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论文(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03:56:51
大学的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3 03:56:51     小编:XY字客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和质量。总结应该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客观评价,可以提出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的建议。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大学的论文篇一

人生的成长历程始终是向前的。当一个阶段快要结束即将迈入另一个阶段时,自然需要对即将过去的进行思考和小结。自己一直在思考学业、职业、事业的哲学关系,也许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需要的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样需要对在我成长历程中、在人生某个阶段一直给予我帮助、指导、鼓励、支持、信任、爱护的人,表达真正的感谢。可以用客套、冠冕堂皇的话,也可以选择朴实。后者才更真挚,更深入心灵。

感谢我的导师把我领进了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基于fpga的语音算法实现。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自己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语音标准;有机会跨越时间、空间,领会大师们架构的数学模型、理论框架;有机会领悟信息科学与技术里层出不穷、让上帝都疯狂的一个个创新和idea;有机会感受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除了推陈出新之外所必需的努力、坚持、脚踏实地。我依旧笃信物质化的社会,思想和理性给人的震撼。感谢导师在做人做事上给我的教诲。当自己对做科学、做工程迷惑时,当自己对研究论文到生产力的转换困惑时,感谢导师在科研上用长者的睿智给予我方向性的指导。感谢导师及其全家,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爱支撑我的生命和生活。大爱无言。双亲已经年过50,儿陪伴在你们身边的`时间很少。儿又是那么不成熟,在你们的生日我能做的仅仅是打个电话。

感谢我的女友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对我情绪起伏时的宽容,对我不成熟时的理解;她的爱真诚、纯洁。

感谢son老师,听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课程我理解到核心技术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意义;感谢luo老师、qin老师,和蔼可亲,敬业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感谢chen老师,一位值得尊重、充满个性、不断进取的老师。

感谢导师组的同学,有缘做同学做同门,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找工作的日子历历在目。感谢民主楼、和平楼创新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从求知到创新,尽管我们还很稚嫩,一起求学的日子早已烙上青春万岁的印记。感谢宿舍的3个兄弟。我们一起讨论国事天下事,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四个男人年龄加一起过了100岁,但梦想才刚刚起飞。

感谢中南大学。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无数人的帮助、提携。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不能说对人类贡献了新的知识,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构件了初步的知识图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科学还是工程,我都是篮球比赛里的零号球员,从新开始,从零开始,全力以赴。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精神,我将继续前行!

大学的论文篇二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为了反映在职研究生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当页的下方。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可放在各章节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附录是指那些编入文章主体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或有碍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突出主题思想的材料,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编排于全文的末尾,包括放入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等。此项非必要。

附录的序号用a,b,c…系列,如附录a,附录b…附录中的公式、图和表的编号分别用a1,a2…系列;图a1,图a2…系列;表a1,表a2…系列。每个附录应有标题。

致谢是作者对该文章的形成作过贡献的组织或个人予以感谢的文字记载,内容要实在,语言要诚恳、恰当、简短。

个人简历包括出生年月日、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学校、时间等;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按发表的时间顺序列出;研究成果可以是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等。

大学的论文篇三

对于培养祖国栋梁的学校来说,一个再好的人才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那就不能在更长的时间里去服务于自己的国家。体育文化中的体育二字体现的是其体育性,那么也就必然承担起健身的目的,并最终为了实现/终身体育的宏伟目标。

2.2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大学体育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的学生及在校的教职工,在广大学生与教职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同时,也是师生、学生之间逐渐形成统一的体育文化观念和方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会逐渐拉近,使之可种开放性是根据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体育发展变化的趋势,有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地实行开放。

2.3推动周围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同化吸引周围人的特性,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大学大都地处居民聚集的地段,大学拥有的各种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是周围居民经常光顾的位置。因此大学体育文化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来此的民众,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等,从而使大学体育文化延伸到周围的社区,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4教育熏陶,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其主要表现在它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隐性和显性的'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逐渐地成熟起来。同时,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它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从个人的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受其影响得到发展,通过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潜移默化,收受熏陶,不断地追求培养人的可能和界限,促使人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实现。

2.5体育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

学生要想知道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是否正确,自己的体育能力如何时,判断标准和参照系往往是通过体育教师和同学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作比较,通过体育与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习俗以及舆论等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进而形成比较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来调整自己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方式。

3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中发现,大学体育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大学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丰富大学文化生活,并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大学体育制度文化,促进阳光体育在大学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作用。

大学的论文篇四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

毕业论文。

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大学的论文篇五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二)改变教学场所。

1.实地观察与市场调查。高校开展的消费心理学教学课程,重要的是实践过程,所以一直在教室教学。即使经常设定和消费心理有关的活动,也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中产生的效果好。所以,改变教学场地势在必行,是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当地市场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让学生观察市场周围情况、各种商品的售卖情况、消费者层次和所消费商品的区别及消费者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消费心理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2.走进实验室。实验课程的重心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但是目前的实验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验过程和意义,所以要改变现有的实验过程和内容,确定正确的目标。比如,可以把经典实验和消费者心理联系在一起,把经典实验中的某些无意义符号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物品商标,然后把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进行联系,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具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1.增强科研训练。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科目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能让他们通过不断研究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并且这个报告要和实际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有过真正的研究,真正地理解消费者心理。因此,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根据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所以,一定要针对学生开展科研培训,保证他们在消费心理学中得到实践的机会。

2.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消费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消费者和产品的`特点,制订更优秀的销售计划,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课程上,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商业运营和销售技巧等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立一个小企业,感受消费心理学对自己创业和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增加实践能力考核,量化考核指标。

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以试卷为主,也就是说,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但消费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在社会中发展、成长。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就需要设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并把考核内容量化,通过量化指标判断学生做的实践任务是否符合消费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并且,教师要把消费心理学的考核重点设在实践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占到30%即可。把实践能力进行量化后,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我国高校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而增设的。消费心理学重视实践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是消费心理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得不到锻炼,提升不了能力。所以,要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的论文篇六

[摘要]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谐教学有整体的、动态的、协调的基本特征,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也是和谐教学的实践者,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注重师生参与和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基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化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审视。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2]。

[参考文献]。

大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关键词:教学灵感;灵感激发。

abstract:teachingisnotonlysciencebutalsoart.teachinginspirationplaysacrucialroleincreativeteaching.teachinginspirationisamentalactivitywhichinvolvesteachers#39;andstudents#39;high瞫piritedandactivethinkingthatcanimmediatelysolvetheproblems,whichshouldbesolvedorhavenotbeensolvedforalongtime.teachinginspirationwillbearousedifteachersfirmlypursueintheirspecialties,loveandunderstandtheirstudents,andiftheyhaveafinemoodandareabletodothelong瞭imearduouscreativework.

