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商教育发展趋势 财商教育的好处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50:50
最新财商教育发展趋势 财商教育的好处模板
时间:2023-06-06 15:50:50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财商教育发展趋势篇一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是面对集体,而家长的教育是一对一的。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可以让幼儿园的工作有序的进行。对幼儿来说,他们初次来到幼儿园会对环境和人员的变化会有所不适应,可能会产生焦虑心理。老师应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只有恰当对待孩子入园后的不适应,信任老师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对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发展的理解

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家庭与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也起的重要作用。幼儿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等。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二、家长在家园合作中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家园合作幼儿教育发展新趋势下,家长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老师在孩子心目中能否拥有崇高的威信,对孩子能否正确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家长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家园合作过程中,只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就应尽力支持老师的工作每个孩子家里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我认为让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这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的好机会,因此我们会鼓励每个孩子拿家中最好的玩具来园与大家分享。父母对孩子学习进步的态度,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所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园合作不单是指幼儿园教什么,家里面就教什么;家长对孩子学习后的进步作出积极的回应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形式。

三、幼儿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

幼儿是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要进行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模式的创设与组织,就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客教育对象。幼儿作为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是必然的前提,也是家园合作的中心环节。没有了幼儿的客观存在,没有了幼儿的客观发展,没有了幼儿这一客观教育对象,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无效的联系,这是对幼儿的人格影响的一种不尊重。幼儿是家园合作的主体参与者幼儿是家园合作的活动主体之一,是整个家园合作的主体对象。幼儿通过其主动性参与也造就了幼儿园与家庭、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顺畅渠道,使各方在幼儿主体人的需要和兴趣中更有效地促进和增强家园合作的针对性。幼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评价者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要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幼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社区及家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开展并促进幼儿园-家庭的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四、家园合作的实施的意义

家庭是幼兒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过活动的表象,深层次的思索,幼儿园用大量的精力筹备活动,家长忙碌的参加,表面上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是多了,实质上,从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只是整个家园合作活动的旁观者、配合者,家园合作的意义也消失了,就更谈不上什么互动了。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甚至当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了。教师在家园活动中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只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做精心地准备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彼此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也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总之,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家园合作以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方式,在幼儿教育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幼教工作者尝到不少甜头,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相关热词搜索:;

财商教育发展趋势篇二

;

民办中小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规模增速逐步放缓,结构调整加速推进

我国民办中小学过去十年规模发展较快,是近十年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从xx年至xx年,民办中小学学校数由13081所增长至14857所,增加1776所,年均增长率为1.33%。招生数由328.88万人增长至502.73万人,增加173.8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96%。在校生数由1149.1万人增长至1849.14万人,增加700.0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05%。

但xx年新《民促法》颁布后,民办中小学规模增速逐年减缓,学校数增长率由xx年的3.96%降低至xx年的3.28%,其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数增长率由xx年的3.04%降低到xx年的2.27%;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增速也有所减缓,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规模趋于减少。并且,这种“双减”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直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随着新《民促法》深入实施和进一步落地,举办义务教育学校不能获取办学收益,使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者投资意愿下降;二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办学质量低且收费低,办学效益不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会被淘汰、合并或转制。

与此同时,民办中小学教育结构调整加速,一方面,单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规模减小,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扩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确保自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纷纷创办12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其学校所数和招生规模会有所增加。

(二)从规模向内涵转型,质量品牌建设提速

调研发现,多数具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希望摆脱就近入学的限制,选择进入城市或乡镇民办学校,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城市学生选择意愿更突出,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则因为城市义务教育入学条件限制,更多选择到城市民办学校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这为民办中小学选择走优质化发展的道路奠定了现实基础。但随着近年来公办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民办中小学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与日俱增,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质量和品牌取胜,赢得竞争优势和办学效益,是其不二选择。

教育是慢的艺术。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持续投入、深入创造。规模小、实力弱、效率低的民办中小学难以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上去。越来越多的民办中小学走上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以此塑造品牌、节约资源,收获集群效应。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去杠杆”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断降低,资本市场逐步将资源汇集到风险更低、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杠杆利用空间更大的教育产业中,这导致部分优质品牌的民办中小学通过金融杠杆的方式融资,强化优质和内涵发展。

