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在撰写报告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报告的结论明确简明,为读者提供了明确的行动建议。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xx公司是由xx集团投资控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从事高效节能、零排放纯电动汽车的开发、研制、销售业务。集团宗旨:倡导绿色、驱动未来。集团在唐山、辽源、长春分别创建生产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锂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系统及动力总成系统共五家新能源有限公司,分别承担生产型号不同的锂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市场订单。公司即其中之一。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是吉林省新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基地项目,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为电动轿车、电动客车电池组,产品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可以持续行驶300km以上,最高时速可达150km,电池使用了磷酸亚铁料,不含重金属,全部材料可回收处理,无污染,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一家年轻的小型生产企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还处于传统的事务性管理阶段,并未与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有效的融合。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理念滞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再次,管理者对员工的培训与激励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内部未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选题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到底是融资还是技术创新?是市场局限还是管理水平?在管理诸问题中是管理模式创新还是管理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同时就是经营者,两者同一使得所有者能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这使企业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多为亲属或好友,家族管理色彩浓厚。机制灵活,创新性强,成长迅速和决策快捷,管理效率高是其主要特点。研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主要是应该针对其固有特点,发挥其管理尤其是人才资源管理的优势,才能发挥其灵活性特点,激活其创新功能,从而赢得成长机会。
本文以公司为例,在详细分析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公司设计了一套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过程中所学的有关战略管理及人力资源方面知识,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分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况,详细探讨了公司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原则以及如何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指出在构建中要注意的问题,结合搜集到的有关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研究,制定出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
本人搜集并研读了国内外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的相关书籍及文章,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资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规范性理论分析方法。
本文对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并在对其详细论述的基础之上对其在公司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调查研究法。
本文搜集公司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制定出了适应lyny公司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小型民营生产型企业,尽管拥有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速和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企业在管理的整体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落后性十分明显,尤其是体现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企业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性人资源管理实践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要解决的问题有:
(1)提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及其总体要求。
(2)指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战略的要求提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策略。
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
引言。
第1章公司发展现状。
1.1公司简介。
1.2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
1.3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第2章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2.3公司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第3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3.1公司人力资源远景、使命及理念。
3.2公司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3.3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规划。
第4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
4.1公司招聘政策的制定。
4.2公司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
4.3公司对内进行组织变革政策的制定。
第5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1公司非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2公司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3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保证。
结论。
5、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m].张晓萍,何昌邑,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李亚,袁庆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美]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孙非,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张景安.人才致胜—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指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7]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湛新民.薪酬制度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1]杨清,刘再炫.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第1章公司发展现状。
1.1公司简介。
1.2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
1.3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第2章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2.3公司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第3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3.1公司人力资源远景、使命及理念。
3.2公司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3.3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规划。
第4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
4.1公司招聘政策的制定。
4.2公司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
4.3公司对内进行组织变革政策的制定。
第5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1公司非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2公司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3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保证。
结论。
5、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m].张晓萍,何昌邑,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李亚,袁庆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3]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美]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孙非,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景安.人才致胜―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指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7]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湛新民.薪酬制度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1]杨清,刘再炫.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1)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培训制度存在问题。
(4)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4.3.3mm电力公司现行激励机制的总体评价。
4.4mm电力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4.4.1电力公司经营宏观环境。
4.4.2电力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4.5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4.5.1激励机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4.5.2优化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原则。
(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三)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并重的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五)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
4.5.3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优化对策。
(一)完善招聘选拔激励机制。
(二)推行全面薪酬机制。
(三)优化员工发展激励设计。
(四)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4.6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4.6.1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
4.6.2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
4.6.3转变“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思想。
4.6.4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6.5完善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运用价值。
5.3后续研究建议。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可变薪酬体系原理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朱克江:《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王清:《薪酬方案设计与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奚玉琴:《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林泽炎:《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彭志源:《成功企业薪酬设计与年金管理制度典范》,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于建原:《营销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南兆旭、滕宝红:《营销组织管理规划》,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马同斌、刘凌云、张志强:《现代企业行业营销》,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卢强:《价格与渠道》,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0]卜妙金:《分销渠道决策与管理》,东北财经大学版社2001年版。
[11]罗伯特.l.齐利斯:《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2]戈登.福克塞尔:《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海滨:《弱势药企代借力‘修渠’》,《销售与市场》,2002年4期。
[14]王兰云:《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见《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15]谢奇志、贾怀京、汪群:《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科学学研究》,2002年12月,第4期。
[16]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6期。
[17]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8]宋劲松;《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版。
[19]傅永刚著:《如何激励员工》(第一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徐成德、陈达著:《员工激励手册》(第一版),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21]孙健著:《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2]王学力著:《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祖成著:《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24]俞文钊著:《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孙春雷:《领导与激励―人性化管理漫笔》,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6]孟莉:《薪酬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第1期。
[27]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载于《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28]刘武、富萍萍、杨永康:《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员工激励》,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29]何叶、李鑫:《团队激励薪酬模式研究》,载于《软科学》,2004年06期。
