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保护论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20:18:11
传承与保护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3 20:18:11     小编:FS文字使者

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挑战。总结要明确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并对自己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进行评价。保持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一

为了保护与传承霍山黄芽传统工艺技术,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每年霍山县茶业办对茶农户实行培训,分组进行传统工艺制作培训,组织茶农户学习传统黄芽茶制作工艺,那些头脑灵活、不愁销路的茶农户家庭制作黄芽毛茶,收入相当可观。霍山县政府茶将一些生产传统霍山黄芽的优秀茶农技师评选为霍山黄芽制作技艺传承人,由他们宣传并带领培训茶农户进行黄芽茶手工传统工艺的学习与发展。加强霍山黄芽“黄茶黄汤”品质的宣传,扭转消费者对黄色茶是陈茶的的观念,将黄芽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作为霍山茶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推广,赋予黄芽茶时尚、健康、高端的理念,突出传统黄芽茶口味更醇和的品质特点,同时在原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适当降低闷黄程度,使黄芽茶在原本黄色的基础上趋于绿色,满足部分消费者对茶“绿色”的喜好。

4霍山黄芽的发展对策。

(1)霍山县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大投资对霍山黄芽进行外界的宣传工作,多参加大型的茶业博览会、茶叶会议等,让外界更多人了解并认识黄芽茶,品尝黄芽茶,从而扩大消费范围,使霍山黄芽走出县域小范围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规范霍山县大别山绿色商城茶叶交易市场的交易秩序,打击茶叶商贩的不法行为,降低茶农户进入交易市场的成本,使更多的茶农户进入市场直接参与交易。比如,打击那些垄断商贩,蛮横无理的商贩,规范茶叶市场交易秩序,维护价格公平,对茶叶价格实行综合公平的评价体系,保护弱小茶农户的利益,使更多的茶农户直接进入市场。

(3)大力支持并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帮助广大茶农户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加强信息宣传和技术推广。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二

2010年11月1日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北省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省份,但少数民族人口仅约占总数人口的4%,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可见,河北省的语言环境属于典型的北方话,加之河北省环绕首都北京,使河北方言在语音、语调及词汇方面较其他方言区与普通话更接近。所以,河北人学起普通话来比较容易,且足够标准。普通话的推广减弱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活力,尤其是在分散的方言区和民族语言地域。

(二)传承体系缺乏规范性和连续性。

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要靠人去做,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在河北省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语言和以语言为媒介的“非遗”传承人多数是高龄者,有的年老体弱,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项目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中的河间歌诗,现在传承人年事已高,有难以为继之虞。青龙满族自治县约10万人口,但会讲满语的人极少。文化遗产传承渠道不畅,出现了家庭传承链脆弱、绝技面临失传,人口大规模迁徙、群体传承链断裂,教育趋于同质化、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使得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三)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该保护。

是否应该保护方言在社会上一直争论不休。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是语言分布区域民众所采用的交际工具,是传承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文化资源。一种语言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与之所承载的文化资源也随之殆尽。这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对方言的保护不容置疑。但反对保护方言的声音也很强烈,往往强调语言的一致性,语言一致可以有效地同化异族文化,维护国家的统一,却忽视了语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两种不同的观点势必影响语言政策的制定和相关问题的研究,甚至造成某些语言社群放弃方言的选择,使方言处于濒危状态。

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一种语言的活力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制度支持、经济力量和人口。多种语言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均应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为此,应制定相应的保护发展策略。

(一)制定语言政策,保护语言多样性。

语言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立法或政府手段制定的关于本国使用某一语言或某些语言的政策,包括国语、官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区域性语言使用的政策。政府应把制定地方、区域、国际的语言政策作为整个政策规划和资源管理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建立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保护与发展机构或语言中心来记载及保存语言,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使用者等各方面意见,合理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法》、《方言法》、《双语教育法》等法律规范文件,促进语言的维持保护和发展工作。向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团体、学校、少数民族自治政府提供专项基金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各省市具体情况补充和完善有关法律条文。目前河北省“非遗”四级名录中没有专门独立的语言类项目,虽然通过“非遗”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等文艺形式可以作为间接表达和传承语言的载体,但语言不等同于口头艺术,势必会导致其失去生命力。河北方言中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即便不能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至少应从本地保护开始,将其列入河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推动语言文化遗产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语言教育同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和民族的语言态度紧密相联。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是一种资源和财富,故应在教育体制中有所体现。如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参与进来,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党校的干部教育、扶贫中的扫盲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推进语言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开展普通话作为母语的教学,同时开展民族语言和方言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双语和双文化教育有利于挽救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鼓励所有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开设外语同样的方式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课程,与外语一样给予同等的学分。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课程教学中获得相应流利程度的学生颁发与外语教学相等的水平证书,高等学校将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水平证书作为外语水平证书同等证明予以承认。

(三)培养对语言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认同。

一门语言是一个文化类型的表述。所以,失去语言就等于失去文化,保护文化就必须保护语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方言地域文化的关键在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以维护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对于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域,开展双语和双文化教育相对容易一些,而对于像河北省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且方言使用者倾向于说普通话的地域,可以通过提高民族语言和方言使用者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社会声望,以提高其母语和方言的保护程度。河北方言见证了河北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的锐意进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燕赵文化,方言使用者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性。同时,在多元文化世界里,提高方言使用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使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和追求。

(四)整合保护与开发,传承语言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三

有关于中国传统,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每逢过年,商场里人山人海,人们都忙着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小朋友们也穿上了新衣服,外面发出了“砰砰”的鞭炮声。妈妈买了许许多多的礼花和鞭炮,在晚上8、9点的时候,美丽的礼花映在我的心底,使我心花怒放。

春节有许多习俗,而拜年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习俗之一,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中。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的意思。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爸爸、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现。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四

