠倒的胶片纸,要多虚无有多虚无,这就叫虚荣。”片厂导演预见出王戏剧性的一生,这点王在死前的最后一刻才参悟,不能不说是很可怜。
王琦遥是可怜的',这可怜不叫人怜悯她,更多的是对她的憎恶,勉强能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另外书中还有几个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吴佩珍,她是王的少时同学,是故事开头的引线人,没有她就没有王的奇遇,更没有王后面的故事。我觉得吴和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年少的两小无猜往往会酝酿出真情,直到吴去香港前的最后一刻,她还是要来劝王和她一起走。蒋丽莉,她同是王的中学同学,但她不同于吴佩珍,如果说吴和王还有一丝友情基础可言,那蒋和王的友谊却是建立在交易之上的。王对蒋的关心是知恩图报,蒋则是把王看作她的物,似她的钢琴和那诗词,她开始的动机是巴结王而给自己带来荣耀。
再转头看看王感情世界中的男人。
程先生,程先生是王最早结识的异性,是她的初恋,也应是王在感情上的最佳人选。程先生是有学识的人,是知识分子,思想比较开明,且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他对王的爱是倾其所有,不求回报。从开始竞选上海小姐到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无私援助,王走红时程先生帮助她,王困难时,甚至怀了个没有爸爸的孩子时程先生更是帮助她,前前后后程先生都是深爱着王。王在这份感情上愚腐之极,少年时她也爱程先生,可越是喜欢越要回避,她把这份感情强力推给蒋丽莉,以至于最后得不到程先生的蒋自残人生。蒋在临终前对王说的话很正确,“是你,是你害了我”。戏剧性的是,在蒋死后不久程先生便被逼自杀,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走的路。
李主任,李主任是张秉良,是军政要员,是有钱、有权、有女人的,在事业上成功得不能再成功的男人。他对王的感情也是凌驾在权势背后的,从价格不菲的戒指作见面礼,到给王买“爱丽丝”公寓。在那个年代这是二房,三房或是不知第几房的n房,在当今这叫包二奶。正是王的愚腐才决定了她作要员“金丝雀”的命运,这是她甘心的,或者说是她的人生追求,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总之,她的头脑中满是铜臭。而真正使王得到心理安慰的也是她自己,她是二奶不是妓。李主任的二奶不知有多少,但他确是最爱王琦遥,因为王不同于其他人,王是安分守己的二奶,是二奶中的楷模,她不问长问短不争作正房,男人不来盼着来,男人来了就给予最大享受。李主任喜欢的正是这点,来的多了自然就成了“日久生情”。但不要忘了,二奶终究是二奶。
康明逊,或叫毛毛娘舅,他是唯一一个和王有爱情结晶的男人。可能叫爱情“结晶”有些过,那个孩子毕竟是他们所不想要的,应该是珍珠一类的东西,虽算结晶但也是蚌生的结石,是蚌不想要但当真出现的。康是王在孤独中追求家庭的必然产物,可怜的是他们并没有结成家庭。既然提到康明逊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表姐——严家师母。她是王的邻居,在我看至多算是很好的邻居。两个人追求心灵中的那一点共鸣,又都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所谓的朋友。这朋友关系很微妙,不是交心朋友也不是酒肉朋友,介于两者之间。
萨沙,可怜而聪明的中苏混血儿。萨沙有着苏联人的性格——豪爽,做事直来直去,不似其他人勾心斗角。但他的另一半还是有中国人的血,能看出这勾心斗角中的秘密。书中形容他是吃社会补助的游民,是流浪儿,除了一个苏联女人真正关心他外,其他人全是虚设。出于这些,他自然成了王琦遥肚子里的孩子的最好“代理父亲”。王为了不让她和康的事情败露,便勾引这个直爽的萨沙,萨沙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不进这个套。看到此我最是憎恶王,左右都是私生子,何必要以自己的感情和肉体为诱饵,去为这个私生子设计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人看,这时的王分明就是一具全无感情而言的行尸走肉。好在萨沙是聪明的,当他得知上当时还很镇定,显出了他的男式风度,在事情看似做圆满后一走了知,叫人说不出错。他的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薇薇,王和康的私生女,用书中的原话描述她最合适不过,“没心没肺的人”,典型的不孝子女中的250.小林,薇薇的男朋友、丈夫,一个不错的男人,有理想、上进。
再后的张永红、老克腊和长脚,他们是八十年代的一群浪荡青年,只是类型不同罢了。这几个人没有太典型的人物个性,作者硬给他们加上些个性,倒显得格格不入。后面王琦遥和老克腊的畸形恋,也是王这个女人的必然选择,王追求的“派推”和“时尚”,从开始的四人聚会到后来的新四人聚会,都可以看出,性格的畸形才是生活畸形的引路人。全书总的思路很清晰,而我唯一没想到的是王最后死于一场近似闹剧的入室抢劫,多少算是交友不慎所致吧。
王琦遥这种女人还是很多的,上海有,广州有,北京有……。作者在书中对弄堂描写很多,只可惜我没亲眼见过上海平安里的弄堂,只在前不久十强赛间隙插播的平安保险的广告中小有一瞥。很平民,很生活,很贴近人们心灵的一种地方。可见作者也是极力把王推近读者,告诉我们这种女人很多很多。
最后还有一个人物一定要提,他不是主要角色,在书中一现即逝,但他却是唯一解释了王的一生并且解释书名为何叫“长恨歌”的人,这就是邬桥的阿二。阿二见到王也被她所吸引,是少年人的单纯爱慕,纯得像一潭清泉,让人不忍污秽,他能把这爱转化成生活的动力。阿二对王琦遥的评价是诗词中的美人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玉殒香消,魂魄在了仙山的情景。阿二不由得生出悲戚来,他想他想起的美人图,正应了红颜薄命的说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8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