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7:24:16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9 07:24:16     小编:雅蕊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思考和设计课堂活动,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教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个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教案,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为自己的教案编写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记住,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生需求。开始动手吧!%20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设计,它是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20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进程,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过程有序、连贯。最后,要加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2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个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教案,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为自己的教案编写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记住,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生需求。开始动手吧!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x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二

(1)找一找田忌共有多少种比赛方法以及能够赢得齐王的方法。(2)分析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够取胜齐王。

3、汇报研究分析结果。(1)谈一谈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找的。(2)你有什么发现?(田忌只有一种可以取胜齐王的方法。)。

(3)分析: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够取胜齐王?

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这样,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4、想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结局吗?师:田忌第一局比赛输了,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他的一个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叫孙膑,就像同学们刚才一样,为田忌一一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最后找到了这唯一能够取胜的对策,最后,田忌以弱对强,反败为胜。

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巩固发散。

1、联系课开始的扑克牌游戏同学的牌: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0、7、5老师的牌:9、6、3老师怎样出牌,能够确保自己一定取胜?小结:在游戏中,能不能找到确保自己一定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

2、p106——做一做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三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栽蒜苗(二)。

折线统计图。

数据变化。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四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

预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栽蒜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一个格子不仅仅表示1,还可以表示2、3、5、10、100等单位,视情况而定。另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表示,体会统计图的优越性。

我在这节课里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张15天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观察读表,然后引出还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长情况,出示图表,横轴表示小组组别,树轴表示长的高度,表示组别时这样好不好,连续的格子表示,为什么不好,怎样表示作图比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问下得出空一个格子表示好,这样看着清楚。在学生尝试完成竖轴时发现问题,格子不够后再交流,学生想到可以一个格子表示好几个单位,学生制作统计图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在四(1)班上完感觉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统计图的优越性,在四(2)班时我就调整了教学计划,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学生读图时加入比较,哪个更能明显的看出哪组蒜苗的生长高矮呢,统计图中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就比较明显,学生的体会就比较深。

课堂中还有统计养鸡场买出一周鸡蛋的数量统计,当学生统计完以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周六周日卖出的鸡蛋特别多,联系上生活习惯,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很多时候,只有老师的问题设计巧妙一些,学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五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4页―p85页“可能性”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多媒体课件。

摸球盒、转盘。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板书:可能(不一定)一定不可能

【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

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x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

【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6页栽蒜苗(一)。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统计表,12×8的方格纸(每组一张)。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你是怎么测量的?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有那些体会与发现。)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我每天观察一次,并且量一量蒜苗的高度,我一共记录了15天,第十五天蒜苗高15厘米。

生:我发现前三天蒜苗长得不快,中间十天蒜苗长的速度比前面快,而最后两天长得最快。

师:同学们注意了数据的比较分析,并发现了一些规律,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表示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的高度。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每个同学记录的第十五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内。(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学生把小组成员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填表的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生:画条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说画统计图可以更形象地表示它们生长的情况呢?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相差多少。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从统计图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情况,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12×8的方格纸,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正在涂时,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其他同学认为方格纸上的格子够吗?

生:不够。

师: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生:我有办法,再补充格子。

生:我觉得不用补充格子,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表示2厘米,就够涂了。

生:我用一格表示3厘米,就更够涂了。

……。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在方格纸上涂出数据。)。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画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每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集体交流。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画的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4页“试一试”及p95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1)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九

课题:圆柱的认识(六年级下)。

教材分析:

(一)此部分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这两种图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能为今后的空间几何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节——圆柱的认识,具体在课本的10~12页。

(二)教材中首先呈现的主题图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例1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并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例2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以及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指出圆柱的底面及其高,侧面。

(2)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列举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

(3)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与圆柱底面的关系。

(4)增强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以及它与圆柱底面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圆柱模型,纸质圆柱模型(学生用),ppt课件,硬纸板,剪刀,胶水,直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图片欣赏,整体感知圆柱体形象:(ppt)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比萨斜塔,客家围屋,岗亭,蜡烛,灯笼)有没有发现,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2.设疑: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美观,坚固,容易滚动。。)。

3.导入课题:恩,圆柱体可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它也能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一起好好地认识一下圆柱体。(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实物模型观察,初步了解圆柱的组成: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模型,每一位小朋友手里的学具中也由一个纸质的圆柱形模型,可以把它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用手摸一摸。思考一个问题: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同桌小伙伴合作。(板画:圆柱图形)2.课堂交流:

(1)谁已经知道了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谁愿意告诉大家。(两个圆和中间部分)(2)概念学习:

a.我们把这两个圆面称之为圆柱的底面(黑板图中注释指明),所以一个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都是圆形。

b.中间这部分称为圆柱的侧面,小朋友们可以再摸一摸,它是凹凸不平的还是光滑的,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呢还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光滑的曲面)黑板上注明侧面。

