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追求更高的目标。总结不仅要总结自身,还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高一赏析门篇一
有一次下课时,我想跟我说说我的同桌,那可真是“武功盖世”,虽然是个女孩,但使起“绝招”来肯定毫不留情。就让我来介绍她吧!
有一次下课时,我想跟我的`同桌开个玩笑,就拿了她的语文书,她就迅速回过头来。我想:这下惨了!我刚想解释,她就“说时迟,那时快”地拿出她那绝招“河东狮吼”喊道:“张琦!”那声音我看就有300分贝,听得我两个耳膜都震破了,老师都被吓了一跳!
第二天,我们刚刚考完试,那试卷还是破天荒的难,让我们考那张试卷就像让我们去死一般难受,那算式让我们可谓绞尽脑汁。刚刚考完试,我就肯定这次考试没考好。考试公布了,没想到我考了91.5分,那种感觉比吃蜂蜜还甜,而我同桌呢才考了74分,这让我更高兴了,我的心好像在飞一样。同桌看见我的高兴的样,又使出独门秘籍“掐肉神功”。“啊!”一声惨叫从我嘴里发出,就像公鸡报晓那样,不过比它更响,跟她的“河东狮吼”一样。再看看“受害者”被掐的地方青了一大块。这下可千万别让我再见到她了,也别再让我见到那“五齿钢叉”般的手指。
这个就是她的最绝的绝招,我可是被她打得“四脚朝天”过的。过了一个星期,我高高兴兴地来上学,这天可是我的开心日,因为这天那个烦人的“何包蛋”(就是那个的同桌啊!千万别让她听到这个外号,那我会“死”的很惨的)生病没来。但是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那个可恶的同桌又来了,我刚刚谈起她(都是些坏话),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她刚刚到座位上,前面的那个同学居然背叛我,就把我说过的坏话通通传进她的耳朵里,只见她的怒气越来越大,我“泪如雨下”,刚想说一句话的时候,我就被她一掌,“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唉!可怜的我,如今我已被她打得是伤痕累累。对了我没说这位“女侠”的“江湖名”呢,她就是“何志娟”。我的苦日子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高一赏析门篇二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高一赏析门篇三
今天,我就课文《劝学》第二课时,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荀子的《劝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勉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高一赏析门篇四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要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高一赏析门篇五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习
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
同学
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
也得不到!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同学们就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语往往是副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思。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一般不怎么
爱
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抱着参考书不放,一切唯参考书是听。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高一赏析门篇六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高一赏析门篇七
在军训的第三天,我病了,但是我并未因此而倒下,来自同学的照顾,老师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学会了坚强,无论有什么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不会对我弃之不顾,不会让我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总是为我默默奉献。在军训基地,我尝试一个人洗碗,洗衣服时,深深感到父母的不易,刺骨的水,难除的油渍无,论做哪一件,我都会汗如雨下,可父母每天都是重复着相同的劳动却从未抱怨过水冷油腻,一直为我默默做着这一切,8天的军训生活使我更加懂得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8天脱离父母的照顾,使我渐渐的独立起来。自己洗衣,收拾床,自己的事自己独立承担。虽然脱离父母的照顾做这些事很困难,但是这么做对我却十分的有意义,培养了我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对我的成长大大的有益。
在这八天的军训中,要说收获最大的,要数最后几天踢正步了。我当真的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团结的效果。一支纪律散乱的军队即使有再优秀的将军,也不会敌过一支纪律严明团结的军队,人心齐泰山移。在一个团队中不会由于一个人的优秀而优秀,必须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优秀,才能使这个团队凝聚在一起。踢正步时,一个人踢好没有用,大家都踢好才可以,必须每一个人都尽力才能踢得齐,踢得有力。
高一赏析门篇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
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
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
高一赏析门篇九
雨,像银灰色黏湿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网,网住了整个秋世界。天地是暗沉沉,像古老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屋顶。那堆在天上灰白色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粉。
