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5:53:09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通用14篇)
时间:2023-12-14 05:53:09     小编:笔砚

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在这些读后感中,有些人从情感上入手,有些人从思想上进行解读。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套《岩石与矿物》的书。书中千奇百怪的石头,不同特性的矿物,让我欣喜惊奇、受益匪浅。

这套书主要介绍了岩石与矿物的成因、类别、产状、颜色、构造、硬度、密度......书中还配有五百多种岩石与矿物的彩图,让我们更容易辨别和学习。

其中矿物的一些特征更加吸引我。例如:金是最硬的矿物且溶于王水;银放置于空气中长时间不动,很容易氧化;铂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失去光泽;锑放在空气中会燃冒白烟......还有岩石的比重、断囗、成分、鉴定等也非常的吸引人。

这套书可以让我更深层次详细的去了解岩石与矿物,让我学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课外知识。这是一套让我们认识大自然的书,也是一套让我们科普课外知识的书,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去看一看。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二

矿物岩石学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成因、性质和分布。通过学习矿物岩石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矿物岩石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矿物岩石学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学习矿物岩石学的第一步是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各种矿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等。没有牢固的基础,就无法深入理解矿物岩石学的高级理论和方法。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熟练掌握矿物和岩石的特征是了解地质现象和问题的关键。

第三段: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的重要性。

学习矿物岩石学并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讲,更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地质环境中岩石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差异,进一步感受地质历史的变迁和地球活动的力量。在实验室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岩石的成分和特征。这些实地和实验室的活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矿物岩石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矿物岩石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矿物岩石学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找到矿产资源,指导矿石的选矿和加工。它也可以帮助环境科学家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地下水的污染源。此外,矿物岩石学还可以为地震学、石油勘探和岩土工程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通过学习矿物岩石学,我意识到它的实用价值与日俱增,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学习矿物岩石学是一项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不仅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更懂得了团队合作和耐心的重要性。矿物岩石学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工作,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和坚持。同时,矿物岩石学的学习也增加了我对地球的敬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学习矿物岩石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任务。通过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现象,深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矿物岩石学的实用价值和对个人的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投身于矿物岩石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共同探索地球之美。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三

杨才莉。

一、说教材。

《岩石、矿物和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最后一课。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因此,本节教材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之后,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用途、分类及我们应该如何地开发、保护与利用,在最后做总结性说明。

二、说目标。

(1)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

以用途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和矿物分类。

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2)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说教法。

调查了解、自学讨论、交流讨论、课堂小测试等。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四

今天有幸听了吴老师的《岩石、矿物和我们》这堂课。整节课听下来一个整体的感觉是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衔接自然,并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先说说我要好好学习借鉴的地方。

1、语言的魅力。

听吴老师的课总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吴老师的语言总是这么的抑扬顿挫,有种让人“不得不听”的感觉。尤其是在第一与第二环节的衔接处,吴老师讲到“如果这块岩石不小心砸到了你,你有什么感觉?”时加上肢体语言,给人一种真的好想要砸过来的感觉。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2、合理有效的处理教材。

第二个环节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岩石矿物的用途,然后再一起交流。吴老师则通过大屏幕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岩石的用途及其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存在的岩石和矿物,并在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调查宁波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储存量。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3、评价的艺术。

本堂课课堂上我比较关注着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评价。发现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富艺术感,每个学生回答后都给以一定的肯定,如:课堂上有个同学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了,然而又回答不出时,教师即时的接上:“我知道你已经知道了答案,可能还不能很好的表述出来,先坐下,我们听听别人的回答吧!”这样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有一种乐于回答并且想要回答的感觉,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接下来我针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谈谈自己的拙见。

1、本课开始,吴老师出示了一块岩石,让学生说说它的特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学会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一块布认识的岩石了。但此处教师又花了大概5-8分钟时间去回顾研究岩石的方法(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个人此处可以不用花费这么多的时间。

2、吴老师在要求学生研究矿物更多用途时,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许多种矿物和岩石要求学生将这些岩石根据表格里的标准分类。这里我想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要限制岩石矿物的种类呢?为什么要让学生只按照书本中的这么几个标准分类。这样个人认为会牵制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教。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五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六

矿物岩石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成因和分类等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我将就学习矿物岩石学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矿物岩石学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成因和分类等知识,可以认识到地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进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同时,矿物岩石学也是开展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基础,对于挖掘和利用地下资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习矿物岩石学对于理解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学习矿物的认识与分类。

在学习矿物岩石学的过程中,我首先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矿物。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我逐渐认识到了矿物的特征与性质。矿物的外貌、颜色、硬度、光泽等特征都是我们认识矿物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可以进一步推断矿物的成因与分类。通过学习矿物的认识与分类,我对矿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段:学习岩石的形成与演化。

在学习完矿物的基本知识后,我开始学习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岩石是由矿物聚集而成的,通过学习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演化的过程。岩石的形成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每类岩石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条件。通过学习岩石的形成与演化,我对地壳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四段:学习实践对照理论知识。

矿物岩石学是一门充满实践性的学科,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矿物和岩石的观察和测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性。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感受和体验地质学的神奇之处。实践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习矿物岩石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

矿物岩石学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它不仅与地质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还与石油、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增加,对于矿物岩石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学习矿物岩石学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还可以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学习矿物岩石学,我深入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过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我也看到了矿物岩石学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前景。因此,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矿物岩石学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七

一、单元概述。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

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种植农作物的土壤来自于岩石的风化,许多生产生活的原料及能源都取自于岩石和矿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不仅如此,由于岩石的特性反映了它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岩石还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历史的重要客观依据。

岩石和矿物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岩石和矿物的知识。

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岩石。对于岩石他们也有许多问题,如“美丽的雨花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会这么光滑?”等,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

本单元以岩石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各种各样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观察、描述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等一系列主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们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和矿物,获得一些关于“岩石和矿物”的简单知识;学习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获得观察、描述自然事物的新方法。在此过程中,增进对地球宝贵资源一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启发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以及观察、分类方面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是通过对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岩石的组成”由“美丽的花岗岩”和“常见矿物”两个活动组成。通过观察花岗岩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到“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第4课和第5课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属性的基本方法。“观察、描述矿物(一)”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和软硬;“观察、描述矿物(二)”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是通过对几种不知名矿物进行观察,并对照资料进行识别,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观察、描述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矿物的广泛用途,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以观察、比较、描述为主。对岩石、矿物的观察鉴别活动,日的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要物质。

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

人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许多原料取自岩石和矿物。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岩石及矿物。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进行有关硬度、透明度、选择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的结果。阅读更多的有关岩石和矿物的资料。

将先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欣赏岩石的美、矿物晶体的美。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重要的。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矿物特性的重要性。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背景和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岩石进行观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岩石的特点。

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感受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是美丽的。(二)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器材: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准备一些岩石,弥补分组实验岩石种类和数量的不足。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等。

