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模板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43:37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模板5篇)
时间:2023-06-06 14:43:3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篇一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xx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关于世界地球日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最初的地球日选择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传统上在很多国家都有庆祝春分节气的传统。早期联合国也在每年的春分举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

1970年在美国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它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在美国,地球日这个名号也随之从春分日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也转而更加趋向于环境保护。此后,地球日的影响越来越大。1990年4月22日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参加人数达几亿人。从那时起,“地球日”才具有国际性,成为“世界地球日”。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地球之旗

地球之旗的主要图案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的阿波罗17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放置在深蓝色的背景上,它是由约翰·麦克尼尔于1969年为首届地球日活动设计的,现在这面旗帜是环境保护运动的象徵。

活动标志

世界地球日的标志是白色背景上绿色的希腊字母 θ。

活动效果

“地球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在中国,当时的李鹏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从此,我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xx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xx年‘地球日’中国行动”启动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盖洛·尼尔森和布鲁司·安德森(太阳能建筑师、作家、新罕布什尔州“地球日”组织者)共同为把“地球日”办成一个年度性、高水准的活动,创办了“美国地球日”组织。“地球日”网页于1995年开通。1999年“美国地球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20xx年的“地球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手段,把各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盖洛·尼尔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地球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节日,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生态环境

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篇二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杨月 通讯员 骆燕)回顾畅享无障碍人文大讲堂第三讲“畅视无障碍法治治理”的一个个片段,观点碰撞,精彩非凡。6位专家学者汇聚云端,共同探讨无障碍法治治理。“国际残疾人日”的广泛宣传,提高了全社会对无障碍事业的关注度,这次大讲堂为保障和发展残疾人尊严与权益、不断满足所有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映客直播联合凤凰网、中国网、一点资讯、哔哩哔哩等5家平台进行直播,据统计,第四讲各平台在线观看人数总计169.5万次,各平台推荐位曝光总计765万次,再创收视新高。

第三讲主题是“畅视无障碍法治治理”。中国残联维权处兼职副处长、无障碍环境研究专委会干事唐占鑫担任主持人。她首先对前两讲“畅享无障碍法规和政策”和“畅言无障碍人文价值”进行回顾。她说,每一讲都是内涵丰富、极为精彩的网络直播大课。在线观看人数不断攀升,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分享的题目是:推进我国无障碍立法进程。

黎建飞认为,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完备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无障碍立法质量与效率,符合我国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谈到无障碍立法必要性时,他说,2012年6月,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成为规范引导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行政法规。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多项国家标准,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是,现有的无障碍立法仍存在缺乏专门法律、法律体系不够完整、立法位阶不高、检查评估等重要内容缺失、法律责任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

在讲到无障碍立法的必要性时,他说,首先,现有的无障碍环境立法体系不够完整,位阶有待提升。法律层面,我国有关无障碍环境的相关条文在《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有相对集中的体现,但细分领域的法律如《建筑法》《道路安全法》《民用航空法》《铁路法》等都没有涉及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内容,不同法律之间的内容也缺乏协调统一。同时,我国虽然有专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但该条例的效力层级仅为行政法规,规定内容较为原则性,法律责任较为单一。实践中,相关内容的落实大多以“规定”“试行办法”“暂行办法”“决定”“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不仅规范层级较低、权威性较差,就本地而言缺乏稳定性,就全国而言缺乏公平性,不利于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其次,现行立法部分内容存在空白,配套规定滞后。一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缺少对无障碍设施改造的经费保障等内容的规定,对于贫困家庭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基于一定补助的规定也缺乏细节,实践中,很大程度影响了无障碍环境改造的推进和经费的落实。二是规定内容较为局限。现行立法主要围绕建筑设施无障碍展开,对于信息无障碍、社区服务无障碍等内容涉及较少,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较低。三是配套规定较为滞后。无障碍环境的具体工作有赖于地方政府制定配套落实措施。现阶段,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配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前制定的,并且未进行及时修订,因此,对于信息交流无障碍、现有建筑物改造等缺少详细的规定,难以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

第三,法律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一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有待强化。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住建部门、工信部门等均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但是,该条例仅在第34条原则性地规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违反和破坏无障碍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有待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对于违反和破坏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规定较为原则性,不利于落实法律责任。因此,推进无障碍立法是适应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无障碍通用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焦舰,分享的题目是:无障碍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解析。

