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学论文(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53:08
社会体育学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4 11:53:08     小编:BW笔侠

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总结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如果你对写总结有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一

摘要: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是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南屏镇的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针对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更好推动南屏镇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对策;南屏镇。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它是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它的成功推广,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是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包括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研新品种等,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农田的试验和示范,将技术和成果推广下去,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培训和接受咨询,使得农业成果顺利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前、中、后全过程,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农业生产实践者,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南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地理环境优越,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之一。南屏镇农业发展迅速,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并对农业技术推广大胆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专或是大专的学历,技术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扎实。据相关了解,基层推广机构多出现“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一些人通过走关系进入到机构中,却不是农业相关专业。而许多本科生以及学历更高的农业专业人员却由于编制限制无法进到基层机构工作,名额被占用情况严重,实际工作无人做。真正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只是些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农村参与生产实践,所以在招聘时,门槛不高,什么学历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这些人员因为自身没什么基础,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只能跟着一些老的推广人员学习,导致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难以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匮乏,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相对较少。

近些年重视农业发展,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公条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除了人员工资等,只能基本满足生产技术指导,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发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一级级下发的,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能够基本满足推广所需;县、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向市级单位申请所得,基本不安排专项的推广资金,有些县没有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到了镇级单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更是来源有限,少之又少,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乡镇连基本的下乡交通费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

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还仅限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推广的只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触新项目的机会少,即使引入了新项目,也不能开展。基层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设备功能老化,有运行障碍,更是缺乏多媒体等新传媒设备。开展集中培训也仅限于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知识的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比较传统、单一,加之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无法开展农业新科技项目。

4、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开始,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断变更,开始时,机构的人事权、财、物权等都归乡镇政府管理,到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变为由乡镇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基层机构的人员和办公场所也在管理权限的频繁变换中严重流失,仪器、设备等也有所丢失或者损坏,使得原本不够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无法好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限无论归谁,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的财权,经费由主管部分统一核算,资产随意支配。同时,地方财政本身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新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本职能不能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5、综合试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据了解,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设了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并适时的引入农业技术推广新项目,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农民通过试验基地的成功,也积极开展新项目,这样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得到良好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难以展开,对于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更谈不上。目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没有经费补助,所以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新项目做实验,这使得推广工作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即使其硬件条件再好,也不能实际展开工作。所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好后,投入到实际工作,也要定期的通过继续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确保知识不老化、不陈旧;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色的人才,给予其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去省外学习调研机会;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可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来给农民现场讲解农业新科技的有关知识。目前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下乡到农村,直接参与并指导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为农民讲授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必需的推广经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方面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正常发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转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对项目推广费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为它是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项目经费,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项目经费用于其它开支,比如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奖金发放等。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展开合作,发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通过农业实体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将技术推广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形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敢于创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与农业企业单位相联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广体制,建设农业试验基地,自产自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征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更多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力量共同参与,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远程服务,解决农民无处找专家的问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活动,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在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很好的,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短信平台等媒介,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发送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2]。

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人员上应采取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聘任制度,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专业力量;已有人员也可以竞争上岗,对促进员工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需加强制度的管理,保证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据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还可以将业务与报酬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制度,不但要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期考评,以保证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3]。

5、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始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广,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农民。农民通过亲眼所见,才会在自家责任田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更有效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基于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农业推广部门要在保证其自身职能完善的情况下,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南屏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引进开展适合的科研新项目,更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南屏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二

公共生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个人为了该共同体的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当前,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使公共生活趋向私人化。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还原公共生活的本质,重构适应公众生活与发展的公共生活。

1.问题的提出――转型期我国公共生活的缺失。

20世纪,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一直是思想家们思考现代社会及其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坐标,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走向后工业社会,社会生活也出现了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日常生活领域正在趋同化,从而改变了社会领域之间原有的各自分立的关系[1]。

私人生活中的准则融入到公共生活中,打破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公共活动表现出私人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职能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公众的需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主体日趋独立,社会进步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为公共生活的发展带来弊端。公共性的缺失,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加之人们公共意识淡薄,公共生活陷入了困境。由于公共生活不能使公众利益最大化,人们不再注重公共利益,而单纯地追求个人利益。

2.公共生活的发生。

公共生活使每个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自主程度不如共同生活,这就影响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使公共生活陷入困境。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公共性是一切可以称之为“公共的”那些事物(实体、结构、关系、意识)的基本属性[3]。阿伦特把公共性看作世界本身,她用“桌子比喻”表达她对“公共”含义的理解:“共同生活在世界上,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事物的世界处于共同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如一张桌子被放置在围着它坐在一起的人之间一样;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物一样,都同时将人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4]。

3.公共生活的重建。

公共性具有合法性意义与合理性精神,我们应从伦理与制度两方面重建公共生活。

3.1公共生活伦理化。

公共生活伦理是指公共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我们要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1.1确立公共价值观。首先,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公共价值观存在的基础,公共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承认不同主体的平等为前提。同时,自由是人类的人性需要。只有在日益平等自由的社会中,公共价值观念才可能得以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伦理才能够形成[5]。其次,正义的理念是公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公共生活伦理化的完善。在正义的基础上,社会个体才能为了实现其利益而进行等利和等害交换,从而进行合作,道德的目的`――保障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实现[6]。

3.1.2完善公共生活伦理规范。如果一个社会想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必须建立道德规范体系。首先,对于现有的伦理规范,应当依据社会实际作进一步的阐述;其次,对部分伦理规范做出必要的补充;再次,将抽象的伦理规范具体化;最后,将公共生活伦理规范系统化,以形成完备的伦理规范体系。

3.2制度伦理化。

重建公共生活依赖于制度保障。制度是重建公共生活的框架,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式,维持着公共生活的发展。构建公共生活的前提是要使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它能够为公共生活提供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但是,各方利益主体又忽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不肯承担公共责任。

