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您可以参考一下写作的技巧和风格。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一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小学里的数学概念往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周老师在教学“周长”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情境——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动画情节。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堂课,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学生通过描一描实物图片的周长,说一说什么叫周长,判一判图形的周长,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所在平面的周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之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又进入了概念巩固运用的环节――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还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楼梯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这一层次的活动,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纸片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特殊图形的周长如:圆形和楼梯形,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趋于深刻,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量以外,还可采用围一围,可以滚一滚、甚至可以把线段进行巧妙的平移转化转化,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为了响应“精设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对周老师《认识周长》所提的课堂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提出了59个问题。我把这59个问题进行归类统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有20个,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表示它的周长的?占总问题的33.9%;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问题有26个,如:谁听懂了?方法不一样的有吗?占总问题的44.1%;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有13个,如有没有喜欢看动画片的?对吗?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占总问题的22%,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有效的,正因为有教师较好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如在引导学生交流园的周长测法的时候,一生说可以把圆对折,接着用2×一条边的长就可以了,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独特化难为易的;在交流楼梯形的周长的时候一生说,把它拼起来是一个正方形,而且说想法的时候表达清晰,真的很精彩!
当然,在教学中有个别细节我有些想法:
首先细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师的提问在语气上应该更加确定些?周长是长度的概念,如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环节,让学生把物体所在面的周长不仅指完整,而且说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环节,让反馈的时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周长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堂上总会出现我们没有预设到得的情况。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能让我们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我们在学习中储存知识、积累经验,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把遗憾降到最低。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二
1、目标明确。
本节课老师通过回顾旧知,导入课题。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情境激趣。
在本节课中,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环节清晰。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直观感知”图形的周长,有设计了小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第四个环节算一算周长活动,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说的不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
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摸物体的面的周长。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当学生发生线、面混淆时,注意区分体、面、线的区别,适当引导学生理解线来自于面、面来自于体。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三
吴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五
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她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平面图形之后,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两位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始,沈老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从而体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剪一周,再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吴老师让学生判断如何才是围着操场跑一圈,通过自己的认识来体会什么是一周边线的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都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两位老师同一课中的一些见解。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板书设计。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七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九
1、教材内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重点突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周长”的空间概念。)。
2、进一步感知、完善周长的含义。
(1)(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有的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2)(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3)联系生活找一找,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3、合作探索计算周长的方法。(从比较周长的长短入手)。
(2)猜测。(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主探索求长方形、树叶、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方法的强烈愿望。)。
(2)意见不一,怎么办?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实际测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边的工具以及老师提供的工具,你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组活动,实践操作。
(4)反馈交流:
a、直接测量:生说说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小结: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要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加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b、化曲为直:说说树叶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4、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算一算广告牌需要多长的彩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汇报。
2、小花园围上栅栏,30米够吗?(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在学校的金秋体育节上,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想一想,计算图形的周长,至少需要测量几条边?(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活动: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在图形中体验周长与平移的关系,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纵观整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2、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3、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4、纵观整节课,还是留下了遗憾,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认识周长》。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认识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则图形,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但是没有真正体会过周长的实际含义,要让学生理解,周长就是绕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过程,结合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为: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具和学具:
1、教师准备:实物图,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直尺、细线、树叶、实物图等。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投入到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为落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重点探究;
3、合作交流,深层思考;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5、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行一周的动画,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从哪里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又是在哪里结束的?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次,从而理解一周的含义。然后,出示一片吹塑纸剪出的树叶,请2名同学描出它的周长,其他同学用手指在空中描一描,初步感知不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树叶一周,又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2、自主学习,重点探究。
出示数学书,请同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理解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老师出示三角形,找同学说出它的周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剪好的图形,同桌互说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师生一起小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描周长,这一环节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感知周长,也让学生明白周长就是长度,并提问描周长时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我出示一个角,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角有周长吗?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点出封闭,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你来判断一下以下图形是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通过判断让学生明白:封闭图形要首尾相连。
在这里我采用判一判,摸一摸,说一说,让同学们明确只要从一个起点出发绕一圈,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重点掌握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及它的周长。
3、合作交流,深层思考。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根绳子,直尺,四个封闭图形,请同学采用最棒的方法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同学们马上小组测量,我巡视指导,讨论过后,请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我重点讲不规则图形的量法。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着树叶一周的边线绕一圈,然后做一个记号,把绳子拉直,并在尺子上一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测量出图形的周长。
本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规则、规则图形的周长,并深刻领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环节先出示正方形,怎么求它的周长?接着出示长方形,最后老师把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通过谈话和评价,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自我,欣赏其人。
6、板书设计。
最后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把必要概念板了出来,图文并茂,恰到好处。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节课的板书是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三
前几天,听了x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平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这堂课我们经历了一个月6次的磨课,虽然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本着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成长。但是由于我们团队队伍比较年轻,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上课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课堂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将成为我们团队今后继续探讨的话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五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学生描绘树叶的形状引入,从学生非常熟悉赛跑开始,通过两项不同周长的比赛做对比,初步感知周长;再通过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互相量一量腰围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选取例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六
1、说课内容:
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我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老师准备城市广告牌上灯光闪耀的图片资料、三角形小旗、头饰纸带等用具,学生准备软尺、线、树叶、相片、直尺等用具。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引出周长。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城市夜晚灯光闪耀的图片),谈话:同学们瞧,这一片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吗?在哪里?对,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城市——太仓。
(2)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灯在安装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被安装在广告牌面的边线上)(广告牌面上的边线闪烁)。
(3)提问;那你能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请学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结:(师边演示边总结)象这样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悄悄告诉同桌课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长吗?再指名说说。
2、寻找周长。
请学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体面上的周长并指名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3、进一步感知周长。
(1)出示儿童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池口的周长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创设操作情境,探索测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1)提问:如果让你在广告牌上每隔20厘米安装一盏灯,需要多少盏灯呢?你该怎么办?(要知道广告牌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呢?(测量)。
(2)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在4人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类推:如果要求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你怎么办?
(4)小结:所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指名回答说说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实物周长的测量方法。
(1)测量树叶。
谈话:秋天到了,树叶凋零了,今天树叶成了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出你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测量心得: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知道树叶的周长?周长大约是多少?谈谈合作时的体会。
(2)测量腰围(胸围、臀围)。
如果要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有多宽,你想怎么办?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吗?先在4人小组里讨论一下。(1、绳子围。2、软尺量。3、一柞量。4、同学手拉手围圈等。)。
分别请同桌的一位同学做大树,另一位同学来测量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完成任务后再交换。
想想你们实际测量的是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方法分两个层面展开,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测量中假设将一名学生当作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还使一题两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全课小结。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同桌选择一种合作完成,比比哪组同学的手最巧?
做完后思考:这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合作完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生活的情趣,并对全课知识做一定反思。)。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八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