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6:15:05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通用21篇)
时间:2023-12-14 16:15:05     小编:JQ文豪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写作结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结构类型。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二

摘要: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职业技能;职业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制订完善的引导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但在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业引导工作不到位,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图书馆员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做好职业技能服务,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每项技术,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龙头。高职教育要想既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使两者有效融合,就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坚持以“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办学方向,以“企业满意”为质量标准,以“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为培养特色。努力践行项目实训、能力培养融合一体的发展模式。从高职院校目前发展来看,如何在实践中塑造与传播良好形象,提高与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其有效途经思考如下。

一、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所以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提高高职院校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育好人,育能人,育社会需要的人;始终把“以育人为根本”的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管理、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学会做人。”因此,学校里任何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广泛调动所有老师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老师的创造能力,最大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是每一个德国人的育人观念。而在高职院校更要强调这个观念,要求所有的老师胸怀全局,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弟妹”,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做到不是儿女胜似儿女,不是弟妹胜似弟妹;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论是否是你系的学生,只要你碰到学生出现问题时,就要确保这个问题得以解决,真正保证“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以全体老师的良好行为来教育学生、感动学生、培养学生。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越好,用人单位就越欢迎,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就越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就越佳,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就越快;反之亦然。高职院校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的理念来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在学生管理上坚持“以感情为纽带”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工程,也是提高高职自身竞争力,实现教学目标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感情为纽带”就是用“爱心”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直接导致进入大学的新生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可能就是不被学校看好,被经常冷落和批评的对象。如何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还沿用中学的眼光和办法,只会把学生推向反面;如果采取简单的“管”或以“加强管理”为名的“堵”,还会引发意想不到问题的发生;所以在管理上要用爱心和尊重去融化学生的自卑,用成功去激励学生的自信。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有适度地加以疏导,变管理为服务,变管理为关心,用爱心去关怀学生,用情感去打动学生,缩短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消除部分学生过去养成的对老师的戒备、抵触心理,强调“赏识激励”,寻找学生身上哪怕是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优点,把它作为药引子、作为催化剂,来实现学生的转化和进步。

对学生的管理也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将严格要求与真诚关心有效融合,不放过任何教育学生的机会。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信心”,也就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既令学生学业提高,更令他们精神面貌振奋,积极向上,使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一生前进、成功的转折和起点。

三、在学校经营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要在“以服务为宗旨”中塑造高职院校良好形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学校当作企业来经营。通过经营学校,使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使高职院校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经营教师,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来使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经营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来使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要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以体现高职院校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急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走访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部分学生进行“订单培养”,这样既增加的学生们的实际技能,又节省了用人单位岗前培养的费用,促进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很快适应,很快上手,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收益。

第二,学校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职业教育“培训超市”。学院可利用已有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积极面向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社会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职工短期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这样既可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好评,又可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适应部分学生的培养需求。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必将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刚性”的学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弹性学制就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设计,通过分阶段学习达到最后完成学业。即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去创业、打工和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就业市场互补的运作机制。

四、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所学校都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最主要、最现实标准,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把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放在推进就业上将是高职院校提高社会声誉、增强竞争能力、加速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培养模式的创新上、教学质量管理上要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应努力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组织上进行分层分类。职业院校的生源相对质量较低,且实际的学习起点很不整齐,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缺漏;一部分学生运用原有基础难以接受新的知识,给教学计划整体推进带来了困难。所以要根据社会对学生技能的不同需求,对低年级学生按基础进行分层、高年级按专业进行分类组织教学,因材施教,综合培养。

第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务实心态”的培养。很多企业对学生就业时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可以通过短期集训达到,但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心态的培养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学校要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们眼睛向下的务实心态;培养学生们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有效推行“多证书”培养,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微软、思科等认证证书的合一,以加大毕业生的就业筹码,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底气。

从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去指导实践,以“以生为本”为教育的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实践准则,就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社会竞争能力,就能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祁.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竞争力.湖北社会科学,2006,(01).