因此,实现制度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度设计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即公共生活伦理制度的设计是否区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第二,制度实施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它主要体现在效果上,如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合伦理性的。第三,制度管理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在现代生活中,一些制度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发制度管理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管理是很必要的。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三

现在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各类运动会比赛)。“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要求的系列体育活动则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红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脑搜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有关书籍等途径收集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搜集,最终整理出吴忠市红寺堡区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每所学校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为96.6%,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依据。(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后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到的统计值就是这次评价结果。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各初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红寺堡区各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不到位,有0.7%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认知,它意味着这些学生压根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在调查中也有63.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说明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知识概念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据调查,只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他们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有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表3中我们看到44%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有13.7%的学生没有兴趣,有42.3%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数据发现现在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三、结论。

红寺堡区各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得到了基本落实,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足,体育经费不足,加之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并未真正达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

四、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其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不能走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以社团活动带动课外体育活动首先,体育教师为导师,建立社团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为社团的活动课,导师组织指导:最后,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徐勤荣.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四

摘要:

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社会财富,减少社会对抗,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休闲体育;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一、引言。

步入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的内容与方式。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更是一个国家生产力高低的标志,而与之产生的休闲体育则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借助体育活动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积极、建康、文明、科学的休闲方式[1]。无论是为了增进健康而进行的爬山、跑步、游泳,还是群体娱乐性的羽毛球、网球等游戏,或是对抗性的篮球、足球比赛,甚或冒险刺激性的蹦极、小轮车等极限运动均属休闲体育活动。因此可以预料群众休闲体育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休闲体育的兴起与演变。

休闲体育活动的起源与休闲的起源密不可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庆祝获取足够猎物而举行的欢庆活动便是休闲活动的萌芽。公元前25古巴比伦文化中就有休闲活动的存在,如赛马、摔跤、射箭、绘画、音乐、狩猎等。可见,当时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观休闲的起源及发展,便可发现休闲从一开始就包含着运动的因素,体育一直是休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目的。据统计,休闲活动中,60%-80%与体育活动有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休闲的起源及发展史也是休闲体育的起源和发展史。当今世界,休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经济发展为休闲体育产生提供了物质动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在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已经达到800美元,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休闲消费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一种新时尚。休闲活动需求明显增强,如火如荼的休闲体育活动突出反映了这种趋势。

一项对杭州某休闲体育场所进行休闲运动684名消费者的调查统计(表1)表示:年收入在2.5-4万之间的消费者有192人,占的比例最大,为调查总数的26.4%,年收入1-2.5万的消费者168人,占23.1%。可见,年收入1-4万的人群占了总数的49.5%,近总数的一半。即休闲体育运动消费人群集中于年收入2.5万的居民。在对消费者对待休闲运动的消费问题上,统计显示:认为休闲消费一般可以接受的消费者有356人,占到总数51.9%,占总数一半以上;认为价格贵的有252人,占总数的36.7%。这说明表1被调查者的经济状况(年收入)范围频数百分比有效休闲体育消费说明休闲体育消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休闲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不错,随着经济的增长,发展的趋势将更好。

在进行休闲运动的人群职业的调查中(表2),我们发现工人和职员的人群成为休闲运动的主要消费者,占调查总数的31.1%,技术人员占24.5%。我们可以看出,更多的参加休闲运动的是那些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人群。休闲体育运动是否真能让人们觉得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从统计表中可以体现出,有85.3%的休闲运动人群认为休闲运动对人们的身心调节确实是有作用的,能更好地促进生活。

(二)闲暇时间增多为休闲体育提供了发展空间。

闲暇时间是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及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时间。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又新增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国家法定节假日,现在已有法定假日115天,达到全年总天数的31.5%(不包括日常生活中“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学生与教师的假日超过了180天,这为人们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一周一共有168个小时,按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一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分别除去40个小时和56个小时,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的用时18个小时(吃饭,家务等按一天2.5小时计算)以外,一周有54个小时可供自己支配。一周内有32.1%的自由时间供人们支配作为休息和消遣。

(三)意识增强加速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我国初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人们的物质、精神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已经从生产―休息―生产的定势逐渐转向生产―休闲―娱乐新理念、新追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于体育的消费逐年增加,这标志着人们正在迈向休闲时代。

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时代的一种产物,具有现代性、教育性、世俗性、娱乐性的特点,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最健康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对休闲运动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群的学历调查显示(表3),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数有410人,占总数的56.3%。说明大学生或高学历的人群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享受生活。该人群休闲意识的增强更能体现出,休闲运动将成为社会休闲活动中的主流。

再从调查统计运动人群参见活动的频率可以看出(图1、2),每周运动两次的人数达201人,占总人数的58.7%,两天运动一次的人数89人,占25.9%。人们平均每月用于休闲体育的消费标准也随着个人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调查显示,有36.2%的人月休闲体育消费金额在50―100元,消费100―200元的人群也不少,占总数的25.9%。有45.2%的休闲运动人群是长期且有计划的。可见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意识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在不断的加强。

图2平均每月用于休闲体育消费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以及08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人们休闲体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处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时代的休闲体育,其生长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四、休闲体育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主体是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人的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就是社会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现代奥林匹克奠基人顾拜旦也认为,奥林匹克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以此达到人的和谐、完美和发展。休闲体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消除了休闲时间里人们的无聊之感,使人们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也建强体魄,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巩固社会和谐。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体育倡导的道德风尚,体育不单单是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可以排解不良情绪,使人保持身心愉悦,保持开朗的心态和开放的姿态对待交际对象,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微笑地面对他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大上一个台阶。

(三)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体育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许多西方国家体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体育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它主要提供非物质形态的特殊消费品。休闲体育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休闲体育项目的开拓,势必为社会的发展增添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遵循游戏规则,促进社会守法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形成。