教师演示器材:岩石标本、相关课件和图片。(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描述岩石。

本课观察研究岩石的活动是从“观察、描述岩石”开始的。用于观察、描述的石头需要学生们在课前自己收集。课文首先说明的是收集岩石的途径和方法。教科书上的三幅照片,说明了海边、山上、采石场等都可以找到岩石。小组学生的对话说明了不一定要像地质工作者那样带着专门的工具到野外去寻觅、挖掘,只要把自己身边能找到的、自己认为是岩石的带到学校就行,甚至可以把自己和家人外出旅游时拾到或购买的岩石带来。

收集岩石,不仅是观察岩石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希望达到两个日的:一是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学生们把从小溪边、山脚下、房前屋后、校园内等地方搜寻到的岩石或者珍藏在家里的岩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时,他们肯定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二是通过收集岩石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哪里有岩石,什么是岩石。学生可能会从泥土中、山脚下、房前屋后等地方搜寻到岩石,自己或家人的岩石收藏品可能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通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一话题的交流,很自然地了解到岩石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在欣赏各自带来的岩石时,可能会对某些岩石提出质疑,提出“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的问题,这是四年级学生很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对石头不陌生,但在收集过程中,也许有人会把砖头、瓦片甚至水泥块等当作“岩石”收集起来,这时就需要大家对其进行区别。什么是岩石呢?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用学生自己理解的语言来总结。区别岩石和水泥块、瓦片、混凝土块,可从“石头”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是不是天然的等方面去考虑。

发现记录到下表中”是对学生观察活动的要求。希望学生能用不同的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细致地对岩石进行观察。

教科书第66页插图中所展示的11种岩石,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照葫芦画瓢去准备这些岩石,也不要求学生去认识这些岩石的名称和特点。师生收集什么样的岩石都可以,但数量、种类要求足够多,最好有一定的结构。

在“观察、描述岩石的特点”这一活动中,应当让学生明确: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点?我怎样描述岩石的特点。这三个问题是有逻辑联系的,第一句话强调科学课对探究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全面地观察岩石,如手摸、鼻闻、轻轻敲打等;第二句话则是要求学生把感觉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思考观察的结果;第三句话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词汇记录和表述。为什么要这么关注学生如何描述呢,因为描述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观察结果,更好地把握岩石的特征,以及去比较各种各样岩石的不同。这不仅是观察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教科书第65页的泡泡图,其周围的圆圈是留给学生填写的,要求学生把想到的描述岩石特点的词语填进去。描述岩石的词汇可以是闪亮、暗淡;光滑、粗糙;重的、轻的;透明、不透明等,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还希望能促进学生反复观察,从中能想到更多更恰当的词语。

“再次观察,我们还能有新的发现吗?”是指学生应该在交流活动中,如果注意倾听别人的描述,可能会给自己在观察内容和方法上一些启迪,产生再次观察的欲望。在再次观察的活动中,学习别人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各种各样的岩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能告诉别人什么是岩石,岩石是什么样的吗?”这是对上面观察活动的总结。到此为止,希望学生能知道:岩石都是天然的、比较坚硬,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岩石在颜色、软硬、轻重、表面有无花纹、光滑还是粗糙等方面是各种各样的。

第二部分:给岩石分类。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观察、描述岩石”活动的延续,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察、描述岩石”的日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不同岩石的个性特征,而“给岩石分类”日的则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两块或几块岩石的共性特征。学生在前面的观察中已经发现这些岩石虽然各种各样,但有些岩石有相似之处。教科书指出分类是按两块或几块岩石的相似之处将它们划分为一类。

要分类就要制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这是活动的前提和重点。学生们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不仅可以对岩石的特征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是一次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能不能按大小和形状分呢?”这是根据不少学生的实际想法提出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回答应是:“大小最好不要作为岩石分类的标准,而形状可以作为分类标准”。因为岩石块的大小并不反映某种岩石的特性,很多情况下是人为敲击形成的,而形状反映了一些岩石的特性。比如,页岩是层状的,板岩是板状的,卵石一般为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等等。另外,学生带来的岩石中有可能有些是矿物或卵石,不少矿物的晶体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比如方解石是菱形,石英晶体是六角柱。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体的岩石可以认为是无规则形状的。

为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分类活动的结果,提升认识。教科书提供了5个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有没有岩石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归人不同的类别?

有没有一些岩石不属于任何类别?

我们知道岩石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吗?

1.观察、描述岩石。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观察、描述岩石的必要条件,而由学生自己去收集岩石又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前几天就要向学生提出收集岩石的任务,并把收集岩石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收集岩石时,最好能了解到它的名称和来源。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收集3块以上的岩石,这样每个小组岩石的数量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除了布置学生去收集岩石,教师也要收集一定数量、种类丰富的岩石,其中最好有一些形态比较典型的岩石。学生收集的岩石如果能够提前交到教师处,是比较理想的,教师可以视学生收集到的岩石情况,把自己收集到的岩石补充进去,并合理地进行搭配。提供有结构的、能让学生展开充分探究的岩石,是保证本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在观察岩石前,教师可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岩石是从哪里得到的,或者交流各自寻找岩石的经历。教师把学生收集这些岩石的地点板书在黑板上,并结合教科书中的单元首页的引导语进行新课引人。让学生领会到岩石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

学生们收集到的岩石中,可能有一些并不是岩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岩石”进行区分:“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并陈述自己的理由。然后把大家都认可的那些不是岩石的拿掉。对一些大家有争议一时又无法鉴别是否是岩石的“石头”,可以暂时放在一边,课后再请教内行人士解决,下节课再把结果和理由告诉大家。通过这个活动会加深学生对什么是岩石的理解。

分组观察时,要将小组的岩石装在盒子里,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的特征已有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观察物体特征的方法,并讨论“将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观察岩石的哪些方面”。通过互相的启发、集思广益,相信学生会想到较多的手段和方法较全面地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得更多有关岩石特征的信息。怎样表述自己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呢,教师要提醒学生记录时选用恰当的词语对岩石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以和小组同伴进行讨论交流。

在引导学生交流岩石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某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如果能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其观察的那块岩石及记录表,效果更佳。然后让学生们对这位同学的观察、描述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几个方面:观察方法与观察结果之间是否对应;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是否细致全面;描述时所用词语是否恰当、准确。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做全班交流的学生不宜太多,一般不超过3人,其他学生的观察记录可以用展览的形式做交流,或者在小组进行交流、评价。在互相交流后,可让学生再次观察,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

2.给岩石分类。

分类是按两块或几块岩石的相似之处对一些岩石进行划分,活动日的是对岩石的特征进一步深化。

给岩石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标准,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分类标准并不困难。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岩石的分类标准。

分类之前提醒学生给小组的岩石编号,给岩石编号是一种科学而简便的方法。不必弄清每块岩石的名称,记录时也不必写出每块岩石的名称。这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可多用几种标准给岩石分类,一块岩石也可以同时被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

岩石颗粒的情况是识别各类岩石重要的依据之一,但是学生一般都不太会注意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的情况。教师可启发学生按岩石的颗粒大小分类,为下一课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做铺垫。

“能不能按大小和形状分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相信学生是会得出结果的。如果教师准备的岩石在形态上种类较多,更有利于学生讨论。如果学生都认为可以按照大小分,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因为这样给岩石分类仅是没有什么意义而已。但要指出如果按大小分类,那么首先要给出“大”和“小”的标准,以哪块岩石为大的标准,哪块岩石为小的标准;或者以哪块岩石为中等的标准,超过它的岩石为大的岩石,没有超过它的岩石为小的岩石。

