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作品是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良好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概括。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一
小时候,每年冬日,外婆总会守在缝纫机旁为我们制作保暖衣保暖。我们兄弟姊妹们就围在她身边,静静的看着。窗外,是雪和刺骨的寒风,家里却像火炉一样,很暖和——那大概是童年里最温暖美好的生活回忆。
黑色的缝纫机上镶嵌着金色的花纹,一些部位经不起岁月的折磨已经褪了漆。然而外婆还是依旧会在每年夏天做出一套绵绸睡衣,冬天则是保暖衣,年复一年,无限循环的,从老家寄来深圳。每一件都是外婆的最佳作品,线缝得又密又直,很牢固。那一根根线连接着对我的牵挂。相隔遥远,情未断过。她在那头,盼望着我的到来;我在这头,等待回去的日子。
偶然有一次机会能回去,我掀开灰旧的布罩,惊醒了年迈的缝纫机,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它怎么缝制衣服的,我踩动踏板,转动轮子…“嘶”我的手上冒出了一滴“红豆”还好针戳得不深……即使这样,还是止不住我对缝纫机的好奇。我想要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外婆为我做衣服的场景。
那个缝纫机,在上世纪80年代外婆就在使用,妈妈和姨妈们的衣服都靠它……拂去记忆的尘埃,一个穿越了长辈童年和我们的童年的缝纫机深深地印刻在两代人的脑海中。即使褪去它当年镶嵌的印迹,它依旧是如梦一般,那么神奇;如梦一般,那么让人魂牵。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忙碌,在与朋友一起逛街娱乐中闲暇,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一天又一天,开始慢慢的遗忘着以前的生活。忘记了老家,忘记了那些人的盼望和惦记,忘记了家乡的味道,传统和手艺。直到我们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会怀念。
现在,这架缝纫机还在我的眼前,该是多幸运,它不仅是一门传统手艺的延续,是一抹最温暖的回忆,还是连接我们三代人彼此间独有的成长之物。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二
一天,外婆要收拾储物柜里的物品,我饶有兴致地说:“外婆,要不我来帮你吧!”外婆微笑着点点头。当时间在忙碌中一点一滴地流逝时,我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想要“罢工”了。就在这时,柜子角落里的一个旧盒子,引起了我的兴趣。
打开一看,呀!原来是一张张泛黄的纸片。我好奇地问:“外婆,这是什么呀?是妈妈小时候用来过家家的吗?”外婆看了一眼说:“傻孩子,这哪是你妈妈过家家用的东西啊,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用的粮票。”
我拿起粮票细细打量着,疑惑地问:“什么是粮票啊?”外婆停下了手里的活,坐下来,搂着我说:“粮票是我们国家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因为以前我们国家物资供应没有现在充裕,买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比如买油要用油票,买肉要用肉票,买布要用布票……”
“那为什么现在不用了呢?”
“因为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像以前,有些特殊的物品,如巧克力、咖啡……就是有票也不一定买得到。”
听完外婆的话,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粮票放进盒子里。没想到一张不起眼的粮票,却呈现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三
粮票,在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再使用了,可在在我家书房里,还存放着几十张旧的粮票。有全国通用的、有浙江省的、上海市的、江苏省的、南通市的,它们面值不等。
听我爷爷说,以前,要是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就没有得吃,没有布票,就买不到布,没有衣服穿。他还告诉我:从53年开始,粮油就计划供应,55年开始使用粮票。
“那要是吃肉呢?还是使用粮票吗?”