体育作为一种“规则性的游戏”,对于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学会与伙伴的和谐相处。成年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习体育规则,同样也培养了对规则、法律的遵守意识。另外,在多人参与的休闲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还可以建立团队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竞争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当前,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大力倡导与需求的。

(五)缓解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和谐社会应是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消除潜在的导致冲突和对抗的不安定因素。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他与生俱来的、出于自我保护的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光靠压抑和控制这种攻击性只能取得局部性、暂时的效果,长久压抑控制只会产生更加恶性的事件,但这种攻击性可以通过仪式化活动被释放出来。体育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排解方式。因此,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体育可以充当“安全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五、结语。

和谐社会和的构建与休闲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休闲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休闲体育的发展,将会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们必须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思想,转变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观念,创新休闲体育的发展模式,提高休闲体育发展的质量,提高全民休闲运动的意识,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休闲体育建设如何跟上和谐社会构建的节拍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高校为依托,加强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西方国家对休闲及休闲体育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高校可以成立休闲体育科研机构,深入研究休闲体育,企业提供实践知识和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制定标准法规。这既可促使休闲体育理论与休闲教育服务于社会,又能从社会实践中提升休闲体育理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休闲体育消费。

休闲体育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发展休闲体育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各级部门应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在闲暇时间里能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的健身活动,购买各种休闲体育产品。如适合于中老年的气功养身、健康咨询等保健型产品;适合于青壮年的减肥健美、美容美体等内容的产品;满足白领阶层休闲健身和公关商务活动需求的产品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的人文关怀。

在小康社会里全面发展休闲体育,就必须把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轨道上来。政府部门应不断增加投资用于扩建体育场馆及相关辅助设施,还应广开财路,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对场馆进行合理投资和布局,把体育场馆、运动中心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并在新老社区、公园、广场修建简易健身场所,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环境。

同时,休闲体育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政府更要提高休闲体育专项资金,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保障困难群体享有基本的休闲体育权利,实现小康社会里休闲体育对全民的关爱。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五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需求的增多,从而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规范性、法制性等特点,但同样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对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以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社会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是社会群众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样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增强群众的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参与的人群十分广泛,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且满足了锻炼身体的需要,同时,社会体育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与管理制度,需要在不断摸索中促进社会体育的完善及发展。

(一)体育设施较为落后。

社会体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参与的人数众多,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较为落后,大众体育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开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户外公共场所,公益性、开放性的健身场所十分缺乏。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

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非常之多,而从整体来看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着中间少、两端多的现象,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青年和中年人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较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和中年的生活压力较大,部分人忙于工作或者怠于运动,不合理的年龄结构不利于全民健身的实现。

(三)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态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社会体育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公共场所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经费投入少以及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

(一)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

我国有着明显的“单位”现象,主要指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逐渐统一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之中,这些组织的代表会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满足其基本需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资源逐渐由国家统一支配变为市场支配,非专业性的工作内容回归到社区的手中,所以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社会体育逐渐回归到社区和单位,从建立起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体育经费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完善和成熟。

(二)加强与社会文化事业的融合。

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现社会体育的繁荣,而且还要加强体育事业与其它文化事业的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体育应该加强与文化、旅游等事业的结合,丰富人们的业余闲暇时光,提高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同时加强文艺与体育活动的结合,把体育融入到文艺活动与旅游当中,建设体育旅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互补,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事业的手段,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三)体育人口不断增长,体育结构逐渐合理。

在衡量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过程中,体育人口的数量是重要的一大因素。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人口随之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除了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体育的结构也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参与社会体育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青壮年的人数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不断加深,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劳动者摆脱了冗杂的工作,他们可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大多参与的是一些较为新潮的运动项目,而老年人则主要是为了康复健身、延年益寿而置身于体育活动。

(四)社会体育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国家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同样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加强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在进行社会体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所以使社会体育走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我国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育测定标准》等规章制度,而且在社区和单位内部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管理办法,加强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体育活动现场的管理以及体育市场的建设等方面。

三、结语。

总之,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彰显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尤为必要。社会体育属于公共性的一项事业,对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身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社会体育与其它文化事业的结合,不断创新社会体育的模式,并且为社会体育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推进全民健身社会的建设。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六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居民体育消费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具体为居民的收入、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困闲时间、场地设施以及地理环境等。本文根据以上几点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体育消费;体育健身;居民。

呼和浩特市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经济情况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体育消费情况逐步在上升,但体育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这与民族地域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均体育消费明显低于发达城市。根据对呼和浩特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模式,完善呼和浩特市体育市场,为呼和浩特市群众体育市场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市居民,按照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职业进行调查。对呼和浩特市区的5个区进行实地的调查,分别对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个体户人员,年龄结构从25岁到60岁。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为92%,符合统计学统计。

2、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相关文献百余篇。

3、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数据处理法,对所调查的数据统计整理。

4、专家访谈法:对一些经济学专家、体育经济学专家、体育局领导进行面对面进行访谈,获取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内容。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问卷550份。访谈法,对体育场所管理人员、体育商品市场老板进行实地访谈。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呼和浩特市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目的。

体育消费目的来自于人对体育的需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体育环境及经济情况的不同,让人对体育消费的目的用途具有多元化特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健美体型和消遣娱乐为主,说明居民在生活方式日益满足的条件下,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去享受生活。

(2)呼和浩特市居民家庭收入及月收入体育消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1500元所占比例67.6%,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体育服务商必须重视这一事实,否则会引起体育消费市场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影响整个体育发展市场,特别是体育消费市场。另外从体育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为4.5%。根据恩格尔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居民所占比例为57.8%。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这一点,要发展国民经济,降低居民的消费支出与收入比例。

