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百年仍是少年篇一
一百年,那是斗转星移的一百年;一百年,那是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的一百年。
一百圈年轮啊,记录了岁月的沧桑,至今让我们感慨万端。
一百圈年轮啊,铭记了自豪和骄傲,至今让我们心潮澎湃。
百年的梦想,那是传播文明的梦想,那是追求科学的梦想;
百年的梦想,那是播种希望的梦想,那是铸造辉煌的梦想。
听,涪江在追问:芬芳的桃李啊,是谁滋润了你的心田?
听,松涛在诉说:棵棵幼苗就是这样茁壮成长。
看,云霞灿烂,那是我们双手绘成;
看,群星璀璨,那是我们双手托起。
这就是百年的梦想啊,
这就是百年的期盼。
啊,太和二小!
你的孕育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你的诞生沉沉地负载了故土的希望。
你诞生于祖国命运多舛之际,
你诞生于祖国前途未卜之时。
你的诞生,那是人们对希望的渴求,
你的诞生,那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啊,太和二小!
你在百年的风雨中执着前行,
你在百年的磨砺中书写辉煌。
一百年啊,
那是红烛燃烧的一百年,
那是春蚕吐丝的一百年。
那是开启蒙昧心灵的一百年,
那是拨亮智慧之光的一百年。
百年的梦想啊,
你让暗淡的双眼迸发灵光,
你让贫瘠的心房日趋丰盈。
你哺育了莘莘学子,
你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百年的追求你无怨无悔,
百年的耕耘你育得桃李满天下。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们为你祝福,
我们为你歌唱。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你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勇立潮头;
你总是敢为人先,独领风骚。
百年的梦想啊,那是造时代英才的强烈渴望;
百年的梦想啊,那是造福社会的矢志追求。
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中,
你用慈母的温情关怀每一棵幼苗,
你用三月的和煦催生一个个新的希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勤劳的二小人在无声的奉献,
睿智的二小人在创新中开拓。
立定三尺讲坛,情倾教育洒热血;
耕耘一方沃土,无怨无悔写春秋。
呵护细小的.心灵,
点燃智慧的火花。
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课堂,
让科学的方法渗透课堂。
这就是太和二小的教师:
他们在喧哗中潜心研究,
他们在浮躁中沉静思考;
他们在清贫中创造财富,
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让孩子放飞希望,
让孩子追寻理想;
让自由的思绪驰骋在想象的天空,
让鲜活的生命焕发灵动的色彩。
在阅读中陶冶情操,
在歌声中释放真情;
在绘画中畅想未来,
在竞技中超越自我;
在思考中探寻真理,
在实践中规范品行。
这就是我们太和二小的学生:
他们在这里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创造;
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健身,学会了审美。
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们豪气干云冲牛斗。
他们的形象赋予了时代的色彩,
他们的双肩负起了未来的使命。
百年的梦想啊,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用高尚的品格塑造品格的高尚,
用杰出的才华冶炼才华的杰出,
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甘于奉献的二小教师;
高擎课程改革的大旗,探索教育的真谛,
这是勇于创新的二小教师。
科研强师,科研兴校,
打造和谐的人文校园;
仁爱至上,以人为本,
共建人性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新时期太和二小的崭新形象。
一百年了,我们风雨兼程;
一百年了,我们上下求索。
我们以无畏的勇气开拓前进,
我们以无限的忠诚执着追求。
在涪江两畔,我们播下了科学和文明的种子;
在子昂故里,我们孵化了未来的希望。
痴心园丁不言悔,
芬芳桃李竞风流。
秉承优良传统,
做奉献的人,做勤奋的人,
做探索的人,做研究的人;
弘扬时代精神,
做学习的人,做合作的人,
做开拓的人,做创新的人。
一百年了,我们用真情呼唤希望,
一百年了,我们用真爱呵护心灵;
一百年了,我们执着地追求梦想,
一百年了,我们终于梦想成真!
是红日,就要喷薄而出,
是云彩,就要霞光万道。
我们期待,期待太和二小的明天无比灿烂;
我们祝福,祝福太和二小的明天更加辉煌。
太和二小20__年3月
百年仍是少年篇二
不知走得对否,入清华是自西门而行的。
进得清华,立即对到处都垒得满满当当的自行车而叹,相较北大,清华或许多了几分平实,也多了几分深邃。
入清华西门,最先见到的是工硖石,直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或许就是这般的不经意成就着清华的低调的高雅。
工硖石后的草坪的卵石小道上是一名中年牵着一头西施贵妃犬在那缓行,渐后是一排金黄的银杏,树下辅满一层层的落叶。
过了一座小桥,或许它甚至不能称之为桥,更可冠之为蹲,右斜而上,却是一面巨币,上面隶书书写着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下面的石蹲之上也书写着一排小字:九州大同,明德似鼓,这是清华百年志庆的时候所立的,其右侧则是一蹲“桂韵”的巨型石块,不起眼的石块竟是前寒武纪的海底火山岩,形成于十一亿年前,清华许是想用这种办法来纪念校史的悠久吧!
