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质量和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教案的设计应该兼顾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实践和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勇于创新和不断提高。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薄()阴几绺()倏()地皱缬()尘滓()。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
明眸()善睐()。
2.本文的段意是什么?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_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_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_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意。
2、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4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二)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极其黑暗,1934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对革命力量大举围剿的一年,而此时荡涤一切污浊的风暴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黑夜即将过去。本文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和高尔基的《海燕》相媲美。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
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投影)。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五、小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3、展示学生作品。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二、学习新课《雷雨前》了解作者茅盾(184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腐蚀》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
三、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字音字形:帐幔揩汗水门汀呕吐龌龊踱步模样剥落噤声乘隙。
字义词义:水门汀猛可乘隙龌龊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晚快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按时间变化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清早(1——10段)。
上午(11——12段)。
下午(13——20段)。
五、赏析文章中描写闷热的语句,分析其妙处。
(分别从环境描写与人物感受两方面进行赏析)。
六、本文仅仅是一片写景散文吗,联系本课写作背景。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七、拓展训练。
比较阅读《雷雨前》与《海燕》有无相似处,谈谈你的看法。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意思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所以我觉得像这种古诗,大致理解意思,主要让学生背会,默会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讲解的过多过深。
今后再有这样的内容,我就简单讲解,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背会并默写会。节约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讲解!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重点字词。
(2)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蚂蚁的形象,并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并学习文章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主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蚂蚁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学习本文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介绍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想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一起随作家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2.介绍作者: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对于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独立创造了一种散文风格并迅速风靡。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做文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现出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又有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还显出作者对日常生活活泼趣闻的调侃;更运用他的学理来看待历史,引发读者对历史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他冷峻地审智,旨在超越抒情,突破话语的遮蔽,读来智趣无限。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一缕涵义饼干屑捻成顷刻戳破。
蹒跚感慨怜悯嗅着打量。
2.根据意思填写词语:
害怕而不敢向前。()。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顾。()。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句式来概括。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4.明确:本文通过对一只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的描写,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读课文,感悟蚂蚁形象。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1-5自然段)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描写蚂蚁的语句,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把你认为传神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分析并相机指导朗读。(胆小、谨慎、信念坚定、自足、幸福的蚂蚁。)。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蚂蚁的形象。
3.想想作者写蚂蚁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说说运用拟人的好处是什么?
(1)交流汇报。(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形态、心理,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感情,更亲切、更生动,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4.小结:
根据刚才的交流,填空: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六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七
1、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名人读书的趣事:
2、你知道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吗?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谈谈你对本文的读书观的理解。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体会比喻、对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指导:
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认真复习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同时学生间应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在合作中深入理解文章较难句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建议你积累这些生字词:
消遣()驰惰()狡诈()挑剔()。
吞咽()咀嚼()狡黠()烦琐()。
运筹()辩驳()蒸馏()辩证()。
二、建议你查阅并积累关于作者培根的生平简介。
培根:
三、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8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