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21:08:09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模板22篇)
时间:2023-12-13 21:08:09     小编:MJ笔神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升自我。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一

微积分基本上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数学课程的特点外,微积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经济学、力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微积分的重要表现作用。

计算机的出现更是拓展了微积分的应用范围[1]。

微积分概念的产生是在函数概念产生之后,除了在大学数学学习中微积分占据重要地位,在我们的生活应用过程中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微积分是数学的一项伟大创造。

1.大学教学中微积分的应用。

现有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学习都将微积分知识纳入了学习范畴,以下简单的对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微积分应用进行阐述。

1.1数学建模中的微积分应用。

我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把一个抽象的生活问题使用具体的数学模型做简化和假设,之后再运算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应对方案,这个就是数学建模中的现实性。

在过去的数学应用过程中,人们使用微积分构建了多个数学模型,并且收获了极大的科学贡献。

好比牛顿就是借助自己研究的微积分而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成就可以看成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数学模型,除此之外,道格拉斯所生产的函数也是从微积分的理论上衍生而来的。

这些伟大的现实性案例,都表明了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微积分的`重要作用。

1.2微积分使用在等式证明。

像是微积分当中的中值定理、函数的增减性、极值的判定发和定积分性质等等,都让其在等式证明过程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使用微积分能够实现等式的简化作用,降低了使用普通方法证明时的技巧性作用和难度,因此求证起来更加容易[2]。

1.3微积分使用在函数的变化形态和作图。

在函数理解的过程中,函数图像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因为函数图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一个整体函数说明的过程中,需要绘制出必要的函数图像。

传统函数制图方式使用的是多点手绘法的方式,可是一般这种制图方式都很粗糙,只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反映部分函数,无法将函数的细节性特点体现。

可是使用导数工具的时候,能够切实的实现函数的增减和极值计算等一些准确关键点的判定,而能够将函数的图像以较为准确的方式反映。

但是导数和微分概念相近,这也属于微积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2.1微积分使用在投资决策过程中。

一些常规的经济问题使用初等数学就可以解决,但是在遇到了复杂的投资决策活动时,初等数学知识的作用程度还是存在局限性的。

以下列举一种投资决策问题,每年有固定的资金以均匀的方式进入银行,这样计算n年以后的现金总值,就可以使用定积分的方式求解。

而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必然会将资金的时间成本纳入考虑范围,这在无形中就会扩大投资决策的不可知性,可是利用微积分做此项问题的考虑,则能够让投资活动更加的理性和可靠,有助于风险性因素的减少,提升现实报酬。

2.2微积分使用在物理应用过程中。

就恒力的做功问题来说,可以使用共识直接求得结果,但是就变力来说,却无法直接使用公式求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使用微积分无限细分位移,这样被细分之后的最小单位便是恒力,之后再依照公式求解,最后将每个小单位上的功进行无限求和,就能够得到变力做的总功[3]。

在求解直接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示为x=vt(位移=平均速度×时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匀速,物体的速度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那么该如何求解位移呢。

可以在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使用微积分,将物体运动的时间做无限细化处理,在无限细化的单位内,物体速度的变化是非常微小的,这样就能够把物体当成是匀速运动处理,之后再使用公式把求出每个位移之和,就能够把总位移解答得出了。

2.3微积分使用在历史应用过程中。

历史学习需要记住的时间线很细致,很多人学习历史都表示难以顺利的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记清楚,可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微积分的方式。

首先做一条横线代表时间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之后再使用无限分割思想把这些年代区分开,每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件标志性事件和重大变革等详细注明,之后再将每个部分的核心、组成等掌握清楚,就能够顺利的掌握好历史这么学科。

虽然这种方式无法永远记住历史事件,可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使用微积分思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楚掌握好某种事件的大致发展框架,这就是在历史应用过程中微积分的作用。

3.结语。

微积分教学不但是现代大学高等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各种交叉学科中的重要组成。

所以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等数学微积分的教学,提升微积分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性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高校微积分教学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是只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求知探索,找寻有效的微积分教学方式,一定能够让微积分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

并且在提升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拓展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现扩大微积分应用范围的目的。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二

在实际生活中的其实有许多数学问题,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就像老师说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的数学更加生动有趣,不像书本上的数学枯燥无味。在生活中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答问题能使我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秋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秋游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去秋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明:“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我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秋游购物方案设计在我们的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又说:“同学们,你们为秋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我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老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利用双体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但现在却成了我们交谈的热点。有时我们在具体讨论线路时,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仅提高了自己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能从中了解了社会。

