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家孙家栋简介(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57:55
最新科学家孙家栋简介(四篇)
时间:2023-06-06 15:57:55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学家孙家栋简介篇一

3月30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庆祝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的身影。东方红一号卫星、嫦娥卫星、北斗导航,这些“中国奇迹”、“国家标识”的背后都有他艰辛的付出。

耄耋之年,孙家栋仍然奔走在发射场,一年要穿破几双布鞋。

我们面前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笑容可掬、敏捷睿智,丝毫看不出已是86岁的老人。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孙家栋:“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65岁时,担任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75岁时,担任了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83岁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并指导北斗第16颗导航应用卫星发射任务,至此北斗区域性卫星组网建设圆满完成。时间在孙家栋身上仿佛停止了,他始终保持在“青春状态”,同事们说:“他坐在那里,就是无形的支持”。

7年学飞机,40多年放卫星,75岁高龄时又担起总设计师的重担。孙家栋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都听从了祖国的召唤。

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孙家栋多次谈到航天是集体的事业,他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他说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孙家栋平时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的。在航天发展困难时期,孙家栋收到一位老大妈的信:“我是卖茶鸡蛋的,听说你们搞航天的这么困难,我愿意把这几年卖茶鸡蛋挣的钱支援你。”孙家栋看得直想掉眼泪。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今天中国航天人取得的成就又令多少国人热泪盈眶。而这一切在孙家栋看来,都是源于对信仰的坚持、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

尽管孙家栋一贯淡泊名利,但是党和国家、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仅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同时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孙家栋星”。

2009年,在孙家栋80华诞之际,他收到当时健在的钱学森先生的贺信。钱老说“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采访结束之际,我们也向孙老表达了我们的真诚祝愿:愿他这颗中国星永远闪亮!

科学家孙家栋简介篇二

问:今天说起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嫦娥卫星、北斗导航,每一个中国人依然会倍感自豪。回顾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个人的每次选择都和时代同步,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请您谈谈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的关系。

孙家栋:用老百姓的话来讲,我是幸运儿,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后一直是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的。1951年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时,看到了莫斯科战后才几年就恢复得很好,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为我们国家建设奉献自己。

1958年回来后由飞机专业转向导弹研究,隔行隔得比较远。但是作为青年学生来讲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确实感受到国家对你的重视、对你的爱护和培养,心情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样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都要把国家的事业搞好。那时,我们大院刚开始修,冬天房子没修完,窗户上挂着草帘子。就那样的生活,大家一点怨言没有。那时经常加班加点,干到凌晨3点钟、4点钟天亮了,确实一心一意就是扑在这个事业上。

到1967年领导调我去搞卫星。2004年,我75岁时,安排我去搞嫦娥卫星。嫦娥搞成了,有记者曾经问我,这么难办的一件事您这么大岁数还接受这个任务。我确实从心里也没想过,打成了什么影响,打坏了什么影响,确实就是想要办成这一件事。

问:您每一次转型都是重新开始,所以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孙家栋: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还是要一步一步往前干。给我的任务,我就坚持,自始至终能搞出个成果,不能半途而废。总结自己经验,确实有这么几件事,在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都是非常迫切的需要,都是你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要做好。所以从第一颗卫星到气象卫星,每一颗卫星都是完完整整地把任务搞成了,有结论了才结束;甚至从搞火箭到搞卫星的过程也一样,完全发射成了,也可以交给别人了,才调去搞卫星。

我自己回想,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非常明确的独立自主道路,同时也是稳扎稳打按照中国的国情、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所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到今天。能有今天这个成果,我认为首先是中央的英明决策,当然也要包含航天人的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

孙家栋:航天精神内涵很多,但是合到一块来说,真正的起步还是“两弹一星”精神。我自己体会,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所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讲,爱国爱民不是抽象的,就是把航天事业搞好,有一股给中华民族争光的志气。在苏联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最好,这确实不是夸口,那真是日日夜夜地学习,就是一个目的,回去奉献自己力量。第二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钱学森先生当年那句话:“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一直激励着我们。第三就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真正干事情光有精神不行,还要有一套办法。真正的力量源泉、智慧源泉来源于大力协同群策群力。那时搞好大力协同有这样一句话:热爱这个事业再加上技术民主。大家讨论技术问题,谁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技术上有不同的观点大家认真研究,这样的话集思广益,最后有个决策。技术决策也是很重要,为国家的事业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

孙家栋: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我觉得有两条,第一是对事业的热爱,第二是无私。有了这两条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应该你办的事情认真去办,就可以做到。如果有私心杂念,搞形象工程,当然就很难做到了。

科学家孙家栋简介篇三

走上科学之路,对颜宁来说多少有点阴差阳错:上高中时文理兼好的她更喜欢文科,文理分班时她选了文科。但她的班主任关仪老师认为,成绩全年级第一的学生当然要学“数理化”,就把她拉到理科。

在清华,她度过了最为丰富多彩的4年:担任过生物系学生会主席,组织过许多课外活动,学国标舞、打乒乓球、学游泳……同时还要保持课业的优秀,忙得不亦乐乎。

决定颜宁未来人生道路的,是从2000年8月起,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7年留学生涯开始的。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他们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能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里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著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3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2005年继续做博士后,转而从事膜蛋白研究。“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颜宁说。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着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科学家孙家栋简介篇四

孙家栋:当时入党思想上很简单,就是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党员就应该如同入党宣誓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当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提升,这确实要有一个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共产党员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我是搞技术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联系国家当前的发展,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提升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我在现场聆听了讲话。我看得很清楚,听得也很清楚,受的教育非常深。主席的期望,你们是8、9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所以作为国家建设者来讲,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把你自己的工作搞好,最终的目的就是强国,也就是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词:富强,强国富民。作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讲,应当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您这一生当中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和失败,您是如何面对的?

孙家栋:科学的事情一点虚不得,必须求真务实,老老实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办错了就是办错了,就要好好的总结。1974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打坏了,上天20秒掉下来了。冰天雪地,同志们几天几夜在大沙漠里头拿筛子筛,找火箭爆炸以后的残骸,完了以后对到一块去分析故障怎么产生的。最后把问题搞清楚了,是一根导线内部断裂了。这个故障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但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益。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不仅仅指导我们那个时期的工作,同时也是航天事业非常宝贵的财富。

还有一类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大学生进来以后,不到半年就发现,航天系统里待遇太低,和一些进入外企的同学相比,收入差得太厉害了。那个时候,一些外企就直接开着大轿车挂上大牌子,在我们的一些研究院门口招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今天,对航天领域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讲,他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对这个事业的成就感和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意识还是非常强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724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