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都可以在总结中呈现。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得沟通更加流畅和自信?这些总结范文的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写作参考。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揭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1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妈妈的爱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来。
(2)检测:
〈1〉、再读全文,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教师指导朗读。)。
〈2〉、请你们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一定要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评读。再次自读自悟后,在小组里夸夸自己的妈妈。
(4)指生说说妈妈为自己做了那些事情?(5)是呀,妈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刚才老师被大家的精彩发言感动了,请孩子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一背。(6)、你们读得那么好是因为什么呀?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试着在书上写写吧!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附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二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第1页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第2页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3页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4页。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三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二、阅读思考。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明确:
情节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爱母)内容。
波澜发展: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真切。
起伏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孙子)感人。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心理描写。
(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责任使命。
三、破读。
(1)、调。
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
(2)、换。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3)、删。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妈妈的爱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来。
指名说一说妈妈的爱是什么,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1〉、再读全文,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教师指导朗读。)。
〈2〉、请你们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一定要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评读。再次自读自悟后,在小组里夸夸自己的妈妈。
(4)指生说说妈妈为自己做了那些事情?
(5)是呀,妈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刚才老师被大家的精彩发言感动了,请孩子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一背。(6)、你们读得那么好是因为什么呀?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试着在书上写写吧!
你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附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六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体味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永恒,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2、阅读课文,懂得妈妈对子女无限的爱都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教育学生应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怎样朗读这首诗歌?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
1、借助拼音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懂得妈妈对子女的爱都表现在日常小事中,我们也应以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一、揭题导入。
1、出示文中三幅插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家,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尽情享受母爱,她多么幸福呀!现在我们也来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妈妈的爱。
2、板书课题: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就在课文里,只要同学认真读,细心想,一定能找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妈妈的爱在哪里?你是从哪儿找到的?2、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边交流边找出有关章节读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重点朗读,感悟妈妈的爱。
1、播放配乐朗诵,生看图边听边把自己置身于图中。
2、听完后讨论:怎样读才能表现对妈妈的爱。
3、学生反馈,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感悟。
(1)“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学生边读边想像:炎热的夏夜,我躺在床上睡不着,亲爱。
师小结:“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更是默默的。
冰献。
(2)“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三、感情朗读,抒发对妈妈的爱。
1、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自由地尽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妈妈对我的爱。
2、交流汇报:
(1)指生读最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2)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
(3)谈谈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你要对妈妈说些什么?
3、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读写,表达对妈妈的爱。
1、用“妈妈的爱是。”说话。
2、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说说对妈妈的爱。
3、把心里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书写生字。
一、复习巩固。
分四小组分别读四小节。
二、教学主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读完即贴在黑板上)。
2、分析字形、记忆生字。(看看哪些生字最好记,哪些最难记。想一想你是怎样记的,并给生字组词。)。
如:熟字加部件法。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抓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定位。
3、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比一比,再组词。
干()秀()交()疼()。
汗()透()校()病()。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个()的夜晚,我从,妈妈正在给我(。
()了她的衣衫。啊,妈妈的爱是()。
四、读句子,再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写下来,使句子更具体。
1、妈妈亲了我的脸。(轻轻地)。
2、她哭了。(着急地)。
五、你爱妈妈吗?你会怎样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水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4.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教材单元导语:“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四个“单元学习任务”。
1.通过多篇精读,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艰辛经历。
2.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
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
同教学(学习)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为: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4.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学写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为“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1.领悟语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有机衔接机制,进而形成语文素养。
2.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目标与任务;把人文主题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同教学(学习)目标。但要着重考虑高一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和四篇文章的相同及相异的特点。
1.任务单导读法。
2.自主阅读、创作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4.比较阅读法。
1.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或是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或是浅显的学术论文属于知识性读物,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丰富自己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或叙述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展现创新意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或叙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经过,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习这两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透过平实而严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激发为人类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3.《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语言平实,表达准确,逻辑清晰。学习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论文。学习时,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学术风格。另外,本文有较明显的个人色彩,对此文的结论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异议。