“不,粮票只能用来买粮食,不能买肉,买肉是要用肉票的。”
爷爷告诉我,他小时候因为粮食奇缺,经常吃不饱,家里只能买一些蔬菜来充饥,再通过钓鱼、摸虾、抓螃蟹来改善伙食。他还告诉我“以前他邻居家有四个男孩,因为人口多,粮食少,总是吃不饱,为了吃饭的你多我少,总是吵吵闹闹的,后来他们的家长想了一个办法,米饭用称称、稀饭用勺子量,按年龄大小平均分配,才解决了吃饭争吵的问题。因为吃不饱,孩子们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
通过和爷爷的交谈,我知道了:过去,因为我们国家还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的,粮、油、煤、布、烟、酒、肉,包括棉线、鞋、自行车等等,连买一块豆腐都是用票的,直到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取消了各种票证。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吃饱就别提了,肯德基、必胜客、牛排还有其他的食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吃、穿、住、行、用都不愁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以节约为光荣,浪费为可耻。
和爷爷那一代人相比,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要把粮票放在镜框里,时刻警示自己,不能忘记过去,忘记历史!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四
去年,我在老家发现了一个书本大小的盒子。我一直都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可是爷爷一直不让我打开。
有一天,我见爷爷又拿起了那个盒子,把外面又擦又抹,然后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个特别的宝贝。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于是在爷爷中午睡觉的时候,我把盒子偷了出来。我打开爷爷的宝贝盒子,发现里面有好多张细长的像小卡片似的纸片。这是什么呢?我拿起一张仔细观察,只见上面写着“粮票”二字。再看看其他的小纸片,除了都有“粮票”这两个字以外,图案、面值都不一样,有五斤的,有二斤的,有一斤的,甚至连一两的都有。我算了算,一共有45斤。
这时爷爷走了进来,看着我疑惑不解的样子,笑着说:“以前啊,不像现在想吃什么用钱买就行了,那时候,粮食不够吃,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每个月国家给每户发七斤五两粮票,可是我一家子人口特别多。发的粮票根本不够用。有时饿的没法子了,就在地里挖草根吃。”爷爷停下,揉了揉眼睛,我看到爷爷眼圈红了。
“后来国家不用粮票啦,爷爷很珍惜他们,就把粮票保存下来,留个念想。”说着说着,爷爷的眼睛又笑得成了一条缝。“为什么不用粮票了?”“为啥?因为粮食够吃了,不用计划着啦!”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看你都吃成什么样子了,该减肥了。”“还有你,你们父子俩,都成了安徽的省会——合肥啦!”爷爷指了指刚跨进门的爸爸。
“哈哈哈……”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五
上操了,吴伟同学的鸡蛋破了,他变得一脸哭相,真好玩。他是有事会睡,没事会睡,白天会睡,晚上睡得死猪一样。
对于高尔基来说,风雨似乎太长了、太久了,阳光在己经绝望的时候终于升了起来!它本来不叫黄河的,叫大河,与长江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
今天,可以说是我最沉重的一天。猪b:你找“谁”!
从姑妈家把她的两个小女儿接来的时候,我怀疑过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她们不哭。顿时一声声大雁的哀鸣从天空中传来,放眼望去,一群大雁排着既整齐又零散的队伍向南方飞去,内心里淡淡的愁绪仿佛被这哀鸣声激活了,愁更浓了。
24小时,23时59分59秒在写作文,剩下那一秒钟揉一下眼皮!你这样睡在河边很容易着凉的。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了科技时代。让我们回顾一下2003高考(全国卷)作文!曾经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就像挂在天上的耀眼的小星星,偶尔说出来与同伴分享,便是一阵欢乐的笑声。
今天,我决定为妈妈做一件事。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六
风吹来了!她驱走了严寒,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她吹绿了小草,吹起了花风筝,吹进了我们的心田,“忽——”窗前的书被吹翻了一页又一页,一抹阳光洒进来,照亮了窗下的书桌,我停下手中马不停蹄的笔,站在窗前,欣赏着窗外别有一番情趣的风景。
一排排又高又大的新式小洋楼映入眼帘,一棵棵又粗又壮的大树伫立在街道两旁,一辆辆小轿车在马路中央穿梭自如……心里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我想,这应该叫做感动吧。
这时,我看到桌上有几张类似钱币却又比钱小的纸片,我好奇地拿起来,只见上面印着“河北地方粮票”。粮票是什么?我拿着这几张粮票去问爷爷。
爷爷和爸爸在一起品茶,我把粮票递过去,爷爷接过它,端详了一会儿,缓缓地说“这是粮票,在那个时候啊,买什么都要票,卖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甚至买豆腐还要票”。我听得很认真,但却有许多不解,这满街卖东西的,而且啥都有,还用票?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啊,你没经过那个年代,那时我们的生活物质紧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高,所以买什么都要用票。当年你大妈进咱家时,要一辆自行车,我们托遍了亲朋好友,才托人找到一张自行车票。那个年代啊……”
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历史老师讲的那段历史内容了。
爸爸笑了笑,道:“记得我小时候,每当有卖麦芽糖的人来,他的前后总是围满了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糖掉口水。平时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糖果糕点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才吃得到,过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吃上饺子和糖果。记得有一年过年,你奶奶买了一斤糖,我眼巴巴地看着那放糖的罐子,口水流出来了都不知道,这件事让你大伯他们笑了我很长时间。”
听了爷爷和爸爸的话,我的心里不禁颤动了一下,祖国在这六十年中,变化竟然如此之大!现在的我,追求的不仅仅是吃饱,而且吃好的,更是追求健康营养的饮食。
这时妈妈过来叫我喝奶。我不禁想起邻家奶奶说的一句话:“是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大改观,你们这辈孩子才会过上还日子,我老婆子才能安享晚年。”
窗外的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大袋小兜地拎着食物来去匆匆。它见证着祖国六十年的变化。我借明媚的阳光传递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七
平时,耳边常听家里的老人们念叨着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啊!不用愁吃,也不用愁穿。我总免不了有些纳闷,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嘛。
今年寒假,我去外公家度假。在外公的抽屉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两张五斤全国粮票。我好奇地问外公:“这两张票是干什么用的?”外公瞪大了眼睛,很认真地对我说:“这两张全国粮票可称得上是两件老古董!在四五十年以前,如果人们要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就要用到它呢!”
