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读后感(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7:22:05
一点读后感(精选14篇)
时间:2023-12-09 07:22:05     小编:念青松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触动我们心灵的部分进行整理和总结。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这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一点读后感篇一

从小老师教导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问到我人生的核心意义我会说: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再问深一层,你做了什么对社会有用的事。想不出来,人生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见招拆招,生儿育女,辅助老公。偶尔发发自己的白日梦理想。关注的点不同,接收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本书我也看过几次,关注在使命、共赢、创新、系统想要知道和了解的事情上,也就是见招拆招,局部思维。这次也有走流程的意识,安排自己分4部分写读后感。结果的收获是:认认真真地看,感悟良多。

做人做事时时想到双赢共赢,利他得到配合,利己有动力。李惠森经典概括为: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我们大家。

直升机思维。我的理解也就是站高一线看人看事。扩大范围扩大涉及面去思考,如何做到利他利已。从我们的多面性弥补“我”的局限。作为上司是团队的重要一员,与任何事故都有关,这件事情没做好,我(上司)负主要责任,我们来讨论一下,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下一次我们怎么才能做好它?这件事做得好是大家的功劳。出力的出力,出点子的,帮忙做其他的。夸人要夸到位。批评只是批评行为。让大家能得到成长的行动是:每一次的部门例会由不同的成员主持。准备主题、通知、总结。他要对整个会议负责,不仅要会前策划、会中执行、会后落实,也要兼顾与会秩序不乱不跑题。这是足够挑战导性的工作。

如何增进信任感,新同事的加入,增加一个相互熟悉的环节。参照《非诚勿扰》。大概流程是:围圈,新同事先说3条关于自己的信息。团队成员问1—3题想知道的信息。过一轮后,权力倒转,让新同事问每一位老成员1—3个问题。让大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起来。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决定……主动聆听他人需求。透视冰山一角和欣赏差异。

一点读后感篇二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靠我们每天比他人“多做一点点”。这是我读了《每天成功一点点》这本书最深的体会。

每天做好一点点,实际上就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地迈进。点滴付出的积累,必将有一天会转变为巨大的人生成就。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路途中的坎坷便会化为难得的经历。如果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即使脚下踩的是康庄大道,也会感觉四处是陷阱,从而使他裹足不前。成功者有成功的理由,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制订的目标总是明确可靠,切实可行的。

他们除了将一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外,剩下的就只有行动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专注,普通人的成功和聪明人的失败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究其原因很简单,成功者那些看似愚蠢的表象中隐藏着顽强的毅力和磐石般的决心,他们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品质,他们能瞄准某一目标不等不待,坚持不懈。

而许多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因缺乏专心专注的品质,他们在目标面前左右徘徊,心神不定,最终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要记住:事业因专注而成功,生命因专注而绚丽。

成功是靠规划、实践,靠把握、努力……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怎样聚沙成塔地积累成功。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每天都会有全新的风景,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整个人生就是一段完美的旅途!

一点读后感篇三

1、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2、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3、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4、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5、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6、读书乐,写作苦,苦也乐也皆一般。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10、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2、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13、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5、失败是常有的,如果你能站起来,成功就在眼前。

16、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1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18、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9、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20、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的人。

2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2、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23、买书没有读书难,读书没有消化难。

24、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

25、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26、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2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30、一小时的阅读,不会因毫无所获而令你伤心。

31、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32、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3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34、如果说书一朵花,那我们就是蜜蜂,只在勤劳地采蜜,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35、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点读后感篇四

今日我休息,所以在接晴格格放学的路上,听到了晴格格的好消息: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期期末调研试卷的考试中得了一百分,据说是班里唯一的一个一百分。(不明白是不是真的,呵呵),看来我的“每天进步一点点”计划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我是个擅长发现别人错误的人(当然不包括我自我),这句话是晴格格对我的评价。就连有时候教师改过的试卷我也能找出点错误来,所以晴格格笑称我是“火眼金睛”。