灵感(inspiration),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奥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灵感。科学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此时此刻科学家会突然做出重大发现,科学史上这种事例说不尽、道不完。如凯库勒乘马车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无一不得益于科学灵感。

在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新的动力。艺术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家都非常珍视,及时把握这突然而来的兴会,或瞬间闪现的构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记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辞、诗句、图形、舞姿或旋律。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论语》里就有“教学灵感”的描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灵感”。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参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对孔子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与孔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点拨,灵感便不期而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也只赐予像曾参这样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参长期进德修业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曾参的灵感。孔子之后的我国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激发学生的“良知”“良能”等,实际上也是指教学中的灵感。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更是对教学灵感有独特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2](43)众所周知,钱老师这里所说的“空灵”“悟性”以及人们常说的“应感”“兴会”等词汇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灵感”的文艺心理学术语,与“灵感”具有相同的涵义。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教学灵感呢?

第一,教学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学灵感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教学灵感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的高峰体验。教学灵感可以使师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反应灵敏、精神饱满、注意专注,使师生能排除其他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摒弃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种酣畅顺适、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学灵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把握和构思创新。

第三,教学灵感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教学灵感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教学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学灵感状态下,有的教师常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真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听课者无不惊叹教师的学识渊博,神采飘逸;有的教师频频提示、导引,师生竞相问答,课堂气氛热烈,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时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成果,使教学达到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师往往提要钩玄,启发点拨,打开学生的心扉,话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产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说明灵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般教师或者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激发教学灵感。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激发教学灵感。

第一,教师要对专业执着追求。

我们在对灵感的研讨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少数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外,绝大多数专业创造者只会出现与其专业有关的灵感,如科学家只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不会出现创作的灵感;反之,作家只会出现创作的灵感,而不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而且,这种专业灵感与其对专业执着追求正相关。一个人愈是热爱其专业,愈是执着追求,其专业灵感出现的频率便愈高,这是因为专业性做功语言的积存是与灵感的产生、发展、加工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的论文篇八

本设计在任海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无不凝聚着任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感谢汪峰助教和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正是有你们的关心,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你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课程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你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谢谢!

大学的论文篇九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基本含义。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2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3]。

三、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所示):

表1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常用教。

学方法微课。

类型适用范围。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

(问答法)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启发法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实验法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表演法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类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四、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五、教育部关于申报微课与翻转课堂课题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9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担具体研究组织工作。

课题研究将秉承共建共享、引领示范的原则,通过专家指导、专题研讨、观摩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请各单位认真组织,积极申报。

课题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六、教育部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总结上届活动取得的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于2011月20日至12月31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本活动将邀请国内权威教育信息技术和微课专家,在各地组织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同时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办单位对征集的微课进行评审和展示,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请有关单位积极组织,认真准备。

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七、微课的区域实践效应及应用前景展望。

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全市共征集到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全市微课平台(图4)展播不到二个月,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成为了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等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了报道和转摘。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3口号。

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

4理念。

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5宗旨。

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6课程设置。

1、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5万。

记者昨日从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获悉,该局推出“微课”模式,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被浓缩成5至8分钟,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短短1个月时间内,就有老师上传“微课”作品1621份,点击率就已突破5万人次。据悉,佛山“微课”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系首创。

该局信息网络中心胡老师介绍说,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据统计,自4月15日开始向全市教师收集“微课”作品以来,到5月19日短短1个月内,市教育局共收集符合条件的作品1621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

(南方日报,205月19日)。

2、名师“微课”学得好,不觉烦。

点击“数码学习港”的智能学习图标,便可选择进入“微课”系统。在这里收集了全市教师提供的1651节“微课”作品。

据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介绍,智能教育系统中的名师远程辅导项目所收集的全是佛山市高级、特级教师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可供全市学生、老师免费共享。与一节课40分钟左右相比,名师“微课”是浓缩的精华,一般只有5~8分钟,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而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非常适合网上学习。”胡铁生说。

“这个真的非常好!”带着女儿安静地看完演示后,来自湖南的外来务工者刘运娣掩不住心中的激动。她说,女儿上的是外来工子弟学校,相对公办学校师资差了点,但自己又碍于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女儿指导,有了名师远程教育就相当于免费把一个个好老师请了回家。

(佛山日报,2011年5月18日)。

7外界评价。

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大学的论文篇十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大学的论文篇十一

体育引导课一般是指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室内讲授课。它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和说理,去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教学实践证明,认真上好每学期的引导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两点好处: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假期休息后,思想容易分散,注意力一下子未能转移到学习上来。如果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引导课,就象部队做好一次战前动员那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认识,调动他们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正常化。

二、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期开始安排体育引导课,向学生讲明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任务,根据新学期体育课考核的项目、标准、时间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措施,按教师的要求抓紧时间训练,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的论文篇十二

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常用的三种信息平台,分别是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

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

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

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

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

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

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

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

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

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

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

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

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

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

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

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

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

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

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

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大学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关键词: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引言。

马克·吐温的两部儿童历险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通常被直接称为“boynovels”(“男孩小说”)。

在《汤姆·索耶历险记》小引子中马克·吐温这样说道:“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可是我希望成年人并不因此而不看它,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他们有时候干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