再往前沿沟而筑的是一排排台阶,于最顶处的台阶缝处流出细细的水溪,滑行而下,台阶之上是渐或飞下的数只小鸟,在那轻饮!
北大欢喜建楼,清华乐意种树,在北大见到的是各式冠之其名的大楼,而在清华的校园内均是各界各级种下的绿树,这或又是清华于北大之间的别一种理念上的不同吧!
做为一名游客,可能更喜欢北大这种一塔湖图式的游览,象极了当下的国人,功利性极强,而我更喜欢做一名散客,漫步走在校园内,或惊异于每件偶遇的物件。
浙行不久,清华也有一物件,竟是厚重的石刻书页累极而起的,许是告之学生功课需要厚积,近利不得,又与北大立于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不是一般!而经过之时,恰遇一直升机飞行于远处小山之上,却恰正在书塔之顶,或正寓意着书到读后青云升吧!
我拐进一片林子,林子有名无名确也不愿考究,只因清华此类的林子太多太甚,若是每般都要考究一下,终是累人的活吧!在林子的正中央也立着三块石质图腾,正中是阴撰的象形文字清华大学,左右更是阳撰的象形文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林中出来,见一画龙雕凤的红木官门,近来一看,竟是苦寻不是的清华园匾额,许正是应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右行,一处拱形楼房立于一片青草地前,近处一看,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而正对拱形楼房的是一处石钟,恰因今日阳光正旺,以古老之法告之今日之人时间的另一种表述。石钟之下刻有四字“行胜于言”,校风无时不在浸润着学子的思想。
于一叉路,遇一三角形建筑,不高,两层青砖房,欧式模样,细看竟是清华学堂的字样。
最喜的是在清华园内,不经意地看到一排四合院,老式北京的四合院,没有任何修缮的四合院,没有任何走样的四合院,推门而入,四周宅子围着一处大大的院落,院落上铺就的都是青砖,院落的正中央是一株枝繁叶茂的银杏,红色的窗柩,青色的彰瓦,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欢喜,似乎在梦中常常绕萦的就在此处,仿若千年我就住在此间一般。
百年仍是少年篇三
我回来看望你们了----我祖先拓建的住所,我儿时的栖身之处,我的百年老屋!还有,曾经为我遮风挡
雨
,给我无数乐趣和遐想的老榕!我的老屋,坐落在南疆一个县城的交界处,紧靠郁江边。像大多南国村落一样,有村必有榕,榕树,就挺立在老屋门前的三四十米处,榕树旁就是蜿蜒的郁江。
尽管许多年过去了,看到老屋,看到老榕,久远的事仍然如视频般在大脑里展示开来,并留下一声声的叹。近年来,老屋已经没有人居住,失修的老屋,不少的地方已经散落了瓦片,孩时拿着梯子掏过鸟蛋的许多地方,露出了光秃秃的屋檐,青砖的墙,由于漏雨的缘故,一些墙脚的地方冒出许多白白的硝, 好在,有老榕的眷恋,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枝丫和无数的绿叶,在屋前摇曳于风中,衬托着老屋,总算给目睹者在残旧的屋宅里,在遗憾的感概中找回一点生的气息。
我的老屋,三厅四进, 每厅一天井,每进一屏风,徐徐走进,夏天清凉,冬天保暖。天井的方青石、屏风上的龙凤、还有两边厢房那构造别致的窗,都会让你的目光滞留。细看,细听,你会察觉我祖先的
生活
痕迹,你会聆听到我祖先话语的余音,此时此刻,心牵一丝愁!绕过最后一屏风,便能看到老屋的后门,要在儿时,走出后门,便能领略老屋果园的一番绿意。在我的印象中,老屋的果园似乎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有石榴、柚子、黄皮、龙眼、枇杷,还有两棵碗口般大的玉兰树,花开时节,满园溢香,若在其中,你会是多么的旷神,多么的惬意,甚至贪心地吸气而舍不得呼出。
然而,如今失修的老屋,荒废的果园,已经变得荒凉,远远望去,唯有老屋门前的那棵老榕,一任风雨的吹打和年轮的磨砺,更加根深蒂固,苍劲挺拔!