[30]丁志刚:《激励员工的艺术》,载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2期。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一)固话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正在改变着电信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国“3g和宽带时代”正悄悄向我们走来,电信业的发展已由“技术驱动”迅速转型为“服务驱动”,电信市场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同时,大量低端用户的涌入造成了电信运营商增量不增收、arpu值持续下降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面临从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外包其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发展电信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和竞争力成为必要。外包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高速发展、专业分工细化的体现。外包,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手段。据调查,全世界的业务外包量近几年的年均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在电信行业里,外包也已经成为一个运营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工具。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逐渐采取垂直经营模式,专心经营核心业务,培植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兼具灵活性和创造力。外包的做法己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决策层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工具。
(二)中国网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之一,也是中国固网运营的主导企业,无论是网络规模和技术,还是客户资源都居于前列,这为我国电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外部电信环境的急剧变化,世界电信业不断改革重组的压力、移动通信新技术的挑战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使固网运营商必须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如果不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固网运营商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网通提出要由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转型的三大重点举措包括业务与服务转型、网络转型和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北京网通是中国网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理解战略转型和企业新的定位的基础上,北京网通在网络运维、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领域均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外包政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了劳务外包制员工制度,即劳务派遣制员工制度。这种全新的佣工模式,究竟能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成为北京网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拟从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往往是跟激励机制的欠缺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个研究的最后,通过对研究结论的综合,可以提出对激励机制的建议,对北京网通来说,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导向和衡量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商利润的创造源泉,因而引来了较多的重视。而如何针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极大的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产生较高的绩效,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北京网通正处于劳务派遣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推广这种模式的问题。对此,我们选用劳务派遣员工的满意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了解北京网通目前的劳务派遣员工的现状,并为北京网通在劳务派遣制员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究将对各种因素对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深化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研究。进一步对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完善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模型,为进一步对离职率进行控制提供解决方案及理论依据。
3、了解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状况。北京网通己经开始实行劳务派遣制度多年了,这种制度运行的状况究竟如何员工在这种制度下的满意度又如何在研究中,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为北京网通实行新制度的效果提供一个反馈。
4、为北京网通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制度提供依据。按照现在企业的发展趋势,劳务派遣制度在北京网通肯定会继续实施下去,那么未来这种制度要作何改善,如何改善在这个研究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北京网通的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为完善对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激励管理提供建议。
二、论文内容简介。
(一)近年来,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成了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员工的满意度在企业诊断中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劳务派遣制员工这个处于边缘状态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心理,以及对这个弱势群体的激励问题暂时还很少有相关的研究出现。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评价和激励的问题,关注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的职业期望和价值取向,从人本主义出发,调查影响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了解员工的想法和满意状况,调查员工主动离职的真实原因,为北京网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具体信息和数据,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我诊断和了解现状,以便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找相应的资源给予纠正或完善。
(二)本研究还试图针对员工的心理需要设计一套经济合理的激励制度,使员工能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提高绩效。北京网通正处在业务转型和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本研究试图为北京网通业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制员工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一种追求员工满意的企业文化提供相应的后台支持,也为北京网通管理层了解劳务外包的管理现状,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纷纷将经营的重点从传统的语音固话业务转向3g数据业务,作为中国电信八大业务基地之一的天翼空间应用商店,定位于中国电信的3g应用门户,肩负着支撑大网数据业务进行流量经营的重任。为用户提供各类手机应用、数字内容发现、下载、购买的一站式服务。所提供的应用软件涵盖影音娱乐、新闻资讯、游戏、理财、实用工具、书籍、旅行、社交网络等类别。
本文将从天翼空间的定位开始,沿着“行业现状”、“战略制定”、“实施方案”,的路径,通过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自身的分析,为中国电信天翼空间应用商店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本研究不仅对于中国电信天翼空间业务具有应用基础,对国内正在兴起的3g数据业务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设计方案、预期结果:
1.运用pest工具对天翼空间应用商店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得出其战略定位。
2.进行三角形模型分析,设计出天翼空间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3.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维度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方案。
所需条件和完成时间(附细化到三级目录的论文纲要):
时间完成任务特别条件。
6月10日中期检查表。
8月30日论文初稿。
9-10月资格审查。
10月论文正稿。
10月下旬论文评审。
11月中旬论文答辩。
(附:三级目录)。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思路。
2.天翼空间战略定位。
2.1政策环境分析。
2.2经济环境分析。
2.3社会环境分析。
2.4技术环境分析。
2.5天翼空间战略定位。
3.天翼空间现状。
3.1天翼空间产品现状。
3.1.1产品平台组合现状。
3.1.2商店提供应用及内容现状。
3.2天翼空间推广现状。
3.2.1天翼空间渠道现状。
3.2.2天翼空间价格及促销现状。
3.2.3天翼空间用户发展量现状。
4.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4.1三角形分析模型。
4.1.1竞争环境分析。
4.1.2竞争对手分析。
4.1.3企业自身分析。
4.2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5.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5.1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1.1平台差异化。
5.1.2商品差异化。
5.2价格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3渠道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4促销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6.结束语。
6.1成果总结。
6.2业务发展展望。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的水平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对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劳动成本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重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的研究也就自然形成了。他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华信)是我国最大的应用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个部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立了一个个信息系统,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竞争,也是管理效率和能力上的竞争。如今,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中,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一部分,软件开发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大连华信管理系统设计的初衷。通过改进管理信息系统,大连华信能够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控内部流程、建设起更为高效的内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率并压缩企业运行成本,最终达到尽可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结果。
三、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基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要求,本文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几个子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改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使其适应大连华信的企业工作情况。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现有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论述了软件企业施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做了了解,然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做了概要性介绍。
第二,针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子系统中的运行现状进行勘察,运用组织结构图、管理业务流程图等方法,描述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现有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首先确定改进的可行性,并结合关键成功因素法等方法分析基于系统实现的目标和系统构建的原则,详细论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际给出各个子系统的修改意见。
最后则给出了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四、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论文研究流程,以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和保障方案。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辅助研究者明晓其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能帮助了解相关问题来龙去脉,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其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再次,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最后,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个属性的量化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此问题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达到对事物属性的正确判断和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
第三、信息研究方法。本方法是通过应用信息来分析系统功能的科学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信息研究法仅指对信息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行业搜集相关信息,再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在研究中使用的方式;广义的信息研究法是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研究,包括研究信息系统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信息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则等。
第四、经验。
总结。
法。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应用状况。
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大连华信简介。
3.2大连华信企业管理发展简介。
3.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3.4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分析。
4、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进方案。
4.1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4.2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原则。
