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清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希望以下的教案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和主人公的优良品德。
4、学习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及破折号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3。
2、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出示王安石的《元日》诗一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春节时在大门两边悬挂桃符的习惯在宋代已是非常普遍的了。其实到了宋代时桃符已由木板改为了纸张,叫春贴纸。只至到了明代,才称为春联。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巡……从此过年贴春联便成了习俗,流传至今。
那么同学们家中过年时可有贴春联的习俗?你能说出一幅吗?教师也可处是几幅,然后让学生结合这几幅春联思考人们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呢?参考答案例如:1)驱鬼镇邪,祈求平安无灾2)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如今因对联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最某事某人或物的评价,因而备受人们欢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与“春联”有关的文章,即叶圣陶的散文《春联儿》(板书课题、作者)。
二、析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时,要是让你来写作,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提问几个学生)那么,叶圣陶是否和大家的思路一样呢?他又会写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看一下。
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学习字词。
提出听读的要求:
1、注意勾画出不熟识的生字词语并给生字词注音。
2、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如果不是春联,又是什么?
听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到的生字何刚学到的新词,并判断她读音是否正确,老师或者学生帮其纠正。教师还可以板书或者用多媒体打出几个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出和识记它们。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正确理解详略安排的剪裁。
通过听读大家已经明白叶老在本文中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来构思,而是独辟蹊径,着重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物形象----老俞。那么老俞的境况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速读全文并借完成下列问题来检测一下自己速读的成绩。
老俞个人情况简介。
1、姓名:
2、年龄:
3、出身:
4、经历:
5、职业:
6、家庭主要成员的情况及老俞对他们的情感:
小儿子:
大儿子:
7、老俞与“我”的交往。
方法1、学生速读也可为了调动她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她们限时阅读或者比赛阅读。
方法2、学生读完后提倡她们先凭借记忆个人来完成上述问题,迫不得已时也可以参照课本。还可以同桌两人一起来互助完成问题答案的搜集。
方法3、问题答案组织好后,让学生试以老俞的身份以及第三人称的口气,结合上面问题的答案分别来介绍一下老俞,体会第一人称的好处。
方法4、让学生比较上述所记叙的老俞生活基本情况,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有些的比较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从而理解详略得当的目的和好处。----------详写部分为了体现老俞爱子爱国、自食其力勤劳能干的高尚情操。(可加上拓展练习,如教参建议教师2、2中的练习等,训练学生详略安排的技巧,也能增强课堂学习的兴趣)。
五、人物分析。
本文主要写了老俞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学习到现在,你心目中的老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上面的分析以“老俞是一个-----------------------的人”的格式来概括一下人物性格,并从文中找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在分析文中句子时刻顺便涉及一下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三
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学习新诗《商山早行》(师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温廷筠(ppt)。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生齐读。
师:注意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处。
师:下面听一下录音范读,在听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重读以及感情的处理。可以小声跟读。
生齐读。
师:你认为哪些字词要掌握?
生:铎、槲、枳、凫、回塘。
师:讲解悲、征、明。
师:宋朝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目前之景”与“言外之意”(板书)。
分析:
师:看一下文题《商山早行》,大家看应该扣住哪两个字?
生:(齐答)早行。
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
生:羁旅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ppt)一读全诗,抓关键句:哪句话直抒胸臆并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学生齐读。
生:应该是客行悲故乡,“悲故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师:这种情感是贯穿全诗的吗?
生:是的,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是写梦中故乡的情景的。
师:你看得很准。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回来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晨起动征铎”这句是抓住了早起的特征,因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师:你回答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几句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生:后面两句不太像。
有不少学生附合。
师:有不同的观点,很好,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两句。刚才我们在提到明的时候指出,明是形容词作动词讲,并且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枳花使驿墙变得明亮,大家循着这个思路再想想。
生:我觉得是这样的,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而选景物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师:太棒了,你的心思很缜密。所以这二联正是梅所说的什么?