我顿时觉得很奇怪,连忙问外公:“买东西不是用钱,或者刷卡,或者支付宝扫码就可以了吗?”外公听了哈哈大笑:“那时候可没有支付宝二维码。光有钱,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粮食和粮食制品的。当时每户家庭每个月发放的粮票是有限额的,吃饭吃菜都要省着吃,不然到月底就真的要饿肚子啦!”
看到我一脸迷糊,外公想了想又接着说:“我们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子。不仅有粮票,还有布票、电视机票、自行车票……每家每户都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你们现在多幸福啊,想买什么买什么,想买多少买多少。这就是我们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带来的巨大变化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老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八
突然,“咔嚓”一大声,我美好的想象被缝纫机刺耳的响声给打破了,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屋里。
“阿婆,阿婆,这都21世纪了,你怎么还用这锈迹斑斑的破铁呢?”,我疑惑的问外婆。外婆莞尔一笑,用她沙哑而又温柔的声音告我:“洋洋,时间在飞逝,转眼间19世纪过去,这老东西的年龄也有大半个世纪了,”外婆下意识的停下,静静地看着窗外,凝视良久,缓缓开口:“如今,物是人非,陪我到现在的,只有你外公和这老东西了。”外婆说完,老眸微闭,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听了外婆说的一席话,我对这台破旧的缝纫机十分感兴趣,对它古老的故事心驰神往。我继续问外婆:“阿婆,你可以给我讲讲它的故事吗?”外婆回过神来,诉说起那个时代。
听着听着,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饥寒交加的时代……。
在19世纪70年代初,外婆和外公认识,在结婚的时候,外婆的彩礼就是这台缝纫机。外婆和我说,在她那个时代,一台缝纫机就等于一家人苦干一整年的心血,是幸福的象征。在那个时侯,外公外婆的梦想也只是想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后来,正是这台缝纫机来帮他们圆梦的。说完,外婆的脸上浮现出美好的笑容,就如同一朵盛开的菊花,脸上的皱纹一折一折的,好似大海中一层层翻滚的波浪。无处不洋溢着幸福。
外婆继续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了风风雨雨,它陪我到现在,也不嫌弃我这个老婆子,每天都辛勤工作,我又凭什么来嫌弃它呢?”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是这台缝纫机带外公外婆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美好。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外婆不忘初心,用真诚陪伴着这台她与外公相依为命的缝纫机。
从缝纫机里,看到了无数追梦人的影子,用真心实意对待梦想中的每一步,用每一步的努力去征途一片星辰大海。纵不能万丈光芒,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让梦不再渺茫。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九
至今,我的抽屉里,仍珍藏着几张粮票。
那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城里的砖瓦厂干活。砖瓦厂里,都是些搬砖的力气活儿,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汗湿了好几遍,大老远都能闻到酸臭味。而且,那个年头,物资贫乏,干的是力气活儿,却又吃不饱,肚子成天饿得咕咕响。
有一年的国庆节前夕,我回了趟家。和父母唠嗑时,随口提了这事儿,说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儿,真是吃不消。当时,也只是随口抱怨一下,没其他的意思。哪知,父亲和母亲听了后,却记在了心上。
那一年的国庆节前,每户人家照例都分到一些粮票。困难年月,这些粮票对多数人家来说,非常珍贵,弄不好还是救命粮呢!可父亲和母亲一商量,将原本不该出栏的猪宰了,和村里的人换了些粮票。接着,父亲把粮票集中起来,光着脚走了几十里地,从早上一直走到黄昏,才将这些粮票送到了我的手上。
拿着这些粮票,我半句话也说不出来。那个年头,要集来那些粮票,得花多少代价,这我心里清楚得很。也许,这些粮票换来的,是父亲和母亲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缩衣节食,吃不饱饭,为的却是让儿子能填饱肚子。
父亲把粮票塞进我手里,就往回走,怎么也拉不住!父亲说,路上吃了,家里还有急事,不能耽搁!可我知道,父亲其实连口水都没喝。他知道留下来,我会拉着他去吃饭,这样又得多花一个人的粮票。所以,走了一整天,连口饭都没吃上,就又往家赶。
那段时间,吃着父亲和母亲换来的粮票,我常吃着吃着,突然就哽咽起来。心中一片酸楚,眼里泛着泪花,口中含着的饭粒,怎么也吞不下去!那些粮票里,藏着的是父母对儿女们毫无保留的付出和爱,令我动容,令我泪流满面。
后来,粮票仅剩了几张,但我却怎么也舍不得用了。我将最后那几张,留了下来,当作一种纪念,用来怀念生命中那段艰苦却又充满着爱的岁月。
