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赏析(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7:58:17
中秋夜赏析(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2 07:58:17     小编:温柔雨

总结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和概括,更需要对所学所得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小说的写作需要构思精巧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秋夜赏析篇一

林妹妹的诗词大都给人一种沉重感,“阴柔”是她诗词的主要特点,她的诗词多多少少都缺少一种大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看法。似乎很多词句都与眼泪大为关系,这应该与曹雪芹诗人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紧密连接。《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都与季节有关,都与花有关,譬如,《忆菊》、《咏菊》、《叹菊》、《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等等。然而同一个题目出自不同人物的手笔,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词里的寓意也大为不同,不单单表现出其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其生存空间以及生存背景。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妹妹旧病新犯,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其诗体为乐府体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读者不难感受到林妹妹伤痛之处不仅仅是她的旧病,更重要的是她在贾府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她对自身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与忧扰。但是,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笔者认为,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林妹妹未必是曹雪芹诗人呕心沥血的这部不朽佳作中的最重要的个体,但是她一定是曹雪芹诗人心中最为钦慕的女性形象的代表。曹雪芹诗人把大部分最优美、最富有感染力,甚至最具有文学功底的诗词都出自林妹妹之手,正是能够说明这一点。而中秋时节,林妹妹的一句“冷月葬花魂”更是道出曹雪芹诗人笔下贾家最终都逃不出的命运。

中秋夜赏析篇二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中秋与国庆两节相逢,合并假期有八天,是真正的长假了。人们出游度假,人潮汹涌,也算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我从来不去凑这个热闹,只是在家中读书为乐。中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称“中秋”。在望日前后,月亮又大又圆,皓月当空,民间合家团聚,赏月品饼,含有圆满和谐之意。此节据考,在周代已有,至唐代后十分盛行。

古代诗人咏中秋的诗词极多,略录几首,自赏以度此节。

周邠《中秋》:月华圆满正秋中,天上人间此夕同。桂魄十分澄浪海,冰轮千里碾霜空。

朱淑真《中秋月》:杳杳长江敛雾烟,冰轮都胜别时园。风传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一年。

葛长庚《中秋月》: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碾玉轮。起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

戴复古《中秋》: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佚名《中秋》:一年月色今宵好,千里无云秋夜长。宿鹤已惊枝上梦,露萤空缀草头光。

清辉霭霭寒侵屋,香雾蒙蒙影转廊。老子于今非浅兴,披衣起坐据胡床。

黄庭坚《中秋》:灏气才中兔魄圆,众躔韬彩独娟娟。魏宫乌绕空枝上,汉苑桐凋露井前。

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

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苏轼《中秋月》:慕云收尽溢轻寒,云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和,明月明年何处看!

曹寅《古北口中秋》:山苍水白卧牛城,三尺黄旗万马鸣。半夜檀州看秋月,河山表里更分明。

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夜赏析篇三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如果月亮总是圆,人间也便没有离别的痛苦,那么所有过往经历的离恨便都成了欢乐,诗人是如此深刻地体味着别离之情,那过往的离恨深入骨髓,让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苏东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试图以此来劝慰自己化解离恨,那么辛弃疾则满满地都是对自然之理的控诉,为什么月要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人要有悲欢离合。

辛词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却在柔媚之中带着英雄的卓荦情怀,这种明显带着英雄矢志之悲的寄远之作,又怎么可能是思念一个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中秋夜赏析篇四

“中秋节,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唱着童谣,我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回外婆家过中秋节。

妈妈在之前给我说,外婆会在中秋节的时候做一种好吃的,是我以前没吃过的。所以,我们今天早早的就来到了外婆家。我迫不及待的冲进厨房,看见外婆正在把米放进蒸锅里。我好奇的问外婆:“外婆,你做的好吃的呢?这又是什么呀?”“正在做呢,不着急哈。这个是我昨晚就泡上的糯米,现在要把它蒸熟了,等会儿才能做好吃的呀。过会儿你可要来帮忙呢。”外婆笑眯眯的说着。

过了快半小时,终于见外婆把蒸好的糯米给盛出来。我跟着她来到一个石头做的缸前,外婆说这个叫石臼,是专门用来打糍粑的。这时,只见外婆把糯米倒进石臼里,并和妈妈拿起了一个像锤子一样的东西,开始打里面的糯米。她们像挖地一样,用那个大锤子捶打着里面的糯米。一上一下的,很有节奏感。我兴奋极了,开始蠢蠢欲动的想去试试了。我对外婆说“外婆,我来帮忙,你快点让我来试一下吧。”我抢过了外婆手中的大锤子,迫不及待的锤了下去。再提起来的时候,我却提不起来了。“咦?怎么回事?怎么提不起来了呢?”我一看,原来打锤子被粘住了。外婆笑眯眯的对我说:“宝贝,这个糯米很粘,你打下去的速度要快点,不然就像现在这,提不起来了。而且打糍粑的力气要大,你现在还不行呢。”我把锤子还给了外婆,她和妈妈继续用力的打着。

