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一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教师配乐朗诵)
师:有一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老师把它读出来,希望也能打动你们每一个人。
2、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记下的内心真实的感受。那么是谁为他捐赠了眼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自由读
师:翻开课本,好好地去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会在难读的句子上多停留一会儿,直到读正确读通顺了,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这儿有句话很容易读错,我们来看看。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
一会儿
呆会儿
等会儿
3、引读:是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命。……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我的悲哀与苦痛的?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
三、以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切入口,品读课文。
1、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其中谁最让你感动呢?他(她)的哪些话语拨动了你的心弦?请静静地默读课文,划出来。
(1)父亲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名读,说
微笑地看着学生,专注地请听他们的发言,鼓励说出不一样的。
(你真会读书,你把爸爸和一般人做了比较。)
(你这个习惯真好,一个词就深深地打动了你。)
师:把自己最珍贵的身体的一部分给予他人叫做什么?课文上写着,就是……捐赠器官(板书)。
师: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
师:捐赠器官就是取下死人的器官,死人没感觉,可是活着的人……
师:爸爸是妈妈最亲的人,他却……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
补充两段资料,快速默读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师:最刺痛你的是哪些数字?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双无神的眼睛在苦苦期盼着……
师:再读父亲的这段话,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决定?
(以死亡之躯帮助别人恢复健康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
师:你被父亲的什么感动了?(板:无私 博爱 高尚)
师:你来读读。
指读 齐读
②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这里哪个词带给了你美好的遐想?
生1:重见光明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许多盲童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马儿,他们在那里欢呼雀跃。
师:是呀,那样的感觉多么美妙! (美妙变红)
师:谁会觉得美妙呢?
生2:父亲觉得美妙,因为他帮助了盲童,让盲童重见光明,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马儿,他觉得非常快乐。
师:帮助人的感觉真是美妙啊!还有谁会觉得美妙?
生3:盲童会觉得美妙。因为他终于摆脱黑暗,重见天日了。
师:他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4:明亮而美丽
生5:五彩缤纷
生6:色彩斑斓
……
生7: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师: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怎么能不美妙?
指名读 齐读
(2)温迪
①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温迪呢?
(板:善良 纯真 爱的天使)
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我听出了……
师:温迪身上呈现的正是父亲遗留的精神啊!
2、师:现在你再读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师:还留下了什么?
(高尚的品质,无私的精神,爱的榜样,已深深地根植于后代心中,并将代代相传,永不泯灭。)
(板:世代相传 永不泯灭)
3、材料补充:
师:课文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故事原文的结尾。
(出示投影,师配乐朗读)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两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文章真正的结尾,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先是为温迪伤心,她这么小就失去了生命。后来我又为她高兴,因为她捐献眼角膜,帮助了别人。
生2:温迪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生3:我为温迪感到高兴,因为她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的志愿。
师:是的,小温迪用她稚嫩的生命兑现了爱的承诺,从而使她短暂的生命显得如此鲜活!
五、深化感受,课外拓展
1、同学们,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的,我们一起重温一下。
出示诗,全班配乐齐读
2、小练笔
现在想象一下,你就是得到温迪帮助的人,在你重见光明的那一刻,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会说什么?