(3)呼和浩特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类别。

对于体育消费的类别调查,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是消费者在购买什么样的体育产物。体育消费的内容类别比较多,本研究提出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内容进行调查并设计问卷。得出了实物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观赏性体育消费和博弈性体育消费。实物性体育消费包括运动服装、体育器材和订阅体育期刊报纸。参与性消费包括收费场馆的健身活动、参与体育组织的各种俱乐部协会的会费。观赏性体育消费包括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购买、体育赛事电视频道的购买。博弈性体育消费包括体育彩票的购买等。调查结果显示实物性体育消费所占比例排在第一位,说明居对全民健身的热情程度在大大提高,通过对运动服装、器材的购买,说明居民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也逐渐提高。参与性体育消费排在第二位,说明呼和浩特市居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也不断在提高,各种健身及运动俱乐部的会员逐渐地增加,这对于体育消费市场来说属于良性循环。排在第三位的是博弈性体育消费,体育彩票业近几年的突起,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帮助,呼和浩特市体育彩票营销额逐年在增加,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消费。

(4)呼和浩特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时间。

根据调查显示,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体育消费类型,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参与性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主要是体育参与者的年龄结构、工作结构以及一周参与的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每周参与活动次数所占比例排在第一位的是3次57.6%,无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2.8%。从活动时间来看,在30-60min活动的人数比例最多,占69.8%。不同的人群、年龄在活动次数、时间是完全不同。

体育消费者从年龄结构来看,30-39岁年龄段的参与活动所占比例最高,占26.7%。这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保证。其次是50-59岁年龄段参与体育活动消费,所占比例24.8,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的各方面免疫机能逐渐在退化,为了更好的保持身体结构,迫不得已的去参加体育运动。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参与体育运动消费所占比例最小。30岁以下,首先没有稳定的经济能力,限制他们的体育消费;其次是属于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工作的正在抓紧找工作,有了工作的正在努力奋斗自己的事业;并且他们参与的体育活动属于不花钱的体育消费活动,缺少参加体育消费活动。60岁以上,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条件在支撑,有充裕的时间,也有强烈的健身欲望,但只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参加长时间、次数多的体育消费活动,只能少量的参与运动。从消费者的职业角度来看,退休人员与企业家参加的体育消费活动所占比例大,分别为55.8%,52.6%。离退休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来做保障。

体育消费场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参与者的兴趣与动机。根据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参与的体育消费场所室内所占比例为43.7%,室外所占比例为37.6%。目前呼和浩特市体育场所的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体场馆的建设。

首先是居民收入对体育消费有重要的关系。其次是居民没有节假日空余时间参加体育消费活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4%的居民认为工作繁忙、照顾孩子老人原因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消费活动,另外假期52.5%的居民选择出去旅游,35.6%的居民选择在家休息、朋友聚会及上街购物。只有11.9%居民选择体育消费活动。最后是体育消费场所地理环境严重影响了体育消费活动。呼和浩特市属于人口居住密集,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也在增加,导致呼和浩特市堵车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居民原本打算利用下班困闲时间参与体育消费活动,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就近没有体育消费场所,需要开车去远的参与体育运动消费,最终的时间浪费在堵车的路上,严重影响了体育消费活动。

三、结论。

(1)居民普遍认为体育消费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健美体型和消遣娱乐。体育消费市场是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型产业化模式,就目前情况来看,消费与国民经济的收入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出发,切合实际如何提高国民经济是值得政府相关部门思考。

(2)从体育产业战略发展出发,体育消费水平相对于其他生活消费有一定的差距。呼和浩特市属于北方城市,气候变化大,尤其是风沙天气的发生频率次数比较多,严重影响了室外体育运动消费的发展。其次是体育场地相关配套设施满足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3)参与体育消费的年龄结构和参与的运动的次数的居民不均衡;体育消费场所及收费价格满足不了居民的愿望;节假日休息多数居民选择旅游、购物和在家休息,只有一少部分参加体育消费活动;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体育消费活动。

四、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呼和浩特市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稳步发展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提高呼和浩特市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2)根据呼和浩特市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体育消费发展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建设部门应该加强对体育场所的建设规划,体育职能部门争取举办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表演赛事。

(3)按照呼和浩特市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发展体育市场,比如,冬天的冰雪运动、夏天的沙漠体育旅游的开展及民族特色项目的开展。加大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

(4)提高场地利用率,机关单位场馆不仅仅只为本单位职工开放,应该对社会开放经营,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职能部门加大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鼓励节假日时间去参加各种体育消费活动。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七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省内40余家体育俱乐部、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就目前省内社会体育人才的工作印象、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1.研究目的社会体育专业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目前,虽然综合类高校和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点多,但办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办学效益[2],直接导致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不高,学生跨专业就业甚至脱离本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2.研究方法2.1调查问卷法对四川省内各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37份,其中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22%和83.78%。2.2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国知网查阅下载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研究的学术文章,参考省内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3.结果与分析3.1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识现状3.1.1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印象的调查统计发现:认为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与认为其怕苦怕累,工作浮漂的各有17家,并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能安心工作,从小事做起,有15家企事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志大才疏,要求过高的仅有7家企业,排在第三位。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印象处在两个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社会体育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调查统计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虽然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不能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这与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一定关系,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向被所有企事业单位认可看齐。3.1.3企事业单位聘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对四川省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是否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调查发现:18家企事业单位有,占58.06%,13家没有,占41.94%。通过分析可知:在四川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还是可见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身影的,但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也不占少数。相反,对四川省企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中是否有该专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的仅为10家单位,占32.26%,而没有的达21家,占67.74%。这说明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需求对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未饱和,需求缺口还很大,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好现象。但从另一角度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偏少是否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4.结论与建议4.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现状存在如下问题: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存在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未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占少数;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未饱和。4.2建议4.2.1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面对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的现状,各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实用型人才。4.2.2强化学生多方面社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应用性强、实务性强与操作性取向高的工作,这一点,国内学界已达成共识。[3]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认为应以通才教育培养为主,强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针对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社会技能。参考文献:[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2]刘兵,和光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j].中州体育,2009(6).[3]张贤松等.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2).课题名称: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八