[2]谭红翔.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中国冶金教育,2006,(04).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四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付菊,),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孙泽文,,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作为供应商的家庭的讨价还价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收益是影响极大的。高职院校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也就提升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双师素质”教师扩大了高职院校的“进货”范围。高职院校培养了足够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后,就可以按需要开设为了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各种实训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学院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一家庭让他们的子女报考这些院校。

其次,“双师素质”教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时,一个主要的渠道是招聘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的人员,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除了能把专业课上好之外.还能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背景为所在院校增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为学校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再者,“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求职和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相对于其他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对企业招聘、企业用人制度等都更熟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强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求职成功率更高,同时也就加强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三、“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购买商品时,往往都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通过压低价格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果顾客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在买卖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卖家(即企业)就会陷于被动,被逼让利而减少收益。对企业是如此,对高职院校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对于高校的“产品”――大学毕业生,“顾客”即用人单位具有了越来越大的挑选余地。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属于职业性质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更为挑剔,“顾客”具有极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一方面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得到了针对性的培训而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在“顾客”面前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势,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四、行业内现有同行间的竞争。

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15所,因此,高职院校同行之间存在无比激烈的竞争。竞争一般在师资、教学设施、价格、广告、服务等方面展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越演越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前面已经阐述,“双师素质”教师由于非常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和更具实操性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因而比竞争对手更能使“顾客”满意,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强大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些教师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一来可以从信息上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来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和应聘甚至就业的机会,从而使所在院校能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既能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规模,也能及时规避各种风险。

五、“替代品”的威胁。

波特指出,本来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互为替代的,所以在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竞争,这就是替代品的威胁。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是向企业基层提供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自然也会面临来自提供类似产品的替代品威胁。提供的类似“产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面通过参加社会技能培训提升了职业能力,从而可以与高职学生竞争。二是职业中专通过职业资格培训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来抢夺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三是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持续大量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些本来以掌握理论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学生也开始通过第二专业或职业资格考试等强化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为了尽快就业,他们降低身价来应聘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岗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造成威胁。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替代品的威胁:一是实施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挤压提供“替代品”学校的生存空间。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定向班”,在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上进行合理配置,减少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摩擦。二是提供更周到的和质量更高的服务降低“替代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三是通过实施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拉开与“替代品”之间的就业档次,减少“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潜在的进入者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上再分一杯羹,从而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在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最终导致现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与此类似,已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在位优势,但也照样会遭受来自社会其他力量办学的潜在进入威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因为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进入或不敢轻易进入:一是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光是师资的培养需要投入,而且“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所需的教学设施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二是降低了潜在进入者的预期收益。三是增加了潜在进入者的生存风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而使其投资回收期更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风险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起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庆文.特许经营发展加盟商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10(5).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已见端倪.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着高素质、现代化的创新教育.教育不仅要给创新以知识支持,更重要的是必须给予人才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使命.创新的时代呼唤着创新的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成人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要全面提高.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外,还须努力增强现代文化演进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庄维香作者单位:江都市仙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江都,2252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5.1关键词: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六

讨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应该离开教师的神圣职责,即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人品格。作为教师,其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为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广义上讲,一个人的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个性或品格,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一个人有了知识(广义的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个性,如谦虚、好学、热情、开朗、坦诚、善解人意、认真细心等,这就能为获得更多和更新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对教师来说,素质的这两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教的内容之一,而品格却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教师的人格素质和知识素质必然会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

(l)。人格素质。

[1][2][3][4]。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龙头。高职教育要想既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使两者有效融合,就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坚持以“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办学方向,以“企业满意”为质量标准,以“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为培养特色。努力践行项目实训、能力培养融合一体的发展模式。从高职院校目前发展来看,如何在实践中塑造与传播良好形象,提高与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其有效途经思考如下。