最后的几个思考题,是对本课学习活动的总结和提升。希望教师重视,并认真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们进一步观察研究周围的岩石。

岩石的特点也反映了岩石的成因。在地质学上,岩石是按成因分类的。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由于学生一般不可能自己想到、也没有能力按成因分类,所以教科书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但在单元阅读资料中对岩石的成因做了介绍。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单元资料点是了解一种新的岩石分类方法一按成因分类。“岩石的成因和分类”,阅读的重点是了解一种新的岩石分类方法——按成因分类。

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的特征。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这几种岩石从成因上分类分别属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有显著的不同。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二是“怎样识别它们”。科学概念。

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标签或记号笔。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

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

在第一课初步了解到岩石的外部特征后,本课通过对几种常见岩石的观察和识别,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教科书选用的是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花岗岩、大理岩。为什么选用这几种岩石呢,因为这几种岩石比较普遍又容易找到,还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从成因上分类,它们分属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特征明显。

“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活动有两个日的: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观察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比如结构、构造等。结构主要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等。构造主要指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赋予岩石的外貌特征,比如层理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等。

为什么要指导学生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方面进行观察呢?这是因为结构、构造是岩石的重要特征。如果对观察的岩石仍然还是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等性质上,不仅不能反映不同成因所形成岩石的不同特征,而且学生的探究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

要说明的是教科书安排这样的观察活动,主要日的不是要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技能,而是通过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的拓展,使学生对岩石的特性有更多的了解,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能从中领悟到岩石的特征和成因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科书第67页一68页中学生的对话、图示和表格的内容,对观察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提示。表格中“有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生物痕迹等”是指岩石的构造。一般页岩是具有层理构造的,花岗岩具有斑点,在页岩和石灰岩中可能会存在生物痕迹。

“组成岩石的颗粒是什么样的(颗粒大小、颗粒颜色、颗粒结构)”是指岩石的结构。其中颗粒大小可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一0.05毫米)和细粒((0.05毫米一0.005毫米)三种。砾岩颗粒比较粗;花岗岩的颗粒粗或中等;砂岩和大理岩颗粒中等;石灰岩、页岩颗粒比较细,肉眼难于辨清。颗粒结构主要指颗粒和颗粒之间的结合情况,是松散还是紧密。

“敲击听声音”,如果是板岩,相互敲击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滴稀盐酸后的反应”,主要观察岩石被滴上稀盐酸后有无反应,是什么样的反应。大理岩和石灰岩滴上冷的稀盐酸后会冒气泡,这是其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石灰岩冒气泡的情况比大理岩猛烈。

第二部分:怎样识别它们。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对岩石分别分项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哪些特征;二是通过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资料,对照识别这些岩石分属什么种类,并说明理由。课文还介绍了另外一种识别方法,即根据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鉴别岩石种类。这两种方法中,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前一种方法。

第二种鉴别方法从观察岩石的颗粒大小开始,按照箭头所示的方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步一步对照鉴别。

首先观察比较岩石的颗粒。如果岩石的颗粒是小石子或卵石,这种岩石就是砾岩。

如果颗粒粗或中等,那么再看颗粒之间的结合是疏松还是紧密,松散的就可能是砂岩。

如果结合比较紧密,再看颗粒的颜色。如果有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混杂组成,这种岩石可能就是花岗岩。如果颗粒比较晶莹闪亮,白色或有条纹,那么就可能是大理岩。

对于颗粒比较微细的岩石,要观察是否有气孔构造或层理构造。有气孔构造的可能是浮石。滴稀盐酸冒泡的可能是石灰岩。

如果有层理构造,还要再听敲击的声音。声音比较清脆的可能是板岩,声音不清脆的可能是页岩。

上述方法只是粗略地鉴别岩石的方法,并不一定很准确,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岩石。鉴别岩石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观察颜色、结构和构造等,还要观察其矿物成分和结晶情况。就是岩石学家对有些岩石也要放在放大镜下或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其成分和矿物晶体才能准确鉴别。教科书之所以要安排第二种鉴别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尝试一种全新的流程图式的鉴别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1.进一步观察岩石。

本课教学需要按教科书的要求准备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教师可整理上节课师生共同收集到的岩石,作适当补充并进行归类、统一编号(给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分别编上1,2,3,4,5,6号)。

本课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是第一课的延续和拓展。新课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观察岩石的方法进行回顾,并询问学生:“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岩石呢?”。结合本节课的观察内容,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的岩石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吗?看看学生对这些岩石特征和用途了解多少。然后提出本课的学习主题一认识几种常见岩石。

本课教学活动虽然也是观察岩石,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已和上节课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观察内容和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明确观察任务和观察方法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第68页的表格,共同讨论、理解表格中观察项日中的一些词语是什么意思。比如“层理”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生物痕迹”?“组成岩石的颗粒是什么样的?”具体指哪几方面?怎样敲击听声音?滴稀盐酸的实验怎样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讲解时,最好能使用生动直观的方法或示范实验操作,以使学生容易理解。

对岩石的观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为好,可以每人观察一种岩石,然后小组集中交流。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观察同一块岩石,观察完后再观察另一块岩石。观察时须按照表格内容的顺序有序地进行,小组同学要加强合作和讨论。

“组成岩石的颗粒是什么样的”具体指:颗粒大小、颗粒颜色、颗粒结构。其中颗粒大小可以用常见物体作参照物,比如把粗粒规定为相当于芝麻粒大小以上的;中粒相当于芝麻到面粉之间的颗粒;细粒是肉眼很难分辨的颗粒。

在分组观察的基础上,要在大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们对1,2,3,4,5,6号的岩石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得到基本一致的、大家认可的结论。

2.怎样识别它们。

首先要明确活动任务。活动的主要任务根据岩石特征,对照资料尝试识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岩石,怎样识别?可以让学生讨论,听听他们的意见。

课文第68页的资料,介绍了7种岩石的特征和用途,比起观察的岩石,多了板岩,这给识别岩石的探究活动增加了难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比较难于区别的可能是石灰岩和大理岩,以及页岩和板岩。石灰岩和大理岩的区别在于前者颗粒很细,肉眼难于辨别;表面比较光滑;滴稀盐酸后剧烈冒泡。而大理岩颗粒要粗一些,颗粒比较晶莹;表面不光滑;滴稀盐酸后冒泡情况不如石灰岩。页岩和板岩一般都有层理,但板岩结构要紧密一些,敲击起来声音要清脆些。

在识别前,教师一定留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岩石资料,并让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教师作适当的解释或组织学生讨论,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内容出示实物,用投影的方式进行讲解。

在此基础上,以小组的方式对照资料识别这些岩石分属什么种类。得出小组的意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全班交流时各小组先说说本组的鉴别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再进行统计,看看对某号岩石大家的鉴别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鉴别结果以大多数组的意见为主,个别小组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保留,课后通过其他途径继续研究。

