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与减二教案(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9:20:08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7 19:20:08     小编:薇儿

教案是教学过程的蓝图。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因此教案要具有针对性且师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巧妙思路和创新点。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图6?1。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的线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以后,多媒体课件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角。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练习十八第1~4题。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二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三

2.学习二十以内分与合。

学习十以内的相邻数,二十以内的分与合。

1.让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课程的必要性。

2.让孩子能掌算数的基本能力。

两个面具(喜洋洋,懒洋洋);儿童币,礼品小橡皮擦,铅笔,橡皮。

师:(教师带着面具走进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谁啊?

幼:喜洋洋。

师:喔噢,小朋友真聪明,想不想跟我进羊村看看啊?

幼:想。

师:去羊村的路很遥远,我们需要乘着火车去哦!敢不敢啊?(不敢的小朋友就站在后面)。

幼:敢。

师:羊村到啦!(出示图片,图片上有三栋房子)小朋友你们会说哈喽吗?

幼:会。

师:等下老师的手开始斗得时候,小朋友就开始说哈喽喽喽。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幼:准备好啦。

师:开始了哦。

幼:哈喽喽喽喽(图片翻开给他们看)。

幼:一二。

师:好了,小宝贝们看看图片上面有什么啊?

幼:房子。

师:宝贝们知道这些都是谁的房子吗。

幼:不知道。

师:它们分别是喜洋洋,懒洋洋,美羊羊的家,它们家是不是都挨在一起的啊?

幼: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数字和数字之间是不是挨在一起的吧!(出示卡片123)小朋友们来看看1的邻居是谁啊?(举手回答老师哦)(答对了就给一个神秘礼物)。

幼:二。

师:这位小朋友真棒,大家给他鼓个掌吧!(一二)。

师:那2的邻居有谁啊?(动作示意他们要举手)。

幼:1和3。

师:一二。

师:这么难的都没有难到你们,哼,邓老师太不甘心啦,老师这次要考你们一个难的。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学会了。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四

有一次,我问小朋友想玩什么游戏,小朋友都说喜欢玩捉迷藏,根据幼儿的爱好,结合《幼儿指导纲要》大班小朋友的数学方向目标,刚好可以结合设计一节情境教学活动。

1、通过情境活动,让小朋友感受与动物做朋友的愉快心情;

2、通过游戏,让小朋友能辨别上下和自己的左右方向;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活动准备:

黑板、ppt、活动操作学具每一人套、

让小朋友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森林里,感受愉快的心情。

1、情境延续,让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游戏,从而感受与动物做朋友的愉快心情。(播放ppt)。

2、通过捉迷藏的游戏,让小朋友能辨别上下和自己的左右方向。

1、让孩子感知天黑了就要回家,以免家长担心。

2、请小朋友记清小动物住的地主。

小狗住在河马的上面;

小兔住在小猪的下面;

老虎住在小兔的左边;

狮子住在绵羊的右边;

袋鼠住在犀牛的右边。

3、活动操作(通过操作,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方向思维)。

1)讲述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教师巡逻指导。

3)请完成的小朋友把图贴在黑板上,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去帮助没有完成的小朋友。

1、让小朋友说出小动物的家在哪里?

2、听音乐退场。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用情境贯穿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清晰明了,目标明确,气氛活跃,教态语言适合孩子的年龄,在这个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重点、难点没有突破,在活动过程中,我忽略了空间关系比较抽像,而且也有相当的难度,而我对于重点内容一带而过,没有讲解透彻,加上在讲解小动物的家在哪里时,还没让小朋友记得他们在哪一个小动物的哪一边,就开始操作了,导致孩子在方位的认识不够全面,使孩子操作时增添了难度。最后,在结束语时,时间比较紧迫,讲解得太仓促,草草了事,小朋友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结束了。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使我认识自己在教学方面有很多不足,经过教师们的反馈建议,我从中领悟了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分析周祥,备好了教师,还要更好的备好小朋友,从每个环节当中分析他的利敝才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会续前继往,不断反思,让我在幼教事业中不断提升自己。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五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六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等。)。

一、导入。

二、核心过程推进。

去年秋游我们去了森林动物园…。

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交流,好期待今年的秋游啊!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

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由生活实例引到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清晰表达。

老师参与学生活动,倾听并适当点拨,了解学生思维状况。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经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

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

师: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师:小结回顾两种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9045—45—254520。

生2:90—4545—2520。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先…再…”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如果方法列式出错,可以通过其他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追问知道错误在哪里)。

师适时点拨:进行连减计算时应按照什么顺序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一定要认真仔细。

(借助板演题提示竖式计算时的易错点。请一两名学生说计算过程。复习:相同数位对齐……)。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开放延伸。

随堂检测。

(一)我能行。

出示并解决问题2。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

3、最后列式计算。

(二)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

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课后,作业本上完成。

师巡视,交流,指导。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辅导学困生。

进一步强调本课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七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第69、7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9加几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苹果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20根。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八

1.初步体验数量比1多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6的分解、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分合号”

彩色小棒(数量为人数的5倍,可用彩纸卷成)

1.教师:小朋友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米奇请我们去他的妙妙屋做客。我们现在就坐汽车去吧!