一、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所以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提高高职院校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育好人,育能人,育社会需要的人;始终把“以育人为根本”的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管理、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学会做人。”因此,学校里任何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广泛调动所有老师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老师的创造能力,最大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是每一个德国人的育人观念。而在高职院校更要强调这个观念,要求所有的老师胸怀全局,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弟妹”,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做到不是儿女胜似儿女,不是弟妹胜似弟妹;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论是否是你系的学生,只要你碰到学生出现问题时,就要确保这个问题得以解决,真正保证“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以全体老师的良好行为来教育学生、感动学生、培养学生。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越好,用人单位就越欢迎,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就越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就越佳,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就越快;反之亦然。高职院校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的理念来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在学生管理上坚持“以感情为纽带”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工程,也是提高高职自身竞争力,实现教学目标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感情为纽带”就是用“爱心”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直接导致进入大学的新生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可能就是不被学校看好,被经常冷落和批评的对象。如何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还沿用中学的眼光和办法,只会把学生推向反面;如果采取简单的“管”或以“加强管理”为名的“堵”,还会引发意想不到问题的发生;所以在管理上要用爱心和尊重去融化学生的自卑,用成功去激励学生的自信。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有适度地加以疏导,变管理为服务,变管理为关心,用爱心去关怀学生,用情感去打动学生,缩短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消除部分学生过去养成的对老师的戒备、抵触心理,强调“赏识激励”,寻找学生身上哪怕是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优点,把它作为药引子、作为催化剂,来实现学生的转化和进步。

对学生的管理也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将严格要求与真诚关心有效融合,不放过任何教育学生的机会。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信心”,也就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既令学生学业提高,更令他们精神面貌振奋,积极向上,使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一生前进、成功的转折和起点。

三、在学校经营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要在“以服务为宗旨”中塑造高职院校良好形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学校当作企业来经营。通过经营学校,使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使高职院校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经营教师,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来使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经营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来使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要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以体现高职院校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急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走访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部分学生进行“订单培养”,这样既增加的学生们的实际技能,又节省了用人单位岗前培养的费用,促进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很快适应,很快上手,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收益。

第二,学校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职业教育“培训超市”。学院可利用已有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积极面向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社会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职工短期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这样既可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好评,又可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适应部分学生的培养需求。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必将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刚性”的学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弹性学制就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设计,通过分阶段学习达到最后完成学业。即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去创业、打工和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就业市场互补的运作机制。

四、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所学校都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最主要、最现实标准,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把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放在推进就业上将是高职院校提高社会声誉、增强竞争能力、加速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培养模式的创新上、教学质量管理上要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应努力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组织上进行分层分类。职业院校的生源相对质量较低,且实际的学习起点很不整齐,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缺漏;一部分学生运用原有基础难以接受新的知识,给教学计划整体推进带来了困难。所以要根据社会对学生技能的不同需求,对低年级学生按基础进行分层、高年级按专业进行分类组织教学,因材施教,综合培养。

第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务实心态”的培养。很多企业对学生就业时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可以通过短期集训达到,但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心态的培养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学校要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们眼睛向下的务实心态;培养学生们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有效推行“多证书”培养,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微软、思科等认证证书的合一,以加大毕业生的就业筹码,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底气。

从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去指导实践,以“以生为本”为教育的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实践准则,就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社会竞争能力,就能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祁.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竞争力.湖北社会科学,,(01).

[2]谭红翔.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中国冶金教育,2006,(04).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生带来了很大就业压力。毕业生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生存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分析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

就中西方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存在“两强两弱”的特点。所谓“两强”,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较强;所谓“两弱”,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这种特征无疑也体现在外语教师身上。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视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那就又会走上另一歧路,从而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导致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的夭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外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素质是关键。

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一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开设之初就是以文献检索课面目出现,而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课的误解在广大师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两者的教学本质却完全不同,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利用、分析与生产信息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能力教育;而文献检索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资源教育。高职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明确两者的异同,转变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