过去, 如果遇到郁江水涨,老榕更是另有一番风景,过往的船只,无不以老榕为航标,老榕就是县城的标志,往往有成群的船只,在老榕的下游停泊,一条条绳缆锁在老榕粗壮的根茎上,老榕便成了船只的定海神针,守护着生活在水上的人们。
今比往昔,老榕的根茎更是粗大,儿时攀爬过的、能用双手抱得拢的地方,已不像以前那般光滑,纵多的枝桠延伸,使其不得不担负起送水送养的职责,现在再想上去抱抱它,已经合不拢手了, 仍然留在榕树底下已经残缺了的石台石凳,是以往族人议事的地方,族里许多大事都在这里定夺。闲来时,大人在这里聊天、乘凉,孩儿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要是某个顽皮的孩子做了坏事,便躲到榕树上面去,硬是让大人奈何不得,此番景象历历在目。
现在, 站在榕树下,我似乎不敢闭上眼睛,熟悉的身影 ,实在太多太多,五唐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此时正合我意,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榕颜依旧笑春风!
老榕,我的百年老榕,你繁盛的枝丫,记载着我老屋的历程,你茂密的绿叶,便是老屋的篇章,你挺拔的身躯,一年又一年地庇护着老屋,也护佑着从老屋走出来的人群,找不出更好描绘你的词语,可我知道,你不曾要过我们一瓢肥,一滴水!
惭愧得很,或者是没有时间经常回来看望你们,才有这番感慨。
郁江水一样的流淌,老榕一样的昂扬,我的老屋也准备在新一代主人的策划下再添新砖瓦,不久,这里将又是一道不错的圣景。我的老屋将与时代俱进,百年的老屋百年榕将会让更多的人们铭记于心!
百年仍是少年篇四
;福神祭祀大典现场
“祥周歌圩年年开,年年赶圩年年唱。山歌好比右江水,年年歌唱好春光……”农历三月廿八,是田东县祥周·岭南商旅福神文化节活动日,祥周街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各种文娱活动精彩上演。文化节活动项目除了传统的舞龙舞狮方队游街巡演、报恩祈福之外,还有深受群众喜爱的美食展、群众文艺会演、山歌对唱、游园活动、篮球比赛、象棋比赛、水上拔河比赛、斗鸡比赛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福神祭祀活动不仅是祈福,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们交流经验、商讨合作发展的良机,更是周边乡镇众多山歌手云集祥周赛歌的大好时节。文化节活动期间,整个祥周街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海洋里。
祥周福神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祥周镇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设置田州府,是广西四大古老州府之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横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田州”,元朝称“田州路”,明太祖时改称“田州府”。经唐中至宋、元两代的600多年后,田州治所迁至今田阳县田州镇,之后老百姓习惯将田州府原治所称为“旧州”,其圩场称为“旧州圩”(壮话称“圩署”)。当时的祥周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州府建制优势,很快发展成为右江地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尤其是宋代在此地设横山寨和官方博易场后,这里车来人往,舟楫相望,商贾云集,财务通盛,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相当繁华的马盐茶商都。
在没有汽车和公路的年代,右江成为其流域当时最重要、最繁忙的商道,横山寨成为茶马古道东端的首发港和商贸中心。乾隆年间,到这里置业经商安居的各地人士,在广东和福建商人的倡议下,捐资建造岭南会馆,请来了东岳仁圣帝、关圣帝、岑三爷等福神,专门保佑商人生意兴隆,保境安民,造福百姓。在《岭南会馆碑记》的铭文中就有“送福神一尊”的翔实记载。古田州岭南会馆所供福神,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代表“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财”。
此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及前后共三天,当地老百姓自发在田州岭南会馆举行福神祭祀活动。各地文人官绅、工商市井,黎民百姓源源不断地前来上香许愿,求缘求财求好运,年年如此沿袭至今,成为商人祈福求财、许愿还愿的一大盛事。商旅福神祭祀活动期间,有从茶马古道上赶来的滇黔商人,甚至是从邻国越南远道而来的商人,也有从水路乘船而来的福州、广州、邕州等地商人。商贾们来到岭南会馆,给福神烧香进贡后兴致勃勃地走上祥周街,走进欢乐的人群,与当地百姓同乐。
晌午,太阳火辣辣的,把满街的人晒得汗流浃背。此时正是午饭时间,街上的人家敞开大门,摆着酒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街上的襟兄请我去他家做客。襟兄家客厅摆着一张大饭桌,土猪肉、土鸡、土鸭、河鱼、山野菜、蒸米糕、糍粑等美食摆了满满当当一桌子,香气四溢。襟兄热情地招呼亲朋好友入桌。“肯喽哕(壮话,喝酒)!”一杯清香的米酒递到我手上,我仰起脖子便牛饮一杯,酒香沁入五脏六腑,我觉得这酒口感醇绵,忍不住又饮一杯,引得大家对我的酒量啧啧称赞。大家一边吃饭喝酒,一边拉家常,其乐融融。襟兄乐呵呵地说,三天庙会,吃喝的事你们就不用愁了。
襟兄家在老街旧州村村部后面,村部的建筑古色古香,这个片区就是当年旧州府所在地。十几年前襟兄家还是低矮的砖瓦房,后来赶上党的好政策,一家人种香蕉、做生意、去周边厂矿务工……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前些年他把旧房拆除,建了一栋四层小楼,还买了一部小轿车。如今,他儿孙繞膝,尽享天伦,生活就像倒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下午,十里莲塘微风习习,垂柳依依,碧波荡漾,人头攒动。在这里举行的古典水上拔河比赛吸引着众人眼球。赛前各个参赛队的领队互相敬酒,互祝对方赛出好成绩。水上拔河参赛队伍由男女队员混合组成,参赛选手在水上浮桥进行拔河比赛,浮桥摇摇晃晃,需要全体参赛队员稳住重心、保持平衡。如有一人落水就会拖上全队落水。