说老实话,我刚开始对晴格格的要求真的很严格,以至于很多朋友都经常告诫我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省得适得其反。异常是上了三年级以后,晴格格考试得满分的情景很少,而我责骂晴格格的次数却日渐增多。之后经过实践发现确实是自我定的目标太高,老想让晴格格一口吃个大胖子,这样不太现实。所以在经过和晴格格多次探讨,我们俩共同制定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计划:当一天结束的时候,晴格格能够反省一下:在学习上原先写错字的地方、做错题的地方是不是又少了一点点在家务活上是不是原先学会涮碗此刻又学会了扫地、擦桌子,能做的事是不是又多了一点点我不会要求晴格格一下子把所有的缺点和毛病一下全部改完,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也没有这个本事。但只要每天都能有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改变,我们就应当为自我鼓掌。当晴格格考试分数有下滑的时候,我从刚开始的愤怒和指责变成此刻的平静理解,这说明我的承受本事也得到了进步,我为自我的这一点进步也感到欣慰。而晴格格也经过这个计划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失误。我也告诉晴格格:偶尔向后退一步不可怕,可怕的是步步后退。每天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每天的一点点进步也会使晴格格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此刻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期望这个“每天进步一点点”计划能使晴格格变得更加完美,同时也能为晴格格带来优异成绩!

一点读后感篇五

平常,我在写字的时候总是会写一些错别字,而写过错字以后我又总是不注意。可自从看到了《一点值万金》以后,让我对错别字改变它们的看法。

一家乌鲁木齐的公司从日本购进了一条挂面和18万元的袋子,结果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发现“乌鲁木齐”写“鸟鲁木齐”使这18万元的袋子全部作废,就这样,18万元白白地损失了。

看了这则故事,许多人认为这是个天大的笑话,鸟鲁木齐,这些人愚蠢极了!可是这其中也包含着一定道理。挂面厂的人粗心大意,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鸟”和“乌”的差别,只知道是多了一点,可他们又曾想过粗心大意,办事马虎的后果。哎,他们肯定为了一时的方便,认为“鸟打字的笔画比乌少就不愿意动键盘。这是多么无聊的表现啊!我为这些人的做法而感到无比恼怒。

像这样的事的生活中比较常见。记得有一次语文测验,我只打了94.5分。我仔细检查,才发现我的作文有一个错别字,扣了一分。啊,就是错了一个字我的名次就排到了第二名。真是一分一名呀,要是我认真细心地检查,就不会出那样的差错。真是可惜啊!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但认识到了写错字那严重的后果工,而且也知道了我们中华汉字的神奇,更加提醒我不能写错。所以,我愿意从现在开始,认真细心地检查生活中的每一个错别字!

一点读后感篇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当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赵匡胤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后主李煜。此人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深宫里长大,骄奢萎靡,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黄,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黄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的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群和尚道士谈经论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挨到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又有一天,李煜作了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这样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说,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后来,这首词传到太宗耳朵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愤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太宗终于忍不住,派人将他毒死了。

一点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97个道理。把每日一信分成11个不同主题:1.如何度过留学生活的每一天?2.如何成为一名优秀钢琴家?3.如何准备比赛和音乐会?4.如何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5.如何面对每天宣传?6.如何面对社会荣誉?7.如何分担家长的甘苦?8.如何面对暂时的成功?9.如何同时做好几件事?10.如何面对更大的挑战?11.如何做到更上一层楼?吴章鸿是一位艰难的下岗女工,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为了年仅16岁的儿子远赴乌克兰敖德萨音乐学院留学期间能够自强自立,顺利的完成学业,利用打工之余阅读各种书籍,并将其中的精华吸收,给孩子用“每周一信”的方式教育远在他乡的孩子。这些道理就像是心灵鸡汤,融合着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滋润并激励着孩子成长。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可以做;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可望不可及,也不是可求不可遇,只是每天都不能自视清高而眼高手低,不能踏在昨天的荣誉上自以为了不起。不满足,不停步,不回头,在平和的心境下没想着要创造什么奇迹,可月上枝头时发现今天着实没有白过。自己心里踏实,迎接明天的早晨就不会心虚。

每天进步一点点,难的就是老是那么一股劲,热情不因悲欢离合而起伏,劲头不随阴晴圆缺而波动,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雷打不动的作业,而且每天都要雷打不动地把它完成好。一点点进步并不引人注目,就是这一个个不引人注目,终将突然托起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就。

每天进步一点点,需要每天都要具体设计,认真规划,既不能急躁,又不能糊弄,更不能作假,因为这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要跟人交换什么,而是出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步精神。

一点读后感篇八

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抱有“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应该多想想“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

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不够的,还应该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给自我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你没有义务要做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但是你也可以选择自愿去做,以驱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备受看重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能使你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每天多做一点工作也许会占用你的时间,但是,你的行为会使你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增加他人对你的需要。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为杜兰特工作时,职务很低,现在已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迁,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干一点”。