她介绍了我国无障碍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北京建筑设计院承担编制从1989年试行到2001年正式实施的我国首个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2012年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2018年国际赛事标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批南》,再到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发布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国家标准,我国的无障碍规范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19-2021,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该标准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共108条,全部条文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条标准。

她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国家标准的编制目标、在规范体系中的定位、编制原则、结构框架、章节条款情况、各章节主要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并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与国际先进标准进行了比对,可以看出,该标准在内容架构、设施构成和技术指标层面与其他国家的法规标准接轨,指标及要求与国际同步。从无障碍设施的分类上,和国际通用分类基本保持一致,无障碍设施的技术要求均不低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各部门共同推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强制性执行不够,已建无障碍设施的合格率不高,有的设施设计人性化考虑不足,城市无障碍设施未能连网成片,影响无障碍环境系统性、便利性、安全性、适用性的问题仍较突出,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仍有差距。此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中央标准化改革要求,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残联等部门呼吁支持下,在2012年《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6条强制性条文基础上,编制《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全文强制性标准,标准分总则、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服务设施、无障碍信息交流设施、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和维护五部分,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落实无障碍要求,对于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方便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加大规范宣贯、实施力度,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培训,落实违反规范的处罚措施,发挥强制性标准的刚性作用。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杨申武,主讲了“法规解析: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雄安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

他重点讲授当前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和《雄安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解读两个方面内容。他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水平和文明程度,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雄安新区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使命。

杨申武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介绍了目前新区已启动《河北雄安新区无障碍设施标准图集》编制工作,进一步引导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雄安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以高标准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为目标,在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全力系好无障碍建设的“第一颗扣子”,在规划、立项、设计、建筑师负责制(施工图审查)、施工检查、竣工验收及备案等环节,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把关,并对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规定。在管理措施上,雄安新区管委会创造性地专门实施无障碍示范工程认定,有关认定结果纳入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正面信用信息,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表彰,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从而督促有关参建主体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责任。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主讲题目是:推进无障碍环境法治,完善无障碍法治环境。

他强调,在确保残疾人平等实现各项权利的法治体系中,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一条独特主线,是无障碍原则。我国已经形成以残疾人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核心,以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实施办法和相关国家标准为重要内容,以具体领域的专门规定为补充的无障碍法律规范体系。我国无障碍建设与历年残疾人事业规划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些无障碍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已经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十四五”期间,研究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把握社会重点领域立法对于残疾人和其他有类似需求的群体的重大意义,继续完善无障碍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为此,首先需要提升无障碍立法体系的效力层级,明确相关权利的主体、内容和救济制度。其次,需要促进无障碍专门立法,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回应残疾人和其他群体的无障碍需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依法充分保护特定群体的各项基本权利。第三,需要完善无障碍法律体系的实施机制,以制度化形式协调多部门的职责,确保残疾人及其组织的参与,增加公共投入,以有效补足我国无障碍建设的短板。

在推进无障碍环境权保障的原则方面,他认为:第一要智慧推进。在无障碍建设领域,智慧推进主要体现在提供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中的智慧方案。第二要协调推进。贯彻协调推进原则,对于保障特定群体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比如为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交通出行提供便利,也是对残疾老年人这个交叉身份人群的保障举措。第三要合力推进。特定群体权利保障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比如无障碍,尤其需要合力推进原则寻求有效解决方案。

在无障碍环境权的司法保障方面,他强调,现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偏重原则规定,而可操作性较弱。条例多处使用“应当逐步”“应当创造条件”等表述,在社区建设、设施配套、设计验收等环节缺乏有效规定,尚未真正打通无障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条例也未赋予残疾人和其他存在无障碍环境需求的主体以民事权利,相应法律责任多为行政责任,残疾人通常无法对义务主体直接提起诉讼,难以获得关于无障碍权利的有效司法救济。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呼声渐高,各界人士期望用法律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困境。但在正式立法之前,人民法院在保障无障碍环境权上,还应有所作为。

武汉理工大学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武汉理工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马卉,分享的主题是:中国无障碍法治环境保障论坛成果综述。

他系统总结了中国无障碍法治环境保障论坛的成果。该论坛于2021年10月12日举行,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等主办、武汉理工大学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承办。他说,这是一次以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程的理论与实践、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立法、无障碍环境公益诉讼、信息无障碍法规探索为主要议题的高端论坛。