2.2完善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医学科技日新月异,陈旧的文献检索教材和落后的配套资源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学要求,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信息素养教师积极编制纸质版、cai课件、网络版多种形式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特色,重点介绍本专业的信息源及其特点和质量,以及本专业信息获取、整理、评价的特殊性等。二是图书馆应加强实体和虚拟馆藏建设,不仅要根据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购置学科专业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料,还要通过购买网络版数据库、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组建专题化虚拟馆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师生的需求。三是重视实践环境建设,不仅要通过强化电子阅览室建设,解决学生上机实践要求,还要通过构建书目检索终端、移动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机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环境。

2.3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由图书馆资深馆员组成,但由于他们的医学专业背景不足,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去。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教师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图书馆也应为他们多提供与本院专业教师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积极引进医学专业教师进入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使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其向专业性、学科性发展。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让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热情。

2.4构建多层次多形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纵向上,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由下至上依次提供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一新生,提供有关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通用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二学生,提供学术与日常生活问题信息的检索、评价能力培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三学生,提供基于相关专业的专门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培训);横向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培训等)、第三课堂(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第二、三课堂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正规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也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充分检验。

3结语。

总之,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要求高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护领域的骨干,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技术及时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出合格的信息型医学创新人才,来应对信息时代医学发展的挑战。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二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情绪问题。

1.1.1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

2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主观原因。

2.2.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

3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

4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frederick,james.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08).

[5]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2).

[6]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三

就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的特点。所谓“两强”,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较强;所谓“两弱”,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这种特征无疑也体现在外语教师身上。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视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那就又会走上另一歧路,从而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导致素质教育目标的夭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外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素质是关键。

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讨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应该离开教师的神圣职责,即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人品格。作为教师,其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广义上讲,一个人的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个性或品格,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一个人有了知识(广义的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个性,如谦虚、好学、热情、开朗、坦诚、善解人意、认真细心等,这就能为获得更多和更新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对教师来说,素质的这两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教的内容之一,而品格却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教师的人格素质和知识素质必然会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

(l)。人格素质。

教师的品德一方面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为学生所崇拜和效仿,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的智商不同,个性、家庭、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不同,教师只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如同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自主地在学习中发挥出聪明和才智。

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火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保证教学和8人活动的正常进行。

(2)知识素质。

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和如何教好该学科的知识。外语教师除了对他所教的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仅仅具有上述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教育环境还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智力发育和身心发育都很迅速。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如饥似渴,接触知识的渠道和媒体也相当广泛,因而他们在某些领域,如体育(包括球星)、文艺(包括歌星)、科技、现代传媒等方面的知识甚至会超过某些教师。然而,学生自身具有的“向师性”使得他们常常把求知的欲望寄托在教师身上。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他们对社会和身边的人和事有独立的见解,其中某些看法往往与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发生冲突和矛盾。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诱导他们改变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奏效的。

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语言教师不仅要有所教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

掌握语言学的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益处: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明确“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

课堂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因此,语言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3.外语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

外语教师特有的基本素质是由外语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独特性是由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所决定的。

(1)外语教学的环境。外语学习大多是在儿童已过了语言习得关键期才开始的,而且外语教学一般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量的语言输人。课堂中外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人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人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种无视客观存在,盲目追求创造与母语习得环境相似的交际环境的做法,实质上脱离了外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2)学习者的情感。外语学习不仅是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另外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因此,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各种动机都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如何培养和引导学习者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而且必须富有感染力和具有良好的性格,才能影响和改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3)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的原有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既有利于外语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语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母语知识的意识程度越强,这种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就越大。母语中的哪些知识可以利用,哪些要进行异同比较,这需要外语教师对两种语言的结构和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知识。

(4)不同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外语中的词和句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因此,要求外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对外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外语教师也十分重要。外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

(2)外语教师必须懂得相当的外语学习理论。近年来,外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认识作出了修正。特别是有关错误分析、中介语、学习者学习心理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发,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熟悉这些理论,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有过多种教学流派和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外语教师应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崇拜、人云亦云,寻求“万应灵丹”。

(3)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工具性。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保障。外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

