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赏析(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4:25:13
中秋夜赏析(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2 04:25:13     小编:念青松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总结要突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秋夜赏析篇一

作者:郑谷。

原文: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作者介绍:

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诗词成就: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郑谷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秋夜赏析篇二

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唯独有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那么,为什么在一年中,唯有中秋节的月亮如此呢?我想,这至少与中秋时节的气候多少有点关系。年到中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空气变的透明起来,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在我国古代,中秋赏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我翻阅了许多古书,最早的可能算是《礼记。祭义》篇里所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孔颖达疏云:“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祭日于东,周朝旦之时,是为外;祭月于西,乡夕之时,是为内。”可知古人在秋分时节于西方祭月之礼俗。《周礼。春官》中说:“中秋,夜迎寒(阴)”。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阴,所以仪式举行在“夜”。故在中秋之夜举行的这种“迎寒”礼俗,不正是《礼记》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赏月风俗的起源吗?中秋节做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为什么叫中秋呢,据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谓中秋。”又说:“此夜月亮倍明于常时,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面对这良夜美景,历代诗人学者曾引发过多少感慨啊?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诗。每一章头一句分别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来描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轻柔缥缈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强烈倾慕与不安。比起太阳来,月亮变的含蓄,皎洁,充满温柔,它一直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样是一轮圆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来,人们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友人之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切地点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思。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江山已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抚今思昔,能不伤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的寂静气氛。反映出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还有明朝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们无法生活。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在天山脚下赏月的那一个时刻,我曾突发过一个奇想,一首《把酒问月》,撩拨过多少古人的情丝,今天我们无可非议是诗中的“今人”,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们不是终究要加入那“古人”的行列吗?而那时的“今人”再吟诵起这首《把酒问月》时,是否也是有如此的心境和感慨呢?

中秋夜赏析篇三

林妹妹的诗词大都给人一种沉重感,“阴柔”是她诗词的主要特点,她的诗词多多少少都缺少一种大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看法。似乎很多词句都与眼泪大为关系,这应该与曹雪芹诗人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紧密连接。《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都与季节有关,都与花有关,譬如,《忆菊》、《咏菊》、《叹菊》、《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等等。然而同一个题目出自不同人物的手笔,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词里的寓意也大为不同,不单单表现出其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其生存空间以及生存背景。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妹妹旧病新犯,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其诗体为乐府体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读者不难感受到林妹妹伤痛之处不仅仅是她的旧病,更重要的是她在贾府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她对自身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与忧扰。但是,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笔者认为,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林妹妹未必是曹雪芹诗人呕心沥血的这部不朽佳作中的最重要的个体,但是她一定是曹雪芹诗人心中最为钦慕的女性形象的代表。曹雪芹诗人把大部分最优美、最富有感染力,甚至最具有文学功底的诗词都出自林妹妹之手,正是能够说明这一点。而中秋时节,林妹妹的一句“冷月葬花魂”更是道出曹雪芹诗人笔下贾家最终都逃不出的命运。

中秋夜赏析篇四

2、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6、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0、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1、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2、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3、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5、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16、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7、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8、同是瀛洲册府仙。——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0、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1、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2、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4、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5、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26、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7、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8、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9、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2、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4、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5、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6、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7、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0、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3、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4、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5、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6、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47、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8、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9、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51、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2、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3、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4、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5、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6、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7、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58、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9、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60、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夜赏析篇五

“中秋节,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唱着童谣,我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回外婆家过中秋节。

妈妈在之前给我说,外婆会在中秋节的时候做一种好吃的,是我以前没吃过的。所以,我们今天早早的就来到了外婆家。我迫不及待的冲进厨房,看见外婆正在把米放进蒸锅里。我好奇的问外婆:“外婆,你做的好吃的呢?这又是什么呀?”“正在做呢,不着急哈。这个是我昨晚就泡上的糯米,现在要把它蒸熟了,等会儿才能做好吃的呀。过会儿你可要来帮忙呢。”外婆笑眯眯的说着。