他平静而简短地道出了其中原由:“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是的,的确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时杜兰特先生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亲自来做。很快,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的召唤,并且逐渐养成招呼我的习惯……”

杜兰特先生为什么会养成召唤道尼斯先生的习惯呢?因为道尼斯主动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先生随时可以看到他,并且诚心诚意为他服务。这样做获得了报酬吗?没有。但是,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最终获得了提升。

有几十种甚至更多的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应该养成“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尽管事实上很少有人这样做。其中两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在养成了“每天多做一点的”的好习惯之后,与四周那些尚未养成这种习惯的人相比,你已经具有了优势。这种习惯使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务。

第二,如果你希望将自己的胳臂锻炼得更强壮,惟一的途径就是利用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

相反,如果长期不使用你的胳臂,让它养尊处优,其结果就是使它变得虚弱甚至萎缩。身处困境而拼搏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人生永恒不变的法则。如果你能比分内的工作做一点,那么,不仅能彰显你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你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要总是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逃避责任。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

提前上班,别以为没人注意到,老板可是睁大眼睛瞧着呢!如果能提早一点到公司,就说明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每天提前一点到达,可以对一天的工作做个规划,当别人还在考虑当天该做什么时,你已经走在别人前面了!

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往往会对未来起巨大作用。而“每天多做一点”则能够给你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当顾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给你某个难题,也许正为你创造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对于一个优秀的员工而言,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谁该为此问题负责,谁应该具体完成这一任务,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目中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将问题解决。

每天多做一点,初衷也许并非为了获得报酬,但往往获得的更多。

对艾伦一生影响深远的一次职务提升是由一件小事情引起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师——其办公室与艾伦的同在一层楼——走进来问他,哪儿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艾伦告诉他,公司所有速记员都去观看球赛了,如果他晚来5分钟,自己也会走。但艾伦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因为“球赛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须在当天完成”。

做完工作后,律师问艾伦应该付他多少钱。艾伦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000美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艾伦表示谢意。

艾伦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玩笑,并没有真正想得到1000美元。但出乎艾伦意料,那位律师竟然真的这样做了。6个月之后,在艾伦已将此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时,律师却找到了艾伦,交给他1000美元,并且邀请艾伦到他的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1000多美元。

艾伦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一点事情,最初的动机不过是出于乐于助人的愿望,也不是金钱上的考虑。艾伦并没有义务放弃自己的休息去帮助他人,但他的这种放弃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一项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

因此,我们不应该抱有“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应该多想想“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一般人认为,忠实可靠、尽职尽责完成分配的任务就可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得更多更好。一开始我们也许从事秘书、会计和出纳之类的事务性工作,难道我们要在这样的职位上做一辈子吗?成功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果你是一名货运管理员,也许可以在发货清单上发现一个与自己的职责无关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如果你是一个过磅员,也许可以质疑并纠正磅秤的刻度错误,以免公司遭受损失;如果你是一名邮差,除了保证信件能及时准确到达,也许可以做一些超出职责范围的服务……这些工作也许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但是如果你做了,就等于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人生感悟: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一点读后感篇九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旁征博引,纵横驰骋,发人深省,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作者引用《读者》中的《给别人一面镜子》,让我们领悟到:有时候,改变就这么简单!一面镜子,改变了早餐店的存在姿态,顾客在这里获得了一种人性的温暖,然自己的心得到一点短暂的呵护!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方形的好,有人又说圆形的好,朝三暮四的改革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看完《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这本书后,我在问:“我们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幸福,我作为教育者感受到工作的幸福了吗?”

第一只有一个,优秀很少,不是“第一”“优秀”的时候很失落。怎么找到我们做老师的真正幸福呢?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只是老师教出来的,一个“差生”也不只是老师的错。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只要我们让孩子喜欢学习,感受到了成长的幸福,我们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唯有老师拥有完整的人格,才可能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孕育学生的完整人格。

作者刘铁芳给我一种生命的震撼,一种从人的终生幸福角度这样的全新眼光看待教育痼疾,用人文情怀观照当今教育并真正给教育开出适宜良方的震撼。我深刻的感觉到,他的教育理想高高的飞翔着,不是脱离教育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踏足现实基础上的有根的飞翔。在我眼里,他是用诗人的情怀对待教育的教育家。

