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结构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5:49:13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时间:2023-12-12 15:49:13     小编:XY字客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各种不良现象或困境。注意总结的总结与应用;如果对总结的写作有困惑,不妨阅读以下一些范文,或许能找到答案。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在前三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部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已经划分圈层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2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本条标准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课表中的说出是了解的水平,了解地球各圈层是基础,使学生脑海中对新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第二层是通过对地球圈层的学习,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课表中的概括是理解的水平,要求学生能自己在脑海中独立勾勒出地球圈层以及每层的特点,从而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联系人类所处的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由此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举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1教育理念: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1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教会学生将地理的现实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再一次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习过程更加开放,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1.2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从中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3.2教学原则:

3.2.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在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基础上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地球圈层的科学学习,启发学生对地球的各方面探索,从自然转变到社会的学习。

3.2.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地球外部圈层,学习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水圈大气圈等,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并注重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价值。

3.3教学方法。

3.3.1讨论法。

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读书,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p21图1.25进行学习讨论,并各抒己见。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3.2直观演示法。

使用道具让同学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并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深学生对圈层结构的印象。

4.1知识与技能。

4.1.1了解地震波及其两种形式,并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4.1.2能够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4.1.3掌握各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1.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4.2过程与方法目标:

4.2.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3.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5.1教学重点。

5.1.1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

5.1.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5.1.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5.2教学难点。

5.2.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5.2.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二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难点。

1、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2、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教学准备。

幻灯片、观察记录单、气泡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知道**小学有大课间活动,你最喜欢哪项活动?(原来大课间的活动这么丰富)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能做这么多的运动呢?(有手、脚等,肢体健全......)。

对,人之所以能做很多的事是与自身的身体结构有关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人自己的身体的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

二、观察我们的身体。

1、认识人体的外部及特点。

(2)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汇报知道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人体外部结构图)。

(4)师总结: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上肢和下肢又合称为四肢。

(5)小游戏:我说你做(课件出示)师:点点你的头;生:做动作。师:转动你的颈;生:做动作。师:举起你的上肢;生:做动作。师:蹲蹲你的下肢;生:做动作。师:弯弯你的躯干;生:做动作。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下面我们来一个填空:我的身体有左()右()。(课件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小结:像这样,左右一样的物体,我们就称之为对称。(2)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那么身体的左右对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同学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

比赛1: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请两位女生)。

比赛2: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比赛(请两位男生)。

总结:看来呀!身体左右对称对我们人是有很大作用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说:更多的关爱。

(3)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还有我们要多关注去帮助残疾人朋友。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观察我们身体的内部呢?

(2)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师引导。(用手摸、捏、敲;耳朵听等)(3)小结观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摸、敲,用耳朵听等方法来观察身体的内部。

(4)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内部,小组合作,可以相互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简洁、清楚的记录下来。

(5)汇报展示。

听他汇报的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你对他们的观察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补充?

(6)刚才我们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内部结构图)。

出示幻灯片讲解: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骨骼:是人体的支架。

(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胳、骨胳包着的是内脏器官)同时出示课件。

注意评价学生的发现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方法、是否是真正看到、摸到、听到和感受到的,要把想象到的和真正观察到的区分开。

三、身体是怎样工作的。(1)写字“气泡图”的指导。

身体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首先我们要通过最常见的写字这个活动来研究。

同学们,我们在写字时,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呢?生回答,师记录。师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了写字时有很多身体部位参与了,其实我们的身体还能做很多的活动,那么老师给同学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咱们一起来研究下,系红领巾、原地跑步、写字这三个活动。(分发记录表)老师已经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了一个活动,请先看活动要求,大家实践后,利用“气泡图”的方法记录下哪些部位参与了这项活动,填好气泡图。小组活动。

(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

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板书:功能)。

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指挥协调各部分的器官。

我们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都是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的活动的。四.总结归纳。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1.知识方面:身体结构划分的两种方式。

2.学习方法: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科学课中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使用)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3.情感态度:科学观察要认真,合作要讲究方法,有分工,有合作。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五、结束。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四

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设计意图:这几种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意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非形式上的套话,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饱满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提问。)