4.3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主要内容。
5、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进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5.1实施策略。
5.2实施关键步骤。
5.3系统实施。
5.4实施保障措施。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研究目的: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纷纷将经营的重点从传统的语音固话业务转向3g数据业务,作为中国电信八大业务基地之一的天翼空间应用商店,定位于中国电信的'3g应用门户,肩负着支撑大网数据业务进行流量经营的重任。为用户提供各类手机应用、数字内容发现、下载、购买的一站式服务。所提供的应用软件涵盖影音娱乐、新闻资讯、游戏、理财、实用工具、书籍、旅行、社交网络等类别。
本文将从天翼空间的定位开始,沿着“行业现状”、“战略制定”、“实施方案”,的路径,通过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自身的分析,为中国电信天翼空间应用商店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本研究不仅对于中国电信天翼空间业务具有应用基础,对国内正在兴起的3g数据业务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设计方案、预期结果:
1.运用pest工具对天翼空间应用商店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得出其战略定位。
2.进行三角形模型分析,设计出天翼空间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3.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维度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方案。
所需条件和完成时间(附细化到三级目录的论文纲要):
时间完成任务特别条件。
6月10日中期检查表。
8月30日论文初稿。
9-10月资格审查。
10月论文正稿。
10月下旬论文评审。
11月中旬论文答辩。
(附:三级目录)。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思路。
2.天翼空间战略定位。
2.1政策环境分析。
2.2经济环境分析。
2.3社会环境分析。
2.4技术环境分析。
2.5天翼空间战略定位。
3.天翼空间现状。
3.1天翼空间产品现状。
3.1.1产品平台组合现状。
3.1.2商店提供应用及内容现状。
3.2天翼空间推广现状。
3.2.1天翼空间渠道现状。
3.2.2天翼空间价格及促销现状。
3.2.3天翼空间用户发展量现状。
4.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4.1三角形分析模型。
4.1.1竞争环境分析。
4.1.2竞争对手分析。
4.1.3企业自身分析。
4.2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5.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5.1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1.1平台差异化。
5.1.2商品差异化。
5.2价格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3渠道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4促销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6.结束语。
6.1成果总结。
6.2业务发展展望。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八
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研究。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的水平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对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劳动成本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重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的研究也就自然形成了。他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华信)是我国最大的应用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个部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立了一个个信息系统,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竞争,也是管理效率和能力上的竞争。如今,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中,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一部分,软件开发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大连华信管理系统设计的初衷。通过改进管理信息系统,大连华信能够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控内部流程、建设起更为高效的内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率并压缩企业运行成本,最终达到尽可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结果。
基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要求,本文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几个子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改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使其适应大连华信的企业工作情况。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现有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论述了软件企业施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做了了解,然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做了概要性介绍。
第二,针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子系统中的运行现状进行勘察,运用组织结构图、管理业务流程图等方法,描述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现有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首先确定改进的可行性,并结合关键成功因素法等方法分析基于系统实现的目标和系统构建的原则,详细论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际给出各个子系统的修改意见。
最后则给出了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论文研究流程,以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和保障方案。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辅助研究者明晓其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能帮助了解相关问题来龙去脉,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其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再次,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最后,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个属性的量化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此问题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达到对事物属性的正确判断和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
第三、信息研究方法。本方法是通过应用信息来分析系统功能的科学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信息研究法仅指对信息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行业搜集相关信息,再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在研究中使用的方式;广义的信息研究法是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研究,包括研究信息系统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信息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则等。
第四、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应用状况。
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大连华信简介。
3.2大连华信企业管理发展简介。
3.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3.4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分析。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九
1、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学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导师签字同意的“论文开题评审意见书”,从而获取论文开题资格。评审意见书逾期未交或导师未签字同意,则延期至下个学期进行论文开题。
2、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学应携带四本开题报告书进行开题,三本交开题专家组评阅,一本用于陈述使用。
3、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分为2种:“建议修改或补充后同意开题”和“重新开题”。
建议修改或补充后同意开题:同意学生论文开题,但是开题报告本身需要修改,如文献综述、论文选题、框架或思路等。此类开题报告请mba学生记录需要修改之处,待修改后,在规定时间内交到mba教学管理部。
重新开题:论文选题、框架或思路等存在较大的缺陷,需要重新开题。
4、开题报告成绩表为“五级记分”,综合平均分在三分以下的开题报告,视为需要重新开题。
5、每位mba学生开题时间在5—7分钟之间,自己制作并播放powerpoint演示文稿,陈述论文开题报告。
6、开题报告结束后,由开题专家组宣布开题报告结果。
7、开题通过后,请同学们认真准备资料,主动与导师联系,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时间:从1980年到年;。
(2)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案例:908工程、909工程、13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1980-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
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一
(一)固话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正在改变着电信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国“3g和宽带时代”正悄悄向我们走来,电信业的发展已由“技术驱动”迅速转型为“服务驱动”,电信市场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同时,大量低端用户的涌入造成了电信运营商增量不增收、arpu值持续下降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面临从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外包其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发展电信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和竞争力成为必要。外包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高速发展、专业分工细化的体现。外包,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手段。据调查,全世界的业务外包量近几年的年均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在电信行业里,外包也已经成为一个运营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工具。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逐渐采取垂直经营模式,专心经营核心业务,培植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兼具灵活性和创造力。外包的做法己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决策层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工具。
(二)中国网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之一,也是中国固网运营的主导企业,无论是网络规模和技术,还是客户资源都居于前列,这为我国电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外部电信环境的急剧变化,世界电信业不断改革重组的压力、移动通信新技术的挑战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使固网运营商必须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如果不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固网运营商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网通提出要由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转型的三大重点举措包括业务与服务转型、网络转型和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北京网通是中国网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理解战略转型和企业新的定位的基础上,北京网通在网络运维、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领域均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外包政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了劳务外包制员工制度,即劳务派遣制员工制度。这种全新的佣工模式,究竟能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成为北京网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拟从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往往是跟激励机制的欠缺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个研究的最后,通过对研究结论的综合,可以提出对激励机制的建议,对北京网通来说,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导向和衡量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商利润的创造源泉,因而引来了较多的重视。而如何针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极大的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产生较高的绩效,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北京网通正处于劳务派遣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推广这种模式的问题。对此,我们选用劳务派遣员工的满意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了解北京网通目前的劳务派遣员工的现状,并为北京网通在劳务派遣制员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究将对各种因素对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深化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研究。进一步对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完善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的模型,为进一步对离职率进行控制提供解决方案及理论依据。
3、了解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满意度状况。北京网通己经开始实行劳务派遣制度多年了,这种制度运行的状况究竟如何员工在这种制度下的满意度又如何在研究中,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为北京网通实行新制度的效果提供一个反馈。
4、为北京网通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制度提供依据。按照现在企业的发展趋势,劳务派遣制度在北京网通肯定会继续实施下去,那么未来这种制度要作何改善,如何改善在这个研究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北京网通的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为完善对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激励管理提供建议。
二、论文内容简介。