“哔!”随着裁判员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两队势均力敌,僵持一阵之后,突然一队发力把对方猛拽过来,另一方队员呼啦一下松开绳子,胜方队员措手不及,纷纷落入水中成了落汤鸡。人们看水上拔河比赛不看输赢,落水队员在水里扑腾的热闹场面,才是水上拔河比赛的看点。
水上拔河还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田东的十里莲塘是右江的古河道,人们大多沿河而居,村寨之间为争夺河水的使用权和管护权相互械斗。后来,为了和睦相处,双方派代表协商,决定以水上拔河的方式来确定河水的使用权和管护权,于是就有了每年一次的水上拔河大赛,胜者行使分配权。水上拔河发展至今,己成为田东县一项别具特色的群众体育竞技活动。
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喜乐逗趣的山歌对唱,美味绝伦的乡土佳肴,让人感受到这里淳朴的民风、祥和的百姓生活和繁荣的岭南乡土文化。祥周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位于风光旖旎的右江河畔,地处田东、田阳、德保三县交界。这个被称为“圩署”的壮乡古镇,曾经商旅兴旺,富甲一方。
东方风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如今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的祥周镇日新月异,焕发生机,演绎着新的传奇。2018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8. 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6元,比2008年分别涨了3. 15倍和4.68倍,十年间村民的获得感满满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康示范镇。位于镇内的百色港祥周作业区码头正在繁忙地装卸集装箱运往全国各地,广西右江矿务局的煤炭畅销区内外,田东火力发电厂源源不断地向城市、农村、工厂输送电力,大型建材综合批发市场温州国际商贸城商品琳琅满目,田东县新亚东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购销两旺,国家3a景区横山古寨旅游区和模范村游人如织。每年芒果收获的季节,芒果交易中心车水马龙交易繁忙。夜晚祥周街上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星星点点,一个颇具规模的芒乡古镇己见雏形。
百年香火耀祥周,祥周在香火中升华,在香火中延伸……
相关热词搜索:;
百年仍是少年篇五
还有3秒、2秒、1秒,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13亿中国人所期待的百年奥运的序幕伴随着1万6千枚腾空跃起的烟花拉开了。奥运会开幕的文艺表演更为精彩绝伦,29个大脚印更是美的无以言表。顿时,热闹的北京城成了欢乐的“不夜城”。20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声势浩大,好像被29个大脚印吸引了一样,纷纷涌向鸟巢。
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引导下,中国代表团的奥运健儿们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中国代表团女子跳水队老将郭晶晶,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她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她带伤参赛,一个个漂亮且无可挑剔的动作,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郭晶晶为中国代表团勇夺2金。还有游泳老将张琳,尽管他不是游泳中最好的一个,可是他在平日里认真锻炼、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琳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3分42秒44获得亚军,突破了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男子游泳项目上“0”奖牌的历史,这枚银牌比金牌来的更宝贵。
当国旗升起的时候。
每当嘹亮的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空升起的时候,我总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使劲地鼓掌,那份激动实在是无以言表。除了兴奋还有满心的自豪。短短的16天时间,中国代表团就夺得了51枚金牌,占据金牌总数第一的宝座。
中国的奥运健儿们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都应俱备这种精神。同学们,好好学习吧!为祖国做贡献,赢得自己心中的“金牌”。
百年仍是少年篇六
;1898年,南洋公学筹建译书院,张元济受聘主持,组织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思想的书籍。后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设立编译所,推出西洋东洋科学书籍。
1910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著作权律》,承认了文学商品化,稿费与著作权得到法律保护,保障了职业作家的生存。
同年7月,《小说月报》创刊,“征文条例”规定了四等稿酬:“甲等每千字五银元,乙等每千字四银元,丙等每千字三银元,丁等每千字两银元。”1913年,鲁迅以周倬为笔名在《小说月刊》发表小说《怀旧》,收到稿费5块银元。