过了很久,外婆终于叫我去帮忙了。我们把之前准备好的簸箕上撒上面粉,然后把糍粑面扯下一坨,揉成圆形,用手压下去,压成一个圆饼。我突发奇想的用糍粑面团捏了一只小兔子,并咬了一口。“呸,妈妈骗人,这个一点都不好吃。”外婆和妈妈都笑着看着我,外婆说:“宝贝,这个不是这么吃的,我们要把糍粑凉凉了以后,切成小块,用蒸或者炸来吃。沾上黄豆糖面或者淋上红糖汁,可好吃了。”“哦!原来是这样呀!”

晚饭的时候,我们在小院子里摆上了外婆做的各种好吃的,当然还有今天做的糍粑、月饼、水果。外公还拿出了他珍藏的酒,要与爸爸喝上一杯呢。我们一家人吃着饭,看着月亮,聊着天。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秋夜赏析篇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

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上原因。

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已成为脍灸人口流传千古的佳句,历朝历代,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白居易(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

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

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了一种永恒对照无常的人生,进而表现人生的痛苦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

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

“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显然这圆月在诗人眼里不圆,这种发问折射了诗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内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

“望乡”“见月”行为艺术是望而不见、见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诗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

“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其实是互文修辞,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

“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

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

“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明月带来的凄苦怅惘失落之感。

诗读至此,不禁为之动容,白居易是如此变幻的再现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刘方平(唐)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唐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苏轼(宋)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赏析。

苏轼,是一代文豪,亦是一个哲人。

他的文作,往往深蕴哲思。

读苏轼的诗文,不只在于感受他翰墨之间的劲健旷达,更在于体味蕴藏在这劲健旷达之下的情旨邃思。

此诗前两句写时写景,道出在明月尚未高过群山之时,已出白芒千丈。

“白毫”在此处指明月白色的光芒。

银阙金宫,出瀛洲之下。

道家谓天上有白玉京,故苏轼以银阙代指明月。

一杯酒还未饮尽,明月已如水流般越涌而出。

“乱云脱坏如崩涛”句应和前句的“涌”字,写云波因明月之涌如溃奔的涛水般四散开来,羁乱无缚。

“谁为”两句,大展想象,以天上皎月喻天公的眸子,指出天公的眸子,应当以银河千斛的水才能涤洗。

“湛然”在此指淡泊,于是令它静看世间之人,照得我深感恬淡,连心都静下来了。

“角尾”指东方。

西南边如火闪动的星星像弹丸一样渺小难见,东方星宿则光明熠熠宛若盘卧的青龙。

“注眼”指集中目光看,“萤火”在这里应当指微弱的灯光。

“舣舟”即泊舟,“鱼龙”形容灯火相连的景象。

是何人靠近古汴城停泊,看一夜万千灯火舞动,如鱼龙所变。

“曲折”四句,描写当夜诗人泛舟行游时的情景。

“青荧”指青光闪映的样子,“灭没”指无影无声。

随着闪映的青光渐渐无影无声,小舟已转过了前山;这山日夜经受浪的摇动、风的环绕,岂能永远像初时一般坚固。

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散去;我泛舟归来以后也仍然可以呼唤童仆斟酒再重看明月。

“青荧”四句,皆有哲思。

青荧一句点出一种渐变之感,随后深感山峰也应该像这些青光一样在风浪中渐变,不复当日坚固。

“明月易低”写出自然规律,“人易散”写出人情规律,渲染出一种物兴则将衰的世事之感。

然而“归来”句笔锋一转,点出明月虽然低垂可是仍在,人虽散去可是还有我在,我自己依然可以斟酒望月,以尽情怀。

“明月”两句,前句无情但后句有情,世事无情但是人有情。

我们不能改变世事的变化,却能掌控自己的心态。

在这份无情与有情之间,一展诗人洒脱淡然的胸怀。

而这般胸怀和哲思只凭轻舟转过前山的那一瞬、只凭归来的那一刻、只凭这四句诗便由诗人感受到并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不令人钦佩!在这份洒脱淡然的胸怀下,诗人写出“堂前月色愈清好”等四句,指出自己卷帘推门,寂无他人,只有在窗下哭泣的楚老。

