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前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后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第一也同样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两个文件都明晰地传递出“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
制定教育现代化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突出行动性、操作性,重在问题导向。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交错侵袭,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必须把“人”字写端正、做端正,德才之间,德为魂,才为体。育人重在育品,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要让其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考虑各年龄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系统设计,精心谋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身社会责任的关系,把知识外化为行动、把信念内化为美德,才能培养出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的社会主义新人。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在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对于国家而言,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新时代具有新使命;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新时代具有新担当和新作为。作为新时代基层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一方群众,这是我的荣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一个政治上明白、工作上清醒、服务上贴心、把“一切为了居民、为了居民的一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层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意义重大,衡量一名社区工作者是否合格,要将政治上明不明白放在首位,只有政治上明白,才能处事上清醒,服务一方群众,助力一方发展,政治素质是具有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基层干部要做好工作,必须增强自身的学习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干好基层工作要守纪律,讲规矩,要时刻以党纪为戒律,自觉用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务实重行,担当作为。纪律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制度性约束,如果有规矩没有人去执行,去拥护制度的权威性,那纪律会变成一张废纸,一个团队就无形之中将成为散沙,连规矩都不讲了,更别说在危难险重的环境下取得胜利了。有些人就是因为纪律意识不强在你来我往之中无形的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作风习惯,当猛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一名基层干部,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作为就能成就多大事业。基层的事情很杂,想从方方面面出发,作出一番超越前人的事业是存在不少困难的。但不能说存在困难就停步不前,我们要正确树立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锻炼和强化能力,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我们才能够做到新时代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三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以党中央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国家有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也必然会产生更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韩文秀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历史。自五四以来,中国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种种措施,希望尽快实现现代化。但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命运,同时也是引领当今世界发展亟需的示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五四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内在联系的思考和反思。
上个世纪初,五四运动是中国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冲击,而产生的反思的结果。此期间,尤其是五四爆发后,很多中国的思想家和诗人之间相互启发,他们的思想大胆前卫,尝试着以西方文化为蓝本,完成了一次自我反思,试图“求索中国之路”。五四思潮的主要特点就是必须建立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新文化,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重打造中国的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等。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就是中国现时思想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的奠基石。
“求索中国之路”的历程与时代背景紧密地联系着五四思潮一起,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跟新西方文化的比较,更是一次与民族特质和社会现实整合的历程。五四思潮家诸多的启示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良好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形象的建设,而以国内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结构,符合中国国情、传承民族文化、体现自身优势,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人秉持着强烈的现代化欲望,不断地推进着现代化的脚步。然而,由于中国的行政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真正缔造出高效的市场机制,同时中国消费力长时间的低迷也无法有效地推动市场的发展。这些困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未能比较完美地解决掉。
在五四思潮影响下,中国为止做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措施,例如:市场进口,开发科技,举办高质量的国际会议等,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促进机会。当然,离开世界经验,离开文化传承,离开环境调适,中国的现代化路径依然面对着不少风险。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作为现代化起点之一,传承并创造以民族特点为基础的新文化与现代化基础,为中国现代化进程铺开了道路。然而,现代化的过程依然面对诸多已知威胁,如环境污染、环境不可持续性、利益荒漠化、文化整合、理论生成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走向。我们也相信,在过去的经验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的巨大扶助下,中国终将完成自身的发展,稳定为世界各国的领先力量之一。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五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都知道,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继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也吸收了人类文明先进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然这里也包括新征程中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和交往范式的时代新内涵。我作为研究者体悟到,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需要我们建构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性框架,而这个分析框架的形成,要求我们拥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当前,我们正面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领域、抗衡方式和组织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快速调整;信息化、数字化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产业链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新特征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的适应性提出了新挑战;以及这次疫情对民众消费的预期,民生保障的质量,尤其是对应急保供能力、社区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信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知道当前上海在加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工作中把提振信心置于了当务之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与此同时,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还有既定的重要发展目标,比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须在未来10-15年迈出一大步。因此,我感觉到这些新情况又一次要求我们再思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围绕哪些核心议题,来开展系统化、理论化和学术化的研究,以更好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依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力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生产目的不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少部分人、少部分国家的发展以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欠发展为条件,这种现代化不可能成为全体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西方发达国家顺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改造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方式,让科技发展由“跟跑”逐步转向“并跑”和“领跑”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发挥其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提供就业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消极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消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及国家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在探索中遭遇过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独立自主推进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学回答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发展中国家眼中的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经济、政治等单一向度的、非均衡的现代化,最终难以持续;即使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会因为忽视某一方面的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国家衰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特别是拉美、中东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通过“跨越式”发展追赶世界现代化前沿的过程,必然会牵动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就需要国家现代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统筹协调、重点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战略框架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拓展、持续深化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在统筹协调中逐步前进的。统筹协调、重点推进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规避风险、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的战略举措,是在充分总结、吸取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断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八
