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目的是向读者或听众传递有关特定主题的详细和准确的信息。报告的结构应当合理,内容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撰写报告时,您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一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才能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强化利益导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
一、问题的提出。
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近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效显著。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
作为广东省的新塘村,它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现状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进一步在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更好的在农村开展工作。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新塘村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
(二)调查对象。
新塘村村民委员会干部8人,村民代表30人。
(三)调查时间。
(四)调查方法。
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塘村实施计划生育的措施。
新塘村是本镇最贫苦地区,但村民委员会相应国家政策,加大力度的的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具体做法是: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把宣传教育融入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之中,通过在全村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咨询、节育技术服务、妇女病普查普治、孕期保健等系列服务,使广大群众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享受到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把宣传教育融入生产队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开展建设小康生产队、合格生产队、文明生产队、星级文明户、幸福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建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把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中,通过开展“三结合”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宣传教育融入社会保障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之中,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并依托多种载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五、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现象依然严重。近两年,我市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取得长足的进步,征收到位率大幅度提高,但与法规条例规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氛围未形成,穷的征不着、富的征不足现象依然存在。
(四)、关系进一步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回顾近年来的创建实践,深深体会到创建工作上级重视是根本,群众支持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关键。在推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新塘村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树立政府权威。计划生育工作从一定程度讲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政府和计生对象既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计生对象不能自觉遵守政府制定的计生政策,而政府在做思想工作无果的情况下,必须体现政府的执行力,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
2、要强化利益导向。从人对社会公共资源占有的角度讲,符合政策生育户为社会和政府是做出过贡献的,全社会理应要对他们予以回报,这种回报要通过政府对符合政策生育户的关心和扶助得以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奖扶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行生活水平同步,通过政府的奖励扶助让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既感到光荣又得到实惠: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计生工作人员要强化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查处计生案件中严格执法程序,做到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始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思想工作为主,以优质服务为主。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
4、要完善考评机制。目前的计生工作考核方案软件设分过多,没有突出人口出生这个核心指标,调查的随意性、机遇性也大,这样很难反映出一个地方计生工作的真实水平,也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同时适当减少调查次数,省、市、县调查尽量同步,让基层用更多的时间来做基础工作,提升计生工作水平。
在执行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认真细致,公正透明,让每一个计划生育家庭都能够享受到他们应享受的扶助与奖励。从而以点带面,为广大育龄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引导他们转变生育观念,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从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步伐,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二
按照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为加快推进乡危房改造,加强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规划有序、居住安全、乡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美好乡村。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支持、农户自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政府予以政策支持,充分整合可用资源,同时要充分尊重困难农户改造危房的意愿,调动群众自主建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二)统筹规划、节约用地。摸清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数量,区别轻重缓急,实行统筹规划,分批实施。新建农房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和农房设计要求,尽量安排利用村内空闲用地、闲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进行建设,做到一户一宅、建新拆旧。
(三)经济适用、确保安全。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农户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建房面积和标准,引导和帮助农户建设安全经济、美观适用的房屋。
(四)政策公开、阳光操作。规范操作程序,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方式,实行阳光操作。
三、目标任务、改造对象、补助标准和方式、改造方式。
(一)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30户危房改造计划任务。
(二)改造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优先解决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农村困难家庭的居住安全问题。
(三)补助标准和方式。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危改户具体标准分为:五保户、农村低保户重建房屋均2万元;修缮加固均0.6万元;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困难户重建房屋户均1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4万元。
补助方式按照《省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通过财政涉农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到户,实行社会化发放。
(四)改造方式。
1.修缮加固。拟改造农村危房局部危险即属c级危房的应修缮加固,由农户自行修缮加固,自行加固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出申请,由村委会帮助协调施工队伍。
2.重建。拟改造农村危房整栋房屋属d级危房的应拆除重建。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自建确有困难的有统建意愿的,乡人民政府要协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
四、改造要求。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1.细化工作方案。各村委会要根据省实施方案及乡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危房改造方案,落实到农户。
2.加强规划引导。农村危房改造户数比较集中的村庄,必须编制村庄规划,以统筹集合道路、供水、沼气、环保、改厕、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和农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危房改造水平,促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3.提升改造水平。危房改造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科学地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设计方案,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经济的要求。
(二)严格把关审批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出书面申请、申报材料提交村委会。
2.村级初审。村委会负责接受危改户的申请并初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到乡人民政府。
3.乡级审核。乡人民政府接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组织人员上门对房屋状况进行现场勘察。经审核,认为符合条件的,将申报材料汇总后报送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4.区级审批。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接到乡政府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汇总表后,进行统一复核审批。经审批后,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范围。
1、严格把握改造对象。
各村委会要优先改造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以及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农户房屋,且对一户两宅的只给予改造一幢主住房。在确定改造对象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补助对象的审核、审批程序,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乡审核、区级审批,同时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查环节的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各村委会政府要做好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
2、严格控制危房改造建筑面积和总造价。重建或修缮加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0—60平方米以内。要引导农户先建40—60平方米的基本安全房,并留有农民富裕后可以扩建的空间。
3、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要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要加强监管,对检查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
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户抗震安全基本要求,乡建设管理员要加强农房设计图纸审查,并对施工工地进行逐户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加强工程验收。年度改造任务结束后,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及时组织验收,验收情况将作为后续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安排的依据。