老师曾说过要体会“数学之美”,是的在数学中我们发现了数学的严密之美,感受到数学图形的对称之美,更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让我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美。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4月。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五

我有许多秘密,说个给你听听——瓦房的秘密,嘿嘿,失望吧?我的秘密保密。

“大家快出去,这屋顶不安全!”我慌忙地叫道。大家也惊慌起来,不知所措。

老师安抚大家说:“同学们,不要慌,屋顶现在不会塌的,屋顶上的木头还完好无损呢?”

“老师,木头好好的也不一定就能撑得住啊?”我不解地说。

“大家仔细看看中间的木头是怎么搭的?”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一个个都睁大眼睛向上看去,并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

“对,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此屋顶不易变形,安全性也就高了。对吧,老师?”我不禁问道。

“建筑者就是充分利用三角形这一稳定性,来加强屋顶的稳固性的。”

原来瓦屋保存到现在的秘密就在这儿啊!

细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自行车的脚撑,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等等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给它们投了一份份不易倒塌的安全保险。数学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我可得努力学好数学,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六

小学数学论文具有类型多样、形式活泼等特点,有的侧重于经验的总结,实验结果的阐述,包括实验过程、手段、方法和结果的记录;有的侧重于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提出,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证和应用等。但不论哪类论文,主要由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就是论文的总题目,是文章基本内容的缩影,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所以拟定标题应该力求简短、明确、质朴、醒目,既要防止太冗长,又要避免太概括,使人不明了;既要防止文不对题或过于陈旧,又要避免追求新颖、空泛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摘要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成果或价值等,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貌。所以摘要应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能独立使用。

前言也称引言或绪言,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或起点,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的意义或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应力求实事求是,既不可拔高,也不可贬低或过分谦虚。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作为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所占篇幅较大,有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小标题,应力求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创新性,同时条理要清楚,文字应通俗简明。

结论是对正文中所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出基本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结论作为理论分析和实验的逻辑发展,是论述的概括集中和升华,由局部到一般,由具体事实、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是整篇论文的归宿,所以应力求完整、准确、鲜明,还应如实指出本理论的使用范围和成果的意义,以及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依据,其中包括撰写该论文所参考的书籍(作者姓名、书名、版次、页数、出版者、出版年份)或期刊(作者姓名、标题、刊物名称、卷或期、页数、年份)。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七

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中学数学的某些问题又会更深刻、更全面。下面小编整理的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格式,欢迎来参考!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就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就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数学就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就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就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罗巴切夫斯基。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就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就是谁?比你矮的人就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就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就是太丰富了,生活就是数学的归宿,也就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就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就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就像物理学,逻辑学,天体学,心理学等一样数学就是哲学中所诞生的一门学科。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建立起了以数学方式的哲学思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数学就是一切的本源及结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复兴后机械论者们和精细科学支持者们逐步建立了近代数学体系。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而就是把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就是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获得了足够丰富事实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就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就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就是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就是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条件。

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1]本站《让数学回归生活_数学》。

[2]张景中.数学与哲学。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八

曾听过杭州胜利小学校长的报告,颇有感想。孙校长讲到一个具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显然,这个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他只是无意之间在数学与生活中画上了一条鸿沟,将数学与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了。相反的他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甚至可能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孩子,并且相信也是在我们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的一类学生。对于此类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及时对症下药,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跨越这道鸿沟,那么他们的思维定然会豁然开朗。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的五大点,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孙校长在教那位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他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对了,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二、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巡巡诱导。

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三、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1][2][3]。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九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

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数学生活化;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知识,让生活数学化。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