生:“目前之景”
师板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生: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师:很有些诗意嘛,这个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能不能用一两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清冷。
生:还有些悲伤的感觉。
师:那么作者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道路非常艰辛。
生:旅途孤独、寂寞。
师板书:道路艰辛;旅途孤独、寂寞。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铁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师:很好,所举的句子都很准确。哪个同学能对这种写法作一个简要的赏析?
生:这种意象叠加的方法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画,是一种写意的感觉,三两笔就抓住事物的神,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观赏者用想象与填充,可以说是言简意丰。
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生:我觉得虽然用笔比较节省,但是艺术效果丝毫没有减损,反而特别好,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了。
学生大笑,鼓掌。
师:(ppt)三读全诗讨论:“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生分组讨论。
生:“凫雁满回塘”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池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
师:这幅画面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生:是暖色调。
师:这似乎与整首诗意境不符啊。
生: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景衬悲情,可以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师: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及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道路辛苦、孤独寂寞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四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1.生查子:词牌名。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元夕”是这首词的题目。2.元夜:又称“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也叫“上元节”,唐代以后又称“灯节”。3.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4.春衫:年少时穿的衣衫。
诗句大意:
去年元夜时,花市上花灯照耀,明丽如同白天。月亮升上柳梢头,我们在黄昏后甜蜜约会。(上阙写追忆去年元夜甜蜜往事。)。
今年元夜时,月亮和花灯依旧如去年那么美丽。再也见不到去年的伊人,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袖。
(下阙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思念伊人的惆怅感伤。同样的美景,却是一喜一悲。)。
整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伤感。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姓氏异读现象。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古人姓氏异读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我们本学期学习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王有一定的了解,而本文文字并不艰涩,除了几个不常用的异读字外,其余都不难理解,可以通过对本文论证方法和结构的分析来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2、生朗读全文。
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仲虺祭公召公伍员翟景。
南宫适郦食其万俟卨尉迟恭覃氏。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昏乱之世虽有之而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博询众庶,则才能者用之。
不迩小人,则谄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4、分析文章:
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两段,但很多版本却将本文分成三段,你们看,做三段应该。
怎么分?
明确: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鉴赏提示上也有说明。
5、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六国论》。
b、论点————论证————结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肯定或否定什么——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结论(怎么办)。
本文属哪种?
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
兴贤则昌:正(例证)反之则亡:反(例证)。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
明确:五个假设句。
6、现在我们来思考一篇作文的写法:
为反对者请功。
听反对意见成功:齐桓公管仲勾践范蠡唐太宗魏征。
朱元璋刘基林肯对待政敌。
不听反对意见失败:夫差伍子胥项羽范曾关羽亲兵。
马谡王平时期。
7、作业:
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请大家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六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都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安静之邦!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温庭筠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读。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详。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道出远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清早起来出行,旅店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啊离乡而悲,归心似箭。雄鸡已经发出一声声啼叫,茅店外天空残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人的脚印。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显得很明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现在的自己,却离家远行。)。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商山早行”与“兵车行”中的“行”是否于是相同?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车行”——诗歌体裁,歌行。)。
2、“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这是古人评说诗中的三、四两句,请做解说。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这里只有一组名词的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叠加。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选择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韵丰富的画面,引发读者在视觉、听觉上的联想。短词成句,节奏明快,语音铿锵。所谓“意象具足”,指羁旅之苦,离乡之愁,归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脚印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脚印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成12字或14字的对联(书后练习)。
(“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薄霜”“鸡声炊烟茅店月,人迹铃铛板桥霜”。)。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八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环节二简介文史知识。
1.曾巩简介。
2.王羲之简介。
3.关于墨池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和本文有关的人物及景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诵读、积累。
1.多媒体播放视听材料《墨池记》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明语气)。
2.朗读课文朗读方法可以多样自读、默读、范读、齐读等。
3.根据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4.积累:
(1)实词:任极意徜徉肆恣致信善能固章揭推尚被。
(2)虚词:之以于岂邪况。
(3)一词多义:
方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然
有地隐然而高。
岂信然邪?