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设计意图: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通过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过程与方法: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人体外部结构图、信封、观察记录单、气泡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顾蚂蚁的身体结构,引入人的身体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

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刚才的观察很认真,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了哪几个部分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出示幻灯片,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还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a、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往下的一条线)(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

具体又是如何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出示幻灯片)。

b、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进行两个活动,进一步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1)、用一只眼睛看东西和两只眼睛看东西。(2)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

(二)身体的内部。

(2)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师引导。(用手摸、捏、敲;耳朵听等)。

(3)小结观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摸、敲,用耳朵听等方法来观察身体的内部。

(4)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内部,小组合作,可以相互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简洁、清楚的记录下来。

(5)汇报展示。(6)出示幻灯片讲解: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7)、小结:看来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三)身体的工作。

一般来说,跳绳时有腿,手,脚,心脏,肺,脑这些主要的器官参与。(出示幻灯片)。

2、体验活动,写字。朗读、原地蹲立,找一找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些活动,记录在气泡图里。

3、学生汇报,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些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

4、比较一张气泡图,你有什么发现?比较三张气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三、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认识身体外形的结构。划分有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等。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个活动:“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再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喜欢亲自探究。自己的身体对每位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谓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画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规范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小游戏等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再用气泡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人体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大家才能健康成长,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孩子零散的想法,利用不断充实气泡图内容和归类整理,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特点。

2.知道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身体外部结构的特点。2.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

3.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人体的各个部分。科学态度。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身体结构有较强的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3.意识到科学锻炼身体才能正常发育。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外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习惯用语转换为规范用语。教学准备:两支铅笔、人体结构图、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体外部结构及特点。

1、观察身体的外形。王老师来大家做一回模特。

1、要观察王老师的身体外形,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

2、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

师: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请同学们观察,并说一说。

2、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上肢和下肢又合称为四肢。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师:点点你的头;

生:做动作。师:转动你的颈;

生:做动作。师:举起你的上肢;

生:做动作。师:蹲蹲你的下肢;

生:做动作。师:弯弯你的躯干;

生:做动作。大家一定是记住了我们刚才研究的结果了,反应真快。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观察了身体的外形,我们再来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我们身体的左右基本上是对称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假如让你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系鞋带,系扣,会怎么样呢?

我们来体验下。活动。红领巾。

师: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以后,当你在看到残疾人出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啊?同时我们还要为有健全是身体感到幸运,更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安全,不要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

二、观察身体的内部。

我们观察的身体的外形,下面我们研究身体内部。研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带来一件宝贝。不打开袋子猜猜里面是什么?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联想一下,医生看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下面小组讨论下。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4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5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6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汇报展示。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推测身体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内部结构图)。

三、

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大家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什么运动?指名一名同学做跳绳活动。

观察思考: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一起完成气泡图记录表。

每组选择一种熟悉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气泡图。展示学生作业,汇报解释。

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每做一项运动,确实有好多器官参与的。

四、总结、延伸。

2、和同学、家长一起继续观察人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特点,别忘了写观察记录。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师: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八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九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的基础)。

2、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习基础)。

难点:

1、区分岩石圈和地壳(两者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常被误以为两者是等同的)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同一圈层也会有所区别,如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现象,并让他们尝试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划分)。

2、演示法(用半熟的鸡蛋直观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3、讲解法(地球内部和外部各个圈层特点的讲解)。

学法:

1、观察法(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绘图法(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3、比较法(比较不同圈层的特点,比较地壳和岩石圈的组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进行学习、生活等内容都是在地球表面,人们的足迹也几乎踏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尽管现在科技很发达,人们却无法亲自钻进地底下看看地球内部是什么?聪明的人类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知识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大家想不想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利用地震波探测,探测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扮演一下科学家,对地球的内部一探究竟。

【新课教授】。

师:既然我们是要利用地震波的原理进行研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1页第一自然段,找到地震波的含义。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穿插一个小知识,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人们首先感到的是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再是前后左右晃动,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地震波有哪些类型。师:很好,地震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

我们把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称为纵波,把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怎么区分呢?老师这里有一根弹簧,如果我把它拉长的话,弹簧怎么振动呢?生:上下。

师:它的传播方向呢?,也是上下是吧?也就是说它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我们可以把弹簧的振动类比为纵波的传播。

这样子的话,上下的振动方向就与水平的传播方向垂直了是吧?