(四)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按照有关规定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帐核算,专款专用,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要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
1.完善农户档案管理。农村危房改造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规范有关信息管理。农户纸质档案必须包括档案表、农户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协议等材料。建立健全农户纸质档案表信息化录入制度,确保农户档案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录入系统。录入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改造后的农户住房产权为农户所有,并根据实际做好产权登记。
2.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农村危房改造严格实行月报制度,各村于每月20日以前上报工作进度等情况,8月底前将任务落实情况以工作总结的形式上报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五、实施步骤。
(一)排查摸底阶段。各村委会要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对农村危房改造申请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评估,并登记造册,建立台帐。(xxx年6月20日前)。
(二)组织实施阶段。各村委会要摸清新建、修缮加固的危房数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建房对象,确认改造方式。危房鉴定和补助对象确定工作完成后,要迅速组织施工建设,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xxx年8月15日前)。
(三)检查验收阶段。各村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后,由乡政府先行组织对新建、修缮加固住房进行初步检查验收。由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对新建、修缮加固房屋进行全面检查验收。(xxx年8月30日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政府成立由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农村危房改造的领导、监督、指挥和协调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村委会是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确以分管村镇建设负责人为具体牵头人,建设办工作人员为具体经办人。没有建设办的村委会,要抽调专人经办此项工作。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倒排工期,确保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三)密切部门配合。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难度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四)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此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我国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心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等等。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欠缺。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生产、工业三大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意识的缺乏,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乏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工业污染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城镇的环保“门槛”也越来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村,也正因此,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础的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党和高度重视,今年来曾先后多次召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专项工作会议,部署和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影响因素多、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等特点,因此短时间难以见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本实践团队在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后,探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农民环境意识现状,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1.1.1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依靠农药、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农药用量达140万吨,其中杀虫剂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化肥的施用量为4700万吨左右,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由于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绝大部分挥发到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1.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已近4万多家,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类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然而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而是直接排到土壤、河道中。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因此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土壤、河道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极大。
长株潭地区农村水源丰富,但不合理的使用和欠缺保护,造成很多水源的严重污染。调研过程中据村民介绍,很多村民将家中的生活污水、畜禽的粪便随意排到农田和水沟里,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原本清澈见底的水成了酱紫色的污水,下雨天,粪便、卫生纸和卫生巾等到处都是;村民下田时,皮肤常常发痒难受。
1.1.3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已成为一项农业常规技术。我国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45万吨。大部分农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分析出铅、锡、钛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0全省农膜使用量达446吨,20单位耕地面积农膜使用量8.44kg/m2。农膜除了残留在耕地中,造成土质的污染外,废弃堆积情况随处可见,遇风雨天气,便在空中乱飞,挂在输电线、建筑物等上面,严重影响了农村面貌。
1.1.4秸秆焚烧。
在历史上,我国秸秆多作为替代薪柴使用,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气等开始作为农村燃料代替了秸秆。此外,以秸秆为原料的小造纸厂全部被取消,也使大量秸秆成为无用废弃物。我国每年秸秆产量为7亿吨,其中有约40%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又无处存放,压占大量土地,所以农民只有一烧了之。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还造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的交通事故。
1.2农村生活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在还基本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状。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处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吨,露天碓房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吨,平均处理率15%左右,其他均就近排往农舍附近的沟渠,因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1.3乡镇企业污染。
随着城市污染那你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由于进入乡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再加上监督管理不力以及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等原因,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平方千米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67%和89%,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株潭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的经济区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将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企业并没有很有效的“三废”处理措施,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将废弃物排入附近的河道或堆积在农田旁,在一些乡镇的工业园区,远远就可以问道一股刺鼻的味道。在对附近的村民的采访中,村民对此喜忧参半,一方面,乡镇企业给很多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家坦言环境已大不如前,农作物的产量没法保证,而人畜也只能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一样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资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经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经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目的。
1、经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异常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须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达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职责。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教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本事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日,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我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仅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可是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教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主角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所以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必须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头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必须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立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理解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供给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所以,进取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提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必须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到达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当经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能够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理解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提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五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现将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和进展。