(4)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目前,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进人了教室和家庭,其强大的储存容量和灵活的交互性能调动人体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外语教师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外语教师还应当具有运用艺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知识能造就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借助艺术手段的外语教学能够造就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具备绘画、书法、唱歌、指挥和编导等艺术才能,把高品位的艺术熏陶注人教学。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之下,社会急需一批具有高水准、高能力、高素质的新时期英语专业人才,以辅助我国各项以对外为基础的商业、政治、文化等事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可以说新时期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英语人才的实用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英语人才是否能够将所学进行充分的运用,是否能够对各项工作问题做出有效的处理,是否能够将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这也对做为英语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注重英语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关注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动向,以就业为导向来对英语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使其所培养的英语人才能够符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而在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理想的顺利实现。但就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而言,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且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虽然经历了数次的教学改革,但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英语教育的束缚,“闭门造车”现象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仍为常见,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英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脱节,不仅不利于高校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的行为。

1.就业导向解析。所谓的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模式等在内的高校英语教育,必须能够很好的适应快速发展且千变万化的岗位职业需求。能够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有增、有减的对英语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面对那些新兴的社会英语岗位亦或是社会需求量逐渐锐减的岗位,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设计以及招生数量制定时,也必须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为此,从此种意义上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就是高校在学生就业发展这一核心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能够通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充分分析,来进行英语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就业导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树立,极大的促进了英语各项岗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提升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提前感受到实际就业感,从而起到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培育的目的。2.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高校英语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以此来在职业导向下对高校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训练,将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英语基本技巧,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以促进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扎实、稳定,为其英语各项能力的发挥提供基础支持。(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开展英语学习。而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英语教学。(3)基于岗位需求,有效整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针对岗位需求素养、能力、知识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高英语人才的实用性,使学生拥有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知识来对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解决的综合素质。(4)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在关注学生硬性英语知识培育的同时,关注英语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在在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辅助下,来正确处理各项国际交际事务。

二、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英语教学,各项英语教学成果、问题也都集中表现在师生身上,以特有的行为、特征显现出来。为此对于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也应当从师生两方面来进行。1.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就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前进,虽然其中也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但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问题不断衍生出来,对改革中的英语教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对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化也导致了当时英语教学人才稀缺化的现象。而为了保障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高校开始降低对英语教学人才的要求,许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开始进入道英语教学岗位工作中去。这不仅从根源上降低了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后续的英语教学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问题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了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教师只会死板的依照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思维和教学完全局限在教材上,在教学创新、教研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教学思想、模式陈旧,无法掌握好英语理论、实践以及素质教学之间的平衡点等等都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2.大学生英语学习欠缺灵活性。我们通过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探究,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欠缺一定的灵活性,其学习思路较为呆板。具体表现为,学习思想传统,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固有思想模式。在老师、家长的期许下,为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无论在日常课堂学习还是课下的预习中都会有选择的选取一些考试真题、考试复习要点、考试答题技巧等来进行学习,英文课外阅读等书籍基本不存在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之中;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运用的合理、灵活与否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不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对于学习技巧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反复对所学知识点、段落、代表性的英文语句、词组等进行背诵,而不知道对于记忆策略而言,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信心和兴趣,制定周详的英语学习计划等学习策略同等重要。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的择业就业。因此,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价值的重要基石。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1.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为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人才保障。高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且直接手段,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教育人员才能更好更多的培养出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优化师资力量提高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管理者可以聘用转型的企业英语工作者担任英语教学工作。企业英语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另外,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培训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具体可以要求公共英语教师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并安排所有英语教育工作者定期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参加其领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或专业竞赛等。高校管理者还可以将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及教学水平与绩效考核挂钩,提高教师的竞争机制。如对高素质的教育者提高课时补助、进行优秀教师评选并给予适当奖励,提供进修机会学习机会等,吸引更多教师自发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自身教学质量。另外,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参加实际操作获取实战经验,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便于正确引导学生。进而通过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相关措施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局限的现状,在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同时,促进职业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实现就业导向下实用型综合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2.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在就业导向下,针对学生自身对其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培育的强度,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完善。具体而言:1.督促学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根据自身的英语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对自身未来的就业生涯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过程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实际效用,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和方向,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2.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较为实用的英语文体来对学生开展教学,如英文合同、商务函电、应用文、广告等的编写等,来拉近学生英语学习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3.完善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机制,突破以考试结果、考级证书为准的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如,将企业出具的学生岗位实践报告、学生社会英语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全部纳入考评范围,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考评;4.针对学习方法,要加强对学生的传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结合学习计划法、兴趣培养法、背诵法等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是只有背诵法,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明确学习目标、良好学习心态的辅助下来共同开展。

