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酷刑篇一
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源于神话传说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诗歌,让织女的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民间便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河南《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祀天孙以乞巧。”;陕西《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夕,嫁女避节。”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七夕”乞巧节这天祭拜织女,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交流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井市,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明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在清代,“妇女节”又从“七夕”发展成端午的“女儿节”,这天不仅女人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连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
而在少数民族中,古时的“妇女节”习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苗族姐妹节、怒族仙女节、侗族姑娘、壮族娅拜节、藏族女儿节等,都是中华女性尽展美丽和聪明才智的时刻。
古代酷刑篇二
宋代人的笔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养了一笼公鸡以便报晓起床。有一天,一只公鸡在子夜便叫了,害得他起床许久而天未亮;于是大怒,杀了那早叫的公鸡。鸡们见状,从此天亮也不敢打鸣,于是乎也被“格杀勿论”。
文中的那个养鸡人固然有些头脑简单,似乎是自寻烦恼,却还糊里糊涂地懂得用“杀一”来,‘傲百”,可怜那鸡们被“傲”得没头没脑,一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乎,一个个做了刀下之鬼,悲哉!
这故事发生在猴年马月,真否假否搁下不谈,但文中的鸡们却很像如今社会上的某一类人。这些人庸碌地生活在世上,真假不分,是非不明。单位同事因顶撞上级而被炒了鱿鱼,于是,自己便静静地披上了土布,躲藏在阴暗的角落,连见了上司打声招呼都惟恐招致杀身之祸。然而现在谁还欣赏如此胆小无能之人呢?
在中国,这种人不多却也不少,单独碰见这类人中的一个,大可不必在意。但若这些人凑在一块儿,事就难办了。战场上,一个战士在没接到命令时冲了上去,被狠狠斤责一顿,等冲锋号响起,却见战壕旁一个个呆愣惊惧的人头上下蹿动,左右窥探,无一人敢冲上去,这样的人能打赢战役吗?弄不好,还给敌人来个反击,如此就危险了。
世上许多种人中,这类人活得一定最累,因为他们必须花一大段时间去分辨事情的真假。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这类人不敢去尝试做某事,而往往借助于“前车之鉴”。从这,或许能看出他们很会过活,有了先前警告应不会再犯同样错误;但他们一旦看错,愚笨的头脑便无以救其于水火之中。如一人请你饮酒,你请他先尝,无事后你即饮下。不久,你死于非命。原来其人早已吃过解药,你却不知罢了。
美国曾有人以一元钱售价叫卖一辆豪华轿车。许多人不敢上前搭理,一穷汉上前掏出仅有的一元钱试问,真的使轿车到了手,这时所有的围观群众才大声惋叹。
那么你愿做冤死的魂呢,还是做照啼不误的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2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