(三)中西部快速崛起,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调查发现,中西部民办中小学的经费投入和规模增幅都超过了东部。在投入上,xx年中西部民办学校的地方性财政经费投入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4.91%和9.92%,超过了东部的0.62%;中西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举办者投入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79.85%和61.87%,而东部则减少了2.09%。在规模上,与xx年相比,xx年中西部民办初中学校数分别增长了7.10%和5.27%,而东部则减少了0.49%;中西部民办初中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22.42%和28.94%,东部则减少了27.82%。原因在于,东部民办教育在经历前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后,已经进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而中西部民办教育仍处于规模扩张、投资新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东中西部民办中小学规模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部有实力的民办中小学教育集团近年来纷纷抢滩中西部民办教育市场,布局自己的“连锁店”,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民办教育的差距。

(四)规范发展力度加大,配套改革持续深入

我国民办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粗犷发展,目前已经整体进入规范发展时期,加大规范力度是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新《民促法》的颁布实施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后续配套政策的出台也紧紧围绕“规范发展+配套改革”的思路进行。比如,新《民促法》在民办学校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和财产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了更加明确细致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民办中小学不规范的营利模式,禁止了关联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七条分别对公办学校举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作了具体规定,且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法人资格,在师资、教学资源及招生、财务等方面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进一步明确了民办中小学的法人财产权,能够有效促进民办中小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还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掐尖招生”、考试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也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治理。

(一)地方政府目前仍处于新法新政落地的转型阵痛期

这里所说的阵痛,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可操作的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机制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面临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奖励和补偿机制的困境。比如xx、xx、xx和xx等地虽然已经提出了“奖励与补偿”的操作办法,但仍面临奖励和补偿的比例不易准确把握的困境:如果比例过低,学校举办者的利益将会受损,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如果比例过高,会带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关停潮”。

二是部分省市政府面临区域义务教育优化布局的困境。我国多数民办中小学,实际上承担的是弥补公办学校学位不足、满足基本教育需要的公共品供给服务。新法新政实施后,民办中小学在未来规模增速减缓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面临如何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的压力。以xx市为例,户籍人口400多万,但总人口达到2000多万,公办学校的数量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及时补充,只能依靠民办教育给予补充,并且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公办学校有明显的差距。如果民办中小学数量减少,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过度引入社会资本办学,放弃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挤不进优质的公办学校,不得不选择民办学校,形成“民进公退”的失衡现象,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家庭教育负担。

三是地方政府面临制定系统扶持政策的压力。民办教育新法新政规定了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更为具体和系统的政策扶持民办中小学的发展,但调研发现部分省市目前的民办教育扶持和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对于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是杯水车薪。

(二)实施国际课程的民办中小学存在办学方向偏移的倾向

部分实施国际课程的民办中小学存在偏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轨的倾向。一是党组织引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不聚焦。例如,样本学校半数党员对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识不足,党组织主题活动未能有效结合工作学习、课程建设和立德树人活动,学习不系统、不深刻。二是偏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宗旨。部分学校为提高学生“出国”升学率,引进国外大学要求的或中国学生在考试中最擅长的相关国际课程,办学定位成为出国留学预科班。三是培养目标指向“精英人才”“精英领袖人才”“世界公民”等,未突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四是国际课程的设置居首要地位,国家要求开设的课程被忽视,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学校尤其严重。例如所调查的高二年级中,8.27%的教师反映没开设中国地理课程。

(三)民办中小学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现实风险

民办中小学资产和财务管理一直是监管的难题,这个难题并没有因为新《民促法》的实施得到破解,反而为了利用营利和非营利政策分野的模糊地带,出现许多新的“花招”。一是法人财产权变得混淆不清,例如,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民办学校的法人大都为同一法人,容易造成学校财产及收益的混乱等;“公参民”学校在法人、财务和校舍等方面的非独立性,使其与公办“母体”学校的产权复杂化。二是民办中小学财务监管普遍乏力,导致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举办者通过关联交易、vie(协议控制结构)等方式获取办学收益。“公参民”学校出现灰色关联交易、国有资产流失、贪污腐败等现象。

