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的名言 理性思考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5 00:38:30
理性思考的名言 理性思考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时间:2023-10-15 00:38:30     小编:字海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一

第一段:引言(字数:15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人却在情绪的驱使下做出冲动的决策,或者被外界的声音左右,难以从繁杂的信息中分辨真伪。理性思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错误判断的概率,以及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本文将分享我的理性思考心得。

第二段:审视自己的情绪(字数:250)

理性思考的第一步是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情绪。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都会有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并将其纳入思考的范畴,我们就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我经常在面临重要决策之前,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情绪,清理心中的杂念。只有掌控好情绪,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第三段:寻找并分析事实(字数:300)

理性思考的核心是寻找并分析事实。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或者身边的谣言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面对这些信息,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为了追求真相,我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通过阅读不同的观点,观察事实本身,并与专家进行交流,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事件的本质,识别出真假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

第四段:评估和权衡(字数:250)

在理性思考过程中,评估和权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并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不偏不附地权衡利弊。在做决策时,我常常会列出不同选项的优点和缺点,并评估它们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风险。通过这样的分析,我能够更加明确地看到每个选项的真实面貌,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

第五段:持续反思与学习(字数:250)

理性思考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定期反思自己的决策和思考方式,寻找改进的空间。我倾向于回顾自己的决策,分析其结果,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出错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此外,我也会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我的思考中。通过持续地反思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总结(字数:100)

理性思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和准确的思维路径。通过审视自己的情绪,寻找并分析事实,评估和权衡选项,以及持续反思与学习,我们能够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效果。理性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二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财政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但更多的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因此,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2.如何根本变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如果说我国多年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多数改革都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制度。乍一看,我国的政府预算也是按照必要的程序编制的,但更多的仅是流于形式而已。预算编制中长官意志过强,主观随意性过大,政府预算草案是在预算年度已开始之后才提交人大会议审议,且审议、批准时间过短,使得人大会议实际上难以深入地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和修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权威性,确定了的预算可以不执行,而没有预算的也可以随意收支,预算的追加、追减没有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和长官意志性。大量的预算外财力的存在,直接否定了政府预算应包括所有政府收支的基本原则,使之无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

迄今为止,我国的政府预算未能真正决定和约束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只是政府安排自身收支的粗略的年度计划,而不是真正的政府预算,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尚未在我国建成。为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根本变革政府预算制度,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规章,增强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和批准的实效性,对违背政府预算的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预算外财力也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确保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从而真正构建起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三

当前,在我国占卜算命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到处都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揭露其不科学或反科学的实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命运观,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作者:刘建卓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刊名:科学与无神论英文刊名:scienceandatheism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新知识新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虚拟网络成为21世纪人类的图腾。然而稻米们的这种“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的做法,却是沉迷虚拟世界的表现。他们实际上也许并非真的要赴“十年之约”,而是有了虚拟网络这个工具,他们才跟着赴约。没有理性的判断力,缺乏正视自己与现实的态度。问题的关键不是虚拟网络,而是他们自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的传统和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不活在虚拟世界中,理性思考,活出自我呢?

其次,要做一个理性的人。帕斯卡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有思想,能思考。所以,对待事物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大部分的人都去做的不一定就是值得做的,有可能是从众心理在做怪。要破除从众的'心理迷障需要有理性的判断力,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反复思考。

理性是一种态度,它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特性,可以出现在每个人身上。只要不任性冲动,不让盲目之风盛行,就能保持理性,在浮躁的繁世中活出自我。

2015年8月17日,吉林长白山游客爆满,导致景区不堪重负。原来,这一天是热销小说《盗墓笔记》“小哥”张起灵兑换“十年之约”的日子。因此有近十万“稻米”涌入长白山接小哥回家。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不理性的行为。

这又让我想起了2014年四川泸州19岁的曾鹏宇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当时,网络上人群迅速聚集,围观这场自杀。一些人劝慰,一些人嘲笑。曾鹏宇在微博上留言“我不死了行不行”,有人说“不行”,有人说“你赔我流量”,还有人说“你必须死”。最终,他还是自杀了。直播者已逝,我们无法确知部分网友的“逼死”行为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这充分说明缺乏理性的思考将在虚拟世界中对他人或自己造成极大伤害。

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能够不被虚拟网络中的事物吸引过深,善于汲取虚拟世界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当自己陷入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时,要及时醒悟,强制自己把心神回归到现实中。

最后,要活出自我。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小说里的情节终究是虚构的,只可供欣赏与议论,若是太当真了,那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会酿成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虚拟网络的本意是好的,但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它,就是一出悲剧。因此,人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而要活出自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五

