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6 14:14:37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14篇)
时间:2023-04-06 14:14:37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算除法

60÷6 240÷8 320÷4 450÷9 630÷7

360÷6 120÷3 160÷4 280÷4 250÷7

方法小结:想乘法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

求近似值

148≈ 193≈ 87≈ 93≈

≈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李叔叔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和以前提出的有什么不同?关键字是什么?

生:大约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或是不方便很快的计算出结果的时候,可以估算。估算的结果用≈表示

列式:124÷3≈

2、尝试估算方

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巩固练习

书p16做一做

独立完成思考准确答案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独立估算,说说你怎样想的?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拓展提高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最少需要50间。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二

1.经历探索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过程,学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合理地进行一位数除多为数的估算,初步学会表述估算过程。

3.体会除法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意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根据不同情境或数据,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同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1.确定问题: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2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3.小结:

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课堂作业本》第8页。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四

16页例2估算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一、复习

1、 听算。(略)

2、 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896

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 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本课我打破常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估算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掌握估算。计算题的估算精确范围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正负误差均可。这正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除了教学书本上的方法外,还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与书本不同的方法。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五

教科书第67、68页的例15、例16,练习十五第1-4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的用处,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一、复习。

复习教科书第67页复习(1)、(2)、(3)。在复习完了乘法估算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乘法估算的方法;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用什么方法求出被乘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5。

教师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432÷4

提问:

(1)要求“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是求精确的商还是求近似的商?

(2)被除数最高位4够不够除?

教师指出:百位上的4除以4,够商1,求432的近似数要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

(3)400除以4得多少?这个商在算式中用什么符号来连接上算式?为什么?

板书:432÷4≈100(页)

答: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100页书。

(4)如果把问题改为小丽平均每星期看了多少页,又应该怎么算呢?

432÷4=108(页)

(5)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看是不是很接近。

432÷4≈100(页)

432÷4=108(页)

(6)集体试算“做一做”中的题目。

915÷3≈792÷4≈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怎样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

2、教学例16。

(1)怎样看出题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2)在黑板上列式3486÷7≈

(3)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除,应看前几位?

教师指出:被除数3486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除,就用它的前两位上的数除以7,这样才够除。求3486的近似数要省略被除数百位后面的尾数,大约等于3500。

(4)应把3486看作多少?(看作3500)

3486÷7≈500(千克)

(5)引导学生看估算结果和实际除的结果是不是接近?

(6)试算“做一做”中的题目:

5632÷7≈4780÷6≈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在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时,两道题当中有什么不同之处。

3、。

(1)让学生比较一下例15和例16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上的结语。

4、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五第1、2题。教师行间巡视,观察学生是否都掌握了估算方法,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加以指导和纠正。

5、课外作业。练习十五第3、4题。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六

17页练习四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七

第67—68页例15、16。

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易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进一步了解估算的用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简易估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估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90316045608270942007

求下面各题的近似数。

352469(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48203490(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一本故事书有432页,小丽用4个星期看完,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

(1)读题理解题意,试着估算。

(2)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

(3)学生汇报估算的方法。

(4)教师总结:

①求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除数相同,就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②因为所得的商是近似数,所以要用。

(5)验证自己所求的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差别,通过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的意义。

(6)68页的做一做

(1)出示例题,读题、审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34867

(2)独立试做,遇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刚才我们研究的估算除法是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的情况,同学们猜测一下还会有什么情况?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解决吗?

(3)学生汇报估算的方法。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

(5)通过两个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6)教师总结:

①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的,就看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如果满5就向最高位进1。如果不满5,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②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数除的,就要看被除数前两位数后面的尾数,即第三位上的数。如果满5,就要向第二位进1;如果不满5,就要把前两位数后面的尾数省略。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40÷40 3500÷700 720÷90 5600÷80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一)两个0,用 0前面的数相除.)

2、出示:241÷38 719÷92

与上面的口算相比,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与除数都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但是都很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板书课题)

尝试讨论

1.根据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能试着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两道题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241≈240,38≈40,240÷40=6

719≈720,92≈90,720÷90=8

2.出示例题:

(1)有538箱酱油,每辆货车一次运62箱.如果一次运完,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成都到北京的铁路长20xx千米,大约要行多少时间?

(3)彩色电视机的单价是1985元,收音机的单价是21元,彩色电视机的单价大约是收音机的多少倍?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三道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538≈540,62≈60,540÷60=9(辆)或 60×9=540 540>538

20xx≈20xx,98≈100,20xx÷100=20(时)

1985≈20xx,21≈20,20xx÷20=100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除数都是两位数)

3.这几道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先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再用除法口算;或者用乘法口算.

不同点:除数取近似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把除数变成整十数;被除数取近似数有时是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有时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4.为什么被除数取近似数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考虑运算的简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

5.试着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除法口算;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乘法口算.)