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958所,在校学生人数27.6万人,其中:中学生9.8万人,小学生17.8万人,全市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65.6万平方米。
危房改造情况。据危改初期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6.0%;其中:d类危房6.3万平方米(所谓“d类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属危房中程度最重的一类,此类房屋必须立即拆除),c类危房2.9万平方米(c类危房指房屋局部出现险情,维修后尚可继续使用),b类危房0.5万平方米(b类危房指房屋个别构件出现险情,可继续使用,但需抓紧维修)。自20实施“危改”工程以来,全市已改造或拆除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2万平方米;已改造c、b类危房4.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年统计的d类中小学危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危房的产生。截止10月,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剩余危房面积3.1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9%;其中:d类危房2.7万平方米;c、b类危房0.4万平方米。
自危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争取中央、省资金1148万元,国债资金621万元,市投入及配套资金2545万元,县(市)区以下自筹资金4575万元,其中县(市)区以下债务投资2194万元。
二、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
2001年国家实施危改工程以前,我市即实行危房改造资金各级财政调剂一点,群众献工献料捐一点,学校自筹一点,解决了一大批校舍危房;2001年以后,国家、省重视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政策调整,原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投入变为由政府投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使我市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边改造边有新的不断产生,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危房改造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一直没有走出低水平突击改造和重建,一段时期后又集中出现危房的恶性循环,缺乏良性运行机制。二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校舍紧缺,且没有稳定的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致使部分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超期服役,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学危房数量。三是中小学危房的定期普查、科学鉴定、动态预警和滚动解决措施不够得力,校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无”(无勘察设计、无规范标准、无施工资质)工程不少,使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太低,建设过程中即存在质量隐患。四是由于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中小学校舍的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加上自然老化作用,使部分校舍未达到使用年限即成为危房。
三、危房改造工作的几点做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2001年年初对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普查结果,截止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直辖市)及大连等5个计划单列市之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农村中小学各类危、破校舍8400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9.6%;其中:d类危房5700万平方米,c类危房万平方米,b类危房700万平方米。
大量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安全,而且也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保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安排10亿元,共30亿元,从2001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基本消除现存中小学危房。208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的启动已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市在危房改造工程中,与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做法如下:
一是在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四项原则,(1)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合乡并镇相结合;(2)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3)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危房改造不搞“花架子”和“锦上添花”,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校舍建筑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4)实行项目管理。中央和省“工程”专款优先用于解决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中最危险的d类危房。
二是统筹规划,设立机构,明确责任。实事求是,普查摸底,根据省危改办的要求和安排,2001年6月,我市自下而上对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逐校填报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表》,逐级建立了危房改造项目数据库,作为实施危改工程主要依据。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实施危改工程项目。市政府成立了鞍山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危改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各县(市)区危改工作,并对中小学危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意见》等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健全,保证了危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省危改办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现存d类危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危房的产生,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效机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计委等部门一方面已经建立并落实了以协调、交流、服务为内容的例会制度,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责任明确;另一方面实行责任管理,明确市、县(市)、区是危改的第一责任主体,市长、县长、区长是危改第一责任人,以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危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县(市)区两级分级分担负责的`原则,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专款,制定好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计划(配套资金要先到位)。建设规模超过现存d类危房面积的资金由当地政府自筹,重点改造县城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农民用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农村义务教育捐款,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各县(市)区的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按工程进度实行危改项目直接拨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对挤占、挪用、截留危改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市将在下批指标中收回专项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是建章立制,实行目标管理。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区能够抓好“工程”的立项、审核、建设、监理、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首先是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危房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与核实,依照《危房房屋鉴定标准》进行坚定;其次是对存在危房的学校,由学校据实填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书》,并上报县区教育局,由县区教育局审核汇总后上报;再次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对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是对工程实行质量管理与监督。首先是各县区能够通过招标或委托有资质等级、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单位;其次是施工单位的选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再次是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监督),项目竣工后,由城建、设计、勘察、监理及项目学校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平稳安全,进展顺利,但因种种原因,“工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是县以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按省要求,市、县政府必须按省里规定数额落实配套资金,但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市级配套资金全额到位,县以下配套资金,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而是将配套责任落实到乡、村,引发了教育负债。
二是撤并学校问题严重。由于关系布局调整和新校选址等问题,有些村与村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且无法筹措改建资金,处于建不成又撤不掉的困境。
三是现有中小学危房难以同时改造,师生安全受到威胁。我市现有d级危房3.1万平方米,涉及中小学生1万人左右,对此市危改办多次召开会议和下发通知,禁止学生在d类危房上课,但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因危房面积较大,涉及学生多,无法妥善安排上课,部分学校仍在使用d类危房,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五、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是各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确保项目专款专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保证中小学校舍正常维修,保证当年出现危房当年消灭,现存危房逐步改造完成。
二是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争取支持,解决从d类危房中撤出的师生上课问题,确保危房改造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教学安全。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六
为认真落实***董事长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xx年工作得失,部署06年的各项工作,下面将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思路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及同志们指正。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安全指标达零,全厂实现了安全生产,杜绝了人身事故及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杜绝了严重“三违”现象的发生。
2、精煤生产计划**万吨,实际生产***万吨,完成计划的103.13%。
产率计划***0%,实际***%;综合产率计划***%,实际完成***%(主要原因是年底原煤增加***万吨,实际生产均超过或达到计划。)。
3、小时入洗量为***吨,超出设计小时入洗量11.5吨。
4、数量效率为***%,比计划提高***%。
5、介耗:计划***kg/t原煤,实际***kg/t原煤,比计划降低0.23kg/t原煤。
6、全员效率:计划***吨/工,实际***吨/工,比计划提高4.03吨/工。
7、浮选药剂***kg/吨干煤泥,比计划降低***kg/吨干煤泥。
8、矸石污染计划1%,实际***%,比计划降低0.46%。
(二)、具体工作。
1、较好的理顺了系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三月份实现了“三达”。