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受到保护,尤其对于少数族群与土著人的文化,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与特殊的保护,如同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一样,濒危文化如得不到及时抢救,它无法复制,无法克隆,也会从人类社会消失。”[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识别、认同各少数民族身份和发展历史过程的体现,也是各民族存在的基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维护各少数民族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文明的需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具有实践和理论双重意义的`命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少数民族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农业社会、手工经济、自然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和传播空间更加恶化,一些靠行为和口头教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消失,且这种状况有增无减。近几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被政府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夹缝中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保护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仍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建国后,我国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主要有《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部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等。[2]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立法方面有以下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滞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2)立法层次低。目前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规主要是地方立法和行政法规,这对国家来说缺少统一的、有号召力、法律效力强的立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未得到呼应和体现,缺少综合利用各种法律法规进行合理保护。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保护的现状也不理想,法规条例不够全面完善,法律保护严重缺失。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存续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承担着传承和保护的现实重任,同时也直观烘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着”的氛围。当下,尽管有很多地方政府破土动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政府政绩的需要,面子工程的存在不可避免,这就导致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多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重外形不重内在,限制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创新和传承。同时,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或基础设施根本不存在,或是配备了设施却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使得基础设施成为一种摆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缺少基础的土壤,不利于其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记忆,是少数民族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它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由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于生存的大多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物质资源比较匮乏。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展,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更加迅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代化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使得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始放弃传承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开始适应现代的生活,传统文化所遗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及信息资源被不断扭曲和改变。再加上现代社会文化娱乐的多样性,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族群文化传承载体自然减少。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五

我国民间艺术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传承,作为我国也是艺术精华的浓缩,其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同时对我国艺术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延续作用。我国民间艺术是经过几千年的累计和沉淀所慢慢形成的,时至今天,已经有戏剧、手工艺及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与传统的文物遗产的传承方式不同,它需要通过口口相传或传授技艺等形式来进行,因此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极大的意义。为了将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当前在其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工作上的深化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

从民间艺术自身魅力来说,它是实用性及审美性相融之后所诞生的艺术品,比如:剪纸、年画等。其审美价值和使用性同现今的创新艺术大同小异。所以,不光是从审美角度上来欣赏,还是从创作角度来评价,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灵感和来源,同时也是其艺术教育的基础。民间艺术凭借其自身文化价值为当前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化资源。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艺术的沿袭。

民间艺术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民间艺术有着很大的关系。现代艺术以民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民间生活习俗、传统道德思想及审美观的关注,继而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更多改变。比如说,民间传统习俗中春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贴窗花、贴对联代表喜庆,将“福”字倒贴暗喻福气到,这都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艺术设计中常常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到设计作品中。

大多数人认为民间艺术较为落伍、过时,但其实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因为民间艺术形式是百变的,它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有着极大的利用性。通过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我国现代设计领域带来更多创造源泉。注重和充分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精髓,通过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完美的交融,在现代艺术设计上加入可以使用的民间艺术,进而实现全面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同时让民间艺术的得到传承及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我国市场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更多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享受。民间艺术组织在民间艺术的有形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力。民间艺术组织当前主要可以分类两种:第一种是由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发起的团体组织,主要分为盈利性及非盈利性两种组织模式。第二种则是政府相关机构力量扶持所构成的民间组织形式。这种艺术团体缺乏约束性,整体较为松散,并且缺少未来规划和可靠资金保障。相对来说,政府扶持的民间组织中有较为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上较为缺乏,所以对于其未来发展也有着很大阻碍,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现今很多人对于民间艺术存在局限性,不愿参与这些团体组织,两种民间艺术团体组织无法实现有效融合,加上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民间艺术传统无法有效延续。

(二)民间艺术工艺自身缺陷。

首先,传承方式存在限制性。民间艺术中很多工艺艺术多偏好于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常会出现因继承者的去世而造成工艺失传。而且,民间艺术与其他行业来说,回报率较低,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因此,很多青年人不愿去学习传统民间艺术。其次,民间艺术缺乏创新性,结构单一。比如说,手工艺民间艺术产品,潍坊的年画和风筝,其出现至现在结构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因为携带起来不方便,使得潍坊地区的风筝销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时间一久,加上其工艺上缺乏创新性使之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想脱离,失去了其发展活力。

(三)缺乏有效机制良好的机制可以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鉴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上却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延续机制。

(1)民间艺术保护不够。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因此在后期保护工作上的压力较大,加上当地政府缺乏一定的.保护能力,使得民间艺术的保护效果不佳。有的地区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往往都过于注重保护形式,没有实质的保护力,无法为民间艺术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部分民间艺术逐渐趋于消失。

(2)缺乏资金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耗费较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因此,使得各地政府机构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在关于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上虽然颁布了各种法规、条例,尤其是多次强调对文化资产的整理,并在认定上有许多规定,然而对以何种法律机制和手段来进行的保护规定却很少。很多学者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建议多集中于怎样在保护框架下对民间文化进行传承的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保护措施,这就严重影响到民间艺术传承中所大会的中要经济价值。

中国文化随着经济进程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进程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当前发展局势,进而实现民间艺术同其它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创新。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要借助政府机关的力量进行民间艺术工作的传承与保护,改善和调整固化思想,加强传承区域同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民间艺术科学合理的推进与发展。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力量扶持,尽最大程度的为民间艺术争取资金补助及依附背景,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还要将民间艺术同当地相关机构有效结合,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为民间艺术拓展新市场获取新的生存空间。

