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细跳月教学反思音乐 阿细跳月课后反思(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13:27:37
2023年阿细跳月教学反思音乐 阿细跳月课后反思(3篇)
时间:2023-03-25 13:27:3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阿细跳月教学反思音乐 阿细跳月课后反思篇一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条节奏,第一条节奏引出四五拍的节奏特点,第二条节奏练习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型,两条节奏都跟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有趣的词来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节奏这一枯燥的环节上不感到乏味,在这一环节上基本本达解决了教学重点。

这一环节中,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题旋律,学习“跳月”的舞蹈动作,并能够跟着琴来学唱《阿细跳月》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非常活跃,与教师的互动也很和谐。把课堂推上了一个小的高潮,不知不觉中解决教学难点。

本环节设计三次让学生完整的欣赏乐曲。第一次让学生完整听,感受乐曲旋律的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二次听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去听,第三次让学生跟着乐曲作“跳月”的动作。三次整的欣赏学生对《阿细跳月》又有了新的了解。

学生对《阿细跳月》的了解非常的少,教师简单的介绍它的知识,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更加的浓厚。教师与学生一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把课堂再次推向高潮。教师在高潮中结束本课。

在这堂课中,学生愉快的学习了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阿细跳月教学反思音乐 阿细跳月课后反思篇二

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所特有的节日,在欣赏音乐前首先让学生通过欣赏介绍火把节的视频资料,来熟悉和了解彝族人民的节日。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时跳舞蹈时唱的歌曲就是《阿细跳月》,运用这个视频资料来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新歌。

音乐表现了一种热闹的场景,但不是从头到尾乐曲始终是热烈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里教师问到:乐曲热烈的地方力度、速度是什么?往往低年级学生会答:声音很大之类的答案。音乐学科需要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乐曲等特点,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速度与力度和乐曲热烈、舒缓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速度用快与慢来表示,力度用强与弱来表示,来纠正学生以往错误的语言描述。那么今后学生在回答教师诸如速度、力度之类的分析音乐特点的问题时,学生们就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专业术语来表达了。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乐曲的强弱与快慢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的高低起伏等动作来表现出来。当音乐慢而弱的时候,学生的手势可以压低或用形容小动物的形象来表现;当音乐快而强烈的时候手势可以抬高,表现乐曲情绪的起伏。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表现歌曲。

这首乐曲的开头和结尾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音乐开始恨轻很弱,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强,到结尾时达到最强、最激烈的程度突然结束了。

彝族人民热爱舞蹈,个个能歌善舞。欣赏了音乐,为了进一步感受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跳起舞来,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让学生们感受节日的氛围。在这里,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舞蹈短片,并让几名学生到前边自由模仿看到和学到的舞蹈动作。虽然由于协调能力的有限,学生的动作并不标准和优美,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适当而及时的鼓励决不能少。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师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最后,在学会舞步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几位表现不错的学生在前边围成圆圈跳舞,其他学生原地跳舞。全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增加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同时提高了。

又是一节丰富多彩的欣赏课,在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一些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参与了音乐实践活动。

阿细跳月教学反思音乐 阿细跳月课后反思篇三

《阿细跳月》彝族人庆祝节日的活动,他们晚上在篝火旁边,欢喜跳舞的情况。为了让孩子熟悉这一背景。活动前我让孩子观看彝族人的生活场景图片。孩子对彝族人的服装和舞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我制订了三个学习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跳月时的欢乐情景。

2、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韵味。

3、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能和着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本节课我以歌曲彝家娃娃引入民乐合奏《阿细跳月》。导入新课后,初听音乐的情绪和感受,引出阿细跳月的由来。整节课我设计了听主题旋律特点、学跳《跳月舞》基本舞步、篝火晚会三个教学环节。

在第一环节听主旋律中,我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听a段、b段旋律特点,哼唱并加动作。在创编a段动作时孩子的想象空间比较狭窄,想像不是很丰富。在动作表演活动中我进行了改进:让孩子想像自己是彝族女孩,到晚上,在月光下会欢快的舞蹈,这样点拨后,孩子的创编空间大了。也有了让他们施展的机会。b段音乐欣赏后听出乐曲中的乐器有三弦和笛子,并让孩子伴随音乐加以模仿吹和弹,孩子们的模仿力和积极性被调动了。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跳月舞的基本舞步,主要通过五步让孩子熟悉五拍子,感受后两拍的重音。从脚的动作慢慢加手的动作。在本次活动过程中,我把踏点步作为重点,我先原地示范。让孩子对音乐稍熟悉后,我就用转圈,引导孩子跳的动作副度大些。然而,在让孩子围圈时,孩子动作的一致性做的不到位。因为,活动时,孩子的眼睛看着教师的动作,好多孩子的方向错了。我想如果下次活动,在围圈舞蹈时,教师明确要求:先往左走,再往右走来帮助孩子理解。跟着音乐《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会一致的。让每个孩子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的成功感。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啊。

第三部分是篝火晚会和欣赏民乐合奏版的视频,通过听全曲,感受阿细人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观察视频时,通过说一说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加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本次《阿细跳月》教学中,我充分发挥音乐的音响特点,让《阿细跳月》的音乐贯穿于整堂课中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各个环节也按部就班,但孩子的积极性没有很大地调动起来,有部分孩子拘谨,不敢表现自己,可能与老师的亲身示范不到位有关。我觉得我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问题,设计环节,,引导孩子发自内心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而不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真正让孩子喜欢上音乐,乐在其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19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