因为他是从一线教育这片热土上来,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现状对少年人格的挤压,看到了技术性操作给孩子们带来的终生人文情怀的缺失,真正痛在心里,并时时思索着教育救赎的途径。在我眼里,他是给病态教育和文化引领开处方的第一人。

我们来看他在《走上形上关怀的路径》里的一段:“教育不能理想化,形上关怀必须立足教育的现实,形下是形上关怀的基础。对教育而言,形下关怀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个体世俗生活的能力。教育不能过分浪漫化,完全淡化知识、技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在我们的背景下教育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第二,从教育而言之,教育要适应充满竞争的现实。我们今天的教育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水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能是渐进的。我们谈论教育的形上关怀意在纠偏,是要补充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不是替代,是让置身于忙碌之中的教育个体心怀一种教育的形上关切,从而保持一份对教育的朴素、本真的情怀,把学生的发展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提升教育的人性意味,扩大教育对人性陶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教育启迪培育优良的人性。”

从这段文字来看,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不是宣判死刑的法官。而很多教育专家就是对中国教育做宣判的法官。所谓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人。可见刘铁芳先生真正以一个教育个体的身份站在民族教育的现状和使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来救赎我们当下的教育,谆谆告诫我们的教育者,你要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灵魂的高蹈。

对课堂的评价,铁芳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说白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实践的舞台,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就显现出何种教育实践品质。说句通俗的反话:狗嘴吐不出象牙。“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这样的教育论断高屋建瓴,不由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认真反思。的确,那些忽略学生的人格给养缺失而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定位在学生世俗生活能力的提高或者是眼前分数的优劣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眼光绝对不可能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幸福上。因为他(她)没有那样的人格高度。而潜心于培养对象的终生幸福的教师往往有着非用于庸常教育工作者的纯真高洁情怀,其教育的功利性就不会表现在一时的技术性操作上,这样的老师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世俗的冲击,甚至众多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误解,读后感《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而自我的认同和自身完整又是这类优秀教师能够特立独行的根源。

在《培育健全的儿童文化》中,刘铁芳指出儿童文化受到成人世界侵蚀的现实,告诫教育工作者:一个人过早的被规训,他实际上很难触摸到儿童饱满的天性,他的发展就会因为过于成熟、世故而多了一份圆滑,少了一份激情与创造。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弊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我们一方面高呼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另方面我们又在不断的阻遏儿童创造力的生长生成。而且,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过早的让儿童进入了对金钱的追逐和算计之中,过早的把他们带到对世俗生活法则的安排与顺应之中,他们的人生选择过早的定型,以后的发展只剩下次级选择。所以,避免成人世界过早的对儿童世界的挤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在《人文教化:必要与可能》一节中,刘铁芳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民族教育偏重技术型知识而忽略教养型知识所带来的比比皆是的教育缺陷,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超越单纯的基于知识与智力的教育的迫切性。刘铁芳指出,知识必须敞开自我才能通向美德,知识必须回到心灵,回到大脑,知识不单是延伸人的手和脚,而是为了丰富人的大脑和心灵,教育需要化知识为德性。何谓有教养的人?铁芳先生指出,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的特异性的人,就是把自我的行为上升到普遍性。教育的使命是将人从两种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教养:一是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自然的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一是从个人的主观性与特殊性中解放出来,使主观意志获得客观性。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个性,而是要培养公共性和普遍性,使人的主观性获得普遍的性质,在特殊中体现普遍。即“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使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横观中西教育的差异,觉得刘铁芳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大家都羡慕西方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其实,西方教育体制更注重了在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把特殊性上升到了普遍的性质,使人的主观性获得了普遍认同的结果。而反观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有很多不允许孩子发出自己声音的操作,停留在尊重权威反对个性的桎梏中,即使是某些主观性较强的测试,也是给定答案,不允许学生做真正个性化的发挥。如此下去,追求德性的根基何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改革,绝不是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就可以做到的,必须在教育者心目中彻底形成生命对等的意识,无条件的尊重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土壤上,这样的理性化教育思路还很少。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铁芳先生立足当下教育实际,提出了教师作为渺小个人如何面对体制一点点找到自我,坚持自我生命的样式,提出现成体制之中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释放自己的心灵,自助则神助,拯救从自我开始,从心开始。他并不是排斥现实,而是提出了相当理性的发展路子:一是立足体制。首先要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孕育个性,虽然暂时缺少机会,但机会一来,就会脱颖而出。而是在合理的自我定位中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懈,在站稳讲台的同时但问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三是如何合理的坚持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我成就。可见,他不是无视当今体制对教师教育个性的限制的现状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空头理论家,而是实实在在设身处地的为教师自我救赎寻找出路的指路者。面对当下的形式,铁芳先生非常乐观而又含蓄的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铁芳先生打动我的最后一个原因:丰富而细腻的心灵。许锡良先生如此评价铁芳:铁芳先生的思想很成熟,很深刻,但从情感来看,他无疑是一个比较丰富而又较为脆弱的人。是的,他独特的生命气质——浪漫而忧郁,丰富敏感高贵的心灵是他永久的人格魅力。他自我评价说自己不是光鲜的现代电灯,而是微渺的古典灯光。他其实就是在理性的进行教育的诗情守望。刘铁芳自己说:教育哲学思考所需要的不只是逻辑与思辨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心灵,是以心灵为基础的思辨。现在当我读完他的三本书合住书页的间隙里回望他们的时候,最深刻的感觉就是:

敏悟的心灵,思维的穿透力,清晰与文采。

刘再复说:文学不是头脑的事业,而是性情的事业与心灵的事业,必须用眼泪与生命参与这一事业。我想,铁芳先生虽然不是文学家,但是一定是以文学滋养了其教育生命,所以,才有了其性情与心灵头脑眼泪和生命共同参与的事业。

让我用他自己的话结束我的读书体会:“头脑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的清明;眼泪让我们对人世饱含深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生命让我们保持存在的温度,保持对人性卓越的永久期待。”

一点读后感篇十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可望不可及,也不是可遇不可求,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珍视每天的生活,珍视每一份收获。滴水可穿石。

美国一位着名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之所以活的累,心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甚至不快,是因为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生命就像一个容器,他的容积是预先确定好的,容器里无意义的东西多了,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给自我一片悬崖,实际上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平庸在生命里的体积,让人生的美丽充满我们的每个日子。完美的生活蕴涵在勤奋所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之中,仅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出完美的未来。所以,青年人要对自我负责,将来的生活才会充满欢乐,幸福,而欢乐与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勤奋,勤奋是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方法。

在幸福的世界中从来就不存在不劳而获或一劳永逸的事情,正所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仅有人们善待劳动,善待学习,并且努力做好点点滴滴的小事,才能使生活中的酸辛变成甘露。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必须明白一点:所有大的成功都始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一口气想吃个胖子,那结果可能不是被噎死,就是落个消化不良。

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他们比别人幸运,也不是机会总光顾着他们,而恰恰是在苦难和挫折面前他们没有认输,反而给自我一个机会。最终也正是这个机会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我们应牢记一个道理:在成功的路上每跨过一个跳栏,到达终点的跳栏数就少一个。仅有一步一步走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没有努力是换不来成功,记住,一步一步向前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点读后感篇十一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称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着名昏君汉哀帝。

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

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没有应验。

夏贺良等说的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一点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读了《分一点阳光给最需要的人》这一篇短文后,我觉得那些关心老、弱、病、残、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别人是一种很值得骄傲的事,就向作者所说的那样:“分一点阳光给最需要的人,我们的阳光不会减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关心别人的美德。有一次,我在家楼下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走着,一不小心,他踩到一块石头,摔倒在街边,但是旁边的人无所事事的走过去,没有一个人关心一下这位老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种场景真是让人感到心痛。

关心别人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要把一件小事做好,并不容易,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自觉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我相信将来,就会向德国人一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风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一点读后感篇十三

末学在没有看到六度菩萨的开示之前,总是被表象迷惑,完全不能分清好与歹,凡是听到别人讲做好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的说辞就赞叹,就认为是大善知识!但六度菩萨说:

“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做得圆满就是佛?

这是净空法师的名言。比如当今一些影响很大的净空、星云等人,所说佛法都在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人,如何使生活幸福社会安定等等。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家就应该知道有点不对头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他的家庭和国家早已经是幸福安定美满和谐,他因为看见老、病、死人而出家,由此可证,本师出家非为学习如何做好人,如何”孝养父母,尊师重道“,求家庭和国家的幸福和谐等事,而是寻求解决老病死等生死大事的方法和道路。”

六度菩萨的这段开示理清了末学的思路,原来佛二千五百年应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要告诉有缘佛子出离六道轮回之苦的方法,教给我们解决生老病死等生死大事的方法。不是教我们如何当好人,如何拥有幸福的人生,如何关心国家大事。现在知道了,真正的学佛人是要请善知识教我们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从而让自己从生死怪圈中跳出来。我们佛子又把这个脱离生死苦的方法再教给有缘佛子,这就真佛子。末学现在也能判定,凡是讲做好人,说好话,团结一切,哪怕是魔都要团结,这不是讲佛法,更像世间法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遵循这样的教育可以好好做一回人,可以在今生暂时幸福几年或几十年。可是末学今生活着以出离生死事为主要目的,末学从现在要改掉以前不动脑筋思考的毛病,要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否则跟错老师,听错话很可怕!没有菩萨的开示,末学还会糊涂下去,后果是可怕的!