民间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只有帮助民间艺术在经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比如说一些民间手工艺人,政府机构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力量将民间艺人推到市场中去,将优秀民间艺术魅力展现给众人,进而得到更多商家的青睐。与此同时可以将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到市场中去推广和营销,鼓励和提倡市场对民间艺术进行消费,将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今生活中去,同人们的生活节奏共同进退。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指导下,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整理、记录及文档保存,将民间艺术文化的基本信息存档。其次,对于具有发展性和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政府要构建相应的传承机制。可以设立专项相关法律文件,制定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构建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2)发挥民间力量。首先,通过大力倡导地方民间文化,提升传承及保护意识,进而督促和带动公众积极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为民间艺术提供群众力量。其次,借助新闻媒介力量,对民间艺术积极关注和推广,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有效措施。比如,以信阳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为例,可以成立相关活动团体,以信阳民间剪纸团、信阳民间舞狮团等形式,定期组织去学校、广场及其他活动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够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并传承下去,形成积极的认识观,为民间艺术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健全和完善传承者发掘机制,壮大民间艺术传承队伍。

民间艺术属于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者作为艺术传播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艺术传承者进行系统评估,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进而构建民间艺术传承者发掘机制,为民间艺术的扶持和保护奠定基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承者是不可分离的,群众可以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但民间艺术要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就必须依靠艺术传承者来进行。目前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人数不足,自身生存情况都较难更别提促进民间艺术发展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发掘和培养民间艺术传承者,依靠政府力量,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吸收到文化部门中,进而推动民间艺术同时代的共同进步。

民间艺术一般是特定区域或者是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但是每个人都应承担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开发。这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尊重民间艺术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不仅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还能发挥其价值。对于一些以不正当形式对民间艺术行为给予强制性的规制,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法律保护机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给予全面的法律保障。鉴于我国很多民间艺术传承地都处在较为偏远的地方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应很多原因导致民间艺术逐渐失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建立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激励体系,以保障艺术传承者一定的生活水平上,让其承担起当地民间艺术的重任,避免因后继无人而造成艺术消失的厄运。

四、结论。

民间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传承机制的合理设置及保护力度的大小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体状况。因此,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重要的任务,应积极发挥当地政府的职责和权利,以当地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推动民间艺术相产业化趋势转变,同时加强理论界和实践探讨界的研究,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扶持。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六

摘要:传统音乐的保护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化思潮使其有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国际化背景。在复杂的、充满矛盾和多维度的交流平台上,传统音乐的保护需要重点考虑:重点保护与全面平衡问题;传承将会面临的时间、空间缺失问题;局域音乐遗产的取舍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趋势交流平台传统音乐保护。

传统音乐的保护是当今我国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人们在经济大潮中向前大步迈进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我们身后的,甚至是身边的传统文化。经济政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传统的缺失这一负面影响更加凸显出来,我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渐减少并发生着不可更改的变化,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

全球化进程与趋势的三个特点是:第一,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进程。这不仅指全球化在多领域、多层面上发生,而且还指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化的,既有国家、种族、民族、国际组织、国内组织、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以及个人。第二,它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全球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统一的世界,但在实践上也为多样化与多元化的主体提供了实际上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第三,它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进程。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新旧事物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以及多种参与主体间的各种矛盾。

它们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以及国内共同体间的冲突,不同民族、种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等。因而,这样一个客观进程所形成的交流平台,必然会存在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拦,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便不可避免,或者是必须站在国际化而非个性化的平台上来与世界多种对象打交道。我们发现,这种平台正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以复杂的、充满矛盾和多维度的历史过程影响着我们,正如英语、欧洲古典音乐、西装、麦当劳、好莱坞、圣诞节、电脑硬软件,甚至经济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等代表不同国家民族特色的各个元素早在这一平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音乐也不列其外。因此,维护自己的文化,并使之成为全球化交流平台的一个因素,我们融入全球化交流平台的有效手段。

全球化交流平台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集合体。可以把它看作是大的、多级的、“完形”的、动态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所讨论的传统音乐也始终没有游离在这样的系统之外。这个系统包含来自任何一个参与全球化交流的国家的多个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平等的,平台层次也不会是绝对平衡。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音乐在保存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成为构成全世界音乐发展的元素。

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就要一定完全使其进入全球化交流平台中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平台就像一张网,它会把不符合全球化特点的东西筛选掉。而留在其中的东西,既可成为国际化视野下所认可的对象,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特点,并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有学者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很多见解。比如,树立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呼唤每个中国传统音乐从业者和传统音乐组织、传统音乐教育部门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界的责任;加快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才培养;强调知识产权和遗产的保护;批判地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以促进传统音乐全球化等。但是,笔者认为,从全球化背景下,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种类丰富多样,其形成缘由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种丰富多样的各类音乐活动有其特定的文化属性与内涵,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音乐文化活动的实际交流与操作方面,确实存在“适应”与“存活”的问题。比如,落后生产力下繁多小局域系统个性音乐文化的极多代表与先进生产力下的大局域系统中相对集中共性音乐文化的较少代表,在“适应”与“存活”方面必将表现出不同结果。农业社会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中的适应与演变或消失,这一现象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多地保留传统音乐的多种形态;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目前社会环境来确定传统音乐的保护重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全球化进程加快,虽然使我国快速进入国际同一平台,但是,仍存在着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快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是,只能靠逐步传承的传统文化,无法像经济模式的直接借用以促进经济发展那样跳跃式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面临断层的危机,这在城市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生产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跳跃式转变使传统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土壤与根基,或者不得不自我演变来适应新的土壤。笔者认为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传统音乐文化腹地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和研究,从而弥补时间、空间缺失的遗憾。

小范围局域文化在全球化地球村的视野下趋于淡化消失。在我国,多数传统音乐形态存在于小局域环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个别类型被发现并扶持发展,但终究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在保护传统音乐问题上,面临时间空间缺失、人力物力不足、传统音乐生存土壤缺乏的多种不利因素。所以,只能集中精力,首先强化成熟稳定的传统音乐文化,然后尽量有选择地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但真正全面保护所有现存传统音乐文化的这一理想化的目标似乎并不现实。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在世界全球化领跑的状况下,如何保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稳定发展,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2]巴里.阿克斯佛德(美)全球化.文化研究网-5.