情境教学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解决问题。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也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20米长的材料,让你垒一个矩形猪圈,怎样设计猪圈的长和宽,才能使所垒猪圈的面积最大?”这样,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课堂,把数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第5期。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一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效而言,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现代技术教育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与调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应用的现实意义不凸显等问题还是很突出。[1]本文便针对现在对外汉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角度予以分析,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作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探讨与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更加直观地呈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教师在现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体现着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多元化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深化了对外汉语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记忆与更深刻地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汉语教学中为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成就感中由“被动”变得“主动”,自己去“吸取”知识的目的。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直接讲词汇与学生直接背汉语词汇。如果有了成就感这一思维支配的.前提,就会对对外汉语知识主动有兴趣去追求,即使是对外汉语成绩不好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他感受到成功的一面,并且加以奖赏,便是对某个对外汉语知识获得满意解答的关键情感因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进而推动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可以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把握好创设情境教学这样的核心与主线,从而也能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学生有更大的兴趣与热情去探索对外汉语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知识教学的始终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并能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原则指导下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这样在学好对外汉语知识的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凸显是巨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也就能真正的实现。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育中能够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来提高汉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可以利用动画、视频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增加,学习会变得积极而主动,这对对外汉语的词汇的理解与枯燥的学习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把握好直观性的第一兴奋中枢,编排系统的变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所学的知识,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就很重视情感的教学,例如,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感.[1]用问答的编排设计去激发同学的思考,每一章节会设计一个小问题,这样学习会自掘地带着问题去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知识的渴求,然后一章节的知识都是验证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一)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不同于语文学科,对外汉语学科强调的是教好外国学生汉语的词汇与不同文化语言的把握,但是无论哪种教学内容的呈现于知识点的掌握,都要有实用性为原则,应当以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出发点与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且因为实用性较强,实用的运用去验证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期间就要增强学生对对外汉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对外汉语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自觉的追求知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学的课件中直观与精美的呈现知识,对于学生的掌握与理解知识帮助是及其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与优美,突出重点与难点,知识虽然充满了枯燥与乏味,但是成功的喜悦会将所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避免过分追求华丽性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句话正是对于对外汉语知识学习实用性的最为真实所在。

(二)科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因学科本身课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探究方法与态度的科学性、难度性很大,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产生为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学科的教学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把握不够,包括对于了解学习对外汉语知识的科学态度、遵循的科学性原则把握不够,自主探究的兴趣等,教师只是侧重对于对外汉语知识的教学,现在的对外汉语知识教学,脱离了情感教学的把握,对于学生,本来就对对外汉语的兴趣不强,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一定的认知,思维上也没有一定形成如何去学习。都是学习对外汉语学科中与教学目标质量要求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与否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及其教学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原则有必要有很大提升,在掌握汉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汉语国际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数学的教学,一定要有所创新以及有所改革,并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关系对外汉语生是否能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将现代教育技范给对外汉语学生,将现代教育技术原则渗透到学科的始终,并发挥最好的作用,引导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直观形象地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在教学课堂上创建教学的情境,让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能得到最好的展示,增加教学探究性以及优化,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内容示范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3]语文学杜芳,对外汉语语音数字化课堂教学.2010刊(对外汉语教育与教学)。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不可避免的受到自媒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自媒体营销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且具体地研究了自媒体营销给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然后,分析了旅游营销应用自媒体工具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自媒体时代下旅游营销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旅游;营销。

一、自媒体的兴起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报纸、广播、杂志和电视为传播途径的传统旅游营销模式,正在受到以微信、微博、直播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早在就对自媒体给出了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媒体指的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方式,把自己获取的信息或者自己过滤处理的内容转播给其他人。自媒体当前主要的传播平台就是微信等各类软件客户端[2]。自媒体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媒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3]。第一,进入门槛低,大量的个人都进入了自媒体的行业,出现了许许多多个人的自媒体品牌。第二、的监管法规不完善,无法平息屡屡爆出的信任危机。第三,专业化的水平不够,以社交平台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自媒体有着很强的个人特质而不是企业品牌,自媒体的水准参差不齐,不能像企业品牌一样进行专业化的运用。

二、旅游业传统的营销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一)旅游业传统营销模式。

旅游市场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和其他组织为营利为目的,通过对旅游产品的构思、定价、促销分销的计划与执行、以满足旅游需求并且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4]。旅游市场营销由于旅和游产品本身的季节性、同质性、无形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旅游营销除了具有一般市场营销学的内涵与特征还有自身显著的特征。