如今,我也有了年纪,但父母依然健在,这已是最大的幸福。每次,拿出那几张粮票,说着以往的故事,他们的脸上,都会闪动着感人的光辉。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彩云,太阳从东边升起,此时我和爸爸妈妈正坐在回姥姥家的动车上。我坐在窗边,看着窗外那些美丽如画的景物。动车发车了,原本吵闹的人群也突然一下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很兴奋,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眼看离泉州越来越远,离老家越来越近,路上一排排不知名的树从身边闪过,原本一些枯黄的野草变成了一块块绿油油的田地,这些麦苗在风中摇摆,使我闻到了一股青草的气息,我闭着眼睛尽情的享受着,小鸟在枝头高歌,一切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山丘上一个个小茅屋已经变成一座座高大的楼房,原本坑坑洼洼的小路也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了,幸福的人们在广场上跳舞,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到外婆家已经中午了,外婆做了一大桌的菜庆祝我们回来,原本的很多素菜也变成了大鱼大肉,看得我直流口水,之前的井水也换成了自来水,还有木门也变成了铁门,这一年多老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说农村也过上了小康生活。
吃完饭不知疲倦的我赶快让表妹带我到处参观一下,外婆的后院里种了很多的树,有桂花树、梨树、桃树、橘树等等,表妹告诉我果子成熟了天天都有吃不完的果子,听得我不由幻想着一切的美好,仿佛自己就是这里的小主人一样,突然表妹叫了我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哎,只可惜现在要上学不然就住外婆家不走了。
在这个无忧无虑的地方,每天早晨都可以听到小鸟在枝头歌唱,每天都可以看到挂在屋后的腊肉、咸鱼……每天都可以看到天空数不清的星星,还有人们的笑脸。
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改善,_带领我们前行,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国家!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一
“哒哒哒……”暑假的午后,总能在外婆家听到这有节奏的声音,一听到这声音,我就知道外婆又开始做衣服啦。
我的外婆是个裁缝,在外婆家的客厅角落里放着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它黑色的机身上镶着金色的图案,机座的台板光亮亮的,虽然好些地方都掉漆了,还经常罢工,但外婆仍把它当成了宝贝,每次用完都小心翼翼擦拭干净,用布把它罩起来,从不允许我们碰。
说起这台缝纫机的来历,那可是比我妈妈年龄都大哦。据外婆说,她年轻时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我的太外婆就送她去学缝纫,希望有个一技之长好养家。外婆手艺学成后,家里就东挪西凑给她买了这台缝纫机。从此后这台缝纫机就跟着外婆走街串户帮乡亲们做衣服赚钱了。在生了我妈妈兄妹后,这台缝纫机更是派上了大用途。今天这个孩子的衣服膝盖破了个洞,明天那个孩子裤管坏了口子,深更半夜总能看见外婆在灯下缝补衣服的场景。
外婆有一双巧手。记得我上幼儿园有一次活动,学校要求大家穿上自己发明的衣服走t台,这可难坏了我。外婆知道后,二话不说,马上开工。一天后一件衣服就完工了,墨绿的真丝软缎短袖,胸前缀了几朵多种颜色花布拼成的花朵做装饰。别提多好看了!毫无疑问,这次的活动我大出风头。殊不知,这件衣服是外婆一晚不眠不休的劳动成果,大出风头的背后承载着外婆对我多岁无私的爱啊。
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外婆再辛苦做衣服赚钱了,外公劝外婆将这台缝纫机卖掉,或者换台自动的缝纫机。但外婆始终不答应。在外婆的心中,它就像是一头和外婆并肩作战的老马,不战斗到最后一刻不放弃。
如今,年老的缝纫机依旧发挥着它的价值,周围的邻居谁家的衣服需要补了、扣子需要钉了总会去找外婆,而外婆也会当成头等大事来完成。当听到别人道谢时,她总会特别地满足。我知道外婆已将她对他人的爱融在了这一针一线里,再也分不开了。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二
或许这是上天的安排,将我们十二个性格迥异的女生聚在了一起,我们本素不相识,却在人海茫茫中,相识,相聚,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我们的宿舍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奢侈豪华的摆设,也没有家里那一应俱全的物品,可就是在这个宿舍里,我找到了诚挚的友情,这份友情让我倍感温暖,如同在家一样——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个家中,我找到了热心的小静,活泼的小娴,善良的小麦,气质的玲玲,稳重的阿霞,细心的阿莲,权威的菲菲,追星的小叶,豪爽的小芸,勤奋的小健,淡定的圆圆,她们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一眨眼,已经过了二十多天了。在这二十多天里,我们一起五点四十起来刷牙洗脸,一起在休息高唱《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起在宿舍跳舞打拳,一起疯狂大笑,一起吃饭,睡觉,玩耍。从此,校园里总能看到十二个女生的身影,不曾缺一。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也不例外,看似宁静的背后,隐藏着我们各自的想法,埋藏着各自张扬的个性。有时,我们会因各自方面不同出现一些纠纷,可是当纷扰随风飘散,我们冷静下来时,一时的冲动和怨气都会软化成真诚的歉意,我们彼此会变得更加亲密。就像古琴上的七根琴弦,少了哪一根都会因此而失色,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就像水彩中的七彩,少了哪一种颜色都会使绝妙的画面因此变得暗淡。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会对这个家充满眷恋。