及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书
羲之之书晚乃善。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
能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夫人之有一能。
(4)以小组为单位细读课文,讨论交流,积累语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5)合作探究文中设问句的特点,积累: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6)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说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环节四精读课文,理解主旨。
参考:
2.探究文本(先自读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
(1)本文记叙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什么?课文中的相应原文是什么?
(2)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4)“羲之之书晚乃善”原因有哪些?讨论交流。
(5)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原因是什么?
(6)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课文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环节五拓展延伸,活动体验。
1.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参考资料: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程门立雪(杨时)磨杵成针(李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现实,拓宽对“勤学苦练”的认识更好的实现本文的情感目标)。
环节六总结全文。
让学生对本文做小结总结不完整的,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习惯,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积极性)。
环节七推荐作业(任选二题)。
1、熟读成诵,掌握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读本文后的最深感受,
3、除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外,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加以运用和巩固,并做到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
层层深入,展开想象,说一说。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生活,懂得对话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对话,并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
设计理念: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说情楚对话的内容,扮演好不同角色。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设计思路
拿出几只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纸鹤,每只纸鹤嘴里叼着一个纸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回答出纸条上的问题,就能得到一直纸鹤。
明确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是对话。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对话。
找到对话的同学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读出对话。在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1、生活中的对话
举例说说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谁和谁发生过什么样的对话。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编一编、演一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从声音、语速语调、对话内容等方面随机进行评价、指导,总结对话方法,提出对话时的基本要求,直到学生的对话内容合理丰富为止。
2、故事中的对话
课件出示一动画片,动画片中人物的一部分对话声音擦去。
根据动画内容想象一下,片中人物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对话。学生组内交流,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放出动画片中擦除的对话原声,让学生听听自己的想法与片中的内容是否一样,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看图想象对话
屏幕出示几幅图片,图片上展示了各种场景,其中有不同人物在对话。
学生看图想象,图中人物的对话内容是什么。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交流,任选一幅图演一演图中的对话场景,表演时要注意礼貌对话。在完成每一幅图的对话内容后,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图中蕴涵的思想教育,并把它加在对话中,编出有创意、质量高的对话。
选出对话小明星,发奖章。
续编故事--《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
〖课前准备〗
1、千纸鹤
2、课文彩色中的对话
3、动物头饰、小奖章
4、分学习小组
1、出示纸鹤,互动对话
[拿出五颜六色的纸鹤]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想得到吗?必须得回答出它们提出的问题。
教师问,学生一一回答。
2、激趣引入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问答又叫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对话?
让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吧!
(用形态各异的千纸鹤吸引学生,在引导学生与千纸鹤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找对话、编对话"为目标,为学生营造一种自我展示的氛围、一种相互交流的氛围、一种竞赛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参与交流的热情。)
哪篇课文中有对话?赶快找一找,找到的同学自由选择伙伴把对话读出来。
1、编生活中的对话
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你都见过哪些对话?能和同学们演一演吗?
[学生交流、表演]
(因为要在自然而然中再次告诉学生交际目标,并为大多数学生做出交际、互动的良好示范,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对话的过程中适当指导、提示。)
你们问问同学们你演得怎么样?
学生:你们觉得我们演得怎么样啊?
其他学生或表扬,或鼓励,或提意见、建议,或提出问题。还有哪组同学想表演?
(有了第一组学生的示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师再请学生示范,效果会比第一次更好,这时教师就更要注意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充分说清楚自己的对话内容,并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编故事中的对话
[学生看动画片,补对话内容]
(学生对话内容一定多种多样,教师注意以前面的故事情节为依托,引导学生尽量
说出形式不同,但思想统一的对话,这样,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了编故事中的对话的方法----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3、看图想象对话
仔细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他们在说些什么?
