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3000字(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24:38
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3000字(十篇)
时间:2023-06-06 15:24:38     小编:zdfb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一

汉语言1001冯细玲 201063120117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11年8月7日到2011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情况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2、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3、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4、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5、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

较大,社会保险发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三、思考与建议

养老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2、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善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进来养老。对于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应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政府要根据情况部分和全部负担农村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都要注重加强对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4、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要将老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二

在当今社会,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和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整个国家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它,我们的政府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老龄化是整个的社会发展趋势,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因此,老年人问题也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此,作为有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2007年7月23日到26日,我们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者一行7人在吉林市永吉县西阳镇大岗子村和响水河村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和农村养老问题做了调查。我们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条件及现状,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和文化体育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以访谈形式展开,在与老人谈话的过程中填写相关表格。我们走访了福利服务中心,入户和随机调查,咨询镇民政局老年庇护所等相关机构。

一. 入户调查和随机调查

1.老年人生活来源问题

该村老年人生活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的子女供养,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和自己的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并承担部分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二是少数体格交好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自己还拥有土地,土地的收益基本归老年人自己支配。据调查该村正常家庭中基本不存在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另外该村有少数五保户,他们居住在大岗村的敬老院里。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由财政局、民政局提供生活费用。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2.老人的医疗问题

医疗问题在农村问题中应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条件一般,只可以承担老年人非重大疾病的费用。我们去的时候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该村实行,也能为该村老年人减轻了部分医疗负担。按规定,每人每年只需要10元,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数目医疗费用享受不同比例的报销数额。此项政策在该村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尽管有村民反映合作医疗存在报销手续繁琐,且必须在定点医院看病等各种不便,但合作医疗为大家带来了明显的补助,所以村民都对这项制度表示肯定,并希望未来能在此基础上改进,更进一步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合作医疗制度给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现目前,医疗费用主要还是由老人所在的家庭承担,当老人出现重大疾病,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然存在,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社会普遍问题,在医疗保险还未能在农村实行推广之前,这基本难以彻底解决。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有现遗弃重病老人的现象,就算遇到了重大疾病,家庭还是会尽力为其医疗。

3.老年人的休闲活动

因有多个:一是为节约电费。二是给家里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现在的电视节目除新闻和极少的电视剧外,老人们都不喜欢。该村还没有设立图书角,原因是考虑到光顾的老年人不会太多。这与农村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与城市的老人不同,这里的老人对国家大事也不太关心。对精神生活关注相对较少。

4.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我们随机抽取了几十个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超过了80%。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现状都表示满意对未来的预期都充满乐观,这里的老人更多的体现出了与世无争的清淡。由于该村老年的生活比较充实,生活中有琐碎的伙计,家里有孙辈的孩子,所以笼罩在城市老人中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在该村很少见。该村被调查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并不迷信于鬼神。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晚年生活幸福安康。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率为 94.4%。调查中,有 63.3%的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31.1%的老年人感到基本满意;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不太满意的占 5.6%。调查中,有 96.6%的老人对子女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是满意的;感到非常满意的占 24%;感到比较满意的占 53.1%;感到基本满意的占 19.6%;感到不太满意的仅有 3.4%。

村医院的调查

在村医院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前任院长,而且这位院长担任此职位长达十七年之久。院长也反映老年人普遍都患有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症等疾病,而且“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农村十分突出。在老人的传统观念中,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不想再拖累儿女了,即使有病也最好一托再托,没到病倒就不会去医院,而且,现在农村的收入依然比较底。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成为院长和我们的主要话题了。院长介绍说,在这一政策出台后,医院的就诊率逐步增高了,住院人数也有所增加,此前一年才能有几十个老年人就诊,而2007年的半年就已经有超过一百二十人就诊了。

在采访的村民老人中,大家也普遍反映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决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这一代的老年人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磨难的一代,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在过去经济困难、社会**的日子里受尽了各种痛苦,相对平静稳定的生活已经使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这就是中国农民非常质朴可爱的一面。他们的儿女虽然大都在外打工,给以他们的关怀不够多,但他们都对此持理解态度,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老人们都支持子女出去闯自己的世界,而子女基本都能在物质上履行赡养的义务。而在精神上,老人们多依靠老年间交流活动排遣寂寞。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当然这也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家庭内部的和谐温暖来解决的。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三