(1)、工艺系统环节改造。
年初加强了设备工艺改造,一是改变了原煤浓缩旋流器溢流水去向,改善了三产品旋流器的分选效果,保证了产品质量。二是理顺了浮选环节,实现了尾矿灰分的提高。三是提高了浮精产率和综合产品产率。利用加压过滤机产品水分低的优点,用其中一台加压过滤机处理煤泥提高中煤产率3个百分点,保证了综合产品产率的完成。四是采取有力措施,使磁铁矿粉技术介耗得到有效控制。五是将粗煤泥系统中的弧形筛更换为jks1536型高频筛,减少了细粒高灰煤泥对粗煤泥的污染,改造后可惨入精煤系统。通过对全厂三大系统,十几个项目的改造,较好的理顺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年完成计划目标打下了基础。
(2)、重点薄弱环节进行了强化管理。
对排矸车间和机械队进行了重点监控和管理,针对机械队车况差,而推运量、倒运量大这一矛盾,一方面加强了车辆的定检、定修、维护保养,力争做到台台完好,另一方面极积投入增加了铲车、装载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对煤泥堆放场地,地面进行了硬化、扩大,沿伸了煤泥皮带。克服了雨季引起的车辆损坏,工农关系等一系列矛盾。
2、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生产任务目标,实现了能力达设计。
在三月份“三达”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生产组织,全年精煤超计划***万吨;入洗原煤完成***万吨,精煤产率、综合产率及其它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计划目标。
3、内部基础管理初步规范,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初见成效。
在投产初期加强各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结合我厂的实际,自定了切实可行的各种管理办法。在安全管理上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质量标准化标准、安全规程,每周五安办会由厂领导亲自提问学习效果,答不出问题当场交罚款。在各级管理人员掌握标准的基础上,对照标准一条条到现场落实,使安全质量标准化月月有进步,季季上台阶。同时抓住了重点隐患的治理与集团公司检查出的隐患的落实,治理了煤场护坡下滑等问题,确保安全高效生产的硬环境到位。通过不断的努力,20xx年度获得了洗煤系统安全管理及质量标准化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焦煤集团“地面安全先进洗煤厂”、集团公司“安全优胜洗煤厂”荣誉称号。
4、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功承办了集团公司首次煤质化验系统现场经验交流会。
20xx年我们深感煤质管理工作的压力,从九月份开始厂抽调了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准备,积极着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审认证工作,我们对照程序严格执行,通过过程控制规范了全厂的质量管理工作,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后,通过了方圆认证委员会外审认证,取得了资格证。
在质量管理逐步走向正规的过程中与全集团公司煤质化验系统的同行进行了交流,推动了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高。
5、建成并通过了焦煤集团优质高效洗煤厂评定。
在工艺上主要是认真研究各洗煤厂工艺管理的难点浮选环节,实现了药耗1.2kg/t以下,抽出率、尾矿灰分稳步提高,保证了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介耗和其它专用材料的技术降耗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副产品的管理上,严格配灰保热值。灵活使用加压过滤机处理尾煤,做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高效生产上采取生产组织管理体制“三分开”、“三集中”
在成本管理上实行电力避峰填谷,材料管理上严格材料计划审批程序,加强小库房和出入库管理,实施交旧领新制度,杜绝浪费和流失。广泛采纳合理化建议,鼓励修旧利费。
6、党支部建设获得集团公司“特级党支部”荣誉称号。
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走访基层职工,听取基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认真做思想工作实现了职工队伍稳定。其次想方设法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在办公条件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在三楼创建图书、乒乓球、象棋、扑克等娱乐室、在洗煤厂学校住宿区建了篮球场等,努力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同时还通过青监岗、群监网和党支部安全责任区的管理,起到了对全厂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同时还加强了生产作业现场和厂区文明卫生治理,落实到了人头,实现动态达标。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七
云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又是一个重点库区县,山地多,平地少,人口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危房旧房多,且破损情况比较严重。据2019年县建设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县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村危旧房户数为4761户,占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农房总户数(20283户)的23.47%。根据《农村危旧房质量安全状况评价指导意见》规定的危旧房等级进行分类,我县目前的危旧房中,属“较差”等级的有2385户,占50.1%,属“差”等级的有2376户,占49.9%。
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全面小康。我县危旧房调查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县农村的危旧房情况比较严重,离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旧村改造的重点在农村,根本是要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意义重大。而且,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经济危机及国内拉动内需的形势,面对挑战与机遇的选择,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与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工作显得更为必要。
(一)实施旧村改造是较好较快拉动投资及需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项目推进、企业发展都处于相对艰难的徘徊时期,实施旧村改造能够拉动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需求,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实施旧村改造是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农村旧貌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县农村的危旧房状况确确实实比较严重,村容村貌脏乱差,还有不少一部分群众的居住环境恶劣,居住条件急需改善。实施旧村改造,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设新村(区),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优化居住环境来说,意义重大。而且,旧村改造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农民科学建房、依法依规建房,也是新农村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三)实施旧村改造的时机已经相对成熟。这几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惠,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少、农民建房用地指标落地难、用地指标审批严等各种原因,我县农村农民建房难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实施旧村改造工作符合农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全面开展旧村改造工作的时机已经相对成熟。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八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过去农村做饭烧的是柴禾、用的是大锅,每个清晨和傍晚家家户户冒出的炊烟带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老家的厨房还在,但它不再冒出往日的炊烟。老家的炊烟,勾起多少人儿时的回忆。昔日家家户户的炊烟,诠释的是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团聚、生命的延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日子,大人总是在我还在睡梦中就早早的起来了,父亲出早工下地干活,母亲围着灶头做饭。冬日的清晨,母亲在差不多点的时候再把我叫醒,火炉中早已生好炭火,好生温暖。木制的脸盆中也盛上了热水,洗完脸就坐在火炉旁边的红薯桶上吃着妈妈做的早饭。有时起的早也会坐在灶头小板登上帮妈妈烧柴禾,学会了用吹火筒(竹制的,用来吹气使火燃烧起来)、搬火(将灶头里的炭火用铁锹搬到火炉里)。到了八、九岁就能和哥哥合力烧火做饭了。
农村里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就早晚做两顿饭,中午就吃早上做的。晚饭会丰盛些,主要是做晚饭时间也充足些,还有就是一天干活下来也要做些好的让家人吃。如果下雨天,母亲会比平常早些开始做晚饭。至今仍保留着雨天我在屋檐下,望着家家户户厨房冒出炊烟的画面,换作现在也是如诗如画的生活。那时农村里吃的.都是自己家种的粮食和蔬菜,还养猪、养鸡,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生活上虽然没有现在这般的方便和丰富,但那时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不觉得生活的苦,一大家的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好有力量。后来,我们离开了老家,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搬到城里来生活。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去看看厨房,母亲操劳的一生仿佛就在昨天,我不禁潸然泪下。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九
为面贯彻落实全省“体教结合”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构筑优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体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8号)中明确提出:“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我市体育、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各有关学校在教学、训练、人才的选拔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经验,以贯彻落实全省“体教结合”会议精神为契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研究措施,加大相互配合的工作力度,努力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和成果共享等方面走出新路子,拿出新举措,共创淮北“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优秀后备人才。
发展目标: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等专业学校和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1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2―3所体育特色学校,4―6个体育特色班;基本形成以体育中学为龙头,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班)为龙身,各级中小学为龙尾的一条龙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三、保障机制和工作措施。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内配齐体育教师。按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逐步配齐体育设施。要开足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锻炼,积极组建学生运动队,开展经常性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加大对市体育中学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好校舍,充实教学和管理人员,努力提高办学档次,积极筹办与省体育学院接轨的大专班,使之真正成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龙头”。
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根据本区域内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班)。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好项目,配好师资,重点抓好田径、篮球、足球、手球、排球、乒乓球、棋类、跆拳道等项目的青少年训练。省、市级示范中学必须组建特色校运动队,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并积极参加体育竞赛。鼓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十