巩固练习

1.一家电视台去年共播出教育节目1192小时,平均每个月大约播出教育节目多少小时?

2.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行28440千米,数学教案-除法估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除法估算》。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940千米。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飞机的多少倍?(根据学过的两位数除法估算类推)

3.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检验方法?

4522÷51=88 7812 ÷88=92

4.估算:

(1) 一部电梯的载重量是1200千克,如果每个人59千克,这部电梯大约能承载多少人?

(2)一个大院一个月大约用水48吨,这个大院去年节水152吨,够用几个月?

(3)张大爷要给食堂买39袋大米,每袋48元,他带了20xx元够不够?(你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除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看图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

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 约行55千米。 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课件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最适宜的解决。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③252≈2506≈5

300÷6=50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④252≈250

240÷6=40250÷6=41...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②289≈280

300÷20=15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三、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4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5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元。

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5年2月28日,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佰元币。

信息②2月29日,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张佰元币。

信息③2月30日,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课件中面包车上写有“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学生代表看了同龄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后,回来向全校同学号召: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尽一切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课件出示)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即找准了建构本课知识所需的学习起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建立了一个根基。

加法估算起到引入情景与复习的双重作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加强各种算法的比较,减少重复,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方法背后的方法”,达到“闻一知百”的效果。

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从而学会“倾听”、“比较”、“完善”“创造”。

既巩固方法,又引出新问题。这样从同一学习材料中,提炼出两个不同的需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他们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说法的理解。

呈现学生经历过的手拉手活动图片,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些需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地体验了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而且现实背景中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情境进行品德教育,为学习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使课堂绽放异彩。

五、 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组织讨论,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250÷6的估算方法,巡视中发现所有学生都能估算。汇报中只出现了教学设计中的1、2、4三种方法。)

师: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第一种,因为它很好算。

师: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生2:第二种,因为它不仅好算,而且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

师:他用了不仅...而且,什么意思?

生3:第一种方法只是好算,与实际结果相差较远,第二种方法既好算,又接近实际结果。

生4:第一种方法只具备估算的第一个条件,而第二种方法具备了估算的2个条件。

(这时我又请了5、6个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有的喜欢第一种,有的第二种。)

师: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第三种,他可是最接近实际结果的?

生:因为他不好算。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是聪明人。好现在就请大家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289÷20)。

(学生独立思考后板演出现了280÷20=14300÷20=15260÷20=13÷20=10四种方法。)

师: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第四种方法离准确值太远了!

生2:估算应该不但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师:三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生:因为第2种方法把289看作300,估大了;第1种和第3种方法都估小了。

师: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只要符合估算的两条原则,都是好方法。

师:因为下半年我校要扩大招生,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生:15个,14、13估小不行。

师:刚刚说估大、估小都是好方法,现在为什么不能估小?

生:如果估小就有一些人没地方住。

师: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

[片段二]结合情境,灵活估算。

巩固练习二出示信息①讨论如下:

生1:把9元4角看成9元,110×9=990元,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2:把9元4角看成10元,110×10=1100元,所以应该付11张百元币

生3:我觉得这两种都可以。因为他们具备估算的2个条件。

生4:我认为把9元4角与9元比较接近,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5:付10张不够,这种情况估大比较合适,所以应该付11张。

生6:王老师如果跟老板讨价还价,付10张就够了。

生7:都已经是批发价了,恕不还价,所以应该估大,付11张。

生8:如果王老师还有零钱,可以先付10张百元币,再付零钱。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购物的实际情景,对王老师付钱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如果王老师没有零钱,应该估大更合理,付11张百元币。下面这种情景又该怎样分析呢?(出示信息②)

生1:7张百元币,700×11=7700,7700与7533接近。

生2:只有7533元怎么可以看作7700元,这样钱会不够分的。所以应该把7533看作6600,,6600÷11=600(元),每个红包放6张百元币。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这种情况估小更合适。

师:真好!与王老师当时的想法一样。2月30日,带着礼物和红包,我们就出发了。(出示信息③)

十来岁的孩子精算长于估算,不愿意也不习惯估算,在再三提示的前提下,仍然会出现精确计算的情形,更不知道怎样才合理。而上述案例,学生不但愿意估算,还会估算,而且会合理估算,究其因,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精彩的.生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整堂课,我始终把握住“生活中学数学”这一新理念,撷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的画面,提炼出学校安排餐厅、寝室,小手拉小手活动,购物等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数学问题,组成“走进校园”情境串,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和价值,从而杜绝了为估算而估算现象的发生,把发展估算意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熟悉的生活画面,亲历过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估大”、“估小”两个策略的理解和选择,培养了应用意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简单的数学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估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估算的本质已有所了解。或许除法的估算与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教学中,我以“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引领他们先看看估算这片“森林”,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这片“森林”中寻找除法的估算这棵“树木”。实践证明,学生在把握估算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学习除法的估算变得更自主,更轻松,这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做法,起到简约数学知识的作用。是的,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原则而非细则,还学生一个简单的数学。

