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改变与进步。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读,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是塑造个体品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也为自己的成长积累经验。在我个人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中,我领悟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是一个个体化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需求和发展潜力进行量身定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关注和理解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懂得如何培养我的老师们,通过激发我的兴趣和潜能,让我在学习中更有动力和热情。他们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激励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并且在我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给予了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个体的教育需要教育者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并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教育也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特点。在学校和课堂上,我们接触各种学科和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我们渐渐明白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并逐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我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参观企事业单位,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这样的体验使我更加自信和清晰地认识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是值得的,也指引我更好地探索并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方向。
再次,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因此,个体的教育需要实践的支持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实际应用。
最后,教育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塑造个体的品格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个体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明白发展品德和锻炼社交能力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我学会了与人沟通、关心他人、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社交技巧,并培养了坚韧、责任心等品质。因此,个体的教育不能仅仅追求成绩的优异,更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个体的教育是一个个体化发展、自我探索、实践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并培养实践和综合素质。个体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社会的支持与引导,同时也需要个体的自主努力和全面发展。只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的各种情绪都和一个词一帮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有的时候是让人烦的“熊孩子”,有的时候又是给我惊喜,让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每日我都应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经验。读书便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最廉价的学习方式,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一些肤浅的感想。
我非常喜欢书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非常赞同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当我看到这一小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红笔把它划了下来。教育是急不来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张晓辉是去年新转到我们班的学生,他是既调皮又聪明的孩子,课上总能听到他与众不同的发言,但他的调皮也很让我头疼,课上小动作多、闲话多―――他一个人动起来会让全组同学都学不好,对于他的调皮,我批评过他,罚过他,但效果始终不好,坚持不了几天,毛病依旧再犯。
一次上课,他的毛病又犯了,别人在汇报他不但不认真听,还动手和帮扶对子打着玩,见他这样我很生气,刚要点他的名字训他,可想到每次这样做都不见效果,要想改变他必须改变方式,于是我示意汇报的同学停下,这时他还不知道我已经看见他闹了,还在边说边打,聪明的他可能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猛的抬起头看我,这时我正在盯着他看,环顾一下四周,全班同学都在盯着他看,我不吱声,足足坚持了1分钟,他头低下了,我知道他心里肯定知道错了,这时我也没忙着上课,而是轻轻地说:“孩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们都愿意听你课上那精彩的发言,说说行吗?”
“老师我不说了,上课再也不闹了。”听他这样说我心里乐开了花,可我仍旧不说话,又过了1分钟,我对全班同学说:“老师喜欢知错就改的孩子。”
经过将近半年的磨合,管理,现在他不光课堂四十分钟能坐在教室里,作业也能完成。还经常的帮助别的同学。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变成优秀学生,我还需努力。
现在想想,为了这样一个孩子,学校全体老师们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上,那就会收获满满!但是话说回来,也就是在这样一群爱心满满的老师身边,他才这样改变。
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不言而喻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能有人会说学生天天在学校不就是在读书吗?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指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但现在的学生总是抱怨作业太多,任务太重,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同学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在逐渐的丧失阅读的兴趣,也只去进行与分数相关的阅读和学习,可是广泛的阅读,对构建学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学校开展的“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兰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传播中,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我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多开展这种类型的活动。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四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每逢假期,便是培训季节,从新入教师到班主任,培训的名目应接不暇,然而培训水平却是良莠不齐,讲课的专家也是有高有低,本着学习的态度参加培训的同仁,甚多深感失望。大家欢迎的是务实的教育,是源于学情的教育,是迎合时代发展的真正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符合了我们的要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最受教师喜爱”的称号当之无愧。
对于“平等对话”,作者认为“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这个环节是给我们启发最大的环节,全国课改,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沿,走班制选修课成为常态,行政班的概念成为历史,在这种变化中,“怎么管”的问题的受关注程度超过了“怎么教”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一个班级没有班主任后,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平等。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担任班主任多年的教师觉得学生工作比以前难做了,是因为学生心中对学科老师和对班主任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老师的角色还没有调整过来。“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思维。