课文还介绍了另外一种根据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等属性,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鉴别岩石的路径和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教师最主要的是讲清鉴别的步骤并进行示范。即从观察岩石的颗粒大小开始,按照箭头所示的方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步一步对照鉴别。由于时间关系,这种方法不作为教学重点,只作为辅助活动,可以作为第一种鉴别结果的验证。一定要注意的是,本课的观察鉴别活动,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在本课的岩石资料中,有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不仅掌握各种岩石的特征,还要了解它们的用途,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地球上已知的矿物有近4000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到矿物,不少学生可能也听说过矿物,对矿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矿物是比较陌生的,可能更不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本课在学生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人们对它们特性的观察、描述方法也有所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分一矿物的关注,为下面两节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作准备。

本课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美丽的花岗岩”;第二部分:“常见矿物”。

科学概念。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第一种矿物都由一种物质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利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以及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阅读资料了解一些矿物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放大镜等,常见矿物的标本或图文资料。

为教师演示准备:介绍矿物的多媒体课件或标本。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在教科书中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美丽的花岗岩”和“常见矿物”。活动的重点是通过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难点是观察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这三种单独的矿物晶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美丽的花岗岩。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成的矿物集合体。教学内容从观察花岗岩的组分开始,并以花岗岩为例,让学生认识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教科书为什么选用花岗岩作为认识矿物的典型代表呢,因为花岗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岩浆岩,矿物颗粒比较粗,主要矿物成分长石、石英和云母颜色、形态不一样,容易区分。所以,花岗岩是指导学生理解岩石是矿物集合而成的典型材料。况且前面学生对花岗岩已进行过观察,知道它是由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有一定的教学基础。

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花岗岩,日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花岗岩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兼顾全国各地的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品种。根据花岗岩的晶粒结构可分为粗粒、中粒和细粒花岗岩;根据岩石中所含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的种类,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暗色矿物主要是角闪石)、二云母花岗岩(含有黑云母和白云母),等等。但是对于学生不要求他们了解这么多,只希望知道花岗岩也是多种多样的就足够了。

“颗粒分别是什么样的?”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种不同颗粒的颜色和形态:带红或黄色调的浅色长石;无色、透明、闪闪发光(或灰白色)的石英颗粒;白色或黑色片状的云母。引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三种不同的成分是什么呢?”。

“它们分别是什么?”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是无法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并启发学生将这三种矿物和花岗岩中的三种成分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科书图片中的石英、长石、云母是以比较完整的晶体形式出现的。石英晶体是一端有尖角的柱状或长柱状,颜色常因混人不同的杂质而具有多种色彩;长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颜色肉红、浅黄色、白或灰白;云母呈片状或鳞片状,颜色呈黑、棕红、白、浅灰等。

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的颗粒形状和单独的矿物晶体形状不完全相同。其中黑云母结晶最早,晶体发育成自己应有的形状,呈小六角片状或鳞片状,光泽很强;淡色矿物一长石结晶较晚,晶体只发育成应有晶形的一部分,略呈柱状或板状;石英结晶最晚,大部分形成了不规则的颗粒,一般为烟灰色,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

当学生们了解到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成分构成后,教科书以小资料的形式告诉学生,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好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不仅花岗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

第二部分:常见矿物。

“常见矿物”的主要教学日的是引发关于矿物的话题,了解学生对矿物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对矿物的关注,为下面观察认识矿物的教学做准备。教学活动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的形式进行。

活动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第69页的图文资料,大致了解矿物在地球上的种类,以及矿物的形态、用途。课文插图中所展示的矿物依次为石盐、石墨、硫黄、方铅矿、金刚石、石膏、辉锑矿。

二是提出“关于矿物,我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性和用途?矿物和岩石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矿物?”一系列问题,以了解学生知道多少矿物知识、知道些什么,使教师对下面的教学心中有数。

1.美丽的花岗岩。

本课教学教师要准备数量较多的花岗岩和放大镜,以一人一块或两人一块为最好,放大镜可发动学生自己带一部分,放大倍数最好稍高一些。

教学活动可以从展示花岗岩制品或花岗岩用途的多媒体课件开始,让学生说说花岗岩的用处和特点,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岗岩的兴趣。

上节课学生已经观察过花岗岩,这节课再次观察花岗岩,重点放在观察花岗岩由几种颜色的颗粒组成?每种颜色的颗粒其形状、光泽如何?花岗岩通常是肉红色或灰白色,略具黑色斑点的浅色岩石。如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较高,可以看到其中的云母为黑色、片状,闪闪发光;石英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略似圆形的不规则颗粒,具有像玻璃或油脂般的光亮;长石是颜色淡(肉红、浅黄、灰白等)、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泽,形状略呈短柱状的颗粒。

花岗岩的种类较多,所以教师在课前,应该弄清楚给学生观察的是什么种类的花岗岩,如果学生手里拿到的是二云母(黑、白云母都有)花岗岩,就会看到黑色和白色、呈片状、闪闪发光的两种云母。如果是花岗闪长岩,则暗色矿物较多,且暗色矿物多是角闪石。

学生使用的放大镜一般放大倍数不高,对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颗粒可能不会观察得那么清楚。教师可以把岩石标本放到视频展示台上指导观察并进行介绍,以弥补学生观察的不足。如果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花岗岩极薄的薄片更好。

“花岗岩究竟由几种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分别叫什么名称?”当学生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后,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成分组成”。同时出示三种矿物的标本,让学生们通过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来判断花岗岩三种成分中哪种是石英、哪种是长石、哪种是云母,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观察的步骤:一是借助放大镜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二是将三种矿物的特征与花岗岩中的三种成分进行对比,认识到花岗岩的三种成分实际上就是石英、长石和云母。

需要说明的是,单独的石英、长石、云母矿物标本与花岗岩中的三种成分是有差异的,主要是形状不同。因为单独的矿物标本一般是比较完整的晶体。如教科书图中所示:石英是六角柱状,云母片状(或片状集合体)、长石柱状。而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中,只有云母能保持自己的原有形状。

当学生们了解了花岗岩的成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那么自然界的其他岩石呢?”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资料寻求答案。

2.常见矿物。

第二阶段的活动可以接着上面的活动引人:“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地球上的矿物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矿物?它们有什么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插图和文字资料。最好是展示一些矿物标本,或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矿物及其用途。

接着提出“关于矿物,我们还知道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矿物知识。

“下面我们就要专门学习有关矿物的知识了,矿物和岩石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矿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是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所以学生回答如何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记住学生的想法,以便下面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让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中的《矿物资料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教师可布置为课外作业。在阅读资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资料卜中所涉及的观察、描述矿物的内容有哪些,以及自己的问题。

第4课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背景和目标。

第4课和第5课的活动内容是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矿物的特性。矿物和岩石不同,因此观察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内部构造不同,因而反映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形态特征。矿物的特性具体体现在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发光性、硬度、解理与断口、韧性、密度、磁性、导电性、易燃性、味觉、嗅觉、触感等方面。由于学生的水平,教科书中只指导学生从颜色、条痕、软硬、光泽、透明度和形状等几个主要的方面观察和描述矿物。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和软硬。活动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第二部分是观察矿物的软硬。