在这个宿舍里,我们有矛盾,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有悲伤,但更多的是快乐。
美丽的七小校园是我的家。
来到学校大门口,大门两旁的花坛里各有一块大大的石头,上面写着“学而有益,和而不同”这八个鲜红的的字映入眼帘,这八个大字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走进学校,第一眼就看到了操场正斜方的播放师生活动时的照片。操场右边是篮球场,篮球场的正前方是荣誉墙,左边是师生活动时的照片。操场和篮球场的中间有七棵重阳木,远远望去,七棵重阳木像七个高大的士兵保卫着我们的家园。近看,重阳木的树干又粗壮又高大,重阳木的叶子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太阳照在上面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再往里走,就是为了操场一圈的花坛,像是给操场戴上了一个美丽的花环。花坛里黄色的迎春花笑着正向我们打招呼呢!粉红的杜鹃花美丽极了!我看见过娇艳如滴的杜鹃,还见过黄色的迎春花,却从没见过这样的白玉兰。白玉兰真白啊,白得没有一点杂质;白玉兰真朴素啊,没有玫瑰的娇艳却有自己独特的典雅;白玉兰的花瓣真大啊,就像盛开的小绒球。操场的右方是升旗台。每周星期一我们都会在那举行庄严而有神圣的升旗仪式。升旗台后面是教学楼,教学楼左边是办公楼,办公楼左边是逸夫楼。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三
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想绣些小玩意送给朋友。
说干就干,我准备好了相关材料:选好的布、粉笔、针和针线等,然后便行动起来。首先,我用粉笔在选好的布上画上我要绣的图案,并将线穿入针眼,然后就可以按照粉笔在布上留下的痕迹开始绣。虽然不是很熟练,但我还是干得非常起劲,只要我的手一碰到材料,就会像着魔似的,不停地绣呀绣,常常忘记了时间。
不知过了多久,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绣好了。看看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从刺绣的正面看,效果让人非常想“点赞”;可看看背面,却乱成一团。于是我决定在它的背面盖上一层布,将四周用线缝上。不过对我来说,这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我们家里,也只有妈妈才能完成。
“妈妈!妈妈!”我边喊边跑向妈妈,“帮我做件事。”
“好!什么事?”妈妈爽快地回答。
“帮我从别的布上裁下一块和这块刺绣一样大的布,然后把它缝在这块布的背后。”我举起手中的刺绣说道。
“包在我身上!”妈妈毫不犹豫地答道,说完,便又忙活自己的事。我一看妈妈答应了我的请求,心里非常高兴。
过了几天,我见妈妈迟迟没有帮我完成我的请求,心里非常着急,就去追问妈妈,妈妈却轻描淡写地说:“忘了,下次再做吧。”
听了妈妈的话,我非常生气,吃完饭后草草洗了澡,就上床睡了。
半夜,不知什么时间,我被一阵阵缝纫机工作的声音给吵醒了。怎么回事?我决定起床看个究竟。当我打开房门时,只见到处都是黑漆漆的,唯独只有小房的灯光亮着。这究竟会是谁在小房里呢?我充满了疑惑,我踮起脚尖向小房走去,到了门口,我悄悄凑到门缝往里看,啊,是妈妈!这么晚了,她这是在干嘛呢?明天早上她还要早起上班!
我把头又向房里探了探,呀!原来妈妈正在帮我封闭刺绣呢!昏暗的灯光下,妈妈瘦削的脊背显得异常的疲惫,突然间,整个世界好像都安静了下来,滴滴答答的钟声停止了,街上的汽车声也没了……我的耳朵里只有缝纫机“嚓嚓嚓”来回转动的声音,眼前晃动的是妈妈那疲惫的身影……想想这些天对妈妈的误解,我的泪水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我马上跑回房间,轻轻地关上房门,生怕惊动了妈妈。我拿起桌子上原来准备的布和粉笔,流着泪水写下了我心里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幅刺绣,并悄悄地放在了妈妈的床头。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妈妈没有对我说什么特别的话,但却深情地拥抱了我一下。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心里充满暖暖的爱和幸福。那深夜悄然响起的缝纫机声,虽然没有别人知道,但是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四
那台缝纫机是奶奶留下来的。
四角的漆已经磕落,露出了木头本来的颜色。整个桌面也变作红褐色,似荒野老树的枯裂树皮般毫无光泽。可是,我喜欢那种感觉。