那么怎样寻找“真实的学生”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想法是:努力在学校形成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按照因材施教的想法,由学生自主选择。“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这对学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管理到教学,都有了新的要求。课程是学生的产品,学校在制定课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真实要求和真实能力,在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在评价方面需要真实的评价结果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书中的学校开发了203个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多达199个,甚至国家课程也分为多达5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充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温州地区也在教改的春风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改革,各学校耳朵优质课程层出不穷。课程的选择性决定了在我们的教育下,学生具有良好的未来规划、自我评价和选择能力。而选择的能力,正是我们国家的孩子所欠缺的能力之一。让学生学会选择,就是让学生成长。
斯宾塞说过,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结束了。作者在书中提出:“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在研究学情时更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从师生间的关系开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一所学校,只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智慧影响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这让我们想起了很多教育家对“过去的教育”的回顾,为什么过去的教师队伍里可以涌现一批批的教育家,而教育家又总是热衷于一线的教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希望教育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倾向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地倾向于教室,而不是如现在般,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榨干了教师的大好精力,教师不得不拖着疲惫不已的身子走进教室。希望今年教育部能将中央对教师发展和减负的口号落实到每个学校,让我们能真正地面对真实的教育。
适逢教改,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最好的改革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课堂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我们身边的孩子本身,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著名的教育专家xx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写道:“什么是师德?在和国外的教师交流时,我们比划半天,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师德。后来几经解释,他们恍然大悟,师德就是‘老是喜欢学生’,后来又加了一句‘学生也喜欢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做不到喜欢自己的学生,那么他的教育已经失败了。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对自己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即便是中庸的态度,那么他的教育也已经失败了。国外很多招聘老师的条件中,往往把“喜欢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激情、有感染力”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
过去的一年中,从大量的听课中,在那些班级英语水平非常好的班级中,我大概也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教师有激情、感染力。英语成绩最好的那个班级,任课老师对待学生非常用心。师生之间相互信任,远远不是普通的“教———学”的单一关系。
著名的北京特级教师王君在《班主任———青春万岁》一书中,提到了很多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动不已。透过她给学生的鼓励、学生毕业后给她的书信,我能感受到王君和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以说,通过这一年的教学,我打算从“用心、喜欢”这两个关键词中反思教学中需要提高的空间。
以前的备课过程中,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能够把新授知识点梳理出来,并且辅助以练习册的帮助,整理出来全面的知识点。在观看优质课大赛视频,以及我县优秀选手的优质课比赛时,我以前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巧妙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后来读完《教学反思及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意识到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对学生自己的思考为基础确定教学策略。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使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论浮现出来,然后寻找改进的别径。
班级的良好学风建立在好的班风的基础上。班风的建设和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需要日复一日的监督,日日重复的督促。每一天都不能懈怠,任何一次的懈怠都会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次原则性的失误,并且不能使他出现第二次。
怎么做到喜欢自己的学生,和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是每个老师面对的挑战。带着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主观上来说我对一个班倾注的感情多一些,而对另外一个班级关注度不够。如果说感情是相互的,那班里的学生对待老师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感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细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堂好课的标准离不开热烈的课堂氛围,多多学*君老师的精神,用热情来感染学生,用信任来激励学生。
当思维困顿的时候,读一本好书,给思维充充电。也给学生多读一些好文章,用饱满的热情来激励他们,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高昂的学习品质。青春万岁,让我们在最好的年龄遇到最好的自己,教出最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优秀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反思,在经验中成长,让我们多读教育著作,多反思。因为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生活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自我,从而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专业发展之路。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十一中的学生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鼓舞者、欣赏者。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谁也无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别,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道路,将更加充满阳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该书共分为11个专题,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长,多者不到三页,大部分为千字文。但一个个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长的智慧,感受到作为教育家的李校长的教育情怀、敬佩于他的超前意识和善于作为。感受比较深、觉得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过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没有自由空间的环境里,我们会丧失很多教育机会。一旦放手,校园里的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对真实的学生。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但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机会”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点。李校长认为,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都向社会,就把这些祸根留给未来。当然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二、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
三、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本义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跑道。如果我们能够多开发设置一些校本课程,就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开辟适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四、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地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
