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8:57:02
最新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2-12 08:57:02     小编:书香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案的优化和改进应该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来进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案可以从多个方面评价,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组织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2、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自主、合作、探究。

课件。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2+3=55—1=45—3=2。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听口令指方向。

游戏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面对面站成两横排。

2.教师站在两队学生的中间。

3.教师发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指方向。

游戏说明。

1.将学生分成面对面的两队,一是使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二是增加游戏的难度。

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同向的几组。

2.指错方向的学生可以为大家表演节目,然后继续活动;也可以将其淘汰,等待下次机会。

营救队员。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前、后、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游戏过程。

1.教师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方格图,方格图中标有两条行进的路线。

2.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指挥官,剩下的人再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在方格的左面,作为被营救的队员,另外一组在方格图的右面,作为营救队员。

3.营救队员的眼睛用手帕蒙上,在指挥官的指挥下顺着路线前进,如指挥官说:向前走两步向左三步营救队员根据命令前进。

4.每次只能营救一名队员归队。

5.最早将队员全部营救归队的小组获得冠军。

游戏说明。

1.走错方向视为一次营救失败,队员必须出局。后面的队员继续活动。

2.前进路线的难度要适合学生。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cai课件,小棒。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分小组合作。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随机报题。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巩固新知识。

1、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有几瓶牛奶(9加几)。

9+5=9+3=6+9=。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看看有几瓶牛奶,这种实际的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创设情境以及游戏环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加法意义的理解。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3、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小黑板。

(一)任务导学。

1、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2、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二)互动探究。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4、观察静物。

5、小结。

活动三:有序观察。

1、由门口开始参观。

2、从上到下看。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活动四:找数字。

(1)找身体上的数。

(2)找身边的数。

(三)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你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预习先行观察《快乐的家园》并数一数图中的事物都有几个?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实物演示法。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

总结。

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课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学生:有听小骨。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232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