两部小说自诞生以来,在美国既受到孩子们又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并且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家自己对《汤姆·沙耶历险记》比较偏爱,认为它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伟大。

但一般的评论和看法却和作家不一样,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是说《汤姆》一书“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誉”,而《哈克》一书乃是“他名垂青史之作”。

要想知道评论界与作者之间的矛盾就应该先从两部著作本身着手。

2《汤姆》与《哈克》。

《汤姆·索耶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马克·吐温所有作品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作品之一。

它描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汤姆和哈克怎样冲破家庭、宗教和陈腐刻板的教育制度的束缚,从游戏和冒险中寻找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的自由和浪漫的故事。

主人公汤姆在很多方面带有作者童年的影子。

马克·吐温以丰富深厚的激情,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一举一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此外,作者还运用幽默手法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陋俗、社会机构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鞭挞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

作者讽刺与幽默的语言特色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通过黑人奴隶吉姆为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流浪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于处在奴隶地位的黑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同时,也谴责了白人奴隶主的灭绝人性的凶残和罪恶的种族歧视。

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个天真浪漫的白种男孩,他纯朴,善良,勇敢而富有心计。

由于讨厌资产阶级的虚伪客套和假仁假义,经常遭到酒鬼父亲的暴力毒打。

为此,他逃了出来,想去过一种浪漫自由的冒险生活。

在路上,他遇到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按照当时美国宪法规定,白人发现逃跑的黑人奴隶,应该告发,哈克没有告发吉姆。

但是他内心还是十分矛盾,经常像其他白人那样歧视、戏弄对方。

后来在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吉姆诚挚忠厚、勇敢地追求自由生活,于是他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还主动帮助吉姆逃跑。

在哈克与吉姆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的友谊,哈克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灵”的不论种族、肤色,主张人人平等的有民主思想的人。

另一个重要人物吉姆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忠厚的黑人奴隶。

他不安于被奴役的命运,逃出了奴隶主的桎梏;他不畏艰险,勇敢而坚强,他向往自由,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

当然由于作者看不到种族压迫的阶级本质,所以在小说中对黑人奴隶的解放采取了道德感化的阶级调和的态度。

3小说内容的共同点——作者儿时生活的复活。

从内容看,这两部儿童小说具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

作者在《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延伸,延续了《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故事及其写实风格。

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读过《汤姆·索耶历险记》,就不会知道我是谁,不过那也无关紧要,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基本都是实事,也有些事情是他杜撰的,但大部分还是真事”。

实际上,这两部小说复活了作者儿时的生活。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在两部作品里交叉出现:汤姆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过,而哈克也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露过面。

4不同的主题——“最受欢迎”与“不朽”之别。

然而从小说创作的主题来看,两部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汤姆·索耶历险记》是一部完全为孩子们写的小说,它充分表现了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欢乐、恐惧、追求刺激的特点,对儿童天真、活泼、自由的性格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儿童小说,没有多少单调的道德说教,寓意过于简单,所以创作主题不够鲜明,缺乏深度,它的娱乐性要强于思想性。

另外,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几乎完全是叙事,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故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结构上显得不够连贯,没有什么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

从艺术上看这是它的缺点,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它的优点,因为这种结构十分适合孩子们阅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汤姆·索耶历险记》自出版后一直是儿童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

虽说前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自由而斗争。

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出色的儿童小说。

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十分成功的。

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

如果说汤姆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

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长句极其少见,句子多为简单句或并列复合句,有时甚至不合语法规则。

而且字句和结构重复出现,使文字生动活泼,获得回旋复沓、蕴涵幽深的效果。

“他是美国第一位以创意运用方言,故意破坏英语幽雅的文学风格的作家。

此书中同时使用了几种美国南方方言,黑人吉姆的话则是使用黑人口语。

马克·吐温的风格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先河,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著名小说家如舍伍德·安德森、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和杰·大·塞林杰等,都是马克·吐温的后继人。

t.s.埃略特与埃兹拉·庞德等人的诗歌语言也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不能说同马克·吐温的文风无关。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

书一打开,就读到哈克、汤姆等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

可是最终“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作那样罢了。

可这“当作那样”的幽默,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开拓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多么使人神往。

马克·吐温对历史真实的描绘通过一幅精彩的画面而表现了出来,其对于时代生活的细节的极端重视使人惊叹,跟我们心目中的杰克逊时代的美国非常吻合。

哈克是放在现实主义的天地中加以描绘的,这个天地充满历史感,是历史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写的是十九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的美国。

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的理想,他们的希望及其潜在的梦想,可以从我们传统的英雄哈克的性格中窥见一般。

因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

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从内容上看,两本书是姊妹篇。

看得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续。

从情节上看《汤姆·索耶历险记》一书更为轻松活泼,结局两个小男孩大发横财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收笔。

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中的哈克显然对“死”这一话题极为敏感。

哈克在寡妇家时睡觉前感到“只觉得寂寞孤单,真是恨不得死去的好”。

全书中多次描写到肃杀荒凉的景象(如密西西比河两岸的荒原),以及惨无人道的场面(如两家绅士射杀私奔子女)。

都让人觉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超越了孩子的故事,也不光是给孩子看的书了。

它是密西西比河上的《奥德修记》,还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逃亡“黑奴”形象。

作家视他为一个真正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将《汤姆·索耶历险记》一书中的反种族歧视观念进一步加强深化了。

因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比《汤姆·索耶历险记》更加伟大。

5结语。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明显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深情怀念。

就像哈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头就说:“你要是没有看过一本叫做《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你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

不过这没有什么。

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大体上讲的是实话。

有些事是他生发开来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是实话。

不过,实话不实话算不了什么。

我没有见过从来没有撒过一回谎的人……”如果马克·吐温先生的初衷是写一部童年回忆录的话,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童年纪事中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残酷情节。

这也许就是马克·吐温先生偏爱《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浪漫与现实,交相生辉。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张友松译、汤姆·索耶历险记[m]、福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

[2]刘尊棋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736.