[摘要]我国从一个奥运会的参与者逐步转变成为世界体坛霸主的有力争夺者,现代体育和电视媒体同样密不可分,同我们强大的体育竞技相比,我们体育电视的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

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其对象选择一定是具有“剩余价值”新闻事件,或者说此事件影响较大,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读者关注度。否则,深度报道就会缺少深入挖掘的空间,失去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还需要提炼鲜明的主题,只有这样,其立意才能深刻,才能对读者有所借鉴和启示,达到深度报道独有的传播功效。体育深度报道写法并没有固定模式,如调查性深度报道可以根据事件进程来安排行文结构;述评性的深度报道需要用叙述来补充、以评论作为补充,事实才清晰、完整,记者的思想观点才会得到完整、明确地体现。对于通讯类的深度报道,写作手法就更为多种多样。但是,一个共同的要求是:体育深度报道必须要“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地组织行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反映和剖析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达到结构清晰之要求,体育新闻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具备统摄性思维,才能在广泛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发现典型;才能在思路收束的过程中,让漫无边际的思维材料凝聚,进而通过筛选,从中悟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记者还需具备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思考,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探讨,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材料,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体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电视体育是电视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门类,电视对体育的介入延伸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使体育产业的生态群落更加多元化。在我国电视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链,并迅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成熟分支。

最早进行奥运会电视报道的是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与电视联姻的开端。而奥运会电视报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在60年代。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比赛。旧金山的“晨鸟”卫星直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的盛况。到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就可以通过卫星对多数比赛电视直播,并出现彩色画面。从此,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以特有的优势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雅典奥运会的前方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前方播出系统,为前方的信号制作与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方的节目制作中,我们始终遵循奥运报道的规律,运用各种电视手段,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体育和奥运的盛会。我们用第一时间原生态的采访,运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用各种便于传递信息的包装手法,让前方体育场上所有的精彩时刻展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雅典,央视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奥运报道不是娱乐,也不是专题,而是新闻。奥运会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首先是体育比赛,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性,观众期待结果,也关注过程。首先明确的是,在本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观众最想看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所以在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游泳的现场架设了直播摄像机,以此来保证中国观众可以在比赛的第一时间了解重要比赛的情况。其次,做好第一时间的采访非常重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镜记者和解说员必须更加专业化,必须考虑到观众想知道什么,怎么与运动员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记者对于相应的项目应该比较了解,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要非常熟悉。运动员下场时,记者怎样提问最好,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毕竟很多运动员不像演艺明星一样擅长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记者在提问的技巧上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使运动员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关于虚拟演播室。央视从法国世界杯时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但直播时的使用是从九运会时开始的。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将主持人与背景画面叠和在一起,现场感更强,表现开幕式更加丰富多彩。虚拟演播室带来了电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又具有真实景没有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比赛来调换背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浪费。悉尼奥运会时,奥组委在提供广播电视信号时还提供了5个真实的风景镜头,而这届奥运会提供了800多个。虚拟演播室技术给电视视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节目制作也带来了电脑和技术方面的难度。

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在深度报道上还应下更大的功夫,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好奥运体育报道的重要战役,为全世界当好体育新闻报道的东道主。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张茂毅,杨富春。

[2]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12。

[5]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4。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九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方法贵精,养成终身爱好。

关键词:现代社会;高校体育。

步入21世纪,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步伐,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人的现代化也是一个过程,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公民则是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健康离不开体育,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现代体育教育既重视增强体质的实际效益,又必须着眼于将来学生对“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力求在满足个人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他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技能和理论基础,以适应当代社会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把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词汇,其含义是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传统的健康观念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辞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衡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维模式,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而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_年,该组织又对这一说法作了补充,即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只有这四个方面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一健康概念,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上阐明了健康的科学内涵,是迄今为止对健康概念较完整、准确的表述。

(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1.强健的体魄。表现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生长发育良好、有连续的工作能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

2.高超的智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人的智能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应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有学习、创新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及竞争能力。良好的创新和学习能力都是建立在高超的智能上的。

3.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世纪,人们对心理健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随着社会调整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协作。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谁也离不开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人正确交往、合作的重要手段,是增进人们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4.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社会人,其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等是最基本的并为全世界认可的,其中尤以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最为重要,是人们取得所必备的思想品质,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使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协同攻关要求越来越强烈。现代的科学实践、经济贸易已趋全球化,协作精神已成为科技人才的重要素质。

二、高校体育的任务。

(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反映[1]()。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长发育日趋完善和稳定,重量机能和适应能力均发展到较高水平,也是生命活动能力最旺盛,身心发展最迅速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辞去的良好习惯,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使他们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一是要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掌握的运动技能,这需要对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和爱好,并坚持锻炼;三是在生理上形成正常、科学的生物规律。这需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早操、课外体育锻炼等,并要长年坚持,形成条件反射,这是结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体育自身的固有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生动、最活泼的形式之一。高新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由于许多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或是以竞赛形式进行的,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体育比赛有规则,对形成文明行为和品德的规范化,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也能伸进自信心、自制力和开拓精神的形成,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充分挖掘潜力,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有利条件和大学生体能和智能上的优势,重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部分体育基础好,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大学生坚持科学系统地训练,不断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这样既能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国际上许多奥运金牌获得者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我国高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解决好大、中、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衔接问题,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三、高校体育的未来展望。

《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高校体育应遵循这一指导方针,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并为发展和加强课余体育训练开辟新的途径,探索新的经验,培养体育优秀人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一)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中心。