(一)近年来,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成了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员工的满意度在企业诊断中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劳务派遣制员工这个处于边缘状态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心理,以及对这个弱势群体的激励问题暂时还很少有相关的研究出现。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满意度评价和激励的问题,关注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的职业期望和价值取向,从人本主义出发,调查影响北京网通劳务派遣制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了解员工的想法和满意状况,调查员工主动离职的真实原因,为北京网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具体信息和数据,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我诊断和了解现状,以便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找相应的资源给予纠正或完善。
(二)本研究还试图针对员工的心理需要设计一套经济合理的激励制度,使员工能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提高绩效。北京网通正处在业务转型和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本研究试图为北京网通业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制员工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一种追求员工满意的企业文化提供相应的后台支持,也为北京网通管理层了解劳务外包的管理现状,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二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写清本课题研究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
一般采用的有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2、公开发表。
1、准备阶段:什么时间课题申报、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学习相关。
2、实施阶段:什么时间开题、执行计划、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上报学校。
3、总结阶段:什么时间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三
第1章公司发展现状。
1.1公司简介。
1.2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
1.3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第2章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2.3公司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第3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3.1公司人力资源远景、使命及理念。
3.2公司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3.3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规划。
第4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
4.1公司招聘政策的制定。
4.2公司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
4.3公司对内进行组织变革政策的制定。
第5章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1公司非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2公司生产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
5.3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保证。
结论。
5、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m].张晓萍,何昌邑,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李亚,袁庆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美]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孙非,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张景安.人才致胜―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指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7]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湛新民.薪酬制度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1]杨清,刘再炫.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四
xx公司是由xx集团投资控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从事高效节能、零排放纯电动汽车的开发、研制、销售业务。集团宗旨:倡导绿色、驱动未来。集团在唐山、辽源、长春分别创建生产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锂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系统及动力总成系统共五家新能源有限公司,分别承担生产型号不同的锂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市场订单。公司即其中之一。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是吉林省新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基地项目,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为电动轿车、电动客车电池组,产品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可以持续行驶300km以上,最高时速可达150km,电池使用了磷酸亚铁料,不含重金属,全部材料可回收处理,无污染,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一家年轻的小型生产企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还处于传统的事务性管理阶段,并未与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有效的融合。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理念滞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再次,管理者对员工的培训与激励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内部未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选题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到底是融资还是技术创新?是市场局限还是管理水平?在管理诸问题中是管理模式创新还是管理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同时就是经营者,两者同一使得所有者能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这使企业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多为亲属或好友,家族管理色彩浓厚。机制灵活,创新性强,成长迅速和决策快捷,管理效率高是其主要特点。研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主要是应该针对其固有特点,发挥其管理尤其是人才资源管理的优势,才能发挥其灵活性特点,激活其创新功能,从而赢得成长机会。
本文以公司为例,在详细分析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公司设计了一套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过程中所学的有关战略管理及人力资源方面知识,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分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况,详细探讨了公司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原则以及如何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指出在构建中要注意的问题,结合搜集到的有关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研究,制定出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
本人搜集并研读了国内外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的相关书籍及文章,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资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规范性理论分析方法。
本文对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并在对其详细论述的基础之上对其在公司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调查研究法。
本文搜集公司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制定出了适应lyny公司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小型民营生产型企业,尽管拥有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速和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企业在管理的整体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落后性十分明显,尤其是体现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企业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性人资源管理实践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要解决的问题有:
(1)提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及其总体要求。
(2)指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战略的要求提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策略。
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五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过近的开发,国内城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已基本完成,各城市市中心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在市中心越来越难觅一手楼的踪迹,近年来开发的房产也已逐渐走向二手房市场,二手房经纪行业必然引来其发展的时机。
**房产经纪有限公司在近1年的时间里,通过整合中小房产经纪公司门店,采用“直营式管理”的加盟模式,现在福州一个城市已发展到110多家门店,现已冲进福州二手房经纪行业的前三甲。
由于公司前期战略导向为快速抢占市场,现有的加盟门店的情况参差不齐,包括门店的团队结构、门店的营业面积大小、门面形象、对总部的忠诚度等。
还有在总部的建设上,由于前期设立泛联房产品牌的初衷是为了配合另一公司的业务的发展需要而成立,前期的一些人员是两家公司交叉使用,致使**房产公司在公司架构上是采用了最简单的配置,只设立了行政部、财务部,其他大部分人员是另一公司的兼岗人员。
现公司原有运营模式无法支撑公司的发展,公司的办公职场也从原有的100多平方米的职场搬到一个交通更便捷且营业面积达到900多平方的新职场,在人员架构上,与原有的兼岗人员作了剥离,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公司团队。
现在利用房产的调整期,对公司的内部组织架构的重新梳理搭建、着手企业文化的建设、人才梯队的培养、加强加盟门店的管理,进而提升泛联房产的品牌,夯实公司的基础建设,为后续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研究公司的品牌建设,结合泛联公司实际运作情况,为公司的成员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意义。
二手房经纪行业是个朝阳行业,针对**房产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为了公司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自己的目标:三年内在全国布局五家城市,发展终端门店500家,实现终端年收入85000万元。
作为房产经纪行业,我们公司计划在3--5年时间里打造一个能引领国内二手房经纪市场的“**”品牌,并把这品牌延伸到评估、担保、金融按揭服务同一产业链的行业中,并为加盟店及全国市场模式复制提供优质服务和全方位的品牌保障。
所以,打造一个有着全国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是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论文研究的主题。
针对现在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空白、人才梯次的搭建、门店管理与形象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对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办学、对门店的管理、公司业务流程的优化、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和延伸等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的定义最早是从品牌的功能角度界定的,品牌是产品识别的符号、标记。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1960年)对品牌界定: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或他们的联合体,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卖方或一群卖方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最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
然而,品牌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一个品牌能表达六层含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
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
我国学者王新新认为:品牌作为标识,代表了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异或特征,然而这种差异和特征并不纯粹是客观的,而是在顾客(主体)对产品(客体)的认知关系中形成的。
品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品牌的内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品牌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品牌具有很强的增值功能,从而具备很明显的资本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品牌建设是指从品牌定位出发,经过品牌规划和设计,进行品牌推广,以期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中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厚积品牌资产;通过品牌的创建、经营和管理,进行品牌延伸、品牌扩张和品牌战略联盟等一系列战略,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达到品牌增值的最终目的全过程。
品牌建设的目标:为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加强、市场份额的扩大和长期利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即建立品牌资产,提升品牌价值。
品牌建设的原则:
1、人才领先原则;。
2、技术领先原则;。
3、质量领先原则;。
4、资源优势领先原则;。
5、信息领先原则;。
6、服务领先原则;。
7、企业形象领先原则;。
三、研究方法。
1、swot分析:对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全面评估称为swot分析。
swot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系统地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匹配和分析,寻找利用优势、抓住机会、弥补劣势及防范威胁的切入点,从而制定合理有效地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基本分析工具。
swot分析品牌建设有四类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劣势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和劣势威胁(wt)战略。
劣势威胁战略是在对企业内部劣势因素和企业外部威胁要素进行匹配后得到的,是在弥补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品牌战略。
2、品牌共鸣模型。
4.关系=。
你和我的关系怎样。
1.确定=。
你是谁?