过了快半小时,终于见外婆把蒸好的糯米给盛出来。我跟着她来到一个石头做的缸前,外婆说这个叫石臼,是专门用来打糍粑的。这时,只见外婆把糯米倒进石臼里,并和妈妈拿起了一个像锤子一样的东西,开始打里面的糯米。她们像挖地一样,用那个大锤子捶打着里面的糯米。一上一下的,很有节奏感。我兴奋极了,开始蠢蠢欲动的想去试试了。我对外婆说“外婆,我来帮忙,你快点让我来试一下吧。”我抢过了外婆手中的大锤子,迫不及待的锤了下去。再提起来的时候,我却提不起来了。“咦?怎么回事?怎么提不起来了呢?”我一看,原来打锤子被粘住了。外婆笑眯眯的对我说:“宝贝,这个糯米很粘,你打下去的速度要快点,不然就像现在这,提不起来了。而且打糍粑的力气要大,你现在还不行呢。”我把锤子还给了外婆,她和妈妈继续用力的打着。

过了很久,外婆终于叫我去帮忙了。我们把之前准备好的簸箕上撒上面粉,然后把糍粑面扯下一坨,揉成圆形,用手压下去,压成一个圆饼。我突发奇想的用糍粑面团捏了一只小兔子,并咬了一口。“呸,妈妈骗人,这个一点都不好吃。”外婆和妈妈都笑着看着我,外婆说:“宝贝,这个不是这么吃的,我们要把糍粑凉凉了以后,切成小块,用蒸或者炸来吃。沾上黄豆糖面或者淋上红糖汁,可好吃了。”“哦!原来是这样呀!”

晚饭的时候,我们在小院子里摆上了外婆做的各种好吃的,当然还有今天做的糍粑、月饼、水果。外公还拿出了他珍藏的酒,要与爸爸喝上一杯呢。我们一家人吃着饭,看着月亮,聊着天。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秋夜赏析篇六

记得小时候的一年中秋前夕,母亲从地里将最早成熟的几株芝麻用镰刀扦回来,用麻绳扎起来晾在屋檐下面,说留着中秋时包月饼吃。

在我一天天的甜蜜等待中,芝麻杆子也由橙黄逐渐变成灰褐色,饱满的芝麻外壳已经咧开了嘴巴,露出整齐洁白的芝麻粒来,我的鼻子里似乎真的闻到月饼的香味。

有一天,我有点迫不及待,拽着姐姐的衣襟,要她摘一个芝麻壳下来让我尝尝鲜。姐姐拗不过我的纠缠,搬来一只小凳子,颤颤巍巍地爬到凳子上,刚伸手准备去摘,谁知“哗啦”一声,一小捆芝麻杆全部掉落下来。姐姐吓坏了,我也被怔住了。

外婆看见了,摸着姐姐和我的头说,乖乖莫怕,再等几天就可以吃到月饼啦!

只见外婆从厨房拿来一只簸箕,将那捆芝麻杆的头朝下,用手轻轻一拍,“刷刷刷”,洁白的芝麻粒像下雨一样纷纷落到了簸箕里。

外婆用手抓了一小把,在空中扬起,口中轻轻一吹,另一只手顺势一接,一小把干干净净的芝麻全部握在手心,几乎一个芝麻粒都没有洒落。然后,外婆拉过我和姐姐的手,在我们的手心里一人分了一小撮芝麻。

我和姐姐在享受芝麻美味的时候,外婆蹲下身子,伸出右手的一个食指,先在舌尖上轻轻一蘸,再朝撒在地上的芝麻粒一点,芝麻粒就乖乖的粘在外婆的食指尖上,然后外婆朝簸箕里一弹,芝麻粒一个个都跑到簸箕里去了。

我和姐姐跟外婆说千万不能把我们今天做的糗事告诉母亲,否则母亲会生气的。

外婆说母亲的生日正是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大人是不会生小孩子气的。

我和姐姐都开心的笑了。

中秋夜赏析篇七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玉盘:指月亮。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中秋夜赏析篇八

难道是晨起的细雨纷纷。

下个没完。

/

黄昏的斜阳。

已斩断了雨儿的贪念呀!

/

我不懂今夜的月亮.