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且成为世界体育的一大潮流。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的大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一法两纲”成为中国面向21世纪的体育策略,改变了竞技运动在学校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耐力素质和呼吸机能明显下降。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应立足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是高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未来的社会,不单是科学、文化、经济、技术等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健康体能的竞争。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作和生活。今天的大学生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中心,真正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二)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体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员,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主要的是强化高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是对社会的责任,只有终身健身,才能终身受益,也才能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的积极意义和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及长期性[2]()。大学生人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共接受体育教育14年,但大学二年级体育课结束后,仍有不少人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不懂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且年级越高体育健身意识越淡薄。所以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一、二年级时与年级成正比,三、四年级时与年级成反比,充分说明高校体育给学生的体质带来的只是短期效益。面对新的形势,对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体育课程结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以适应高校培养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让体育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走向小康,根据中国的发展速度,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程度。当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实行了5天工作制以来,一年有120多天的休息日,余暇时间增多,因此,在多方面需求增加的基础上,追求健康便成了人们的第一需求。为适应这种形势,高校体育应培养学生终身会健身、会娱乐、会休息的终身体育观,并将余暇体育作为小康生活中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花钱“买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小康生活中的一种新时尚。

(四)发挥体育科技功能,促进高校体育科研。

当今世界,竞技运动水平和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角逐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能争体育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夺得胜利。而高校体育在体育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又处于决定胜负的战略地位。高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科学技术的能力,这种功能又以新的体育科学技术为背景,新的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高校体育的发展是同步的。高校具有创新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能力。高校体育人才荟萃、设备先进、资料齐全,能够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由技术型向科研型、创建型、复合型发展,更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这样才能争得体育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杨留锁,肖丰.试论体育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j].体育科学,2003,(1).

[2]韩健.21世纪社会的变化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潘绍伟.大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

11月11日清晨,不管同学们是不是在前一天晚上抱着手机守到零点甚至一点为自己购物车里的物品付上尾款,他们都在闹钟叫嚣之前就睁开朦胧的双眼,耐住袭来的困意爬起,踏着清晨丝缕微光走向操场集合,准备迎接全新一天的挑战。

“连排向教官问好!”寻着声音望去,是每一个意气风发的“新兵”正向走来的教官方队问好,问候声此起彼伏,每个排的同学仿佛都在暗暗较劲,不愿在气势上输于别人,这声浪在华广校园上空缭绕、盘旋,颇有种冲破云霄之势。秋日的阳光是温馨静谧的,不同于夏季的狂野,它不温不火,如穿久了的棉质衣物,暖绵绵;又如母亲的手,“抚摸”在每一位同学的脸上、脖子上,暖洋洋的、绵融融的。光线在转换,但都笼罩着每个同学,金灿灿的画面如同电影里的滤镜,同学们在里面站如松坐如钟,每一帧都美好得不可复制。

在训练之余,教练们会让我们拉歌,唱完红歌唱流行歌,“听把新征程号角吹响”“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当歌声响遍校园的每一片角落,当欢笑声飘荡在你我耳边,当回忆不可复制,我们都只能把握军训期间的每一刻美好瞬间,让记忆停留在时光深处,这样,我们仍能聆听我们铿锵有力的声音。

军训是每个大学生必上的一课,作为新时代的天之骄子,我们负担着振兴祖国的大业,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才能出色完成这一任务。通过军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了组织纪律性,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

军训对我来说就像是几个世纪一样的难熬,只想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的理由。教官教诲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争取一切荣誉。”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人生中有很多的关口要过,有很多的责任等我们去抗,又有很多的义务等我们去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那种“船到码头车到站,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建康的。

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意志的磨练,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经历风雨后才能变成参天大树,军人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一首军歌歌词描写的一样:”还硬比钢还强”。

在我们军训中我们军人、学生一家人,了解不少的军中生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苦中的乐。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深深的打动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这些就像不灭的音符跳动不已,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是快乐的,苦与累已化作美与甜!

军训给我的感触很深。感觉到我比以前坚强多了,总觉得自己全身都是力量,叠被子是我在军训前几天中觉得最难的,因为以前没有叠好过被子,叠起来就头大,怎么也叠不好,尽管教官一而再的教,可我还是叠不好,使我都觉得我没有喝方面的天赋,呵呵,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最终还是会叠了,军训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它们都会影响我的一生。

感谢军训,它教会了我很多以前没学到的东西。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一

在该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课程设置”两个主要的概念,因此,为了对研究有一个明晰、科学的认识,文章首先对着两个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念界定。首先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际上最初称为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2007年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阐述如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2012年,教育部为了更好的明确该专业的专业性质,将其改为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且在同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重新界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专利专业的培养目标,紧接着,在接下来进行的全国各大本专科高校在2012年下半年的招生中,也相应的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而且各个高校还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也各自进行了完善,使得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办学特征。其次是课程设置。课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一个单元,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也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关键性内容,是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和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优化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关键点。其中,合理的课程结构,实际上指的就是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应科学合理,如: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科学、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应合理等等。而合理的课程内容,指的则是课程的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以及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只有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

2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层面来说,基本是一致的,普遍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大多都是围绕着《专业目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而课程也普遍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任意必修课四大类为主。其中,专业教育是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加上体育技术类课程,再加上方向课程”这三个部分来构成的,也有个别院校并没有设置方向课程。如果从培养方向的层面来研究和区分,有的院校侧重于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有的院校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却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际上仍然是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增加或是减少,仍然没有突破体育教育的课程构成模式。

3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存的问题。

概况来说,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

在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之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目标也重新界定为:培养具备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实际上所规定的只是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还分别对此专业的培养领域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设定,虽然各个院校的培养方案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多元化,但是也突出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这一问题。

