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教学进度的把控。教案的创新和改进可以推动教学活动的创造力和效益。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一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课文。
2、理解词语“琳浪满目、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璀璨”能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教学难点:
课文时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东方之珠》引入新课。
2、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去香港游览。
1)从第一片自然段中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香港在祖国的南端……。
2)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3)激发朗读,欣赏图片,加深印象。
4)学生当小导游介绍“美食天堂”的香港。(引: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5)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看图交流。
6)学生介绍“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7)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
(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
8)当小导游带大家参观香港的夜景。
(1)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流光溢彩,显得更加美丽繁华。
(2)自由朗读看看书上怎样写灯的。(灯的海洋)。
a.用“﹏”勾出中心句。用“=”勾出中心词。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来。读好比喻句。
c.你得香港怎么样?(用了一个描绘、美丽、漂亮、繁华都可,师相书:美丽。)。
9)香港的海洋公园是那样的迷人,街市是那样的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师小结: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是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热爱之情。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阅读真的很有魅力,它可以使人们原本陌生的认知变得丰富,它留给了读书的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课后,学生激动的说道:“香港好美,香港真好,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三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案例1。
《买文具》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写简单的小数,难点是明确小数的意义与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四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流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避免学生在寻访流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五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六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七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八
1、秒的认识:
(1)认识秒针,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能够准确读写出钟面上的时刻,能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3)体验1秒钟和1分钟分别有多长,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时间的计算:
(1)能利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正确完成相关比较、换算和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关于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体会时刻和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活动(一):填一填、说一说。
1、学会从不同的渠道、利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
2、在具体活动中学会记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3、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早睡早起等)。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九
《东方之珠》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则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说一段话。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我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引入课文的学习,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
在开课前,我便欣赏《东方之珠》这首歌,并让学生说出歌的名字和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再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两个词说一句话,教师有机的引出全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在未束缚学生思维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想象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璀璨”,借助“璀璨”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后针对这段话提出问题,并抓住“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学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文枯燥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让我们利用途中的时间好好地翻看一下手中的旅游手册,并读一读,自己最想去的那一个地方?”最后便根据学生举手表决决定旅游路线,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了。在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那里?这样让学生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1.在感受浅水湾的迷人时,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轻读、慢想、细品,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帮助学生感知,并通过老师有意地错误范读来理解“倾听”和“浪涛拍岸”,然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读来练习。
2.感受海洋公园的著名时,让学生着重去勾划动物们表演的句子,并通过对“哈哈大笑”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海洋公园的著名。然后让男女生对读,同桌读强化练习。
3.领略街市的热闹时,通过图片和“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人流如潮”等词来感受街市上的繁华与热闹,而香港的夜景则更加迷人了,学生看了图片已欣喜万分,再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焰火溅落和闪光的长河的情境,更为真切地感受香港夜晚的美。然后让学生读,找出本段主要围绕什么在写。并出示例句“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了”。让学生练习说一段话,再指名生现场说。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
既然是体会为什么说香港是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个文眼,那么在每欣赏完一处时,老师都有必要突出一下这一句话。
4.还可以介绍一些香港的其他特色,以此来突显香港的“璀璨”。
1.谈话: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一天的香港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乘坐返航的飞机回家了,看着窗外迷人的香港,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3.播放《1997香港》述说香港的过去和回归祖国,引发学生共同来祝愿香港。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第六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香港之夜》。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各旅游地景色的特点。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气氛应该很浓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学生有序而活跃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激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再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
1、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赞美了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理解词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举世闻名、人流如潮。
3、课文的`结构方式是总总。写作特色是用词讲究、描写传神。全文的中心句式“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4、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知识点:课文标题使用双引号的作用是说东方之珠代指香港。
5、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一
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较快地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完后,小组合作讨论,请代表发言。
(1)段意合并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爸爸把信箱的钥匙交给了哥什提亚保管;
第二部分:哥什提亚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门外台阶上;
第三部分:娃丽准备出去送信;
第四部分: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第五部分:娃丽家收到一封感谢信,娃丽和哥什提亚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要素串连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一天,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投错的信送回主人家,收到了主人的感谢信,结果娃丽和哥哥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个信箱,把钥匙交给谁保管啊?为什么呢?(哥什提亚,因为他年龄大些。)。
3、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哥哥:原文(课文第二部分第六段)“放在台阶上”理由是“这不是咱们的`信。咱们住在大河沿,信上写的是小河沿。放在台阶上,邮递员来了,会拿走的”。妹妹娃丽:天快黑了,冒着风雪,亲自去小何沿送信(归纳得出,课文第四部分内容)板书: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他人之所急3、娃丽送信的原因是什么?指导朗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娃丽准备送信的心理活动,读出娃丽担心、着急的语气。
4、在娃丽送信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在课文中勾画出娃丽送信艰难的句子。(突出表现娃丽的优良品质)第一处:“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街上滑溜溜的。行人都怕摔跤,很小心地走着。天快黑了。”第二处:“风很大,雪也很大。娃丽踏着雪,很费劲地往前走,在黑暗里找门牌号数。”
(三)深入理解,拓展升华。
5、娃丽给石铁潘诺夫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第五部分那封感谢信)带去了家人平安的消息,给予人很大的帮助。
6、爸爸最后为什么让哥哥和娃丽轮流管理信箱的钥匙?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暗示哥哥向娃丽学习。
7、娃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乐于助人、热心肠、心地善良、好公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8、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根据时间,可现场口语交际或课后写作训练)。
9、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一课。
二、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三、新课:
1、自由读课文,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学生齐读。
四、学习第一段:
以“钥匙”切入师:钥匙是干什么用的?秋天的雨这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那扇大门?指名读第一段,并加以评价,进而引导学生读,轻轻地读,读出那种清凉和温柔的感觉。
五、学习第二段:
师:秋天的雨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那我们赶快走进秋天去看看吧,请大家一边默读第二段一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学生汇报:
黄色黄黄的红色红红的金黄色金色橙红色紫红的雪白……。
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么多的颜色正好可以用本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知道是哪一个吗?(五彩缤纷)如果要换一个词来形容颜色多,你会用哪一个?(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师:这么多的颜色,秋天的雨会把它们送给谁呢?