[3]杨政、200部世界名著展评[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241.

[6]马克·吐温,吴继梅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

大学的论文篇十四

1.1大学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从教学上分析,技能与知识、理论相结合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从体育教学知识结构上来讲,它具有涉及面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运用的特点。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体育教学另一个特点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促使受教育者调动、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动作,进而形成运动技能。同时,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优良意志品质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体育教学中的思维过程。体育教学中,思维过程是外界信息在人脑中经过不断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等加工改造,并转而指导行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体育技术(战术)教学是思维积极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运动技能形成的“加速器”。在教学中,内容(技术或战术)经过思维过程的处理,使人们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之上,逐步树立正确理解,深入辨析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不断的完善,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从而把认识提升至理性层面,进而加速对事物的正确掌握。

2、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特点和教学实践的不足。

2.1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特点。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体育学习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调配合为特点,在教学中它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依靠在建立正确、规范表象的基础上,理解、领会所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处理,并结合自身实践,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事物表面现象深入本质,发现和掌握事物内在联系规律,是对教学内容掌握由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自主思维过程。

2.2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状况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因为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人们过于强调和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教学模式统一、方法陈旧,多采用“传习式”“灌输式”教学,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理念发生偏差,注重外在技术教学,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关键,体育能力包括运动、学习、操作和思维能力等,它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注重体育技术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失正确体育思维引导,在课程中缺乏自主、有序、清晰的技术动作学习思维,对技术动作原理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效果不能够进行内在基础分析,就会在体育技术动作学习中错误百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1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正确掌握动作技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它是学习与巩固的过程,其初始关键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交织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多样的、趣味强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由于学生是在独立的智力活动中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在要求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强化教学组织、完善教学手段方法、创设积极教学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创编相关准备活动内容、创编相关体育游戏等达到学生学思结合。总之,教师应通过对教学灵活地把控,努力促进学生独立探索,鼓励引导学生求同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教师“要我学”转变为学生“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

3.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技能知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思维过程是紧密相联系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是以形象思维为开始向抽象思维深入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一定感性基础上入手,逐步、渐进地进入抽象概括。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调配合的特点,在体育技术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教师利用技术示范或借助教具向学生展示完成技术动作的方法,让他们在直观上开始感知技术动作,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生动形象的运动视觉表象,之后再经过大脑中不断的过程重现,结合反复练习以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师在直观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疑问设计,诱导学生通过采取正误比较,结合正确和非正确的动作表象再现,加强学生对动作的正确分析能力,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语言是人的思维表现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各种科学的概念要依靠语言来表述,在教学实践中语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精确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讲解,动作要领对动作表象起理解、说明和监督作用,要领可以刺激、制约和改造动作表象,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身体实践精确、简练表达出来,强化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提高动作练习质量,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3.3思维训练结合教学实践,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运动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思维能力与运动技能发展相互依存,因此体育课在训练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运动技能形成和掌握具有一定遵循规律和过程,运动生理学把运动技能形成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中思维能力训练的手段设计与运用也要符合这一依据。运动技能形成是通过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实现的,泛化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动作组成结构、要领,掌握练习方法和动作原理,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正确的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不过分强调动作的详细信息,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例如,在排球上手传球教学中,利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传球手形、双手摆放位置、动作发力、出手角度予以解释说明,有意识、有目的的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联想和思维,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正确认识形成。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基础上,把注意力指向动作技能的细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分析,概括动作本质特征,加深动作各部分内在联系,把若干个别动作结为整体,逐步完善整体动作。例如,学生在学习上手传球技术后,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问题。例如,传球时为什么要做到“一迎、二蹬、三伸送”?其动作要点是什么?这样可使学生做动作的同时自觉思考动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更深刻的理解正确动作概念,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动作越做越正确。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形成完整的巩固和定型,这一段主要任务是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因此,本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具体情况加强、注重启发学生逻辑思维。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动作正误对比强化正确动作,协调纠正动作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研究,通过对整体动作全程分析、比较、综合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加强理性认识、加大练习强度,准确理解、熟练掌握动作和要领。例如,在复习排球扣球时,结合教师动作全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向上起跳力量不足的问题、怎样掌握扣球助跑起跳技术、怎样纠正起跳后空中不展腹的错误,然后通过与不同学生同一动作的对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自动化阶段学生已经形成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该阶段具有出现动作错误自己不易察觉,错误动作多次重复会被巩固的特点。根据这一阶段特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掌握的动作技能,不断改进动作细节,扩大动作技术变化范围,以便在多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本阶段要积极启发学生抽象思维,通过讲解、示范、提示等方法,促进学生动作完成情况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对掌握动作稳定性、可变性、自动化程度和动作效能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在教学上要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与多样的练习组合,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理清多个问题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如排球跳发球与后排起跳进攻),使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系统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直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思维能力得到深刻丰富的发展。

3.4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学习能力。体育学习需要思维,如果学生思维得不到开发性的发展,在学习实践中就会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是一项不可忽视任务。创造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体育实践、想法和操做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要结合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和创设问题情境与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情境刺激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教师启发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面对疑难明确目标指向,敏锐观察、活跃灵感、发挥想象积极主动思考,创造性地取得问题解决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积极诱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领会和掌握事物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涉猎除体育外的多个领域,扩大关注范围,打破条框、捏合不相关事物的要素,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求同、求异、求合(例如,在已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力学原理设计练习动作以获得向上起跳的速度和力量),达到引导学生学思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所授学生的运动技能。根据整体授课计划及每节体育课具体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创设积极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课堂需要创造性发挥是运动技能掌握与提高的前期基础。

4.2体育技能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体育课重要特点是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紧密结合。教师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智力活动,善于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他们高效获得运动技术、知识和了解运动规律,强化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

4.3体育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也是思维积极活动的过程,把思维能力培养融入体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根据动作形成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把动作形象思考联系到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理性认识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理清动作内在本质关系与联系,使掌握知识技术系统化,促进体育技能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4.4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在完整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体育学习思维训练以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改进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全方位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生成。

4.5体育教学是多学科交叉统一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教学手段,变简单直接灌输教学向多方位渐入式教学进行转变,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动作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潜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思维与技术动作的完美结合,获得有效的思维和练习成果,使教学更趋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颜军.体育学习思维训练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3(6).