五、管理学生学习。
许多老师从内心深处认为,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课后时间才属于学生。于是讲台上老师将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兴趣索然。仔细分析下来,好多课外作业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关注教师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关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美国同行的“走课”,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无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间教室里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
七、亲近教材。现行的教材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编写思想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这个本来是给学生用的教材,可一到关键时刻,便将学生特别渴望知道的或特别详尽介绍的内容藏了起来。教材内容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辅导材料。所以我们要编写不放弃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学生角度的学案。
八、教育学是关系学。如果学生不喜欢您,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和他关系很好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你,真正教育才会发生。
九、良好的师德就是“教师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他”。
十、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真正的领导力产生于服务——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当我们用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的追随者,在我们身上才可以产生领导力。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的学校才算得上是一个领导型组织。
十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教师评价的十大指标,帮助老师形成职业成就感的同时,给出老师明确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理解大家对于改革的畏难情绪。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11月10日晚,我们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政治学习。此次政治学习旨在加强团员意识以及贯彻计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同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次政治学习,我们邀请了我们的班级联系人——校宣传部长周大白老师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和我们一同探讨计划的相关政策方针。
在加强团员意识的环节中,我们有所创新。以典型的人物事迹唤起同学的团员意识。会上,团支书讲述了优秀大学生冯艾的先进事迹。冯艾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在宁夏、云南支援教育事业。在宁夏,她挨家挨户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说服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帮助他们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她关心孩子们,每天到食堂注意孩子们的饮食,问他们是否吃得饱。在云南,她克服语言障碍,一人担任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两个职务。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冯艾的一句话非常感人“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坚信,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在学习计划的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知识竞答和同学发言两种形式。在知识竞答环节,每个宿舍派出一名代表参与竞答。问题的设置都是计划的相关知识。在竞答的环节,同学争先恐后的抢答。最后男生506宿舍胜出。在同学发言环节,结合计划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这是大家谈。张倩倩同学的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家乡徐州要搭上计划的快车,缩小和苏州南部的贫富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徐栋同学的发言中,提到了地方行政以前经济政策的弊端,比如盲目建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等等。来自东北的王联清同学则讲述了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的方针政策下,这几年东北的变化,在基础教育方面,在安置下岗职工政策方面,在工业重新布局方面等等。先后有十几位同学上台发言,讲述自己对计划的看法和认识。在同学发言后,周大白老师为我们同学的发言做了点评,并且和我们谈了谈他对于计划的看法和认识。让我们对于计划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此次政治学习,同学普遍反映很好。知识竞答环节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计划大家谈环节位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今后的政治学习中,我们还要不断引进新的学习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使政治学习不仅能提高同学的政治素养,更能为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一
教育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塑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上课,获得知识。它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思维的方式。通过教育,我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处理困难,如何与他人沟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智力,更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人格。通过教育,我的眼界得到了拓宽,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使我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和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其次,个体的教育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我的学习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有时,我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有时,我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时,我需要与他人合作和共同学习,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兴趣和天赋,培养他们的专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潜力。
再次,教育需要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过强或过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个体需要有积极的情感和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坚持下去。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通过了解和调适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我能够面对困境,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个体的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情感和心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最后,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通过教育,我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荣誉,而是为了能够不断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努力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范围。通过不断学习,我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遇,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总之,个体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和处理问题,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心得和体会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教育不仅仅是帮助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个体的品格和能力,塑造个体的未来。