近期,为了解城镇棚户区改造群众满意度情况,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开展了城镇棚户区改造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采取重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选取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共20个省(区、市)的10100个城镇棚户区居民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对棚户区改造政策及其落实情况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政策满意度很高,对其政策落实情况满意度也较高,同时希望切实加大其政策落实的力度。
(一)九成以上满意和基本满意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棚户区改造政策。
调查显示,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棚户区改造政策,棚户区居民表示“满意”的占48.9%,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3.6%,合计高达92.5%;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改造已完成的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97.1%、95.5%。
图1-1棚户区居民对加快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评价。
图1-2不同类型棚户区居民对加快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评价。
图1-3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居民对加快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评价。
(二)七成以上满意和基本满意棚户区改造政策落实情况。
调查显示,对当地棚户区改造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1]表示“满意”的占29.1%,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3.6%,合计为72.7%;其中国有林区(林场)、三线企业集中区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87.7%、77.3%,而国有工矿、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仅分别为67.1%、62.3%。
与对棚户区改造政策本身评价相比,对其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价存在明显差距,有待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
图1-4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当地棚户区改造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
图1-5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当地棚户区改造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
图1-6不同类型城市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当地棚户区改造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
二、对棚户区改造重大意义、突出问题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棚户区居民肯定棚户区改造对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等的重大意义;集中反映棚户区改造中存在“改造周期长”等突出问题。过半棚户区居民对实现棚户区改造的宏大目标有信心。
(一)绝大多数肯定棚户区改造对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调查显示,关于棚户区改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棚户区居民认为是“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比重最高,达84.2%。
图2-1棚户区居民关于棚户区改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的认识。
(二)认为棚户区改造存在“改造周期长”等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棚户区居民认为是“改造周期长”的比重较高,占45.2%;认为是“安置面积不合理”、“政策透明度不高”、“补偿资金不到位”、“配套建设跟不上”的分别占34.2%、29.9%、28.4%、26.7%。
图2-2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认识。
调查显示,对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棚户区居民表示“有信心”的超过一半,占54.4%;表示“基本有信心”的占30.6%;合计达85.0%。
三、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补偿标准、资金发放情况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棚户区居民基本肯定并希望不断完善棚户区改造中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和补偿款按时足额发放办法。
(一)六成以上肯定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认为“合理”的占21.6%,认为“基本合理”的占41.7%,合计为63.3%;其中国有林区(林场)、三线企业集中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81.4%、69.0%、72.6%。
图3-1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评价。
图3-2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评价。
图3-3不同类型城市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评价。
图3-4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评价。
(二)六成以上满意和基本满意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情况。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中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情况,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表示“满意”的占24.6%,表示“基本满意”的占37.2%,合计为61.8%;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77.9%、72.4%,而国有工矿、未改造已提出计划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为49.7%、30.7%。
图3-5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情况的评价。
图3-6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的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情况的评价。
四、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按时交房和工程质量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棚户区居民基本肯定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和安置房交房速度,同时迫切希望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安置房交房。
(一)六成以上肯定棚户区改造的工程质量。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的工程质量情况,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认为“好”的占22.0%,认为“一般”的占40.2%,合计为62.2%;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76.0%、78.0%。
图4-1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情况的评价。
图4-2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工程质量情况的评价。
图4-3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工程质量情况的评价。
(二)近六成满意和基本满意安置房按时交房情况。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按时交房情况,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表示“满意”的占23.5%,表示“基本满意”的占36.2%,合计接近六成,为59.7%;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84.2%、79.3%。
图4-4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按时交房情况的评价。
图4-5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按时交房情况的评价。
图4-6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按时交房情况的评价。
五、对棚户区改造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棚户区居民在基本肯定棚户区改造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也要求继续加强这两方面配套设施建设。
(一)比较满意配套市政基础设施。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情况,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表示“满意”的占25.8%,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0.2%,合计为66.0%;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达80.9%。
图5-1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情况的评价。
图5-2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情况的评价。
图5-3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参与改造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情况的评价。
(二)比较满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调查显示,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表示“满意”的占23.4%,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0.2%,合计为63.6%;其中国有林区(林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居民的合计比重分别达77.1%、78.5%。
图5-4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
图5-5不同类型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
图5-6不同改造进度棚户区参与改造的居民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
附注:
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内容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3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37号)等文件提出的要求确定。本着准确、精练和易于理解的原则,并经专家审核、论证和预调查,设计和确定了最终调查问卷。
2.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范围涵盖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棚户区集中的20个省(区、市)。调查点选取按城市类型分为资源枯竭型、独立工矿区、三线企业集中区与省会、普通地级市等;按棚户区类型分为国有工矿、国有垦区(农场)、国有林区(林场)以及城市危房、城中村、其他城镇棚户区;按棚户区改造进度分为未改造、未改造已提出计划、正在改造、改造已完成四种情况。调查对象为城镇棚户区居民。
3.调查抽样框。
抽样框是关于抽样单元的完整目录。此次调查的抽样框为在该城市棚户区居住的所有住户。
4.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重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区域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
5.样本量。
样本量为10100个。按棚户区类型分国有工矿、国有垦区(农场)、国有林区(林场)、城中村、城市危房和其它类型棚户区居民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9.1%、3.4%、3.9%、36.5%、28.3%和8.8%;按所在城市类型分资源枯竭型、独立工矿区、三线企业集中区和省会、普通地级市棚户区居民样本比例分别为18.4%、9.6%、17.7%和54.2%;按所在棚户区改造进度分未改造、未改造已提出计划、正在改造和改造已完成的样本比例分别为14.9%、12.6%、30.7%和41.7%。
6.调查精度。
在90%的置信度下,调查结果的抽样误差控制在5%以内,棚户区改造政策以及具体细化措施所涉及样本数量超过300个。
7.质量控制明确实施负责人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数据采集由专业调查人员进行详细说明,保证问卷内容理解的准确性。数据逐级审核把关,对于上(传)报问卷全部复核和卷审,保证调查不出现填写、录入、逻辑等错误。数据按数据编码、统一标准,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注:[1]参与改造的棚户区居民包括未改造已提出计划、正在改造、改造已完成的棚户区居民。下同。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十一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正由东向西、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全面覆盖。