;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5岁左右,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候鸟”养老这一方式也逐渐成为一些老人的选择。海南省三亚市全年平均气温25.5度,空气质量指数较高,旅游产业相对发达;平均物价水平虽然有季节性变动,但总体来说变动不大。因此,每年到了10月份左右,大量的东北、华北等地区的老年人选择来三亚市度过寒冷的冬季,等到来年的三四月份这些老人再回到户籍所在地。候鸟老人的到来,在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问题显性化逐渐严重。因此,以参与式观察和质性研究为基础,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优势视角角度来研究分析当前三亚市候鸟老人的现状和产生的系列问题,归纳当前候鸟老人在三亚养老期间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通过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促进候鸟老人在三亚市更加宜居地度过晚年生活,也为三亚市建设带来贡献。

关键词:养老产业;社会工作;老龄化社会

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发展,候鸟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成为了国内外老人的聚集地。海南省常年如夏天,气候湿润,工业较少,水质污染少,空气质量好。医学研究表明,温暖湿度的气候、好的空气环境,非常有利于人体本身提高免疫力,并且对一些老人的慢性病具有治疗和缓解作用。通过参与式观察也发现,海南本地人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的老人,并且在晚年还能正常操持家务,因此海南省非常适合老年人养老。本文以三亚市为例展开调查研究。三亚市产业发达,旅游景点众多,国内外知名度高,候鸟老人最多,因此极其具有代表性。

一、优势视角下,三亚市候鸟式养老现状分析

(一)优势视角下由“娱”到“教”

从社区走访和实地访谈中发现,来三亚市养老的老人,普遍经济水平较高,文化程度基本上都在初中及以上,更有一部分是高校及党政机关退休的老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在三亚市有稳定的住处,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基本上全天的生活都用于娱乐。但他们在全天娛乐的同时,也感觉到生活的无聊,缺乏成就感,很希望发挥余热。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学生,了解到现在三亚市的社工机构已经在逐渐发展,并且很多社区都已经有社工项目在开展,也非常需要一些志愿者来参与到美好社区建设中来。从一些文献资料中了解到三亚市的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差,土生土长的三亚市居民大多数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很多学生下课后辅导作业成为家庭难题。很多学校虽然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岛内的学生尽可能地开阔了视野,但依旧知识掌握层次较低,很难接受到符合他们年龄层次应该得到的教育。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社工机构,应从优势视角角度来思考这一互补问题,努力将问题转为契机。可以通过社区机构项目,建立候鸟老人志愿团队,希望候鸟老人发挥余热,共同促进三亚的发展。可以选拔一些候鸟中已经退休的老师,参与到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建设中,辅导当地学生高质量吸收知识,完成作业。通过候鸟老人与当地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候鸟老人也能更加深刻体验到当地居民的活动,当地学生也能在学习中得到帮助,开拓知识层面的视野。请一些候鸟老人参与到学校社会工作之中,进行红色宣传教育,在学校对当地老师展开培训工作,学校讲座等,让候鸟老人体会到成就感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优势视角下,智慧社区基础建设

随着5g时代的即将来临,智慧社区建设也是迫在眉睫。智慧社区是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终端和客户端来运营,需要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能基本掌握移动客户端的运用。但在走访中发现,虽然随着三亚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三亚社区的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有了智能手机,但还有一部分老人使用的是老年机,而候鸟老人基本上都用的是智能手机,而且能熟练掌握,有的老人甚至还紧跟信息化潮流,玩起了抖音、快手,开启了直播。候鸟老人和当地的老人虽然在文化和语言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属于同辈群体,都是属于老年人,能更好达到共情,并且了解当地老人在智能手机应用下的一些困难。社工机构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请一些候鸟老人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帮助当地老人能基本掌握智能客户端的应用,并且能更好为社区提高大数据,也为候鸟老人参与到三亚居民环境中提供条件。

有候鸟老人说现在发展太快了,实在太先进了,其实在我没来三亚养老之前,也在用老年机,也不会玩这些软件。但现在买飞机票火车票都需要在手机app上购票,坐公交,去超市购物都需要支付宝,以前买飞机票都靠儿女来买,但还是感觉太麻烦他们了,并且不方便。所以就对智能手机的应用进行学习,现在基本在三亚养老没有手机不行了,坐公交都需要手机来导航和付款,学会了我也很高兴,也很方便呢。(张,女,60,湖南省)