[3]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2)9-17.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七

莱钢职工业余合唱团的歌手们在演唱无伴奏合唱山东民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渐成热潮。,国务院批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项目申报日渐成为一种文化语境,影响着我国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的提出到成为国际公约并在全世界推行,历时三十几年,便深入世界各国主流意识中。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品种,尽管每一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都有我国传统音乐的身影,但相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种类繁多,有幸入选而被法定保护的民间音乐仍属少数。非遗申报已成为影响我国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语境。政府、学界、民间艺人以及民众该以何种理念和行动对民间音乐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非遗申报成为文化语境当下,社会各界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非遗申报语境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因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而可分为非遗立项类、非遗规划类和边缘化类等三类分别对其保护与传承。

所谓非遗立项类,如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共有16项与民间音乐相关项目入选世界级非遗,在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近半数项目与民间音乐相关,加上更大数目的省级、市级和县级项目,非遗项目民间音乐的惊人数目令人关注。因此,尽管已获批项目的民间音乐品种都是急需保护的,但对其进行保护工作时仍要遵循良性保护的理念。

任何一个民间音乐品种获得非遗立项,政府职能部门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因此,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和后续投入,进行总结并制定后续保护与传承方案,不可将非遗立项获批当作地方招牌,过多追求商业价值,违背申报的初衷。

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引导体系,监管好相关的资金运作流程。地方政府可搭建平台,引入地方民间文化组织和地方高校人员,对非遗立项类民间音乐进行解读,将“静态”的非遗民间音乐转化为“动态”的文艺节目引入社区,将“乡土化”的民间音乐转化为特色教材引入校园,通过吸纳更多的受众逐步恢复此类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

非遗立项类民间音乐是亟待保护的音乐品种,同时也是相对成体系的音乐品种,地方高校可结合当地实际,将本区域内此类音乐品种整理编入教材,逐步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可先聘请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一方面开展讲座,提高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一方面将核心技艺传授于在岗教师,培养讲授后续非遗民间音乐的师资力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非遗项目一般性传承人的转变,从而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奠定更为宽广的传承基础。

非遗申报是一个长期而又繁琐的工作,它涉及到音乐品种的历史、现状、音乐本体、生存空间、仪式场域等方面。所谓非遗规划类,是指在申报过程中,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调配好非遗申报过程中各种力量,通过职能分工将申报相关事项加以完善,使其符合非遗申报的相关要求。

此类民间音乐在进行非遗申报的准备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调动好地方高校的相关科研力量。我国非常重视培养高校科研力量,每年都会有不同级别的社科类、艺术类基金项目投放地方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可搭建地方高校与基层文化单位的互动桥梁,引导地方高校科研力量集中精力对非遗规划内民间音乐进行细致、有序的田野工作,整理、挑选适合该音乐品种进行非遗申报的相关资料,提高前期准备工作的时效性。

随着民间音乐生存环境不断萎缩,民间音乐已不能为传习者带来必要的经济利益,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呈现青黄不接的现状。在如此情况下,高校教师适时的介入,有利于为民间音乐传承引入更高层次的一般性传承人,且不受经济因素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民间音乐传承人缺失的困境。高校科研力量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为此类民间音乐申报非遗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又使此类民间音乐的传承不至于仅依靠申报非遗项目这一条保护与传承之路。

所谓边缘化类是指,从某种程度上说,非遗申报这样一种语境可以促进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但并非所有的民间音乐都必须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去保护与传承。非遗申报毕竟只是一种途径,在此种语境中被“边缘化”的民间音乐应选择适合自身的传承途径去传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音乐都会吸收、利用当时的流行元素,这在琵琶、古筝等代表性民族乐器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民间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走到今天,都曾经历了无数次岁月的侵蚀与洗礼。民间音乐本身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自我修复力,在今天,仍有众多民间音乐活跃于民间,并逐渐接受了时下的一些流行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大群体的受众。这种现象,在中部省份的丧葬礼俗音乐中都有表现。传统的吹打班社在丧葬礼俗服务时,在传统仪式中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礼俗音乐传统;在融合邻里感情时,适时地引入了电子琴、架子鼓等现代乐器,从而吸引了青年一代的受众关注丧葬礼俗。

更多的民间音乐因不符合进行申报的硬性指标而被“边缘化”,并非完全是坏事,正是因为被“边缘化”,此类民间音乐才可以沿用数千年来不变的传承模式,通过自身的适应性与自我修复力去融入时代,传承于当下。在此过程中,职能部门可以在寻找适合进行非遗申报音乐品种的同时,理清当地被“边缘化”的音乐品种,为下一步的探索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基础,确保此类民间音乐在非遗申报的语境中不至于“被消亡”。同时,地方文化部门可与地方高校协同工作,让高校师生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记录此类音乐品种“边缘化”的演变过程,以寻找可行的传承之路。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八

我国古代传统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虽出自民间,却是我国民族创造力的展现,体现出我国民族独特的思维与文化意识。古代传统戏曲包含古典文学、古典戏剧学、古典音乐学等,处处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背景,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提倡以人为本。在现代文化这一主流趋势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出现很多问题,探究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保护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现代文化的含义。

现代文化可有效促进社会与个人的文化发展,若从历史方面来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连接,既是传统文化发展的起点,也是两种文化的连接点与临界点。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建设与社会密不可分,只有立足于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1]。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层面上看,现代文化实际上是先进文化,利用先进文化带动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现代文化作为主导,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有效地体现出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2.现代文化的特征。

