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精选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26:42
最新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精选6篇)
时间:2023-06-06 14:26:42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一

体育是高校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以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所以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势,以求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参与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干预,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将参与式行动研究和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整合在一起,在公正、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协同探究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加深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通识概念。通过行动、参与和协同学习,可以在探究和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较为前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创造性和思维逻辑等多方面创新思维方式。以往解决问题方法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问题的不用涌现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参与式行学研作为一种民主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个体意愿、兴趣和信念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个体努力程度和发展幅度得到客观评价。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和研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可以切实提升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渐形成完善的体育专业理论。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理论体系。但是,面对高等教育环境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1.精修必修课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应该精选必修课,适当的减少必修课比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所以,应该提高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比例随之增加。但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需求,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所以,必修课设置中,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理念着手解决,选择必修课,从专业基础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着手设置,适当精简必修课比例。

2.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行开放式比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拓宽体育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对于新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行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求改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为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节时间,建立和谐的学习伙伴关系,促使学习共同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习者行为方式在满足目标时,学习伙伴和学习者并未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冲突时,通过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学习需要。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均需要调整,则为创造性学习。通过创造性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伙伴目标进化,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实现学习伙伴和学习者的创新。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模式的应用,可以建立qq,将课程教学进入大范围传输和共享,将专题研究内容在群众共享,根据学习时间自由学习。在qq群、微信群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针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授课方式更为高效、可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便不在课堂上提供指导,仍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和便捷性,促使受教育者从中获益。

3.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实际需求,针对性的推动理论内容创新,突出体育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满足地方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管理,实现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推行专题式教学方案,合理优化授课学时,加强社会体育管理和俱乐部管理重点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俱乐部经营实际情况,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对于其中的问题针对性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可以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二

教师根据初中生物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创建情景,利用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种子模块时,教师可利用特殊的环境,带领学生培育种子,促使种子萌芽,教师利用实际的操作情景,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自主教学主要是教师鼓励学成自生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温室气体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找出产生温室气体的工厂或企业,主动分析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防治途径,然后结合课本内的知识,充分理解生物知识,便于培养学生主动的观察能力,形成系统的学习思维。

引导模式主要是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教师采取引导的方式,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思路上,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保障学生学会如何解题,而不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合作是生物课堂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构建新型探究式生物课堂。例如,教师在进行人体内物质输送模块教学时,促使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探究有价值的知识因素,通过学生合作式的交流发现人体物质输送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在保障记忆的基础上,享受合作学习的成果。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际应用,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生物课堂知识形成有秩序、系统化的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三

受到旧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物教师还没有做到领会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精神,没有掌握以实验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仍旧沿用着单方讲授的方法来教学。下面给您带来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师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重点,以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指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际需求,设计出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授“生物圈内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索一些与自然界生物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上课时为学生放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多种授课方式融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多样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动手和观察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授课行为限定在书本的范围内,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植物的内部组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亲自观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挂图,或者让学生观看教科书上的图片,那么学生就难以对植物的组织形成深刻印象。

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平衡的实例,使得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强烈兴趣。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初中生物教学,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

为了有效地发挥出生物课程教学策略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生物课程教学策略,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初中生学会生物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例如,可以在进行生物名词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对生物种类的分辨方法的猜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生物的基本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理解程度。

教学是由老师来进行组织和实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才能更好地去教导学生。然而,现在的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按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思路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参加教师培训,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我们要认清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做到对各科一视同仁,不能将生物作为不受重视的“副科”对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家积极地投入到生物的学习中来。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四

;

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物学教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幼儿师范学校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生物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结构

该模式是由教师引导学习,综合基础知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要,启发指导学生创设课题、解决课题、评价分享,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激疑引趣——学习新知——提出课题——课题活动——讨论分享——总结评价。

2.教学程序

① 激疑引趣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认知需要,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运用影音资料、动画片段等多媒体手段,也可设置悬念、幼儿问题等场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② 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阶段是运用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智能的协同提高。