也有人说,他们内陆人就是聪明,我邻居东北人60岁了,还天天会和他家人视频。我比他小5岁,我也不会用那智能手机,孩子们教过我几次,但总是忘,慢慢孩子们烦了,我也不学了。这两天他教我用,我不会了就问,他也不烦,我俩也没别的事,就天天喝茶。(林,男,55,三亚市)

(三)优势视角下,养老产业的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候鸟老人的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三亚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且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其他省份。三亚市的养老产业,不仅局限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有专门迎接候鸟老人的老年公寓养老。这些老年公寓主要的运营模式是“养老+旅游”,在候鸟养老满足基本衣食住行需求的同时,还发展了老年人旅游,是一种相对高端的旅游方式。候鸟老人的增多,促进了三亚市养老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三亚市的经济发展,因为候鸟老人不单单只是一个消费者,往往候鸟老人带动的是一个消费群体,包括他们的亲属还有同辈群体中的老年人。

有的老人说,我很喜欢这样的候鸟养老方式,虽然比一些平常的机构养老价格每个月高出一两千块钱,但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我和我老伴已经是第三年住在这样的老年公寓,基本上三亚市的一些景点跟着老年公寓的团体旅游也都去过了,这种度假式养老我们很喜欢,我也带动了身边的很多老年人来住这种老年公寓,这种老年公寓很是很先进。(陈,男,65,黑龙江省)

当地业者说,随着候鸟老人的增多,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候鸟养老模式,我们这个养老公寓的基础设施也已经相当的完善了,每年冬季都要接待来自北方的老人,更多的是老顾客和他们带来的候鸟老人,我们也在逐步的完善和做大。(养老公寓负责人女,全,35)

(四)优势视角下,法律意识的增加

大多数来三亚市的候鸟老人,他们在促进三亚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所自带的文化优势。笔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研究。三亚本地人文化基础较低,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对居民所拥有的权利更是知道得很少,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是通过同辈群体,而候鸟老人的到来,为他们了解法律知识提供了途径。以三亚公交车为例,候鸟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季节性,每年的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几乎每路公交车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人满为患,而坐公交的大多数都是候鸟老人,并且都持有老年人优待证。这种“银发潮”给三亚的交通带来了巨大困难,并且也减少了公交车这方面的收入。但也为三亚当地的老年人提高了维权意识,笔者在前两年乘坐公交时发现很多已经年纪很大的老年人坐公交依旧还主动交钱,而并没有刷卡或者免单。而近几年发现这种现状逐渐在减少,当地的三亚老年人现在很多也在持老年人优待证乘坐公交车明显看出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加。通过找一些候鸟老人访谈发现,很多候鸟老人在闲聊时为当地三亚老人解读当地对他们的优惠政策和老年人所擁有的特权。因此,候鸟老人在为当地交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法律意识的提高。

二、结论

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候鸟养老的发展。养老模式的多样化给海南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一系列问题,还带来了新的机遇、候鸟老人的优势。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人与环境相适应、构建社会资本的责任与义务。在候鸟养老机遇面前,要牢牢把握机遇,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海南养老进一步发展。优势视角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颠覆,它以更积极地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优势视角的理论指导下来促进候鸟养老的发展,看到每位候鸟老人的优势及其内在和外在的资源,他们给三亚市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给三亚市带来发展机遇,并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四

;

【摘 要】农村的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文章从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养老;现状;对策

据统计,中国农村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农村的养老问题,探索建立一种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势在必行。

1 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

1.1 家庭养老

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1.2 集体养老

是指由農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它的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1.3 养老保险

1.4 储蓄养老

依靠自己平时的积蓄来防老这一思维定式,在大多数村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但是,银行的低利率、物价的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的低收入,使得储蓄养老也是举步维艰。

2 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低

2.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2.3 筹资渠道少且弱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自身收入。村中少部分收入水平低的农民则面临无力承担养老保险金的困难。

2.4 法律制度建设仍不完善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法律法规,导致养老保障的许多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管理的松散和监督力量的薄弱更造成了许多违法行为的产生,给老年村民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考验。

