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含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请参考以下教案范本,了解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话剧枣儿教案篇一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剧本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提示。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话剧枣儿教案篇二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话剧枣儿教案篇三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一、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辈农民。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五、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剧中对未出场人物,没有谴责,其意重在表现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亲情的回归和心灵的沟通。
话剧枣儿教案篇四
1.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积累生字词。
2.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反思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关注亲情、关注身边的孤独人群。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理解剧本的主题,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讨论法演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
1课时。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枣儿》这篇课文,那里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枣吗?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概述课文。
1、一学生复述。
2、其他学生补充。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3)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长久的不回来?
香甜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孩子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苦涩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孩子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和事例,总结老人和小孩的形象。
老人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生活……。
7.请学生表情朗读高潮部分。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播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感悟,字数300字以上。
2、预习《音乐之声》。
话剧枣儿教案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艰苦环境中战友间是怎样互相关心的。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写文章怎样做到有中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习题1:故事发生在激战七天后的一个黄昏,防炮洞里。
习题2:共八人:连长、火线运输员、步话员小李、通讯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小胡、小张。从“整整七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二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嘴唇干得发紫”等句中可以看出战士们渴得很。
习题3:参见课文第4—14小节。
习题4:参见“难句讲解”。
一、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
苹果一般人都喜欢吃。而这里吃苹果还要做工作,作一番动员,这就充分说明了八个战士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种战友之间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之情,真是令人感动。
二、一瞬间,我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强烈的感情”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只想着别人的阶级感情。“幸福”的泪花,是指为生活在战友的阶级友爱中而感到幸福;“骄傲”的泪花是指为有在困难的时候关心别人的战友而感到骄傲。在这里作者借谈自己的感受,揭示了战友间互相关怀的阶级友爱之情,这句话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一个苹果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个故事。作者借一个苹果记叙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心的感人情景,热情歌颂了人民军队官兵间的真挚的阶级友谊。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写文章怎样做到有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让苹果和吃苹果之后战士们的心情。“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这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激起了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堵住了喉咙,大家都说不出话来。虽然大家都不说话,却是无声胜有声。“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流泪了”。这是“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大家都为生活在互相关怀的集体中感到幸福,为有这样团结友爱的集体而感到骄傲。赞美战友间这种互相关怀的阶级友爱之情,正是作者写一个苹果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交代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出现一个苹果,接着分别写两次让吃苹果,最后一段描写了传苹果和吃苹果之后战士们的心情。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苹果”这条线索,具体而又生动地描写了战友们干渴难熬的情景以及战友们传递苹果的场面。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抓住重点词句段来概括中心思想,并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来写的。
4.句子解析:
【例1】“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析这是对战士外貌的描写。“借着洞口的亮光”是因为当时已是黄昏,而又身在防炮洞里,光线不太好。紧接着是对运输员外貌的描写,“满身尘土”“裤子撕破”“脚脖子划破”说明了火线运输员来到防炮洞的辛苦、艰难,更突出了苹果的来之不易。
【例2】“说实在的,自从24日我连出击开始,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析这是描写当时“我”——连长的心理。是作者采用插叙的办法,交代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从而反衬出战士们高尚的情操。
【例3】“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析为什么为了吃一个苹果,连长还要作一番动员?经过动员,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吃不完一个苹果?面对一个苹果,尽管大家都很渴,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吃,所以连长要作一番动员。动员之后,八个人只吃了小半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这充分表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阶级友爱。
【例4】“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析这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直接抒发,是全文的总结,点明了中心。
重点问题解析
1.揭示课题。
作者围绕一个苹果,描述了一个极为动人的故事。一个苹果,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它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环境艰苦的防炮洞里,在战士们口渴得烟熏火燎的时候,就显得异常重要、宝贵了。
此题表面是以“内容”进行设问的,实际含着对“中心”的理解,这就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做此题时,要把题目审深审透。然后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此题。
“番”,是回、次的意思。“一番动员”,就是做了一次动员。因为这个苹果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连长的手中,防炮洞中的8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关心别人,首先想到别人干渴,谁也不肯吃一口苹果,所以连长只好作一番动员。连长作了动员,并带头吃了,苹果又转了个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因为每个同志都想着自己要少吃一点,让别的同志多吃一点。这是战友间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精神的体现。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
此题含两道小题,第一小题是以“中心”进行设问的,第二小题是以“写作方法”进行设问的。虽然设问类型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在理解题目时,要搞清两题间的关系。
课文记叙了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的火线防炮洞中,八个干渴得厉害的战士吃不完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热情歌颂了人民军队战友之间那种深厚的阶级友爱的感情。课文选择了战士们口渴难忍的情景、让苹果、吃苹果的过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最后一段含义深刻,特别是最后一个长句“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请你按照提示,读出停顿与重音来。
话剧枣儿教案篇六
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话剧枣儿教案篇七
1.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积累生字词。
2.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反思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关注亲情、关注身边的孤独人群。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的主题,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枣儿》这篇课文,那里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枣吗?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概述课文。
1、一学生复述。
2、其他学生补充。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3)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长久的不回来?