他介绍,论坛的主要特点有:时机准,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之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之年,也是无障碍法治环境保障的探索之年;参与广,参会形式为“线下+线上”。参会人员来自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人员组成结构丰富,代表性强;成果新,涉及立法成果、研究成果、实践成果等方面;影响深,本次论坛是关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的一次高峰论坛,也是无障碍法治建设领域的首次论坛,其成果和影响远超预期,论坛结束两周后,10月26日,中国残联、住建部等13个部委联合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马卉介绍,该论坛的主要成果体现在无障碍法治建设理论研究、无障碍法治实践研究、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专题研究、信息无障碍法规探索四个方面。与会专家认为,无障碍立法对象应从残障人士向全体老年人拓展;推进制定无障碍数字产品和数字应用软件普适性的国家标准;推进无障碍物理性设施常规性标准和特殊性标准的完善;注重无障碍立法技术术语的规范。

论坛上,专家们还指出,要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完善立法体系;丰富立法内容,完善法律关系;完善立法程序,推动残疾人参与无障碍立法具体化;规范立法评估,确保实施成效。无障碍法治环境要遵循平等、参与、共享的精神,坚持智慧推进与协调推进,注重残障与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不同议题的交叉。从理念认识上,要认可人的多样脆弱性,培育应对危机的抵抗力、适应力和困境中的复原力;从实践探索上,要聚焦制度调整,提升可行能力;发挥社会组织活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国家层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要建设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机制和公益诉讼体系的建设。推进无障碍文化融合,形成无障碍法治环境。

东北财经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洪良,主讲题目是:地方立法涌现,预示无障碍建设重大转折。吕洪良介绍,今年11月1日,北京的无障碍地方法规正式实施了。北京成为今年继上海、深圳、杭州之后第四个修订并实施无障碍地方法规的城市。可以说,各大城市不约而同掀起了无障碍地方立法的高潮。这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生重大转折。

他回忆,此前的无障碍地方立法热潮可以追溯到2003年前后。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建设部(现为住建部)等多部委发起了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12个示范城市颁布了无障碍地方规章。“当时无障碍建设实践非常有限,仅仅停留在个别街区改造的试点上。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非常肤浅,多数人认为无障碍设施仅仅是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吕洪良说。

变化就在悄然间发生。吕洪良指出,从这个创建活动可以看出,当时的关注点是无障碍设施,而不是系统性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立法多是位阶不高、约束力弱的行政规章,而不是行政法规。而现在,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此轮无障碍地方立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我应邀参与了多个城市无障碍地方立法的研讨和评审,感受最深的是:各大城市的立法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牢牢牵住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牛鼻子’。北京市无障碍立法就明确规定,不得拒绝导盲犬搭乘交通工具和进入公共场所。看到这些条款,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是残疾人群体充分参与和表达的结果,也是立法者对残疾人意见充分尊重、对残疾人群体利益密切关注的表现。”他说。

在他看来,地方立法,突破和创新绝非易事。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法规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就能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均衡。上位法是地方法规的框架。相较于上位法,地方立法应更加接地气、通人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民意。

各大城市无障碍法规的密集出台,大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吕洪良表示,但愿这种当仁不让、敢为人先的精神保持下去,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立法是关键,但关键不仅仅是立法。如何把无障碍地方法规变成一根威力无穷的“定海神针”,开辟出一片无障碍的崭新天地——这对每个城市而言都是一份更富挑战性的试卷。从规划、标准、体制、机制、计划、实施方案……最终转化成实际行动,转化成建设成果,转化成精品案例,转化成人民福祉,转化成社会文明的标志。

“无障碍是时代命题,各个地方政府都应将答案写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整体与细节中。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无障碍需求群体的畅通出行、充分参与,就是人民对这张试卷最好的批阅。”吕洪良说。

6位嘉宾分别从推进国家无障碍立法进程、完善我国无障碍法治建设环境、推进地方无障碍立法以及解析无障碍通用规范强条标准和雄安新区无障碍管理办法等方面,畅谈了无障碍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索了我国无障碍法治环境的方法与路径。专家们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的春天已经到来,期待无障碍为广大需求者带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最后,唐占鑫对第三讲6位嘉宾的分享进行总结。她说,随着我国无障碍法治治理环境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一幅大美无障爱的人文画卷,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残障者赋能,为老弱者助力,为梦想者添翼,让世界充满爱,让生命不再畏惧寒冬,让生活共享其乐融融。