[4]孙兵,刘大海.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的研究[j].运动,(4).

[5]张向荣.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大学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途径,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具有必须的借鉴好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表现为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无效供给、社会有限需求与高校过多供给的矛盾。实践证明,靠高校、政府或者企业等单方面的发奋来解决这一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务必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职责,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构。在此构架下,高校、政府、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职责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一体化整合,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促使各方利益与职责的有效联接。三是透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用心吸纳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

(一)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1、构成校企联盟。

企业透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透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带给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高校应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用心推进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

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用心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用心、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使用带给科学化的推荐与制度化的扶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拓宽办学主体来源。

普通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办学途径,以地方为主,社会与企业参与,争取海内外各界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个人或民间团体兴办各级各类学校。

2、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应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和研究中心,引导和鼓励具备相应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兴建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或者与高校共建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用心吸纳大学生参与就业前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领导、企业家、知名人士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带给创新创业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

应建立社会化的高效就业人才市场和人才测评机构,完善就业预警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人才为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推进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制度环境,强化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保障体系。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出台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各自的资源投入强度与方式。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联动实施状况的执法力度。要完善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执法依据,明确执法目标,强化执法程序,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执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切实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各自职责与功能的依法发挥。建立由高校、政府、企业代表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联动争议仲裁机构,主动协调三方责、权、利的不平衡、不对等现象,用心处理各种利益纠纷与矛盾。三是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新的职责、利益协调机制,有关方面应加紧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高校、政府、企业就应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增强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法制意识。

2、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调控优势,发挥在大学生就业联动中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合作。政府应将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体系,拨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确立与建设要采取项目申报制和评估制,对考核合格的基地,给予建设企业税收减免、项目支持、贷款担保等优惠配套政策。同时,用心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实现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氛围。为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落实待遇,增加柔性发展机会。

大学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1引言。

科学研究范式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是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它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研究范式就是科学群体在开展特定的领域研究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学科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地理研究范式则是地理学科与不同哲学思维所结合的产物。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关注陆地表层环境要素多时空尺度分异规律;既关注自然要素也关注人文要素;既关注空间过程也关注时间过程;既关注局地尺度也关注全球尺度;既关注格局也关注过程和机制。由此不难看出,地理学是一门内容涉猎广泛、问题类型多样的学科。当今地理学处于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状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方法论特点,可将地理学研究范式划为经验科学范式、实证科学范式、系统科学范式和大数据研究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各自的数据需求、分析原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可综合归纳出如下主要特点。

2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因此,基于经验的认识是由表观而直接的大量事实的积累而产生。因此,基于经验认识总结的规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解释。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可以追溯到郦道元《水经注》出品的年代。当时的地理学还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实验特征,以自然和人文现象记述、地方志等特有的文学、历史形态而存在。作为对自然事物、人文现象的描述,通过大量事实的直观感受、累积,总结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古往今来,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存在着,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任务之一是刻画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因此,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研究范式具备独特的研究特点。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在假设是地理空间绝对的差异性,这是地理分异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地理空间存在相对的近似性,这是地理分区的基础,也为地理学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以刻画区域要素和区域差异为目标,根据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义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采用野外调查、实地测量、多比例尺制图等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种类相对简单,数量相对稀少。从中、宏观尺度上分析了地理区域的时空差异,建立了地理地带性规律和地理区划的规则。考虑到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求,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在针对小尺度地理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

3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

“实证”是指通过实际亲历的证明,证据确凿的验证。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测的数据和实际研究的手段来总结一般性结论,并要求这种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地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地理区域存在着绝对差异。一个区域的特征、状态、过程和形成机制无法在另外一个区域得到完全的重复验证,这给实证研究理论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证明其存在,同时证明其存在的本质,实证科学的地理学目的是力求科学准确刻画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并探求其动力学解释。但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多种多样,其格局、过程及变化机制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此实现其目的的难度非常之大,一般采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基于实证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为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过程基本遵守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刻画地理要素的演变。在刻画人文要素时,其假设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存在固有的本质联系,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加以解决。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特征为:通过实验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利用其刻画地理事实过程从而减少偏差;通过动力学、统计学的方法,构建逻辑科学、参数适合的模型,实现模拟结果的真实逼近;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观、宏观尺度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本质解释,进而理解地理要素时空演化的动力学驱动过程。

4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不仅是具有层次的有机整体,还是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分。地理学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研究,这些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可视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们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属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理尺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陆地表层系统的层次结构。从系统的理念出发,研究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演化规律、功能结构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特点(李双成,)。

从这个意义出发,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刻画地理类型区和地域综合体多要素协同演化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假设为: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特征。宏观地理区域时空行为演化特征影响微观区域变化进程;微观区域的特征改变也会传递到宏观区域。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改变陆地表层系统的整体行为,并导致其原有功能退化。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认识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的路径,应用的实验数据种类丰富,采用统计分析、动力分析、模型模拟、要素集成、层次集成等方法才能实现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着重分析多尺度地理类型和地域综合体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整体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理解系统多重临界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陆地表层的组成、层次相互反馈的过程。只有对上述事实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对陆地表层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采取真正有效的调控措施。如今,中国在不同区域面临各种环境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地加以治理,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认识地表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诚然,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很重要,但是方法、技术、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行长期探索。

5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

“大数据”源于信息科学提出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信息领域、商业领域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介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捷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公共决策等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大数据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则是一个全新问题。简单利用“小数据”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大数据研究中是对利用大数据的一种误读。从地理学的研究出发,传统“小数据”的获取是针对不同的地理事实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对地理事实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从数据本身的变化可以直接地理解地理事实的变化特征。大数据则不然,数据产生带有“自发性”,并非针对理解地理事实而设计,数据本身与地理事实相去甚远。大数据是公共财富,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谬以千里。