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交流,任意选一幅图,扮演图中人物表演表演。
[学生表演]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在初步掌握对话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又能展开想象,这使对话质量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对话过程会非常完整,对话内容会十分丰富,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生活中、故事中,会飞到天涯海角。)
1、表扬激励
这节课,大家认为谁表演得好?
老师给这几名同学每人一枚奖章,大家鼓掌对他们表示祝贺,希望这几名同学继续努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2、课后延伸
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第二天,狐狸和乌鸦又见面了,会有什么事发生?课下,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这两个故事继续编下去。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一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儿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颤。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到。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甚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朕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要掀掉被子很容易,他只需把身子稍稍一抬被子就自己滑下来了。可是下一个动作就非常之困难,特别是因为他的身子宽得出奇。他得要有手和胳臂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他想屈起其中的一条腿,可是他偏偏伸得笔直;等他终于让它听从自己的指挥时,所有别的腿却莫名其妙地乱动不已。“总是呆在床上有什么意思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
他想,下身先下去一定可以使自己离床,可是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下身,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要移动下身真是难上加难,挪动起来是那样的迟缓;所以到最后,他烦死了,就用尽全力鲁莽地把身子一甩,不料方向算错,重重地撞在床脚上,一阵彻骨的痛楚使他明白,如今他身上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正是他的下身。
于是他就打算先让上身离床,他小心翼翼地把头部一点点挪向床沿。这却毫不困难,他的身驱虽然又宽又大,也终于跟着头部移动了。可是,等到头部终于悬在床边上,他又害怕起来,不敢再前进了,因为,老实说,如果他就这样让自己掉下去,不摔坏脑袋才怪呢。他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清醒,特别是现在;他宁愿继续待在床上。
可是重复了几遍同样的努力以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还是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躺着,一面瞧他那些细腿在难以置信地更疯狂地挣扎;格里高尔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荒唐的混乱处境,他就再一次告诉自己,待在床上是不行的,最最合理的做法还是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极渺茫的希望。可是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冷静地,极其冷静地考虑到最最微小的可能性还是比不顾一切地蛮干强得多。这时节,他竭力集中眼光望向窗外,可是不幸得很,早晨的浓雾把狭街对面的房子也都裹上了,看来天气一时不会好转,这就使他更加得不到鼓励和安慰。“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对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有片刻工夫,他静静地躺着,轻轻地呼吸着,仿佛这样一养神什么都会恢复正常似的。
可是接着他又对自己说:“七点一刻前我无论如何非得离开床不可。到那时一定会有人从公司里来找我,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于是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
当他已经半个身子探到床外的时候——这个新方法与其说是苦事,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错,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砰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帆》中诗人在失望中追求,在追求中彷徨与抗争的复杂心境。
2、引导学生理解《当你老了》中诗人热情而真挚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品味诗中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1、《帆》主要抓住诗人为什么“祈求风暴”的来临。
2、〈当你老了〉主学生体会诗人真挚而高尚的感情。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主学生明确诗人的美好意愿。
课时安排:3。
教学内容:
帆莱蒙托夫。
一、情境切入:
二、走近作者: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与普希金并称为当时俄国诗坛双杰。他的诗歌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1834年入军队服役。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当代英雄》、《祖国》、《恶魔》等著名作品。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1841年,诗人离开了人世。享年不足27岁。
三、初步领悟诗意。(师读)思考诗中创设了几组意象。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四、生读。
归纳每节画面。
“雾海孤帆”“怒海风帆”“晴海怪帆”
除了对风景画面作精彩描绘外,诗人还穿插了一些什么内容?
