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7:33:04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8 07:33:04     小编:书香墨

写总结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总结的核心在于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发。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一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二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整数)》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在学生已初步学过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不断丰富计算知识,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问题案例,探索发现、认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及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技能,体会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符号的普遍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是: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正确有据、合理简洁地计算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铺路拱桥,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观察案例,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性质(或方法),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激活新知生长点,引入新知(概念)。

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展示呈现辅助手段,定位复习必要关键基础知识-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巩固激活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学生“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继而引入新知教学。

1.迄今为止,我们学过哪几种数学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

2.快速说出下列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由此我们发现:不含括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计算;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二)引导探究探索新知。

1.讨论交流,独自操作实践,丰富感知,促进理性认知。

课件展示算式,96÷12+4×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算式特征与计算顺序,并计算结果和小结计算顺序。(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分析、思考、交流和探索,感受括号作用。

结合教材,通过课件展示和创设“学校篮球社团人数为96人,科技社团男生12人,女生4人,美术社团的人数是科技社团的2倍。

(1)如篮球社团按科技社团人数分组,每组安排2名辅导老师,需辅导教师多少人?

(2)篮球社团人数是美术社团人数的几倍?”问题现实情景,给教学新知赋予生活的情境,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生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方法与手段、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本课教学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2、说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的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后,向三步混合运算的发展,在教学时,根据课标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设置以下两种教法:

1、直观、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概括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而达到感知、概括、应用、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2、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对比,掌握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课标提倡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根据新课标,为了形成知识的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以下这两道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过程,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为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打下伏笔,达到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联系生活学数学”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新课开始,出示主题图,提示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并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知道学习所用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解决问题的依据,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学生了解数学信息之后,及时提出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小组合作,动脑思索,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得出:12×3+15×4和15×4+12×3。再通过和复习题的比较,了解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使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3、探索算法。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交流两个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教师从单价×数量=总价,引导学生明确: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的计算方法,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使学生了解计算的顺序,通过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使学生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境,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理解运算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合作,让学生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推理出来的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试一试”练习的运算顺序,教师在算式上标上运算顺序,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算理的掌握,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识,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4、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设计以下几类题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的应用。紧扣重点、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5、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1)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附:板书设计。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新课引入。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愿意继续和老师一起去果园里领略丰收的喜悦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活动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利用刚才的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同桌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

问题1:1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问题2: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对于学生提出第1题时,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引导提出第2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板书这个问题,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分析数量关系,确立解题思路。

1.把信息与问题连起来默读两遍。

2.你能自己来试着解决吗?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如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也可以同桌商量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小组内交流想法,看看你们小组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节《括号——即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整数)》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在学生已初步学过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不断丰富计算知识,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铺路奠基。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问题案例,探索发现、认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及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技能,体会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符号的普遍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是: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正确有据、合理简洁地计算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铺路拱桥,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观察案例,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性质(或方法),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激活新知生长点,引入新知(概念)。

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展示呈现辅助手段,定位复习必要关键基础知识-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巩固激活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学生“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继而引入新知教学。

1.迄今为止,我们学过哪几种数学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

2.快速说出下列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由此我们发现:不含括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计算;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二)引导探究探索新知。

1.讨论交流,独自操作实践,丰富感知,促进理性认知。

课件展示算式,96÷12+4×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算式特征与计算顺序,并计算结果和小结计算顺序。(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分析、思考、交流和探索,感受括号作用。

结合教材,通过课件展示和创设“学校篮球社团人数为96人,科技社团男生12人,女生4人,美术社团的人数是科技社团的2倍。

(1)如篮球社团按科技社团人数分组,每组安排2名辅导老师,需辅导教师多少人?

(2)篮球社团人数是美术社团人数的几倍?”问题现实情景,给教学新知赋予生活的情境,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生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xxx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七

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问题案例,探索发现、认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及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技能,体会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符号的普遍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是: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正确有据、合理简洁地计算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铺路拱桥,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观察案例,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性质(或方法),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激活新知生长点,引入新知(概念)。

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展示呈现辅助手段,定位复习必要关键基础知识-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巩固激活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学生“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继而引入新知教学。

1.迄今为止,我们学过哪几种数学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

2.快速说出下列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由此我们发现:不含括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计算;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二)引导探究探索新知。

1.讨论交流,独自操作实践,丰富感知,促进理性认知。

课件展示算式,96÷12+4×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算式特征与计算顺序,并计算结果和小结计算顺序。(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分析、思考、交流和探索,感受括号作用。

结合教材,通过课件展示和创设“学校篮球社团人数为96人,科技社团男生12人,女生4人,美术社团的人数是科技社团的2倍。

(1)如篮球社团按科技社团人数分组,每组安排2名辅导老师,需辅导教师多少人?

(2)篮球社团人数是美术社团人数的几倍?”问题现实情景,给教学新知赋予生活的情境,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生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无括号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不含括号,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异级(不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八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投影、小黑板等。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板书设计:

300-(120+25×4)。

=300-(120+10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九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以上认识,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概念,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并通过实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反思:虽然在三线的区别上学生能说清楚,但对于联系,很多学生就感到模糊。基本上学生只能知道三种线都是直的,没有学生能够说出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预设的不够。课后回想觉得,应该先画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出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同时再配以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在画直线时,很多学生不用尺画,在这方面还需再三强调。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十

上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课,让学生学会了混合运算的顺序。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三)、展开。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是买跳绳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跳绳要付的钱和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

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十二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计算300—120+25×4×(38+12)×50+6×3—18÷3等,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第一题改成300—(120+25×4)变成了例题,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3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与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十三

1.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2.使学生知道先求两积(两商、一积一商)再求和(差)的混合运算可以把第二级运算的两步同时计算、脱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幻灯片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复习

(2)集体订正。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如果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1.学习例1

(3)小结:这道题按计算顺序,是求前后两部分的积相加的结果,要算出两步乘法的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和后面两步乘法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计算的过程就比较简单。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将例1里的加号改成减号,乘号改成除号,应该怎样算?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两人分别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习的是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因为题里都没有括号,所以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同时脱式,比较简便。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把两题里要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三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填得数。

(2)交流所填的情况。

(3)思考:每一题都是先把哪两步算出来,再算差或者和?

3.做练习三第2题前4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第3题。

(1)做第3题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做第3题第(2)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看一看计算结果相同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为了使计算简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562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