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二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处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前总以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最近,发生几起事件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深知无论是在对学生思想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迫切地需要我去学习、进步。在课余事件,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教育案例,其中说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位曾经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不当班主任以后与学生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进行谈话,可没有多大的效果,这名学生仍然没有从谈话中反思、改正,于是他们预定明天继续交谈,第二次的谈话中那位曾经的班主任首先向学生道歉,而且带着一定要说服那位那位学生的想法进行交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见到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学生立刻向老师赔礼,不应该对老师出言不逊,这样接下来的谈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是啊!纵观当今教育,有几个班主任能做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呢?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放学后,英语老师气愤的过来对我说:"罗老师,你们班xx简直无药可救了,作业不写,单独辅导他也不学,今天还跟我犟嘴。"听完,我感到吃惊,以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虽然有个别学生顽皮了一点,但从没有发现有学生跟老师对着干,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一个午自习时间我悄悄把xx带到操场上找他聊天,了解他最近的心理状况,期初他不什么也不愿意说,担任我班三年班主任基本上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我明白xx是一个喜欢被夸的孩子,于是我改变策略,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出发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天,慢慢地,他对我不再有戒备心,道出了事情的缘由,我表扬了他愿意坦白事实的态度,进而分析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很快xx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曾经听过一句话:"教育的力量可以使石头开出美丽的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教育的积极力量去提升每一位学生。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道:"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管理学生学习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激励评价。激励评价不是课堂上的一个附属品,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激励评价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应有所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表现的优势各不相同,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孩子,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分数论长短,而应该全面的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让我想起上次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表彰会上李校长对我们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准确的评价,不要死死盯住学生的分数,很多老师每次模考算出评分,为了那零点几分的差距争得面红耳赤,非得分出高低,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之间的和气,同时分数过多的压制学生,那一分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有很多章节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多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多看书,多向身边优秀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升个人教育素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三
以前曾多次听到过校长、主任们在会上提起李希贵,说他多么的能耐,把一个学校管理的非常出色、出名。他本人著作等身,写了很多书,是教育者的楷模。这样就吸引我想了解一下李希贵,读一读他的书,看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牛,当然了,如果能到北京十一中学参观就更好了,见一见这个教育神人。
本学期初,学校为我们购置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这一本书,在家扔了很多天也没看。有一天偶尔拿起来翻了几页就放不下了,利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读过之后大呼过瘾。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了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到底是在“育人”还是在“愚人”。我为我在教育学生中的一些做法而感到脸红。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平时所写文章的合集,一共有十一辑,表达了作者在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些感悟。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1、李希贵教育思想中平等、尊重、自由、自然。
2、他的有特色的4000多张课表。
李希贵崇尚平等的思想,师生平等喊了很多年,但现在依然没有实现。他在《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中写到:“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的形象便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漏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寻到真正的起点”。这些话说的多么精辟。仅仅依靠压服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暂时低头服从,可是当压力消失时,学生仍然如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气急败坏地说:“这件事我已经给你讲了一千遍了,你也认错了,你为什么还犯。”为什么还犯,因为他心里并未信服你的说教,因为你的说教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前提下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
给学生以尊重和自由,让学生自然地成长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表面应付我们,却并未信服我们。因为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管理学生。学生并未体会到平等、尊重。那么他对我们的说教是并不认可的。北京十一中的师生亲切地管李希贵叫“贵爷”,这一亲切的称呼反应出李希贵在学生中的地位,老师同学们是多么爱戴他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希贵在人格上给了学生们平等和尊重,并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真诚、坦率的交流,这样的老师,没有人会不喜欢。
我在做学生时有一位老师,平时满嘴脏话,即使在学生面前也不避讳,有一次我由于骂人被他听见,训了我一顿,并给我讲一通学生要文明,不准骂人的道理。我心里不服气,心想行你骂人还不行我骂人。讲大道理谁都会,但做到却未必人人都能。曾有一位叫高颖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平时待人也没架子,我现在还记得他,因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先做到。其实不需要我们老师呕心沥血累倒在讲台上,只需要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与学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老师即可。李希贵老师在《从说服走向对话》一文中指出“在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词典里,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于是,压力一旦过度,我们就全然忘记了目标,说教便成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常态,而‘培育’却收到了空前的冷落。当我们不去发现孩子们身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幼芽时,‘育’也就没有了对象。”
当我们只去“说教”而不去“身教”时,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失败。