六、布置作业
师: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篇课文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少不了它的语言魅力。尤其是用了许多极带感情色彩的四字词语,同学们课后从课文里找一找积累下来,并选择三个组词成文。
不由自主 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突如其来 与世长辞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夺眶而出 重见天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 :
⑴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 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 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
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 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⑵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理解:骄傲:女儿也以此为自豪骄傲,可以体会到女儿的思想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爱心。
⑶ 父亲说了,也做了,言传身教影响了两代人,从温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⑷ 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朗读出来。
3、捐赠母亲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亲时“我”遵从了他的遗愿,到这儿故事还没完。仅两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儿,在连受打击,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我”主动捐赠了女儿的角膜,可见“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到这儿,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献了角膜及他们的态度,那么社会反响怎样呢?齐读这封信。
4、女儿的生命终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儿的碧眼闪烁着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点题:永生的眼睛。
三、总结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亲的爱心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父亲的爱心感染了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来,拿出笔,拟写一份倡议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2、这个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角膜 “我”的态度:不情愿
母亲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
乐于奉献 富有爱心 高尚品质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三
18 永生的眼睛 18 永生的眼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①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②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
[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③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
[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
(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四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去听听盲人的心声。(配乐播放flash《盲人》和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
生:我希望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我希望有一双重见天日的眼睛,去看望我的父亲和母亲。
师:你是个孝子。
生:我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永生的眼睛。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和配有爱心图案的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以本组第一篇文章《触摸春天》的盲童为引子,联系中国的盲人现状,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数百万可怜的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联系了旧知识,自然地由文本内容向现实生活过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睛,感动了孩子的心灵,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和阅读的氛围。加上角色式地闭眼体验,又近距离地走近盲人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渴望化为自己的感受,画面、心灵相互转化,体验自然真切。最后在盲人的渴望中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水到渠成,一下子又从现实生活的世界拉回了文本的故事。
师: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早读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许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
(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突如其来、笼罩、呵护、不由自主、孤零零、不假思索、不顾一切、捐赠、酷爱、屡屡、获奖、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遵从遗愿、重见天日、夺眶而出、领悟。
师:读词,一、读准字音。来,一组读一列,比赛一下,看哪一组读得准确、大声?(三组学生分别读三列词语,一组比一组读得准确、大声)
师:读词,第二步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老师示范读突如其来、笼罩、呵护、不由自主,充分应用体态语言和语气变化,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生:(学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和表情暗示,让学生尽量想象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体态语言和不同语气表现出词语的含义。)
师:读词,三,要记住难点的笔画。请同学们看“酷”和“遵”哪一笔容易出错?
生齐:不要少了一横。
师:再看“突”、“零”、“获”和“热”,要注意什么?
生齐:不要少了一点。
师:提笔,把六个加点的字各写一遍,注意刚才提到的难点笔画。(学生写六个难点字,写快的同学再把这些词几遍)
师:好,最后老师考考你们有没有记住这些成语?(老师念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屡屡获奖、重见天日、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夺眶而出等成语的前两个字,学生不看书说出后面两个字)
点评: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但许多观摩课中,老师往往出现或舍弃不理、或讲解过多、或机械操练、或只讲不练等,尤其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许老师恰好针对这些弊病,总结应用了学词的三步骤:一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尤其对于词语的朗读,不是简单读准字音,而是在体会意思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和语气把词汇读活,读出感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富有有效。
师:好。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主要讲了琳达和他的爸爸,还有温迪。爸爸答应警察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给了盲人。
师:还有谁?一起说。
生齐:温迪。她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书)
妈妈──捐赠眼睛角膜
爸爸──捐赠眼睛角膜
温迪──也要捐赠眼睛角膜
点评:阅读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即围绕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抓住哪几个环节。许老师在这点上,思路非常清晰,线索简洁自然:围绕三个人捐赠眼睛角膜展开三个环节的教学,一分钟完成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快速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睛角膜?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一家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他们三代人是如何对话的?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再现当年的对话场景。(挑选了一个“警察”,一个“琳达”,一个“温迪”)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语气,再想象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警察、琳达和爸爸的对话情节。)
师: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出来了,琳达在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发生的变化大吗?(大)从小时候,对爸爸要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出去,她感到非常的……
生:惊讶。
生:痛苦。
生:很生气。
生:坚决不同意。
师:你说,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齐:不能!
师: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哪位同学读出伤心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声音低沉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不满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非常焦急、生气的样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不理解的琳达。(老师引读,领着学生“不理解”地齐读)
点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许老师正是利用了角色体验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打动人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假如人死掉了,眼睛还可以用吗?
师:眼睛角膜取出来以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给盲人进行角膜移植。
师:假如你们是琳达,你们会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会一直哭,对爸爸很生气。因为妈妈很爱我,我不想让妈妈没有了眼睛角膜,痛苦地离去。
师:让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完整。你是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生:我不同意,因为妈妈很爱我。如果把妈妈的眼睛角膜取出来了,那这样妈妈在九泉之下就没有眼睛了。
生:我同意。因为就算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也同意把她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
师:你们说,妈妈爱琳达吗?
生齐:爱!
师:琳达爱妈妈吗?
生齐:爱!
师: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
点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必须做出许多抉择。“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老师的假设又给了孩子一次角色体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关于生命和爱的思索与抉择。孩子有说同意的,有说不同意的,但是都是为了爱──对妈妈的爱,对盲人的爱。在这里,老师也没有评判选择的正误,而是机智地将两种意见融到了一个主题上──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这不仅是对文章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亲情和爱的教育?