四、小结。

总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教学在当今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不仅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极具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必然之举。只有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学有所用,真正符合社会岗位的切实需求,才能够通过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对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来不断探究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我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对就业导向教育关注、支持程度的加深,我国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也必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2]党瑞红,王秀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8.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五

目前,在校的高职医学生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但与在校医学本科生相比,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直接制约着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多以文献检索课形式进行,往往只开设一学期,只能传授一些最基本的检索知识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往往最多只能掌握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和一些基本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导致高职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不强。目前高职医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材、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论坛、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当前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缺陷,高职医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利用网络来搜集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上网获取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多是以消遣和娱乐为主。而通过传统媒体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医学生主动通过网络获取专业信息意识的不足,制约了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信息能力不足。当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侧重点在于基本文献检索知识介绍和基本检索工具的使用,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加工和利用信息。

1.2信息素养教师自身条件影响信息素养教育开展。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由图书馆具有长期参考咨询经验的资深馆员兼职任教,专职教师较少,且在教学中一般注重检索理论的传授。但由于缺乏医学专业背景,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游离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之外。

1.3教学内容局限和配套资源不完善制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由于高职医学院校所用信息素养教育教材各自为政,多以“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为题,教学内容仍然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主,很少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同时,各院校所采用教材缺乏专业性和层次性,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不能充分考虑医学特色,而且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另外在配套资源方面,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职医学院校电子资源发展不均衡,各校购买中文数据库较多、外文数据库偏少,循证医学、引文数据库更少。相对本科院校,学生上机实践课时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上机实习的需求。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数量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需要,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做出应有的努力。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力、学性质所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是否给他们以“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评价,成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围绕就业办学,也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民众当前实际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反对“以文凭为导向”。在这里所说的“以文凭为导向”,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较为单一地强调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等各方面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当然也就必然附之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全部的培养过程注重追求学生能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而取得毕业资格,与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缺乏有机的融合;三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部门与实施就业指导的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脱节。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过单纯地从就业抓就业是远远不够的。现提出以下问题,以更深人全面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决定就业率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拓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指导、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影响就业率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用人单位认识到我们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时,在人才“供”与“求”的关系上,学院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几年向厦门灿坤公司输送的高质量人才,在取得好评后,企业每年主动上门优选录用毕业生,这就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在此,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才质量。

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

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从目前职业人才市场的实际出发,国家公布了数控等四个专业技术岗位紧缺人才情况。如果对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做一番认真研究,那就是必须完全打破原有的“几段式”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服从于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时,原来意义上的“课程”连同所谓体系的完整性将被突破,服从于学生能够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

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

学校要每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把专业办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专业取向。

四、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

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是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学校如同工业企业的批量生产,就这么几种产品,而且产品规格相同,很难满足具体单位的需要。一些学校尝试“订单-式”培养,由用人单位提出所需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最后用人单位接收合格的毕业生二有时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跟踪“服务”。这种方式对企业和学生都大有收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十分具体化。

“订单式”培养需要有校、企两方的积极性。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愿意对两三年以后的事付出辛苦和代价,反倒外企要好得多。因此,不妨可以试行“半订单式”培养,亦即在培养中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所选学生的培养方案,甚至提前进岗,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有不小比例的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学业,很具推广价值。

