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11:05:06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通用14篇)
时间:2023-12-09 11:05:06     小编:曼珠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总结是我们对时光流转的一种回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简明扼要的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一

在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变革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两年兴起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因为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方便应用等特点,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初步知识。一直以来大学物理教学延续着夸美纽斯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以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如果能建设丰富有效的微课资源库,利用微课资源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这样就能应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变革,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习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1微课的起源、概念及特征。

1.1微课的起源。

微课程概念是首先由美国davidpenrose[1,2]提出的。以可汗学院[3]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例如,在“翻转课堂”[4]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我国,首先对微课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是胡铁生[5]。他将微课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并且契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理念对微课程的具体形式分类。梁乐明对于国内外微课程的设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6]。自起,国内开始了微课实践层面上的尝试。

1.2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3微课的主要特点。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1.3.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1.3.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左右,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1.3.3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相关教学资源作结构化的组合,并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形成一个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微课”同时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二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使“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目前在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推广的美国伦塞勒工学院的“工作室物理”(studiophysics)其实就是这种教学模式,其特点为:精简的讲授,高技术强化的学习环境,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如果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上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定能很好地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5.1分类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以我校为例可将学生分为机、电、材、汽四大类,建立起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按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适当删减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分别设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相结合,实际教学中引入当今科技热点或工程实践案例。这样既能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做到学以致用。

5.2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5].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学习借鉴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学习其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丰富大学物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5.3合理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纷纷出现在国内外一些课程平台上,mooc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短小的视频和内容适合移动学习,互动多、测验多、合作多,能提升学习主动性[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采用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与大学课堂结合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等。这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4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实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当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为卷面考核,依靠卷面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高低既不科学,也无法适应转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的需求。逐步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引入微助教,学生可以用手机在课堂中签到、答题和讨论、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都可以记录下来[7].不仅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交流的热情,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6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当前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三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对实验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适应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

2.1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成为物理实验的主体。

教学方法的变革,开放式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教”向“学”的全面转变.实验是有目的的去尝试,因而学生更多地从实验的过程和数据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验证或总结规律,悟出道理[2].开放式实验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力去自主的选择实验内容,确定实验仪器,设计安排实验步骤等.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教师则是提供实验相关资料,探讨实验方案的可实施性,解答疑难问题,维修实验器材等,以确保实验得以顺利完成.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

2.2开放式教学模式拓展了物理实验的内涵。

普通物理实验给人一种“老”、“陈”、旧”的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在实验内涵上下功夫.目前各大高校的物理实验都面临着资金投入的短缺问题,购买新的设备不太现实.针对这种现状,可以自己动手将一些实验项目内容加以引申扩展.例如rlc电路的暂态过程实验,在学生完成规定的的rlc实验项目后,要求学生用rlc实验仪测量其他常用小电器的电容,学生既可以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电容在电路中的性能及其在暂态过程中的作用对比确定,又可以用rlc电路谐振频率法进行测量[3].例如光的等厚干涉实验在检测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细丝直径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其在精确测量微小位移方面做一些其它的应用性的实验等.像这样对实验内容的扩展,让学生领会实验知识的灵活应用,使物理实验更具有了知识性、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2.3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展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为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竞赛以及课外实践竞赛等提供了平台,鼓励他们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专利,产品,并发表学术论文等等.为今后的科研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后备人才.

3开放式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3.1硬件条件。

首先要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供学生使用.我校的物理实验中心承担全校的物理实验课程.面向全校10余个学院,40多个专业开设物理实验课.新旧仪器资源数量充足,但目前面向全校开放实验室还存在难度,可以对部分学院开放进行实验教学.其次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完善.我校已基于互联网的校园网络建立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实验教学引入了计算机管理,这样就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可以在线选课并提交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合理安排学生的实验时间段,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实验教学网络以校园网为平台,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包括物理实验课的选课、预约、成绩的录入、成绩查询等均可在计算机上完成,从而实现了实验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使实验教学管理更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化管理既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又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为实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软件条件。