(二)旅游业传统营销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存在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生产观念导向,就我国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旅游市场仍然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旅游产品的提供商的思维仍然处在老旧的“以产定销”的发展理念,比较流行所谓的“我能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二是产品观念导向,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在宣传的时候主要都在推荐旅游景点、酒店、餐饮服务、交通工具、餐饮服务等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实际上,面对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今天,传统的旅游销售模式对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旅客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够。三是推销观念导向,传统旅游营销模式特别强调组织人员主动出动去街道或者公共场合进行推销活动,但是,同质性的推销活动的相互之间的替代性很强,游客对于同质性的推销活动选择的余地很多。这个时候,就算是不遗余力的推销活动,对于游客来说还是销路不对的非渴求产品,甚至对于同质性极强的过剩旅游产品,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模式的不足不断显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传统的营销模式难以直接接触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一代,生活、工作严重依赖互联网,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传统的电视等媒介无法直接与年轻人接触,传统营销模式这种限制严重制约旅游营销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效果。其二,地域限制大,传统的营销类似宣传广告等,往往只能覆盖周围几公里的区域。对于距离较远的地方居民来说,交通成本较高。因此,旅游宣传产品这种营销方式受到了地域极大制约。其三,营销成本高,传统营销主要定位在“实体营销”。这类营销方式,第一步就需要有一个实体旅社店面,然后店面花费雇佣一定的数量的推销员出去主动推销,一旦这种宣传安排不当,营销活动就无法充分展开,这种情况下这种营销投入就会变成一种“盲目性投入”,并且这类营销成本金额往往是巨大的。现实中各类旅社为了挽回这种营销投入损失就会把这类投入成本作为旅游产品成本转接到游客身上。由此可见,传统旅游营销的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弱。

(一)自媒体给传统旅游营销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的兴起大量的花费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所推广的大量的旅游宣传产品的实际收益下降,自媒体对传统旅游营销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媒体挑战传统旅游营销的公信力,以网络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成为几乎“零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旅客都能够成为自媒体发布信息。就技术角度来看,自媒体这种互联网特性就决定了用户发布的相关信息内容完全不受到权威部门的控制,比如用户自身的旅游体验。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对于信息的筛选和组织的权力受到严重的挑战。二是自媒体能够让旅客成为新闻源,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的专业工作人员利用集团优势以及技术支持,方便他们在世界各地对旅游景点进行的宣传。然而,播客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旅游宣传的主要方式。三是微内容对传统营销模式的挑战,微内容是现对于传统旅游营销模式的巨内容而言的,巨内容就是传统营销模式的主体内容,主要体验的旅游景区整体的特色、亮点等内容。然而,在自媒体主要表现的是旅客个体的实际体验,表现的内容是旅游过程中具体的场景、餐饮或者购物体验。

自媒体对于传统的挑战也给传统的旅游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自媒体真是由于自身的`网络表达方式的便捷以及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化”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自媒体这一公众舆论平台本身存在的缺陷。现实中往往一条相关的自媒体爆出未经核实的信息,经由“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的恶意转发,成为以几何级数扩展的流言,自媒体这种营销方式往往会造成网络的疯传。因此,自媒体这种营销方式传播的信息的可靠性不强。而传统的营销方式仍然能够拥有较为可靠的公信力。对于民众来为说以广播电视、报纸为首的传统营销方式还是更为可靠。第二、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专业性。而新兴自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专业性不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的接收终端在变化,传统的传输渠道在改变,但是专业优质的信息内容才能真正产生最大价值,才能获得最多的用户和最大的市场。虽然自媒体每天都能发布海量的信息,但是由于几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特点往往导致自媒体发布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并且这些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特征。而传统旅游营销模式拥有分布合理的信息渠道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队伍,对旅游当地的特色具有较强的深度解读能力,传统营销方式的专业化能力却是自媒体所完全无法企及的。

(三)旅游营销应用自媒体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的不足表现在缺少受众、用户反馈不足以及投入成本较高。而把自媒体这一新兴传播方式运用在旅游营销中可以很好的克服以上传统旅游营销方式的不足,具体来说旅游营销应用自媒体具有以下四点优势。一是,可以创新传统旅游营销的传播方式,将更多的旅游信息发布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上,可以增加受众的规模,特别是可以增加年轻人的规模,直接提升旅游营销的宣传效果。二是可以搭建起一个更加灵活便携的信息交流平台,而旅客通过在平台的及时的参与和互动能够获得互动的满足感,与此同时,这种旅游营销方式能够增强游客的认同感。三是营销组织方丰富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拓宽了获取游客信息的渠道。再经过专业人员的信息加工,及时将相关信息和案例推广宣传,这也大大的加强了宣传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提升了旅游宣传的实际效果。四是可以降低旅游营销的运营成本,旅游营销的自媒体的建设完成可以持续性进行运营宣传,持续性对受众传播营销信息,而不是像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一样的一次投入,从长期来看分摊了自媒体的建设成本整体上降低了旅游营销的成本。由此看来,实现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和自媒体的融合能够丰富传统旅游营销模式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并且能够提高传播受众的参与度和满足感,并且降低旅游营销的成本,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传统旅游营销方式的实际影响力和效果。