(2)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有效分析。

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由于对需求分析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所开展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层面上,而却很少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至于所设置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际,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3)专业方向的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部分高师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划分,而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明晰的专业划分,但是其中部分方向的设定也常常存在于社会体育职业教育不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例如:社会人文方向或是运动科学方向,设置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方向等等,存在明显的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相混淆的问题。

4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1)应重视专业方向的科学定位。

要确保专业方向定位的科学性,要注意与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其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考察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渠道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可知,体育教育方向、运动科学方向等不属于该专业的范畴,应剔除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2)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

也就是说,在开展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工作时,应在注意满足社会体育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平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准确把握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3)应重视以专业方向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的强化。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目标导向的方法,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及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情况来合理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重视如今用人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注意构建有特色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来不断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成效。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二

内容提要: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为应对改革、转型、开放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提出的挑战,作者提出了构建我国风险管理的三项对策,即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弱势群体临时保护机制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以及构建社会风险控制预警系统。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risk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强调运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企业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目前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各国的社会发展。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

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企业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次,强化社会救助,构建弱势群体的临时保护机制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为缓解入世必然带来的部分职工下岗的风险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应当尽快建立社会风险应急基金,构建中央——省市——县的社会风险管理决策——控制——反馈系统,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应当切实重视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机制,强化社会救济基金的功能和构建社会风险应急基金。现有社会救助体系无论从制度安排、基金投入,还是从保障范围与力度上均远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大的对社会救助和最低保障的需求。应当尽快构建以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包括住房、医疗、教育补贴、收入政策调整及扶贫战略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思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保障。显然,如果没有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正在推行的若干改革措施都可能落空,而且会形成弱势群体的保障真空。因而,决策思路的尽快调整,将为我们有效控制加入wto近期内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赢得主动。

第三,尽快构建社会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随着wto各项规则的逐步到位和我国部分行业竞争劣势的逐渐显露,潜在社会风险将逐渐显现。应当尽快根据我国国情,在对现有及未来几年我国下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总体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对现有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资金供求等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社会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社会保障预警和应急基金,尤其需要强调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创新思维探索社会保障和社会风险管理决策思路,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三

19高校开始扩招,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如何实现中国梦。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有助于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能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职业摸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激发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和20分别开设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届毕业生,研究对象总数为126人,其中男102人,女24人,男女比例为17∶4。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查阅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

2.2.2访谈法。

走访相关领导,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及本地就业工作的毕业生,电话访谈或qq联系外地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

2.2.3数据分析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类研究。

2.2.4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定程度反映着专业办学质量的好坏,同时毕业生就业率还直接决定招生和办学规模。表1显示(来自体育学院学生就业资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进一步访问得知,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毕业生不得不改变之前传统的就业观念,现在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就业理念。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新很快,贴近社会进程的发展现状。

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由表2可以看出,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选择留在本省及生源地,离家比较近,不愿独自走出去闯。还有很多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渐改变,他们更愿意“走出来”,远离父母的庇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3社会体育专业女生就业情况。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8、2009届毕业生共126人,其中男10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17∶4。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天生的自身缺陷,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女生未来工作几年会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假期,而选择不招聘,性别歧视一直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据调查统计得知,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9届女毕业生共24人,升学率为16.7%,一次性就业率为83.3%。可见社体专业女毕业生就业积极性高,就业概率大。

3.2.1外部因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载体,要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条件和优越,要结合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所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有共性,又具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相应的课程比例,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比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等,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2.2自身因素。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也随之改变。拓展就业领域,一专多能,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择业理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规划和指导。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用知识武装自己,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自我定位,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树立良好的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4对策建议。

4.1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目前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看,存在着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忽视课程设置,对社会体育领域工作不积极,改行易业现象普遍。高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投入等与就业挂钩。

4.2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与就业教育。

由于编制原因大多数高校没有专职就业干事,就业工作人员均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欠缺就业理论知识。科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思路创新不够对就业工作的投入有欠缺,无论是在人力、设备、经费上的投入都明显不足,所以高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努力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缺少社会经验,缺乏职业素质,不了解就业环境,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所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生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找到自己立足点和发展点,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4.4多方合作,提高就业率。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及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信息指导以及系统管理的工作,促使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好的平台。学校应长期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保持联系,并系统、完善的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和市场的反馈来调整学校的招生和培养模式,始终保持招生、就业和专业动态平衡。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四

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就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别要更加丰富,以便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以及体育项目的差异等,我国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以下几种:竞技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娱采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以及青少年体育指导员等,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2.2调整队伍结构。

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却还有待提高,因此要求加强对队伍结构的调整,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做好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首先,要求国家能够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视,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和年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3]。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也应该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尽量培养中青年人才;其次,从高等院校着手,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基地。我国的高等学院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质,因此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考虑和着手;最后,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管理,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控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防止出现政事统一的情况,影响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2.3调整课程结构。

调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之后,我国还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课程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便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培训课程为指导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其中指导专业课程在总的课程中能够占据的比重较大,基本超过了50%,基础性课程则占据小部分。在指导专业课程中,竞技体育指导又占据大多数。这种课程的调整对于提高专业指导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对于基础课程的设置要重视[4]。基础课程是理论基础,只有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指导员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基础课程需要包括运动营养学、心理学、医学和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次,基础课程需要设置在指导课程之前,这样可以发挥基础课程的理论指导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实现社会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其在开发的质量、规模以及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要求能够从这些方面着手,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的重视,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别的丰富、课程体系以及队伍结构建设等方法来进行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社会体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2]明大阳.我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政策评析――以《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78.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五

1.2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

(1)实习学校.。

(2)指导教师.。

(3)实习学生.。

2.2实习安排的时间和次数。

2.3实习的管理模式。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加强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3.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3.4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延长实习时间。

3.5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六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每一生产要素都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得到充分运用,并与其他要素之间结合成一种合理配比关系,以求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为达此目标,运动员人力资源配置应努力实现良性结构、提高效率、充分就业三个目标。中国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人力资源配置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目标。