———抒情,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画面的沉思/。
五、诗歌赏析:
第一节:雾海孤帆。
前两句描绘了这么一幅图景:在蔚蓝色的水天合一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着一片闪耀着白光的孤帆。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整个画面的色调均为冷色调,给人孤独、凄凉之感。
三、四句连用两个反问,传达出了一种前途未卜的迷惘感,象征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那种天涯游子的迷惘。
板书:雾海:(写景)冷色调——孤独、凄凉之感。
——传达天涯游子的迷惘。
孤帆:(抒情)“寻找什么?”(设问)。
第二节:怒海风帆。
前两句,描绘了不平静的大海上的孤帆,海风狂呼,巨浪掀起,它们要打翻这大海上的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后两句告诉我们,他追求的不是幸福,因为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的东西;不是逃避,因为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这里作者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然这里所说的幸福指的是世俗概念中的幸福,满足物质生活的幸福。
在这幅画面里,隐蕴着当时革命的大背景,那个年代,俄罗斯到处所看到的,只是死刑,流放,苦役和设好圈套的杀害。悲剧失望的情绪感染了所有善良的人。《帆》就是在这个最黑暗的年代感到前途十分渺茫的时候写的。传达的是一种顶风冒浪的紧迫感。诗中的帆对幸福既不寻求也不逃避,表明了诗人还处于一种对现状已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
板书:怒海:(写景)传达了顶风冒浪的紧迫感。
风帆:(抒情)不是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否定作答)。
第三节:晴海怪帆。
这节里,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一片晴海,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这时的帆却是“不安”的,它祈求风暴,且认为只有在风暴在才能得到安宁,这里的“安宁”怎么理解呢?应是心灵的安宁。帆要的不是物质生活表面的安逸,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这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在这里,我们终于明白,这帆远离自已安逸的幸福港湾,投身于狂风险浪的大海中,是去做什么?诗人在最后给我们作出了正面回答:寻找风暴。
板书:晴海(写景)传达一种逆反感。
怪帆:(抒情)寻找风暴(正面作答)。
总结:
1:象征手法:
问题: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诗歌采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帆就是诗人的化身,那孤独、反叛的灵魂,那对自由的向往,都在这帆身上得以传达。那恶劣的社会环境也通过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来得到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三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细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向来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这首词,却写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其艺术成就总是多方面的,其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霍松林)。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四
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下列问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资源%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人们引用它的时候又有什么意思?(2分)。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青山”喻指主和派,投降派或者外族入侵。引用“青山”指阻碍前进的各种势力(困难)。
2.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五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皮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戟,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说出某一句子的意思。
2、理解作者对时间的感怀和对读者的劝诫情怀。
3、把握文章的深层次内涵,作出带有哲理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的意思就是说因为忧患而生,因为安乐而死,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那么,请同学们给这个论点寻找论据,并要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比如当你把青蛙放进沸腾的水里,它能一下子就跳出来从而逃避了死亡;然而把青蛙放进冷水里,当你慢慢地给水加热,使其温度缓慢上升,到达沸腾时,青蛙无力挣扎,只有走向死亡。它是不是因为忧患而生,因为安乐而死呢?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当给水慢慢加热使其沸腾时,青蛙不能跳出水面而趋向死亡呢?因为水是慢慢升温的,它感觉不到。当它感觉到时,青蛙已接近死亡,想反抗都反抗不了。这说明青蛙在水慢慢升温的过程中,放松了警惕并且麻痹了自己。为什么会麻痹,因为变化太缓慢了,缓慢得觉察不到。这种事例仅仅存在于动物身上吗?人有没有这种情况?人类也有这么傻的时候。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看待人在时间过程中的麻痹性的。
【总体把握】。
“渐”指时间缓慢过去而人不能察觉。本文从渐的特征、作用和本质三个方面写了渐。渐的特征指“变更渐进,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渐的作用指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藏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的本质是时间。