3.2.1解放思想、调整观念,认识到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大学物理实验是对理工科类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从实验教师本身做起,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摒弃陈腐落后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物理实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物理实验课与基础理论课相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实验教师应该不断给自身充电,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安排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架.努力做好实验教学的指导.3.2.2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展开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加强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为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要配套措施.例如建立起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体系.可以提高实验过程中设备的完好率.例如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使用本组的仪器设备,不得在不同组间进行随意调换,如仪器存在问题,可以向老师申请更换仪器.实验过程中如有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报告,实验完毕,先让教师检查数据和实验仪器,才能整理好仪器设备,经教师同意才能离开实验室等.同时加强设备的维修.维修人员尽量及时解决仪器出现的故障,确保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体现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督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看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更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于能够自主完成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和器材改进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改革以前只考量实验结果正确性的成绩评价体系.真正把物理实验考核转变为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能力的考核包括: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当然实验报告也是考核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数据和书面表达能力.最后的综合成绩还要有适当的加分机制,鼓励那些参加科研竞赛并取得成绩的同学.

4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各工科院校要在普物实验中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独创性,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针对二本师范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基于“四基”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整合,采用教学方法多元化和考核成绩评定的多样化。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部分理科专业和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生源、专业、相对教学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方法更新等问题制约,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对物理的兴趣、及各专业存在差异。高校录取率从80年代的6%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60%左右,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录取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兴趣也使学生对物理课投入精力和时间差别较大,在课堂上表现为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一部分学生课堂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又消化不了,课后作业抄袭等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亟需优化。传统的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几大块构成的,内容广泛,尤其是现代物理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现在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在逐渐减少。物理教育本身的循环性、内容的广泛性、经典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关系等,使得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时数、教学内容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存在课时紧,该讲的内容讲不透,想讲的内容展不开,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讲不清,有时想结合专业,补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也因时间不够而讲不透,学生也听不太明白,同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恰当地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以,合理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目前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现在一般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办法,是采用考试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进行评估的。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完全由计算题来评估,素质更不能由是否会做题来衡量,所以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进仍是该门课程研究的问题之一。

基于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入手,进行了如下实践性试探。

2.1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通过高考成绩、专业方向、个人自愿和兴趣确定分层次原则;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目标确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制定分层次教学管理方法。根据制定的分层次教学原则,通过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分层等,指定专任教师负责各层制。两学期试行结束,调查显示各层次学生对物理产生的兴趣均有大幅度提高。

2.2基于四基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四基是指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基本研究方法。以电磁学内容为试点内容,基于四基模式,在处理好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定量和半定量关系、人文与自然科学关系基础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渗透教学模式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2.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仿真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中。教与学同时进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采用教师精讲20分钟,剩下3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讨论和自拟本节内容的习题并自主完成的方式进行良好的互动式教学。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诸如统一试题、小论文、小创新实验、平时自主学习报告等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

3结论。

对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三个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两学期结束,学生普遍对物理知识感兴趣,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普遍有较强的自主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考核办法不再单一,按照学生的点点滴滴自主学习行为给以成绩评定,大学物理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0%左右降低到了3~5%。尤其对物理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而言,进步更大,多名学生参加了大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小论文。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五

基于对目前大学物理教育模式问题的担忧,笔者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并根据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发现,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效率性和高带动性,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墨守成规和不利于学生记忆学习等。对于高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大学物理教学经验以及和学生的课下探讨提出了有利于改革现有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惰性的构想,即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主动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型的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和物理现象,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疑惑时老师通过实验展示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阐述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在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反向地验证所学习的知识点,生动有趣的实验结果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的周期较长,相距约为一至二个月,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以发现当相隔一个月时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力几乎可以忽略,以至于学生在上实验课程时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所剩无几,完全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新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完全解决了这种问题,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二次知识记忆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对知识点长期记忆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第三,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机械性。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教学,老师不会仅仅只重复理论课程内容或实验内容,而当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时会产生1+12的教学效果,老师通过了解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与之相结合,充分展现理论知识丰富性的同时也将知识的运用性展示给了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机械性地重复理论内容或实验内容,而是在理论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添加实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讲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2.2传统知识与科学前沿相结合。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为老师按照教材知识进行教学活动,而实验老师则按照实验讲义和步骤固定地灌输知识,教材上多为经典的理论知识使得老师的课堂教学发挥空间较小,课堂教学内容多且复杂难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然而,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关注大量的相关前沿知识,通过理论授课或者实验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如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兴知识不断涌现,课本内容的更新换代远跟不上现代的科学发展,而学生因视野的局限性对于学科的前沿性敏锐性不足,因此在授课老师可以将前沿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教材、实验以及学科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学前沿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弊端将被打破,教师可以将物理原理和现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验证向学生讲授,再推广到科学前沿以及应用领域,这样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国家专利的申请等。