③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幼师专业的学生不再将升学作为最终目标,他们毕业后需要快速熟悉并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因此,在提出课题阶段,除了有探究式课题,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幼教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有实际意义的、适于探究的课题。比如,在学习软体动物内容时,有学生提出“如何指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课题,这课题不仅为未来幼教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选题较小,适合高职学生进行研究。

④课题活动

课题活动是本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性课题可遵循一般的探究过程,展示性课题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的方式,职业预见性课题可采用绘画、歌舞、表演、场景模拟等多种方式等。除考虑一般的分组方式外,还可采用同寝室人员为小组的方式,这种方式更适于课题的延伸研究。

⑤讨论分享

讨论分享是本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此环节要求学生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幼教工作中的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合理控制时间,调和学生情绪,最终达到求同存异、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效果。

⑥总结评价

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发展的能力、课题活动的创新和不足、讨论分享的结果和启示进行点评,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此阶段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和运用,重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他人评价的结合,重视知识性评价、能力性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3.教学策略

①重视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它是智育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新知的环节,根据未来幼教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师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策划者,能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获得亲身体验的重要场所,使生物科技活动成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观点和理解他人,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最大发展。

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一是要将知识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使所学知识对社会生活有所指导。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解决好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未来职业发展真正联系起来。

二、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学课堂实践

现笔者以“甲壳纲动物”一节为例展示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下图是形成“甲壳纲动物”概念的教学过程。

三、实践后的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的时间不长,但其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信息和谋求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形成坚忍不拔、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幼师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甚至绘画、舞蹈、多媒体设计、故事创编等各种在将来幼教工作中可能使用到的技能;促进学生掌握课题活动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技能。

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新理念,避免课题活动流于形式。第二,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注重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努力达到教学预设目标。第三,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对科技新知识、新动向及时关注掌握。第四,特别要注意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此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模式的各个环节因课型和内容不同会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要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真正适应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新模式探究”(编号2014-jsjyyb-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编 李亚婷)

相关热词搜索:;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五

;