1916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月刊时宣布:“来稿无论或撰或译,一经选登,奉酬现金。每千字(译文)二银元至(撰文)五银元。”1918年,《新青年》发出启事:投稿简章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仁共同担任,不另购稿。
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位在每月收入10银元以下。
到了“五四”时期,以字数和版税计酬已经相当流行,至此中国拥有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
到1922年,文化人开始注重稿费和版税收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南国社……都進入了市场。鲁迅也在1926年—1927年完成了公务员向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转换。在这个阶段,名作家茅盾、巴金、老舍、田汉、曹禺、丁玲、沈从文等人,都可以全职写作,靠稿费生存。
编辑俞颂华回忆,在30年代,千字两银元至三银元是最通行的稿费标准,但稿酬标准也有地域差别,在官办的北京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稿酬可达每千字四至五银元,上海报刊大多民办,一般稿酬为每千字一至三银元,这样的稿酬标准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没有太大变化。
译文稿费比撰文稍低。茅盾回忆,当时商务对翻译作品开出的稿费是千字一至两银元。1907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红星佚史》,得稿酬两百多银元,合同注明千字两银元。林纾(琴南)是翻译家中稿费较高的,自清末始,林纾译述并出版西方小说181部,每部约二十万字,郑逸梅给林纾算了一笔账,说他稿酬以“千字六银元计算”,十几年间收入超过20万银元。
1939年6月,《鲁迅风》杂志将上海作家按照收支状况分为四个等级:头等作家著述多年,除稿酬、编辑费外,还有出书及增印版税,加上其他来源,收入可达400银元,生活富足,鲁迅、郁达夫、巴金皆在此列;二等作家已经成名,稿酬千字三至五银元,生活费至少需要160银元,成名后的夏衍、胡风便过着这样典型的中间阶层生活;三等作家小有名气,稿酬为千字两至三银元,生活费需要120银元,丁玲、萧红等人在此时开始进入中层社会,生活小康;四等作家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稿酬为千字一至二银元,每月生活费需要60银元,近乎普通平民。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物价动荡,没有统一的稿酬标准,各出版社只是根据第一届全国出版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中有关稿酬的规定,各自制定稿酬。当时流行以折实单位计酬的稿酬制度。折实单位,即以米、煤、布等生活用品折合钱数计算,每千字付给多少,各出版社有所不同。当时新华书店总店的规定是每千字8—16个折实单位,分定期或定量形式付酬。
1953年,政务院出版总署学习苏联“印数定额制”,制定了国营出版社付酬标准。稿酬为基本稿酬加上印数定额稿酬之和。基本稿酬标准:著作稿每千字6万元—18万元(旧币),翻译稿每千字4万元—13万元。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币制改革,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换算标准是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1953年的基本稿酬折算成新标准是著作稿每千字6元—18元,翻译稿每千字4元—13元。翻译家、《世界文学》前主编李文俊回忆,20世纪50年代涌现了一批职业翻译家,在家里翻译也能维持生活,陈良廷是其中之一。
早在1947年,18岁的陈良廷因故辍学,进入上海光华实验中学重读初三。“光实”的教学特别注重文学教育,老师也都来自光华大学,陈良廷因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进校不久就做了壁报编辑。女作家潘柳黛编《新晚报》副刊时,请谭惟翰组稿,谭交给陈良廷写,陈良廷学着谭先生的路数写散文,成功发表,从此开始为报纸撰文,在《辛报》《辛报周刊》《前线日报》《大晚报》《时事新报》《中华时报》上都发过文章,一篇文章的稿费能看几场电影。“当时物价飞涨,不过总算有稿费了,我觉得这下好了,因为中学毕业以后,靠我一个人养家。大多是瞎写的,骗铜钱的。”之后,他进入华纳工作,参与创办杂志《水银灯》,和当时上海著名影评家朱曾汶翻译电影字幕、回读者来信,一个月能拿到两百多块。朱曾汶还要构思电影片名,一个月六百多块。负责进口片子报关的老头,一个月近千块。后来影片公司搞工会,八大公司都被打倒,他也随之失业。新中国成立后,陈良廷为《文汇报》《新民晚报》《亦报》写副刊文章,写苏联电影影评。编《水银灯》期间认识的吴劳,经王科一介绍,此时正在翻译《无边的土地》,他让陈良廷也试试。陈良廷和妻子刘文澜合译了普里希文的《北极蜜》。1953年3月,吴劳因《无边的土地》(文化工作社)一炮走红。4月,《北极蜜》出版,陈良廷拿到丰厚稿酬。
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翻译家钱春绮翻译的三部海涅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单是《诗歌集》,钱春绮就拿到8000元稿費,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私营出版社实现公私合营,稿酬发放办法和标准逐渐统一。1958年7月,文化部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统一的稿酬规定,即《关于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草案)》,于同年8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试行。该草案规定凡公开出版的书稿,一律实行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计酬办法,即所谓的千字千册法。不同类型的书稿,规定不同的印数稿酬递减率,对著作稿和翻译稿的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加以区别,质量高的书稿给予较高的基本稿酬。基本稿酬分为六级:著作稿每千字4元、6元、8元、10元、12元、15元;翻译稿每千字3元、4元、5元、6元、8元、10元。