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琳达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
生:无比的骄傲。
师: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舍己为人,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别人。
生:我觉得爸爸很关心别人,因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立刻帮助他们。他看到盲人失去光明,自愿为他们奉献自己的角膜。
师:你们说,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是不是最珍贵的?(对)还有比身体的一部分更珍贵的吗?(没有)你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是不是最大的奉献?(是)爸爸的做法有意义吗?
生齐:有!因为他让盲人重见了光明。
点评: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好。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点评:父亲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马儿成了他心愿的焦点。许老师借助插图的观察和女生的模读,意在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让父亲的心愿显得真切可感。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从男生的朗读开始,情绪渐渐高涨,到全班的齐读,将父亲无比自豪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老师的朗读导引和不同朗读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动着学生的情感和语气一步步生成、浓烈。
三、温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师:我们都为琳达的父亲感到自豪。同学们,琳达的妈妈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师:除了眼睛角膜,他们是否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同桌分角色对话。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屏幕出现合作学习单)
【合作学习】
1、对话:
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当温迪,女生当琳达,角色对话。)
男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女生:“这令你骄傲吗?”
男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请看第二题,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他们还看不见……
生:看不见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掌声)
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见美丽的景色,也看不见父母慈祥的面容。(掌声)
生:看不见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不见装满知识的书本,也看不见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掌声)
生:看不见美丽的春光,看不见缤纷的彩虹,也看不见父亲笑得灿烂的面孔。(掌声)
生:看不见祖国发达的样子,看不见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不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
师:我们学过,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齐:桂林的山。
生:看不见清香袅袅的早晨,看不见夜深人静晚上,也看不见现在发达的世界。(掌声)
师:看不见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见同学们游戏的样子。(掌声)
师:好!看讨论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一种爱心。
生:还留下了一颗善良又朴实的心。
生:留下了一种引发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质。
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这是多么美好的奉献的品质。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点评:开展合作学习,绝非形式主义的贴标签,绝非学习方式的简单调节。合作一定要有价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空壳的摆设,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从许老师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必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训练。第一题角色对话,非合作不可,通过对话再现人物的言行,体验人物的心理,当然不可或缺。第二题想象盲人看不见什么,这是对温迪心理世界的补充拓展,也是孩子对盲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第三题的讨论更是引导着学生直达父亲的心灵深处,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有了充分的讨论,才不至于只看到父亲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许老师多样化、细致化的合作设计,使学生读得透,议得深,说得到位,从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回答。
师:我们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故事说到这,你们是否知道温迪有没有实现她的美好心愿?(有)许老师昨天查阅了一篇文章,这是琳达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今天,我不得不把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结局告诉你们。(《爱的奉献》音乐响起)在这篇文章里,琳达写到……
(屏幕出现琳达的文章,连同温迪的课文插图。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地讲述温迪车祸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眼圈湿润了,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永生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师: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 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结尾。
(学生在《爱的奉献》的音乐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感到,如果每个人失去生命以后,能把眼睛角膜献给盲人,那么以后我们中国就不会有500万盲人,而是只剩下500个,50个,10个,1个,甚至没有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献出角膜,我们中国一定会一个盲人都没有的。
师:许老师问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齐:13亿。
师:如果每个人都献,够不够?
生齐:够!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会在每个失明者的心中永存,你将永远地保留在人间。(《爱的人间》音乐响起)
师:我想,它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你的心中。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让沉浸在黑暗中的盲人重见了光明,你让沉浸在痛苦中的盲人把悲伤永远地忘掉。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点燃了奉献的火焰,你激奋了我们美丽的心灵。(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把光明送给了失明者,你把善良带给了失明者。(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你照亮了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如果全世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那多么美好啊!(掌声)
点评: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所有的听课者都动容了,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他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爱的人间》。(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旋律轻唱《爱的人间》第二段,并再次观看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生:“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师生深情的合唱,把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
师: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下课!