(一)完善认证机制,增加可信度。

当前传统旅游营销模式的认可度不高,民众对于屡屡爆出的旅游的虚假宣传仍然触目惊心,应该建立起行业的认证机制,通过引入可信的第三方提供可靠的认证服务,增强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宣传的可信度,例如,建设相应的品牌认证机制或者评价体系,提升民众对旅游宣传的信任和认可,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需要有足够的可信度才能真正地能和自媒体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建设产业服务链条,提高系列服务。

游客从旅游过程开始到结束,需要各类各样的行业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自媒体时代下旅游营销营销,更需要把相关的自媒体平台实现整合,包括旅游景点、交通、餐饮和文娱项目等等,实现一系列自媒体平台的服务,例如:建设一系列的自媒体平台,从游客最开始的出行,到其中的游览,游览过程中的餐饮以及住宿,都要有相应的自媒体进行介绍和宣传,形成一系列的自媒体栏目进行接力宣传,给游客提供完善周全的服务。

(三)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自媒体时代下旅游营销不断的从宏观走向微观,需要整个行业联合起来加强自律,进行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内相互监督,降低虚假自媒体信息的出现和散布。并且,应该建设成立专业的自媒体旅游营销公司,集团化运营自媒体,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体系化的品牌进行建设和运营,形成统一的品牌打入市场,形成品牌效应,更好的解决自媒体当前严重依赖个人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品牌旗下其他自媒体的建设和运营水平,提升游客对旅游宣传的亲切度,提升整体的旅游营销效果,实现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期。

[4]王亮,王新亮.旅游市场营销[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三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室为教师摆脱枯燥的讲解和繁琐的实验提供了可能,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发共享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与做法。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

1.教学中的感知过程。传统教学从教材的感知、理解到知识的巩固、运用,形成了一个线性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离不开板书、口授,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自然是教师的板书、语言及课本上的知识,抑制了学生的第三思维空间,显出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过于简单化的倾向,过份强调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固定模式,不易将一个抽象、复杂、不易感知的事物化为具体、简单、易认识的事物。

3.教学过程的三位一体。传统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一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中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由于动手、动口、动脑少了,就谈不上主动进行学习。

1.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等多种教育手段为一体,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对信息载体处理的多样性、对信息媒体操作的交互性及对多种信息媒体处理的集成性的特点,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线形式,将一些原本抽象、不易感知的课本内容以声、视、图的立体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起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改革传统教学愈来愈显得必要。

2.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把这一巨大的变化叫做“信息革命”,它比起因蒸汽机的发明而引起的工业革命势头更猛,影响也更深远。这场信息革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下面这段话来概括这种影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教育,必将促进教育的极大发展,它带来的将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

3.教学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设计。这意味着教学技术中心的任务已从单纯的媒体制作转向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也从松散型转向紧凑型。这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转变,也是电教的一次机遇,抓住这次机遇,及时转变观念,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有可能占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地位。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它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

1.不能变“人灌”为“机灌”。

2.主次不能颠倒。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时,以展示内容为主,无形中淡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课件的制作时要尽量避免将黑板内容挪到电脑屏幕上这种现象的发生,课件设计中要多安排一些师生交互的内容。

3.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了实质。在内容与形式这个问题上,刚开始制作课件时,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上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好分寸,宁精勿滥;在制作上要掌握好音效、动画使用的度。在制作过程中,哪些内容只是一般性展示给学生看的,哪些是要重点强调的,哪些是创设情境、制造气氛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

4.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无所不能,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任何课题,只要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先进教育技术,其作用得到了广大学校和教师的肯定。但由此而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无所不能,只要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有人认为,一节课如果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不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时髦。事实上,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这是首要的因素;其次,要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于生命力的学生,因此教学中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直观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拓教学思路,为教师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教法提供了可能,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四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五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使使教学信息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可用电脑设计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由于借助多媒体动画教学,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争抢着发言,要帮助教师整理货架。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借助电教手段,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能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突破重难点,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重点。教材中虽然安排了图形来说明知识是怎样构成的,可图形的变化都停留在静止状态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以动态效果将图示演示出来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可对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形四边形的过程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便能清晰地观察到这两个三角形是如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也能明白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学生已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由此推导就能很容易的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通过这种形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重难点,效果是很明显的。它可以化难为易,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数学美的境地,鲜明的色彩、规律的线条、巧妙的转化,都能产生一种完美的视觉效应,能使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