(四)民办中小学办学行为尤其是招生违规普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xx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十项严禁”。民办中小学招生为规避考试或面试招生所带来的风险,遂联合社会培训机构组织联合招生:一是部分民办中小学与社会培训机构以校园开放日、冬令营等名义提前招生;二是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入学政策解读、咨询、讲座等曲解入学政策,炒作学校排名,培训成绩与入学挂钩;三是部分民办中小学联合社会培训机构组织选拔性“密考”,以此获得和审核生源成绩和学生各类比赛和竞赛证书等个人信息,这迫使学生参加各类高收费的辅导班和强化班等,从而造成了民办中小学获得优质生源和社会培训机构获得经济利益的“双赢”局面。

此外,“公参民”中小学则利用公办学校的品牌和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选拔优质生源,为高一级学校涵养生源,滋生了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的违规考试、“占坑班”“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现象。

(一)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民办中小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民办中小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人民为中心,创办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教育,培养出有利于“四个服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使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中小学也必须在坚持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去粗取精,合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进行有社会主义“魂”、中华民族“根”、国际视野“眼”的教育。

一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派组织管理能力强、具备教育教学经验的党员干部,作为派驻民办中小学的代表,制定“派驻党员干部”职责,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办发〔xx〕78号)精神,指导学校健全并加强党组织建设,引导学校全面地、准确地、及时地解读国家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各环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尤其是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整体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健全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丰富实践育人活动载体,创新与各类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模式。

三是建立境外课程中国认证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要研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境外课程认证标准和课程推荐目录,并建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西融合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完善对实施国际课程民办中小学的审核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实施国际课程的民办中小学办学章程及宣传、办学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监督执法体系,理顺其类型复杂、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健全对实施国际课程民办中小学办学质量的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对该类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毕业班出口质量管理等,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特色的国际教育育人模式。

(二)依法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民办教育管理秩序

在民办教育充分发展和分类管理制度确立以后,教育行政部门仅仅履行对公办学校的举办职能是不够的,对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已具有现实可能性。对于新建或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审批机关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和地方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标准,对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和个人的经济实力、资格条件、申请材料等,按照审批权限依法依规批准。对于新法实施前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依法依规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并修改办学章程。政府对办学质量低、办学行为不规范、运营困难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举办者自愿的前提下,可采用依法合并、转制、终止等方式进行整改。设立或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中小学的,则根据《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做好财务清算,明确土地、校舍、办学积累等财产的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对“公参民”学校的登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七条的规定,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要依法停止审批新的“公参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对已办“公参民”学校严格执行“五独立”政策,限期与公办母体相脱离。

根据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基本制度,分别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中小学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例如,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强化对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扶持政策的落实,仍需要各地方政府出台推进民办中小学扶持政策落实的政策举措,如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分类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措施等。

(三)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深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要进一步落实落细新《民促法》及其配套政策,以及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行为,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完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法人财产权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外部行政对民办中小学土地、房产等财产过户、使用及清算,保障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有效落实,为其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及补贴的监管。将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资金纳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民办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对民办教育学校收取的学费进行第三方监控。鼓励民办中小学专门设立学校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将办学收益用于学校教育管理、发展和奖励等。

三是强化民办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监管。针对目前民办中小学存在的违规招生、乱收费、财务管理乏力等问题,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例如,xx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民办教育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了“完善民办学校违规办学处罚机制”的相关规定。

四是加强对民办中小学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违规招生的治理。严格执行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开发并使用统一的义务教育电脑随机录取平台或入学服务平台,实时监控每位学生的入学流程,依规依纪处理违规招生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举报机制,加大民办中小学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发动家长群体对此类违规招生行为的监督与举报。