五、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

就业教育包括职业(专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培养等。就业教育的相当大部分应当通过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来实现,而不只是依靠就业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顺利就业负担责任。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专业)的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学生大多不了解职业(专业),学校也无法对共年后某个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对大体的形势还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介绍,提供他们有价值的就职信息。一些高等院校适时向社会举办“开放日”,欢迎学生和家长来校参观、咨询.届时向他们介绍专业性质、办学条件、近年就业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更为理性地选择职业(专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实际,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情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十分重视科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职业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将它们融人具体的培养过程之中。

六、重视对己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倾向。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则将办学资源较多地用于职业培训,与之相比差别很大。

“以就业为导向”不单是要培养新的建设者,还要满足社会上凡需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或转岗人员的要求,实施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服务空间。

国家和地方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紧缺人才的职业(专业),起到导向作用。院校也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经常地公开“我能在职业培训上做些什么”,供有关民众选择。培训目的和学习科目应十分具体,时间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如果与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的培训基地,就再好不过了。

七、毕业生跟踪调查要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做。

各院校都已经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这项工作基本都是以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为主来做,其不足是不易更敏感地触及培养方案中的缺陷,调查结果需要“二传”至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系部,难免折扣。

所以,主张由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各系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来进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列人调查范围,使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四、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培训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非常频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只适合在一定狭窄的职业领域里工作,他们应该有较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为: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和潜通性。因此,职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也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人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形成“零距离”上岗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八

当前,社会上正兴起一场信息化、网络化的潮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也正朝着素质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一、信息化、网络化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变化。

1.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高职院校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不再独领风骚,而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体”的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师生间坐在教室里面对面单一的教条式授课模式将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方式将变得多种多样。同时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随时通过多媒体手段传递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个别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网络化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网络时代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2.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

随着联入因特网的学校和图书馆的增多,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会以几何级数增加,教师和学生能从因特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将极大地丰富,通过万维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查找到有关的各种知识,或用于课堂教学,或完成作业。这种资源的获取远比传统的上图书馆查找要方便、快捷得多。虽然由于“信息爆炸”难免会迷失方向,但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领航,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二、网络向教育领域提出了挑战,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网络教学中,虽然作为教学主体的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略。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涉世不深的学生往往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此外,网络信息极为丰富,为了避免学生迷失方向,减少他们自由探索网络所需要的时间,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信息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确保网络教学的正常进行。

3.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

网络的出现,在缩短人们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孤独、忧郁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高校学生虽然通过键盘能与网上其他伙伴进行快速的交流与联系,却往往不善于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是心理问题在高校中呈上升趋势。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职能的基础上,还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治疗师等职责,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健康发展。

三、为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对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质。

1.信息技术常识。它要求教师关心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能主动从各种媒体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关注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状况。

2.信息意识。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及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有了这种信息意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归纳为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的能力等等,它包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具体地讲,这些信息能力体现在教师通过使用常用的教学工具软件和使用网络等多种信息服务并用于各项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院校管理部门、高校领导等的共同扶持以及教师本人的努力。一方面,现在教师的信息素质不被重视,是一个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所以院校管理部门应对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发一些能够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并把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的层面,这样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师来说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高教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使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能力成为21世纪高职教师必备的能力。高职教师正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尽快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十九

就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的特点。所谓“两强”,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较强;所谓“两弱”,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这种特征无疑也体现在外语教师身上。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视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那就又会走上另一歧路,从而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导致素质教育目标的夭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外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素质是关键。

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二十

慕课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方法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上很多知名大学的开放性公开课程不断的发展,对提高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有“开放共享”这两个理念,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于慕课的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的广大学生,也可以说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和务工人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而慕课环境下学生能够了解全世界各地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见解,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推动行业的发展,有跨越性的意义。

1慕课的定义。

慕课这一词最早源于麻省理工大学,他们将课程免费公开在互联网上,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大学也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甚至一些企业也参与到这种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模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百度课堂、腾讯课堂等,都是以互联网在线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机构,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的改革,对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慕课环境对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2.1对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它应用到终身教育的规划中,在职业教育中虽然传统教育的体系比较完善,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慕课概念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不能满足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而慕课环境下,他们能够获取到技术更新的内容,并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学生结构复杂。