【研读第一部分】。
“圆滑进行”指“缓慢变化”,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剧烈的变更。“人生就被确实肯定”指人们在缓慢变化的过程中,似乎觉得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从而有了生的意趣与价值,并贪恋着生的欢喜。
例子a人由孩子变为青年,再变为成人,最后变为老头子的例子。
例子b纨绔弟子变为贫者,再变为佣工,然后变为奴隶,接着变为无赖,无赖变为乞丐,乞丐变为偷儿的例子。
例子c傍晚看书的例子,父母不觉得儿女已长大的例子,水仙花开的例子。
好处:作者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这种写法具体通俗,如拉家常,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奥的道理,使渐的特征——变更渐进,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通过这些事例而变得明白易懂。
【研读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1分钟时间﹚,“渐”的作用这句话用20秒,举的例子用10秒,用时辰钟比喻人生一部分用30秒,在以后的阅读中,当遇到关于概念、性质、特征、结果等等需认真读,有时还要反复咀嚼,当关键部分弄懂了,其余部分便可快速阅读。思考课后练习二。《渐》中列举了农夫抱犊跳沟一事来证明事物已渐变而人们仍不知不觉的事实,这种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道理的写作手法具体通俗,使“渐”这种无形的时间变化方式,通过牛的不断长大——这一有形的事实而变得可以把握,让人们明白“渐”的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概念。
【研读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对于空间,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而对于时间则是渺茫的,不知所措的,无法抓住的,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子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我觉察他去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不是,时间的不可挽留,匆匆而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人如何把握时间则是主观上的意愿,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度仅仅在搭船乘车时才注意到。他们平时不节约时间,而在乘船时则又争取一点点的时间,迷于局部而不顾及全体。即便是有明达之人,也仅仅是在短期的旅途中,而在茫茫人生中却无法做到大度,所以时间在分量上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太多。与其让他们在“较多”的时间中拥挤争夺,还不如让时间少给予他们一点。
3、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他们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自己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他们能居安思危,能把握。
时间,节约时间,将“漫漫”的人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应付得游刃有余,所以说他们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如《水手》里“人心其实比天高,比海更遥远”:心灵的实际空间很小,但一定要有无限的容量,心要无限大,要把时间的整体性放在心中。
4、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将人一生的时间比喻为石火光,意欲人生的短暂,蜗牛角比喻事情的卑微、渺小。既然。
人生相石火光般的短暂,那么我们又何必将不多的时间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呢?我们应该在石火光般的短暂人生中珍惜时间,奋发有为,做出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
5、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一粒沙”、“一朵花”都是细微渺小的东西,而“世界”与“天国”则是广大宏阔的东。
西,“手掌”、“一刹那”是短暂微小的,而“无限”、“永劫”是长远永久的。前部分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了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后部分从时间的角度说明了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分钟,节约时间便延长了生命,掌握了永恒。
【总结综合】。
请同学们再阅读一遍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七
《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几个年轻人能快速而又成功地颠覆自古希腊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镜子说”等正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规矩,应该说,《墙上的斑点》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打响的第一炮,是功不可没的。
《墙上的斑点》一举成功是非常不易的,首先难在它的变革性,它是一篇拓荒之作,无规可循,无矩可蹈。
驭,因为毕竟有生活做蓝本,毕竟有人物做原型。而纯意识与纯精神的东西,则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效仿,也无所凭附,应该说,现代小说在难度上是要胜于传统小说的,难怪伍尔夫曾表白过自己对祖先在阴凉里拿着书消磨时间的逍遥自在的艳羡。
《墙上的斑点》所表现的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杂糅。一般的人或许还能当上传统作家,但很难胜任意识流作家这样类型的作家。因为它的杂糅需要作家有丰富的积累与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单方面的才能。