3 应对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因此,中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应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

3.1 巩固家庭养老

3.2 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医疗保障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保障、医疗保障是关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可以考虑专门为老人们配置一些娱乐设施,引进一些适合老人们浏览的报刊、书刊等,来丰富老年朋友的闲暇生活;还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建设的投入,解决好老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3 完善农村养老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3.4 强化当地村委的责任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村委应该时刻牢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必须在政府牵头下,统一政令,加大推力,协调所在村的方方面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和村民共同努力组建一个权威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妥善保障农民的养老。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五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xx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亿4千9百多万,占总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亦达38.3%。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超乎我们想象。据测算,到20xx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要翻上一番;而到20xx年,中国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国家就是在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他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在5千到1万美元左右,所以我们体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庞大的老年人基数,无论是赡养还是医疗都得花钱,但对于中国来说,光靠国库是很难支撑起这样一大笔数额的。中国各地的公办养老院,目前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

根据权威统计,目前我国1.49亿老人当中,想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这样就需要有700万个床位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全国养老院的床位,总共只有150多万张,缺口高达550万。为了解决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很多人都在努力。

二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医疗问题;三是农村还没有养老制度安排;四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

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国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每年递增。据调查,自20xx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xx年8件,20xx年11件,20xx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国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而各地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各地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各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敬老、爱老、安老、养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要在全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六

;

写一篇论文都要花好长时间去准备,不像写作文一样,挥手就来,想写好一篇论文,首先材料就得准备好,准备好了思绪,有了材料,很快就会拈手而来的。以下是由工作范文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工作范文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但是农村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及思路。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险;保值增值;问题;对策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就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一、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在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在各地不断尝试过程中可以看到,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农民幸福。

(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逐步富裕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受传统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全部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并不宽裕。这就削弱了农民参保的意识。即便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知识了解比较少,对农村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也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重任是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受益”是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直接动力与最终期望。但是有资料表明,农村社会保险的受益率并不高。这样严重打击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民参保率较低。覆盖面较窄。参保的积极性不高[1]。仍然无法普及推广。

(二)法律保障不健全

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具有很强的法律强制性、保障基本性和国家保证性特点。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乎没有一部成文的法律法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1月颁布实施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从而使广大农民对此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投保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2]。

(三)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长期以来社会保险基金都采取了存入银行的方式且基金存入银行利率明显低于给付利率,出现利率倒挂现象,最终导致保险费征缴的越多基金收支赤字越大。基金的保值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主要是由于分散运营、管理水平低、投资渠道单一造成的。再加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有限、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基金管理部门违规投资,致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很难保证农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未能有效衔接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未能有效地衔接起来。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农村的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资料证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险费支出11%。然而农民的总人数却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每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不到0.5%。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却达到了7%左右[3]。由此可见城乡养老保险待遇差别较大。要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衔接。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才能体现和谐社会提出的初衷。很好体现社会公平性。

(五)养老保险地区间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不均的现状。东部地区、农民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有些人甚至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民参保率极低,养老保险在西部地区农村就无法得到保障。那些养老保险欠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投保能力的贫困农民却被拒之门外,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东部地区的参保率较高,西部地区的参保率较低。越是贫困的地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越低。这充分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

三、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活。目前农村人口急剧老龄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因此,要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的方式,大力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进而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通过立法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各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千差万别,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状态,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要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觉投保。建立财政补助和集体补贴制度,采取“个人负担、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农保资金。二是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逐步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制定扶持农保基金增值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是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完善基金管理和运营方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参保农民老年生活的物质保障,是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基础。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是否科学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创新和完善基金运营管理方式,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成立省级管理机构。把基金的管理权由县一级单位管理的方式转为省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大幅度提高基金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其次成立专门的基金运营公司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专门的投资和运营。一是基金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费用不再从政府管理成本中提取。而是从公司盈利中提取。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投资管理公司的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定期审查这些公司的营运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公司有足够的投资能力和信誉。最后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确保它安全的前提下,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需要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方式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的流动性,提高它的收益性。

(四)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

我国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长远目标。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应建立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机制,使农民进城或回乡后养老保险关系合理、顺利衔接。将农民个人的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津贴(福利)额应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挂钩。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将集体以及国家的部分补助用于建立社会统筹账户,以提高社会共济能力,将来也易于与城保制度衔接。