(3)学习了两个概念,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还想说什么?预设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一样大小的圆;预设2:圆柱的上下是一样粗细的。。(4)教学圆柱的高: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忙——圆柱有没有高呢,它的高究竟是在哪?谁来帮老师指一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画。

(5)总结圆柱体的高的特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1)圆柱的高有无数条(2)圆柱底面上任意一点到对面作任意垂线都是圆柱的高(3)连接圆心之间的距离也是圆柱的高。(若学生面有难色,则老师直接示范几种高,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请学生从中找出正确的高,并尝试总结圆柱体的高的特征)。

(6)延伸学习:圆柱形生活用具中的高(硬币的高称为厚度,毛巾架的高就是它的长度)。

三、练习应用。

练习一:(ppt)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体。若是,请分别指出底面,侧面和高;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圆柱,圆台,侧躺的圆柱,中间小两头大的近似圆柱体)。

四、设置问题障碍,深化圆柱特征学习。

1.设疑: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一个圆柱?(ppt明确问题)。

2.实践操作:有的小朋友说能,有的小朋友反对。没关系,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看看究竟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有什么关系。请再次拿出你的圆柱模型,拿起剪刀,试试把它沿着虚线剪开,分成两个圆和一个侧面,然后再看一看,这个侧面究竟是怎么样的图形。(师走动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辅导)。

3.课堂交流:发现了吗?原来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齐答: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又有什么关系的?再思考一下。(若学生觉得困难,可提示:想不到的小朋友,不妨把其中的一个圆放在桌上,然后试着把剪下来的长方形侧面卷起来,使它刚好可以跟圆贴合)4.总结规律: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5.回归问题,明确答案:现在谁再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一个圆柱?(错误,因为圆柱的侧面与底面大小是有关系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一(ppt出示课本练习)。

2.练习二:请根据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自己动手做一做圆柱体。并在模型中注明底面半径,高的长度。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量角器、三角尺。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

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

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一

1.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主要特征。

2.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说出、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1.布置自选商场场景。

(如:皮球、乒乓球、苹果等)。

2.人手一套小筐。

3.泥土、橡皮泥。

师:今天,我们到自选商场去选商品,你们高不高兴?在选商品的时候有一个要求,请你们把凡是可以滚动的东西都放到自己的小筐里面。

1.找出能滚动的物体。

师:现在我来看看,你们选了些什么商品,这些所有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去试一试、滚一滚、想一想。

2.请幼儿在玩中观察、比较这些能滚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上前玩一玩、讲一讲,并指出哪些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1.观察比较,认识球体。

师:(出示皮球与纸片)请幼儿试着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皮球、乒乓球都是球体。

四、巩固对球体的认识。

1.请幼儿在周围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球体,现在就请你到边上去把与球体相似的东西找出来。

2.让幼儿说出日常筇一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结束活动在复习巩固对球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做出与球体相似的物品。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到加工厂去做球体的产品吧?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二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请你把手藏洞里,我就把手藏洞里,请你小手放洞外,我就把手放洞外;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请你把手藏袖里,我就把手藏袖里,请你小把手放袖外,我就把手放袖外。

提问:小手藏(放)在哪里?

二、通过“送礼物”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区分里外空间方位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

引导语:今天有一位客人要来我们班级做客(喜洋洋)想邀请你们去我的羊村玩游戏,你们愿意吗?去羊村前李老师为小羊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积木、布娃娃、球)

提问:布娃娃(汽车)在盒子什么地方?球(积木)落在盒子什么地方?

三、通过设置关卡巩固对里、外空间方位的认识

引导语:我们跟着喜洋洋出发吧,糟糕!灰太狼出现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喜洋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盘子,看看谁能根据指令放的又对又快,成功的小朋友就可以逃离灰太狼安全到达羊村玩捉迷藏游戏哦!

1.教师藏,幼儿说

引导语:恭喜你们闯关成功,到达羊村,可以玩捉迷藏游戏了,赶快坐下来休息会儿,准备开始了!

(1)教师藏,幼儿说

提问:老师躲在哪里?

(2)幼儿藏,幼儿说

要求:当老师数123时所有小朋友必须找到一个位置站好哦!我摸到头要告诉我你躲在哪里哦!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教室里、外的物体

们当小小观察员看看我们教室里面有什么?(小朋友、桌子、黑板等)教室外面有教室外面有什么?(滑滑梯、花等)找到小朋友可以告诉你们好朋友也可以告诉客人老师哦!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动态的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我结合幼儿特点,借助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整节课我围绕着该故事展开,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中不断层层递进的学习、区分、表述分里外;活动内容我始终贯穿着目标“能辨别里外空间方位,用“××在××的里面(外面)”进行表述”展开从选择内容到活动准备再到活动的组织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在目标中须引导幼儿用××在××里面(外面)进行表述,但对于幼儿不能完整表述时,没有进及时的调整,所以导致这一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三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引导探究法、激趣法、问题迁移法。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抢答)。

9+0=100+0=256-0=872-0=3407-0=8255+0=。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大的数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呢?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生2: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师: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揭示课题,有关0的乘法)。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小猴子么?(喜欢)这节课老师把几只贪吃的小猴子请到了课堂上,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

师:(指名同学说图中的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编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呢?(指名学生根据信息看图讲故事)。

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提出问题。

生:(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师出示课件(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用加法计算:0+0+0+0+0+0+0=0(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计算?为什么7个0相加等于0?