3结论。

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不断融入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连接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到实际应用的桥梁,更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验证的通道。因此,笔者提出了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课堂,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构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尝试探索体育教学的新路子,创设和谐情境课堂教学与分组教学模式,突出以精心务实设计为主线,着重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尝试。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

前言: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教育的重要课题。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1、1、强调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过分强调运动知识和技能,不仅偏离以了以促进小学生生长发育为基础的强身健体这一目标,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淡化竞技,侧重基本素质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1、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体化”

这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全班在教师的指挥下,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教学管理形式。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的纪律性和有序性。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扼杀学生活泼的天性,使学生对学校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

1、3、传统的量化评价使许多学生成为失败者。

一块秒表,一把尺子,不论学生年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有何差异,用一个定量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这种机械的做法类似于工业化的模式。而那些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的学生,无论怎么刻苦锻炼,怎么积极参与活动,即使有了长足进步,但因起点太低,达不到及格标准,成了每次体育考试注定的失败者,严惩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尝试创新体育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要使受教育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实践课堂创新教学。

2、1、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我们体育课也同其他课程一样要创新,在这个新的时期,我们体育老师的观念要更新,上课的一些旧模式要破除。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扼制了学生创新动力。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任性、争吵等联系。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

2、2、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而这些都要经过经常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

2、3、尝试情境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3、1、尝试围绕故事情节,移情入境,激发创新欲望。

在体育教材中,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个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不断发展的故事线索,层层推进,学生定能紧扣环节,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了。例如上四年级篮球课时,安排一个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线索。孙悟空先苦练基本功(一套球操,整理活动),再经历一次次磨难(传球、运球、突破),最后取到真经(投篮)。整节课围绕这个故事情节,老师不时启发学生,把一次次的练习与一个个西天取经的故事联想起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连续三次不定点的传球(三打白骨精)、不同方法的运球(七十二变)、投进篮筐(取到真经)等等。整堂课同学们既动手又动脑,个个争当孙悟空,课堂气氛一十分热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

2、3、2、尝试模仿动物的动作,身体力行,启发创新“灵感”。

小学生十分喜欢和小动物交朋友,十分乐意模仿动物的动作,而且体育原本源自生物界生物的形体动作,故而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动作都与动物相似。如跑似小马,跳远似小白兔,鱼跃前滚翻似海豚腾越水面,单杠似金丝猴翻越,攀爬似小壁虎足行等等。如:在上障碍跑课时,创编了大灰狠抓小兔子,小兔子钻过山洞、越过小河、跨过小树丛,终于找到妈妈波这一童话情节。在教学中,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问姿势,引导学生模拟小动物做出钻、跳、跨的最佳动作。问时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要求想出最好、最有创意的方法,越过这些障碍物,更好地掌握这些动作要领。通过不断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想出不同的方式方法,达成目标。这既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大胆想象、体验从而再现出来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2、4、尝试改变课堂分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的分组形式,只有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2、4、1、尝试自由组合的分组教学形式。

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如:三年级体育教学中,在组合练习时,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用身体语言设计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或跟体育有关的活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大都设计完成了任务。有小组设计“打保龄球”、“奥运五环”、“打乒乓球”、“打篮球”等等有意义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标志。

2、4、2、尝试互帮互学的分组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山羊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

2、4、3、尝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教学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5、尝试等级制教学评价与进步度评价法相合,全面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课也不在例外,实行等级制评价与进步度评价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和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进步和体质的增强,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自学地加入到锻炼队伍中来。进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5、1、尝试等级制教学评价。

在教学设计时,围绕了体育的各种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等,细化了评价。

项目,确定了的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a(优秀90-100分)、b(良好75-89分)、c(中等60-74分)和d(尚需努力60分以下)四个档次。实践中,各项目的评价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这样,减少分数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达到全面、中肯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5、2、尝试进步度评价法。

进步度评价法是一种动态评价法,它应用在体育学习效果评价中,是依据个体某种能力或成绩纵向提高幅度的大小来判断成绩高低的一种量化评价方法。它关注的是能力变化的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个体在某种能力变化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大小,它的最大特点是照顾到个体的能力差异,不论其基础水平如何,只要努力,提高了成绩,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因此,进步度评价法的直接效果就是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由于基础较差给个体体育学习带来的畏难情绪,对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评价内容体系。