(五)打破县域限制实行区域养老保险

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建立起一种以经济区域划分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高,思想比较先进。所以对社会保险的要求也比较高。鉴于这种情况可考虑实施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接轨的方式。东部在缴费比例上,集体的负担该占大部分,国家给予适当的补贴。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农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倡个人自愿加储蓄养老保险。在中部地区的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对养老保险有一定的需求,家庭养老的观念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应实行社会养老加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以个人缴纳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补贴的比例要高于东部沿海,集体给与适当的补助。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保险网络较少,养老保险的供需都存在不足。在这些地区开展养老金个人账户不具现实性,个人缴费能力不足,集体经济往往是有集体没经济。政府应发挥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功能。从共同富裕的角度上进行战略调整,发挥主导作用,搞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作。建立最低老年生活保障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西部地区逐步与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关键。

以上是由工作范文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工作范文范文大全。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七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 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 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 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 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

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八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关镇保障村的xxx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指出,我国老年人养主要领先依靠家庭,从而使家庭养老模式法律化,增强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夺厚悠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养老向来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经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撑家庭养老功能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作为一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作用上是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寄托。所以家庭养老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将来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养老的实际保障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养老不会有很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减少而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总体的研究,认为中国老年夫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同时需要子女日常生活护理的,因而所谓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并不一定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构成重大威胁。而且,通过调查发现,单子女的老人生活还要好于多子妇女的老人,因为这时了女无法推卸自己的养老责。其次,农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会对家庭养老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研究认为农村中大量壮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无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据调查看来,家庭养老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国40至59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才会碰到老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经常性照料的情况。而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20岁至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最为活跃。40至59这一年龄段的妇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孙和老人。确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对中青年夫妇且双双外出打工的,他们也会将年迈体弱的老人托付给亲友或请人上门照顾。最后,就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虽只能起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这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且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鉴于以上种种分析,考虑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及人口状况的差异性,认为应建立一种有分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过渡方案。具体来说,针对现阶段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口以及将来仍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老年人口”,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此过程中辅以一些行政性的倾斜激励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继续巩固和落实家庭养老的整体功能;与此同时,要不断促进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变革与发展,在较富裕的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当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时,社会养老应及时补充,尤其是针对农村“未来老人”——农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广,以切实解决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

(一)通过思想工作与法律手段并重的社会干预,使家庭养老得到落实。一是持之以恒地搞好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重点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并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尊老、爱老、养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数家庭出现的严重“宠幼弃老”现象,构筑起家庭养老的优良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法制建设,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实贯彻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来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约束家庭和社会成员自觉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持家庭内的代际和谐,建立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进行改革。就调查的xxx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xxx位老年人都 是由儿子赡养的,只有3位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年人,是通过招上门女婿的方式来养老。很显然,在农村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这种机制是由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后代中无男孩的家庭比例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种机制就必须得以改革。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国家也应在此问题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存在的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养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中最大的问题——经济供养问题。二是对照料老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经济援助。要尽量减轻困难家庭的养老负担。使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时向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农,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

(三)强调社会的作用,扩大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一是要发挥乡村老龄组织的作用,增强老龄组织的功能。强化和规范老年供养体系建设,就是要规范家庭和社会中非老人成员的行为,从而确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强化老龄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是老年供养体系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目前,农村的老龄机构从表面看,乡、村级机构健全。然而实质上则处于一种“人员无编制,活动无经费,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老年活动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乡级老龄组织机构建设和其支柱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力量,发扬自助、互动的精神,提倡低龄、健康的老人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三是发展老年公益设施。充分发挥各村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场所的作用,解决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宣传,逐步扩大社会化供养比例。从长远看,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在过渡时期 我们不仅要提倡家庭养老,还要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使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老人”群体中发挥主要作用。在的调查中,许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经济条件不允许、害怕政策有变或没有听说过有社会养老保险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现为投保意识淡薄,出现年轻时无所谓,中年后又因一次性投保数额大而不得不放弃的现象。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教育,把年轻一代的供养方式逐步引导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轨道上来,立足“早”字,积少成多,筑起庞大坚固的社会保障“大坝”。