三、借助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将大量时间花在数学概念解释、板书、作图等方面,学生的练习时间和实践时间极少,而经过多媒体优化的课堂教学呈现的信息量更大,更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图,一共有六幅。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这六幅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在看动画过程中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将生活与实践结合,知道一天中有早上7时,也有晚上7时。这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够更快、更深地理解,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四、借助电教反馈,优化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及时、高容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反馈,能更形象、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加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练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练习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好可以给练习增添趣味性,使学生有完成练习题的强烈欲望,从而有助于练习效果的强化。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练习设计中,用森林王国的小兔子引出练习题,并在学生回答正确时,由小兔子点头示意并表扬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且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媒体(挂图、课本、小黑板)的限制,以随机、灵活、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它的表现能力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时有效地应用电教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数学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六

“自媒体”度娘解释: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通过一个媒介或者终端(电脑,手机等)就可以成为一种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来你是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报纸,杂志等获取信息咨询,而如今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方式变得如此简单、廉价,你只需要有手机或者电脑,安装一个软件,那么新闻、财经等任何信息咨询你都可以随时随地零成本获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自媒体随即产生,爆炸式的信息许多网民无从下手,更倾向于让一个媒介来筛选整合信息,从而让网民选择他们想要的`比较高质量的信息咨询。《罗辑思维》、《晓说》等一系列自媒体节目便是如此。

吴晓波在锵锵三人行里面谈到,自媒体再造了观众和媒体的关系。因为在传统媒体中,电视节目你看收视率,报纸杂志你看发行量,其实对于观众和读者的市场传统媒体只能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把握,自媒体中你通过你的公众号,你便可以知道你的关注者有多少人,每天发的文章有多少人点开来阅读,有多少人,男女比例又是多少,你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大数据时代。

自媒体的盈利模式几年前也在积极探索,初期几乎是无盈利状态,当你的观众多了,粉丝聚集起来,有固定关注者,才会让盈利变由可能变为现实。《罗辑思维》逐渐到后来和有道云笔记进行了广告合作;而其开创的会员模式再一次让大家看到自媒体盈利的巨大空间,《罗辑思维》目公众号关注者200多万,首次开放付费会员名额6小时售罄,入账160万,而这仅仅是开始。《晓说》初期也是无盈利状态,看的人多了,广告商觉得,咦,可以进行合作,便也开始逐渐盈利。还有微博上的“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也是如此。

我记得有一次问朋友,你家现在还订报纸吗?我朋友回答道,都什么年代了!还看报纸?没错,在智能终端如此铺天盖地的今天,在信息咨询获取如此便捷的时代,保持清醒,保持怀疑,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消化信息,充实丰富自己,而不是被信息。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七

恰当使用投影辅助教学可以在普通的室内使用,课前制片,操作简便,书写自如,易移动,集体用。图文直观,节省时间。

信息量有限,不能连续地展示图象,缺乏动感,不能配音。可面对学生操作,可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便于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随时在图上添加重点和细节。

恰当使用录像辅助教学课前录制,声像真实,可移动,集体用。生动,直观,声形并茂。

信息量单向传播,引发兴趣,全体参与。能呈现丰富的有声彩色运动图像。可以多次复制,反复使用。

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可进行非线性链接。网上可自由查询信息,可互教互学,监控指导。

[1][2]下一页。

学生兴趣高。

运用网的优势,进行人机交互,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互学。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研究说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要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在美术教学中使用投影和录像辅助教学,以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议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教法,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多种电教手段并用,优势互补,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八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更也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学习计算机是开展计算辅助教学的基础,为了培养出顺应时代的人才,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要克服学习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尽快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不必要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只要你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教育局现在正准备对乡、镇、场学校的老师进行免费培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提高乡、镇、场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途径。