来源:中国青年网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篇三

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网络动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定政治利益诉求而兴起,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本文梳理了网络动员的历史发展,的案例,探究网络动员在公益活动中的应用。

网络动员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出现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支持。网络动员的发展,与特定政治利益集团的诉求、社会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动员常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手段,用于政治活动的人员招募、组织扩大中,多运用于政治目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现有学术研究中,关于网络动员的定义,存在着诸多学科视角的考虑,但诸多文论把把“网络动员”限定于社会运动领域[1],或仅定义为面向集体开展的特定政治群体活动[2]。笔者认为,此种定义方法有所偏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社会化媒体出现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日新月异的新科学技术支持下,网络动员也“衍生”出了新的形式,网络动员的诉求更加多样化。在传播活动、网络互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便捷的网络技术使得网民“微”力量更广泛的动员起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动员有了更加宽泛的适用主体和应用领域,将网络动员的定义为: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动员类型。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数量的激增,动员主体迅速扩大,网络动员面向的是网络“准群体”,即“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关心点,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形成集团,但目前还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体”[3]。

在下文中,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梳理网络动员的历史发展情况,并按照“动员目的与行动主体”的不同,将网络动员分为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一点拙见,结合案例,探讨分析在全球公民社会不断发展,新传播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网络动员的新形式——运用于公益领域的网络动员。

网络动员出现在互联网民用化蓬勃发展的19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民主治理开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笔者认为,按照“发起者与动员参与主体”不同,结合网络动员发展的历史及案例,可以将“传统”网络动员分为以下几种四种类型。

(1)技术参与型。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维威克认为“有据可查的电子动员的当代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两个著名运动:对‘莲花市场:家庭’软件的抗议运动和对加密芯片的抗议运动”[4],这两场运动可谓“技术参与型”典型代表。

反对“莲花:家庭”软件的抗议活动发起主体是美国电脑科学家自由协会——社会责任电脑专家协会,理由是该软件的安装将会对隐私造成威胁。与此类似,对加密芯片的抗议活动,也是基于对该软件不合理的加密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私威胁。这两场运动的“主战地”,首次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通过电子邮件,世界性新闻组网络进行“电子签名请愿”的形式,形成了快速动员的效果。研究发现,这两次活动动员的参与主体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修养,动员参与的“门槛”较高,范围较小,活动仅在互联网网络就得以完成,参与者多属于“技术参与型”。

同属于此种类型,“互联网黑客行动”直接采取“线上发动,线上行动”的形式,以参与者高超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特定政治目标为方向,也属于“技术参与型”网络动员。

(2)社会运动动员型。典型代表是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的网络动员,西班牙学者manuel castells 称该运动为“第一个信息化的游击队运动”,所进行的是“一场预先展示了21世纪应有景象的跨国社会网络战争”[5]。

该运动中,墨西哥原住民为了对抗墨西哥政府不合理的种族欺压政策,和墨西哥政府的斗争已经有五个世纪的历史之久。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成员多数是当地的印第安农民,运动爆发前,为了lancandon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展开了20余年的斗争,这次反叛政府的行为带有正义性。1994年1月该运动爆发后,运动领导者采取了积极的传播政策,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动了广泛的网络动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国际同情者在网站建设、信息传播和翻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支持,形成了国际互联网“战略联盟”,网络动员“病毒式爆发”,最终避免了大规模镇压行为,运动取得了成功。

世界妇女运动,国际绿色运动、反对全球化运动等在某国国内或国际进行的跨国社会运动,同属于此种类型。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发动国际“网络社会”力量,在技术支持下促使社会动员目的、进程、参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广泛的.发动网络动员,进行线上、线下等一系列活动,是这一网络动员类型的特点。

(3)利益团体诉求型。美国环保协会(edf)为了“组织再造”而发起的网络动员,是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该组织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之初就着重于关注美国本土化的环境问题,该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了拥有几十万名付费会员和近200位员工的庞大组织,“享受”政府高额的财政预算金,活动面向其会员展开。1999年,该协会逐渐走向“草根”,发起多元化的动员途径,重视网络动员的力量,推出新网站,认定免费会员资格,号召网民广泛参与高关注度的环保议题,这一新举措迅速获得了广泛网络“临时性”支持,对环保问题感兴趣怀有热情的网络“准群体”力量得以有效动员。大量网民成为参与主体,为支持所关注的环境议题,参与线上活动, 组织线下抗议活动,并开始与其他组织建立环保联盟进行合作。