在这古旧屋顶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在萧萧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娇嫩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薄命,才过了两天晴美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雨天。只有墙角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淅沥沥声音。桔红色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猪血颜色和墙下绿油油桂叶成为强烈对照。灰色癞蛤蟆,在湿料发霉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沉闷网底,只有它是唯一充满愉快生气东西。它背上灰黄斑花纹,跟沉闷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网,网住了整个秋世界。
赏析:有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魅力,张扬,阴暗,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滑稽,唯一萌芽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无人问津桂花树。
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阴霾,是一种什么样道理。然而,她文字却是那样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高度。
高一赏析门篇十
天渐渐的黑了,在预告距校考的时间已经不多,汽车的轰鸣在附近,考试硝烟在身边——是紧张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倒,躺在床上。拿着衣服的手放在膝盖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个故事奇怪、可怕、有趣,有许多奇怪的景和奇怪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飞雪,同时像雨滴一样扩散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自己孤身一人走在小河边。身旁的青草,对岸只有“沙沙”声的楼房和天空中带着点点黑斑的大雪,都倒映在清澈的小河中。并随着萍藻游鱼,一同荡漾。片片雪花,无不落入水中,而且扩散,融化,将原先澄澈的河水变黑一点,又是一点……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是如此。水中黄昏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奇特,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岸对面几栋高大的房子上挂满了圣诞节才挂的彩灯。圣诞树、礼物盒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房间里闪耀着瘆人的白色灯光,越发越令人感到阴森恐怖。
我正要凝视它们……。
我正要凝视它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飞雪也已飘散,仿佛有一股旋风卷过天空,将整篇的影子刮成碎片了。我无意识的赶忙甩出还握在手中的衣服,眼前还剩着几点暗灰色的碎影。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奇特的故事,在紧张的夜…。
高一赏析门篇十一
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学三年级时“独行侠”帮助我搬书的那个雨天。
“独行侠”是我们班的美男子,他瘦瘦的、高高的,俊秀的脸上有一双修长的浓密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长而弯曲的睫毛忽闪忽闪,黑色的瞳仁中散发出高冷的目光,高挺的鼻梁架着一副眼睛,给整个人增添了一丝稳重。薄薄的嘴唇紧闭着,浑身上下散发出冰冷的气息,冷得让人不敢靠近。
但是,通过那次抱书,让我看到了他的内心。
那个雨天,老师让我去抱杂志,“独行侠”听见了,就冷冰冰地说:“我去”。不容我回复,他就飞奔下楼,转眼不见踪影,我无可奈何地跺脚,向楼下追去。
到了楼下,我硬着头皮接过了老师递来的山一样高的书,开始爬楼梯,“独行侠”木头人似的在我左边,两级两级地跨着台阶,刚爬到三层,怀中的书仿佛千斤担压在身上,窗外的雨噼里啪啦地砸在玻璃上,搅得人心烦。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在拐弯处把书撒了一地,“唉”,我无奈地叹了口气,一屁股瘫坐在扶手旁。
身旁的“独行侠”停住了脚步,脸向右倾了30度,用眼角看着刚才发生的一切,看着他冰冷的眼神,我以为他会嘲笑我,没想到他居然蹲下身,把书腾到左手,右手伸长了去够散落在地上的杂志,身体微微向右倾,仿佛即将要翻的木船。修长的手指抓住书背,很费劲地拉过来,再放到自己那摞上,随着怀中重量的增加,他的眉头紧皱,一个深深的“川”字印在眉宇间,嘴唇抿的紧紧的,鼻尖上渗出了细微的汗珠,却依旧一言不发,默默地捡书。我用感激地眼神望着他,他淡淡地说了句“不客气”,居然绽放出一个笑容,眼睛笑得弯弯的,嘴角微微上扬,翘起一个好看的弧度,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那一抹笑容,驱散了他身边的高冷气息,露出那颗火热的心。同是一张帅到极致的脸,却在心的映衬下变得明亮生动起来。我的心也同为他身上的光芒而温暖,仿佛外面刚露出脸的太阳将我的身体温暖了一样。
“独行侠”,谢谢你带给我这样一个美好又难忘的瞬间。
高一赏析门篇十二
透明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眼睛。
春天,你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云朵、黄昏晚霞、夜空星星;还留下我儿时身影。
你是我们生活里一支古老歌--
你望见骑毛驴迎亲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汉子,抬着笨重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声音,在贫穷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赏析:文章开头把溪水视为"母亲眼睛",接着写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色彩,这既是对溪水歌唱,也是对母亲歌唱,因为这溪水里曾"留下我儿时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幸福:她记住了山沟里发生一切,记住了"山民悲哀和欢乐",并把养大了"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亲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抒情山歌。溪水啊,我"母亲".母亲啊,就如同这溪水。母亲啊。,你看着我长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留恋与你在一起时候,与你在一起感觉。我感受到了母爱!请原谅我儿时淘气,请原谅我小时候不懂事!这一切,就让我现在来"弥补".我爱你,我母亲!