五是利用监管手段,促进“公参民”学校逐步脱离公办“母体”,走上独立的、差异化的、特色化的民办之路。严禁“公参民”学校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以及“掐尖招生”等不规范招生行为。妥善解决教师混编问题,公办学校不再向“公参民”学校派出干部和公办教师长期任教,对现有“公参民”学校中使用公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设置服务年限等。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线上与线下民办教育结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各地政府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教基函〔2019〕8号)的要求,对线上民办教育的备案排查,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

(四)鼓励学校特色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小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从单一的“有学上”到多元的差异化需求的转变。而公办中小学未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需要民办中小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化教育尤其是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这为民办中小学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是坚持按需发展。民办中小学要敏锐感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要在细分市场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定位,按需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善于提供小众化、贴近性的教育服务。

二是坚持特色发展。民办中小学要视质量为生命线,视特色为天际线,扬长补短,不断培育办学特色,通过特色吸引学生和家长,为教育百花园注入个性鲜明的色彩。义务教育民办中小学要通过特色教育补位公办义务教育之不足,高中阶段民办学校要在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办学上下功夫。

三是坚持错位发展。民办中小学要主动避免与公办中小学同质竞争、零和博弈,选择公办中小学难以提供或者不能很好提供的教育形式,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家长选择。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民办中小学要利用体制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攻克一些教育难题,探索教育新的样态等方面下功夫。

(五)建立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实施民办中小学常态监测

一是建立健全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自我评价机制。目前,多数民办中小学未形成基于学校质量改进和创新的自评文化,例如,未建立学校办学质量的自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自我评价仅作为外部评估实施的前奏。因此,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育质量评价部门,培养专兼职质量评价人员。研制教育质量评价校本标准,建立健全综合评价、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挖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作及时的分析和改进。

二是建立民办中小学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民办学校教育教学常态视导工作,定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视导,指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符合民办学校特色化办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质量评估与监测;开展报告解读与反馈,指导民办学校改进办学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

财商教育发展趋势篇三

;

摘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 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研究手段的智能化,研究方法的智能化,研究主题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适用化,研究成果的时间化。

2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2.1 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所谓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教育投资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时,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再依据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地确定相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

2.2 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无论是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需要接受社会和市场的严格选择。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2.3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在办学体制方面,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已摆脱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育结构方面,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要求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结构转变。教育市场国际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内涵的丰富性发展,策略的多样性,效益的多元化,途径的综合性等教育发展规模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庭强烈的入学需求,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统未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知识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种办学成分统一在高校内部,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使人才培养和使用更接近社会需求的实际。

2.4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挑战。能否敏锐地把握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将决定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国际化现象必然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合一国一专业所需,而更要适合多国多专业,符合国际性人才的标准。

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高等教育经费问题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问题。经费不足,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甚至占到了总经费的80%,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成为发展的瓶颈。

3.2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因为扩招过快,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其中师资问题很严重,现在全高校中很多师资是兼职,专职占了很少的比例,个别高校只有几个专职管理人员,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学校难于持续发展。的。而且现在专职教师队伍是“两头大中间小”,青年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这头大,还有就是退休的老教授这头大,而中间的骨干,三十岁到五十岁这段最好的骨干队伍数量少;还有办学思想的问题。

3.3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学机会,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普通人群,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仅仅反映在总体层面事。

3.4 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问题长期以来,有些高等院校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一些课程的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的要求。虽然高校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简单地以知识代替能力,忽视了能力培养,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突出。高校的主要贡献就是培养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过去的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历尽艰难,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得政策能够配套落实。

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4.1 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承担现代科技前沿重大课题,以及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强化高科技研究,在传统基础研究以及高科技研究上寻求结合点,努力获取领先优势,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

4.2 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随着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不得歧视。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为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4.3 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伴随高校层次、规格、类型的日益多样,要根据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高校制订不同的质量标准,保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4.4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切实贯彻落实,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努力争取世界资金投入。明确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甚至外资独办大学。

4.5 逐步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高校首先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思想,就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服从、顺从、依从和盲从教育转变为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教育上来。其次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创造型思维,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地自主地发展,形成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文化涵养,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7043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