摘要:公共财政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之所以要实施公共财政模式,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职能转变和振兴财政的需要。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为条件。要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政府财政应理性地退出私人商品生产领域,而转向为公众提供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同时,还必须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020049(05)

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第21个年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过渡,客观上要求财政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即要求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或经营型财政)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转变。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项怀诚宣布,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在3月召开的九届二次人代会上,项怀诚部长在《关于19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19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问题。尽管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已进入了运作实施阶段,然而在财政理论界对公共财政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且反对的声音仍然十分强烈。因此,完全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以及怎样建立中国的公共财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初步探讨,以求在公共财政的构建上进一步清除认识上的误区和障碍。

一、公共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时,才出现公共财政模式。在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奴隶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对外掠夺和弱小国家的纳贡;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王室支出、祭祀和战争等,此外也安排少量的公共工程支出。在奴隶制国家,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且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安排均由最高统治者说了算,根本不可能存在财政的民主性和法治性。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国家的财政依然是为封建制国家王室成员及大小官吏服务的,虽然也有象公共工程建设支出这样的公共性支出的安排,但所占比重极其微小,因而从总体上而言,这时的财政还称不上是公共财政,而仍然是家计财政。同奴隶制国家财政一样,封建制国家财政依然缺乏民主性和法治性。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封建制国家的滥收滥支已严重危及到本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反对封建制国家的长期斗争中,资产阶级把夺取财权作为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要求控制财权,促使王室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彻底分离。到了17世纪末,英国规定国家必须向议会提交财政收支报告,且须得到议会批准才能付诸实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预算制度,而且大力改进税收制度和公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市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彻底取代了自然经济。至此,财政的公共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1][2]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六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理性思维例子: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我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我买的这样,但是并不能这样来将橘子的品质定性.

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七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纠纷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医疗纠纷的防范优为重要。防范医疗纠纷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完善教育和培训制度,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医疗机构还应加强服务质量监控,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关键词:医疗纠纷,防范,医德医风,教育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纠纷很难完全杜绝,一旦形成医疗纠纷,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才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基础。这不仅仅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首先就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单位中出现了诸如红包、回扣、以物代药以及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医务人员在对待病员的态度上出现冷、硬、顶、气等现象。综观医疗纠纷的起因,几乎每一起纠纷中都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有一些非医源性纠纷,则纯粹由医德医风问题引起,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坚决制止红包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严肃纪律,以法治医。第二,医疗机构应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第三,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患关系挑拨离间,激化矛盾,捞取私利。第四,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言语、行为和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

二、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规章制度,临床医疗也不例外,而且因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其规章制度更详细、更全面。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1][2][3][4]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八

公共财政始终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以,在市场经济国家称财政为政府财政、国家财政或公共财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整个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公共产品是指政府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具体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行政服务)和准公共产品(包括高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职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相对于私人产品来讲,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与供给上的非竞争性两大特征,所提供的是社会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公共资源,其绝对量大,范围相对稳定,所以,一般难以由私人部门提供,必须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准公共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能够体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所得与所费的对应关系,所以,是政府和私人共同活动的领域。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都应该通过市场竞争主体提供私人产品来实现,政府一般不应介入;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则是作为市场机制失灵和市场缺陷的补充而存在的,其实现途径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而对高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职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基础设施这些准公共经济活动,则政府可以通过适当收取费用或部分推向市场等办法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公共财政模式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形成、发育和完善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理论所界定的财政职能除了首要层次的“庶政”职能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职能,二是收入分配职能,三是稳定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包括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性的手段来管理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建立公共财政。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2][3]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九

关于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三.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1.教师功能的转变和提高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们要深刻领会xxx的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清醒认识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虽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作应付。

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首先把担子压在教师身上。能够抓住机遇,使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迎头赶上,就需要教师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知识丰厚,而且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人才。实际上教师的功能和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化。我们以古代、近代和现代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来说明这个问题。

古代:教师的功能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第一人品好,第二学识高。

近代:教师的功能除了继承古代的传统之外,主要增加了管理学生、组织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除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外,主要增加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能力。

现代:教师功能发展的主要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学生一生将受到立体教育。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打下发展的基础。对教师的要求,核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有五点:第一,教师要热爱职业、敬业。不仅仅把教师职业看做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第二,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楷模。第三,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学艺术。第四,要有改革意识、观念。第五,要有发展的意识、观念。教师如果不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是不能完成新时期德育任务的。

2.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

回忆以往的德育方法和形式,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即使搞一些主题教育,也是教师设计,学生“上套”。所以,在德育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服、被教育、被管教、被管制、被指挥、被批评、被训斥的被动地位。