现代文化具有现代性、多元性、价值性、开放性、超越性五个特征。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特质,将气派与时代有机融合;多元性体现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边疆文化的长期交流,并形成多元化与独特性的特色,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标杆;价值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的价值理念,是伟大的、自觉的文化特性,在发展进程中需要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开放性则为现代文化向人民的开放,并将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人的思维有机融合,利用宽阔的视野发现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超越性主要指文化的创造与超越,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未来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传统戏曲在传承中的问题。

1.反对创新,惧怕新艺术元素的引进。

针对当前传统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戏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反对的意见,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特征的留恋。同时,在传承创新时惧怕新艺术元素的引进,传承思想也仅从戏曲的自含性入手,不依赖外来元素。甚至部分民族倡导者面对传承过程中必须创新这一理念,无法有效做出客观判断,从而使其偏执心理导致传统戏曲的精髓无法得到展现。

2.漠视需求,违背传统艺术规律。

在传统戏曲传承中,存在听众地位下滑的现象,部分地区漠视听众的需求,从专家层面考虑戏曲的可传承性,从而导致听众对戏曲的印象逐渐低下。同时,在传承传统戏曲时,还存在对传统艺术规律违背的现象,将传统文化全面刨除,专注融入现代文化,导致传统戏曲依旧逐渐衰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随着历史长河逐渐没落。可以说,这样的传承是失败的,前者使听众不再被戏曲所吸引,后者则使戏曲成了无本之木。

三、现代文化视野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策略。

1.开放心态重视需求,促进艺术有机融合。

戏曲衰落的事实无法回避,因此需要对传统戏曲的传承重视起来,真正开放心态,重视听众需求,从而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传统戏曲传承的重点,首先,应是其灵魂,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需关注其变异性,从动态视角看待戏曲;其次,对将要消失的戏曲应尽快做好记录,针对老艺人做好访谈、录音等,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供研究、传承。对于尚未消失的戏曲,应努力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从而增强竞争力[2]。开放心态,促进其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推进戏曲的创新。但要注意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规律与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传承“灵魂”。此外,戏曲若想得到有效传承,必须与时代接轨,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听众,从而实现传承的目的。

2.结合古代戏曲表演规律,拓宽戏曲演出市场。

古代戏曲在表演时,演员的状态是生活的体现,既是感情的引入,又是技术的指导。戏曲具有较多的程式技巧,如台步、唱腔、眼神等,灵活使用这些技巧,有效塑造出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同时,戏曲表演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对客观生活进行夸张、美化式展现。其次,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唱腔具有真实与美感的特点。演唱者的唱腔力度的变化,展现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传承传统戏曲时,首先需要结合上述表演规律。此外,广阔的演出市场也是戏曲传承的重要途径,作为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出,不仅要将其立足点设置为乡村,还需扩展至各大城市,并创作、展现适合人民群众欣赏的戏曲,发挥戏曲丰富多彩的形式特点,既能反映出时代精神,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3.创新艺术思维,发掘传统戏曲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传统戏曲传承的一大重点内容,因此,创新艺术思维,发掘戏曲的文化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的文化价值可从思维方式、音乐形态、表现手法三个层面进行发掘。而经过探究,戏曲文化价值主要为哲学价值、音乐价值、表演价值。哲学价值主要为儒家与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传承时则需要保持艺术与道德的自然与统一。在艺术中充实道德内容,在道德中安定艺术内容,保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同时,哲学价值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文化提倡的思想相同,因此,在传承时需要将哲学思想与现代文化相融,促进戏曲的创新,推动戏曲的传承。音乐价值主要体现在戏曲的诗意与个体性,将虚静与和谐作为基础。表演价值则将视觉美与听觉美相融,将就刚柔并济、抑扬顿挫。

4.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

互联网是现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因此,可将传统戏曲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其现代化发展。在融合时,需要秉承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四类重点因素。用户思维与受众思维相同,在传承时需将受众,也就是听众作为基础,从其思维角度出发,在互联网中准确传播传统戏曲的艺术、剧种,给予听众一定的“参与权”,使其具有传承戏曲的责任与使命感[3]。简约思维主要指在传播戏曲文化时,可将复杂的戏曲内容简单化,越简单的内容越易被听众所接受。因此,可挑选剧目完整、内容集中的戏曲类别通过互联网传播给听众。大数据思维与平台思维主要指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剧场,并整合戏曲资源,提供听众搜索引擎,实现以人为本的针对化发展。

四、现代文化视野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保护方法。

在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正确,将传统文化认证为落后的封建事物,对其传承与保护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有吸纳外来文明,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传统文化不再传统,同时也失去了具有中国灵魂的文化价值。而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流传变化。戏曲的传播与保护则包括语言艺术、文化心理等方面。因此,需要消除偏见,保护传统戏曲,使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文化价值。在保护传统戏曲时,可利用口承式的传播策略进行。同时,还需将价值性较高的戏曲艺术予以珍藏,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此外,传统戏曲的保护还需依靠社会群体的支撑与参与,在发掘表演技艺、培养戏曲新人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群体对戏曲的认同度,从而对其全面保护。

五、结语。

古代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通过开放心态、拓宽戏曲演出市场、创新艺术思维、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等策略,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并利用文化价值的传承,促进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真正解决反对创新、模式需求此类传承问题,实现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对古代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春生.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j].大舞台,(4).

[2]尹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云南白族传统乡戏“吹吹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4).

[3]于海阔.当前戏曲传承与创新问题的理论反思[j].中州学刊,(7).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九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xxx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主编.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

[2]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集锦[m].知识产权出版社,.

