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最后的总结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思考。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一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相信学生肯定会很喜欢读,因此要采取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更好地去领悟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幸福的理解。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2、理解智慧的女儿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一)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个牧童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1)自读这部分内容勾画给你印象深的词语、句子。
(2)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3)智慧女儿的出现,告诉了他们什么?
2、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他们相聚之后看到了什么?出现这些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3、你认为幸福还有哪些?
(五)作业设计
将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与大家一起共勉,并谈出自己的理解。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1、课堂容量过大,把本应两节课的内容融入一节,使时间不够宽裕。
2、课堂中的朗读做的不够好,也没有时间及时指导;
3、由于时间关系,提前准备的小练笔也没能训练。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二
《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
1、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2、学生讨论:
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
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
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
3、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小朋友们也一样,只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取得好的成绩。
(三)设置猜谜游戏,深入了解春天景色的各种特症。
猜一猜。
(四)小组讨论,春天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五)创作春天,把对春天的感观上升到视觉感受。
1、教师谈话:春天已经到了,不仅美丽的七色花开了,很多花都开了,大家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歌颂一下春天吧!
喜欢绘画的小组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画。
喜欢音乐的小组为你喜欢的春天的歌曲配上伴奏。
喜欢表演的同学编排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剧。
2、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活动。
3、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4、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学会合作、成为善于合作的人。
六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尝试各组共同合作。
教师布置课后分工合作出一份春天景色图。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三
本单元是一个以“春姑娘来到我身边”为主题的教育单元,包含“春天在哪里”、“打扮春姑娘”、“和春姑娘一起玩”、“春天里的保健”四个活动主题,旨在让孩子从小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通过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感受大自然的美与神奇,使孩子表现出探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学本课时,正好是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的美好时节,无论是身边的校园、还是郊外的田野,都正展示出一派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春天美景图,因此结合实际气候特征,根据本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及《课标》的相关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活动目标应主要完成以下三点:
1、充分感受春天带给人的快乐与美。
2、了解发现春天的特征,并学会连续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3、了解春天里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了解春天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孩子们只有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才能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因此,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考虑到教学本课时正好是冬春交替、万物复苏、充满春天气息的时节,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活动重点是充分感受春天带给人的快乐与美。
春天的到来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刻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一年级学生受到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限制,他们只会直观的看,并不善于有意识的观察,更不会通过连续记录进行观察总结。根据孩子们这一实际学情,为了让他们对春天有一个充分的体验,学习用自己的眼睛留心去看,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季节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活动难点是:学会通过用连续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去了解发现春天的特征、春天里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及春天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
准确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科学合理地制订了主体活动目标后,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现代品德教学倡导的课程理念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相关研究也充分表明:学生感兴趣、有目的的主体活动才能实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与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因而,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本课教材内容的需要和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突出本学段教与学的活动性与实践性特征,我将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孩子们感兴趣同时又是本课教学必须的、有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观察、记录、游戏、讨论等活动主题,主要采用活动型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重点指导一年级孩子学习有目的的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持续进行记录,鼓励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交流。这样,通过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记录、讨论,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观察。
为了顺利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准备了多幅校园、街道、公园、田野等不同地区美丽春景及春天来临小动物、农民、游人、孩子等各有特色的与春天有关的活动的多媒体课件。课前我带领孩子们先在校园里观察,再请他们在街道、公园、田野等不同地方观察寻找春天。并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图片、诗歌、歌曲等。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本课活动性、开放性的设计理念,我设计通过以下活动完成本课教学:
(一)看春天。
这主要是在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再次有秩序地在校园里参观,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有意识地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看看他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及生长速度与自己前几天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仔细比较比较,用心记在心里。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有意识的观察,同时也为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二)歌曲过渡在学生进教室回座位的同时,我请孩子们一边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一边拍手打节奏,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首先这首歌曲与本课的主题非常贴近,并且旋律欢快,深受孩子们喜爱,这样既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在边拍手打节奏的同时尽快地恢复教学秩序,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三)说春天当歌曲完毕、课堂上也安静下来之后,我会以温柔、甜美的声音告诉孩子:“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刚才我们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小手摸,谁能说说春天在哪里呢?