德育的主体是谁,应当是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应当参与德育活动。如果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而且又是主体,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效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当认真地反思过去一些德育活动,学生经常说:“没意思”,“不感兴趣”。“要不是非让参加不可,我才不去哪”。许多活动,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好。而像新年联欢,学生能够自我表现,自我体现才华,学生兴趣盎然,很晚了,学校“轰”都“轰”不走。分析其原因,除去内容原因之外,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

我们经常说,管理也是教育手段。那么,如何使管理目标内化为一种学生的追求,即学生是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关键。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节奏也大大加快。今后,更要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磨练,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来在决定个人事务时,有高度的独立自主能力,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举例来说,如自我认识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维、判断、品质都有正确的定位,像国外的反思性教学、能够调控自己的行为。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从单一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能够自主运用。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不能培养21世纪的人才。我曾到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了多所中学。许多学校在食堂工作,卫生工作,学生宿舍工作,以及值周班工作等方面,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比自己。教师只给予引导。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收效极佳。这就具有鲜明的德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3.德育工作的配套措施要完善

时代要求我们人才的培养要有全球眼光,要培养有全球视野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人,要求我们各校必须有提法可以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型的德育模式。

事实启发我们一定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配套措施,这在许多学校都是有很好经验的。总的来说,共性的方面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顺畅有力的管理系统保证。第二,要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因年龄而不同)。第三,要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第四,要有催人向上的校园环境。第五,要有各具不同功能的教育基地。第六,要有恰当的、形式各异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载体。第七,要有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第八,要有全面育人的政策导向。

4.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

教育部《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部的.指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搞好德育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社会里,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疾病、心理扭曲以及心理障碍是经常遇到的现象,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少难题。随着独生子女许多问题的出现,随着信息时代青少年接受“教育”途径的增多,很多问题不是一般德育工作所能完全解决的。对于这一点,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要有准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据了解,一些学校搞了心理健康教研室,百分之九十八的教师不是半路出家,知识不够,要么就是富余人员来凑数组成的。更有甚者,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人搞心理健康工作,可怜得很。还有的学校,不少教师骨干兼职搞这项工作,本身工作忙得很,无暇进修,完全“热心”的用说服教育的一套办法充当心理咨询,令人啼笑皆非,用不了多久,便门庭冷落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闹劲”过去了。

我们这项工作为什么如此缺乏教师,我想,第一是师范院校思想准备不足。第二是这项工作的地位不很明朗,并不如数理化那么重要。今后晋级、晋升职称等利益十分不清楚,所以缺乏志愿者。第三,是我们的技术设备极其缺乏,手段简单、落后,效果不明显。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的予以解决,否则,落后的局面不会改变。我在浙江参观学习,受到很大启发。他们计划,到每六百个学生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现在师范院校的这方面学生,生源质量好,学校给些“小灶”,毕业后重点校又抢着要,绝无“失业”之虑,前途一片光明。能够在几乎是一片“处女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何乐而不为?不少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非常乐于“光顾”的地方,心理教师成了学生最可亲近的人,最知心的朋友,不但是心理上的医生,而且实际上是思想上的导师,成绩斐然可贺。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显得轻车熟道,得心应手。

5.构建德育工作的百花园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也有差异。我们国家二亿多中小学生的所在校情况也不一样。就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区中各个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德育目标是一样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过去,我们强调动作一致,步调一致,千校一面,这是教训。我们的德育工作,应当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在作法上不一样,德育模式不一样,也应当不一样,也不可能都完全一样。在普教的大花园中,应当万紫千红总是春,应当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各有特色。我们提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但不主张过去曾有过的所谓学样板的完全抄袭,因为抄袭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允许差异存在,但我们不主张“大批判”,不主张不断翻新口号,使广大德育工作者无所适从;我们更不同意忽“左”忽右地摇摆。我们赞同降重心,不同意目标过高过大的假、大、空。我们主张德育重科研、重建设、重投资、重实效,反对表面重视,实际只抓智育,只用升学率一把尺子衡量办学优劣的作法。我们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科学地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决心结束应试教育一统校园的陈腐局面。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十

论文摘要:何为全面发展?何为个性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入手,具体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关系,阐述传统教育模式下人的发展的误区。这些正是笔者在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的发展;理性思考;误区分析

“教育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它就将永远加快自己的速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名言,早已为社会发展的事实所验证;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社会”、“教育世纪”的当代,更显示出预言一般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优势的竞争,培养人才的质量的竞争。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困扰,片面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充分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和质量划等号,以至于“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学生自进校到出校,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目标问题。从教育史来看,在古希腊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和以后的一些先进资产阶级教育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探讨