为何没呈现,

难道是怕明析了。

风烛残年你已衰老的容颜。

/

我不懂,今夜的月。

为何不呈现。

难道是怕我在月光姣洁里。

看到那些沟豁憔悴的思恋。

/

曾经的你即是变成残荷,赤柳,

不再有花的娇艳,

碧绿的葱茏,

我也要牵手同你度过秋天。

/

即是唐风汉韵不在。

在暮鼓晨钟的节拍里。

也要在冬里依偎取暖。

一起迎接春天鲜花盛开的朝阳。

/

为何要躲闪。

难道是怕团圆的人儿心不诚意不坚,

要一个十五月十六才圆的考验。

/

今夜我虔诚邀约一轮明月。

/

我己备好香案祭礼,

在四合院的'天井,

举家围坐,

共叙五千年的札杞。

/

今夜为何薄云如纱,

遮了圆月的笑脸,

难道是鬼魅当道,

还是怕看见嫦娥思亲的泪靥。

/

虽不见月影,夜姣洁如昼,

我借这光芒,

献月九揖,连同上天,

感恩风调雨顺果香稻金可喜丰收!

/

焚香点蜡,敬上好月饼,

敬饱满五谷和盛熟果香,

敬上芳香醇酒。

还有凡夫俗子浓浓的虔诚。

/

今夜我们围座,

虔诚邀约一轮明月,

今夜我们举杯冲破云雾,

感恩与圆月同醉,同乐!

/

看,午夜的月圆,

是被诚心感动,

团圆了嫦娥与后羿的天上人间。

/

龑原创于20xx.中秋夜,汉中。

中秋夜赏析篇九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玉盘:皎洁的月儿。

2、暮云:夜幕降临。

主旨和写作手法。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抒情的两句。

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秋夜赏析篇十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了。这两天,大家都为过一个有意思的中秋节而忙碌准备着。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月饼去年中秋节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中秋节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红磨坊买月饼,到那以后,我惊呆了!这里的月饼品种好多呀!有我喜欢的椰蓉和凤梨味儿的,还有蛋黄、五仁、豆沙、枣泥……太多了,我实在记不住了。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吃的.月饼只有五仁的。

八月十六日早上,我们整装待发,带上月饼去看姥姥。一路上秋风习习,天高云淡,马路两旁的栾树披着五彩的衣服向我们招手。麻雀也都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中秋节来了!中秋节来了!”

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姥姥家,姥姥早已经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了。下车之后,我把手中掂着的月饼递给姥姥,说:“姥姥,这是我们给您买的中秋节礼物,是我们濮阳最好吃的月饼,可好吃了!我最喜欢凤梨味儿的了,这盒是姥姥最喜欢吃的枣泥味儿的!”姥姥热情地迎接我们,还给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姥姥吃了我们带的月饼后,笑得合不拢嘴,说:“现在的月饼真好吃呀!我们以前吃的月饼都是硬梆梆的,牙都快硌掉了。”妈妈在一旁笑着说:“给您买的月饼是我们濮阳最好吃的,能不好吃吗!”

中秋夜赏析篇十一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好时光呀好时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古来关于月的`诗词很多,有关阴晴圆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贞在中秋月的“皎洁”中想到了“阴晴圆缺”,但没有沉迷于感伤之中,一句“且喜”很是洒脱,末句的常见中秋月更是体现了对中秋佳节的喜爱,比起大多数诗人最后落点于来年的悲伤更显精妙,而从该词的结构读来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洁”、“好时节”均有上下句顶针,并且下片首句“阴晴圆缺”与上片末句顶针下片末句“中秋月”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们,中秋节是团圆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光吧!希望以后的每个中秋节我们都是开开心心。毕竟“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夜赏析篇十二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节诗歌赏析:《中秋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

当一个人站在这黑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

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诗歌赏析:《中秋月》》。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时间悄悄地改变了一切,包括所有的青春热情,甚至也淹没了对流逝的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浩叹的苏轼成为了过去,异时的人却又在为他浩叹,时间无声无息却冷酷地洗刷着一切痕迹。但是,人类却不是消极地存在着的。自然是永恒的,但它却是无生命的;人生虽然短促,却充满了对生命的追索沉思,丰富着所拥有的每一天,由此消减了死亡的虚无。在他对生命进行反思扣问的那一刹那,他与永恒的自然取得了平等。

中秋夜赏析篇十三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中秋夜赏析篇十四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中秋夜赏析篇十五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们无法生活。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xx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513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