我国国情决定了城市聚集了大多数的优势资源,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城市中软硬件设施一流的中学,特别是超级中学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中小城市及区县。但中国社会经济的现状决定了教育必须均衡发展,除了城市的一定数量的完全中学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农村完全中学,这些学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庞大,代表着农村学生的主流,这些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任。我校就属于这样一所农村重点高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造成了情况不明了,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成员均来自于集市级重点中学和农村学校于一体的重庆市农村重点高中,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及周边小城镇,这样的高中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这些高中学生的现状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这批学生,我们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收集了调查资料:
一、学生家庭状况。
1.家庭孩子的数量(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在采集的高二年级959人调查样本中,独生子女人数为675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0.3%;非独生子女人数为284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9.6%。2.学生与父母是否同住(留守子女、非留守子女)。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留守子女人数为54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7%;非留守子女人数为40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3%。3.学生父母的婚姻状况(双亲、单亲、孤儿)。
按重庆市贫困家庭标准(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贫困学生人数为31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3.1%;非贫困学生人数为64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6.9%。5.学生的户籍情况(根据学生户籍地调查)。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农村户口学生人数为61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3.8%;城镇户口学生人数为34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6.2%。
二、学生学习状况。
由于教育体制结构的问题,普通教育实行分段结业制度,我校学生虽是市级重点中学,但在县内来看,学生来源质量普遍偏低。县内最好的学生基本上去市内市教委直属的中学上高中,(有些家长甚至送孩子到市里的学校念初中,高中也就留在市里念书了),然后是县中学招收一部分高分学生,剩下的分数稍高一些的学生就到我们学校就读,分数还低一些的学生就只有到另外的高中就读了。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在县内算是中等水平,在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我们对学生在学习方面进行了如下的调查:
(1)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偏科的现象,各科均衡的学生人数很少,即便这部分学生,整体水平也不高,出类拔萃的就更少。学生在主要学科语数外三科方面偏科现象十分突出。在959人的调查样本中,60%的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理解文章内容困难,不会收集和整理信息,不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65%以上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单词、语法、阅读等积累太少,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显得十分吃力,学习起来力不从心。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差。有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自由懒散,课堂上表现为爱动、易分心、爱玩手机,学习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高中学习阶段,课堂容量大,知识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在课后整理提升。但学生在这方面显得非常欠缺,根据调查,大约只有5%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只有10%的学生有课后及时整理提升的习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学生出生后,家长特别是父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管养孩子的担子由孩子的祖父母辈承担,由于祖父辈精力、见识、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十分欠缺的东西。隔代管养,更容易娇惯孩子,有些不良习惯在初露苗头时没有及时纠正,为后期的坏习惯埋下了伏笔,等意识到时已经为时晚矣,也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没有正确诱导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学习”的,把学习理解为“上课听讲”、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学习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外,更多的是在课后的学习,学习课本外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据调查,农村高中学生中,能自觉学习,充实自己内涵的非常少,约占5%左右,这个低比例严重制约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更多的学生课外喜欢阅读流行小说(言情、穿越、玄幻等),但缺少“思考”,读完后基本没有什么“收获”,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3)学习畏难情绪严重。现在经济状况较好,物质充盈,诱惑颇多,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冲击,农村高中学生很多都没有“自控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更多的是折返、逃避,以谈恋爱,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回避矛盾。
三、学生心理状况。
新形势下,各地经济发展不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也差距较大,留守儿童或单亲儿童逐年增加,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高中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有些学生思想狭隘、易冲动、易自卑、易偏激、易封闭、仇视社会,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1.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高中生应该是逐步走向成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群体,他们应该多思考自己的未来该怎样走,理出自己的优势劣势,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精彩纷呈。但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倾向于自私。对社会和他人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对自己的利益考虑较多,对别人或社会的要求较高,常表现为“愤世嫉俗”,仇视老师、同学或社会。
2、学生经济条件参差不齐。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氛围,导致条件好的学生任意挥霍钱物,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当双方矛盾加深,极易发生恶性事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世界、对社会的了解和思考,但缺少深入的思考与辨识,未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常常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从而影响到对家长、老师、同学和社会的看法与判断。
3、很多孩子不擅长口头表达,存在交际障碍。由于长期托付给长辈抚养,不少留守学生性格变型,自我封闭性强,不愿意也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交友圈子小,不合群。渴望与他人交流,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高中生为了表现出自己成熟的魅力,常常做出“出格”的举动,令别人另眼相看,可往往适得其反,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或厌恶。这个年龄阶段容易感情用事,处理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总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不顾后果,也会盲从跟风、对明星盲目崇拜。
4.家长盲目溺爱。双亲都外出的家庭,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低;祖辈教育孩子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娇惯孩子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往往导致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强,自尊心过头了就会产生自卑或者完全流于消极,碰壁后往往产生极强的挫败感。学生心智不成熟,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当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时,与家长、老师同学的观点相左时,就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譬如离家出走或做出其他更意想不到的事情。
5.上面说了一些问题学生,但也有很多刻苦学习的乖学生,他们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努力着,在学习方面,由于基础太差,所以付出得更多一些,通过他们的努力,成绩或多或少都有些提升,他们是农村高中学生中的主流,对他们的教育,广大教职员工是感到十分欣慰的。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十二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质监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精神,全面总结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分析当前质监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质监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质监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代表市局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的一年,是全市质监系统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
20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质监系统全面、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主调,以质量工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贴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全面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察三大职能,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年,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市局党组年初提出的“123345”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省局和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五种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了目标责任机制。对一些硬性目标任务实行定时间、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措施,明晰目标责任主体,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完善了目标跟进督查机制。按照时间进度跟踪检查,逐项验收。三是完善了配合协调机制。加大对基层单位的目标管理,并及时给予协调和指导,对不具备完成条件的目标,由市局适时统一调整。四是完善了“四位一体”的综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完善了考评考核机制。半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并实施奖惩兑现。