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发展。在过去,重视德育,而忽视了其它各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今天,虽然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其实质还是不可避免以智育为主的畸形教育。

2、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开来。各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也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只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必考虑其它各育的发展。如: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只有美术课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等等。

3、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的各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统一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但现实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常常受到压抑。

4、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故人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观念。教育要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既要有各方面发展的通才,又要有在各个领域有专长的各种类型出类拔萃的专才。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涵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全面发展教育。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能有所发展。这里的“几个”究竟是指什么?一般认为德、智、体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是德、智、体、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提出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他把全面发展看作包含德、智、体、美、劳。现在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心育”,即心理教育,并论证了它的重要性。

2、每“育”又有个全面发展的问题。每“育”本身又有许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知识在不断地广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具学科都属于智育的范畴。自然科学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社会科学又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其他方面也无不如此。如美育,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德育有道德品质教育,还包括通过各种学科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活动也是进行德育必要的途径。

3、全面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广度问题,还有深度和高度的问题。例如智育,不仅有知识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而且也包含着智慧的高低与能力的大小问题。不仅每一育的深度和高度与全面性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各育的发展深度和高度及全面性,彼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不仅要看他所已达到的水平,而且还要深入分析在发展的高度、深度方面,是否达到他可能达到的那个最大限度。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特长,发展特色,实际上是发展个性问题。“个性”一词原指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后来心理学家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看作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等等熔成的一种最复杂的“合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科学得到高度发展。教育上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这和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科学上的百家争鸣,其精神都是一致的,就是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要有差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用一个模子铸造“标准件”,而是要他们在共同的健全或比较健全的基础上不断地放出异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学校要做到以下几项要求: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要“超大纲”,要在同学中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活动,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为他准备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钻研。第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要有几十本他喜欢反复翻阅的书。而且强调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在十二、十三岁还没有在上述几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感到焦虑,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力。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心、美、劳等方面。如果只注意这几育的均衡发展,忽视每个人的特长,并不一定能出人才。在全面发展的概念中,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问题,而且是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是共性;每个学生的特长是不一致的,是个性。我们不能避开共性去讲个性,同样,也不能离开个性去谈共性。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特长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补充,这两方面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人的发展的误区

(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培养少数“读书做官”的文化型人才教育的轨道,受教育者基本上按照“读书——考试——升学”的三级跳模式打转转。只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忽视其它各育。有的虽然谈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只是流于形式,没能落到实处。有的把各育孤立地割裂开来,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只育人不教书。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家长、社会、舆论、教育行政部门都用一种评估标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最基本标准。于是导致:只看学生的考分高低,按学生各科考试总分排名次,为了应付考试,任意取消音、体、美以及一些文字副科的教学。一些各门功课考分很高,却学得比较呆板,缺乏生气,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不强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而那些学有特色,却因为某一方面略有不足的学生,常常受到责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实则是阻碍学生的发展,摧残人才。由此使得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导致严重的“流生”现象。

(三)学校教育严重划一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普通中小学在组织形态、教材、教法上趋于一致。划一教育严重不适应和脱离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才能、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四)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采取“书山题海”,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生经常产生焦虑、忧郁、厌学之心态。学生适应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大大降低。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学生的学习难以跨越“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模式。近些年来,有关科研机构调查可知,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20%左右。

理性思考的名言篇十一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服务与管理上下功夫。

只有树立人性化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勇于创新,整合信息资源,以读者为上,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创设显著效益,促进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前言

信息时代,人们对资源、信息的需求日益丰富。

虽然各类网络系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搜索查询学习资料、热门问题、难点事项的良好平台,然而公共图书馆开放、舒适、索引式的服务管理模式,仍旧是人们阅读、浏览、查阅资料的理想场所之一。

针对时代发展特征,公共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的挑战影响,如何优化服务管理,向质量要效益,则成为当前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1公共图书馆优质管理服务模式

为应对较多信息搜索工具、网络引擎的挑战影响,公共图书馆管理应由资源储备、服务应用层面下功夫。

其收藏管理的文献资料应力求种类多样,体现专业化、丰富性、深度性、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同时应提升文献信息资源的.应用便利性、高效性。

应通过深入调研、采访研究明确人们个性化的信息应用需求特征,进而提升书籍、文献资料管理针对性、专向性。

为掌握前沿信息,把握政策导向,图书馆应定期组织信息交流、强化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进而创新管理模式,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优化服务质量。