有深度、广泛的品牌认知。
强力的偏好和独特的品牌联想。
强力的积极的忠诚。
正面接受有响应。
2.内含=。
你有什么?
3.响应=。
你是怎样的?
共鸣。
判断感觉。
性能形象。
特色。
图2品牌共鸣金字塔。
l品牌特色:与该品牌在多长的时间内且较容易地被各种各样的客户唤起有关;。
l品牌性能:与这种产品或服务怎样满足顾客的性能需要相关;。
l品牌判断:反应顾客自己的意见和评估。
l品牌感觉:是顾客与品牌有关的情绪反应和响应;。
l品牌共鸣:指顾客和品牌关系的性质,即顾客感到他们和品牌同步的程度。
论文研究框架。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品牌的基本理论:
1.品牌的概念。
2.品牌的构成。
(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1.品牌建设的内涵。
2.品牌建设的目标。
3.品牌建设的原则。
(三)研究方法。
分析方法。
2.品牌共鸣模型。
三、二手房经纪公司品牌特征。
(一)二手房经纪公司品牌形成特征、要素。
(二)影响品牌的因素和解决的措施。
四、泛联房产品牌建设现状的评价。
1、目前存在的问题。
2、存在问题的根源。
3、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情况。
五、泛联房产品牌建设策略。
(一)泛联房产品牌定位策略。
1.泛联品牌的定位。
2、品牌定位原则和步骤。
3.品牌的构成—主体和客体。
4.品牌价值核心的挖掘—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5.品牌定位的实施。
(二)泛联房产品牌视觉识别(vi)设计策略。
1.vi系统。
2.vi手册。
3.vi管理流程。
(三)泛联房产品牌的实施策略。
1.品牌的差异化策略;。
2.品牌的传播策略。
3.品牌的创新策略。
4.品牌的延伸与组合策略。
(六)结论与展望。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
相关研究基础。
swot分析。
品牌共鸣模型。
泛联房产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
门店走访。
福建二手房经纪品牌建设现状。
泛联房产品牌建设现状概况。
泛联房产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过程管理。
综合评价、持续改进。
品牌的定位。
品牌的发展策略。
品牌vi设计策略。
结论及展望。
论文进度安排。
与导师沟通,根据自身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文献梳理20xx.8。
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检索、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完成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
现状分析20xx.8。
罗列现在公司在品牌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策略制定20xx.9-20xx.12。
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按逻辑思路进行规划汇总,并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拟出论文的初稿。
提交初稿20xx.12月。
完成初稿。
修改定稿20xx.01—20xx.02。
对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定稿。
论文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b.蔡斯等著.运营管理(第11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7。
[2][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8。
[4]王吉鹏著.企业文化建设[m].中国发展出版社,.6。
[5]沈铖,刘晓峰著.品牌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8。
[6]满峄峰著,房地产品牌建设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6.12。
[7]黄松江,品牌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陈之昶,品牌定位的实施流程[j].商场现代化,2007。
[9]王培忠,协成房地产经纪公司品牌建立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2006.12。
[10]王新玲,品牌经营策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
[11]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六
课题来源: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自选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渠道是市场营销理论中永恒的主题,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渠道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来电信行业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电信企业营销渠道的文章、成果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信市场的营销模式和用户的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地域电信市场的竞争环境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存在着很大不同。因此根据深圳当地电信市场环境的实际特点,研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移动公司或深圳移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构建合理的渠道架构体系,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电信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国内移动通信行业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竞争的重点呈现出由网络技术、价格资费竞争向渠道竞争转移的趋势,营销渠道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深圳移动原有渠道架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结构变化进行不断变革。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深圳移动需要适时地调整渠道发展规划,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提升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渠道优势,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渠道改革的措施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的发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这些措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考核和评估,以便为下一步的渠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显得很有必要。
(三)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关于渠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研究渠道结构,二是研究渠道行为,三是研究渠道关系。
l、营销渠道结构理论。
营销渠道结构理论是以效率和效益为研究重心的营销渠道理论,是渠道理论最早研究的领域。1916到1934年间,韦尔德、巴特尔、布瑞耶等分别研究了渠道效率的问题。韦尔德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专业化渠道所从事的营销是合理的。巴特尔认为营销渠道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布瑞耶认为营销机构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所以能够有效克服交换障碍和阻力。1940年到1965年,康弗斯、胡基、奥德逊、麦克马蒙等研究了渠道一体化和渠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康弗斯、胡基认为一体化会带来营销费用降低、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奥德逊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麦克马蒙认为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三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体系。以效率和效益为重点的研究是主要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营销渠道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相应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2、营销渠道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成员间的各种权利、冲突等行为,认为营销渠道是渠道成员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联合体。这种理论将权力的来源和使用、权力和冲突的关系及冲突的衡量、渠道成员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谈判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969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的冲突问题,认为,依存和承诺是理解渠道中权利关系的关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拉斯切、布朗、凯苏黎世、弗雷兹耶等研究了渠道权力的来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内容。1981年、1987年德瓦耶、沃奥克、葛雷玛等研究了权力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组织间合作和谈判等。
3、营销渠道关系理论。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营销管理学者提出新的关系营销理论,对营销渠道的认识和管理逐渐深入。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不同的法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联盟。由于利益冲突,一般渠道组织间合作常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渠道战略联盟等关系形式应运而生。,辛古瓦、贝克尔研究了渠道关系绩效,提出了渠道合作关系能产生更高的利润,而且每一方都从联盟中得到更多利润的观点。克雷玛研究了渠道关系的目的`,认为信任可以帮助渠道合作双方处理不良后果。1995年奥德森提出了渠道关系的生命周期理论。,斯特恩研究了渠道关系实质、选择合作者等内容,提出了渠道联盟等观点。渠道关系经过知晓、探索、拓展、忠诚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相互忠诚的阶段,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四)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组织体系、渠道的效益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在营销渠道设计创新方面,韩兆林()等探讨了高技术企业分销渠道的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姜以聪等(1999)总结了国外连锁经营的特点对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启示;易斌等(2000)提出了实施通路精耕完善终端管理的主张;林三卓()研究了关于西门子的通路运作的问题;危素华(2001)分析了家乐福赶超沃尔玛过程中的渠道管理。
在渠道的效益研究方面,陆忍波(2003)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张庚森等(2002)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提出了五项营销渠道业绩评价指标。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垒式营销”与“撒网式营销”模式;黄丽薇等(2001)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华(2002)提出了销售渠道的强势模式。
在渠道权力及冲突方面,庄贵军(2000)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权力、冲突和合作;吴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网络的竞争与合作;王朝辉(2003)研究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形式与对策。
在渠道关系方面,苏勇、陈小平(2000)提出了关系型营销渠道理论,研究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型渠道关系;桂琦寒(2001)也对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对营销系统的冲击作了分析。
随着网络电子渠道等新型渠道的出现,对网络直复营销、互联网营销等的研究也盛行一时。(责任编辑:东兰)。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七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建设工程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如人员、材料、设备的情况变化,投资决策、设计、建设及使用各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会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会以各种方式增加项目的风险,可以说,风险一直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运行的这个过程。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风险直接影响到盈利的可能和水平。面对着不可避免的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建设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既与人打交道,又要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和协商,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已带来很多现实问题,不仅表现在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就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以,提出自己的新建议,以此希望对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之中,人们创造财富和社会福利的途径与方式已经由过去重复进行的生产活动为主,逐步转向了以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活动为主的模式。而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一次性的并涉及到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从而使得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以说,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事件和问题的处理。