全系统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在履行职能的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服务年”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是高举质量大旗,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组织4个调研组深入全市40余家各种类型的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向市政府呈报了企业质量状况调研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根据质监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相继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兴市”的工作意见》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县、**县政府相继制发了《质量兴县工作计划》,全市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发挥名牌效应。制定了名牌产品培育计划,推荐上报了5个安徽名牌产品,经省局审定,**公司生产的**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指导帮助在20省名牌复审未能通过的2家企业进行了认真整改,其中有一家企业顺利通过复审。目前,全市企业争创名牌的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三是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契机,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全年共受理40家首批五类食品生产企业办证申请,27家企业28种产品获证。完成了新十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专项调查。及时完成了16家企业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工作,查处无证生产、销售行为19起,对全市47家建筑门窗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生产许可证换(取)证实施细则宣贯培训,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督促企业完善生产必备条件。四是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群众消费。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加大对产商品的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次。共检查企业793家,产商品878组,平均合格率66%。充分发挥监督抽查信息资源作用,采取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自律,督促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移,对重要市场开展检测服务工作,在市区**大市尝**市场设立了检测服务站,为市场内的企业提供委托检验、进货把关、质量咨询等服务,深受企业欢迎。五是以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企业质量基础工作。积极为企业开展体系认证咨询和服务工作。帮助全市**等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选择基础较好的**,大力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指导企业运用5s现场管理方法,帮助企业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立足全市生态农业城市的特点,突出农业标准化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2003年新建立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各1个,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1个,制定发布省地方标准10项,制修定产品标准45份。完成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任务。通过积极争取和扎实工作,将**项目列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推进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提高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完成了3家企业3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1家企业2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六是构筑诚信体系,引导企业自律。在企业中积极推进诚实经营、诚信服务建设,广泛开展“质量信得过”、“价格、计量信得过”、“购物放心店”和美容美发等级评价活动,树立质量典型,营造放心购物环境。七是加大安全监察力度,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全年共出动安全监察和执法人员500多人(次),开展了6个专项检查活动,促进了特种设备检验治理、隐患消除等工作的落实,为创造企业安全生产、人民群众安全生活的良好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八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成效。为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先后与工商联、外商联谊会、招商局等单位开展质量法律培训、质量讲座等,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深受企业欢迎。
(三)打假工作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全市质监系统坚持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主题,以构筑打假防线、完善打假机制为突破口,以落实各级政府打假和质监部门从源头打假两个责任制为目标,全力实施打假治劣12365工程,执法打假工作成绩显著。在开展日常执法检查的同时,重点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和防非典产品等专项打假。全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4000多人次,立案查处367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货值达560万元。辖区打假责任制工作全面启动,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执法打假工作网络,构筑了整体联动、层级负责的执法打假工作基本框架,顺利通过了省局的检查验收,得到了省局稽查总队及总局执法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以教育为先导,着力抓好队伍建设。
2003年,我们按照“抓工作必须抓队伍,抓队伍首先抓班子”的要求,以行风、政风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的水平。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按照省局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创诚信部门、做诚信职工”以及查违法、查违规、查违章、查违纪、查违令的“五查”等主题教育。先后2次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封闭式培训,并坚持周五职工学习日和执法人员周六集中培训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
二是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以“服务年”活动为载体,以“3・15”、“质量月”等大型咨询活动为平台,广泛宣传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引导企业自律。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的质量投诉,帮助企业解决质量纠纷。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80余起,为用户挽回经济损失近5万元。对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企业,不是简单处罚了事,而是利用本部门的技术、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凡是企业需要提供质量、标准化、计量、安全方面服务的,都能够做到尽心尽力,热情周到,真正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三个代表”思想。
三是以创建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根本,完善了制度建设。建立并实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办文办事限时制和首问责任制,强化机关内部管理,树立机关廉洁、高效形象。深入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质监系统制定的“五公开”、“十不准”及“八条禁令”等规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不断完善未位待岗、一票否决等监督制约措施。完善并认真执行行政案件办理的各项制度,对案件审查严格把关。全年全系统共审查办理案件367起,无一件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被撤消的案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开展了2次执法检查,查阅案卷80余份,促进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文明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全系统的行风、政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质监窗口被评为“红旗窗口”,**县局被该县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完善了年度考核制度,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增强全员宣传意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全年全系统在各级新闻媒体上播发稿件183篇(条),其中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播发稿件52篇(条)。深入开展“人人都是质监形象,个个都是质监窗口”活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做好服务。全系统超额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好质监工作缺乏深入调研和思考。二是对新形势下执法打假工作探索不够。三是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四是改革创新氛围不浓,技术机构改革没有实现突破。五是学习、培训工作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要着力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质监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促进质监事业的更快发展。
回顾我国质监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改革开放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越推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地位就越突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作用就越重要。能不能正确把握当前形势,能不能牢牢抓住发展机遇,这关系到质监事业特别是全市质监事业能不能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大局。作为质监系统的每一个同志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当前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质监工作的自豪感和紧迫感。
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篇十三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采用手机电子问卷调查系统,于2017年1月15日至1月21日,面向张家口市社会公众,主要围绕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变化的感知、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问题反映等内容,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围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本省相关的法规、文件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主要举措,从符合社情民意调查特点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角度,规划设计了五个方面的调查内容。
(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行为表现。
从社会学角度,针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信、行”,重点了解公众对自身食品安全知识了解程度的认知、公众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对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日常购买食品时的行为表现、公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知晓度和支持程度等内容。
(二)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
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吃饭。了解公众对食物的最直接感受尤为必要。因此,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类、瓜果蔬菜类、肉蛋奶水产类、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等题目,同时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满意度。
(三)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五个题目,即公众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力度的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举报热线的知晓度、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的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公众对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的评价。