值得注意的是,估算决不能仅仅出现在估算课上,我们要把它落实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三算结合,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十一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40÷7

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学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20÷3=40

4÷3=1……1

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24÷3≈40(箱)

或者24=

20÷3=40(箱)

4÷3=1(箱)……1(箱)

24÷3≈41(箱)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十二

教科书第72~74页,练习十五。

1、会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2、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

判断把被除数近似看成什么数计算更简便。

投影仪,小红旗若干。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0÷3= 160÷4= 4÷7=

2.求下面各数近似数。

352≈ 479≈ (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4820≈ 3490≈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398×2≈ 613×5≈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么现在我带大家去春游,好吗?首先,我们去永川卫星湖玩。去过的同学知道永川卫星湖有些什么好玩的?(有的说卫星湖划船好玩,有的说卫星湖坐快艇好玩,有的说游泳好玩┅┅)。

师(导入新课):既然卫星湖划船好玩,那么现在我们就去划船吧,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师投影出示例1。

我们重液子弟校三、四、五年级学生有439人,去永川卫星湖玩,如果每4人租一条木船,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2)师引导学生读题,观察题意,并列式。

439÷4

(3)分析,提问。

求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是求精确商还是近似商?学生回答后,师强调求"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是求近似商。

(4)小组讨论"439÷4≈"的计算方法。

(5)请学生汇报,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①:439÷4≈100(条)

(想:439≈400,400÷4=100(条))

答:大约需要租100条木船。

学生②:439÷4≈110(条)

(想:439≈440,440÷4=110(条))

答:大约需要租110条木船。

(6)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实际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439÷4=109(条)┅┅3(人)

答:实际需要租110条木船。

(7)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比较,归纳除法估算的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可以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

(8)反馈练习:

925÷3≈ 798÷4≈ 5632÷7≈ 4780÷6≈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没有?(可能有的说去过,有的说没有去过。)去过的同学知道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些什么动物呢?(有的说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大象、老虎、海狮、长颈鹿等)。

师:如果我们要到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去参观,你们能帮助解决坐车的问题吗?

(1)师投影出示例子2。

我们重液子弟校现有小学生约730人,如果大家去野生动物园参观,每8人租一辆电瓶车,大约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2)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汇报:

①730÷8≈87

(730≈700,700÷8=87┅┅4)

答:大约需要租87辆电瓶车。

②730÷8≈90(辆)

(想:运用8的乘法口诀:8×9=72,730近似看成720,720÷8=90(辆))

答:大约需要租90辆电瓶车。

(4)比较那种方法简便?(第二方法简便)

(5)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实际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730÷8=91(辆)┅┅2(人)

答:实际需要租92辆电瓶车。

(6)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比较,归纳除法估算的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这种方法不简便,那么就利用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算,将被除数近似成一个接近被除数的数来进行估算,如将730近似看成720,720÷8=90。

(7)反馈练习:

260÷5≈ 370÷6≈ 5538÷9≈ 3312÷8≈

四、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揭示课题)。在进行除法估算时,可以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不简便,那么就利用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算,将被除数近似成一个接近被除数的数来进行估算,如将730近似看成720,720÷8=90。

四、随堂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十五第1题。(口答)

2、独立练习,练习十五第2、4题。学生练习后,反馈。

3、数学游戏:

3人为一组,一个同学出练习十五第3题的除法估算题,另外两个同学口答。谁先算对,谁就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一面小红旗。口算完以后,看谁的桌面上放的小红旗最多,谁就算胜,做完一轮后换另一个同学出题继续练习。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例1

我们重液子弟校三、四、五年级学生有439人,去永川卫星湖玩,如果每4人租一条木船,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1)439÷4≈100(条)

400

答:大约需要租100条木船。

(2)439÷4≈110(条)

440

答:大约需要租110条木船。

例2

我们重液子弟校现有小学生约730人,如果大家去野生动物园参观,每8人租一辆电瓶车,大约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730÷8≈90(辆)

720

答:大约需要租90辆电瓶车。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153÷4≈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1)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190÷3=40124÷3≈40

生2:124=120+4120÷3=404÷3≈1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生1:143≈160160÷4=40143÷4≈40

生2:143≈120190÷4=30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210÷3=70200÷3≈70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180÷3=60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xxxx0÷3=6020÷3≈6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185÷4≈

生1:185≈xxxx00÷4=50185÷4≈50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160÷4=40185÷4≈40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除法的估算评课稿 除法估算的知识点篇十四

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597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