高一赏析门篇十三
处于青春期的物质的我们,常常会萌生一些恶作剧来满足自己的开心,而事后却又因为这些事而后悔不已。
那是一天的晚自修,我将作业迅速地做完了,就东张西望,一会找左边的同学谈天说地:一会找右边的同学胡拉乱扯;一会又找后面的同学天方夜谭地吹牛……玩得真是不亦乐乎!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只有我作业做完了,左、右、后三位同学的作业都还“堆积如山”呢,我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一直占用他们的时间,趁老师来的时候,转过了头,让嘴巴安心的“闭关”。
又过了一会,我又忍不住无聊了,开始蠢蠢欲动,眼睛四处张望,忽然定睛一看,原来是前桌总是站起来问题目。我顿时觉得很有趣,便趴在桌上看她忙忙碌碌。就在这时,脑子中灵光一闪,我一下子有了一个恶作剧的雏形,心中暗暗奸笑:呵呵呵!你要玩完了。想到这,我心中十分激动,连后果都没想,就对这个计划展开了行动。
首先,在她起身的那一刻,我用脚将她的椅子向后拉,由于声音太大,被她发现了,她转过来看了我一眼,但我早已装模作样地转过头去,她只好无奈地转回去了。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第二_次我学聪明了,将声音降到最低,慢慢地将椅子后拉。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嘭”的一声“巨响”,前桌一屁股坐到了硬梆梆的地上了。成功后的我露出得意的笑容,心想;这滋味,够酸爽!身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我不仅没有羞愧,还十分得意。而前桌这回只是默默将椅子搬走,没有任何的愤怒。我呢?在事后的兴奋劲消除后,心中便有了一丝的自责。在时间的逝去中,这一丝自责被无限的扩大。我心中想道;我跟她既“无怨”又“无仇”的,为什么要无缘无故的折磨别人呢?不禁更加的后悔起来。到最后耐不住我心中的自责,就主动诚恳地向她承认了错误,说了声对不起,请求她原谅我。但她却连理都没有理我,我只好软磨硬泡,最后终于赢得她的原谅了,心中的自责转瞬间荡然无存。但是转念一想,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会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心中也会有不易抚平的或深或浅的伤痕。
有时候,在我们自己看来的一个小玩笑,都极有可能是伤害到别人内心深处的事情。所以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的想法,这样就会给自己或者他人或多或少的伤害哦!
高一赏析门篇十四
只是一些来去匆匆的汽车在街上来回地驶过,不管是来的还是去的,在这个如梦般的城市一点都没有我停留的迹象,我知道在这些匆忙而过的车辆中,没一辆是重复着同样的路线,就如那些游子,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哪里去。横在眼前的那条大街,此刻在我眼里就象一条我正在走的路,路的一头是我的原点,是我的故乡,我在一步步离她远去,路的另一头是我的一个梦,那个梦是我一生的追求,不管能不能实现,我都会象街上行驶的汽车向那个目标驶去,因为这是我一条生命的航线,我要沿着这条线走向我生命的极点,远离我的母亲,远离我的亲人,远离我故乡的泥土。
可是我并做不到这些,我不能一去就不能回头。此刻在我的脑里,我就想到了故乡的田野,家门前的小路。深深的怀念,浓浓的.乡愁,使我总也摸不去故乡的影子,忘不了家里的亲人。过多的乡思,根植于心的乡土情节,我在前行的路中有着许许多多思念,多了许多顾忌,这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感,我知道这种情感是人的一种美德,但同时也是给人的一种伤害。情感过于深重的人,往往从原点出发又会重新回到原点,就象我的许多朋友一样,从家乡出来最后又回到了家乡,其实在心里他们也和我一样清楚,流浪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选择一个更佳的生存栖息地,可就是因为这种抹不去的乡愁,不愿远离故乡的心理,使他们重又回到故乡,回到他们父辈祖辈那样的生活。
故乡在我的心中只是一种怀念,可我并不想对她有深深的留恋之情。我知道在我的情感中,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感觉那儿的风光比家乡好,那里的人们比家乡亲,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是对自己出生地的一种依赖。生在哪个地方,不管那个地方再贫脊,再落后,都没有人认为它不好的。爱家乡,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但我们不能因为爱而就漠视了她的现实,自己的发展有时是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只要心中不忘故乡,对故乡有份情就够了,没必要死恋着故乡,离不开故乡,如果人人都这样,故乡也得不到发展,我们的命运也不会有好的改变。
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人是从大森林中走出来的。在我今天的想象里,我认为大森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种地方令我无限神往,她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家园,可人类还是走出森林来到平原过起了农耕的日子,这不是因为大森林不好,而是那地方不适宜于人类生存,不利于人类发展。人类正是因为走出了大森林,才从原始中蜕化了出来,从而不穿树皮不吃野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农耕生活。到今天,已经没人把大森林看着自己的故乡,人们心目中的故乡,都是一代人或两代人长期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的出生地。其实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是把上一辈人的出生地看做故乡的,我们的下一辈人也许就不会出生在那个地方,那里只会是他们的一种祖藉,他们的故乡将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地方或者是我们将要去生活的地方,故乡情节对于人们来说并不象血液那样会一直不变地在血管里流淌,那是随着时代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单恋着一个地方,是一种狭隘的心里,走不出故乡,见不到外面的世界,人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6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