(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干,逐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可参照大连市的做法,创办“居家养老院”,组织一些闲暇在家的中青年妇女,为村中无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实行低收费政策,集体或国家应予以适当的补贴。三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xxxx年xx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确定到xxxx年,各级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衽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也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此给予适当支持,此项规定说明,国家对农民社保问题已日益重视起来。据调查,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于xxxx年xx月全面铺开,共有xx个乡镇(街道)的xx万人参保,参保率xx%。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但调查中发现2位孤寡老人均没被纳入“五保”供养体系,甚至全乡都没有一位老人被纳入该体系,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当令人担忧。此外,还应对卧病下起或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间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人,他们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数从多,地域颁布广,收入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九

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符合了当前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

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201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2019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201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养儿防老”的意义日渐衰微,尤其是对于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贫困老人来说,晚景更令人堪忧。而“新农保”制度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对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查看了相关文献并且阅览了网上的部分团队的相关报告确定了这次调研所用的调研问卷。最后,准备了一些到当地与居民谈话时的问题、注意事项。

调查时间:20xx年7月

调查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

调查对象: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居民

调查队员:李凌燕、龙雪晴、曹杰茜、曹雪霜

调查方式: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此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着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现状,如果实行是否愿意购买养老保险,对现今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和期望来了解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认识以及居民们对养老的打算与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向居民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的制度。

1.养老的现状分析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 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2.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我们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最后一位比较了解养老保险知识的人士才向我们透露,直到前几个月该地都还没有落实养老保险政策。这几个月开始,镇政府才先为年过六十的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证,而其中大多数的老人对前来为他们照登记照的事情也是糊里糊涂,并不知其然,只知道政府是要给他们钱。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

但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我们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关于此类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立法的力度不够,也给许多人有空子可钻,致使我们对此推行的困难又增加了。而面对村民们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保险并不保险。

(3)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对自己的养老并没有规划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对四十岁以下,比较年轻的村民的询问了他们有关养老的看法,但当提到对自己养老的看法时,他们基本都表示没有什么规划,或者直接说让子女养。反观城市地区,各种商业保险相当活跃。有些养老保险甚至专门针对十几岁的小孩子的。虽然小孩购买养老保险不能够算得上很明智,但起码在养老方面村民还没有很强的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也不能做到眼光长远。

3.原因分析

(1)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民政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集体经济负担的农村军烈属优待、“五保户”供养变为农民直接负担,而国家干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负担,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加统筹金额,也不利于标准统一。此外,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集体补助也微乎其微,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这样的社会保障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2)缺乏法制保障

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3)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基层老年人协会的普及率达不到要求。由于缺乏老龄意识,致使不少人有岐视老年人的现象。特别是有个别公汽上的乘务员和司机,由于受利益驱使,在路上见到老年人搭车,不愿意停靠让老年人乘坐并予以方便,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

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目前崇阳县12个乡镇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福利院外,面向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服务几乎是空白。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缺乏。

(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6)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 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在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后加强必要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主动参保,自觉自愿缴费。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实时动态,提高觉悟水平。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户接受新知识、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网络系统,所有信息实行公开透明化。对养老金的收缴和发放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都有真实的参保信息。保障养老金能及时发放,养老金账户安全可靠。

经办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经办机构应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下级经办点,便于高龄老人缴纳和领取保险金,真正把惠农政策做实到位。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篇十

;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令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那么社会养老现状如何?本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农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江宁区农村社会养老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笔者认为,江宁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目前状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养老服务点覆盖比例不完全、医养结合困难以及护理人员稀缺,经济水平低且青壮年人口流失,空巢孤寡老人数量多。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社区角度提出了积极转移农村老年人口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口信息,建立帮扶政策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年人口;社会养老服务;江宁区农村

1  社会背景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随即成为中国社会重大问题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当今社会家庭结构愈来愈倾向于小型结构,这使得空巢化、高龄化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家庭保障功能急剧弱化。

1986年,江苏省正式列入人口老龄化大省,而中国整体跨入老龄化社会则是1999年。江苏省中,又以南京市老龄化程度最为突出,江宁区作为南京市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其远离南京市中心、人口众多、老龄化程度严重、养老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更为显著。