如叙述才能,也就是讲故事的才能,或结构才能,也就是组织材料的才能,或思想的深刻,或题材的独特,这些单方面的才能,都有可能树立起一个传统作家,然而,这些在现代作家那里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意识流作家不关心叙事,也不关心所谓题材,他只关注人物的精神、人物的意识与人物的心灵印象。而纯精神性世界的建构必须以破碎、杂糅来完成。这种杂糅完全脱离外部事件,因而需要作家的多方面的功力。
在《墙上的斑点》中,随着叙事者“我”的意识的流动,既杂糅进了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又杂糅进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与对社会的认识,如对男权等社会秩序的反感,还杂糅进作者对自然景色,如由一棵树所联想的风景的体验。如果只存留着某一方面,都会导致一种单调,同时它的定向性,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性、理性与清晰性,而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无主导性的意识流的风格。
伍尔夫对于历史、文化都有很好的修养,就是那“古冢”的想像,英国人偏爱忧伤的说法,都足见作家本人的那份文化底蕴。从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想到一定的规矩,再想到标准的制定,男人的标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足见女作家于细微处见真谛,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悉。
在小说的后边部分,女作家对一棵树以及树的相关景色的那份体验性的、细腻、准确而生动的描绘,满载着作家本人那份愉悦欢快的心情,又是那样富于感染力,让人心醉。
如果作家没有这些能力,没有丰富的积累与自己的见识,意识何以流动,又怎能流动!作家的内涵,多方面的能力与修养,才是真正使意识得以流动的河床。
的,又需思想观念的,还需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与智慧。同样可以说,读意识流小说,读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则难以读懂,至少是读不出它的韵味与深意来。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八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十九
一、温故。学生齐背柳永的《雨霖铃》。
二、知人。结合课本底下注释和相关练习册,简介柳永生平、创作与词风。
三、鉴赏。
1、诵读正音,初步理解。
2、结合注释,联想迁移,题解词意。
3、分析写作手法。
四、诵读。
五、练习。做《优化设计》上的习题。
但在实际上课时我的教学教程是这样的:
一、温故。学生齐背柳永的《雨霖铃》。
二、知人。结合课本底下注释和相关练习册,简介柳永生平、创作与词风。
三、鉴赏。
1、诵读正音,初步理解。
2、结合注释,联想迁移,题解词意。
3、分析写作手法。
四、诵读。
五、鉴赏晏殊的《蝶恋花》,比较二词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六、练习。鉴赏苏轼的《蝶恋花》。
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动呢?因为我在上课时突然想到王国维先生关于“人生三境界”的名言,而这段话就在课本(选修1)第19课课后练习(p74)上。而第十九课的第一首词正是晏殊的《蝶恋花》。既然讲到了这三种境界中的一种境界,而且这两首词正好是同题同类,就不如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来进行分析,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和迁移。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可行的。学生们在学完柳永的《蝶恋花》后意犹未尽,此时再让他们学习晏殊的《蝶恋花》就正好是提供了一个比较阅读和鉴赏的好机会,学生们大多能够正确理解晏词的意思,并能说出二词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略作点拨和引导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二十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2、了解离情别绪类词的特点,学习词运用语言的方法,理解词中的意象,进而整体把握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要将“别离”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2、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长亭”的意义。
2、理解本词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3、分析本词的艺术特征。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兰陵王,词牌名。三段,一百三十一字。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鱼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微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严谨,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间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三、阅读诗词、总体感知1、个读2、齐读3、诗词意思的理解正午柳阴直直地落下。丝丝的垂柳在烟雾里随风摇摆,像卖弄其嫩绿的姿色。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我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客子,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此道不知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已多过千枝。我趁着闲暇追忆往事。在送别的宴会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饯别发1生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竹篙进入温暖的水波才半篙。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转眼间已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冷清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四、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这首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主要写伤别。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作者是怎样抒写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的?明确:全词共三片。上片由柳色引发往昔送别的伤离别恨,意在突出“京华倦客”的愁苦心情。中片追忆自己离开京师的别情,写出离别时的惆怅感受(前四句是回忆往昔与情人相聚欢乐的情景)下片继续写对旧时情人的爱恋,。但感情更为凄恻愁苦,似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间,突出了在隋堤黄昏时的冷清孤寂之感。