我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又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孩子们先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校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之所以先选择校园进行交流,是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非常重视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它更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和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而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使校园变得非常漂亮、美丽,特别是在春天到来时校园里种植的多种植物都充分展现出春天的特征,是孩子们亲近自然、观察方便的最有利地场所,同时也便于老师对孩子们观察的指导。说完校园的春天后,按照刚才说的方法、顺序,我们再分别说说街道、公园、田野里的春天,按照由身边到远方、由城里到郊外的顺序,引导孩子们回忆、总结花、草、树、小动物及人们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什么现象你判断春天来了?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从自己观察到的开始交流,并指导他们将自己的观察进行记录。本课的难点是学会通过用连续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去了解发现春天的特征、春天里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及春天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也对孩子们提出要求进行记录,但他们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孩子,记录的方法、格式还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因此本节课在课堂上先规范地教会孩子们如何将所观察到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这也是在为突破难点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详细指导再进行适当点评,使孩子们知道该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后,我再用鼓励加考评的方法对孩子提出连续记录一周的要求,同时以后的时间还需要班主任老师的配合,这样才能突破、完成本课难点。
(四)展现春天充分说完观察到的春天后,我设计进入展现春天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请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与春天有关的图片、照片及找到的与春天相关的知识进行展示交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遵照《课标》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去获取知识。在孩子们展示完美丽的图片后,我再给孩子们播放我制作的课件,此时孩子们在充分说春天的基础上,已经对春天真美产生的一定的喜爱之情,我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更充分地展现春天之美,伴着悠扬的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的旋律,一幅幅春天美景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灿烂的春花、碧绿的嫩草、广阔的绿野、忙碌的人们……孩子们融入这醉人的春之美中,很容易就会发出春天真美的感慨,从而不由自主就激发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进而更加热爱春天,由此我也突出了重点。
(五)了解春天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知识抢答题,如1、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变xxx了,夜晚渐渐变xxx了。2、和冬天相比,春天的气温变得xxx了,小燕子从xxx飞到xxx。3、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变xxx了。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引导孩子更好地了解发现春天的特征、春天里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及春天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六)打扮春天最后,我准备让孩子们分组来给美丽的春天送上自己的礼物,可以唱赞美春天的歌、可以朗诵与春天有关的诗、可以展示春天的图画,还可以把春天美丽的照片贴在黑板上。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遵照《课标》要求,高度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和丰富的活动策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开放性。二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效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孩子们可能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疲惫的时候安排这样一个活动,可以适当地调整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有始有终的完成本课的学习。同时,安排这个活动还可以让孩子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用实际行动充分表达。
(七)说收获最后,我会请孩子们说说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是帮助孩子们学会总结,并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谈一下本课的板书设计:
校园。
公园。
本课板书以主题“春天在哪里”为中心,四周辐射出“校园、街道、公园、田野”,这是配合教学中说春天的顺序分别出示的,然后在四个词语的中间空白处,最后由学生亲手将自己搜集到的春天的美丽图片或照片贴在上面,使整个板书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这样的板书既体现出了春天的美景,又喻意着春天像盛开的花朵,美丽的让人喜爱。同时,这样的板书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春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尽量体现出课程所要求的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开放性的特征,为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四
《谁藏起来了》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12个小动物都保留了动物各自的特点。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是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对动物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孩子们还不能区分他们的特点。绘本中作者将小朋友喜欢玩的“捉迷藏”的游戏贯穿整个故事,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动物的特征来找出那只藏起来的小动物。而且绘本的巧妙之处是,每一次藏起来的小动物的颜色与底板的颜色是一致的,比如红色的长颈鹿藏在了红色宝宝里,蓝色的小象藏在了蓝色宝宝里。在理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而且也帮助孩子用完整地语句来描述事物。
新《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能借助画面的观察理解故事情节,熟悉动物的明显特征。能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情景中,尝试用语言完整地表述“xx躲在x色宝宝里”。感受同种颜色重叠的效果,体验其中的乐趣。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能够仔细地观察画面,发现动物的特征设为活动的教学重点,根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将用完整的语句表述设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能更好地达成我的教育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运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抓住了幼儿的“眼球”,激发了他们仔细观察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猜想。通过运用课件演示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等多种方法,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我采用了猜想谈话法、趣味游戏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猜猜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在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做一下准备:
1.根据故事内容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2.先与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此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游戏导入,让幼儿回忆对藏的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捉迷藏”的游戏导入,教师与幼儿先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幼儿躲到椅子后面,教师凭借孩子的特征来找,比如“我看见了…的小辫子”,让幼儿回忆对藏的体验。
环节二:识记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动物的明显特征。
出示第一幅图片,教师以玩游戏的口吻请出动物朋友,可以从外形特征、颜色等方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哪个朋友?随之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由于小班幼儿以知觉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动物,这样他们对小动物特征的感知就更深刻了。
环节三:是活动的重难点,将“捉迷藏”的游戏贯穿整个故事,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出躲在颜色宝宝里的小动物,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xx躲在x色宝宝里”来表述。教师以小动物和我们玩游戏来引出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说:现在小动物们要跟我们玩谁藏起来了的游戏了,他们呀藏在了颜色宝宝里。小眼睛仔细看哦,他们中间哪个小动物在跟我们玩。其中设置了五个游戏场景:
第一个场景:出示黄色宝宝画面,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咦,谁躲在黄色宝宝里不见了?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猜一猜躲起来的小动物。由于小班幼儿对语言的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做一个示范,帮助幼儿概括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画面的内容,“小鹿躲在黄色宝宝里”,这也为下面幼儿模仿句式做了铺垫。
第二个场景:出示画面,教师提问:这次小动物在和哪个颜色宝宝捉迷藏呀?先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颜色,然后同样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猜测躲起来的小动物。有了上一个场景的铺垫,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完整的句式来表述,“河马躲在绿色宝宝里”。
第三、第四个场景:同样采用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找出躲在颜色宝宝里的小动物。为了让幼儿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两个场景中我增加了难度,躲起来的小动物数量比之前的多了。并且通过让幼儿观察背景颜色与藏起来的小动物的颜色,来感知同种颜色重叠以后的效果。
第五个场景:有了以上环节的铺垫,教师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们猜一猜哪些小动物躲在蓝色宝宝里会看不见?教师给与幼儿充分思考与猜测的时间,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体验同种颜色重叠的乐趣。
环节四:完整讲述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五
《水从哪里来》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要和谐地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注意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
《水从哪里来》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小熊、小鹿、山羊都想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狐狸用事实使它们懂得了这个知识。课文寓科学常识于故事情节中,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好学易懂。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培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由于本课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如何让小朋友们了解小动物是怎么得到水循环的自然常识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法、点拨法。通过课件演示,老师的点拨,使水的水的循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容易理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通过学生互相朗读、互相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那么你知道水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每天用这么多水,水会用完吗?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14课《水从哪里来》。此导语从我们平时的生活说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用课文录音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出上节课学习过的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首先请学生自己读课文,通过巡视指导,来检查学生课文朗读的情况。接下来,出示幻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读课文,互相讨论问题的答案。再通过集体反馈的方式,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最后,课件演示,老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借课后题“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评价,揭示出小动物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好处: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六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
记得我怀孕时,班上的孩子很好奇,“怎么万老师的肚子变大了呀?”有些幼儿问我:“是不是里面有个小宝宝?”,接着又有孩子问我:“万老师,你的宝宝怎么出来呢?”,我笑着反问:“你就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那你们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们的答案真是千奇百怪,并且还掺杂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有的告诉我:“是妈妈在医院吃药,医生用手术刀把我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男宝宝不是妈妈生的,是爸爸生的,男人就生男宝宝,女人就生女宝宝”;有的说:“我是从妈妈嘴巴里出来的”……听了他们的一翻话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就这样生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情况及人的生长过程,能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丰富幼儿想像力。
3、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点:
了解自己的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关于小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每人一个大布口袋。
(1)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看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
(2)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3)情景表演法:利用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做胎儿时的生活。感受妈妈的辛苦。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动动、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为幼儿提供图片材料,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感受图片里的内容,让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2)讲述法: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大胆地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幼儿创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3)尝试法:模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生活及充当妈妈的角色。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你们看是谁?”
“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呢?”
(二)观看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
观看课件:
话音1:“爸爸的种子像小蝌蚪一样游呀游,去寻找妈妈的种子,有一粒种子游得最快,它见到妈妈的种子后迅速地钻了进去,与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小圆球—胚胎,胚胎不再让其他小蝌蚪进门了,它慢慢地滚到妈妈肚子里的小床上安了家。”
话音2:“妈妈变得爱吃东西了,她把大量丰富的营养不断地送给胚胎,胚胎越长越大,慢慢地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这时候它的.名字叫胎儿。”
话音3:“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到了十个月的时候,他不想在妈妈肚子里了,他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妈妈。”
话音4:“小婴儿就出来了,你看他多可爱啊!”
教师:“刚才电视里讲了什么故事?你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三)用动作表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做胎儿时的生活。
教师:“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像什么?我们来当一次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吧,学一学,动一动。”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做动作,教师话音:“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豆豆,紧紧抱成一团,一动也不能动。慢慢长大些,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嘿嘿,右边两下嘿嘿。我还要学踢足球,左脚两下,右脚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小嘴巴,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出来出来我终于出来了!”
教师:“小宝宝出生了以后就会慢慢地长大可以坐—爬—走—跑,我们再来学一学感受下小宝宝逐渐长大的过程。”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四)游戏体验,“我来做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
1、体验游戏。
教师:“小朋友现在都知道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爸爸妈妈为我们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特别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没有办法用话来说。今天,就让我们当一次怀着宝宝的妈妈。请每个女小朋友系上大口袋当怀着宝宝的妈妈,男小朋友当爸爸,一起跟老师来做一些动作,注意做动作时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幼儿系好大口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2、幼儿谈谈做妈妈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做妈妈的感觉怎么样?”