生:不一样。如何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师:因为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事实上,横波的破坏性比纵波是要更强的。师:我们初中学物理的时候曾说过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地震波的传播需要吗?生:需要。

师:那是不是所有物态都能充当介质?

生:不会,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都基本掌握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那我们现在就尝试利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下探测得到的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师:我们先看看它的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生:横坐标代表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纵坐标代表深度,越往下,深度越深。师:虚线代表的是横波,实线代表的是纵波。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纵波和横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先观察地震波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幅图,主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吧?一个大概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了,一个大约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我们把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的面称为莫霍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的面称为古登堡界面。然后,我们可以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师:那么各层又有什么特点,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呢?我们不妨一起分析一下。(边版图边解释)。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但它的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所以洋壳的平均厚度是小于17千米的。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把它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这一层的温度很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大家要注意,熔融状态并不是液态,仍可把它当做固态,所以横波依然可以通过。

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岩石圈。

同学们,你们说,地壳和岩石圈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是由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共同组成的。

以古登堡界面为界,界面以下是地核,我们可以根据纵波波速的变化把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根据地震波曲线图,横波到达古登堡界面就突然消失了,证明了外核的物态应该是什么?液态。大家有没有发现,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了?这说明了物质有可能由液态转为了固态,内核的物质状态应该是固态。外核接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师:阅读书本,告诉老师外部圈层有哪些?生: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师:我们来逐一认识它们。(绘制方格示意图)。

师: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没有确切的上解,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我们称之为生物圈。由此看来,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些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圈层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到底是怎样促使,演变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要学习的内容。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

1、观看地球全景图,了解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活动2: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在课本中画出来。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活动3:品读感悟。

1、感悟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让学生找出表现地球可爱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感悟。

(3)教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学生感悟地球的渺小。

(4)找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

2、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造成的后果。

(1)指导朗读。

(2)理解“本来”“至少”。

(3)教师出示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

(4)联系生活,我们今后该怎么做。

活动4: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自由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理解“枯竭”。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一

1、科学概念:初步了解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并且左右对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手触摸、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懂得尊重、关爱残障人。

1、了解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并且左右对称。

2、身体的工作是由各个部位共同完成的。

1、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

2、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表、课件、跳绳。

一、导入。

t:同学们记得全民健身的口号吗?

s: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t:今天我们就先来运动一下,请你跟我一起做,准备好了吗?

s:好了。

t:那么开始。(播放《健康歌》)。

3、师:我们的身体除了能做运动还能干什么?学生交流。

4、师:我们人体的本领还真多,这些本领与我们身体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结构(板书课题)。

二、观察身体的外形。

(一)身体的外形。

2、简笔画人体外形图,交流。

3、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小模特,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

5、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结构(批判模特儿)这是身体的头,这是身体的颈,这是身体的躯干,这是身体的四肢。(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6、师小结:从身体的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7、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着老师一起点点我们的头(一、二),转转我们的颈(一、二),扭扭我们的躯干(一、二),拍拍我们的四肢(一、二)。

(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师:(指着人体空白图)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

2、师:具体是怎样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3、师:那么身体的左右对称又有什么作用呢?要不,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1:系红领巾。男同学用双手,女同学用单手。

实验2: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实验3:让学生体会如果一只脚不好,来回走路,很不方便,体会身体不易保持平衡。

5、师:那么我们对身体有残疾的人要怎么做呢?(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残疾的人,我们不能去嘲笑他们,而要去帮助他们,一件我们做起来可能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身体残疾的人来说的话,可能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小结: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

三、观察身体的内部。

1、怎样才能知道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2、“解暗箱“游戏。(师出示一个档案袋,里面装半瓶矿泉水)师:你们说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看、摇晃、听、摸、捏相机板书)。

4、师:那就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

5、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实验,把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单上,小组内指定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6、学生讨论汇报:

看:血管(外耳道,咽、瞳孔)。

听:心脏,肠。

摸或捏:肌肉、骨骼、血管、脉搏的跳动。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

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

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

(二)师:小结:通过看、听、摸、捏、呼吸感受等方法我们知道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四、身体的工作。

2、谁来说说在跳绳这个活动中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

3、学生汇报:在原地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活动。

4、师:在原地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气泡图。在这个图中,以原地跳绳这个词为中心词,把与中心词有关联的,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填写在它周围的气泡中,就形成了气泡图。

5、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气泡图,现在小组内确定一个活动,最好能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活动,注意辨析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

6、学生活动。

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

跑步——胳膊、腿、脚、脑、心脏、肺。

8、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比如大脑,大脑在不同的活动中是负责什么的?——指挥人体工作。

肺——呼吸。

手脚胳膊腿——运动。

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

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照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协调指挥各部分的器官。

板书——功能:运动、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神经。

9、以上这些身体构造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的一系列活动。

三、拓展:今天我们初步研究了我们的身体,同学们研究的很投入,研究的结果也让老师为你们自豪。在以后几节课里,我们将继续研究我们的身体。对了,在百科全书等一些科普书上,有专门介绍人体知识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外形:头,颈,躯干,四肢。

内部:血管,喉咙,心脏,骨骼肌肉,

功能:运动,呼吸,消化,血液循环。

关节,神经。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二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观察讨论一:

(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三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人体外部结构图、信封、观察记录单、气泡图等。

一、复习引入。

回顾蚂蚁的身体结构,引入人的身体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

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刚才的观察很认真,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了哪几个部分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出示幻灯片,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还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

a、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往下的一条线)(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具体又是如何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出示幻灯片)。

b、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进行两个活动,进一步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1)、用一只眼睛看东西和两只眼睛看东西。

(2)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

(二)身体的内部。

刚刚我们观察了人身体的外部,现在该观察什么了呢?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观察我们身体的内部呢?

(2)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师引导。(用手摸、捏、敲;耳朵听等)。

(3)小结观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摸、敲,用耳朵听等方法来观察身体的内部。

(4)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内部,小组合作,可以相互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简洁、清楚的记录下来。

(5)汇报展示。

(6)出示幻灯片讲解: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7)、小结:看来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三)身体的工作。

1、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跳绳,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一般来说,跳绳时有腿,手,脚,心脏,肺,脑这些主要的器官参与。(出示幻灯片)。

2、体验活动,写字。朗读、原地蹲立,找一找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些活动,记录在气泡图里。

3、学生汇报,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些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

4、比较一张气泡图,你有什么发现?比较三张气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三、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一、游戏导入: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五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并学会初步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4、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得等几方面知识。

[教学理念]。

1、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方法进行生字识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运用对照比较、社会调查、指导朗读、感官刺激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自由畅想等多种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运用“情景激趣——课文探究——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不断增强学生善待地球的情感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以及教材的特点,本文分为2个课时讲授。

[教学媒体]。

1、课文生字学习课件。

2、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3、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4、地球资源课件。

5、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6、音乐欣赏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教师出示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2、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出示谜底,并板书“地球”。

3、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预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布置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文章大概意思;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8分钟)。

三、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恩赐:赐是平舌音。

(2)矿物、慷慨、贡献:“矿”、“慷”、“贡”是后鼻音。

(3)滥用:“滥”是前鼻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裹()渺()恩()慨()。

囊()缈()思()概()。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教师出示“词语学习”的课件,并联系上下文引导同学理解词语。

四、齐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小组讨论(5分钟)。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地球美丽而渺小。

第二段(3~4自然段):地球资源有限。

第三段(5~9自然段):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能移居。

4、齐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

五、作业设计。

1、识记字型,写生字。

2、收集“美丽的地球”图片以及有关环境破坏的图片。

[第一课时设计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针对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巧设谜语,创设一种神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谜底“地球”写在黑板上,很自然地拉开本课的帷幕。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预习课文。

为了渗透小学六年级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习工具,培养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师检查预习效果。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规律,教师有步骤地从字音、字形、组词、词义等方面循循善诱,多层次、多维度,由浅到深、由难到易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四、齐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为第二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五、作业设计。

通过识记字形、写生字,巩固学到的新词语;

布置同学收集图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有个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布置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有关“美丽的地球”的图片,教师播放“美丽的地球”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美丽的地球,你们还想称它为什么?