“南都从事”即诗人的弟弟苏辙,诗人此诗就是和韵苏辙之诗《中秋见月寄子瞻》,其中有“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两句。

因此诗人劝弟弟莫羞贫,像你我这样对月题诗的又有几人呢?“南都”两句正应和了诗人之前的那份洒脱淡然的胸怀心境。

明晨人间百事又随着日出开始了它的兴衰更替,而如今一切都仿佛是在梦中做了一回瑶台的客人。

恍然一梦,正是诗人此刻的感觉,而这种感慨并非是只在此时才有,苏轼在念奴娇中也曾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可是这种一切皆如梦境的慨叹是如何才有的呢?在本诗之中,诗人也写道“明月易低人易散”,道尽盈虚有数。

可纵然是盈虚有数,依旧是卒莫消长。

世间阴阳万物都在盈虚兴衰间不断变化更替,可最终却不会在总体上消减增长,不会真正的消亡。

正因为诗人虽然明白盈虚有数,可他同样知晓卒莫消长,因此才有“归来呼酒更重看”一句;因此他才在历经磨难之时,依然心存乐观,依然胸怀一份洒脱,依然说出“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然而正因为盈虚有数,变化难定,诗人才会渐感人生如梦。

可是人生真的如梦么?对苏轼而言,他心系的是天下兴衰,可是官场难容。

面对宋朝政治上代代加深的弊端,苏轼虽有心匡国辅政,却是不在其位,无能为力。

所以他对天下的这份忧虑无可排遣,渐成悲戚。

一句人生如梦,其中又有多少是无奈呢?

中秋夜赏析篇六

灯谜是中秋的特色活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灯谜,一起来看看吧。

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正大光明

2、举头望明月(打电影演员)———高圆圆

3、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凌志

4、得月楼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私

6、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黑白显影

7、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饮料)———珍珠露

9、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11、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2、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13、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14、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16、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中秋夜赏析篇七

记得小时候的一年中秋前夕,母亲从地里将最早成熟的几株芝麻用镰刀扦回来,用麻绳扎起来晾在屋檐下面,说留着中秋时包月饼吃。

在我一天天的甜蜜等待中,芝麻杆子也由橙黄逐渐变成灰褐色,饱满的芝麻外壳已经咧开了嘴巴,露出整齐洁白的芝麻粒来,我的鼻子里似乎真的闻到月饼的香味。

有一天,我有点迫不及待,拽着姐姐的衣襟,要她摘一个芝麻壳下来让我尝尝鲜。姐姐拗不过我的纠缠,搬来一只小凳子,颤颤巍巍地爬到凳子上,刚伸手准备去摘,谁知“哗啦”一声,一小捆芝麻杆全部掉落下来。姐姐吓坏了,我也被怔住了。

外婆看见了,摸着姐姐和我的头说,乖乖莫怕,再等几天就可以吃到月饼啦!

只见外婆从厨房拿来一只簸箕,将那捆芝麻杆的头朝下,用手轻轻一拍,“刷刷刷”,洁白的芝麻粒像下雨一样纷纷落到了簸箕里。

外婆用手抓了一小把,在空中扬起,口中轻轻一吹,另一只手顺势一接,一小把干干净净的芝麻全部握在手心,几乎一个芝麻粒都没有洒落。然后,外婆拉过我和姐姐的手,在我们的手心里一人分了一小撮芝麻。

我和姐姐在享受芝麻美味的时候,外婆蹲下身子,伸出右手的一个食指,先在舌尖上轻轻一蘸,再朝撒在地上的芝麻粒一点,芝麻粒就乖乖的粘在外婆的食指尖上,然后外婆朝簸箕里一弹,芝麻粒一个个都跑到簸箕里去了。

我和姐姐跟外婆说千万不能把我们今天做的糗事告诉母亲,否则母亲会生气的。

外婆说母亲的生日正是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大人是不会生小孩子气的。

我和姐姐都开心的笑了。

中秋夜赏析篇八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轮: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

霜影:月影。

素娥:嫦娥。

桂花:桂树。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中秋月》是宋代晏殊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凄怆的游子心情,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

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中秋夜赏析篇九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好时光呀好时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古来关于月的`诗词很多,有关阴晴圆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贞在中秋月的“皎洁”中想到了“阴晴圆缺”,但没有沉迷于感伤之中,一句“且喜”很是洒脱,末句的常见中秋月更是体现了对中秋佳节的喜爱,比起大多数诗人最后落点于来年的悲伤更显精妙,而从该词的结构读来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洁”、“好时节”均有上下句顶针,并且下片首句“阴晴圆缺”与上片末句顶针下片末句“中秋月”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们,中秋节是团圆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光吧!希望以后的每个中秋节我们都是开开心心。毕竟“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夜赏析篇十

难道是晨起的细雨纷纷。

下个没完。

/

黄昏的斜阳。

已斩断了雨儿的贪念呀!