点评:课上到这,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的音乐《爱的奉献》、《爱的人间》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跟着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红花和绿草,还有小鸽子一起飞向美好的人间。那一刻,从孩子们凝然的眼神中,从他们深情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心底涌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感动。
【总评】
无疑,这是一堂充满爱的感动的语文课。许老师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深刻解读和有效落实,为孩子的思想情感渗透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丰实的舞台。更值得欣赏和借鉴的是,许老师总是善于根据各种内容、各种情境,针对性地穿插使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调乏味,更是巧妙地突破了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最动人心魂还是许老师为文章补充的一系列“生命”画面──从盲人的数据,到盲人的生活,到温迪的车祸,到爱的歌唱,有信息,有故事,有声像,多种资源合理搭配,适时应用,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个由“爱”组成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评析: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一小 高 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五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全体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仿写作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搜集到哪些捐献眼角膜或捐献器官的资料 与大家交流一下。(交流)老师想请大家先看段资料:ppt
资料: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供体缺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你从以上资料当中了解到了什么。(交流)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眼角膜移植的文章——《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人琳达。里弗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作者一家人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做的?(交流)
(预设:父亲按他们生前的约定捐母亲的眼角膜、我捐父亲的眼角膜、温迪准备捐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温迪、我)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按课后问题疏理一下今天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 想想略读课文要怎样学习?(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画出读文中使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在旁边标上感动的原因。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
2、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过渡:从大家刚才自读课文找语句的时候,老师感觉你们学得非常认真,谁先来把自己找到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动的语句
1)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自由调控)
句子一:“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引导抓关键交流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怎样的列是有意义的?课文中提到的有意义的死是什么呢?
小结:可见,这是一位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值得我们尊重吗?(尊重)请你带着尊重的语气读一读吧!(生读)
过渡: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句子二: “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充分发挥想象,父亲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交流)
小结:当父亲的眼角膜起了作用,那么父亲的死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父亲感到美妙!感受到自豪!
请你读出父亲的美妙,读出父亲的骄傲来吧!(生读)先读,然后由优等生读,最后请后进生模仿读)
2)、深刻体会父亲的话
让我们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把你认为自己读的最好的一句读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听一听(交流品析,再次谈感受并有感情地品读
3)感受“骄傲”的真正含义
过渡:父亲的话不仅让琳达感到骄傲,就连他的外孙女—温迪也为此感到骄傲,当琳达遵从父亲遗愿捐献其眼角膜时,温迪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她是怎么骄傲地对妈妈说?(生说)“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1)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让温迪感到骄傲,想想温迪为母亲骄傲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3)你能读出骄傲的语气吗?
4、通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下面你们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交流)
过渡:永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人、无私奉献品质,老师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深情的读一次课题,以表对他们一家人的敬意(生齐读课题)
四、回归课文感受课文对我们的影响。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动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伟大无私的故事。(配乐放flash动画)小结: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仅是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温迪也做到了,他的眼睛仍在世上闪烁着生命的光彩,所以他们的眼睛是:(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欣赏一位盲人获得眼角膜捐献,重见光明写的一首诗请同学们欣赏《你的眼睛》(配乐齐朗诵)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六、作业超市:(选你喜欢的作业完成)
1、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语句,把它摘抄到札记本上。
2、围绕一个主题,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里想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七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 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八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到阅读教学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设计以下这个教学环节:
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把学校即将进行的教学比赛的课上好,因此我在这一周提前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永生的眼睛》。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学生总结的多么到位呀。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永生的眼睛说课篇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1、(配乐朗诵):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的角膜。是她让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她的爱心,她的奉献,我将永生不忘。
师:大家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写的一封感谢信。她要感谢的是谁?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角膜的感人故事。
2、看了题目,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问题?
3、检查生字,理解词语、交流资料
二、抓关键词、探究学习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探究:他们对捐赠角膜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3、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1)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一——父亲与琳达:
①琳达是怎样的态度呢?
当世界上你最挚爱地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地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地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②那么父亲是怎样的呢?(平静)他为什么平静地说?
③父亲和琳达在“天壤之别”当中谁的表现是“天”?谁的表现是“壤”?
小组讨论:两者都是爱,怎么会有天壤之别?
⑤理解重点句“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齐读。
(2)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二——琳达与女儿:
①谁跟琳达的爱也有天壤之别?
②读第八自然段,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温迪,她怎么样呢?(热泪盈眶——打动)
她对妈妈说了什么?
③师生分角色读。
温迪认为捐角膜是一件(骄傲)的事,为谁感到骄傲?(外公和母亲(遵从)
(3)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三——琳达的前后态度:
①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
②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什么事?
③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这时,琳达心里肯定很怎样?
④但琳达承受着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怎样做——主动捐角膜。
⑤琳达前后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哭喊到遵从,最后到主动)——“壤”变“天”。
4、琳达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一封来处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好吗?
5、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第15自然段。
6、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公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是——齐读课题。
三、交流体会
1、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孩子们,再来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2、师小结:世界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拓展作业: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5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