科学概念。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有的矿物具有多种颜色,有些矿物具有相似的颜色。

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矿物的硬度在一些行业具有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观察描述矿物颜色、软硬、条痕的方法。

对几种矿物的颜色、软硬、条痕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

在观察过程中能及时进行观察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石英、长石、云母,其他几种较深色的矿物、白色瓷砖、深色瓷砖。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难点是比较矿物的硬度。本节教科书内容的思路是先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操作实践。

第一部分: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课文首先说明了观察矿物外表颜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矿物的颜色;接着介绍什么是条痕,以及怎样观察矿物的条痕;然后让学生对比观察几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最后学生尝试解释观察矿物时为什么条痕比颜色更可靠。

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特性,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根据之一。不同的矿物有着自身独特的颜色,因此有许多矿物以颜色命名,如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灰白色的、蓝铜矿是天蓝色的、硫黄是黄色的。而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课文第72页的第一排图所示的是无色、粉红、褐色(烟色)的石英晶体,它们颜色不同是因为所含杂质不同。有些不同的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课文第72页第二排的图片是金、黄铁矿、黄铜矿,它们都具有美丽的金黄色。

条痕指的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擦划,瓷板上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教科书第72页下左插图中展示了四种矿物的条痕,分别是石墨(上)、赤铁矿(下)、闪锌矿(左)和黄铁矿(右)。由于条痕可以消除杂质和其他的(如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等)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所以矿物条痕的颜色更加固定、可靠。比如赤铁矿的颜色有铁黑色和红褐色等,但条痕的颜色总是樱红色。

矿物条痕的颜色可以和矿物的颜色一致,比如金,其颜色和条痕都是金黄色。石墨的颜色和条痕都是黑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也可以和矿物的颜色不一致,比如黄铁矿的颜色是浅铜黄色,但条痕是绿黑色。条痕对不透明矿物的鉴定很重要,而对透明矿物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它们的条痕都是白色或近似白色。

观察几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后,再比较它们的颜色和条痕是否一致。这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的观察活动。活动中,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有些矿物的条痕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不同呢?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正确的解释:一是因为矿物的颜色有时是因为所含的杂质而导致的,并不是矿物本身的颜色,比如课文第72页介绍的各种颜色的石英晶体,因含不同的杂质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但纯净的水晶是无色透明的;二是矿物外表的颜色容易受到比如光线等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矿物的条痕是固定不变的;三是同种矿物虽可呈现不同的颜色,但条痕的颜色一定相同,例如,褐铁矿有时为黑色,有时为黄色,而其条痕都是黄褐色,又如赤铁矿颜色有黑、红、褐等色,但它们的条痕都是樱桃红色;四是不同矿物的颜色虽然相同但条痕不一定相同,比如金、黄铁矿和黄铜矿。由于以上原因,所以观察矿物时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第二部分:矿物的软硬。

这部分活动的内容先是让学生们了解并学习测试矿物硬度的简单方法,然后亲身体验。课文还以资料的形式介绍了测试矿物硬度的意义,以及一些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刻画和磨擦的能力称为硬度。矿物的硬度比较固定,在鉴定上意义重大。通常人们确定矿物硬度的方法是用两种矿物相互刻画,即用已知硬度的矿物来确定未知矿物的硬度。做法是:选定10种矿物作为硬度试验的各级标准(摩氏硬度计),这10种矿物的硬度由小到大排列顺序为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测试时,用上述硬度已知的矿物去刻画未知的矿物,依据是否留下刻痕判断其硬度。如果未知矿物易碎,反过来以它刻画已知矿物的平面来测试。用这种方法测试,石英硬度大约为7,长石硬度为6^-6.5,云母硬度较软为2一30在野外工作时,为了方便,人们常采用硬度代用品,即用随身物品代替摩氏硬度计的10种标准矿物。如指甲的硬度约为2.5,铜钥匙、回形针、铁片刀的硬度约为3.5,玻璃片的硬度约为5,小钢刀的硬度约为6,锉刀的硬度约为7。硬度小于指甲,为软;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钢刀,为中;硬度大于小钢刀,为硬;有少数矿物用石英也刻不动,为极硬,这样的矿物很少见。

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科书介绍了两种比较矿物软硬的方法。一是在三年级材料单元学过的几种材料互相刻画的方法,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同样能比较矿物的软硬,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比较石英、长石、云母的软硬。比较的结果应是:三种矿物中长石比云母硬,石英比长石硬,即最硬的是石英,最软的是云母。如果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序,应该是云母、长石、石英。

上面这种几种矿物相互刻画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比较某种矿物在几种矿物中的软硬情况,不能知道某种矿物在所有矿物中的硬度地位。因此教科书介绍另一种方法,即用硬度代用品来刻画所测试的矿物。硬度的等级简化为软、较软、较硬、硬。教科书选用的代用品是指甲、铜钥匙(回形针)、小钢刀,这也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常用到的测试工具。

让学生用指甲、铜钥匙(回形针)、小钢刀作为参照物来比较矿物的软硬。必须要先知道指甲、铜钥匙(回形针)、小钢刀之间的硬度情况,以及如何确定最软、较软、较硬、硬几个等级。然后用它们作为判断软硬的标准,分别去刻画矿物。教科书的注释资料中,较详细地介绍了用这种方法测试矿物软硬的四个等级。软一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较软一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回形针)刻画出痕迹,较硬一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硬一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

在学生明白了这种比较矿物软硬的方法后,教科书要求学生再次测试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软硬,并把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互相比较,进一步验证上面的测试结果。测试的结果是石英、长石的硬度为硬,云母为软。如果还要区别石英和长石谁更硬一些,可以把石英和长石互相刻画,也就是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1.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本活动的重点是掌握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知道观察矿物条痕比观察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教师应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矿物的颜色及条痕,以及怎样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比较好理解,就是矿物表面的颜色。矿物表面的颜色有的可能改变,所以鉴别时必须用新鲜断面。对颜色的描述一般用标准色谱(红、橙、黄、绿、蓝、靛、紫)来描述;有时为了区别同种颜色,加上深浅、浓淡等副词,如深红、浅绿、淡黄等;如果矿物不只是一种颜色时,可用双重的颜色表示,如黄绿、橙黄、红紫等,后者为主要颜色;还可以使用形象的实物比喻,如橘红、柠檬黄、土黄、樱红、铁灰等。

“矿物的条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教师要演示并讲解条痕指的是矿物在瓷板上擦划时,瓷板上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而不是矿物刻画瓷板,在瓷板上产生的刻痕。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的粗糙面上擦划,瓷板上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如果是浅色矿物和透明矿物,如石英等,要在深色的瓷砖上擦划。

分组实验时,要给学生准备颜色较深的不透明矿物和白色瓷砖。提醒学生在粗糙无釉面擦划。浅色矿物和透明矿物的条痕一般是白色或近似白色,在深色瓷砖的无釉面擦划比较好。但对鉴别矿物没有多大的意义。判断条痕只限于硬度比瓷板小的矿物,因硬度比瓷板大的矿物擦划后所得的粉末,是瓷板的粉,而非矿物的粉末。