1、同:都是工具机械化,现代城市化。
2、异:西方的现代化是自主进行的,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推动英国现代化;而中国的是被动进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中被迫打开大门,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被迫开始现代化进程。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三个时期。
学技术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近代民用企业;学制度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
中国先是学技术(洋务运动),让后学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倡导学习文化(新文化运动)。
西方正相反,是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法国大革命),然后政治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九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上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上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xx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十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有特征,即“走中国自己的路”。其涵义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要依据中国国情,我们走的是中国自己的路,不是他国的路,尤其不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道路问题上,要把“中国自己”确立起来;在中国道路问题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历史结论,旨在破除中国道路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与独断主义、拿来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在走自己的路问题上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源于走自己的路,又发展了走自己的路。内涵是:走中国自己的路;赋予走自己的路以新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内涵,即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特色本身具有丰富内涵;在走自己的路的历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基本经验,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也要适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与概括角度讲的,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内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源,是基础;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说把“中国特色”转换为“中国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为现代化道路,同时又突出了“新”。
中国现代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书心得范文3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并颁布教育现代化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必将激荡起全党和全国人民办好中国教育的磅礴信心。
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思想理念上,我们有信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育现代化。教育,往大了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往小了说也是家之大计、个体之大计。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可见,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有着深厚的共同的思想理念基础。
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方法路线上,我们有信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沿着正确的途径路线、依赖科学的方法步骤,必须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实施。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有近三千年教育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颁布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有力地指导推动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面向2035年,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系统地勾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应时而动,遵循“总体规划、分区推进”“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改革先行、系统推进”的方法步骤。可见,在方法路线上,我们找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治理的科学道路。
推进教育现代化,在组织制度上,我们有信心。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坚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完善落实机制。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
去年,网上某明星的学术论文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广大网民又掀起新一轮关于教育公平的全民大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可以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三是要坚决杜绝教育体制内的腐败。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确保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完善落实机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总体规划,分区推进。二是细化目标,分步推进。三是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四是改革先行,系统推进。这四步走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使纸面文书扎扎实实地在全国各地,基层山区生根发芽,开出新时代教育新果实。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前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后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第一也同样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两个文件都明晰地传递出“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教育以德为先,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一直以来,有两个孩子是网络热议的焦点,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个是熊孩子,尤其是一到寒暑假,全国各地有关熊孩子的事件更是频发,人们在热议熊孩子事件的同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家庭教育最重要,而且要从小抓起。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熊孩子”现象,其根源在于良好的、合格的家庭教育缺失。作为监护人,一些家长没有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起到监护作用,没有尽到教育义务。家庭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高尚的人格、培养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规矩意识,一直是我国家教的优良传统。诸葛亮的家书——《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忠告孩子不要过于追求功利;“俭以养德”忠告孩子要节俭,审慎理财,量入为出;“非志无以成学”告诫孩子要立志,要有决心和毅力,避免半途而废;“险躁则不能治性” 教育孩子要正确宣泄情绪;等等,诸葛亮教给儿子的道理,今日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匪浅。
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做人”要求和内涵,但爱国敬业、孝敬长辈、勤奋好学、自强自立、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美德却始终被人们所认可和赞赏。我国古人有句至理名言:“有才无德,行不远。”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与才华,也难以成材。父母自己如何“做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说谎的父母是无法教会孩子“老实做人”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所以,家庭教育重言传,更重身教。要让孩子贤自己须先贤;要教育孩子节俭自己须先节俭;要使孩子好学自己须先好学。家长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无声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发挥教诲作用。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养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个长期工程。期待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文明、不守规矩等行为,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让“熊孩子”半夜划车、看直播玩游戏刷掉6万元、逼停动车等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同时,期待家庭教育法的制定,明确家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以及相应的强制性和惩戒性措施;设立家庭教育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管理、引导和监督家庭教育的实施,依法落实和保障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家长要教育孩子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1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