2、不能把它当成“灌输”的工具。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多媒体计算机应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大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为计算机教学始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3、不能滥用多媒体。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如在教学测量线段长度时,教师使用教学软件,先出示一条线段和一把尺,然后移动尺使零刻度对齐线段和一端,再读出线段另一的刻度,就是线的长度,整个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此时屏幕上显示的长度是经投影放大的,并不是实际的长度,学生虽然学会了测量的一般方法,但学生此时建立了一个错误的长度的概念,这给学生带来负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测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能掌握。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

东风小学。

周辉。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十九

一、数学课内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

二、数学课内教师的点拨促悟是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催化剂.。

三、自主学习方式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舞台。

四、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二十

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解答数学问题。

接着,我发现了这些盆栽摆放得很有序,虽然颜色各不相同,却一点儿也不眼花缭乱。我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连连点头,便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些盆栽里的花分别是白、粉、蓝、紫4种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各有几盆花吗?”

我思考了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这些花从外到里一共摆312圈,最外圈有25盆花,最里面只有3盆,每圈隔2盆花。每种颜色都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最里面4圈是白色的,接下来3圈是粉色的,再是3圈蓝色的,最后是2圈紫色的。如果按每圈隔2盆花计算,第二圈紫花是25-2=23盆,一共是25+23=48盆。而白花是3+5+7+9=25盆。按这样计算,粉色和蓝色分别是39和57盆。“题目虽然不难,但很考验心算。妈妈点了点头,又问:“你知道这些花占地面的百分之几吗?”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地面是个正方形,边长为15米,而圆的半径大约是3米,面积是32×3.14=28.26平方米。地面面积是15×15=225平方米。于是我很快给出了答案:“盆栽占地面的28.26÷225=12.56%”妈妈敲了敲我的脑袋:“嗯,学的不错。”

最后,妈妈帮我买了一盆月季花,递给了营业员一100元人民币,于是她转过头来问我:“如果一盆月季花的价钱78.5元,那么它的价钱比我给的钱少百分之几?”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到:“100-78.5=21.5元,月季花的钱比你给的钱少21.5元,再用21.5÷100=21.5%。”妈妈再一次摸了摸我的脑袋。

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学以致用,将学过的东西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二十一

我们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思考它和体会它。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常客隆买了几瓶可口可乐,回到家里我正准备打开一瓶可乐,无意中看到可乐瓶的包装上写着:买一升赠送250毫升,看了这句话,我想厂家不可能做亏本生意吧?绝不可能,于是我请求爷爷帮我做一个试验,我要看看厂家有没有撒谎。要是多不出250毫升,那就说明厂家在欺骗消费者,以后我就不买这个可乐了。可拿什么测量准确呢?我家有一个量杯,爸爸做实验用的,刚好可以拿来用一下,于是我就拿它来测量。爷爷开始教我:一升等于1000毫升,再加上赠送的250毫升,一共是1250毫升,我家的量杯容量是250毫升的,那么1250÷250=10(杯)。经爷爷这么一提醒,我恍然大悟,因为只要一瓶可口可乐能倒满10杯的话,那么说明厂家很诚信。于是,我拿起可乐往杯子里倒,1杯、2杯、3杯……10杯。哈哈,竟然10杯还超过一点。啊!原来这瓶可乐是足量有余的。忽然我又发现瓶身上写着净含量:1250(+)5毫升,我问了爷爷。原来,这个意思是最多有1255毫升,最少有1245毫升,而标准就是1250毫升,我听了一下子就明白了,数学的学问真是处处都是啊。

我不禁赞叹起来:我以后一定会多买这个牌子的可乐喝,爷爷也笑着告诉我:“怎么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吧”我使劲地点点头。

从这次试验中,我明白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篇二十二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更也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学习计算机是开展计算辅助教学的基础,为了培养出顺应时代的人才,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要克服学习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尽快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不必要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只要你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教育局现在正准备对乡、镇、场学校的老师进行免费培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提高乡、镇、场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途径。

2、不能把它当成“灌输”的工具。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多媒体计算机应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大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为计算机教学始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3、不能滥用多媒体。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如在教学测量线段长度时,教师使用教学软件,先出示一条线段和一把尺,然后移动尺使零刻度对齐线段和一端,再读出线段另一的刻度,就是线的长度,整个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此时屏幕上显示的长度是经投影放大的,并不是实际的长度,学生虽然学会了测量的一般方法,但学生此时建立了一个错误的长度的概念,这给学生带来负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测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能掌握。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880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