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矿物的表面颜色,然后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条痕的颜色。接着分别把这些矿物在白色瓷板上擦划,观察条痕的颜色并记录,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矿物的条痕和矿物外表的颜色是否一致。于是学生们可能会想“:为什么矿物颜色和条痕颜色会有不同”。

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补充讲解。交流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在识别矿物时,观察矿物的条痕和观察矿物的颜色哪个更可靠一些”,除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外,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寻求答案。

2.矿物的软硬。

风化、裂隙、杂质等会影响矿物的硬度。所以在鉴别矿物的硬度时,要注意在矿物的新鲜断面上进行。教师在作教学准备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指导学生观察矿物的软硬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矿物硬度的理解,随后指出“硬度是矿物对外界摩擦或刻画的抵抗力”。在一些行业,矿物的硬度很有意义。比如地质、建筑业上钻探机的钻头,我们平时划玻璃的玻璃刀就要用硬度最大的金刚石来做;在钟表等仪器中,快速转动的部分要用硬度稍次于金刚石的刚玉来做轴承。通过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用互相刻画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的?”明确指出: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来比较矿物的硬度。接着让学生亲身体验,去测试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硬度,并把它们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测试矿物硬度的方法,这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常用的方法。即把指甲、铜钥匙(回形针)、小钢刀作为测试的工具,大家想学习吗?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自己学习、理解测试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是否真正弄明白了测试方法,教师要通过提问进行了解。

在让学生自行测试矿物的硬度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测试并记录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硬度后,要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测试结果是否有差异,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长石、石英的硬度相差不大,小钢刀可能都不能刻画出痕迹,如何区别它们的软硬呢,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

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观察矿物的方法?告诉学生下节课还将学习其他观察矿物的方法。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看看资料页中所介绍的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

第5课观察、描述矿物(二)(一)背景和目标。

培养对矿物的观察和研究兴趣。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实验准备:一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纸;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黑色卡纸;一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矿物;一组具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的矿物。

教师演示器材准备:和学生实验的器材相同。(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形状。难点是观察、描述矿物的光泽。教科书内容的思路是先指导方法,然后实践运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指导方法时,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透光和反光情况,再过渡到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反光情况。

第一部分: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矿物的透明度。

光线能否穿透矿物取决于它的透明度。如果能透过矿物看到另外一个物体,这种矿物就是透明的;如果有光线透过,但透过这种矿物看到的另外一个物体模糊不清,它就是半透明的;如果光线完全不能穿过矿物,它便是不透明的。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观察纸的透明度,然后再过渡到观察、描述矿物的透明度。教科书第74页介绍了两种判断纸是否透明的方法:一是用手电筒分别照射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观察、描述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二是把这几种纸分别放在课文上方,观察是否能透过纸看见课文上的字。

教科书没有具体规定观察哪几种矿物的透明度,教师可选择当地容易找到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矿物供学生分组观察。常见的矿物中石英、方解石、石盐、云母、萤石、硫黄、重晶体等,其晶体都有透明或半透明的;白钨矿、长石、滑石、孔雀石的晶体一般是半透明的;褐铁矿、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辉锑矿、方铅矿、石墨是不透明的。有些矿物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几种状态都存在,如方解石、石英。

因为矿物的厚度会影响它的透明度,所以教科书提示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以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当光线照射到矿物表面时,它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反射光的情况。对矿物光泽的描述是以具体的物体做参照物的。

矿物光泽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很强,光耀夺日。有着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金属矿物。

(2)半金属光泽:反射光的强弱介于金属光泽与废旧金属光泽之间,暗淡而不刺日。

(3)非金属光泽:常常是透明、半透明或是颜色较浅的矿物所具有的光泽,根据表现不同,又可分为玻璃光泽(像玻璃的光泽,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最多,约占矿物总数的'7000)、油脂光泽(像涂上脂肪一样)、珍珠光泽(像珍珠发出的光泽)、丝绢光泽(像丝织品反光一样)、土状光泽(表面反光暗淡像泥土)。

对学生来说,要明白矿物的光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教科书一开始便安排了“研究金属、丝绸、蜡烛、泥土和玻璃5种物体的反光情况”的探究活动。这些物体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很常见的。教科书首先安排这项探究活动是有其深刻意义的。其一,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着手研究物体的反光情况,让他们感觉到这项研究活动其实并不难;其二,通过此项探究活动,学生们可以掌握检测物体反光的一般方法;其三,学生们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光泽后,可以为观察、描述矿物的光泽提供参照物。这一活动与观察矿物光泽的活动相互构成了一个有结构的大活动,这对于推进学生们的观察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科书第74页插图中孩子所描述的“金属反光最强”“泥土反光暗”“玻璃反光比金属暗,比泥土强”。是对金属光泽、泥土光泽和玻璃光泽做一个比较。让学生知道金属光泽最强,玻璃次之,泥土反光最弱。

教科书没有具体地规定观察什么矿物的光泽,是因为各地的矿物资源不一样,教师可根据当地容易找到的矿物供学生观察。具金属光泽的多是金属矿物,如金、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等。半金属光泽的有磁铁矿、黑钨矿、褐铁矿等。具非金属光泽的常常是透明、半透明或是颜色较浅的矿物,其中具玻璃光泽的有长石、石英(晶面)、重晶石、方解石、石盐等,具油脂光泽的有滑石、石英(断口)等,具珍珠光泽的有白云母、滑石等,具丝绢光泽的有纤维石膏等,具土状光泽的有高岭土等。

有些同种矿物具有不同的光泽,如有的石英具玻璃光泽、有的石英具油脂光泽。

第二部分:观察矿物的形状。

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体。晶体是在适当的条件下(温度、溶液的饱和程度、晶体生长的空间),矿物内部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有规则地排列而形成一定的构造框架,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几何形体。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排列构造不同,其外形特征也不同。

矿物晶体的几何形体往往是鉴别矿物的重要特征,如教科书的照片所示:完整的石盐晶体是立方体,石英晶体是六角柱的,辉锑矿是柱状或针状,方解石是平行四边形六面体。

要说明的是:自然界中的矿物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有这几种。我们见到的矿物更多的是不规则的块状(矿物晶体很小,组合紧密,以致肉眼不能分辨)。同一种矿物的晶体有时会具有不同的形状。这是由于矿物生成的环境、条件不同造成的。如石英的晶体应该是六角柱状。但花岗岩中的石英,由于结晶晚于云母和长石,剩下的空间不够,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六角柱状,而形成了颗粒状。石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形态。如板状(刀片石膏)、纤维状(纤维石膏)、粒状(雪花石膏)集合体等。

本课教学,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矿物标本供学生观察。

1.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矿物的透明度。

对物体是否透明,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矿物的透明度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物体透明度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区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纸,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石英、长石、云母的透明度。

(2)观察矿物的光泽。

对“光泽”和光泽的观察与描述,学生比较陌生。教师可以从物体的反光情况引人。对于反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比如他们知道镜子、金属的表面反光很强。然后告诉学生矿物的光泽就是矿物表面的反光情况,观察矿物的光泽就是观察矿物表面的反光。

对矿物光泽的观察、描述,是以金属、玻璃、泥土、蜡烛(脂肪)、丝绸等作参照物的。因。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八