编号学士学位论文中学生物教学中微生物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姓名:学号:学

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中学微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以及合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中学微生物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和技能还要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打下基础。时代在变化,教学模式也要随着变化,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学情况不断地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关键字:微生物教学,创新能力,生物素养abstracta new round of biology curriculum reform is transforming the way for students to learn biology curriculum of a breakthrough. microbiology teaching must combine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in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potential, improve explore thinking ability; expand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develop good thinking quality, use scientific method to help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points. 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biological classroom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foster students' bi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ctually showing the new curriculum iology teaching is not a simpl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goo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ents. times are changing, with teaching mode will also change,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odel, in this way can well improve the students' biological words:microbiology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biological quality引言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微生物教学应当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项。传统的中学微生物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生物教学设置的各种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简单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造成了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可想而知,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也不会存有多大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不了教学目标,也束缚住了学生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中学微生物教学要转变教学模式,向着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丰富的生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扩宽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提升生物教学质量。1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几种模式1.1 讲授与启发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这一模式是以教育者的讲授为主,同时进行合适的启发性提问和教具模型辅助,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该模式的优点是教学条件较容易满足,传授知识容量大,能在相对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其缺点是容易出现教师主导过多而学生主体不足的问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发挥,所以难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此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为课程复习与导入—讲授与启发—课堂总结与练习。这一模式属于传统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的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它的基本过程是:巩固复习讲授—加强理解记忆—反复练习巩固—认真检查反馈。这一讲授模式是当前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即讲授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都属于这个模式。很多年以来,在这种基本形式下为了探求利用启发式教学,充沛全面的体现学生主体位置,时时变化翻新,演变出一种种新的形式,正在被宽泛应用。2.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终身教育思想和基本学力思想为指导。此模式尝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入式被动局面,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通过提供自学大纲,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和独立思考,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这一模式的目标指向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是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该模式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明确自学要求—开展自学一讨论交流一评价和总结一练习和运用。各地创造了很多种自学模式,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基本过程是:教师提供提纲—自主学习教材—学生讨论交流—反复练习巩固—进行自评反馈。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运用能力。对于对阅读才能要求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纳自学模式非常有利。2.3目标与掌握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的观点为:有效教学开始于确定地知道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而一个平常的学生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际生活中学生出现的个别不同,是由于该学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长短与实际学习时间长短的差异造成的,学生最后学习是否成功,关键是有没有得到必要的学习时间。该模式重视教学中的效果,纠正及评价等手段的运用,为掌握知识而教课。该模式的过程为确定目标一章节学习—渐成性测验矫正一终结性测验和等级评定。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观点,该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目前,很多地区运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该类,基本过程是:教学目标定向—教师实施教学—渐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该教学模式着重强调了目的和评估,器重把教学顺序分解,有助于增强根底掌握,避免分化,在师生基础相比薄弱的地域适应性更强。属于基本教学模式的,目前还有程序教学模式、结构教学模式和看重学生合作突出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揭示了中国以及内外生物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年来生物教育工作者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看出,当前教学变革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由上述集中根本教学方式变形或穿插组合而成的,把握对根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能愈加深入和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其它教学模式。2.4探究与发现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施瓦布的生物学科探究模式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为思想基础。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教什么科目,必须使学生理解科目的基本结构,而掌握课程基本结构的最基本方法是“发现”,此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并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并且得出结论,在此程序中教师充当资料提供者、支持者、激励者和顾问的身份。此模式的一般教学过程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一提出假设一推理一验证—得出结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观点,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很多教师通过精心全面设计,经常在一些应用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授课,基本过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结论—验证反思。此种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然而相对来说教学进度相比来说缓慢,根底较差的学生承受起来也是比较艰难,该教学模式全部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被运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2.4活动与训练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理论基础。该模式是就我国传统的“课堂、教材、老师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主要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学实践活动,密切生产生活实际与理论的联系,主要强调学生“接受训练”或“参与活动”。此模式的一般教学过程为准备阶段一导入阶段一实施阶段—总结阶段2学习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2.1在生活中找寻生成(讲授与启发模式)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更是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打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界之间的界限,常常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生物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出现一系列动态生成的场景。例如,在讲授“染色体的数变异”这部分内容之前,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大小各异的草莓和菜椒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新的问题;在教授“动“物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黄、绿豆或一套黑白围棋子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类比和联想,促使问题的生成,进而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实质。又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中,可以首先以“感冒发烧是痛苦的,你们都有什么样的觉呢?”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学生很容易回答:“食欲不振,浑身酸痛,没力气。”教师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生物体的细胞内发生着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是因为有酶的催化。那么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酶有关呢”学生开始讨论发烧时感到食欲不振、浑身不舒服是不是与温度影响体内酶的活性有关呢?接下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上写着要将其倒入低于的水中,看来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于是教师又问:“除了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酶的活性呢”学生畅所欲言,生成了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2疑问中引发生成(目标与掌握模式)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步人思维的盲区产生诸多疑问。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教师首先要赞誉激励,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接着要适时启发、点拨和引导,以促使学生思维通畅,理解深刻,主动建构。因势利导,展开头脑风暴,是在疑问中引发生成的最常见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学习选修1“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产生了 “限制性内切酶为什么不剪切自身的呢”这样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如果生物体没有相应的保护机制会导致什么结果?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使限制酶不切割自身的dna?……”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大胆推测。学生讨论后生成了这样的假设“限制性内切酶不剪切自身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自身存在保护机制,二是自身dna没有限制性内切酶所识别的特定核苷酸序列。”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第一种假设,因为自身的dna也是dna分子具有众多的核苷酸对要确保其没有特定的一小段核苷酸序列很难做到。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査阅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证明了第一种假设的合理性。也即“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一种甲基化酶同时成对地存在,它们具有扣同的底物专一性,具有识别相同碱基序列的能力。甲基化酶的甲基供体为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受体为上的腺嘌呤与胞嘧啶。当内切酶作用位点上的某一些碱基被甲基化修饰后,限制酶就不能再降解这种了,所以限制性内切酶只降解外源入侵的异种dna而不分解自身的dna,从而起到保护自身遗传特性的作用”。[1]上述过程经历了“学生生疑一教师引导一头脑风暴一建构知识”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了学生的疑问,引发了新问题的生成和知识的建构。2.3对话中促进生成(活动与训练模式)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双方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2]教学中的对话从问题出发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对话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和评价反馈最终建构知识的意义并且促进了新问题的生成。例如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内容时,有如下一段师生对话。[2]师:观察教材中本节渗透现象的示意图讨论该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存在哪些不足?可以怎样改进实验装置?(预设问题,留有生成空间)生:说明烧杯内的水进人了蔗糖溶液。师:蔗糖溶液中的水能否进人烧杯中?(引发思考)生提问:“母亲会把艾滋病遗传给后代吗”教师并没生:能,只是从烧杯内进人蔗糖溶液的水比从蔗糖溶液进人烧杯的水要多。(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师:教材渗透现象示意图中在什么情况下液面再升高?(引发思考)生:当从烧杯内进人鹿糖溶液的水和从蔗糖溶液进人烧杯的水一样多,即水分通过半透膜的进出达到平衡时。(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师:该实验存在哪些不足?(引发生成)生:渗透速度较慢,缺少对照实验,未画出长颈漏斗的支架……(学生积极生成)师:渗透速度较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握生成,引发新的生成)生:装置内外的浓度差大小,半透膜的性质,渗透面积……(学生踊跃发言积极生成)师:如何设置本节教材渗透现象示意图中的对照实验?(教师把握生成引发新的生成)生:用同样的器材另做一套装置,只是长颈漏斗内装人清水。师:如果用完整的鸡的卵壳膜作半透膜,现有蔗糖溶液、清水、烧杯、长颈漏斗、铁架台等器材若干,请你设法改进本节教材的渗透装置使渗透速度更快,渗透现象更易观察。(创设情境引发生成)均生:议论、讨论、发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精彩生成)[4]上述对话从“渗透实验的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出发,通过问答式这样一种基本的对话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剖析层层深入逐渐建构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这一核心知识并且生成了对原有实验装置和设计的质疑与改进,增加了教学的思维含量。2.4错误中引导生成(自学辅导模式)教学应该是一个个鲜活、流动的进程,一个个充满人的情感、富有个性魅力的“探险”过程。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体验和认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错误又怎能有惊奇和意外?事实上学生的错误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5]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该真理才会发现。”学生犯错误也不一定足件坏利用得当,错误心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尤其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经历从错误生成正确的过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艾滋病死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问:“母亲会把艾滋病遗传给后代吗”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没有立即更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把学生的这个“错误提问”作为讨论、探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什么叫做传染病?传染病有没有改变病人的遗传物质?什么叫人类遗传病?……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错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一是传染病与遗传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染病一般不改变病人的遗传物质;二是母亲不趄把艾滋病遗传给孩子而是传染给后代,而这种传染是可以通过现代医疗手段预防的。2.5探究中寻求生成(探究与发现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目标。教学中不仅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展多个侧面的探究能力,更要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和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任何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迫切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过积中,常常耑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又赋予探究新的内涵。例如,在“探究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进程中,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不同的酸碱度是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影响?”这位学生课前肯定作了预习,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而且敢于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值得表扬。于是,我决定把“球”抛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你提的问题极有创意它是该实验的一个无关变量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你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该学生经过与同组同学交流很快得出了把浸过酵母液的滤纸片换为普通的滤纸片其他步骤与课本相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显示:在ph=9的烧杯中,出现了明显的气泡;在ph=7的烧杯中气泡不太明显;在的烧杯中没有发现气泡。从而得出“酸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影响不显著,而碱会显著影晌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妙招”其实就是学生的创新,通过进一步的探究生成了对原有实验设计更深层次的质疑和改进。3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开放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是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纽欧尔(newell&.siomn)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可见,问题强调一种情景,能激发个体想要做某件事,但又不是靠熟练模仿就能完成的,需要进一步探索。