(四)公众对食品安全程度变化的感知。
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目的是改善、提升、保障。因此,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类、瓜果蔬菜类、肉蛋奶水产类、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类安全程度变化等题目,同时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程度变化的整体评价。
(五)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映。
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收集公众对不同食品环节、不同食品类别“食品安全状况”的反映和意见,分析和找出全省或某个地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有针对性、指向性制定决策、改进工作、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感和满意度,其作用和意义将超越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价本身。因此,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什么”、“哪类食品问题最突出”、“哪个食品环节最应加强治理”、“哪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举措比较有效”等题目。
三、调查实施与调查方法。
正式调查开展之前,由第三方调查机构在张家口市先行开展了100份样本的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结果,会同有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调整。正式调查采用以手机电子问卷为主,入户访问为辅助的方式,意在弥补手机电子问卷调查方式中老年人群体样本量不足的缺点。调查过程严格参照调查方案随机分层抽样和配额数量的要求,保证了抽样的随机性和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四、样本构成与数据评估。
此次调查以张家口市为评价对象,调查范围涉及19个县(市、区),调查以张家口市手机号码库为基本样本框,以上年末常住人口数为依据确定样本数量,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式,完成有效问卷1554份,样本覆盖了问卷中提及的全部居住地类别、职业身份、年龄段、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实现了行政区域、人群职业、城乡结构的合理分布和样本间距分布,调查汇总数据对张家口市有较好的代表性。
五、主要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表明:2016年张家口市公众食品安全的综合满意度为78.74%。其中: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综合满意度为78.28%,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满意度为70.76%,对食品安全变化认可率综合评价为89.83%。
对于张家口市而言,农药残留超标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蔬菜类、粮食和食用油类、肉类的安全问题较严重;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应加强监管和治理。
(一)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率。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安全程度的满意率最高,对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程度的满意率最低。
1、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类安全程度的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类安全状况的满意率为82.61%(即回答“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群占总体的比重,下同),其中回答“满意”的占17.39%,回答“基本满意”的占65.22%;回答“不满意”的占17.39%。城市居民的满意率(83.46%)高于农村居民的(79.57%)。
2、公众对蔬菜和瓜果类安全程度的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蔬菜和瓜果类安全状况的满意率为73.63%,其中回答“满意”的占13.76%,回答“基本满意”的占59.86%;回答“不满意”的占26.37%。城市居民的满意率(73.87%)高于农村居民(72.78%)。
3、公众对肉蛋奶和水产类安全程度的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肉蛋奶和水产类安全状况的满意率为76.44%,其中回答“满意”的占14.32%,回答“基本满意”的占62.12%;回答“不满意”的占23.56%。城市居民的.满意率(77.18%)高于农村居民(73.85%)。
4、公众对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程度的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率为56.10%,其中回答“满意”的占11.91%,回答“基本满意”的占44.19%;回答“不满意”的占43.90%。城市居民的满意率(57.95%)高于农村居民(49.35%)。
5、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满意率为78.81%,其中回答“满意”的占16.62%,回答“基本满意”的占62.19%;回答“不满意”的占21.19%。城市居民的满意率(79.96%)高于农村居民(74.68%)。
(二)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变化的感知。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感觉粮食和食用油安全稳定提高的比率最高,为91.55%;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稳定提高的比率最低,为85.65%。
1、公众对粮食和食用油类安全变化的感知。
调查数据表明:粮食和食用油类安全状况变化的稳定提高率为91.55%(即回答“比以前好了”和“与以前一样”的人群占总体的比重,下同),其中回答“比以前好了”的占42.38%,回答“与以前一样”的占49.17%;回答“比以前差”的占8.45%。城市居民感觉稳定提高的比率为(93.20%)高于农村居民(85.52%)。
2、公众对蔬菜和瓜果类安全变化的感知。
调查数据表明:蔬菜和瓜果类安全状况的稳定提高率为89.08%,其中回答“比以前好了”的占39.90%,回答“与以前一样”的占49.18%;回答“比以前差”的占10.92%。城市居民感觉稳定提高的比率(90.28%)高于农村居民(84.89%)。
3、公众对肉蛋奶和水产类安全变化的感知。
调查数据表明:肉蛋奶和水产类安全状况的稳定提高率为90.70%,其中回答“比以前好了”的占39.74%,回答“与以前一样”的占50.96%;回答“比以前差”的占9.29%。城市居民感觉稳定提高的比率(91.84%)高于农村居民(86.69%)。
4、公众对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变化的感知。
调查数据表明:儿童和保健食品安全状况的稳定提高率为85.65%,其中回答“比以前好了”的占37.99%,回答“与以前一样”的占47.66%;回答“比以前差”的占14.35%。城市居民感觉稳定提高的比率(88.13%)高于农村居民(76.71%)。
5、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变化的感知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整体感觉稳定提高率为89.76%,其中回答“比以前好了”的占45.32%,回答“与以前一样”的占44.44%;回答“比以前差”的占10.24%。城市居民感觉稳定提高的比率(91.27%)高于农村居民(84.33%)。
(三)公众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评价。
1、公众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的感知。
当问及“请您对所在县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力度进行评价”时,有21.56%的受访者认为“力度较大”,认为“力度一般”的占43.25%,认为“力度较小”的占35.19%。
2、公众对食品安全举报电话的知晓率。
当问及“您对食品安全举报电话得认知”时,只有34.75%的受访者知晓“12331”,有33.85%的受访者把“12315”误认为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有31.40%的受访者回答“不知道或说不清楚”。
3、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的评价。
当问及“请您对所在县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进行评价”时,有22.56%的受访者认为“力度较大”,认为“力度一般”的占44.84%,认为“力度较小”的占32.59%。
4、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治理成效的评价。
(1)当问及“您所在地一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哪些方面成效明显”时:公众认为成效最明显的地方是“学校食堂及周边小卖部、流动饮食摊点”,提及率为43.95%;其次是“食品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小饭桌”,提及率为37.71%;三是“中小型餐饮”,提及率为32.75%;四是“食杂小卖部、商场、超市”,提及率为31.79%;五是“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及率为26.83%;六是“农贸市场”,提及率为24.97%。
(2)当问及“您认为下列食品安全监管举措有效的”时:公众提及率最高的是加强小作坊、食品摊贩规范化管理,提及率为60.88%;其次是开展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及率为57.98%;三是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工作,提及率为54.18%;四是发动群众,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提及率为51.54%;五是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提及率为45.24%;六是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道创建活动,提及率为42.02%。
5、公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满意率。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率为73.80%,其中回答“满意”的比率为20.76%,“基本满意”的比率为53.04%;回答“不满意”的比率为26.20%。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率为75.41%,乡村居民为68.06%。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市公众满意度评价,采取多角度、多指标,采用分三层加权计算的方法。
(五)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问题反映。
1、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位居第3位。
调查数据表明:张家口市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按提及率排序)第一是社会诚信缺失(16.86%);第二是公众信仰缺失(16.22%);第三是食品安全问题(15.12%);第四是子女教育问题(12.16%);第五是住房问题(7.01%);第六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6.89%)。
2、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与途径。
调查数据表明:有27.61%的公众回答对食品安全知识是“了解”的,有66.02%回答对食品安全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公众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提及率分别为72.65%和70.59%;其次是报刊和公益广告,提及率分别为38.48%和34.17%;通过宣传栏和手机看到食品安全知识的提及率分别为33.72%和19.18%。
3、公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知晓度。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的知晓率为71.76%,其中回答“知道并了解活动内容”的占25.23%,回答“知道但不了解具体内容”的占46.53%;回答“不知道”的占28.25%。
4、公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支持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的支持率为98.24%,其中回答“非常必要”的占72.12%,回答“有必要”的占26.12%;回答“不必要”的占1.76%。
5、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问及“您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什么”时,调查数据表明:公众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农药残留超标”,提及率为41.18%;二是“滥用或超标准使用添加剂”,提及率为34.31%;三是“假冒伪劣产品”,提及率为20.92%。
6、主要食品中安全问题最突出的。
调查数据表明:公众感知安全问题较严重的、提及率居首位的食品是蔬菜类(42.81%),二是粮食和食用油类(29.08%),三是肉类(25.82%),四是儿童和保健食品(12.75%)。
7、最应加强治理的食品环节。
当问及“您认为哪个食品环节最应加强治理”时,按提及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生产环节(52.56%)、加工环节(50.94%)、销售环节(15.09%)、储藏运输环节(5.3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4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