2  江宁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现状

2.1 社会养老服务覆盖面狭窄

2.1.1 养老机构规模程度

本文以养老服务机构中床位数的设置来评估养老机构经营的规模,这也是目前对养老机构经营规模划分的一种主要方法。一般来说,有50张以下床位数的机构为微小型,100张床位以内的为小型,100-300张床位的为中小型,300-1000张床位的为中型,1000张以上为大型。以上述评判条件为依据,在本次调查研究活动中所调查到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分布如图1所示。

2.1.2 养老机构服务对象

在数据调研工作中发现,85.2%的养老机构对于入住老人的接纳范围除了年满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无精神疾病和传染疾病之外的群体之外,还包括“三无”老人和“五保户”老人等低收入,生活无保障的特殊群体,且能够适应机构统一管理群居生活的老人。根据问卷统计以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为依据三种不同比例计算情况下老年人占全体人员的比重情况,如表1所示。

2.2 养老供求矛盾突出,养老护理员流动性大

江宁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数量与老年人口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悬差,虽然江宁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少,但由于江宁区土地面积大,每个街道、村落平均下来只有0.67个社会养老服务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养老机构的成立手续极为复杂,即使资金到位,却依然会被各种证件所拦在门外,一旦审核不达标,就无法正式经营。二是江宁地区绝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多为50岁以上老人,因此对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自然就高了起来。

2019年7月我们对江宁区铜山敬老院54位60 岁以上老人进行身体健康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老人中身体欠佳的比例为 11.2%,其中 60-69岁有 0.6%身体较差,70-79岁为 9.2%,80-89岁为14.7%,90 岁以上达到 46.3%,入住老人较差的身体状况意味着需要更加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照顾服务,然而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数量却远不达需要照顾的老人数量,护理员数量的缺少使得养老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护理人员数量不够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从业人员多为阶段性工作,极为不稳定,而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长、责任强、工作性质杂、护理老人任务重,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养老护理属于服侍人、低人一等的行业,养老护理业难以找到人。低社会认可度和低报酬高强度工作使得养老护理人员的招聘难上加难。对于收费较低的民办养老机构而言,提供高薪就意味着亏本,没有高薪就难以吸引人,更遑论留住人。

2.3 医养结合存在较大难题

老年人对于社会医疗资源的需求程度尤为高,正如文章前段以铜山敬老院为例的数据显示,该敬老院中老人中身体欠佳的比例为 11.2%,其中 60-69岁有 0.6%身体较差,70-79岁为 9.2%,80-89岁为14.7%,90 岁以上达到 46.3%,铜山敬老院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周边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具有可信度和科学性。然而社会养老服务中,医疗和养老却存在较大的结合问题,其中医疗机构向申请床位补贴困难,而养老机构申请医疗服务点则更是难上加难,加之两者各自的标准存在差异性,这一情况导致社会养老服务中医疗服务变得稀缺,极少有养老机构同时具备养老和医疗双方开展补贴资格。

3  江宁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主要问题

3.1 经济收入低

农村地区居民经济收入低,社会保障待遇低,虽然有社会医疗保险,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医疗报销点少且可报销金额低,导致部分低收入居民只能选择“生病硬抗”的方式,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且生病后无人照顾。

3.2 子女外出比例高,空巢老人数量大

农村环境下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减轻生活压力,农村家庭老人因此逐渐空巢化,孤寡老人数量与日俱增。由于农村住房分布的特殊性,住宅密集程度低,老人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使得社会服务难以集中,养老服务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4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

对策:

4.1 积极转移农村空巢老年人口

农村空巢老人居住分散,不便管理,社区应在自愿条件下将空巢、孤寡老人集中起来,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场所及设施,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状态,以此来优化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效率。对于不愿集中生活的空巢、孤寡老人则采取“邻里互助”的方式,由街道社区出面组织“帮扶照顾小组”及志愿者活动,定期上门关心照顾空巢、孤寡老人,使其老有所依。

4.2 完善社区养老资源及信息

社区发挥邻里作用,帮助政府及相关机构建立完善每一位社区高龄老人的经济、家庭以及健康状态信息等,组成信息档案库,争取为按照不同家庭情况为每一位老人提供对应的帮助。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无法入住的可自理高龄老人提供科学养老技术宣讲以及急救知识等,保证老人在服务条件稀缺的情况下也能保障自身基本健康。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702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