“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呢?在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可妈妈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为有了你,妈妈就是最幸福的人!”
“妈妈从怀你们到生你们,一直到把你们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们应该如何关心妈妈呢?”“我们小朋友确实长大了,懂事了,真的很不错!今天回家就请你大声地把心里话对妈妈讲出来吧!”
整个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直观视频讲述后幼儿自然、游戏地过渡到模仿“肚子里宝宝的动作”和体验“做5分钟妈妈”,其实在这个环节里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亲身体验和思考总结,总结之后可以播放一段孕妇妈妈的怀孕采访和内心期盼宝宝出生的喜悦表达,当然也可以有爸爸的一些采访和对话,这样应该更能加深孩子对妈妈、对家庭的理解和关爱,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专家提出,每个孩子都会想做5分钟妈妈吗?可不可以更人性化的设计为“有想当妈妈的,有没有想要当爸爸的呢?”是啊,老师在设计时会忽略多角度多方面的问题,一心只想着目标前进、为目标铺路,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课本上的知识和目标,而是幼儿内心情感的需要和老师敏锐的思考。希望在场的专家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让这一神秘、尴尬的知识点更近距离的走进孩子们心里,让爱发光。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谁能坐在凳子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抬起来呢,谁就能得到一枚“大力士”的'奖章!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师:音乐停时间到。好了,预备,开始!(1分钟)。
师:能搬动吗?
生:不能。
师:好,请问你刚才用到了什么来搬动自己呢?
生:力气。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到找找力在哪里。(板书:力在哪里)。
师: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科学书齐说:在这。
师: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文具盒。
(生顿时茫然。)。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八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看到我日渐大起来的肚子时,很多孩子好奇的问:“陈老师,你的肚子怎么变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宝宝了?”“陈老师,你的宝宝是怎么出来的呢?”我笑着反问他们:“那你们是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我是妈妈在医院,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弄了个小洞才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膝盖上生出来的”……听了他们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孩子的需求,我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方面制定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情感目标: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活动的重难点都是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为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更好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物质方面的准备:课件《我从哪里来》、教学挂图、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音乐《感恩的心》及感恩妈妈的ppt图片一张。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比较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怀孕前后的身体变化,从而自然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形象地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很直观的让幼儿了解关于生孕育的知识,同时也吸引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讨论法: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然后与同伴、老师共同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活动氛围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动的最后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感恩的心》,进一步升华本次活动的情感教育,知道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下面将进入我的活动过程,活动一开始出示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发现老师现在怀孕要生小宝宝了,从而引出问题:小朋友,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通过这两个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让幼儿观看直观的flash课件《我从哪里来》了解了很多有关生命孕育的知识,使生活中大人们难以启齿,遮遮掩掩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幼儿能从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大胆地表述生命孕育的过程。
如: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等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变化。之后,再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特征,自由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更好的完成社会认知目标。紧接着进入活动的第三部分,通过观察老师怀孕前后身体活动的变化照片,如:上楼、捡东西、做操等对比图片,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妈妈怀孕后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了观察讨论法,提出问题: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的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动的最后创设温馨的氛围,组织幼儿为妈妈表演《感恩的心》,让孩子在轻松、温馨、感恩的氛围中结束此次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的特点,鼓励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提出为什么,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多媒体演示法和图片观察法,使孩子在一个很轻松、快乐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很好的完成了社会认知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自己怀孕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了幼儿热爱生命的情感。
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老师的对比照片不明显,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使简单的导入活动变得复杂化,同时也拉长了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如果在以老师怀孕为线索而展开讨论的同时再渗透本班孩子妈妈讲述在怀孕过程中的感受的视频,或是邀请已怀孕的妈妈来到活动现场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容易及艰辛,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这样将会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也请各位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九
一、教材简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1)选出小小记录员;(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优秀教案,通过教学,让同学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
《春天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自由自在地感受春天的美,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口中应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同时注意文明礼貌。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化、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找到并说出春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态度大方、有条理地说出春天的特点。
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本课特点,我遵循以下两个教学理念:
(1)重视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
(2)注重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令学生在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口语交际环境中敢说、会说、乐说。
二、说教法。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三种教法:
1、创设情境法。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指出“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为了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在介绍春天特点的环节中模拟生活中的“打电话”形式进行,提高表达效果,让学生敢说好说乐说。
2、指导观察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应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所以在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春天特点时,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先让学生尝试练说,再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说,然后创设生活情境汇报述说,最后自主探究,以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激励评价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及时的鼓励是低年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次成功的发言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内驱力,教师或同学给予的评价是学生衡量发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生说话、交际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互赏互评的`氛围。
三、说学法。
根据设计理念和学情,本节课主要选择以下两种学法:
1、展示交流。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他们对客体的认识从活动中开始,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贴一贴、说一说、评一评,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2、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遵循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查询、搜集有关春天的知识;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通过自己探究和与同学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能说清说好春天的特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一)汇报交流,丰富积累。
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心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歌曲和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春天的样子。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地汇报交流,增强了学生对春天的感性认识,也为下面的口语交际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汇报交流后,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同时描述:“小朋友们,春姑娘已经来到了人间,只要她的魔杖一挥,大地的变化可大了,你们知道她在哪儿吗?你们能找到她吗?”美丽的画面会把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2、我紧接着说:“小朋友快看,这位春姑娘的到来令世界每个角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太了不起了!她到底在哪儿呢?小朋友能找到它吗?”在学生热情高涨时,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我说:“那就让我们快快加入这支寻找春天足迹的队伍吧,边看图边找,说说你找到了什么?”