就建设工程项目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工程建设投资方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从最初的项目投资评价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耗时较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并涉及对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协调。此外,这一复杂过程还受到大量外界及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监督风险才能使投资企业更好的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风险管理(包括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还很不完善。这也说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文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借鉴。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本文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德国,主要指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部管理功能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52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20世纪50年代莫布雷在其合著《保险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70年代以后,美国成立了风险与保险协会,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处置风险。1987年,为推动风险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普及,联合国出版了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thepromotionofriskmanage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报告,风险管理有三个定义:(1)风险管理是系统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形式化过程。(2)风险管理是识别和控制能够引起不希望变化的潜在领域和事件的形式、系统的方法。(3)风险管理是在项目期间识别、分析风险因素,采取必要对策的决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以求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技术及行动过程。
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学者陈妍芳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即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学者王君仁()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是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法之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为此还需要进行风险监控,并将监控的信息反馈到前几个环节。
目前一般认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过程上应当包括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这四个环节就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个连续过程可以用图来表示如下: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八
1.选题来源:自选题目。
2.论文形式:企业问题诊断。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航空港(airport),民用航空机场和有关服务设施构成的整体。保证飞机安全起降的基地和空运旅客、货物的集散地。包括飞行区、客货运输服务区和机务维修区三个部分。
迄今为止,我国民用航空机场共有175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与此同时在临空经济成为重要经济现象、枢纽型机场所特有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的今天,民航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航空经济不仅赖以经济发展的坚实依托,而且要担当起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并融入当地经济中,因此以机场为核心的领空经济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服务经济发展这一单纯目标,而是要实现融入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为适应这一趋势,年底,机场属地化管理以后,各机场着眼经济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进行战略谋划,纷纷把建设枢纽型机场作为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着力点。
s航空港位于国内机场进出港流量的前列,所以在航空港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我们利用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等工具,结合公司实际生产经营及建设情况做系统、全面分析,找到s航空港在融入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相适宜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其在竞争激烈的临空经济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对我国航空港的合理建设开发和行业服务标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从代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术语,英语中战略叫“strategy”。196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公司战略》一书中开始使用战略管理一词,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
对于战略管理的看法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加拿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这十个学派可以分成三类:最前面的三个学派属于说明性的学派,它们关注的是战略应如何明确地表述;其后六个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思考,它们侧重于描述战略的实际指定和执行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描述理想的战略行为;最后一个学派是其它学派的综合。各个学派都是从某个角度定义和论述企业战略。明茨伯格提出了企业战略“5p”观点,即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
1962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掀起了研究企业战略的浪潮,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
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kennethandrews)教授著作了《公司战略概念》,他认为战略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状况相匹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把战略分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安德鲁斯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战略制定的swot分析框架。
美国国际大学的著名战略管理学专家安索夫被誉为“公司战略之父”,1965年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其核心理论是以环境、战略、组织这三种因素作为支柱,构建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和竞争优势。1972年,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是目前世界上关于竞争战略的最高权威,发表了《战略是什么》,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即选择一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以提供独特的价值。198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作用力模型,进而提出了通用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化战略),把战略管理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85年,他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引入了价值链的概念,用于系统识别和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认为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核心能力研究的高潮。他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公司资源学说》一文。他认为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也需要新的战略理论来挑战。
战略管理思想是指导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灵魂。目前西方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主要有三种:战略联盟、战略竞标和战略再造。
19,美国学者詹姆斯•莫尔(moore)出版了《竞争的衰亡》,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形态—企业生态系统观,明确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研究,提倡使大家共同生存在一个富有协调的动态系统中,即生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中。
年,纳尔巴夫和布拉登伯格(nalebuf&brandenbuger)合作出版了《合作竞争》一书,他们认为,企业经营获得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
年,布朗与艾森哈特(brown&eisenhardt)合作出版了《边缘竞争》一书,他们认为,由于环境的高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传统的战略理论将趋于失效,进而提出企业应该不断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
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对战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分析研究西方先进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借鉴就显得很重要。主要成果如马浩的《战略管理学精要》,从战略、战略学和战略管理诸种abc开始,将战略管理的起源、学派历史演进和流派分野讲述得条理分明,为定义“战略管理”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语境和规则基础。由中国著名管理专家王璞主编的《战略管理工具与案例》,汇集了各种战略管理工具,成为企业做战略规划的“大夫的出诊箱”;王璞主编的《新编战略管理咨询实务》,将多年在管理咨询实践中总结的理论和方法贡献给我国各行业。陈继祥、黄丹、范徽《战略管理》,在多种层面对经济管理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文章通过对西方战略管理的研究,得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途径和借鉴意义。
而在航空港产业实践运行方面,我国的空港行业专家、中国民航学院管理学院院院长曹允春发表了《中枢机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为我国航空港战略发展做出了深入研究。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正逐步摆脱过多依赖有形资源的约束,由重型化向轻型化、知识化转变,与此相适应,交通运输方式也开始由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海运为主向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空运为主转变,空运将迅速成为世界各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重新认识s航空港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就企业管理的相关战略做探讨,制定出一些适合s航空港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提升其在空港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形成c地区的最大枢纽空港。
2.研究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逻辑上讲,临空经济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了一定水平,是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的共同产物。在临空经济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航空港或者机场的功能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比较弱,临空产业除为机场服务的航空服务业外,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航空枢纽指向性弱;在临空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航空网络覆盖面扩大,机场综合型增强,临空经济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的航空枢纽指向明显强化,机场功能与所在区域的融合性加强,临空经济的外向型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临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成为临空经济区的主要产业,航空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结合成为航空产业集群,复合型的航空枢纽功能与区域经济完全融合,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s国际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s国际航空港发展战略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和配合,怎么样才能最有效的优化航空港资源来为“快速成长期阶段”奠定好坚实的基调。在关于“s国际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着重阐述了s空港现有问题和拟解决方案和如何在s国际航空港应对临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找图书馆资料、报刊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文献。检索与战略管理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检索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及其实施办法和实施效果。
(2)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提出实践方案,在现有生产设备、设施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步骤的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确定适宜的生产与运作战略方案。
(3)调查法:通过对不同空港实地了解、调查和电话垂询等形式,了解空港经营方式和现状,同时了解空港临空经济需求状况,提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体情况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临空经济运作、市场变化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措施。
2.实施方案。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对s航空港战略管理进行理论分析,并形成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框架。
(2)通过调研,收集调查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
3.可行性。