出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指五名学生赛读。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写的怎么样?(形象、生动)为什么如此形象、生动?(比喻、拟人)。
师:咱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着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让我们的句子变得生动、形象。
师:秋天的雨还会把它美丽的颜色送给谁呢?请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它把()色给了(),()像()。()色是给()的,()在秋雨里()。
再读第二段,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
六、学习第三段:
过度:秋天的雨带给了我们美丽的颜色,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读第三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师生合作,练习围绕中心句说话。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野像。果树上,橘子、柿子,争着。梨,菠萝,还有好多好多。
七、学习第四段。
师:秋天带给了我们美丽,带给了我们丰收,也带给了我们清凉,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冬天快要来了,请大家读第四段,看看动物、植物们都做了哪些过冬的准备。
八、通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
九、拓展:模仿写作,围绕中心句写一个段落。
教师给出两个中心句,学生自选一个写一个段落。
1、公园里百花盛开。
2、操场上真热闹。
十、总结下课。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品读“再也不会”“奔波忙碌”等词句,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其美好的愿望、纯真的爱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象,纯真的爱心。
2.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难点:
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师:在课前,我们读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喜欢故事里的马良和他的神笔吗?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用神笔帮助别人做好事,因为这支神笔能把画出来的东西变成真的。)。
(齐读课题: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二、回顾课文内容。
师:文的小作者,也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想用这支神笔画什么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我”希望用这支神笔给谁画些什么?按照课文顺序说一说。(学生边说边板书)。
给谁?画什么?
西西好腿。
飞飞飞机。
小鸟家。
小树太阳、白云。
三、品读体会。
学习第一小节。
(预设:因为她是一个不幸的/可怜的/残疾的孩子)。
2.结合文本内容,引导体会“没有好腿的困难。
师:你从哪能看出西西这样一个孩子?
(预设:她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
出示“她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体会只能。
师:什么是只能?你能想象西西的生活也造两个句子吗?
出示“她只能坐在屋里,只能……只能……”
师:请你想象一下,当我们在阳光下快乐自由地奔跑时,西西只能……当我们在春天里赏花踏青时,西西只能坐在屋里;当我们能在夏天里划船游泳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在秋天里爬山赏红叶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冬天打雪仗堆雪人的时候,西西只能……(学生接读)。
此时此刻,她坐在屋子里,心情怎么样?
(预设:心情很不好、孤独、难受、可怜、寂寞)。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
(她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
3.展开想象,感受“有了好腿后的美好”
师:现在有了神笔的帮助,西西长出了一双健壮有力的好腿。请你结合着刚才的体会想象一下:西西现在有了一双好腿,“她可以……她可以……她可以……”
4.对比、转换,练习表达。
出示:
她现在可以走出家门了,再也不会只能坐在屋里;。
她现在可以、可以、可以……。
5.指导朗读。
师:多么神奇的笔!有了好腿的西西能够和我们一样,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玩耍、奔跑,再也不会只能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情景了,请你带着小作者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1、师:“我”还想用神笔帮助谁画什么?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
2、师:请你想象一下,有了真正的飞机,飞飞能做什么?
(飞飞可以当上飞行员,驾驶真正的飞机翱翔在蓝天上)。
请你带着小作者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再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1、自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我”为什么会想到要给小鸟画一个温暖的家?
(预设:鸟妈妈搭窝非常辛苦/小鸟没有家非常可怜)。
3.师:(出示插图填空,体会没家的感受)。
小鸟没有没有温暖的家,下雨会被淋湿!
没有温暖的家,
没有温暖的家,
没有家的小鸟真可怜!
想象对比,感受有家的温暖。
(出示插图填空,体会有家的幸福)。
小鸟有了温暖的家,风吹雨打都不怕!
有了温暖的家,
有了温暖的家,
有家的小鸟真幸福!
师: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一小节。
学习第四小节。
(预设:使小树在冬天里也能愉快地成长,不会在干旱的土地上,蜷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师:有了小太阳和能变雨的白云,小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师:请你想象着小树生活的改变,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四小节。
总结,再读全文。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觉得小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我认为小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孩子。)。
师:让我们带着小作者对朋友、对小动物和小生命的这份关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文。
(指名读全文。有时间全班读。)。
四、创设情境,写作指导。
1.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是呀,有了马良的神笔,可以实现“我”、实现我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啊!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帮助谁画什么呢?(自由发言)。
2.仿写表达,创作诗歌。
总结写法。
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要给(谁),
画(什么)。
(有了这些,会有哪些变化?),
(把理由写具体),
出示学生作品进行示范修改。
按顺序进行字、词、句的修改,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把“有了这些,会有哪些变化?”这一内容写通顺、写具体,鼓励孩子自主进行修改,最后通过教师的范文引导加以提升。
小组内合作修改作品。
五、回归整体。
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学习和努力,一定有能力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板书设计: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给谁?画什么?
西西一双好腿。
飞飞真正的飞机爱心。
小鸟温暖的家。
小树太阳、白云。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五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庭“字。)。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8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