生:因为0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生2:用乘法计算:0×7=0(个),也就是求7个0是多少。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道解决有关0的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在列完算式以后,千万不要忘记写答语。

2.想一想,0×3,9×0,0×0各等于多少呢?为什么?(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谁来说说第一题,并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说的很好,谁可以再来说一说?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这么想的?

生:是。

师:照着老师的方法同桌讨论分别说一说第二小题,第三小题你又是怎么想的?

(同桌说一说,汇报)。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课件出示)。

生:对。

师:谁能来复述一遍。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0×0又表示了什么?

生:0×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是0。

师:同学们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真聪明竟然和小天使的想法都一样。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小组交流你从算式中发现了什么?(交流汇报)。

生1:上面的算式都是乘法算式。

生2:上面的乘法算式都是0和一个数相乘。

生3:上面的乘法算式的积都是0。

师小结:通过观察上面的算式和总结的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我们学习了新知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完成书上66页做一做第一题。(学生做完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那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每个同学说一组。

追问个别题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0×65+0)。

师:既然同学们都能把结果算出来,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上面的算式观察一下(讨论: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生:不一样,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还是0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还是这个数。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6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2.课件出示:花瓶里插了多少支花?

3.快乐选一选。

4.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因为第二个里面有0,乘后得0,还得0)。

(强调“0”乘任何数都得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指名学生总结回答)。

六、板书设计。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96~98页栽蒜苗(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五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主题图、课件。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课一练第35页。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密封有多少只?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六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师板书:35.673.567356.7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1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0.506(缩小1000倍)50.6(缩小10倍)0.0506(缩小10000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10o倍各得多少?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得().。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这个数就比原来()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得().。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1.254.036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5.940.248125.6。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新课安排了三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整地归纳出移动规律.。

第三层,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不包括补0的问题)。

数学栽蒜苗数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品尝,了解桔子的颜色、外形、大小、重量、味道。

2.继续学习运用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

教学难点: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桔子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话,找中心句,导入新课:

2.听后生讲。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桔子:你看到了什么?(生讲)。

2.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指导读)。

3.指名读出桔子的“可爱”特点;齐读。

4.板书: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指导读句子)。

5.师:从哪儿看出这个桔子的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桔子,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生讲: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味道)。

6.再仔细观察(叶子),一般桔子都没有叶子,这是这个桔子的个性特征,如果剥开橘皮,你就会看到(桔瓤),一尝就知道(味道),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光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写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象,想象要合理,把你想象到的写进去,文章就具体生动了。

三:指导写作。

(一)外表。

1.我们先来说说它的形状好吗?谁想说?(圆圆的)。

这圆圆的桔子像什么?注意把话说具体说完整。(做动作提示)(像小皮球、像小灯笼)。

说得真好!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是个什么句子?(打比方)。

2.继续观察。这几个桔子大小一样吗?

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用一个词怎么说?(大小不一)。

3.放在手里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60克左右)。

4.再看看它的颜色。(桔黄)。

5.谁能连起来说说桔子的形状和颜色?

那么,我们除了通过嘴巴吃,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它的味道?(用鼻子闻)对。谁来闻一闻这桔子的味道,然后告诉大家。(淡淡的清香)。

7.看桔叶:看到了吗?这桔子上还有片叶子,这说明什么?(新鲜)谁能说说这叶子的形状和颜色?(椭圆,碧绿)。

想想:这片桔叶顶在桔子上像什么?(像一顶帽子)。

8.谁能连起来把桔子的外表说一说?(指名说)(板书:外表)。

(二)内里。

1.注意老师的动作:教师剥桔皮。问: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剥、扒)。

2.老师剥桔皮,请一生上台来闻闻,你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清香)看到了什么?

3.这桔瓤是有什么组成的?(桔瓣)取出一片桔瓣,看看,像什么?(月牙、小船)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桔瓣?(数)。

4.仔细看,动脑想:这些桔瓣围在一起,好像??犹如??用打比方的句子描述一下。

指名说,点评。

5.继续看老师的动作:取出一瓣。指名说说老师做的动作。(取、掰)老师接着做动作,放在学生嘴里咬上一口。

6.谁能把刚才讲的连起来再说说,注意用上打比方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板书:内里)。

7.拿起桔子,大家一起动手剥桔皮、数桔瓣、再放到嘴里品尝一下桔子。要求边做边说。

8.刚才大家品尝了桔子的味道,谁来说说?(甜甜的、酸酸的、甜里带酸)。

9.好吃吗?喜欢吃吗?

10.学生习作。

三.佳作欣赏。

展评学生习作,师生给予评价。

板书:

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观察仔细内容具体想象合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031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