/

我不懂今夜的月亮.

为何没呈现,

难道是怕明析了。

风烛残年你已衰老的容颜。

/

我不懂,今夜的月。

为何不呈现。

难道是怕我在月光姣洁里。

看到那些沟豁憔悴的思恋。

/

曾经的你即是变成残荷,赤柳,

不再有花的娇艳,

碧绿的葱茏,

我也要牵手同你度过秋天。

/

即是唐风汉韵不在。

在暮鼓晨钟的节拍里。

也要在冬里依偎取暖。

一起迎接春天鲜花盛开的朝阳。

/

为何要躲闪。

难道是怕团圆的人儿心不诚意不坚,

要一个十五月十六才圆的考验。

/

今夜我虔诚邀约一轮明月。

/

我己备好香案祭礼,

在四合院的'天井,

举家围坐,

共叙五千年的札杞。

/

今夜为何薄云如纱,

遮了圆月的笑脸,

难道是鬼魅当道,

还是怕看见嫦娥思亲的泪靥。

/

虽不见月影,夜姣洁如昼,

我借这光芒,

献月九揖,连同上天,

感恩风调雨顺果香稻金可喜丰收!

/

焚香点蜡,敬上好月饼,

敬饱满五谷和盛熟果香,

敬上芳香醇酒。

还有凡夫俗子浓浓的虔诚。

/

今夜我们围座,

虔诚邀约一轮明月,

今夜我们举杯冲破云雾,

感恩与圆月同醉,同乐!

/

看,午夜的月圆,

是被诚心感动,

团圆了嫦娥与后羿的天上人间。

/

龑原创于20xx.中秋夜,汉中。

中秋夜赏析篇十一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玉盘:皎洁的月儿。

2、暮云:夜幕降临。

主旨和写作手法。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抒情的两句。

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秋夜赏析篇十二

很久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认认真真的看过月亮了,我不用赏月的原因是有点心烦。并不是所有烦恼都可以像朱自清那样,逛一趟荷塘,赏一番月色遍可以暂时的忘掉烦恼了。毕竟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一场视觉盛宴就能解决的。今晚的月亮还是那么圆,我也无法从肉眼分辨出它是否比其他十一月的月亮要大,或者是亮多少,看风景说白了,还是看自己的心情。

此时此刻,我已经忘记去年的中秋节我在哪里,在做些什么,一年过去了,似乎一年的时间,除了身上多长出的几斤肉,几乎没有在我身上留下半点痕迹。但是回头看看所发生的事,却是感觉到了沧海桑田。不知不觉间大三了,不知不觉间我实习了,不知不觉间多了个陪我的人。虽然此时此刻,我回到了我曾经呆过两年的地方,但是却不知道下次再回到这里,又是什么时候。有人说离开自己呆过的地方,才会有新的人生和新的生活,而往往一段新的开始和一段新的生活的开始,就是迷茫。

曾经,我很单纯的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就像镜子,你对他笑,他就会对你笑,你坦诚相待,他不虚情假意。步入社会才会知道,其实有些人是哈哈镜,很多时候一点杂念就会让小丑原形毕露,当然我从来不会为影子烦恼,身正,管他影子怎么变,充其量就当笑料看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转往与大街小巷,或神色匆匆,或如闲庭信步。我经常不停的乘换各种交通工具,往返于汉阳、汉口、武昌,来来回回,忙忙碌碌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来回于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路上,我感到很困惑,是什么让自己这么累。

中秋节和情人一起过绝对是最最愚蠢的错误。似乎中国人喜欢把丑陋的东西粉饰,把现实的东西虚化。我喜欢读神话故事,更喜欢读那些远古的神话故事,因为我相信他的存在,它只是真实历史的表达形式。就像远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特洛伊战争,而特洛伊城最终出土一样,每个神话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另一个时空表演着这些故事。