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坐在那台缝纫机旁,“呼嗒——呼嗒——”的响声一直伴在奶奶身边。我的童年不一般,全是细线勾勒而成的。红色的棉袄,花色的手套,蓝色的袜子……我样样俱全。那些都是奶奶给我做的,至今想起,依然别样温馨。听妈妈说,奶奶当初嫁进爷爷家时,爷爷家的条件还可以,可奶奶却就是不肯想别人那样,每天坐着打打麻将,磕磕瓜子,而是偏偏爱自己做些小玩意儿。于是奶奶总是坐缝纫机旁,弓着腰,脚在踏板上不停地晃动,奶奶说,买的东西再好也不如自己做的好,她还说,做人就要勤俭点儿。
后来,奶奶离世了,那台缝纫机便留给了妈妈。
于是,妈妈也变得像个怪人似的。没日没夜地坐在缝纫机前,着了魔似的踏着缝纫机。爸爸经常说妈妈不可理喻,想要什么去商店里买来就可以了,干嘛还要费那么大劲儿自己去做。妈妈听了直摇头,说道:“该勤俭时就要勤俭,明明自己可以做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花那个冤枉钱,况且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才合身,穿着舒服。”于是,我就经常会隔过窗帘,看母亲坐在缝纫机前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我的衣服,沙发垫子,当然还有一些奇怪的东西,例如水杯套,大布袋等,妈妈在缝纫机前的样子像极了奶奶。
如今,我也长大了,妈妈经常教我如何使用缝纫机,如何用各种颜色的线去缝制各式各样的布制品。坐在缝纫机上,我学着奶奶和妈妈的样子,真的发现,这个过程原本并不辛劳,如果你投入进去的话,缝制衣服分明就是享受的过程。
这时,我才懂得,奶奶和妈妈为何那么喜欢坐在缝纫机前,其实,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个个工艺品,而是对家人的呵护与爱心。这台缝纫机上,传递下来的,也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而是我们家族乃至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勤俭和自立。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五
春风缓缓徐来,夏至未央至此,秋风萧瑟涌起,冬至飞雪漫漫。微光总会透过窗,照向那早已落满灰尘的缝纫机上,大大的手轮上的漆早已掉落,可我对奶奶的思念从未减过。
今年夏季的太阳格外灿烂,照向那乌黑的缝纫机身上,映出了奶奶曾经在那儿忙碌的身影,脚踩着踏板前后摆动,手时不时放在手轮上,脸上挂着一副老花镜,时不时抬起头看向那儿所剩无几的线。奶奶是个很爱收集针线的人,屋子内的角落,有整整齐齐的铁盒陈列在那儿,那是旧时老一辈人用的饭盒,谁也不知奶奶究竟收集了多少。
在我的记忆中,冬季里脚下总是暖暖的,因为鞋里垫的总是奶奶亲手做的鞋垫儿,有厚有薄,满满的爱意永驻。
冬季的阳光格外温暖,洒向地面上的雪,皎洁如明月,仿佛穿了一件白色的婚纱。冬季就应该穿雪地棉,一天下来,鞋内早已湿透,放学回到家一个熟悉的声音总会回响在耳边“宝贝,到家啦,想吃点啥?奶奶给你做。”一脸慈祥的老人映入眼帘,我看向那粗糙的手还拿着针线,脸上的老花镜还没来得及摘,就匆忙走过来迎接我。深夜,奶奶放下手里的活儿,将我的鞋放到缝纫机旁的暖气上,每天早晨提前放到门口,怕我着急找不到。
现在奶奶的腿脚不便,很少再碰缝纫机了,曾经那熟悉而又“吵闹”的声音很久没有听到了。怕缝纫机生锈,常常加上机油,防止它老化,这也许是我对奶奶的思念越来越浓了吧!
奶奶的手虽已粗糙,但也阻挡不了她的心灵手巧。尽管缝纫机使用不了,但奶奶也不闲着,支撑了一家人四季的拖鞋。春、秋、冬的拖鞋都是包头,冬天会在面儿上多加几层布;夏季的拖鞋就像凉鞋一样,面儿上仅有层薄薄的布,不冷也不热。每到新年,奶奶总会将她新制成的拖鞋递给我;本历年时,奶奶就会做红色的拖鞋,象征着我今年要红红火火。之前也尝试过将针扎在鞋帮里,将线穿过去,费了好大劲,后来奶奶才告诉我干活需要巧劲儿。
这边的第一场雪已经下完了,不知道您是否看到,原谅我未能陪在您身边一起赏雪。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回想与您一起生活的旖旎,后悔当初没有珍惜。
每当我望向那熟悉的缝纫机,总有一股温暖而又十分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光,再次透过窗户照向它,唯独没有变化的就是我对您的思念。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六
每当我看到衣服上密实的针脚,总会想到姥姥的那台缝纫机。
儿时的回忆充满了姥姥的影子。她与我一起看蝴蝶翻飞,麦苗疯长,听鸟儿轻啼,蛐蛐歌唱。每当我玩累了,就趴在床上,看她娴熟地用着那台古老的缝纫机修这补那。把过长的裤子缝补合适,把过肥的衣服剪裁合身。听着缝纫机那安详的吱呀声,我便慢慢进入了梦乡。
有一次我好奇地坐到椅子上,看着缝纫机精密复杂的结构,不禁抓过一块布头,学着平日里姥姥的样子,一板一眼地缝补起来。不料过了一会,那块布头成了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我高声把姥姥叫来,看着我的“杰作”,姥姥哭笑不得地轻轻打了我一下,骂我太淘气,领我到院子里玩去了。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姥姥却也变老了,她再也无法安详地映着明亮的月光,坐在古老的缝纫机前缝缝补补了。时间把我的童年偷去,撕扯成片片灰尘,散落在缝纫机上。也许几十年后,那缝纫机做的手工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吧。我抚摸着机器缝补的针脚,同样的密实,却寻不到同样的温暖。
我不禁又回想起那阳光温暖的午后——。
“姥姥,我要学缝纫机!”