应努力将公共图书馆打造为大众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开发创新、优化发展的媒介平台,为其提供舒适、实用、充满特色的钻研学习空间。

相关管理人员应树立人性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主动性,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人文素养,进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搜索咨询、引导培训、组织管理、信息传递的优质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人本化管理应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图书馆工作的特点、规律实施优质的业务管理。

应全面制定统一化、合理化、可行性、便利性、价值性管理规章体制,规范工作人员言行,令其树立读者为上的服务理念,进而真正为大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满意度与认可度。

应为读者提供开架借阅、预约登记、资源共享,甚至是异地借阅服务,科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网络登记、自动化借阅管理,快速查阅信息的目标。

同时还应全面创建公共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馆藏资源的电子化录入登记,进而为清晰分类、统筹管理、快速借阅归还、高效上架提供便利性。

还可令工作人员由繁杂的手工操作管理中解脱出来,有精力从事更为高级与复杂的管理工作,提升核心价值。

2公共图书馆实践管理科学策略

2.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为优化公共图书馆实践管理水平,应解放思想、创新理念。

不应持续的禁锢于传统管理思想中。

应基于信息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基于原有管理基础,勇于开拓,找到核心突破口。

针对信息资源海量化、技术手段现代化、资料内容丰富性、专业种类多样性的特点,应拓展新型服务业务,丰富员工技能素养,组织专项培训管理,做足充分的准备。

新型服务的推行,需要一定的经费资源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秉承市场化理念,面向大众提供其所需的有偿服务。

例如,专业数据库资料下载应用、电子资源光盘刻录、信息导航服务、异地查询借阅服务等。

同时应联合各界力量扩充经费投资渠道,给予新技术应用服务有效的辅助支持,进而全面优化提升实践管理水平。

2.2优化公共图书馆资源管理,提升应用效益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令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丰富、集成共享的特征,同时多媒体技术发挥了显著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令信息结构、知识体系形成了较大转变。

因此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为满足大众多元化信息搜索应用需求,在管理存储原有印刷文件、书籍资料的同时,应促进资源管理的丰富性、全面性,提升应用效率,创设显著效益。

针对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系统,应积极开发、科学应用,通过有效的分析、搜寻、加工、汇总、整理,扩充信息资源的有效储备,面向大众提供更为生动、多彩、大容量的资源服务。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较为复杂、同时结构交错、类别多、信息分布广泛,因此为提升应用效益,公共图书馆可利用指引库存手段以及快速的搜索引擎进行众多信息资源的良好组织与筛选,实现各类丰富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全面整合,实现虚拟馆藏的创建与应用。

为赢得读者认可,应创建具有特色性的馆藏电子库,全面发挥资源应用优势。

可通过借阅数据量、人流量分析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应用率,进而有针对性进行重点资源的引进与投入。

另外,应强化新型资源载体的有效管控。

例如,对各类电子期刊、网络数字化出版书籍等应做好优质管理。

该类资源体现了存储总量庞大,检索应用便利的特点。

同时,出版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无需较高的生产成本投入。

伴随读者对文化信息需求的逐步丰富,其更需要应用方便、精准清晰、高效快速、实时更新的信息资源。

为此应扩充新型载体信息投入建设与管理,令其同传统库存资源形成有效互补,构建完善、健全、综合、丰富的动态信息服务系统。

2.3组建集群网络,完善服务体系

为优化服务管理,健全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应组建集群网络。

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中心馆以及业务关联馆集群服务系统。

需引入中心馆服务端工具,利用中心网站以及带宽,全面实现集群资源的共享应用、集成信息发布、集群联合馆藏、综合管控以及馆际互借目标。

各区域可根据自身发展特征组建适宜规模的集群馆,可将市级公共图书馆视为中心馆,并逐步吸引临近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成为集群组织的成员,创建紧密联的集群服务网络。

而后应定制合理、有效、可行的集群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全面建设、有效整合以及优势共享。

具体工作应包括数据库的全面建设、选用通用书目、组建特色化数据库,进行资源的系统联机编目等。

还应利用互联网络,中心馆系统网站的登陆完成资源流通、信息查询以及高效自动化的办公。

另外,中心馆可提供各个成员馆必要的服务咨询与引导,给予技术支持。

并通过培训管理、数字化管控,共同做好系统、资源的有效维护、全面更新,完善服务体系,赢得大众认可,满足其综合应用需求。

3结语

总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只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强化投入,完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施集群化管理,方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服务,强化品牌建设,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锦.发展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事业需要新思维[j].四川图书馆学报,(6).

[2]陈德芳.关于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j].现代情报,(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314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