“问题—解决”是学生无法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新情景中去,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回忆、联想,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解决问题。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课题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原理。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景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具有开放性,不是指某一具体教学形式,也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贯穿于课前、课上和课后。4 实施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教学时,不应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 “路径差 ”。2.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 ,应当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 包括让其他学生都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3.开放性数学教学,要选择好联系实际的开放的习题,题量和难度要合适,避免陷入从封闭性题的 “题海战 ”走向开放性题的“题海战 ”。4.在编制习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5.实施发展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解题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积极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总之,开放性教学模式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 结论以上只是介绍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几种教学模式,模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广大生物教师不断思考、实践和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随时把握学生闪动的亮点,把握动态生成的切人点,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命化的课堂需要生成,但这决不意味着为“生成”而“生成”。教师在课堂的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在体现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时不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从而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只有实现了师生在葱郁的课堂生态中的真正成长课堂教学才能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6 参考文献[ 1 ]吴举宏,课堂中意外问题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生物学通报,2011,46(2):39-42[ 2 ]吴小峰,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研究[ j ],生物学教学,2009,34(2):19-20[ 3 ]李其柱,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 j ],中学生物教学,2008(9):4-7[ 4 ]陈维,“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的跨膜运输ⅰ”的探究式教学[ j ],生物学教学,2006,31(5):28-31[ 5 ]黄玮,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巧用动态生成资源[ j ],生物学通报,2009,44(10):45-477致谢这篇论文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定稿,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论文由初稿到定稿她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并且不耐其烦的讲解和修改。她们的治学态度严谨,待人诚恳,学识渊博,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经常能够发现我不能发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在论文修改总结上,两位老师付出了较大的精力。同时也要感谢图书馆工作人员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以及同学的帮助。如果没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帮助,就没有那么多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思路也就不能打开。没有同学的帮助,论文中很多思路想法以及错误之处就得不到改进。也正是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使我在最困难时坚持了下来。最后我还要感谢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的老师们,这几年他们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用他们的学识灌溉了我们这些学子,让我们不但获得了很多知识,同时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篇六