当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和从地理学的视角解决社会需求问题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在应用大数据研究中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知识,这与大数据的意义完全相同。只是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的难度更大,需要创建新方法、新技术以期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益的地理知识(杨振山等,);其次是加强多尺度聚类分析。传统聚类分析是根据数据的亲疏关系聚类,以期获取同一地理现象的空间认识。由于大数据与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较“疏”,因此,在寻求地理相似性的同时,更应强调多源数据、空间关系的特征,力求分析结果更加贴近事实。

从以上论述可知,大数据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的是刻画地理事件与地理要素的时空联系,进而揭示其发生的本质。其理论假设是地理事件与其相关的地理要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在研究中应注意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地理科学方法的结合。对地理大数据科学范式的研究有望为短时间尺度地理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持。诚然,尽管大数据在地理学界“炒”的如火如荼,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范式,其本体特征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从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奠定了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形成了地理学的本源特征。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是当今地理学研究的潮流,使地理格局、过程研究不断深化,是地理学成就的标志。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是前沿,是全面认识陆地表层系统行为,促使地理学从“好看”到“好用”的关键环节。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则是探索,有可能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提供全新的路径。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研究还有许多未能触及,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加以解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共存并用的。由于地球科学的复杂性,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双成.2013.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m].科学出版社.

信息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1-3页。

大学的论文篇十七

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通过社会、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等群体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进一步出台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首先,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经济手段者,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等;行政手段者,如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法律手段方面,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对以知识成果出资的限制的修改、保护知识产权等。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比如江西省就出台了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将享受与下岗工人自主谋业同等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会教学。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并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实践考查公司企业的运作,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使用学习从理论上,实践中真正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再次,社会有必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形成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就业的公众舆论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具备良好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创业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环节。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自身具备足以创业的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有必要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在自己创业前可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多方寻找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组建具有相应能力与水平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创业取得一定进展后有必要把握时机做大做强,而在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时,也有必要积极应对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与提升科技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要多一些理性。创业仅有兴趣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受到资金、人际关系、政策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创业的话题应该是永恒的,但创业的选择须慎重。

大学的论文篇十八

经典拳论言简意赅,读者不会迷失大的方向,但需要化很大的功夫去揣摩.当下的太极拳文章讲解分析详尽,但是容易引读者钻牛角尖迷失大方向.

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之旬.怎样算动,怎样算静,分是怎样一个状态,合是怎样一个状态,没有了下文.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句.怎样才算是着熟了,才算是懂劲了,才算是神明了,没有了下文.类似只有上文没有下文,不止一处二处.虽然没有下文,却没有关系,因为熟能生巧,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通不通明不明,关键还是在时间.这是d个方面.另一方面,既然终有明白之时,那么,王宗岳为什么不早一点细说明说,只给些粗线条的指示呢?这另有玄机.以动、静为例.何谓动、静?身动,心静;四肢动,腰静;梢节动,根节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等等,等等,谁能穷尽?对于动、静的领悟、理解,有不同的界定、境界,且随着练习的深入,领悟、理解不断地在变,没有人能用语言将其穷尽.分、合、着熟、懂劲、神明都一样,都无法界定无法穷尽.如果王宗岳勉强“详细”界定,就会变无限为有限,出发点是细,结果却是粗、却是不全,百密一疏,事与愿违.

太极拳有关论文范文文献2312;的理由,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力点之说,可以在练拳初期参考一下,使动作练起来比较容易顺畅.纯熟之后,不再执着每一式的具体力点部位,力点力感全身潜转;招着之说,可以在练拳初期参考一下,让动作有点意思,练起来动作比较容易做到准确.纯熟之后,全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全体皆是攻击同时亦皆是防守;呼吸配合动作之说,动作开时或合时,配合一个呼或一个吸,会感觉特别舒畅.有过这种体验后,不再局限不再刻意开或合,在任何一个姿式,有意无意间,不管是呼还是吸,都能感觉到舒畅,呼吸纯任自然,以至忘息;重心意之说,初学用点心着点意可以帮助静下来,增加乐趣,以后只要是举手投足便会不静自静,自然转为有意无意间,心知让位于身知,由身体说了算.王宗岳太极拳论之“粗”别有深意,正是出于细之考虑,出于更细更全之考虑,“大细若粗”.

经典拳论言简意赅,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经典拳论有这样的特点,归功于言简.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句,却没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更多身心法则,更多的身心法则来自后人不断地拓展、发挥.其实,在做虚领顶劲的时候,做到虚领顶劲的时候,必然同时做到了含胸拔背.在做气沉丹田的时候,做到气沉丹田的时候,必然同时做到了沉肩坠肘.有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即使没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也无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不过如此,其他很多身心法则更是不在话下,有些可有可无,甚至是正确的废话,无端给后来者平添诸多麻烦.练拳时,推手练习时,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总体就正确了,硬要凭空罗列出几十种名目不同的劲来,看着似乎在理,合上书本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是了.太极拳文章,过于“全面”过于“精细”过于“玄奥”,对于读者并不一定全是福音.读者要善于做把细细的内容,归结成粗粗的几句,形成简单的几个操作的工作.孙存周先生有“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不用意而神自明”之言,其中“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是对懂劲境界的概括,“不用意而神自明”是对神明境界的概括.练拳至一定火候,不运气,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全体现,无为无不为.不运气,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很“粗”.气自周,力自彰,神自明,全体现,无不为,却更“细”,大细若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很有智慧,大细若粗异曲同工,同样很有智慧.有个典故耐人寻味: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

有两则小故事特有意思.