1.1良性结构。

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调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劳动力,并将追加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不同的方向,以便形成一种良性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即就业结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良性结构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各项目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布局以及一、二、三线队员之间的配备均衡,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下,良性结构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1.2提高效率。

人力资源的使用,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两大类。前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未取得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效益和效率。而不能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夺金争银而搞大军团作战,在全国自下而上筑起一座大而全的竞技体育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以庞大的经费开支和近似百万计的体育大军作为基础的。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级领导的成本效益观念增强,不再搞“广种薄收”,而是缩短战线。奥运战略、精品战略的实施以及运动项目调整的指导思想都是提高竞技体育效益和效率的表现。竞技体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为高效率。但是,运动员的过早退役和老运动员迟迟不退役都是人才资源浪费的表现。而且,若中国想成为体育强国,则“119工程”要加强,三大球也必须加强,那么,我们的许多人、财、物的投入在较长时间内将不会产生效益和效率。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投入效率的提高和体育强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去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需要不断的探讨。

2.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对培养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敬业精神在新的世纪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体现,是教练员必备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教练员的从业精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也影响了其从业的指导思想和运动员培养的态度。

2.2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获得成功的往往是极少数人。教练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失败和挫折,需要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和考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还要处理好同运动员、家长、同行、领导等的关系,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只有培养教练员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培养。

2.3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不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我国大部分基层教练员理论水平偏低,这与他们出自专业队而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有关。由于教练员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大部分教练员没有专门进修过,参加短期培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进修是当务之急。

3.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运动队配备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的文化方面的教师、医务人员等。

3.1科研人员。

科研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的体育科研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相比体育的相对科研能力较差。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体育科研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造成了我国体育科研难以实施,其次是我国的科研人员的动手能力较差,应用领域的科研成果比较少;造成科研水平低的另一因素是体育科研和竞技体育结合和运用的能力较差,中国的教练员科研水平较差,而做研究的又不是教练组成员,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现实运动训练结合得不紧密,现有的科研又涉及到运用的问题,教练员运用科研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让科研人员参与训练,让教练员参与科研,运动队要与科研院所结合,这样就实现了有机结合,使得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运动队也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3.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人员是我国竞技体育国家法规制度的执行者和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各种训练人员的协调者。

建立管理体系,整合其职能,确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运作系统,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组织、决策、控制、协调等作用的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设计、运作和完善都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履行各种管理职能的网络系统,具体实施各项职能;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承担组织决策、指挥协调等职责的各级负责任的网络系统。这二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同人体有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它体育工作者实行的是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就业—工资—福利”二位一体分配制度,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专业队”制度,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其管理由主管部门说了算。这种劳动关系不利于协调其中各类关系、消除消极因素、调动个体积极性等。

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地区、部门及运动项目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建构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体系。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公报制度和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成立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专门部门,负责提出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

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法规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体育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竞技体育资源的宏观调控职能,重点放在政策法规的制订、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规划计划及服务等方面。将有群众基础、市场发育前景良好、产业运作比较成熟的竞技体育项目交由社会运作,鼓励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实行各种方式的联合经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和开发竞技体育人才市场,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国家各类专项运动员人才交流的科学管理,统一协调全国专项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领域,构建合理的竞技后备人才系统。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社会体育发展而言,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人才的自我发展以及实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如何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却成为了社会面对的重要难题。从我国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有关部门和人员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1]。文章就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有关问题进行具体探析。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八

就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我国在进行社会体育人才资源时并没有认识到个体和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人才群体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影响了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整体效益。个体资源是整体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人们必须要求认识到人才结构调整的.问题,以此彰显和发挥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及功能[2]。但是我国在开发过程中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影响了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员结构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包括培训课程的设置、培养方法的选择以及质量和数量的控制等,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体育学论文篇十九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大众体育的时一步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社会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中显示,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而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我国城市应有社会指导员18。7万人,农村应有4。5万人,总数应为23。2万人。即使现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41—50岁的占31。43%,50岁以上的占26。1%,30岁以下仅占15。27%,暴露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在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获等级称号的比例很小,仅占15。8%,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社会指导员证书。

1。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个学术性问题,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行政人员、相关学科专家、教育心理专家及广大教师的通力合作。在了解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人才规格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前基本素质状况及未来社会对其可能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为培养春所提供的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地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根据各地生源情况及专业的国学条件,进行筛选、加工组合,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社会指导员是群众体育运动的具体指导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具体开展。因此,我们学校应大量培养专业人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发挥我校优势,使其成为培养高等社会体育人才的培训基地。

3。扩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提高自己已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各种场地设施应向社会开放,可实行合理收费,以减轻国家的支出。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则时,要首先考虑周围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要。完善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场所。如:搞好社区体育,营造社区健身乐园,发展企业体育,鼓励上班进行身体锻炼;提倡家庭体育健身。

4。课程实施的院校联合,是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如前所述,构建全新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还处在开创与探索阶段,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而这些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如果靠各院系自身的力量解决,则又会造成专业的低质量重复建设和办学资源的浪费。为此,要让社会体育专业真正担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重任,课程研究应进行院系联合。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5。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教学中,要真正把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教师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既要体现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又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力求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估体系既要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又要通过它实现对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师行为予以监督和引导;科学性原则:按教学基本规律确定评估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评估结果客观精确,消除主观因素;可行性原则:评估体系结构层次和指标内容中,尽量将指标量化。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同等体育教育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新观念,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发展与需求的视野中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模式,是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首要前提。社会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取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内容结构,建构多门类的教育课程并进一步探讨专业课程的体系是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关键。

[1]付刚。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3]李新建。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j]。体育函授通讯,2001。

[4]苑学芹等。我国大众体育开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554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