香甜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孩子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苦涩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孩子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和事例,总结老人和小孩的形象。
老人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
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生活……。
7.请学生表情朗读高潮部分。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播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感悟,字数300字以上。
2、预习《音乐之声》。
老人儿子。
枣儿。
男孩父亲。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话剧枣儿教案篇八
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检查预习。
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踌躇:。
蹑手蹑脚:。.
话剧枣儿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2.揣摩戏剧个性化语言,把握戏剧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2.分析法。
3.延伸拓展法。
情感与态度:
1.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状态的改变。
2.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呼唤亲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接触到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我们研究戏剧文学首先应该抓住什么?(戏剧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今天我们来学习《枣儿》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话剧剧本。那么首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剧本的戏剧冲突。
二、新授。
1.研究戏剧冲突应该从哪入手呀?(情节)。
2.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板书课题、作者)。
3.戏剧冲突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剧本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剧本中的哪些语言呢?(舞台提示、台词)默读课文,勾画出能够表现老人、男孩性格特点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生总结老人和男孩的性格特征。最能凸显人物性格的部分是哪一部分?(高潮)练习大声的有感情地朗读高潮部分,两人合作完成。
5.学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戏剧欣赏的一般思路:
(板书)把握戏剧冲突——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舞台提示、台词。
三、课堂练习。
初学戏剧,把握戏剧冲突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是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并不陌生,在小说学习中这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剧本表现人物的特别之处是,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同时还有舞台提示的辅助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这也是基本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下面我们运用戏剧塑造人物的方法来丰富下列场景内容。(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要求:十句左右的小对话。
1.搬入新的教学楼,面对初三崭新的开始,你和新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会是怎样的呢?
2.清晨,当你迟到时,推开教室的门,你与老师之间会有怎样的情景呢?
3.面对检测,无论是怎样的成绩,你和你的任课老师会有怎样的交流呢?
四、学生练习展示。
五、布置作业。
充实课堂练习,写成一段文字。
六、小结。
《枣儿》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写的话剧小品《枣儿》,曾经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走进现代化的新生活。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家庭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理解词义。
掸:拂去。
馋:贪吃,专爱吃好的。
威严:威武而严肃。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囫囵:完整,整个儿。
钢盔:钢制的头盔。士兵、消防队员等用以保护头部。
凝视:不眨眼地看。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与自己小声说话。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踌躇:犹豫不决。
四、问题归纳。
1.戏剧以一首童谣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戏剧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2.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一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老人希望儿子回来吃枣儿;二是老人希望能有人来吃枣儿,以解孤独、寂寞之感,为下文老人一直挽留男孩做铺垫。“多好的枣儿。”既赞美枣儿,也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3.为什么老人非让男孩在他这儿吃枣?
老人的儿子不在身旁,老人非常寂寞,他希望男孩留在身旁陪他说说话。
4.“羡慕”有什么含义?
“羡慕”一词写出了男孩非常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像老人疼爱儿子一样疼爱自己,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暗示男孩与他父亲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5.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儿子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这些事:(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树下。老人所回忆的都是儿子幼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说明老人对儿子的爱之深,思之切。
6.如何理解“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有力地强化了献身祖国的题旨,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7.老人为什么提出“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讲故事”?
老人想尽办法挽留男孩,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也暗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
8.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理解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画线句子不仅仅是就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眷恋。
9.老人讲的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深意?
老人讲的第一个故事:枣树的由来。故事表明老人曾经有过贫穷但不乏乐趣的童年。老人讲的第二个故事:枣树救过老人的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树的感恩之情,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老人讲的第三个故事:在灾荒年月,是枣儿救了老人和儿子的命。表明老人十分感激老伴儿的无私,也进一步表明在灾荒年月里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这些舞台提示,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的交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11.结尾为什么又用到这首童谣?