;

摘    要: 高职院校应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应树立“互联网+”信息技术化思政课教育的理念,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资源整合,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互联网+”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及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碎片化知识的影响、便携通信设备的普遍、网络的校园覆盖,使信息化技术及信息与高职学生紧密相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网络化的思政教学平台,形成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通过调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学校除留学生外几乎所有學生开设,学习规模较大,而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合班开设情况较多,授课班级学生约100人。因此,当前思政课程的教学靠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课程实践较难开展。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前一般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或一些免费网络课程平台上传教学课件ppt,供学生预习及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多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收集或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视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视觉、声觉的冲击,课后借助一些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和考评。但整体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比例较少,教师主导性过大,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

一些高职院校,侧重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总是优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是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和教学改革的重心一般在重点专业及相应专业课程。二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经费投入偏在专业系部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来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经费投入,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经费受到限制,而“互联网+”技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支持。三是学生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及当前热点问题及社会的评论,对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视度不够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匮乏,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全校学生,生师比较大,思政课老师数量相对偏少,任务偏重,教师忙于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偏少,课程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有限,普遍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普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知识高地的绝对占有者[2],师资队伍的发展和更新与时代脱节,不易实现思政课程教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信息化技术及时事热点相呼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受到限制。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少。

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相应的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受到重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化培训比较单一,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资源较少,妨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偏重文科思维,对偏逻辑和理科式信息化技术理解和掌握困难较大,通过教师的自学,难以很好地掌握。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优质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信息化式教学平台,更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深度学习和解读,借助互联网对其进行重构,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需求及国家发展要求、社会热点、国际事件、历史故事、师生事迹,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信息化技术,形成文字、视频、案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的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单一的讲解,不仅授课内容信息化,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视频、图片、微课、平台讨论、课堂平台信息及时回馈等多种信息化形式。授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的手机客户端和投影设备及视听设备对学生形成视觉、声觉及实践活动体验,对学生形成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的全方位、信息化的冲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三)学生的主体性。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由于知识的碎片化、专题化和共享性好、开放性;学生接触知识便捷和迅速,谈论和反馈及时和具体,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主角,采取“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反馈”的教学方式[3][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成长,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学习、思考、重塑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师的主导性。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便捷性及信息内容选择的个性化、自由化,授课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原来的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和传授者变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者,教师仅主导课程的发展,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的“一言堂”。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学校和教师树立“互联网+”信息技术化思政课教育的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应该树立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化、碎片化及开放性、共享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日益普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度上、管理上及教学改革方向上都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要严格贯彻这样的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准备、教学过程及课后的反馈和考核等方面都必须紧紧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使课程教学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另外,学校和老师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和文化教育、主体活动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化教学,使信息化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高职校园里随处可见、随处可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多年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本以教师的课堂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课堂从属位置,只能听从老师的讲解,能否理解或从内心主动接受则不得而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更加碎片化,基本知识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得,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学习,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翻转课堂、课程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实践、探索和思考,并使这些零碎化的教学信息迅速集中,形成课堂教学成果,这样学生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时间的碎片化和教学场所的开放化。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构件,知识精细短小化后,学生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利用数据流量或校园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讨论和信息反馈,学习时不再局限于课堂,在走路、休息、吃饭、玩乐时都可以查看学习内容、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和反馈、在平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辨别和思维分析能力。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甚至校园,在蓝墨云班课、在线课程、专题网站、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上熟悉和学习教学内容,不再受传统教学场所的限制,而且这样的新媒体教学平台更加开放化,不同学校的学生、社会上的求学者都可以参与进来,自主学习。