第一则,公猴和母猴坐在同一条树枝上看落日.这时,有一只蜈蚣走过.公猴叫道:“蜈蚣,你怎样使那么多条腿协调地向前迈进?”蜈蚣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你想一下吧,我的妻子想知道答案.”蜈蚣看了看它的腿,说:“我先移动这条腿,不不,我先向这个方向摆我的身子等”蜈蚣花了半个小时也没解释清楚它是怎样移动它的腿的,它讲得越多,猴子越不明白,后来它为了赶路,只好不再讲了.可是,它发现自己没法前进了.蜈蚣绝望地说:“天啊,为了向你们解释我走路的原理,现在我都不记得怎样走路了.”

第二则,孙子问爷爷:“爷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呀?”爷爷一时答不上来.那天晚上,爷爷竟至于因了他的胡子而几乎彻夜失眠,竞至于捅醒老伴,问自己一向睡觉的时候,胡子究竟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无论他将胡子放在被窝里还是放在被窝外,总觉得不那么对劲.

怎样写太极拳毕业论文播放:23532次评论:7202人。

粗做论,细做拳.论是纲,宜粗不宜细,以达细和全之目的.拳是目,纲举目张,做拳是身心感悟过程,虽细致入微,但却只能意会难能言传,难以细述和表达.粗做论,细做拳,不失为是学练太极拳术的方法.言简意赅的经典拳论就像公式,掌握公式可以解无数千变万化之题.题无限多,无法也无须熟记每题解法,记住公式便可.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练习谈,写得细讲得细,可以看可以参考,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不必定要去学去操作,以免“总觉得不那么对劲”,自设障碍自寻烦恼.

大学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电磁运动是物质的又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也是人们认识得较深入的一种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对物质结构的深入认识过程中,都要涉及电磁运动。因此,理解和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学。

关键词:电磁学,电磁运动。

1、库伦定律。

17xx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伦用扭秤实验测定了两个带电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力。库伦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和他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的方向沿着亮点电荷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这是电学以数学描述的第一步。此定律用到了牛顿之力的观念。这成为了牛顿力学中一种新的力。与驽钝万有引力有相同之处。此定律成了电磁学的基础,如今所有电磁学,第一必须学它。这也是电荷单位的来源。

因此,虽然库伦定律描述电荷静止时的状态十分精准,单独的库伦定律却不容易,以静电效应为主的复印机,静电除尘、静电喇叭等,发明年代也在1960以后,距库伦定律之发现几乎近两百年。我们现在用的电器,绝大部份都靠电流,而没有电荷(甚至接地以免产生多余电荷)。也就是说,正负电仍是抵消,但相互移动。——河中没水,不可能有水流;但电线中电荷为零,却仍然可以有电流!

2、安培定律。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ndremarieampere,1775—1836)提出:所有磁性的来源,或许就是电流。他在18xx年,听到奥斯特实验结果之后,两个星期之内,便开始实验。五个月内,便证明了两根通电的导线之间也有吸力或斥力。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定理“安培定律”:

两根平行的长直导线中皆有电流,若电流方向相同,则相吸引。反之,则相斥。力之大小与两线之间距离成反比,与电流之大小成正比。

以后,安培又证实了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之磁性,与磁铁棒完全一样。故他提出假说:物质之磁性,皆是由物质内的电流而引起的。这使磁性成为电流的生成物——他后来被誉为“电磁学”的始祖(电与磁从此在物理中是分不开的)。他的名字,也成了电流的单位。

安培这个发现,在应用上极为重要。它提出了用电流而发出动力,使物体动起来的方法,准确而可靠。因此,它是电流计(以及各种电表)、电马达、电报,电话之原理。特别是电报,在18xx年以后就成了新兴事业,大赚其钱。

安培定律之后,电磁学理论与应用之发展可以说是风起云涌。

3、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早年是达维(18xx年发现金属钠和钾)的助手,他对电解有很周密的研究。他发现了通电量与分解量有一定的关系,并且与被分解的元素之原子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以大致导致两个结论:

(1)每个原子中有一定的电含量。

(2)原子在化合时,这些电量起了作用,而通电可使化合物分解。因此,牛顿寻求的分子中的化合之力,必与电有关。此想法在18xx年由达维提出,法拉第进一步加以验证,至今尚是正确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之初,受到很多质疑。其中之一是:很多人认为,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无所媒介,而相互牵引,是不可置信的。但是由于万有引力之大获成功,这种超距力的概念,不久便被普遍接受了。电磁学中的库伦、安培等力之观念,起始时亦是这种超距力。

在牛顿前一百年的英国人吉伯特是伊利莎白一世的御医。他的一本”论磁”是有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第一本书(大部份说磁,因其在当时比较有用),其重要性是扬弃了磁性之神秘色彩,以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之。吉伯特的“论磁”中曾提出’力线’的观念。这就是说:磁性物质发出一种‘力线’,其它磁性物质遇到了这‘力线’便受到力之作用。这样就避过了‘超距力’的‘反直觉’。

(a)力线不断、不裂、不交叉打结,但可以有起头与终止。例如:电场之力线由正电荷发出,由负电荷接受。力线的数量与电荷之大小成正比。

(b)力线像有弹性的线,在空中互相排斥又尽量紧绷。其密度与施力之大小成正比。

(c)力线有方向性,电力线的方向是对正电荷的施力方向(负电受力方向相反),在磁力线是对‘磁北极’的施力方向。

法拉第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场的概念:空中任意一点,虽然空无一物,但有电场或磁场之存在,这种场可使带电或带磁之物质受力。而’力线’则是表现‘场’的一种方式。但是,法拉第的‘场’观念,当时也受到强烈的质疑与反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观念不及‘超距力’之精确。把‘场’观念精确化,数学化的是后来的麦克斯韦。

法拉第发现,一个移动的磁铁或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也可以使附近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三个最重要的法拉第定律。

这个定律与库伦、安培都不同;它是动态的。第一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越大。或磁铁、有电流的筒状线圈,移动得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也越大。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

4、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与法拉第之实验天才对比,麦克斯韦则是长于数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典型。他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康之家。自幼便充份显示了数学之才能。他先在阿伯丁大学任教,以后转往剑桥。在物理中,今日麦克斯威之重要性,几可与牛顿、爱因斯坦等量齐观。但生前,麦克斯威并不受其故乡苏格兰之欢迎。他在剑桥大学则受到重用。