该标准试行两个多月后,北京和上海的一部分作者和出版社倡议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式的劳动,建议降低稿酬标准。文化部根据上述建议于10月10日发出通报,将《暂行规定》的稿酬标准降低一半,著作稿的基本稿酬降为3元—8元,翻译稿的基本稿酬降为2元—5元,最高降幅多达50%。印数稿酬改为5000册以内每千册5%;5001—30000册,每千册3%;30000册以上,每千册1%。
1960年10月,中央批转了《文化部党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关于废除版税制彻底改革稿酬制度的请示报告》,废除了版税制,实行一次性稿酬。对于完全靠稿酬生活的作家实行工资制,稿费只是生活补助和激励创作的一种因素。
一直从事自由翻译的陈良廷经民盟介绍,进入上海历史研究所,翻译一批清末小刀会、《字林西报》的资料。陈良廷一个人力有不逮,介绍同是民盟成员的朱曾汶、徐汝椿等人一起译,一共4个人,每人一个月能拿到120元稿费。只做了3个月,徐汝椿便退出了,剩下3个人也不得不跟着退出,没有进入“工资制”的陈良廷“陷入‘没饭吃”的状态。
上海市委希望办一个编译所,由草婴具体筹备。当时上海市共一百多人从事翻译工作,“他再从中挑选,出版社有哪些基本的文学译者,政治方面好一点,文字方面好一点,出过书的。再问生活情况如何,有什么困难。这样筛选了四五批,选了13人。”陈良廷回忆。
编译所成立后,草婴、张满涛和罗稷南(翻译过高尔基)有政协头衔,这三个人第一档,一个月120块。韩侍桁(《雪国》《红字》译者)、李俍民(《牛虻》译者)、陈梦海(时代出版社编辑,翻译儿童文学)、冯鹤龄(时代出版社译者)是作家协会外文组成员,四个人第二档, 一个月80块。陈良廷、徐汝椿、蔡慧主要翻译英文作品,吕翼仁(左海,吕思勉之女)翻俄文、李孟安翻法文,这批人第三档,一个月60块。加上丰一吟(丰子恺的女儿),一个月40块。过了几个月又吸收了第二批五个人,包括荣如德、吴力生、侯浚吉(美国回来,会英文、德文,原先搞航空管理)、程萣华、叶群(笔名叶冬心)。一共19人。
陈良廷家已有4个子女,生活不如从前宽裕。太太刘文澜在电话局工作,一个月可拿到100多元工资,加上陈良廷的60块,按照当时物价还能养活一家人。小女儿陈造容记得,六十年代,早上妈妈给她一毛钱吃早点,每天都能吃不一样的东西,大饼3分钱,油条4分钱,加上一碗豆浆,刚好一毛钱。
从1961年到1966年5月,除三年自然灾害恢复阶段后期一度恢复了印数稿酬之外,稿酬一降再降。到“文革”之前,只付一次性稿酬,标准为著作稿每千字2元—8元;翻译稿每千字1元—5元。
“对工人、农民、战士和学生的稿件,稿酬一般按最低标准,有的也可不发稿酬,只赠送报刊图书和文具。”全国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都采取了这个稿酬标准。到“文革”前夕,稿酬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鼓励。
“文革”开始后,大部分出版机构陷入瘫痪,勉强运作的出版单位自动取消稿酬,除个别人之外,出版作品不再付费。自此我国进入一段长达10年的零稿酬时期。
此时,陈良廷在干校编译组,集体接任务。尼克松来了,翻译《尼克松其人其事》(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上海市直属机关“五·七”干校六连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一人分译一章;《基辛格:超级德国佬的冒险经历》([美]c·r·阿什曼著,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也是团队成员各译一章,两个星期赶出来,出版社印刷组也搞突击,一下子就送到北京去了。
1977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著作稿为每千字2元—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元—5元。1980年,国家出版局党组制定了新的稿酬标准,适当提高了基本稿酬,恢复到“文革”前水平,著作稿提高到千字3元—10元,翻译稿则是千字2元—7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此后的十多年间,付酬方式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制。
1981年,26岁的莫言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发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收到72元稿费。当时他是解放军战士,每月工资15元。
现任《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也是在这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拿到800多元稿费。当时人民币最大面额10元,到邮局领钱的时候,5元、10元纸币叠在一起,数也数不清。那年普通工人每月工资30元—40元。
1984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决定修改书籍稿酬,于同年7月1日起实行。著作稿每千字6元—20元;翻译稿每千字4元—14元。
媒体人郭国松回忆,1985年猪肉每斤不到一块钱,大米两毛多钱一斤,牙膏之类的家庭日用品也不过两三毛钱,很多商品还用“分”计算。高稿费和低物价让文学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的梦想,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坛涌现了一批新人。