“好嘞,过来姥姥教你。”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七
许久未见过那昏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
家中与我同辈的孩子都穿奶奶做的衣服长大的,厚实的棉芯,密密的针脚,红绿相间的.配色,只觉得穿上实在暖和。针线交织间,雪白的棉絮被藏的一丝不露。奶奶做的衣服是绝计穿不坏的,一件棉衣传了三个孩子,布料洗得泛白,但从未开过线。而到了现在,打开厚实的实木柜门,还能看见整齐的叠放在一起的深色的棉衣。
看着看着,只觉得十分有趣,那滚儿灰色的线在缝纫机上像起舞一样转动,一下子勾住了我的心。待奶奶不在的时候,我从柜子中拿出一块儿边角料,坐在高板凳上,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打开了小匣子,只见匣子中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各色的棉线,小剪刀,银色的针,还有几团儿忘在里面的泛黄的棉花……线在针上穿着,我把那块布放在针下,欠着身子踩下面的踏板,用了很大的力才转动了一点。最后一个发力,扶着棉布的手歪了一下,那根粗长的针,把我幼嫩的右手食指钉在了缝纫机上,而当时的我也才六岁,早已忘记了那种疼痛,只记得爷爷奶奶把针拔出来后用一块长布紧紧的裹住了那根手指,哭得抽噎的我躺在奶奶的怀里睡了过去,自那时起,我再也不敢碰那台缝纫机了。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八
家中曾有一台崭新的银白色缝纫机,置于房间阴暗的角落里,而母亲就在那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每天放学回来,总能看见一个身影在缝纫机前工作,笔直地坐着,一只脚小心地踩在下面,如蜻蜓点水一般,机器开始运转。发出“噔、噔、噔”的嘈杂声。
一根细线,穿过窄小的洞口,接到针头线,随着嘈杂声不断向上舞动,只见她用手将布弄平,慢慢推移,很快基本形状有了。
母亲的效率很高,可缝纫机时常不配合,它将母亲的手扎出血来,尽管手上伤口遍布,她从来不向我们抱怨,自己处理好伤口又继续工作。
夜深人静,楼下的缝纫机在不停运作,只是声音不像白天那样接连不断,令人烦躁。母亲开了盏台灯,放在跟前,橙黄色的灯光照在布料上,母亲紧盯着布料,生怕自己不仔细而出差错。她要求自己必须做完多少量,才去休息,才准去休息。我半夜起来时也看见母亲工作的背影。每次看见她伏案工作的背影,我的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放轻脚步回到房间,以免打扰到母亲。
由于长期的劳作,母亲的身体大不如以前。腰椎间盘突出给她带来了许多不便。“豆腐腰”时常会扭伤,母亲默默忍痛,却没有因此减少手头的工作。“妈,你少干点活吧,我们也大了,可以分担一些了。”她只是摇摇头,又继续默默地去干活了。
长时间的工作,缝纫机也不像从前那样动力满满,和母亲一起老去。
那台缝纫机,也不像从前那样崭新、精致,它渐渐地失去地位,再慢慢“消失”在这个家中。那个阴暗的角落从此空空如也,再没有吵杂的“噔噔”声,再没有一个身影与它一起。但每每看到阴暗的角落,还是会浮现母亲辛苦工作的背影。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十九
缝纫机是外婆给妈妈的嫁妆,它陪伴了妈妈无数个夜晚,给我缝出了一个夏不热,冬不冷的学生时代。
初一的那年冬天,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妈妈缝给我的衣服。
那晚,一家人吃完饭,妈妈从房间里捧出了一件看上去就十分暖和舒适的大衣,妈妈轻声说:来,过来,试试妈给你做的衣服,看看合不合身。我开心地接过那件衣服,哇!十分的精致,寻不到一根线头。
当我穿上衣服,嘴里还一直念念有词:妈,这件衣服真合身,又好看又暖和,你太厉害了。妈妈笑着回答:你喜欢就好。
我把衣服拿给奶奶看,奶奶看完也是连连地赞赏。要知道,奶奶,可是他们那个时代,村里头缝纫的好手啊。
妈妈让我把衣服脱下来,她要拿去洗一下,这样才干净,明天再拿去晒晒太阳,到时穿在身上就会有阳光的味道,也会更舒服更暖和。当我把衣服拿给妈妈时,无意间看到妈妈右手的食指长了茧子,便觉得奇怪,问了妈妈才知道,是给我做衣服时,食指不断地与布料摩擦,还要用剪刀把线头剪掉,做得久了,食指就长了茧子,妈妈说完就若无其事地去洗碗了,留在原地的我感到鼻子酸酸,心头暖暖的。
后来啊,每个临近换季的夜晚,都会有缝纫机的声音伴我入睡,偶尔还有一两首小曲。
小家奔小康以粮票为篇二十
据我所知,世界机械史上有三大里程碑:瓦特的蒸汽机,哈德里夫斯的纺织机,爷爷的缝纫机。
爷爷的缝纫机,在我们家可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爸爸和伯伯,是啃着窝头,听着缝纫机的故事长大的;我和哥哥,是啃着鸡腿,听着缝纫机的故事长大的。就连妈妈和伯母,听到“缝纫机”的名头,都要相视会心一笑。
爷爷是怎样普及了“缝纫机的故事”呢?