生:好朋友/家/母亲……。

生:好!

二、地球美丽而渺小。

1、播放课件“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师:地球——我们的母亲,她美丽吗?

生:美!

师:你们从那里可以看出母亲的美呀?

师:我们的母亲非常美丽而且她的身材也非常苗条,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母亲的娇小呢?

三、地球资源有限。

四、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可移居。

生:我们应该留下来保护我们的母亲!

生: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因为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

[教师出示“无法移居”的课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五、升华情感。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作为伴奏。]。

六、拓展思维。

生:用行动!

七、作业设计。

每位同学回家做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如发出环保倡议、画环保宣传画、设计环保公益广告、参加植树活动等)。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

利用文字信息,质疑探究;

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

利用学科整合,拓展思维,最终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播放直观、形象的“美丽的地球”课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称呼地球为母亲,拉近学生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下面各个环节的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二、课文探究。

1、课前教师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了解地球环境的现状,让学。

生对课堂的探究有个思维的基点。

其中每部分都安排了相关的课件演示,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创设氛围,让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力求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的结合起来。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维。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善于发现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

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形式和角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体验。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七

“可爱地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材与表达形式都比较严肃,如何寓严肃于生动之中,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能力多方面的提高,是教学难点所在。

一、抓住中心,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母亲”这一问题并进行简单交流之后,马上提出中心议题“实际上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使地球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对此你有何感想?”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与小组探讨。充分的读、议,使学生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在与上一环节内容的反差中,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水到渠成地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

二、调整顺序,活用文本。

文中宇航员的话起到了总结前文、激发感情的作用。但当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坏程度,便发出了类似“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调整原顺序,在“读议”之后请学生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不仅没有妨碍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升华。

三、补充内容,升华课本。

课本中,讲到了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从他在宇宙中看到地球,了解地球是球体。这是一个方面,为了深化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我顺势补充了: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由地球的热爱的教学同时渗透对祖国热爱的教育。补充之二,课本中介绍了世界之最,在这个环节教学之后,我播放了《中国之最》flsah动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也有自已许多的.之最,增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四、提出质疑,训练思辩。

辩论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知识贮存,激活思维,使其在言语交锋中得到听力、思维、表达、交际等多方面能力训练,更能使观点更趋明晰、科学。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学生的思辩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的舞台,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课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辩论时,几名课外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了主辩手,而大部分同学成了偶尔插几句。其他同学发言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视野狭隘,对课外知识知之甚少;

2.心中有数,但表达能力差;

3.缺乏自信,担心说得不好而被笑话。

鼓励学生丰富课外知识、为不善或不敢发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使课堂的活跃性不流于形式。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八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十九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

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

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1、适应应试作文要求,加快议论文的写作速度,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进行明结构写作单项训练,以课文、例文的分析为范例,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构思,加快作文速度。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开头——一般是先提出问题,交代说明“提出论点的原因、由来。这一部分要说清这篇文章所说的“是什么”。要求短小精悍,点到为止。

中间——

主要是“分析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这一部分要说清楚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讲。要求内容充实、丰富、理据俱全。

结尾——“解决问题”的`部分。或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二者兼顾。这一部分主要是告诉人们“怎么办”,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第一部分:

引论,点明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孟子的话为论据,释题——大丈夫就是有骨气。

第二部分:

本论,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应具体分析。然后列举三例:文天祥的《正气歌》;“嗟!来食。”——穷人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对敌人的手抢“拍案而起”,例证法论证清楚。

第三部分:

结论——解决问题。孟子的话在今天仍有意义。

《说“俭”》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本文的结构(运用三段式图形),教师明确。

(要求先用三段式图形列出写作本文的结构,再写作)要求(略)(一课时)

题目:a、《有志者,事竟成》

b、《要学会自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216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