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的学生能力差异很大,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各不相同,这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慕课环境下,虽然课堂内的学生数目,不断的`增多,但是这种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思考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2.3资源获取途径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传统的知识渠道来说,微博微信聊天软件等资讯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能够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慕课在我国教育中不断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教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慕课教育改革认识不够。

3慕课环境下高职信息技术教育。

3.1移动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全面应用到移动客户端,很多的青年学生利用手机浏览网站,像是百度课程、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等都搭建了手机客户端平台,这些企业和学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各大院校企业应笑话他们那儿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不断的创新,除了网络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课堂等新生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自己的教育目的。

3.2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对于自身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将最新的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胜任,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才能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突破自己固步自封终将会被淘汰。信息技术系的老师在线教育参与率处在较高层次,可以表现出教师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可度很重要。3.3信息技术在线平台的搭建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老师的教育习惯来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这个教育平台主要分为课程管理、平台首页、课程内容、课件内容、讨论区域、师生互动区域、问题回答区域、学习笔记区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模块,在学习的过程汇总记录、讨论、互动、练习等达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3.4做好课堂教育设计。

慕课教育环境下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在课堂内容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视频,视频的时间要在15分钟左右,在网络教育中要加入笔记区域、师生互动模块(教师通过网络利用音频和视频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后讨论区、以及相应的练习课件,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于多实践,而在线的练习与互动,并在课程完成后设置结业证书,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网络上要利用好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例如yy、qq语音、百度课堂等,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平台来设计信息技术课堂。4结束语综上所述,文中对慕课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分析它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例如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学生结构的复杂化,知识获取的渠道丰富化,在幕课环境下,对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慕课教育模式其开放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对于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查漏补缺,是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俊军.汪.慕课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探讨[j].交流,(11):177.

[2]孙明.慕课环境下告知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分析[j].信息化教育,(19):132.

论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论文篇二十一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素质。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工具素质、资源素质、社会结构素质、研究素质、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

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人才成功的基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适用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最便捷,最可靠的提供商,是校园网中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坚强后盾,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图书馆也是大学生吸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图书的信息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其教育和信息服务功能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进行用户信息教育成为图书馆新的工作重点,使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因此,在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有些学生对信息缺乏需求,其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教科书上。有些学生,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信息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图书馆、网络、通讯、计算机知识,不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不懂得检索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无从下手。

个别教师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还有许多能力较差的馆员,不仅严重损害图书馆馆员的形象,而且耽误广大学生的学业。

(三)图书馆如何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把高职院校图书馆和校园网作为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共同开辟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对信息素质的宣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宣传栏和剪报栏等工具,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营造信息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质的培养上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频繁光顾的`地方,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激发信息意识的环境可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牛增强信息意识。

图书馆必须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导向,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的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获取途径,使其养成利用图书馆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新生入馆教育,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刚踏人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通过对新生的人馆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树立他们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他们以后更好的使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新书推荐。通过推荐新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开展读者培训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一直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代技术知识不足等缺点。因此,由图书馆组织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大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图书馆网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在图书馆网上设立bbs、留言簿、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解答。通过改革调整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减少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理论教学比重,加大电子光盘数据库,中外联机检索系统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比重。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加大信息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刺激学生的信息神经细胞,组织读书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信息的兴趣,加大力度抓好学校图书馆建设,使学生有条件并乐意到图书馆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有榜样,信息意识自然会加强。

(四)图书馆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图书馆作为人文知识信息中心,激发和活化凝固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必须摆脱传统的心理定势,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大对馆内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要广开文献信息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通过订购、交换、复制等途径,收集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需求有关的文献资料。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在文献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过渡的大趋势中,图书管理员不但要传递信息,而且要生产信息。图书管理员的能力构成和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传递与生产的质量。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速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的信息服务队伍,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221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