(1)理论可行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空港经济承载着引领产业升级,面临全球市场的重要使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外在企业战略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权威理论和成果,在不同企业运作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航空港作为首要的航空枢纽,虽然面临着临空性经济一些发展问题,但在企业战略范畴内的课题研究仍是有章可循的。同时,国内在企业战略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有很多成果,特别是类似《中枢机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专业对应研究,对本课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此外,航空港的竞争力研究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临空经济圈内机场规划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文献资料支持:学校和学院两级图书馆藏书及报刊杂志、人大复印资料网络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2)操作可行性。
六、课题的创新性。
七、论文进度安排。
收集资料9月-10月。
调研及数据分析2011年12月。
撰写论文初稿1月。
修改与完善202月。
八、参考文献。
l,lreland,robertson著,吕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陈继祥,黄丹,范徽.战略管理.第二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
3.马浩.战略管理学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4.王璞.战略管理工具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年.
5.马瑞民.新编战略管理咨询实务.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6.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何海燕等.战略管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8.彭娟.战略财务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9.(美)明茨伯格等著,刘瑞红等译.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10.邓富民.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11.谭开明,魏世红.企业战略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年.
12.赫连志巍.企业战略管理/高等学校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年.
13.王翔.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框架与实践技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精选教材).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美)威廉.b.劳斯著,胡平,叶军译.战略管理的主要挑战.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年.
15.黄丹,余颖.战略管理研究生注记.案例.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龚荒.企业战略管理—概念、方法与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吴照云等.战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加里.阿姆斯特朗(garyarmp)著,楼尊译.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19.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管理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20.李延喜,秦学志,张悦玫.财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1.陈志祥,李丽.《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2.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管理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九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就企业来说,现在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都加以高度的重视,注意到人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企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必然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激励问题以及激励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第一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激励员工,使其产生更好的业绩表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面对竞争与挑战,如何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mm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成立于年11月,地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本部设在陕西省神木县城,企业注册资本金20亿元.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790mw,煤炭产量1000万吨,发电量189亿度,销售收入70亿元;公司经营区域由陕北、蒙西两个地区拓展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由参与神华集团内部产业循环、地方经济循环向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矸石发电企业;公司的产业规模、产业层次、产业模式、综合竞争力都将迈上崭新的台阶,完全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从电力企业本身来看,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当前,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普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和发展人才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反,由于收入方面的差距,以及分配上的不公平等原因而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现象。
造成公司目前状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该公司的薪酬激励、福利激励以及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该公司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该公司的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很多优秀员工不满意该公司的激励现状,进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下降,甚至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失。因此,如何改善和优化该公司的激励机制,并重新激活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该公司在激烈行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是公司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结合现有的激励理论体系和电力公司状况,对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在诊断剖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也希望对国内相关企业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2研究意义和目的。
进行本文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电力公司更好适应激励的市场竞争。
本文分析了电力公司员工流失状况以及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认识电力公司激励现状,也有助于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电力公司做强做大。
2、促进电力公司吸引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人员流动机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企业人员的流动己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完善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企业工作;同时,将不适应企业的人员逐渐分离出去,保持企业人员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有所贡献。
3、促进企业员工自身发展。
现代企业人员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是企业实现长期经营目标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追求工作外在报酬的同时,也很看重工作的内在报酬,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成就感,这对电力公司来说,完全适用。企业如果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激励方案,给予员工有意义的工作,并在赋予适当的工作报酬的同时,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赋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和升职空间,对他们的自身发展将非常有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人员同样需要知识更新,特别是现代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应的各种先进的工作经验需要充实,所以,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的机会,以充实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必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伴随着他他们的健康成长。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公司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点。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创新激励机制,迅速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成为推动企业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引擎。通过本文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参考。
1.3待答问题。
mm电力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的某些内容是近一两年来开始实行的,应该说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中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员工的需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企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大量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但是,现行的激励机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真正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能调动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但从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分析,却造成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设计、销售人员和中级及基层管理人才大量流失,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较大,其中包括福利措施实施不到位;(2)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工作缺乏挑战性,员工的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的吸引力不强;(3)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员工价值得不到进一步提升;(4)职业发展路线单一,员工对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在这些原因中,有的占主要地位,如职业发展、系统性培训等,有的占次要地位,如薪酬、福利等,这是由对员工的需要层次不同造成的。因此,对ab公司的激励机制必须作出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此,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1)分析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状况。(2)分析公司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并对公司现行激励机制进行了总体评价。(3)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设计出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的优化方案。(4)提出公司实施激励机制的保障措施。
1.4有关名词解释。
1、激励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心理过程。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特点是:有被激励的人;被激励的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根源是需要;被激励动机的强弱,即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的动力,持续地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被激励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得到觉察和证实。从实质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努力水平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勤奋工作。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2、股权激励。
对骨干人员授予股权,他们就也成为了所有者,拥有了剩余收益权,因此他们的个人收益利益是与公司的价值增长利益保持一致的。授予股权,是一种着眼于长期的激励,其具体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1)股票期权。多用于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股票期权的收益来自于市场价和行权价之间的差额,对于一个强有效或半强有效的股市来说,这个价差的多少是与经营者的努力密切相关的,而且由于期权从授予到行使相隔较长时间,受益者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股票增值收益,这样就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降低了代理成本,避免了短期行为。(2)业绩股权。业绩股权是一种只和工作业绩挂钩、不涉及股价变化的激励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采用。(3)期股。首先授予骨干人员一定数额的股权,开始的时候这部分股权类似虚拟股权(只有分红权和增值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表决权和转让权),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是3-5年),每年激励对象可以用这些股权的分红来认购这些股权的年均份额(不足部分由激励对象以现金补足),直到期满后,这些股权被激励对象以各年分红和现金出资全部购买完毕,这时就转变成享有各种法定权利的实股。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二十