六度菩萨又开示:

“所谓”无诤“,是指众生本体阿赖耶识的体性之一,是阿赖耶识从不违背第7识,也就是意根之作意的体性。不是不与人争论,不指出他人问题的意思。

因为”无诤“已经被”大师“们误解后,又广泛传给没有慧眼的人,净空法师曾说:我绝不说别的道场不好,连魔的道场我也不说不好。这就是他严重误会”无诤“的意思了,以为”不说是非“就是”无诤“。

佛法中的不说是非,是指不说除了修行之外的世间法上的是非,非是说连如何修行,修得对与不对都不管,如果连这也不管,佛就没必要出世说正确的修行方法了,更没必要在佛经里一再强调:一切众生,皆颠倒想,二乘声闻,狭劣无识等等,大家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自己的想象修呗,修好修坏没关系,难道这才是佛法?有智慧的人,不妨自己思考!”

六度菩萨的这段开示太及时,太及时!末学以前凡是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人反击:“你们学佛的人还计较那么多干什么?学佛人不能争论!”末学只有哑口无言了。这种状况的产生就在于以前听信了某大师的开示:人人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我们不要争论,一争论的陷入执着,就没有放下,弄得自己感觉到一学佛就象被人五花大绑,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样样不能做,有时候想,学佛到最高境界是否就是白痴,没有感觉的'石头呢?这样想了一下又不敢说,因为一说又在执着,真是进退为难!叩谢六度菩萨,现在知道学佛可以思考,可以分别,可以有自己的疑问,可以坚持自己正确的东西!

六度菩萨开示:“可惜这世界上想解决生老病死的人少,太少,想要幸福美满的人多,太多,所以这种劝人行善之人就被众人当成”佛学大师“,被盲目崇拜起来,其实他们所说,与佛教宗旨毫不相干。”

真正的佛法是教人脱离轮回,了生脱死。不是教行善做好人!我们应该多思考,不要随大流!末学今生初入佛门时也学净空的法,碟片看了一大堆,书也看了半人高!看来看去看出净空法的核心--行善做好人!想了一下,这个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很契合,跟社会道德规范很契合。但是佛法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啊!不可能全部内容都是教人行善做好人啊?听了净空的无数影碟,听进去一句话--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要依止真善知识,不要被假名善知识误导!当时听了很害怕,于是求观世音菩萨,千万千万不要让我遇到邪师!因为远离邪师的心切,所以不到半年时间,我终于值遇六度菩萨!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从此我今生开始真正的学佛生涯!

值遇真善知识学佛,理清了佛法知见,同时明显感觉到贪嗔痴习气消减!我知道因为自己懈怠,所以进步甚微!可是以前是怎样的状况呢?--这七年也在看书,也在拜佛!可是拜佛归拜佛,生活归生活!计较、贪婪、动_依然如故,有时候觉得羞愧,就发誓坚决听净空的话:看破、放下!放了一两天后就无法坚持了,实在放不下!硬要求自己放下又痛苦!弄得自己又痛苦,又无奈!哪有法乐可言!

如果你真求离苦,真求解脱,请远离净空、星云等等假名善知识,皈依真善知识!诚挚之言!切勿一晃而过!

msn(中国大学网)。

一点读后感篇十四

【解释】:形容非常珍贵。

【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餽河豚》:“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软语到更阑,绨袍范叔寒。”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万金不换成语接龙。

【顺接】:换字文章换手抓背换斗移星换日偷天换柳移花换羽移宫换面改头换骨夺胎。

【顺接】:等价交换宫移羽换千金不换时移世换时移物换万金不换物物交换星移斗换。

【逆接】:成千上万成千成万成千累万成千论万伏尸百万挂一漏万论千论万千千万万。

【逆接】:万万千千万丈光芒万丈深渊万不一失万不失一万不得已万不耐一万世一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024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