北京十一学校共有4000多名学生,也有4000多张课表,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不高大一统和一刀切。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差距,鼓励先进,允许落后。这些正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落实。这也正是北京十一中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
相信学生,哪怕是学习上一无是处的学生他也有追求,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特长,所以在教育上就不应该只盯着成绩而应该看到学生的其他方面。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而不是说服学生。这样的教育学生肯定欢迎。
我们的教育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我曾经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将其作为班训贴在班级的墙上。过去我一直深信不疑,但现在我却对其产生的怀疑。如果没有个人利益就无从谈起集体利益。集体是为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服务的,如果集体不能使其成员受益,那么这个集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集体首先应该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想法和意愿。集体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最后我再谈一谈我的思考。我们如果把学校办成与北京十一学校一模一样的学校,我觉得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可以再思想上、理念上学习他们,但千万不能“山寨”他们,那样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虽然读完了这一本书,但认识还是肤浅的,对于本书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理念不能理解透彻。所以仍需继续阅读,继续学习,以阅读为乐,以学习为本。让读书和学习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四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五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写道:“什么是师德?在和国外的教师交流时,我们比划半天,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师德。后来几经解释,他们恍然大悟,师德就是‘老是喜欢学生’,后来又加了一句‘学生也喜欢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做不到喜欢自己的学生,那么他的教育已经失败了。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对自己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即便是中庸的态度,那么他的教育也已经失败了。国外很多招聘老师的条件中,往往把“喜欢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激情、有感染力”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
过去的一年中,从大量的听课中,在那些班级英语水平非常好的班级中,我大概也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教师有激情、感染力。英语成绩最好的那个班级,任课老师对待学生非常用心。师生之间相互信任,远远不是普通的“教―――学”的单一关系。
著名的北京特级教师王君在《班主任―――青春万岁》一书中,提到了很多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动不已。透过她给学生的鼓励、学生毕业后给她的书信,我能感受到王君和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以说,通过这一年的教学,我打算从“用心、喜欢”这两个关键词中反思教学中需要提高的空间。
一、从关注教学设计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
以前的备课过程中,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能够把新授知识点梳理出来,并且辅助以练习册的帮助,整理出来全面的知识点。在观看优质课大赛视频,以及我县优秀选手的优质课比赛时,我以前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巧妙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后来读完《教学反思及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意识到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对学生自己的思考为基础确定教学策略。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使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论浮现出来,然后寻找改进的别径。
二、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技能。
班级的良好学风建立在好的班风的基础上。班风的建设和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需要日复一日的监督,日日重复的督促。每一天都不能懈怠,任何一次的懈怠都会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次原则性的失误,并且不能使他出现第二次。
三、用热情来感染学生,用信任来激励学生。
怎么做到喜欢自己的学生,和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是每个老师面对的挑战。带着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主观上来说我对一个班倾注的感情多一些,而对另外一个班级关注度不够。如果说感情是相互的,那班里的学生对待老师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感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细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堂好课的标准离不开热烈的课堂氛围,多多学习王君老师的精神,用热情来感染学生,用信任来激励学生。
四、阅读,在书中寻找教育智慧。
当思维困顿的时候,读一本好书,给思维充充电。也给学生多读一些好文章,用饱满的热情来激励他们,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高昂的学习品质。青春万岁,让我们在最好的年龄遇到最好的自己,教出最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优秀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反思,在经验中成长,让我们多读教育著作,多反思。因为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生活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自我,从而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专业发展之路。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六
20xx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进行上课。在不断的选择与调整之中,孩子们渐渐生长出了责任性和使命感。
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个活动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餐费是学生自费的,李校长说,有时他也会把学生应付的餐费一起付了。这个活动中,李校长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诸如晚睡时间应该提前还是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确定三个晚睡时间,让有着不同习惯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不同晚睡时间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不同的楼层或者区域。这样就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学校还提出允许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申请晚睡一定时间的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校长在听取学生的真知灼见后,采纳了许多管理建议: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我想,因为校长能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亲近他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才有了这些创新的做法。罗斯福有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就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喜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在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全校学生,他们把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及设备设置招标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由学生来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学生成了学校里真正的主人。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我想,只有学校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了,校园里才能生长出学生的许多想法来!