岩石和矿物,作为地球精华的代表着不同的物质意义和地质文化内涵。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实验等形式了解这些物质的特征、分类和应用,掌握了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过程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让学生熟悉通识教材,走进科学世界,不断拓宽视野,也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重要任务。

第二段感受岩石的奇妙。

岩石是多年积累和演变而成的矿物组合,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特征。例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的形成条件,造成了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变化。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岩石的特征,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形状,引导他们建立对岩石的整体观念。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更深刻地感受岩石所蕴含的奇妙,并探究岩石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获得科学思维。

第三段探究岩石对人类的重要性。

岩石是地球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人类采掘、加工、利用岩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如古代人民鑿穴石,造城墙堡壘的事例等。目前,人类依然依赖岩石进行建筑、道路、桥梁等生产建设和军事防御。学生应该了解,安全和可持续性对于开采和利用岩石的行为至关重要,否则将会造成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无害接触岩石,让学生在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第四段感悟矿物的美妙。

矿物在地球中的分布和形态经过亿万年的演变至今依然充满各种奇妙的变化和特征。矿物的种类繁多,有着各自不同的矿物结晶形状、色泽和硬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比如蓝宝石,钻石,石灰石等,还有更为罕见的矿物如人口石、超晶体等。在地理学习中,了解并掌握矿物的特征和性质,能够让学生对矿物形成背后的环境演化、地质体制等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体悟到人类认知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采集、观察一定矿物样本,用学途激励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五段关怀矿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矿物虽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但其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很多的限制和竞争,其合理利用十分重要。人类认识和利用矿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且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关注当前矿物资源状况和保护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率,确保地球上矿物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既是一道重大的环保课题,也是当前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务必关注的重大挑战。

结尾。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探究,我们认识到它们不仅是地球的基础性质,还是我们认识世界、推动科技、改善生活的重要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知识改革、开展实践性学习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发展演化的认识,以及如何准确地把握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创新和发现。总之,岩石和矿物是地球的精髓,我们要深入挖掘其科学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九

矿物和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原材料。本文以笔者学习《矿物与岩石学》这门课程的体会为基础,探讨矿物和岩石的重要性,并分享对于这门课程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第二段:矿物的重要性。

矿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地球内部和地表涉及的各种化学和物理过程的重要媒介。矿物不仅可以用于构建地球内各种成分,而且通过与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复杂的自然界景象。同时,矿物也是以工业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重要原材料。例如,石英是电子元件的主要原料之一,纳米粉末的生产也依赖矿物的提纯。因此,对于矿物的一个基本的认识,非常有价值。

第三段:岩石的重要性。

岩石是矿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结构聚合体,是地球表面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了解岩石的成因、类型和分布,可以充分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现状。同时,岩石也是人类建筑工程和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古埃及的巨大金字塔、玛雅古城、中国的长城和古代房屋等,都是以岩石为材料建筑起来的。因此,对于岩石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对于课程的体会。

学习《矿物与岩石学》这门课程,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收获的经历。通过学习课程,我深入了解到矿物和岩石的科学和工程应用意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讲授石英、长石、斜长石等常见矿物和花岗岩、玄武岩、岩浆、岩性分类等基本知识,还有矿物的应用和加工技术等方面,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矿物和岩石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过物质的类比和时代文物的解读,我还学到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矿物和岩石都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习《矿物与岩石学》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地球的内部和表面构成及演化历史,也能提供科学和工程上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应用。同时,对于个人的生活学习,通过学习还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岩石、矿物在历史和文物中的重要性,从而丰富我们的人文精神。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十

矿物岩石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价值,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矿物岩石的体会和感悟,以及探讨矿物岩石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矿物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由一系列矿物质复合组成。矿物可以是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和非晶质体,例如金、银、铜、铅等金属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物。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它们形成的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矿物岩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建筑、制造、能源、生产、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矿物岩石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基础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岩石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石英、长石和玻璃、电子、化学和陶瓷等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岩石是这些行业的关键原料。矿物有很高的价格和稀缺性,如黄金、银、铂、钻石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珠宝、装饰和艺术品市场。同时,矿物岩石也是研究地球演化和地学科学的重要依据,能够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和理解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方法。

矿物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结构都有着神奇的魅力,呈现出美丽绝伦的形态。矿物的颜色与形状充满灵性和神秘感,被广泛应用于饰品、艺术品和展览品。石头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纹理,如天然晶体的规则排列和岩层的铺叠,远观如艺术品,近看如细节清晰的自然宝藏。艺术家和收藏家们正愈加重视矿物岩石的美感和科学性质,使矿物岩石成为现代艺术收藏的必备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改进,矿物岩石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很多国家通过投资矿产勘探和开采,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矿物岩石的加工、制造和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和开拓,涉及了更广阔的领域和市场。国际矿物岩石交易所和拍卖行的成立,进一步拓展了矿物岩石的交流与应用。同时,矿物岩石的研究和应用也不断涌现出新的领域和机遇,如矿物火箭燃料、深海采矿技术、地震探测等,矿物岩石在新时代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应用和发挥。

矿物岩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矿物岩石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美学和神秘的科学原理。矿物岩石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们将继续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矿物岩石的保护和利用,尽可能节约和环保地应用矿物岩石,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地质学或矿物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岩石矿物学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学科,其中蕴含了数不清的精彩。参加岩石矿物学课程后,我有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地球及其上的矿物资源,我也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第一段:关于正常结晶与异常结晶。

在岩石矿物学中,结晶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正常结晶和异常结晶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概念。正常结晶是最常见的结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在结晶容器中形成晶体,这些晶体体积均匀,结构有序。而异常结晶比较罕见,它产生的晶体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晶粒之间的缝隙或空隙极大。通过了解正常和异常结晶的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种类的岩石及其性质。

第二段:关于矿物及其分类。

了解岩石矿物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会对矿物进行分类。在基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矿物,如硅酸盐、硫化物、氧化物等。这种分类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所含的成分及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拟定找矿方案,开发更好的矿产资源。

第三段:关于火山岩和沉积岩。

学习火山岩和沉积岩是我们岩石矿物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火山岩是由火山爆发或喷发时熔岩流入地面,该熔岩材料在快速冷却和凝固后形成的岩石。而沉积岩则是通过沉积过程形成的岩石,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地形的沉积物。掌握这些岩石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形及其特征,以及矿物资源的形成情况和分布状况。

第四段:关于地震和地质变形。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地面产生波动的现象。与之相关的地质变形是地震产生后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而导致地壳发生变形的过程。了解地壳变形和地震的相关性是普及基础地质学知识的重要一环,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地球的生动性及其内部动态。

第五段:关于常见的矿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几个矿物经常出现,如方解石、石灰石、长石等等。了解这些常见的矿物及其用途是普及岩石矿物学知识的重要方面,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矿物的价值并且规划矿物的开发和应用。

总之,在学习岩石矿物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不同方面的知识,从结晶学到地震学,从火山岩到常见矿物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可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应用,非常实用有用。我们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岩石矿物学的认识和了解。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十二