(三)循序渐进,说看结合。
在看图“找春天”这个环节中,我凭借教材,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说—小组说—汇报交流”观察图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自我尝试练说。
我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围绕“我看见了什么?”进行初步练说,指名回答时,有的说:“我见到了小河、天空中的小鸟。”可学生并未说出它们在春天所具有的特点,我紧接着点拨提问说:“那它们在春天里是什么样的呢!你能补充说说吗?”如果是暂时说不明白的,我就让他再想想,请其他学生帮帮忙。这一点拨学生都注意到应说清“在什么地方,见到哪种景物,它在春天里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有的学生就说:“我见到了哗哗流淌的小河,见到了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燕子。”有的还说:“我见到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已脱下了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衣。”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初步看图说话。
2、指导观图有顺序说。
接下来在指导“观图有顺序说”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讨论,互相补充,按顺序、具体地说。
(1)小组讨论互说。
首先,我进一步要求说:“小朋友们刚才都能说明白春天里景物的特点,说的都不错,现在有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按顺序说说,在这老师给小朋友提个建议,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你还可以以其它的顺序说给大家听。”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述说。
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时,有的说:“我找到了春天,你瞧,远处的树木长得十分的茂盛,近处小草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正呼吸新鲜空气呢!”虽然每一组学生说得已很不错,但我觉得他们的想象力还可再发挥,于是我又激励引导说:“除了图上画的,请小朋友展开想像的翅膀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说一说你还看见什么?”学生都认真地到生活实际中捕捉春天的影子,有的谈到春天来了,风变得温柔了,小朋友都高兴地在放风筝。有的学生也说到这个时候,村里的大人们正忙着种花生等等。在这里,引导他们先有条理的、完整地用一句话说出生活中的春天。逐步达到能用几话连贯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讲述出来:我看见河面上的冰雪已经融化了,河水正哗哗啦啦地奔跑着。树木都正吐着嫩绿的新芽。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还有千千万万的花朵都已盛开了,非常香,可美了!在学生讲述后,我引导其它小朋友对于他们的精彩回答做欣赏性评价。这样多种形式地说,既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让生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学会欣赏别人。
(四)模拟情境,为春天导游。
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后,我又创设生活情境,为春天导游,提高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
1、总结导入“打电话”环节。
首先,我设计导语说:“小朋友们的眼睛可真亮,这么快就找到了春天,并有顺序地说出它们是什么样的,连春姐姐都觉得你们很棒,这时可能好多小朋友都急着把这美丽的春景告诉好伙伴,那我们就以打电话的形式把刚才看到的有顺序地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听后,也想去那儿看看,好吗?”
2、根据要求,同桌互打电话。
接着我提出要求:在通话时把看到的有礼貌地讲给朋友听,讲述时语言清晰、有条理性、说话完整,听后其他同学应进行评议。
3、选派代表表演并评议。
最后,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在学生的合作表演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质量。通过评价实践,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更加规范、态度更加大方、口语交际能力更加熟练,比如:“喂,冬冬你好,我今天打电话是特意免费为你当导游—给你介绍一处春景:那儿可美了!微风轻轻地吹着大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河水欢快地流着,山坡上的小草绿了,如果你到那儿玩,肯定会很愉快……”他们说后,让小朋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精彩的评价,应该及时鼓励。这一环节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也使他们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评价他人。
(五)贴贴图片说春天。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接下来我设计了“合作贴图说春天”这个环节,同时也实现了口语交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再次以春姑娘为线索,春姑娘说:“小朋友,你们这么快就找到我了,我为大地带来了绿色的地毯,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鲜花,你们愿意为我拼一幅图画吗?”孩子们都开心地叫着:“愿意”。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拼图的规则,要求六个人一小组,先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贴图,贴后讨论一下,想对春天说什么,也可写在图的下面或旁边。最后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并根据图画说话。有的写:“春雨细细绵绵地下着,小动物们高兴极了!”有的甚至写着:“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燕子笑了,我们也笑了!”当学生交流后,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对春天说的话,合起来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想不想把它写下来?”此时,学生创作的欲望更加强烈,更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六)欣赏儿歌,赞美春天。
在欣赏儿歌,赞美春天的环节中,我激动地说:“老师与你们一样,此时此刻心情十分激动,真想念首小诗去赞颂这美丽的春天。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鞠萍阿姨朗诵的儿歌《春季》,听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对春天的赞美,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在欣赏与朗读中,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七)总结延伸。
我水到渠成地做以下总结:“刚才,同学们还有好多好多想展示的画和想对春天说的话,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画画或者用写诗写儿歌等形式来赞美春天,下堂课我们再来展示交流。”
最后,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总结:“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美丽的景色,我们小朋友更应好好地爱惜它,同时要用自己的小手用心给春姑娘梳妆打扮,让春姑娘变得更加美丽!”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一
1、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探究小说人物性格,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1课时。
屏幕展示标题“喂—出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师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喂—出来”,通常我们在哪种情况下会喊:“喂,出来!”