(二)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基础上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教学要求不仅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国际时事问题、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要求。除了理论知识目标外还有课程实践体验要求等。

1.课堂理论、思政热点、课程实践三位一体。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课堂理论知识目标、思政热点目标和实践体验目标[5],三个目标围绕课程教学三位一体。课堂理论知识目标的设置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设定,便于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和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课程热点目标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社会调研、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分析及国家政策和学校要求选择社会、学校、学生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政前沿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拓宽学生的理论视角和视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实践目标结合理论知识目标、课程热点目标结合信息化技术筛选内容,开设相关课程实践项目,制定相应目标要求,通过课程实践促进学生知行转化,使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建立校级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和师生沟通平台。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建立大学生思想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成果的学习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校级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和师生沟通平台的建设写进课程目标。

(三)资源整合,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产生影响。通信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全面覆盖,高职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依赖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吸引学生。

1.调研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老师要借助各种网络渠道、信息途径调研和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点、困惑点,对其动态观测和分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培养目标、社会发展动态筛选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贯彻国家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内容精练,普适性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和学生思想动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时,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和具体,贴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3.教学内容数字化。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而“互联网+”的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特征。要将相关教学内容由静态的文字、图片、图形转变为动态化、立体化的视频、音频及实践体验等数字化形式,如微课、慕课、案例录像、实践直播等。这些形式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这些数字化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国际时事、学生活动动态调整和更新,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紧密贴合学生的需求。

(四)结合“互联网+”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迅速,信息量巨大,学生自主性得到提升。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1.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课程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平台。教学平台要有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习题等内容,而且要有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功能,能够课前、课中、课后支撑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教学平台还要能够整合校内外各级优质网络资源、网络论坛、优秀思政类网站链接等,使学生得以课后延伸学习、复习、测验、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学生接触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课堂信息的采集和汇总更加及时和形象,课堂的交流和沟通更加实时和便捷,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接触和感知相关信息,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思考并反馈思想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在学生主体参与中得以内化,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辅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学活动的走向,及时分析学生思想认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和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互联网线上教学的优势。

线上教学包括学生课前平台预习、课中借助平台辅助教学、课后平台学习、复习、测验、反馈等,另外还包括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需要课程全过程的设计、引导和检查、监督。由于课程教学超越授课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依靠单个老师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必须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协作完成,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师、线上信息平台管理员等人员组成。

(五)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掌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创新课程评价方式,以适用新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前要评价学生平台预习情况、以往课堂参与情况,并汇总指导课中教学及后面课程的教学;二是课中评价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作为课堂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三是学生课后任务、实践的评价,评价结果使课程后续教学得以改进和完善;四是学生线上资源学习、讨论交流、发帖等的线上评价;五是课程整体考核的评价;六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师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形成多元化、过程性、立体化的评价结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政治素质及增强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意义突出。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学校、学生、教师及社会资源多方面主体,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认识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升理论素养、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提升信息化能力,在国家、学校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持续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过硬、思想合格的职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424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