(1)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培训制度存在问题。
(4)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4.3.3mm电力公司现行激励机制的总体评价。
4.4mm电力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4.4.1电力公司经营宏观环境。
4.4.2电力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4.5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4.5.1激励机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4.5.2优化电力公司的激励机制原则。
(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三)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并重的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五)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
4.5.3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的具体优化对策。
(一)完善招聘选拔激励机制。
(二)推行全面薪酬机制。
(三)优化员工发展激励设计。
(四)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4.6mm电力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4.6.1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
4.6.2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
4.6.3转变“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思想。
4.6.4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6.5完善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运用价值。
5.3后续研究建议。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可变薪酬体系原理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月版。
[2]朱克江:《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1月第1版。
[3]王清:《薪酬方案设计与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1月第1版。
[4]奚玉琴:《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月第1版。
[5]林泽炎:《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9月第1版。
[6]彭志源:《成功企业薪酬设计与年金管理制度典范》,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第1版。
[7]于建原:《营销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版。
[8]南兆旭、滕宝红:《营销组织管理规划》,广东经济出版社,年版。
[9]马同斌、刘凌云、张志强:《现代企业行业营销》,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卢强:《价格与渠道》,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0]卜妙金:《分销渠道决策与管理》,东北财经大学版社年版。
[11]罗伯特.l.齐利斯:《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2]戈登.福克塞尔:《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海滨:《弱势药企代借力‘修渠’》,《销售与市场》,年4期。
[14]王兰云:《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见《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15]谢奇志、贾怀京、汪群:《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科学学研究》,2012月,第4期。
[16]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见《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6期。
[17]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月版。
[18]宋劲松;《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版。
[19]傅永刚著:《如何激励员工》(第一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版。
[20]徐成德、陈达著:《员工激励手册》(第一版),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21]孙健著:《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2]王学力著:《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祖成著:《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24]俞文钊著:《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孙春雷:《领导与激励―人性化管理漫笔》,经济管理出版社,19版。
[26]孟莉:《薪酬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第1期。
[27]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载于《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28]刘武、富萍萍、杨永康:《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员工激励》,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29]何叶、李鑫:《团队激励薪酬模式研究》,载于《软科学》,2004年06期。
[30]丁志刚:《激励员工的艺术》,载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02期。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二十一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垒式营销”与“撒网式营销”模式;黄丽薇等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华(2002)提出了销售渠道的强势模式。
在渠道权力及冲突方面,庄贵军()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权力、冲突和合作;吴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网络的竞争与合作;王朝辉()研究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形式与对策。
在渠道关系方面,苏勇、陈小平(2000)提出了关系型营销渠道理论,研究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型渠道关系;桂琦寒(2001)也对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对营销系统的冲击作了分析。
mba论文开题报告篇二十二
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的水平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对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劳动成本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重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的研究也就自然形成了。他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华信)是我国最大的应用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个部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立了一个个信息系统,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竞争,也是管理效率和能力上的竞争。如今,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中,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一部分,软件开发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大连华信管理系统设计的初衷。通过改进管理信息系统,大连华信能够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控内部流程、建设起更为高效的内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率并压缩企业运行成本,最终达到尽可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结果。
三、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基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要求,本文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几个子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改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使其适应大连华信的企业工作情况。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现有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论述了软件企业施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做了了解,然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做了概要性介绍。
第二,针对大连华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子系统中的运行现状进行勘察,运用组织结构图、管理业务流程图等方法,描述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现有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对大连华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首先确定改进的可行性,并结合关键成功因素法等方法分析基于系统实现的目标和系统构建的原则,详细论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际给出各个子系统的修改意见。
最后则给出了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四、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论文研究流程,以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和保障方案。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辅助研究者明晓其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能帮助了解相关问题来龙去脉,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其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再次,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最后,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个属性的量化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此问题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达到对事物属性的正确判断和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
第三、信息研究方法。本方法是通过应用信息来分析系统功能的科学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信息研究法仅指对信息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行业搜集相关信息,再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在研究中使用的方式;广义的信息研究法是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研究,包括研究信息系统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信息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则等。
第四、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
五、论文提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应用状况。
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大连华信简介。
3.2大连华信企业管理发展简介。
3.3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3.4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分析。
4、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进方案。
4.1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4.2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原则。
4.3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的主要内容。
5、大连华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进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5.1实施策略。
5.2实施关键步骤。
5.3系统实施。
5.4实施保障措施。
结论。
六、工作进度安排(时间、内容、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xx年12月10日至20xx年1月8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xx年1月9日至2月17日,进一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3.20xx年1月18日至3月1日,进一步查阅文献,在网上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为论文写作做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xx年3月2日至3月9日,整理文献资料和数据。
2.20xx年3月10日至3月31日,撰写论文初稿。
3.20xx年4月1日至4月21日,提交论文初稿,并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和二、三稿。
4.20xx年4月22日至4月25日,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准备论文答辩。
(三)答辩阶段。
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由系确定。
参考文献。
[1]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设.
[2]李德亮.企业文化建设简论[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刘克梁.企业文化实务与经典案例评析[m].2009。
[6]王兰云.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动态战略匹配的视角[m].200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7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