3、上片写柳色是抓住柳树的哪些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作用?明确:(1)写柳阴(柳阴直)、柳丝(烟里丝丝弄碧)、柳絮(拂水飘绵送行色)、柳条(应折柔条过千尺)。(2)作者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但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而并没有顾及送行的京师倦客。从而衬托和渲染了词人的离愁别绪的气氛。
4、如何理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明确: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5、中片中“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试根据自己的阅历做一解释。明确: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1)“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3)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五、总结。
1、主题: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艺术手法。
(1)有人评价周邦彦的词,善于铺叙而又曲折变化。试结合本词加以分析。明确:该词写身在异地送客,一曲折;闲寻旧迹,感慨离别时,又逢送别,又一曲折;“愁”字以下代离人设想,再一曲折;“渐”字以下又回到孤帆去后送者的心情,又一曲折;“念”字以下追忆彼此间昔日的欢乐,再以曲折。时空交错,主客交换,层层曲折,回环照应。
(2)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
(3)沉郁顿挫的风格。词写得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往复之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商山早行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何局长省里开会回来,胸前佩戴的那枚银光闪闪的“为人民服务”胸章引得大家无不看上两眼。调皮的打字员芳芳非要借戴几天不可。何局长一本正经地说:“这不中,这是白金的,一枚就是一千多元呢!”为了落实省土地工作会议精神,何局长带着秘书走了十一个县市区。所到之处,何局长胸前的那枚胸章无不引起注意。十多天的活动中,何局长有一种行为使田秘书猜测不透:每到一地何局长胸前的胸章总是银光闪烁。可到了晚上进到舞厅直到第二天离开时却看不到那枚胸章在他胸前闪烁。在赶赴另一个县市区的路上,他又从兜里掏出那枚胸章端端正正地挂在胸前……回到机关后,人们再没见到何局长佩戴那枚胸章。那位打字员遇到局长又撒娇地说:“何局长,你把那枚胸章借我戴一天不行吗?”何局长耸耸肩膀说:“对不起,这次下乡丢掉了。”何局长把脸转向田秘书,“是吧,小田?”田秘书只好顺着杆子爬。田秘书明白了局长的用意。接着他给十一个县市区土管局长打了电话:“何局长在北京珍宝大金店花一千多元买的那枚白金胸章可能在你们那里丢掉了。老领导很心痛,请你一定帮助仔细查找一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接到电话都能清楚地忆起何局长来时胸前银光闪闪,走时却没见到他戴胸章,一定是丢在自己这里了,可上哪儿找?不如派人进京买一枚送去算了。电话打下去第五天开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陆续来找何局长汇报会议落实情况,走前都留下了一个小红包,说:“何局长,您丢的那枚白金胸章找到了,请您查收。”何局长开始一愣,后来也就随其自然了。几天工夫这位何局长便得到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白金胸章。
(《微型小说选刊》2001年第19期。
丁维法)。
【试题】1.对何局长佩戴《为人民服务》白全胸章一事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何局长佩戴一枚白金胸章,就是为了炫耀,引人瞩目。
b.何局长用一千多元买一枚胸章,就是为了作钓铒,让下属给他送相同的礼。
c.何局长何时佩戴或何时摘去白金胸章,秘书十分明白他的用意。
d.何局长竟然花一千多元买一枚“为人民服务”胸章,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a.通过神态描写,揭示何局长取信于人的心态。
b.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何局长信誓旦旦的心态。
c.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剖露了何局长内心的诡谲。
d.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何局长虚伪的灵魂。
3.下列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讥讽何局长的虚伪与贪婪。
b.田秘书的善解人意。
c.讥讽打字员的巴结上级。
d.讥讽“市区土管局长”们的趋炎附势。
4.下面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反差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颇有审美情趣。
b.小说构思精巧,“为人民服务”胸章竟以白金铸就,旨在直接显示它的份量与价值。
c.作者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方法。
d.小说语言生动,情节诱人,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思想,构成了小说的艺术灵魂。
【答案】1.c[提示]本项表述与原文意相悖——原文说:“十多天的活动中,何局长有一种行为使田秘书猜测不透”;而c中却说:“秘书十分明白他的用意”。2.c3.a4.b[提示]作者的构思与情节的设计,其用意在于嘲讽,绝非“直接显示它的份量与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2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