他在18xx年,发表了《法拉第之力线》一文,受到将退休的法拉第的鼓励。18xx年,他由理论推导出:电场变化时,也会感应出磁场。这与法拉第的电感定律相对而相成,合称电磁交感。此后他出版了《电磁场的动态理论》,《电磁论》,其重要性可以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提并论。

通过了数学中的向量分析,麦克斯韦写下了著名的麦克斯威方程式,不但完整而精确地描述了所有的已知电磁场之现象,而且有新的预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电磁波:

(1)由于电磁交感,故电磁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递。

(2)计算之结果,这波之速度与光速一致,故光是一种可见的电磁波。

(3)这种波亦携带能量、动量等,并且遵从守恒律。

“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句话现在是常识,在当年则骇人听闻。麦克斯韦只靠纸上谈兵,就做大胆宣言,也难怪当年根本不信有电磁波的人居多。但他自己却信心满满。有人告诉他有关的实验结果,不完全成功,他毫不在意。他有信心他的理论一定是对的。——以后的理论物理学家很多人就学了他这种态度。

德国人赫兹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证明电磁波存在的人。他先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改写成今天常见的形式。然后在1886—18xx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不但证明电磁波存在,而且与光有相同波速,并有反射、折射等现象,也对电磁波性质(波长、频率)定量测定。当然,也同时发展出发射、接收电磁波的方法——这是所有无线通讯的始祖。

5、总结。

麦克斯威的电磁理论,成为现在理工科的学生都要修的电磁学。简单的说来,电磁学核心只有四个部分:库伦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与麦克斯威方程式。并且顺序也一定如此。这可以说与电磁学的历史发展平行。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没有库伦定律对电荷的观念,安培定律中的电流就不容易说清楚。不理解法拉第的磁感生电,也很难了解麦克斯威的电磁交感。

这套电磁理论,在物理学中,是与牛顿力学分庭抗礼的古典理论之一。如果以应用之广,经济价值之大而言,犹在牛顿力学之上。但也不能忘记,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中力之概念,电磁学也发生不了。电磁学中的各定律,也无法理解。因此,普通物理中,也必然先教力学再教电磁。

力学与电磁学被称为古典理论有两层意思:(1)它可以自圆其说,没有内在的矛盾。(2)但是到了廿世纪量子理论确立后,它们被修改了。力学后来被修改为量子力学,电磁学被修改为量子电动力学。然而,在原子之外,这两个古典理论仍是非常精确,故理工学生仍然不得不学它们。

回顾电磁学的历史,是很有趣的。一直到十八世纪中,电磁似乎只是一种新奇的玩具——科学与艺术一样,起步时都有游戏性质——但到了后来,其产生的结果,竟然改造了世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科学工作都有这样大的威力。也有些科学的成果令人不敢恭维。然而,科学有这样的可能,却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科学研究的终极原因。

参考文献。

1、倪光炯,李洪芳,近代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93。

2、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二版),266。

大学的论文篇二十

一、绪论。

题目。准确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所在,确定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是确定了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里指议论文),那么接下来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要为题目服务的,如果中间有偏差,就会出现文不符题的情况,那么整篇论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所谓的跑题,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确认自己的中心论点,以免事实论据不充分,导致文章没有说服力。

摘要。摘要是标题下面,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文字,文章的摘要里面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我们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二、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技巧问题。

(一)论文选题不深入。

一篇论文是否要其研究的价值,主要看论文的中心观点以及论文中用于佐证观点的材料,这就需要作者确定好自身论文研究的问题,一般论文的研究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二)文章论据不充分。

文章论据不充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有两种,一种是搜集查阅的资料相对太少,另一种就是搜集的资料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文章的观点。第一种很好解决,只要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手段,例如:网络、图书馆、调查问卷等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即可。第二种相对来说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在我们确定了中心论点之后,那么所运用到文章当中的事实论据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也都是与之相关,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中心突出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证明其中心论点。

(三)文章结构混乱。

确定题目和中心论点后,在很多资料的面前,许多作者都不清楚接下来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第一步应该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撰写文章时列出一个文章的大框,传统定义上来说也就是文章的提纲,但是现在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都会在撰写文章时,要求我们先撰写一份开题报告,这里面就是需要我们理清楚文章的大致思路了。

三、针对上诉的解决办法。

(一)以小见大的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一般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全面到全面的一个过程,一般我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这样写起来也相对会流畅一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加上自身所学的知识,大量的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确定起来的论文题目,就会比较好书写了。

(二)搜集、筛选资料。

通过收集得到的材料一开始没有必要都通读,可以先翻翻目录或索引,找出与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有关或紧密相连的章节。通过泛读,大致了解本论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和前景,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有几样事情需要做概括出与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现状,整理出毕业论文提纲或大致思路,熟悉基本的毕业论文格式与写作规范。

(三)写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有目的性。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导师能够判断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存在学术价值,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不完美,以便我们后续的论文,如果长篇符的直接撰写论文,其中就有可能产生许多的问题,修改的部分也相对会比开题报告麻烦,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省下导师的时间,也可以保证我们在撰写过程中不做无用功,所以撰写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现下各大高校为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都在论文撰写要求里面,要求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可见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保证开题报告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首先是“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这样导师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的研究的价值所在已经研究后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其次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再有就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参考文献”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这些东西也是要分清主次的,不要一味的罗列观点,那样对于开题报告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论文的基础观点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其中我们撰写开题报告的重点。只有分清主次,这样,文章结构与层次才能够清晰。一般的开题报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可能的创新之处;已有的研究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四、提高大学生写作技巧创新方法。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写出了荷叶个方面的美丽。

(二)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

[1]戎文慧,王颖,朱蓓,李娜.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03).

[2]张静.从1984-论文统计看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02).

[3]郦金花.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1,(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857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