朱燕玲形容80年代是“一个奇葩的年代”。1985年她进《花城》杂志工作,此时创刊6年的《花城》与1957年巴金、靳以创办的《收获》,1979年创刊的《当代》和1978年创刊的《十月》并称文学杂志“四大花旦”,“文革”后的大批作家,余华、苏童、王安忆、张抗抗、王小波、史铁生、毕飞宇、古华、陈忠实等人,主要是通过这几份杂志走上文坛。
赵丽宏1987年因一本20多万字的书拿到一笔稿费,超过8000元。前段时间,他看到网上有人在卖一份他的6000多元的稿费单,“那时候收入过万就是‘万元户,我两本书加起来就已经是万元户了,收入还可以了。”麦家在《昆仑》发表小说时,稿酬标准为千字30元,他觉得“跟现在千字千元差不多”。
1979年《世界文学》复刊,发表了李文俊翻译的卡夫卡《变形记》,同时配发了一篇1万多字的批判卡夫卡的论文,该文由李文俊夫妇和叶廷芳三人凑了一万多字,作为“批判性的介绍”,后来李文俊建议上海译文出版社内部出版卡夫卡作品, “作为反面教材”。
这时陈良廷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延安中路967号的编译组,仍旧一个月拿60块工资。上海译文出版社希望陈良廷统稿,组织一批人突击翻译《大屠杀》。该书出版后(《大屠杀》,[美]杰拉德·格林著,方平、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月版),总算署了译者名字,销路特别好,初版37万册。
陈良廷夫妇翻译每个句子都字斟句酌,一天翻译几百到一千字,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要耗费数年,出版了才能拿到稿费,“靠翻译来养家,是很困难的事。”陈造容说那时候家徒四壁,除了书什么都没有。他们住在愚谷村的亭子间,陈良廷說自己“译了几千万字还没有一张写字台”。幸好有刘文澜每个月100多元的退休工资,加上陈良廷编译组60元的工资,陈家勉强度过80年代。
随着物价上涨,作家和翻译家的生活水平渐渐拉开距离,但在社会地位上差别不大,“那时候作家受人尊敬,只要是有志青年,基本上都是文学青年。最聪明的人都去做文学,社会比较一元化,除了看书,好像也没啥可以做的。那时候诗人相当于现在的明星,只要是诗人,不得了。现在不是这样了,还做纯文学的话,靠情怀吧。”朱燕玲说。
1990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稿酬标准又作了调整,以适应物价上涨等新情况。同年7月1日起,实行新的《书籍稿酬暂行规定》。印数稿酬由原来印1册—2万册,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付酬,提高到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8%付酬。对确有重要学术理论研究价值而印数较少的专著,印1万册以内,由原来的按基本稿酬的20%提高到30%付酬。基本稿酬计算标准为著作稿每千字10元—40元,翻译稿每千字8元—35元。
同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合同另有约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稿酬制度纳入了法律轨道,著译者的作品及其劳动所得的报酬,成为合法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不仅拥有精神权利,而且拥有经济权利,均受国家法律保护。支付稿酬变成了双轨制,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计算,没有合同约定的,参照国家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信、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及,网站、网页、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等爆发式发展,很快成为全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成为所有人都须臾不离身的生活必需品,由此每个人都获得了以前难以企及的“发表权”,“随时”“自主”地动动手指就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人们也获得了即时的、全面的、几乎免费的“阅读权”,可以随时地、广泛地接受几乎所有的信息源。这一切,都打破了、“颠覆”了原有的人们曾经习惯了的写作、发表方式和出版、发行机制,当然也大大冲击了原有的稿酬制度、稿酬标准。作家们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有的适应了甚至如鱼得水,有的则难以适应或勉力坚持。有的成为“网络作家”“网络写手”,月入“稿酬”上万、数万、十几万元,有的努力写作却收入甚微,也有的在“选择多多”面前转而去做其他。
陈良廷和刘文澜每月的固定进账加上不定期的翻译稿费,应付各项生活开支已经有些吃力。他们年事已高,身体病痛增多。陈良廷一直没有编制,看病无法报销。1996年,《文汇报》记者来采访,写了内参递给上海市领导,市里研究决定将陈良廷、草婴等翻译家纳入上海文史馆,领生活津贴。第一年进去,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看病也能报销,自己只需出百分之一。
1999年4月,国家版权局颁布了《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付酬方式仍为三种,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或版税,或一次性付酬。该规定自同年6月1日起施行。基本稿酬标准为原创作品每千字30元—100元;改编每千字10元—50元;汇编每千字3元—10元;翻译每千字20元—80元。
时任《花城》主编田瑛记得,90年代起,《花城》的稿费维持在千字60—80元,一直到2010年前后。他认识的作家几乎都是作协或文学院的成员,有一份稳定的工资,稿费则是另一笔进账。
在上海市文化专项资金扶持下,《收获》、《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从2010年最后一期开始,将稿费提高至千字200元以上,最低稿费标准为原标准的两倍,优秀稿件可达到原标准五倍以上。