2.师幼开汽车进入活动室。(播放课件2(妙妙屋)

1.学习6的分解、组合。

(3)我们请米奇帮我们来分一分吧,看一看他和我们分的是不是一样的!

2.学习记录6的分合。

(1)教师:怎样把大家分“6”的几种情况记录下来呢?

(2)教师介绍分合符号,示范规范的分合式及读法,如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播放课件3和4“分苹果”)

(3)请幼儿读一读6的分合。(播放课件5)

1.教师:米奇要做一些有趣的方向盘,我们一起来制作方向盘吧!(播放课件6)

2.操作要求:每个方向盘上都要有6个圆点,请你说一说应该补上几个圆点才有6个圆点,再把分合式补充完整。(播放课件7)

3.教师:把“6”分成两份,有几钟分法?(教师逐一播放课件8――12)

1.教师:米奇准备了好多彩棒呀!我们一起来玩“分彩棒”的游戏吧!(播放课件13)

2.游戏:分彩棒

请5名幼儿分别举起数字6的五种分合式站在教室的四个角落及中间,其余幼儿每人拿6根彩棒,将彩棒随意分成2份,左手中的彩棒数量为一个部分数,右手中的彩棒数量为另一个部分数。然后站到对应的那一钟分合式里。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九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邮编:45000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及有关计算的关系,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3.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硬板纸作成的六种平面图形.学具准备:打印好课本第128页中间的两组图形和六种平面图形,发给学生.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常说狐狸聪明,狡猾,聪明的狐狸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是小狐狸,我的花园漂亮吧!我想在四周围上篱笆,准备去买材料,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谁来帮帮小狐狸!

生:……。

师:很好!应该先算出这个花园的周长,然后才能决定买多少材料.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1.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生: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长度单位.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它们是计量面积用的单位.(板书:面积)。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生:……。

(板书:周长一周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

面积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

三.巩固,提高:。

1.我们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把长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

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

(板书:c=(ab)×2)。

(1)练习:王师傅在院子里围了个长方形的篱笆,(如下图),围成篱笆的周长是多少米。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只算了三条边的和。

(2)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s=ab)。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4a)。

(1)练习: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找学生回答,经过平移,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观察课件演示.(2)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s=a)。

练习:下图中,圆的直径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o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题应该如何解答你是怎么想的3.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有4种平面图形,有关这些图形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这些图形的特征,有关周长,面积的计算.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自选一个图形.(1)当长方形保持对边平行,四个角变成都不是直角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个图形的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板书:s=ah)。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ae长。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可以用不同颜色笔在相应区域书写即可)。

一、复习引入: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或后记(教学的成败得失、学生的信息反馈、今后的教学建议)。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十一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十二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十三

班级:豆豆班人数:32教师:凤先艳一、二、活动名称:学习分类设计意图: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能力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局限性,同时,孩子早期接触较多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黄色,因为它们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生活中处处可见,易被幼儿分辨、接受和喜爱。针对这些特点,本活动设计了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大小物品及红绿颜色分类的游戏,帮助幼儿区分大小和红黄色。并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减低幼儿的学习难度,使幼儿在玩中自然感知、理解学习。

三、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不受物体颜色、形状的影响,学习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能够区分大和小;

2.在分清楚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能够区分红色和黄色;

3.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分类活动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红绿纸鱼大小鱼缸各一个2、5张作业单。

五、活动过程:

起游进教师。

2、教师将两个大小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大鱼的家在大鱼缸,小鱼的家是小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3、教师将颜色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红鱼的家在红鱼缸,黄鱼的家是黄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4、把幼儿分成5组,每组发一份作业单,然后把大小不一的红黄鱼分给每组,让孩子自己区分大小、红黄。教师观察并适当引导。

5、教师小结。

1、情景导入:教师当鱼妈妈,幼儿手拿鱼儿当鱼宝宝,鱼宝宝跟着鱼妈妈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854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