[3]李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一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二

粤剧是广东的文化遗产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的规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粤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

第三条【保护对象】本规定的保护传承对象包括具有历史、美学、艺术价值的下列形式:

(二)粤剧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俗;。

(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乐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原料等制作技艺;。

(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

(四)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对象。

第四条【保护传承原则】粤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

第五条【纳入规划和预算】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应当加强对粤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将其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传承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第六条【主管体制】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保护传承工作。

第七条【专项规划措施】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粤剧保护规划、措施并报本级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粤剧资源调查】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或者保留权利外,粤剧资料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

调查粤剧资源,应当收集属于粤剧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和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予以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粤剧资源信息,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告知提供者。

第九条【粤剧资源保护清单】省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粤剧资源调查情况建立公布全省粤剧资源保护清单。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资源保护清单。

粤剧资源保护清单应当包含粤剧资源类别、具体项目名称、权利人、资源存续状况等内容。

粤剧资源保护清单适时进行调整和增补。调整和增补时应当注明对原清单调整、修改、增补、删除等调整方式的原因和理由。

列入粤剧资源保护清单的内容应当具有历史、美学、艺术价值,充分体现粤剧特点,并且不存在权属纠纷。

列入粤剧资源保护清单的程序,参照国家、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设立程序执行。具体办法由省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粤剧项目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认定粤剧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程序按照国家、省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粤剧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应当享受和履行国家、省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保护传承权利、职责、义务。

第十一条【传承人储备名单】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储备名单,由文化主管部门参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经费保障】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应当在年度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资金,落实粤剧保护传承保障经费,用于下列项目:

(二)挖掘整理、修改提升和复排演出传统粤剧代表性剧目、折子戏;。

(三)培养和引进粤剧人才;。

(四)粤剧研究、宣传、教育;。

(五)建设和维护粤剧演出、展示的场所、设施;。

(六)举办粤剧重大活动和开展粤剧国际、地区交流;。

(七)奖励在粤剧保护传承、理论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三条【粤剧历史记忆资料】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粤剧经典传统剧目抢救、粤剧名家从艺生涯口述历史和粤剧存续状况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复排演出粤剧经典传统剧目。

第十四条【对专业机构的支持】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粤剧保护传承相关机构、演出团体、博物馆、教育研究机构等单位的支持。

第十五条【粤剧保护传承队伍】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粤剧保护传承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代训等方式,培养粤剧保护、传承、传播等各类专业人才。

第十六条【展示场所设施】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保护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粤剧演出场所、设施,根据需要建设粤剧专题展示场所、设施。

第十七条【粤剧研究基地】省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认定粤剧研究基地,从事粤剧保护传承理论研究。

鼓励支持粤剧研究基地与粤剧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

第十八条【展示展演】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节庆文化活动、当地民俗活动等,组织在商贸中心(集市)、旅游景点、特色街区(乡镇)等集中展示展演粤剧艺术。

第十九条【政府购买】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开展以下活动:

(一)征集、购买优秀粤剧剧本;。

(二)组织粤剧优秀传统剧目惠民演出;。

(三)扶持社会组织、民营粤剧演出团体或者群众性粤剧团体的公益性演出;。

(四)开展粤剧理论研究。

第二十条【优秀粤剧剧本】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公开征集、整理改编、买断移植等方式扶持优秀粤剧剧本创作。

第二十一条【社会参与】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营业性演出团体、社会组织、私伙局等粤剧组织或者建设粤剧展示、传习场所,从事粤剧保护传承。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捐助等方式参与粤剧保护传承。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名家设立粤剧传习所、工作室等,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

第二十二条【依法从事活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营业性粤剧演出团体、社会组织的,应当依法取得文化主管部门或者社会组织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营业性粤剧演出团体、社会组织应当依法开展活动,不得侵犯其他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益。

第二十三条【普及宣传】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设立为“粤剧日”。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以专题专栏等方式普及、宣传、推广粤剧艺术。

第二十四条【学校教育研究】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粤剧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艺术、戏曲类院校或者学科应当全面系统开展粤剧艺术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二十五条【税收优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粤剧保护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经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用于粤剧保护传承的捐赠,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二十六条【合法权益保护】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保护营业性粤剧演出团体、粤剧社会组织、粤剧保护单位和粤剧代表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保护其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权益。

第二十七条【行政处分】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在粤剧保护传承工作中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行政处罚】未经行政许可擅自设立营业性粤剧演出团体、社会组织的,或者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的,或者侵犯其他权利人知识产权权益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的“物与物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恩格斯“两极相通”的辩证思维中、在新的时空中、在宏大叙述中,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主题,随之而来的即是在地球村落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着主体际大戏。民族和解、冲突与制衡越发揭示着人类生活的悲喜与平实。新的世界文化生态初露端倪。

人类总体性与整体性发展或许是无限发展宇宙中最为生动、最为复杂、最为悲壮的章节,这种丰富多彩、复杂多样构成了雄浑而又深厚的文化生态景观。以文化的名义,文化应是人的“定在”与“此在”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生活哲学层面上的复写、摄影、反映,它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遗传与变异或可作为文化传承与流变的根据。

穿越历史时空回眸文化发展线索,一切都成了思维中由“过去——现在——未来”穿成的实践事件之珠。散落的、连带的、破碎的、暗淡的、熠熠生辉的、光彩照人的……雷动着悠悠岁月之心,激荡着物我来去。

科学的严谨及求理求真流淌人文的血液,脉动人类的血脉,成为文化的风景,身心体悟可矣,何饶舌也。

给你身心,教你说话,育以读写,口传身授,格物致知,代代相传,语言、血脉、情感胜过几度风吹怒号、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文化的时空在于人类心灵的律动,心相通,心相异。

人类文化的座座古堡已经并正在经受着轮番洗礼。越发强大的商业帝国文化蚕食并营造新的古堡文明,诱惑人的身心,考验文化内外的守望。

人类文化的宗教情怀在此生活语境中日益凸显着其别具一格的先天优势,成为文化守望的“软实力”,商品拜物教几欲融入文化的核心圈层。世界舞台时刻演绎着“婴儿与洗澡水”的哲学新神话。