学生答:玩抓迷藏时喊“喂,出来!”;警察抓小偷,小偷被逼入绝境时喊“喂,出来!”;在空旷无人山谷处,大喊“喂,出来!”听回音。
文学体裁:这是一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科幻小说的特点:虚构:虚拟假设的内容,神奇大胆的想像。真实:合理推断与假设,思考现实与未来。形象: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环境典型。
作者:星新一,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现代微型小说家,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说享誉世界,以微型小说著名,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主要科幻作品有《恶魔天国》(短篇集)、《人造美人》(短篇集)、《声网》(长篇)和《梦魔的标靶》(长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读音。(多媒体显示)。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打算。
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靠。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慷慨大方:不吝啬,很大度。
黑咕隆咚:形容非常黑暗。
1、本文围绕什么东西展开情节?洞。
回顾小说相关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情节的四部分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围绕“洞”写了什么?
思路:
洞现---探洞---填洞---洞变。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洞的解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a、神奇的洞;
b、表面上看是一个“品德高尚、功德无量”的洞。
2、人物形象的探究:
面对这个洞,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从他的表现中,你洞见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找出依据)。
在洞的面前,人性收到了拷问,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产生了共鸣,让我用一句话来作为这节课的小结: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二
这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自然想象通过童话这种讨巧的文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将雾的特点清楚地显示在文本中,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认为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应该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等,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的味道。这节课在以下几个设计上体现了语文课的“语”味。
看着图片中的景物,说说对于雾的初步体验,孩子们的表达出来的语言经过了老师的肯定或提醒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用生动的词语来说眼前的景象,这是语文用于生活表达较好的方式与途径。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通过引读、对读、赛读等方式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在设计朗读环节的时候,金老师有几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她让孩子圈相关的词语,来完成口头的填空,这是为读什么在做铺垫,读正确的句子,读出正确的意思。其次,她安排学生回到课文,读出雾说话时候的'“顽皮”“淘气”,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一步的情感融入就顺利多了。读着读着,雾的特点就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了,读着读着,雾说话的神态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小脸上了,读着读着,孩子们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句或者两句了。这就是语文课的收获,会表达,而且表达妥帖甚至出色。
字形的识记,金老师创设了多种形式,在生字卡片认读中,在读句读文中,在游戏巩固中,在说话运用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例如“雾”,引出带有“雨”的一串汉字,引导学生既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又借助生活已有的经验,了解“雾”和“露”“霜”“雪”“雹”一样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学“一字”,认“一组”,是语文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种外延学习法则。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三
安老师执教的《力在哪里》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并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力”比较抽象,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认识到力的无处不在。安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作为了本课重点。安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从分析现象认识力,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实践性强,几乎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特别是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棋子)弹棋子的游戏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活动中发现力对物体的影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发现(力有大小、方向)。
安老师这一设计并没有让学生盲目游戏,而是在游戏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游戏中生生交互式学习,小组展示时组与组交互式学习。通过补充进行交互,通过质疑进行交互,通过点评进行交互,充分发挥了小组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4.教学中对实验要求强调得也比较到位,让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实验中合理分工,学生做实验时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总之,此次教学活动,安老师充分利用“三步导学的”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筑了真正的学生课堂,切实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四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阅读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会遭到报复。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结合这一理念,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
2、注重学生自读、自悟。本篇课文比较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主搜集概括文本信息还是师生共同探究,都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
3、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灵感,引起共鸣。
本课设计注重“参与式”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1、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
3、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
4、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高士其。
1、读一读,写一写2、掌握词语。
3、根据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1、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6、“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结尾的“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小石头”是“微不足道”的?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表现?2、关于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说理由。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2、这篇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小说语言比较浅显,情节也耐人寻味,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同时也觉得课堂教学的创设往往只是一种预设,就象此设计,上述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所预设的。而真正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情景,需要教师作出敏锐反应与判断的。学生自主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我往后教学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要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这急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五
捉迷藏是孩子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戏之一,故事《藏在哪里了》就是以这样一个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小狐狸寻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着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阅读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第四点总目标指出:喜欢听故事,听懂普通话.及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根据这一总目标,我制定了下面三点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能力目标:根据已有的线索找到相应的动物,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故事中躲藏的小动物们都露出了自己的某个部位,很快被找到了,由此可让幼儿提高分析、观察能力.可是小鹿却找到一个很隐蔽的藏身之所,为什么狐狸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小鹿呢?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对“动物的自我保护能力有了最初浅的感知,从而积累了新的经验.