以美国为例,传统政治利益团体发起“政治大选”的网络动员,是“利益团体诉求型”网络动员的典型代表。此外,经济利益团体也属于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型的网络动员,是着眼于本利益团体的利益,而非“他团体”。

(4)小群体或个人诉求型。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学界所关注的网络动员,多是服务于社会运动、政治选举以及跨国结社运动,而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司法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使得“群体或个人诉求型”的网络动员,在我国十分常见。笔者认为,针对于某个小群体或者是个人的“网络救助动员”,“网络煽动性动员”,“网络人肉”、“网络泄愤”事件等,在国际国内社会都有发生,值得关注。

此种类型的网络动员,笔者认为,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见于1994年贝志诚通过网络求助,救助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民群体的迅速扩大,通过“bbs发起+传统媒体参与报道”、“bbs曝光 + 网民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配合而进行的“网络反腐”,“网络人肉”,“网络救援”事件,不断涌现。 此种类型动员的发起者往往是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写手,普通网民等,目的“个人化”,但也有可能演变成带有网络泄愤性质的重大事件,如“郭美美事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动员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动员准入的门槛不断变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网络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网络动员的新形式,下文结合案例,阐释一种网络动员的新形式。

(1)网站概况。freerice是由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于2007年10月设立的一款在线公益游戏网站,网站免费提供英文学习游戏,范围覆盖了艺术、化学、数学、地理等9个领域。参与者只要登录网站,就可以在首页看到答题页面,开始答题游戏,每答对一道题(皆以选择题形式),网站都会捐出10粒大米,参与者可以重复玩游戏,并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该网站“允许”成员设立“捐米小组”,参与者可以加入小组参与捐米,小组捐米排行榜(groups activities)以及用户捐米排行榜(player activities)会在网站不断更新展示。

目前该游戏网站已经推出法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以及中文版。其中中文版添加了“快乐游戏”板块[6],用户可以通过玩桌面小游戏的形式“捐大米”。所捐赠大米的费用无需用户个人承担,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以及相关慈善赞助机构将会负责。

(2)网站所属机构介绍。freerice所属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以下简称wfp)属于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联合国负责粮食援助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消除饥饿的人道主义机构。该机构受代表36国政府的执行委员会管理。

wfp的官网资料显示,该机构一直致力于采用多种途径消除饥饿,特别是重视网络草根的力量,早在2002年,该组织就发起了名为“走遍世界”的活动,号召全世界各地的人行动起来,在各个地区以“散步”形式,号召“终结”儿童饥饿。此活动在2006年就已经有超过118个国家的76万人参与。笔者认为,以该机构的性质来看,在对抗饥饿的活动中,“关注力支持”是比“资金支持”更需要的。

“when you play , you help fight hunger worldwide”,网站首页可以直接看到freerice现场援助的视频;在网站进行个人信息注册并成功,会相应在成功页面上显示“+facebook”的标志,点击就看到相关内容。此外,freerice设立了博客和相关新闻区,在答题时“latest on freerice blog”、“latest in fight news”以及参与用户的评论等,都将滚动显示[7]。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动员形式是广大网民及全球网络公民社会组织的“自发式推广”。“答题捐大米”形式对于公众的吸引力,是“关注力爱心支持”的直观有效性。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这种公益捐助形式,参与门槛低,富有趣味性,推广途径多样,显示出“爱心胜于金钱”的运作理念,能够让参与者直观的看到切身参与所给予的力量,有心理上的认同和自我满足感。2009年3月11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一篇报道的网友留言中,贴出freerice地址,表示“…i think you would be interested in this website…”并对该网站进行了简短介绍[8]。

以我国为例,早在2009年,就出现了多个模仿freerice进行捐米动员的网站。对于freerice 的宣传推广,网民自发成立了豆瓣小组-“freerice免费米 捐到世界末日那一天”,在多家论坛有相关内容的发帖,新浪微博有“freerice”用户,国内的sns网站如开心网,人人网,也有freerice的公共主页,2011年10月,盛大游戏参与,发布了该网站的中文版,各大媒体进行了多方面的报道。