到2016年,《上海文学》和《收获》再次提高稿费。国内少数文学杂志的稿费标准最高已经在千字千元左右。
不过,所有这些“提高标准”的努力,在网络、电脑、手机、新媒體面前,还是显得那么无力,那么无奈。
(选自《文史精华》2019年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百年仍是少年篇七
——《罗斯柴尔德家族》
是的,我亲爱的朋友,所有这一切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为了做某事你必须成为某人。我认为但丁伟大,但是他的背后是几个世纪的文明;罗斯柴尔德家族富有,但那是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积累起来的财富。这些事全部隐藏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歌德,1828年10月
1812年,老罗斯柴尔德去世,除了打下了家族金融产业的基础,他留给后人更多收益的则是他为世人所熟知的家训和遗嘱。
罗斯柴尔德家训: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家族用事实证明了老罗斯柴尔德的远见与智慧。一个德国作家在19世纪30年代写道:这五个兄弟一起组成了一个难以攻破的方阵…..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从不单独地从事任何一件事,所有业务都有几个人一起完成,总是遵从相同的体系并追逐相同的目标。兄弟间的和谐可见一斑。
老罗斯柴尔德的遗嘱:(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后来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鼎盛从第二代开始,到第三代达到顶峰。老罗斯柴尔德的远见让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先后开设银行,而这也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称霸欧洲市场的开始。而五兄弟之中三儿子内森.罗斯柴尔德,这位金融界的拿破仑更是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金融头脑创造了当时的财富神话。
1814以及1815年欧洲的命运摇摆不定,控制英国政府与欧洲大陆之间的主要流通渠道无疑是把握当时的经济命脉之一,内森在这一步上的成功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过程中意义重大。他们不属于任何党派,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自己的立场,一边资助拿破仑,一边又向其对手援助。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狂喜之前获得了信使传递的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他们以低价大量买入英国公债,随后对于拿破仑的战败,英国公债直冲云霄,罗斯柴尔德家族谋取了暴利,其实即便到现在,没有人真正知道当时获利到底是多少。
那些可能在最小的德意志公园里都没有权力的犹太人,却决定着欧洲的命运。这是布鲁诺.鲍尔的一句评价,用在罗斯柴尔德这个独一无二的犹太家族再合适不过。
他们选择了最确信的方式避免重蹈众多授勋的犹太百万富翁家庭遭受嘲讽的覆辙,他们拒绝了基督教的圣水。罗斯柴尔德家族坚定地抱着犹太人的信仰,无论在最初局促昏暗的犹太街道,还是日后对纳粹的反抗,家族的信仰无从撼动。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宗教,对人们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它在继承犹太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元素,从而广泛传播与世界各地,然而创立犹太教的犹太人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尊重和推崇,犹太人自从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没有固定的国家,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战火纷飞之中。
2000多年的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犹太人顽强而隐秘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智慧和独特的聚敛财富的方式,创造这一个一个的财富神话。犹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你受的苦再多,也没有犹太人多!” 两千年的苦难与虐杀,只能逼得这个民族更加坚强,在忍耐中寻找机会。
“请主降下磨难,考验我对主的信仰;请主降下苦痛,把我和普通人区分;请主给我以逆境,让我成功!” 这是取自犹太圣典《塔木德》的话,跟我们的经典名句极其相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遭受极端的压迫下,坚强的人性,顽强的生命之火造就不屈的精神,铸就伟大的民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话并未结束,也许历经风雨、兴盛、衰落、再崛起,已不再当年的独霸一方,但这个百年传奇家族不仅创造着财富,影响着世界经济,坚韧、团结、谨慎,他们的精神只会随着时间与历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部家族发达史是世界上任何人都该值得珍视也是最值得永恒收藏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0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