学生第一。
谈到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许多制度、考核、评估。是的,很多学校里因为有一系列所谓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切好像显得秩序井然。但是,在这样严格、规范的管理之中,学生、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逊·韦尔奇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那个时候的通用电气已经是有几十万员工,业务遍及几十个国家、市场超越58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当有人好奇地问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遍布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时间时,韦尔奇却异常轻松地说,在通用,他只当教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对经理人的培训上了。韦尔奇简单的回答背后,透视着对人的高度关注。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学校实施走班制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师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学科教室,上课、备课、辅导学生,教室已经成为他们的主阵地,而办公室里则鲜见他们的踪影,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第一,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管理,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请欣赏十一学校富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开学典礼”。如何改变传统的开学典礼形式,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参与,更有情感上的参与,学校设计了“开学护照”,让师生在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相互交流,签名留念,且有签名教师与学生行“拥抱礼”,师生情在拥抱之中变得更加醇厚。此外,开学典礼上,还有校长的“鞠躬礼”。这个鞠躬礼既有拜谢,也有感谢,更有敬重。
活动之二——“击掌礼”:20xx年4月,经过十一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学校选择了一种“形式”——命名为“击掌礼”。校长上台与当选的学生一一击掌,其中包含着祝贺之礼,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学校每年6月要举行泼水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在师生的智慧里,诞生了泼水节开幕式上的“洗礼”:由校长向全体参与的学生泼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劳、烦恼的“智慧之水”,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载着内容,显现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长的一盆水里,居然有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情、摒弃同伴间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丰富内涵。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七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面向个体的教育》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八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九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
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作*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国外一线教师的经验之作,方有所改观,他们的书每个章节短小,好阅读,更重要的是写的一个个小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并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仍然觉得*本土的教育类著作缺乏地气不好阅读,直到我读到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里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都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我,本来心里是很抵触“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如是服务业的从业者,那么就如食客上餐厅,付出金钱购买食物和就餐环境,旅客上宾馆,付出金钱购买安睡地点和安寝环境,顾客上发型店付出金钱购买整洁适宜的发型,上商场购买适宜的衣饰。而今只是学生上学校,付出金钱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权利购买知识而已。可是侍者只需记住顾客的需求,给予他们即可,不用负担他们的心理疏导,不用承担他们的成长困惑,不用忧虑他们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们的情感纠结。可是,同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舆论、媒体、家长,甚至学生都觉得教师应该教书之外,更要育人,把学生成长的重任压到教师身上,可这那是服务业的事哪!同为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更符合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钱,一方教授学识,钱货两讫,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师一人多责,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要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人生观,还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与家长与同学与其他人的交际情感问题,还要负责他们在学校内外的人身安全。而这些,根本不是服务业的范围了。谈及教育是服务业,教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辅导者角*,要有平等的意识,毕竟每个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硬压蛮横,以方便自己,而应该更多的研究学生的需求,平等对话、沟通、合作,以共同成长,古语说教学相长如是也。而社会、舆论、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是服务业的意识,要减轻教师的压力,弄清教师应该负责的范畴,不要在教师身上套上不该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锁,形成道德*。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李校长说:“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学会等待。”我觉得说的实在太好了,不仅是教师,全社会都需要调整心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见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出这样要求的,都是丝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开始崇尚“慢”,教育同样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细琢,不见流水线下来的都是前篇一律的制造品,只有针对个体的雕琢才能创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缓的校园里,在平等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及其他,心里也会愉悦的多。而不是在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多的班级,越来越满的班级里,在教师步履匆匆奔赴各个教室中学习。真不想有一天,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领导越来越像高管,教师越来越像员工,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教育更适应未来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的人才,成为了各国教育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探索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逐渐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改变日新月异,纯粹的知识面已经远远不够。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他们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的能力。
其次,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足。因此,教育体系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有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第三,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变化也将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于未来的教育体系而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迅速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
第四,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的交融也越发频繁。在未来的社会,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将更受欢迎。因此,教育体系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开设有关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课程,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最后,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也应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全人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个体。
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的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面向个体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今天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经验。读书便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有一些小小的感悟。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教育体系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体现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强调个性化教育。过去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标准化的评估,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潜能。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评估方法,对每个学生实施量身定制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体系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未来社会将越来越依赖创新和实践。传统的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未来社会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过去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不足。然而,未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将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也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育资源往往囊括在一些优质学校,贫困地区的学生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然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分地区和背景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因此,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合力,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发展。
最后,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重视教师培养和教师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然而,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应该重视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学习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总之,教育体系面向未来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够面向未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4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