笔者试玩了英文网站上的答题游戏,在连续不间断答对问题的情况下,捐米的数量会累积增加,出现答错的情况,则累积清零,题的难度由简入难,有一定挑战性和成就感。答题时会出现“feed a child,feed a dream”的滚动提示。该英文网站统计显示:仅2012年10月21日一天,捐出7327130粒大米。截止该日,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捐出96925191736粒米。

“全球治理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即各国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组织”[9],作为治理主体,wfp设立freerice进行的网络动员,能够使其他两种治理主体广泛的参与和配合,使不同的社会群体、组织方便地行使各自的社会权利,并且相互支持,促进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形成。

笔者认为,这一动员方式,动员目的“战胜饥饿”并非仅关乎某一集团的利益,是全球性文化价值所认同的。所诉求的结果,并非出于政治缘由,而是为了广大的“他群体”利益。wfp的这一“草根网络动员”形式,能够以积少成多的“微”力量,全球行动共同对抗饥饿。在动员中也促进了“爱心奉献”这一全球性观念意识的传播。 “爱心力量的推广和自我奉献的满足感”是网民被广泛动员的重要原因。人人得以参与,参与就是力量,就是一种“双赢下”的奉献,“普世的公益理念+便捷的动员形式+有效的执行力”是这一动员形式成功的关键。

不仅是该网站平台的推广,以此“牵头”,一个个体,从自己身边做起,用简单的行动和方便的网络推广,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把信息推广到周围,用自己“拟物质”捐米的行为帮助到了国际社会的弱势群体,也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公益事业。在一切传播变的更关注个人,也更易于传播一些个人的观点行为的今天,这一动员方式使得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比如freerice所援助的对象,多集中在广大非洲地区,以及北美洲、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受饥饿威胁的广大群体,鲜有机会发起网络动员进行利益诉求。而wfp属于国际间政府组织,拥有1900多位员工,属于传统的国际政府机构,设立freerice,重视网络草根力量,把“触角”伸向了全球公共领域。

目前,“微公益”在我国兴起发展势头正猛,笔者认为,更多负责扶贫捐助的政府公共部门,可以有效的借鉴这一形式,重视网络草根力量,让“微”力量成为慈善的主体,与众多ngo组织携手合作,以实现更好的发展。(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应用传播学专业学生)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篇四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xx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宣传标语,欢迎大家阅读。

1. 加大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

2. 整顿力度,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4.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5.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7. 土地开发整理要坚持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协调统一

8. 第34个“世界地球日”宣传

口号

9. “地球日”是我们共同的节日!

10.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11.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建设小康社会美丽家园!

12.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3. 合理利用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1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5.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16. .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7. 自然资源有限,请您珍惜!

18. 保护和珍惜资源光荣!

19. 中国环保宣传周-成都环保公益广告获奖作品:

20.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1. 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

22. 同建绿色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23. 风调雨顺 始自环境保护 人寿年丰 源于生态平衡

24. 积德行善 造福后代 百年大计 环保第一

26. 治理环境污染 重现丽日蓝天

27. 爱青山 绿水 爱蓝天 白云 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

28. 当环保卫士 做时代公民

29.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

30. 人类靠环境生存 环境靠人类保护

1.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2. 关爱生命健康 倡导环保时尚

3. 我环保 我自豪

4. 让环保扎根现在 用绿色昭示未来

5. 同在蓝天下 共爱一个家

6.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 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7. 拥有绿色 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

8. 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9. 还地球一片净土蓝天 让人类永远幸福美满

10. 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11. 让地球远离污染 让绿色走进家园

12. 人人参与环保 共创绿色世纪

13. 保护碧水蓝天 营造绿色家园

14. 绿色是生命之源 绿色是人类之根

15. 百业要兴 环保先行

16.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家园

17. 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 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18. 争做环保使者 共创绿色文明

19. 人人播撒绿色爱 处处享受环境美

20. 成就绿色 成就未来

21. 崇尚绿色消费 打造精彩生活

22. 重视生态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造福万代

23. 积攒绿色 储蓄生命

24.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平衡

25. 地球我的家 环保靠大家

26. 环境是生存之本

27. 以法保护自然环境 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28. 环境与生命共存 环保与健康同在

29. 发展以市场为本 生存以环保为先

30. 保环境爱家园 健康生活每一天

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篇五

世界地球日快要到了,做好

手抄报

需要什么内容好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20xx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届地球日活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催化了人类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已开发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在美国地球日这个名号也随之从春分日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也转而更加趋向于环境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397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