3、知识目标: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1、重点: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的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难点: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了,观察、分析法,猜测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利用观察、分析法ppt图片,能够了解动物的身体组成部分.通过对ppt图片的观察后,猜测法故事的情节,有助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更好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运用游戏法是让幼儿亲身体验,捉迷藏幼儿的快乐,从而表达出自己藏在哪里了,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指出要喜欢听故事,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用了游戏法,并把亲身体验大胆的讲述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三段,一是熟悉故事,应用简单的句式说出故事内容;二是完整的听故事一遍,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掌握;三是利用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幼儿带来的快乐,并表达出自己躲藏的地方,也是巩固了句式的掌握.
在教案的设计上,我反复思考定在小班上还是中班上,又对我的目标制定反复改进,最后我把知识目标做了改动,把(尝试学会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迁移到生活中去.)改为(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希望通过第一阶段的熟悉故事内容,再到第三阶段的幼儿亲身体验,能完成教学的重难点.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六
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对画面主要内容的完整表述以及多幅图连贯讲述存在困难。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藏在哪里了》,通过观察画面,运用新的讲述方法学习完整连贯地讲述,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幼儿自主性和教师引导性有效结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物质准备):
2.场景布置:石头、树、草、花。
1.活动重点:观察绘本画面,根据动物特征找到相应动物并能完整说出哪个动物藏在哪里。
2.活动难点:用句子“藏在(后面/里面)”描述动物躲藏的位置,知道捉迷藏的游戏规则。
说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说学法:直观形象法讲述法观察法。
(一)谈话导入。
1.师幼谈话。
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导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呀?那谁会和它们一起捉迷藏呢?
(二)解读图画书。
1.观察ppt画面2-7页,感知故事开始部分。
2.自主阅读图书卡片,能根据动物的显著特征找出相应的动物。
3.结合ppt画面8-12页,大胆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
(三)讲述图画书。
1.教师引导语。
小动物们捉迷藏的游戏好玩吗?那我们一起把这件好玩的事讲出来吧!
2.师幼随ppt完整讲述故事。
(四)师幼游戏。
捉迷藏真有趣呀,你们想不想玩一玩?那谁来藏、谁来找呢?(剪刀、石头、布)。
找的时候强调石头后面、大树后面、草丛里面、花丛里面等方位词......
(五)总结与评价。
1.引导幼儿感知更多小动物的显著特征。
2.组织幼儿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说设计思路。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七
《力在哪里》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力的经验为基础,指导他们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活动入手,通过体验活动将学生对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本课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又可为本单元其它课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过程与方法:
1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力无处不在;
2.通过活动发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力;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所以情感目标定为:体验科学活动中的乐趣,喜欢合作与交流。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所以我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做为本课的重点;弹簧秤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学习正确使用弹簧秤作为本课的难点。
“活动——点拨式”教学法。
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式各样的力,引出什么是力的话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最后,通过游戏“掰手腕”认识力有大小,通过亲自操作让学生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最后进行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然后提问: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力”,力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的欲望,为进一步发现力的科学规律做好铺垫。)。
二、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力,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之后,提问:力看不见,摸不着,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学生很难说出正确答案。随后我进行引导:握紧拳头,你感受到力了吗?拉动盒子,你看到盒子移动了吗?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虽然力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和体验到力作用于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下面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以期学生对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在这个活动中,我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的填写,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实验常规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再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小球动起来?动得快点或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呢?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在玩的过程中寻找规律,作好记录。本课时初始课,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力的知识的欲望,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去表达。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归纳、整理等科学的方法。学生对于抽象的力难以理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最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影响运动状态的事例,达到强化认识的作用。
四、体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这一块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在本单元《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还会深入讲解。所以我的处理是让三位同学来演示,其它同学仔细观察,看看用力之后橡皮筋,弹簧、气球和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得出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认识力的大小。