我相信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某个时代,有那么一个国家叫有穷国,有那么一个君主叫后羿,它射死的九个太阳也许是九个部落首领,而最早记录的嫦娥没有说明身份,也许只不过是后羿后宫那么一个宠妃罢了,她背弃了君主,偷了他的“长生不老药”,没有升天,害怕责罚就逃走了,为防止追杀于是撒起了“香妃变成蝴蝶飞走了”的谎,也许这才是合理的历史情节,琼瑶大妈在古代肯定是个能创造神话的人。真实的历史都会是这样,每一个历史光环后面的人,都有一张惨淡的脸。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千古的爱情传奇的真实,就是一场背叛。一个现实的女人,为了谋取利益的背叛爱情,也许谈不上背叛,因为没有爱情。

今天问qq一个陌生的人,你相信爱情么?她一口否定了,说爱情这东西太虚。我也觉得,也许婚姻这东西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吧。在现实的生活中牧师口里的誓词“以后的日子里,不论他贫穷或富有,生病或健康,始终忠贞於她,相亲相爱,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像是童话故事,而那一句“yesido”便是为这个谎言用上帝的名义盖了一个戳。我很能理解,但是有时也会感觉荒谬。

爱情这个词是人类发明的,而有些人类却不相信爱情。从生物学上来讲,所有生物生存下来的.目的都是把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下去,所以首先要生存,需要有物质条件,其次是把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下去,中间没有爱情。所以这为人类不相信爱情找到了科学的依据。但是,在大量例如大雁殉情,狗死绝食,的事实依据和科学的研究发现,动物间也会存在爱情。我能说是人变得更动物了,动物变得更人了么?当然,人无论再怎么进化,始终都无法改变的就是,本身存在的动物属性,人本身就是动物。

今晚一个好友跟我聊了会天,告诉我说,工作现在还不错,就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我相信只要相信爱情的人终将找到自己的那份爱情。

即使整理了自己混乱的思绪,烦恼还是在哪里,不增不减。

迷茫中的选择总是在一步一步的牵引着人生的改变,也许一个决定就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慎重总是和果断进行较量,人总是矛盾的结合体。

大三不管怎么样已经开始了,实习也没有停止,身边的人都不比自己差,认真学习,沉淀自己的价值。突然不想放假了,去工作,没这么多烦心事。

回看窗外......

中秋夜赏析篇十三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玉盘:指月亮。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中秋夜赏析篇十四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们无法生活。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xx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秋夜赏析篇十五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中秋夜赏析篇十六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従。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舒焕试举人郓州。)郑子向河朔,(郑仅赴北京户曹。)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顿起来徐试举人。)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今日得赵杲卿书,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水调歌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中秋夜赏析篇十七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中秋夜赏析篇十八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节诗歌赏析:《中秋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

当一个人站在这黑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

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诗歌赏析:《中秋月》》。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时间悄悄地改变了一切,包括所有的青春热情,甚至也淹没了对流逝的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浩叹的苏轼成为了过去,异时的人却又在为他浩叹,时间无声无息却冷酷地洗刷着一切痕迹。但是,人类却不是消极地存在着的。自然是永恒的,但它却是无生命的;人生虽然短促,却充满了对生命的追索沉思,丰富着所拥有的每一天,由此消减了死亡的虚无。在他对生命进行反思扣问的那一刹那,他与永恒的自然取得了平等。

中秋夜赏析篇十九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了。这两天,大家都为过一个有意思的中秋节而忙碌准备着。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月饼去年中秋节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中秋节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红磨坊买月饼,到那以后,我惊呆了!这里的月饼品种好多呀!有我喜欢的椰蓉和凤梨味儿的,还有蛋黄、五仁、豆沙、枣泥……太多了,我实在记不住了。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吃的.月饼只有五仁的。

八月十六日早上,我们整装待发,带上月饼去看姥姥。一路上秋风习习,天高云淡,马路两旁的栾树披着五彩的衣服向我们招手。麻雀也都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中秋节来了!中秋节来了!”

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姥姥家,姥姥早已经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了。下车之后,我把手中掂着的月饼递给姥姥,说:“姥姥,这是我们给您买的中秋节礼物,是我们濮阳最好吃的月饼,可好吃了!我最喜欢凤梨味儿的了,这盒是姥姥最喜欢吃的枣泥味儿的!”姥姥热情地迎接我们,还给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姥姥吃了我们带的月饼后,笑得合不拢嘴,说:“现在的月饼真好吃呀!我们以前吃的月饼都是硬梆梆的,牙都快硌掉了。”妈妈在一旁笑着说:“给您买的月饼是我们濮阳最好吃的,能不好吃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051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