按照马恩的需要动力论,在红色文化主导的文明国度,面前的一切还不够疯狂,合力论控制着事态的发展。文化正按辩证的否定观引领总体性与整体性际遇。

身为父母所育,心为文化负载,脚踏大自然坚实的背脊,头顶苍穹的斑斓与绚丽,以文化的名义,探究文化之在,追问人类的命运。

如前所述,“文如其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规律同样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世界事物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多样性统一,人与动植物既各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又有其一致性。迄今,任何知识,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面前都是狭隘的、片面的、苍白的。沿着科学的线性逻辑,靠着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造就的人类理性,对文化与宗教的解释无疑是无力的,人类关于文化与宗教的认识也自然是有限的。

线性与非线性,混沌与分形,无序与有序,开放与闭合,人类理性在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进军注定是低效率高能耗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注定是笼统的易变的,人类理性只能被认为是社会的个人心灵进化的一个环节,人类活动亦不过是无限发展宇宙中“某一微型剧场短暂的综合汇演”。

品味这演出的姑且认为是西方人心中的上帝,中国人心中的老天爷,人类或可理解成生来即是为着他的“定在”与他的“此在”。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意义、价值、效益,先需叩问心灵与上苍,再行类聚之旨,如此日月轮回,概莫能外。

宗教作为文化的现象,根系于斯,融寓于斯。科学与宗教亦生之同源,秉承人类的本质、品格与禀赋,文化的发展,凯歌高唱,谷风劲吹。

科学、宗教、艺术……人类总体性与整体性上文化地生活,其主体性命运及主体际遇正经受新的拷问。同源同质、同源异质、同质异源的民族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对立统一下的新融合。

开放的世界,文化势必融合,亦在走向融合,融合是文化的理想境界,仅此而已。

各民族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在现实政治上是进行或将来时,但在一体化背景下,在经济与商业意义上已然成为过去时,以人的留守与流动为特征的时代,文化的守望、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流变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与民族国家面对的现实和情势。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沿着微观和宏观这两个相反的路径,不断走向极端和本原,走向复杂和综合。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揭示了生物学性状特征的遗传变异规律。根据孟德尔定律,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显然,此说对于研究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现象有着诸多启示。

首先,文化的传承根据在人,世系传承当为核心。血浓于水,血脉相连,血亲、血缘是文化传承的坚实之基;精心养育、把手习得、知书达礼,是文化化成天下的最根本途径。就中华文化而论,五千年的多民族族群的争斗与妥协,交往与通婚,磨合了大中华民族的禀赋、品格、个性与气质,是永葆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其次,中华文化根须深实、基础广泛、元素杂多,具备天然的抗倒伏品质,具备化成天下的历史条件和前提。由此,中华文化自然怀有“目的论”品格,具有海纳百川、汲养润物、尚仁顾人的豪迈气概。

再次,中华文化的枝节易于移植或嫁接,涉洋渡水,远播海外,气度不凡,溢于言表。

最后,中华文化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必将经历迎风送雨、观闪听雷的适应过程;鉴于前述特质、品格和气质,中华文化自然会吸纳各外来元素,走向人类文化的中心。根据遗传与变异原理,中华文化也必然经历传承和流变相辅相成的阵痛,必然会以更崭新的面貌闪亮登上人类文化的中心舞台。“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中华文化悲观主义者看不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优势,在暂居强势地位的西方民族文化(聚集着资本主义科技人文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元素)面前示人以悲观身段,诉之以诺诺话语,行之以阿谀逢迎;中华文化乐观主义者深谙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性格、品质、气度,以空前的自信喜迎这一千载难逢的文化普遍交锋的新纪元。

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是文化发育与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以人为本,以资源、能源、信息、机器、物流、人流为依托的全球经济运营为人类文化的新融合提供契机,中华文化也必将以新的气度新的姿态张扬自我。

[作者简介]王雷(1972-),男,河南淮阳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治理发愣功21。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四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材的考究。

更为重要的还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当完善是在周代,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对于这些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幼、尊卑之分,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请别人吃饭时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边的座位,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随便动碗筷。吃饭时,先请客人动筷子然后请老人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少夹一些。这才能体现出作为主人的文化素养。还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行为举止,如不要随意打嗝,吃鱼或骨头的时候应将鱼刺和骨头轻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张纸巾上。作为主人,可适当调节一下气氛,多和客人谈笑。作为客人,在离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请他吃饭。这些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礼仪,还展现了自己的文化之风,使别人对你印象良好。

对于餐具的考究,我国的文化也是很久远的。简单说一下筷子,作为东方的大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吃东西惯用刀叉,而国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广泛使用却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刀叉的历史仅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远得多。在古代,筷子作为方便夹菜的餐具开始广泛使用。到了后来,筷子还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物件。装饰豪华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贵的权利和丰厚的财力。到近后代,筷子已然成为了百姓们的餐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后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国人对于食品的做法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做法就诞生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个菜系。做法可简单地分为煎、炒、烧、煮、蒸、烤等几种方式。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其独特的做法可以称为一绝,菜式中正大气,平和养生,滋补身体,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国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烧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调味料,吃起来又麻又辣,使人充满激情。川菜始于秦汉年代,是特色的民间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而苏菜和闽菜都倾向于调汤调味,这两种菜的共同点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适。八大菜系的诞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到了顶峰,各种民间美食层出不穷,实乃大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五

我以为传承文化经典应该“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是因为它经典,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装载了文学大师的思想结晶以及他们对于时代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都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经过思考才慎重选取的,他们可能还会多次修改。如简奥斯汀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开始命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才修改,可见标题对于作者来说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肆意篡改标题时,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其经典之处。修改标题在错误的引导我们走向传承不正统的经典的道路。我认为经典的传承宁少需精,万不可求多而泛。