结尾又用到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有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12.题目《枣儿》在全剧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剧以《枣儿》为题目,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密切的关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六、课文主题。
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
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3.从戏剧的角度读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
量的限制。
3、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课前预习案。
1、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3、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学生填空)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孩子,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子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父亲,流露出对孩子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
他们分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纠正。)。
明确:
※孩子: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孩子、纯朴、关心下一代。(板书)※归纳方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特点。
2、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明确品评:晒枣是为了儿子,等儿子回来,看儿子吃枣。执着的等待,表现出老人爱子至真至纯,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疼爱,和盼望儿子的到来。
明确品评:明知道爹不会回来,但是还暗藏着一颗枣留给他,表现男孩纯真、可爱、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4、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
※(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生成问题)。
明确:结尾所用童谣与开头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
呼喊,由没有人回应转为无数个童声呼唤。这样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辰还早呢,再坐坐??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让学生谈一谈,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明确:语气,各人的身份,以及各人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小到一个词语,大到文章的主题,一点即可!
六、放关于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小视频《这个冬天有点寒冷》,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中心,并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一
学习用不同的语气和典型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
欣赏童话剧《三只羊过桥》,能连贯地讲述三只羊是怎样过桥的,理解聪明和勇敢的关系。
学习用不同的语气和典型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
一、听故事录音,欣赏童话剧。
提问:童话剧的名字是什么?您喜欢听这个童话剧吗?为什么?
童话剧表现了一件什么事?
二、使用幼儿用书,结合画面欣赏童话剧。
欣赏图1提问:三只羊为什么要过桥?他们碰到了谁?
欣赏图2提问:小山羊要过桥,大灰狼想干什么?小山羊是怎么对大灰狼说的呢?
欣赏图3提问:是谁来过桥了?中山羊是怎么对大灰狼说的'呢?
欣赏图4提问:是谁来过桥了?大山羊是怎么过桥的?大山羊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讨论:三只三羊中谁最勇敢?为什么?想一想勇敢还需要什么?(教师小结)。
四、学习角色对话,指导幼儿用不同的说话语气和动作大胆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
1、教师完整朗读。(请幼儿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三只羊和狼不同的语气的)。
2、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三只羊和狼的对-(分别请两个幼儿表现小山羊、中山羊和大山羊的对话)。
3、分组表演角色的对话。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二
时光飞渐,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
现在,家乡的山坡上似乎在也没有了枣树,小红姐也于前年出外打工去了。每每给我写信,总念念不忘儿时打枣的情景,叫我抽空去看一看曾给我们欢乐与痛苦的枣树。
我沿着长满野草的山坡往上爬,想寻觅我心中的枣儿,可失望的心绪越来越烦。在我将要转身往回走的一刹那,忽然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我寻声而往,在坡的侧面几个小孩正挥舞长长的竹竿敲打一棵干瘦的枣树上唯剩的几颗枣儿。看见我,他们都愣愣的盯着,都不说话,我将目光投向树上那几颗红红的枣儿,他们也都仰着脸,有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我从他们中间拿过一根竹竿,轻轻地,一颗一颗地将枣儿敲下来,刚好一人一颗,孩子们欢呼雀跃,跳着笑着跑下山去了。望着这一群调皮可爱的小弟妹,我在心里说:长大以后我一定要种好多好多的枣树,让喜欢枣儿的他们都能像我儿事那样吃上甜甜、舒心的枣子。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三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1课时。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中的趣事,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体会童年金色时光的美好,理解成长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叙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月明,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回忆往事,可以使我们重温欢乐,也可以使我们认识生活;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还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明天,让我们来开故事会,讲讲以往的故事吧。板书:故事会。
二、讲述自己的故事。
1.小组里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2.推选代表上台讲自己的故事。
3.评价,老师相机指导怎样生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讲述父辈的故事。
二、和父辈比童年,说说你的感受。
三、总结:
往事就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色的童年。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多彩的童年往事吧!
第三课时。
一、学生写下故事。
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学生修改草案。
四、总结讲评。
教学后记: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五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六、布置作业。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话剧枣儿教案篇十六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
男孩爷爷……。
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津津乐道)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
老人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在空中比划“木”)所以他叫枣儿!
[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
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
[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
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
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凡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相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勾。(伸手与男孩拉勾)。
老人金勾勾,银勾勾,骗人是小狗。
男孩金勾勾,银勾勾,骗人是小狗。
[二人开心地笑。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噢?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山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0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