周末小聚饭桌上,爷爷抿一口酒,回味无穷地微闭双目。半晌开口道:“恬恬,爷爷给你讲讲缝纫机的故事吧……”
大年三十除夕夜,爷爷呷一口茶,咂了咂嘴品着茶香。电视里小品中飘来只字片语:“爷爷给你讲一个粮票的故事……”爷爷微一凝神,脱口而出道:“爷爷给你讲一个缝纫机的故事吧……”
全家出游,飞机上百无聊赖,我随口道:“爷爷,讲个故事吧。”话一出口我便后悔不迭,只等着爷爷津津乐道老掉牙的故事,没想到奶奶倒抢了先:“让爷爷给你讲个缝纫机的故事吧!”
缝纫机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蕴含着何种的唏嘘悲欢?为何爷爷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话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经济萧条,物质极度匮乏,收音机、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四大件”,拥有其一者就无比荣耀自得,人们是很少能穿上新衣服的:买,太贵;做,太费。就在那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实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难忘日子里,我那在机械工程系任教的爷爷走在路上,慧眼一瞥,不偏不斜刚刚好,看到马路旁边商店橱窗上的一行大字:缝纫机打折处理。那时缝纫机价格都在一百元左右,而爷爷每月的工资有五十六元,但那台打折处理的缝纫机仅售三十元。爷爷立刻上前询问,营业员据实道来:这缝纫机卡机。我不知道缝纫机如何卡,想来大概跟电脑卡机一样,是一种很致命的硬伤。爷爷俯身仔细检查,不一会儿便发现症结所在:原来就是一只连接的钉子断了。爷爷心中大喜,又连忙稳住心神,装做若无其事:这么个大便宜近在眼前,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一摸兜——大事不好,囊中羞涩。爷爷生怕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不着他,眼瞅到嘴的野鸭扑棱棱地飞走,千叮咛万嘱咐营业员把这缝纫机留下,一溜小跑回家取钱。营业员负责地提醒他老人家:这缝纫机不退不换,你买回去可不能后悔呀!爷爷连连点头称谢,在售货员疑惑不解的目光中乐呵呵地哼着小曲回了家。宝贝到手后,爷爷又心生一计,立刻给厂家去了封信,提意见说产品质量不好,设计不佳,钉子断了。那时人心多朴实啊,厂家不日就寄来两根原装钉子,外加感谢信一封,诚恳欢迎爷爷以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从此之后,爷爷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亲自动手操练起来,一机在手全家着装不愁,爸爸和伯伯总是穿着新衣上学去了。
故事的情节不算惊心动魄,却也一波三折。最有趣的是爷爷讲故事时绘声绘色的描述和得意洋洋的狡黠神情。而且,这故事的教育意义相当博大精深:第一,知识就是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二,该出手时就出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第三,早起的乌儿有虫吃,勤劳的人有衣服穿。所以,这故事作为家庭保留节目茶余饭后众口相传几十年,并被我等晚辈列为机械史上的经典之作,绝对名副其实!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那传说中的缝纫机历经数次搬迁,仍然留用家中,也许那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让大家不忍丢弃。木色幽幽泛着温润的光泽,黑色机身上有贝壳镶嵌的彩色花饰,精致的踏板与转轮使它看起来好像一架古老的纺车。小时候,我喜欢煞有介事地坐在缝纫机前转动转轮,听那嗡嗡的声响,假装自己“木兰当户织”。恍惚间,转轮悠悠,岁月悠悠,就这么不知不觉地长大了。
长大后渐渐明白,这架缝纫机承载着当年困难时期爷爷对家庭和儿女的责任,也寄托着如今优越条件下爷爷对儿孙的点点心意。据说我小时候,爷爷就曾用缝纫机给我做过一条花裤子。今日,那条原生态纯手工制作的裤子自然不复得见,但爷爷沉默而细密的,如同针脚般的爱,仍密密地缝在我的心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0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