作为一门地质学的基础课程,岩石矿物学可以说是开启了我对地质学深入研究的大门。在上完岩石矿物学这门课程后,我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其重要性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从课程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来总结这门课程的特点和理解。

第一次听到课堂上教授介绍岩石矿物学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嫌弃它看上去很枯燥。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了岩石矿物学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地质学的基础,更是开启理解地质过程和资源研究的重要门户。岩石矿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几乎我们身边所有的物质都和它们有关,因此对于地球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岩石矿物学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专业的课程。不光是因为其中较多的名词术语、科学理论,还因为它需要一定的图示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笔记的详细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上课的时候会认真记录每一位教授的讲解,将每一个图示都细细品味。同时,在找到一些优秀的学习资料后也会经常研究,如“岩石和矿物”这本经典的教材。

三、提升专业能力。

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学这门基础课程,我在专业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课堂及课下学习,我对岩石类型的分类、碳酸骨架的构成、石英和长石等常见矿物结构与组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些基础知识,是探究更深层次地质问题和开展地球资源勘查的必要先决条件。另外,岩石矿物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科学思维的训练,了解地球物质内部的构造和变化机制,培养了我们靠证据办事的求知意识和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岩石矿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创新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理论课中,老师会给予我们例题,而后一一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然而到了实践考核环节,很多时候是要独立完成整个作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学会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学这门课程,我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地球物质、地质过程与资源分布,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学习能力。而学习方法则锤炼了我对重要知识的筛选和加深理解的能力,更是帮助我们习得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未来的人生和工作中都是很有用的。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十三

1、根据岩石成因,我们可以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石英、云母、长石都是自然界的矿物。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

3、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看、摸、闻、掂、刻等。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花纹、轻重、颜色、光泽、软硬、条痕、气味等来描述岩石。岩石遇到稀盐酸冒泡,这种岩石是石灰岩。稀盐酸具有腐蚀性。

4、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等工具粗略的来检验矿物的软硬。可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软-----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5、冷热、风、地表变动、植物的根等都会对岩石产生变化。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岩石风化后产生了沙和泥土。

6、在生活中,我们的钟表、计算机、铅笔等地方都用了岩石和矿物。

7、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的岩石是页岩。经过地球运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浮石。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的岩石是化石。

8、岩石和矿物是宝贵的资源,它不可能再生,所以我们要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9、常见的矿物有石盐、石膏、方解石、赤铁矿等。

10、矿物的作用:

11、观察、描述矿物的方法:答:观察矿物的颜色: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白色的。

条痕:自然金——黄色;黄铜矿、黄铁矿——绿黑色;方铅矿——黑色;

石墨——黑色;石英——白色或近于白色;赤铁矿——樱红色。

观察矿物的软硬:(软、较软、较硬、硬)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硬度最小的是石墨。

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河不透明三种。

观察矿物的形状:针状、片状、立方体、八面体、钟乳状。

12、描述方解石:触觉:光滑。

13、常见的岩石有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

14、我们可以从矿物的颜色、条痕、软硬、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来观察和描述。

15、选一选;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

16、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17、(石英)、(长石)、(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好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18、(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1、根据岩石成因,我们可以把岩石分为()、()()。

2、岩石都是由()或()矿物组成的,()、()、()都是自然界的矿物。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

3、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等。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等来描述岩石。岩石遇到稀盐酸(),这种岩石是()。稀盐酸具有()。

4、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等工具粗略的来检验矿物的软硬。可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5、冷热、风、地表变动、植物的根等都会对岩石产生变化。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岩石风化后产生了()和()。

6、在生活中,我们的钟表、计算机、铅笔等地方都用了()和()。

7、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的岩石是()。经过地球运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的岩石是()。

8、岩石和矿物是宝贵的(),它()再生,所以我们要()、()岩石和矿物。

9、常见的矿物有()、()、()、()等。

10、矿物的作用:

观察矿物的形状:()、()、()、()、()。

12、描述方解石:触觉:光滑。

13、常见的岩石有、()、()、()、()、()、()、()等。

14、我们可以从矿物的()、()、()、()、()来观察和描述。

15、选一选;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

():颗粒较粗,由小石子或卵石构成。

():由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看上去斑斑点点的():颗粒很细,有书页一样的层理。

():颗粒很细,滴稀盐酸冒气泡。

():晶莹闪亮,白色或有色纹():有层理,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19、花岗岩是由()、()、()三种矿物组成。

20、()、()、()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在一起组成岩石。

21、()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岩石都是由()或()组成的,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二、我会判断。

1、制造钟表和计算机都要用到花岗岩。()。

2、颜色为青灰色,滴稀盐酸会剧烈冒泡德是石灰岩。()。

3、石英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4、我们用的铅笔使用石墨做成的。()。

5、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6、各种岩石的硬度不同。()。

7、赤铁矿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8、花岗岩是雕塑用的好材料。()。

9、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0、化石一般存在于变质岩中。()。

三、我会选择。

1、下列矿物硬度最大的是()。

a、石英b、石墨c、金刚石。

2、下面三种矿物,硬度最大的是()。

a、石英b、云母c、长石。

3、砾岩最主要的特点是()。

a、颜色灰色b、粗糙c、由小石或卵石组成。

4、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

a、较软b、较硬c、硬。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b、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6、下列矿物中颜色为黑色或红色,硬度相对较硬的是()。

a、方解石b、硫磺c、赤铁矿d、方铅矿。

7、下列岩石遇盐酸会冒泡的是()。

a、砾岩b、石灰岩c、花岗岩。

8、颗粒较粗、晶莹,结构紧密,常有美丽条纹的是()。

a、砂岩b、大理岩c、石灰岩。

9、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很坚硬,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a、页岩b、大理岩c、花岗岩。

10、岩石学家常常根据岩石的(),对岩石的种类做出判断。

a、光滑程度bc、颜色、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

读后感岩石与矿物读后感篇十四

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它们的种类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球历史的变迁。最近,我有幸与一位热心的矿物和岩石教师学习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

二段:探究。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矿物和岩石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质,它们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性。例如,对于石头的颜色、质地和硬度等,我们可以看出石头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从而更了解地球的地质构成。而各种不同种类的矿物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矿物学特性,例如晶体形状、断口、颜色以及折射、分散、双折射等光学特性等,这些特性都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矿物的复杂属性。

三段:学习方法。

学习矿物和岩石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因为这些物质通常不可能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很多信息。因此,我跟随我的老师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巧,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测量和分析颜色、透明度和断口等物质特性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化学试剂来检测矿物的组成和质量。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我们观察和理解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能力,而且让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科学分析。

四段:应用价值。

了解矿物和岩石的性质和结构,对我们理解地质学和矿业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与岩石和矿物相关的颜色、纹理和硬度等特性来推断出地质年代和地质构造,以此来简化对大型工程和建筑项目的设计及生产。同时,在矿业和能源开发领域,通过识别矿物品种和含量,研究地壳结构分布情况也能制定最佳采矿策略和合理开发能源。

五段:总结。

总之,学习矿物和岩石是非常有用的,并且可以给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地球和我们周围的世界。虽然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但只要用心学习加上认真实践,就能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长远的收益。最后,我要感谢我所遇到的这位热心老师,因为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563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