通过前面的体验,同学们对力已经不陌生了,在此加入力量游戏----“掰手腕”。既可以让大家放松一下,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当问到“你和他的力气相差多少时,学生回答不出来,自然的过渡到对弹簧秤的学习。在学习使用弹簧秤时,先请全班学生观察弹簧秤的整体结构,然后示范讲授如何正确的使用。这样指导了学生拿到科学仪器时先看整体构造,再研究如何使用。最后学生分组练习测量,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测量。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秤的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还真的发现了力不少的秘密呢!其实,力还有许多秘密,下一节我们继续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1、注重科学实验中良好习惯的培养。科学课需要学生有大胆实践、严谨认真的态度,所以在探究活动时我适时给学生渗透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如大胆猜测,做好记录,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等。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在探究中思考,思考中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注重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很到位。如,在学习使用弹簧秤时,先请全班学生观察弹簧秤的整体结构,然后示范讲授如何正确的使用。这样指导了学生拿到科学仪器时先看整体构造,再研究如何使用。又如,在“体验一”中,我指导同学们记录实验中方法和自己的发现。这些指导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的,是更好的动手做科学的前提保证。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研究非常有成效,在活动中表现了他们应有的创新性,学生的活动非常投入。
3、充分联系实际。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力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意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本节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板书的设计不是很理想。教学方式上也略先单一,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方面时间分配不足,有种匆匆收尾的感觉。另外,语言不够准确、流畅,在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八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学生运用一组材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材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材料都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产生的效果及力的要素。其中,学生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己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材料,整理信息。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学生30秒迅速收拾材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策略一:一开始,学生一般会按自己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学生按照玩材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材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策略二: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带有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学生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同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学生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学生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如果学生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己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学生需要教师帮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学生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九
2.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提问讨论法、质疑法。
1课时。
(美景图片——破坏环境图片——自然灾害图片)。
1、谁在喊?对谁喊?喊什么出来?出来的会是什么?(作者想象思维的展开)。
星新一(1926——1997)。
堪称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说享誉世界,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星新一生于东京的一个科学世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年,他进入东京大学攻读农业化学,毕业后在该大学的研究生院研究微生物学。1956年为逃避生意上的失意加入飞碟研究会。
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恶魔天国》(短篇集)、《人造美人》(短篇集)、《声网》(长篇)和《梦魔的标靶》(长篇)。
星新一的写作特点:
坎坷多艰的经历使星新一具备了一种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
星新一擅长于用白描的手法对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画,让人物在对话和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他的微型小说之所以能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在于语言上简洁洗炼,详略得当,而且跟他把有分量的“秤砣”压在作品结尾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第一部科幻小说是什么?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科幻小说之父是谁?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海底两万里》)。
你知道哪些科幻小说作家?高士其(中国)。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1、复述故事:
复述提示: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各色人的反应-商人买下-倒入各种废品-叫声-小石头(教师提示:这些情节都是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体现。想像世界是虚幻的,虚幻的多数情节却又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像的,所以联翩而至的情节显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
2、小说的情节:
起因:台风卷跑了村里的小庙,留下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发展:围绕洞,各色人物的表演,洞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
具体而言:
1、村里人探洞;。
2、村外人探洞;。
3、建填洞公司;。
4、洞成了垃圾桶。
高潮:洞容纳了所有的垃圾。
结局:城市的环境变美了,但忽然传来了奇怪的叫声,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块小石头。
问题1: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小说: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人们将城市中的所有垃圾不加处理地填入深洞。
现实: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直接排放到海洋里和大气层里。
问题2:人们对待以“填洞”的形式来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的反应是怎样的?
小说:村民由“担心”转为“放心”,以至最后从洞中飞出声音和石头后,也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现实:漠视环境污染、围湖造田、乱砍乱伐等。
问题3:这深不可测的洞最初给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
小说:、现实:
一片美丽的景色、欣欣向荣的景象。
问题4:这深不可测的洞最终给社会环境带来了些什么?
小说:“喂-出来”奇怪的叫声之后,一块小小石头也飞回来了。
现实:洪灾、干旱、沙尘暴、湖面干涸、全球气温升高等等。
5、思考:作品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想一想,在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怎样?)。
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6、小说主旨的研读探究(你认同哪一个?)。
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还有……。
故事是虚构的,这是科幻小说的特点,但存在着现实基础。这个无底洞最终又吐出了人类填入的种种垃圾,说明了自己做的祸害,最终要由自己承受的道理。试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二十
3、思考:
人性的阴暗面:自私!虚伪!浅薄!愚蠢!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利欲熏心!目光短浅!贪婪!自以为是!
2)故事中,洞的产生是因为什么?
洞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成了可怕的`焚尸炉,成了阴暗的保险柜。面对这样近乎荒唐的人们,这个世界接下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个任劳任怨的洞最终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搭乘想像的翅膀,续写与小说具有连贯性的结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6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