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权重大小。

评价形式。

评价方法。

运动参与目标。

态度与合。

作表现。

出勤情况。

20%。

过程评价。

日常考勤记录。

运动技能目标。

运动技能。

专项考核项目。

20%。

终结评价。

期末专项考核。

运动能力目标。

身体素质。

50米、立定跳远、掷沙包。

50%。

过程评价。

进步度评价法。

体育知识目标。

综合体育知识。

理论考核成绩。

10%。

终结评价。

期末理论考试。

结束语: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新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

黄祥富,郝英.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4)。

王文辉,陈本友.进步度评价法在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体育科研》,(2)。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七

摘要:高职教育中慕课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文章针对慕课模式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影响进行分析,着重对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中慕课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入分析教学模式和教学困境,以此建构慕课模式理念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mooc;建构。

一、慕课特点概述。

(一)规模化。

慕课课程平台对注册人数、参与者、年龄、学历、性别等等都没有严格限制。只需要在电脑上注册,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免费完整的教学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趣味化。

慕课教学的视频时间一般为5-15分钟,类似于微课,尽管慕课视频时间较短,但每个视频具有突出的教学重难点,视频与视频之间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视频中含有一些必要回答的问题,同闯关相似,问题答对方可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遇到其他问题,可向慕课学习中的学习论坛求助。最后,留有一小部分的时间由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设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交互化。

成立学习论坛,论坛由课程网站牵头,由教师、学生自主成立,并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讨论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当依据慕课特点,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考核进行分析,进而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慕课模式给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带来的挑战。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困境。

基于网络时代下信息碎片化这一背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够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的传输,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融合,将信息化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现如今,教学理念需要积极转向价值传播和对文化的认同上,不断积极拓宽学生个体的价值认同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地传播环境。当今,在慕课的深入发展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慕课教程。此外,《教育信息发展规划》中提高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化,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的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国慕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源共享、共赢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加上高校之间交流甚少,使得优质资源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实现共享。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面临困境。

慕课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普林斯基曾将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特点定位成“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他们出生在数字化的年代,天生适应数字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慕课教师生于1980年之前,他们成长在非数字时代,经过后天努力的.学习才适应了新技术。可以说,对他们而言,自身对数字时代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比如录制视频费时费力,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慕课的应用,能够使得市场营销专业课真正运行,还可以改变教学体制,使得部分教师的授课需求减少。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首先,在课程开发上,关注网络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开发符合慕课特点的网络课程,并且适当给予学生精细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借鉴上,重视慕课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及授课形式的变化,围绕职业教育理念,将营销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针对市场营销环境、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等问题拟定案例教学驱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完整课程。最后,选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试点,制定教材、大纲,实施开展网上教学、答疑、评价,并针对教学反馈对慕课内容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有效性、有用性价值。

(二)建设“消费行为”

慕课,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慕课课程中翻转教学特点较为鲜明,并且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翻转课程具有实施的可行性。营销专业学生可利用优质的互联网资源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摒弃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去获得知识的形式。翻转课堂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需求,以“消费者行为分析”为试点,开发消费行为慕课,采用课程团队授课方式,在mooc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教学视频的创建,将课程重点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制作成小视频,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极组织课题活动,将学习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应用好所学内容。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和网络公开课相比,其互动性更强。采用慕课教学,课堂教学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论部分的内容制作成为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此外,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互动、探讨、分享。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较多,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引进慕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在线完成作业、开展网络指导等形式完成理论学习,并且及时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教学内容。总的来说,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可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的反思,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李林.台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4(6)。

[2]郭富平.美国在线课程的评价原则及启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八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

[1][2][3]。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九

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十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当中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音乐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情趣,甚至未来工作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其中钢琴是音乐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选择,如同学习其他教学内容一样,钢琴也伴随着等级的提升,伴随着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发展。这种发展过程是家长们比较认可的,同时还存在着考试的加分等等。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十一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十二

我县“读、疑、解、思”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实行了两年多,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语文教师们也树立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下面谈一点自己运用这个模式后的感想。