与此同时,传承文化应是出于本愿的一种自主的行为。博尔赫斯曾言:“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书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体的延伸,但书籍是记忆和思想的延伸。”既然书籍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只有真正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够使用自如。如果在阅读书籍时常带着一种痛苦的心绪,难免会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就学。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被网上的一些花边新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剧吸引,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如果没有主动想要去学习的想法,人心浮躁,还想拥有古人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恐怕是有点困难了。所谓“宁静而致远”。如果无法宁静,还怎么能够深入研读,选择其精华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应该追求汗牛充栋,而应追求韦编三绝,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假传承”。有一些人为了在当今社会显示其文化素养超脱常人往往喜欢捧着书本装样子,其实只是泛泛而览并未汲取到多少精华和养分,这样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阅读经典,就应该要传承大师独特有力之处,兴许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隐晦,或者其跨时代的文学历史意义。捧着书而不去阅读就像一个穷人坐到精美丰盛的一桌食物前连筷子都不屑于动一般。最后穷人只有饿死或者随意捡拾些残羹冷炙来勉强充饥。这样无谓的折磨是毫无意义且不必要的。

马尔克斯说过:“一旦人们到了只顾自己乘头等车厢,却用火车厢装运书籍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现代的人们有许多正在一步步将自己推送至深渊而不自知。只有我们拿起知识的武器,传承祖辈们的思想精髓与文化经典才能够武装自己,使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一个清静的小角落没有人侵入,保持着内心的本真,纯洁,使自己更加睿智。

传承与保护论文篇十六

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强化教师劳动纪律观念,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人人争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信念的塑造者。

组织全室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科学教育发展观,努力在教学岗位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廉政教育,严格自律,为人师表,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医护人才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xx年工作要点》和《体臣卫校20xx/2008(二)教学工作意见》,发挥主人翁的姿态,立足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业务教研活动,充分认识“我”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比,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1、教研组、课程组负责人认真组织同课程老师集体备课。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调动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目标共同,资料共用,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遵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同年级同专业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考核方法,把好质量关。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优化课堂教学。讲清难点,突出重点,科学筛选信息与习题,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各科老师要根据课程特色和任教班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以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后要及时认真批改,原则上要求全收全改。要有批改记录和成绩记载。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讲评,不合格作业要订正或退回重做。学科主任、教研组长、课程组负责人等临时抽查,以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

4、认真实施“青蓝工程”,做好“帮传带”工作。充分发挥高级讲师、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率作用,加强彼此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5、切实落实新的学生奖学金评比制度,实行教考分离,严格出卷(a、b卷)、监考、阅卷,平时教学量化考核、公平打分,及时汇总计算各项明细成绩,并向上交学生科、教务科,为客观、公正奖惩学生提供依据。

6、成绩考核应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并充分考虑生源学习状况命题,并按学分制管理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命题,认真做好命题、监考、阅卷、评定成绩,质量分析等环节。

1、开展组内、同课程老师随堂听课,欢迎其它课程老师随时听课,互相观摩学习、讨论交流。

2、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力争开设优质教学公开课、示范课,力求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真正达到优质、示范的作用。

3、所有入校不满三年的教师分别开设定级汇报课、师徒汇报课、结业汇报课,师傅要精心指导,徒弟要虚心学习、精心备授,籍此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能力。

4、拥有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争取开设一次讲座或一门选修课。特别是要争取克服困难,把选修课开出来。

1、化学、物理、计算机、体育课程常规实践要求比较高,有实验、操作、体育锻炼等。提高对实验指导老师的要求,经常检查实验课的开设情况,切实开好实验课,锻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政文外教研组则面临着更繁重的社会实践任务。在学校给与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三个组要积极开发社会实践项目,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其社会活动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将经费用在实处,用出效应。

3、化学教研组要合理利用下拨经费,加紧检验高职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完善。

4、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多媒体教室、办公室、化学实验室、体育组都有大量规中设备、器材以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是学校重点实验实训场所,必须做好各办公场所特别是化学、计算机实验、实训场所的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工作,确保财产、人身安全。计算机教研组的老师要做好机房维护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切实贯彻中央九号文件精神,把学生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汉族不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加强体育教法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康活动,科学安排教学、训练内容,认真组织好课外活动,发动所有班级将“阳光一小时”工程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1、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取舍、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

语文教研组努力实践语文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课程改革精神,探讨两者的最佳结合点。07级全年级、08级高职继续使用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08级中专开始使用部版新教材。着重教材研究。

英语组探讨和研究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将双语专业教程校本教材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化学组继续完善江苏省卫生职业学校化学教材配套光盘的制作,完成众多ppt课件和实验图片动画视频的制作,力争拿出高质量的教学配套用光盘。

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德育组努力改进单向灌输现象,多营造仿真情境教学氛围,想办法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社会、认识社会。

英语组继续实施分层教学(涉外06级试行),办好英语广播台,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3、开展社会实践。政文外三个教研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组拟定下社区和医院,开展“社区医护服务需求调查”以及医院对临床护士素质要求的调查。英语组将争取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其他卫校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的机会以及进入具体情景操练、运用所学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机会。

4、加强继续学习。积极参加校外教研会议、教研活动,认真听取各类学术报告和讲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新方法,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

5、积极总结教学、教育经验,学习教育名著,撰写论文,申报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积极向《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投稿。及时报道教学研究方面的讯息。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经常会被要求为专业建设服务,做好学生社团及社会考试(如文学社、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等工作,如政治、语文、英语老师为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护生英语水平大赛辅导参赛学生等。特别是计算机、英语两大教研组,每年还要完成规定的校内教学服务、社会考试服务工作。

英语组老师要根据本校“学生职业资格能力达标”要求,认真做好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和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mets)的组织、报名、教学和考试工作。需要关注光华护士基金“赴英带薪实习”学生的生活、学习,以便为学校以后的工作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749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