5.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等。另外,“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要对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认识、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其加以准确清晰的说明。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共9课时。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前任务设计,1课时。
第1课时。
一、了解和阅读相关资料。
1.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
2.请查找什么叫概念、术语,并了解其在学术性文章中的作用。
二、结合相关资料,阅读本单元四篇文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一(作者信息任务单):
任务单二(思辨性阅读任务单):
让学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导、诱发学生可能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和关注。了解本单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为本单元学习做好知识、认知、心理和思考的准备。
环节(二):读书交流分享会(分小组完成)(2课时)。
第1课时。
初读文章,厘清思路与结构。
1.梳理四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思维导图)。
2.小组间展示评比。
1.阅读文章,调动积累,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
2.概括内容,理出知识性读物的行文思路。
第2课时。
精读文章,探究特色。
1.探究知识性说明文章的写作特色,完成下表:
2.结合任一文章的写作特色,总结成100字的评论,小组间交流分享。
环节(三):研读与揣摩(2课时)。
第4-5课时。
研读文章,揣摩概念与逻辑。
任务: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两文,理出文中涉及的概念,并思考概念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一:理解概念的含义。
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并以举例的方式讲解概念的含义。
小组活动二: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小组讨论,任选一篇用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小组活动三:深化学习。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阅读《说“木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
小组活动二: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小组讨论,任选一篇用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小组活动三:深化学习。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阅读《说“木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
1.研读文本,理解“文法”“词汇”“木叶”“落木”“暗示性”“颜色性”等概念的内涵。
2.借助思维导图,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环节(四):分析与总结,探究语言与思维(1课时)。
第6课时。
活动一:感受文本语言。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知识性读物的语言特点。
在第一阶段,我搜集了20xx个药方,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药方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2.以《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段为例,分析知识性读物的语言特点。请从文中再举一例。
活动二:比较阅读感受文本特点。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是学术性作品,又是极平易的科普作品,作为科普文,这两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2.同为偏重人文学科的学术性作品,《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各自的特点。请阅读两篇文章,加以比较。
活动三:概括与交流:这些学者的思维有何特点?
1.从屠呦呦的文字表述中,去判断在青蒿素“发现、提纯、推广、发展”的过程中,哪一步最为关键。
2.研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一部分,分析屠呦呦团队突破科研瓶颈的关键因素。
3.完成下列表格。
1.品读语句,在比较中领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
环节(五):启发与思考,思考价值与自我发现(1课时)。
第7课时。
结合第四环节的人物与重要事件的表格,分组交流:
1.本单元的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素质。
2.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环节(六):写作与交流清晰地说明事理(2课时)。
第8-9课时。
一、提前布置任务: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在实验室中做科学实验,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二、交流、展示与点评。
三、班刊编辑。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九
《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课,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第3课,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第4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第5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6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课,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将再次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师:多媒体课件
梳理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识放大镜,认识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认识微生物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1、第1课: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和它的什么特点有关?(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叶片上的水滴、盛满水的.圆玻璃杯)
2、第2课: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显微镜有哪几部分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第3课: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器官,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到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显微镜下更清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的?(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第4课:玻片标本怎么制作?(1、切开洋葱取内表皮;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盖玻片;5、在盖玻片一侧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5、第5课:其他生物体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单细胞、多细胞)
6、第6课:怎么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制作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样的?(具有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课: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医疗、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培育优良品种)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紧紧围绕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
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倍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
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制作玻片标本:六个步骤
观察微小世界: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
【作业设计】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a、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凸度
c、镜片的厚度
d、镜片的透明度
2、下列仪器中,适合用来观察细菌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望远镜
d、老花镜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顺序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d、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传染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十一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写景注意层次。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篇十二
1、巩固识字,明白偏旁与字的意思有联系,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觉积累词语。
3、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说好普通话。
4、熟读儿童诗,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生字卡片
一、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三点水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水流的意思有关)
2、出示带有女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指女性)
3、出示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嘴巴有关)
4、小结归纳偏旁表示意义,形声字的形旁都与它的意义相关。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
2、圈出反义词,多读几遍。
3、多种方式读,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读读想想
1、自由读这六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读,正音。
3、分小组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四、读读玩玩
1、读题目,猜猜这首诗会围绕题目鞋鞋什么。
2、自由读文,验证猜想。
3、边读边玩(学蝴蝶飞的动作)。
4、指名4个学生到讲台上根据不同内容表演,去他学生朗读。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继续教读音。
2、找出大小不一样的字母(红色),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教师教“汉语拼音字母表”,帮助学生记忆。
六、自主识字园地
1、学生自读,同桌读。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1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