一、理念认识。

“读疑解思”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课文教学的大过程,也是细节教学的小过程,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方法。突出“读”,读通读顺是前提是基础,熟读过程生疑问,品赏诵读解疑惑,读是主线,贯穿全程。要给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更要教给学生读的技巧和方法。突出“疑”,疑在读中产生,“疑”有对整篇文章的“大疑”和对文章细节或字词句的“小疑”,“大疑”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小疑”是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化“大疑”为“小疑”,解“小疑”破“大疑”,在质疑解疑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疑问,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疑是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要渗透到整个课堂。“解”要突出独立与互动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不同难度不同价值的疑问,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式解答,也就是说要相机而解。解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完成课标教材要求。“思”即反思,是小结巩固拓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扎实有效。“读疑解思”从模式操作来讲,是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同时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四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创造性地用好这一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改观。

传统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思维不活跃。现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师生互动,教学变得有趣起来。这都得益于新模式的运用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新模式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老师们克服传统教学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尽量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意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引导他们发现知识,探索知识上。如阅读教学,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识字教学,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怎么记?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不错”,“你很棒”,“真好”等等课堂用语不再是奢侈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老师们努力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状态。

2.呈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提出:“让学生们每天几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往学习方式的单一化把学习活动变成为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新模式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两年多来,老师们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尽量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地读、感悟、发现问题,学生“自能读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充当了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关于合作学习,老师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识字课上,学生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阅读课上,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重点问题;习作课上,交流各自作文,合作修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合作学习,大大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变得活跃敏捷和富有朝气。

(二)学生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的体验就是苦涩的痛苦的。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其乐融融的。两年多来,我们一直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学生喜欢读书吗?乐于上课吗?课堂投入的积极性如何?主动思考问题吗?我们发现,与过去相比,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教材,加强了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另外老师们的新理念也充满了尊重和理解,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能力也自然随之增强了。这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识字多了,阅读能力强了。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他们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现在学生比以前的学生的识字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表达和积累的能力增强了。课内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老师们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地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课外背古诗,背名言警句,读童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累量,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外积累和阅读量的增强,使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学生表达的欲望,也是以前的学生不能比拟的。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新模式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教师的提升。

教师们在课改浪潮中都接受了一次洗礼,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新模式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学策略变了,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是广泛的,是绝不仅限于教材的。教师们有意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资源,在教材的空白处开发资源,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开发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现在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行动研究日趋成熟。教师注重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我县推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得以培养和增强,校园文明氛围得以形成,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的乐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不断探索新模式的运用与研究,为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而不懈努力。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十三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既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群文阅读教学的素材开发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阅读概括能力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对多篇相关联的文章进行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对比归纳,综合分析多篇不同内容、风格、体裁的文章的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打下基础。

一、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

群文阅读教学避开了传统阅读教学时间花费多、学生阅读效果不好的弊端,是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为实现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的公民”的目标而践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能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将阅读养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进行探讨。

(一)依据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结合同一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对祖国美景进行赞扬,同时还要围绕祖国美景这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补充《黄山记》《壶口瀑布》《石林》这3篇文章,学生对其进行赏析,体会我国河山壮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阔、风景秀丽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二)依据同一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补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这几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对比《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都是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差异;体会《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感受《赠汪伦》中作者抒发亲友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异同。

(三)依据同一体裁,进行素材开发。

统一体裁的文章之间既具备相同点,又各有千秋,将统一体裁的素材进行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拓展其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有学者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可见美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补充同类型文章《颐和园》《卢沟桥》,使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当前,完成一篇约500字课文的教学大致需要两个课时,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而如果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略读完5篇文章仅需一个课时,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积累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速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理由,展开自学。

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略读和默读的阅读策略,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后进行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统一起来。在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孩子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补充《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这两篇文章,并设问: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理由的答案和读后的感受,从而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二)充分运用教材,分析对比单元主题。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概括分析能力,这一环节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对课文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却较少。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多篇文章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却有某种相通之处,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深思、陈述和倾听。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并向学生提问在课外是否读过相同类型的文章,自己读过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开展阅读,进一步加强主题理解。

阅读的策略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几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群文阅读通过对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笔者引领学生在对课本中的3篇课文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发拓展了5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迪》《落花生》《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深刻体悟,因为这几篇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爱”这一伟大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之美。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让学生大量阅读。群文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从而掌握多种多样的实用阅读策略。这也为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新的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阅读概括能力,既能满足课标要求,又会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2]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3]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4]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5]王亚,骆文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理由及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1).[6]朱庆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例谈[j].语文学刊,2012(16).

教学立体化模式初探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web3.0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智慧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的变化,高职新型教学模式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智慧课堂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变革以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类教育的高度重视,构建智慧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智慧教育的核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496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