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航天人物事迹篇一
杨利伟,38岁,辽宁绥中人。毕业于中国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曾任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安全飞行1350公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航天员,杨利伟从一千五百余名候选人中入选,成为首批十四名航天员中的一员。,10月15日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他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和中国最鲜明的亮色联系在一起。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杨利伟是一个英雄群体的代表,人类走向太空,这不是一般的民族勇敢的意义,这是中国的骄傲。
张起跃委员说,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举,将对全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北京航天员培训中心,杨利伟接受了长达五年的严格培训。直到距离起飞前6个小时,他才知道这一光荣的使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训练中的坚忍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已经使他超越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变成中国人心中一个大写的人。
航天人物事迹篇二
航天事业是国之重任,每一位航天员都是国之英才,他们在太空中不断挑战极限,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一段:航天榜样人物介绍
在我国航天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航天榜样人物,他们有的在太空中挑战极限,有的在地面上默默奉献。比如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踏上太空的航天员,他的勇气和坚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还有“嫦娥三号”探测器总工程师吴伟仁,他在航天事业中心研发中,毫不畏惧困难,始终保持激情和热情。
第二段:航天榜样人物的精神
航天榜样人物拥有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首先是勇气。航天员在宇宙中需要面对汹涌的宇宙辐射、极度寒冷、孤独、生命危险等一系列困难,只有坚强的勇气和意志才能让他们顶住压力,完成任务。其次是顽强的拼搏精神。航天载人工程涉及到极其复杂的系统,航天员需要进行多项体能和心理训练,随时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给自己打气,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态。
第三段:榜样人物事迹对航天事业的影响
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宝贵经验被写入了航天历史的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成就与经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航天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好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第四段:航天榜样人物事迹对我们个人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梦想,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梦想更有信心与勇气。一个不曾航天,只是默默耕耘的人,也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执着的追求和拼搏精神。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毅力和精神支持,只要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攀登高峰,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五段:总结
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即使我们离航天事业再远,也能懂得生活和学习中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追求极致的品质,为自己创造最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立志成为航天榜样人物板上钉钉的继承人!
航天人物事迹篇三
杨利伟的家乡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这是山海关外一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县城,今年38岁的杨利伟曾经在绥中生活了长达18年的时间,可以说,杨利伟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平和的小镇度过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对小利伟的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辽西的许多乡镇素有故事之乡之称。绥中县绥中镇更有“讲古王”、“故事王”摇篮的美誉。绥中清朝时就是辽西及关外各路商贾贩客通往辽南、辽北、辽东的交通要道。称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丝稠之路”集散地一点也不过份。各大酒家、车店云集镇中。夜晚食宿的客人为了打发寂寞,就集在一起讲出各自从不同地区带来的传说和故事。渐渐地,说书讲古的人在这里便成为了“职业”。讲的、听的、传的多了,这里不仅是商贸的集散地,更是民间传说故事的集散地。这里的家家户户旮旮旯旯都盛满着古老的传说故事。杨利伟的外公、外婆便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故事家。小利伟从小就常住在听各种民间故事长大的且为讲古说书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妈妈讲的传说故事里。在大人们讲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最令小利伟着迷的是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的传说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这类飞天神话故事。听多了,具有思索与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着浩渺夜空,想像着宇宙里的神奇。他常常对妈妈说:“等我长大后,我一定飞上天空去见牛郎、织女和嫦娥、玉兔。”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春游,学校组织小同学到一家飞机场去参观,摸抚一架架银鹰并观看飞行员驾机为同学们做飞行表演,小利伟激动不已。回校后,他在机场观后感的命题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密。”
航天人物事迹篇四
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人类通过不懈的追求,终于实现了登月、载人飞行、探测深空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航天榜样涌现出来,给人类带来无限力量和启示。今天,我们要讲述几位航天榜样的事迹和感悟,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梦想,谱写华丽的人生篇章。
第二段:刘洋——迎战千年寒冰
刘洋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女航天员,她曾经两次执行执行太空任务。其中,第一次任务是在神舟七号飞行器上完成的,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称赞。在执行任务中,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千年寒冰,但她没有退缩,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战胜了困难,彰显出中国女性的坚韧和毅力。这种精神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自我,迎接更大的挑战。
第三段: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追求卓越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是NASA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宇航员,他克服了众多困难,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太空任务。格兰特先生一直追求卓越,他的努力毫不动摇,通过不断的锤炼自我,终于成为NASA的一员,从而开创了非裔美国人在航天领域的先河。格兰特先生教育我们要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行业之中的佼佼者。
第四段:杨利伟——传递信心和希望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太空探索的信心和希望。在执行任务期间,杨利伟遭遇了无数次的困难,但他坚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克服了困难,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技术。同时,杨利伟也非常注重宣传太空知识,引起了广泛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杨利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传递信心和希望,以此激励其他人勇敢前行,并且要不断地推广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太空探索的价值。
第五段:总结
航天行业是一个打破极限的领域,需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这四位航天榜样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不仅激励我们追求梦想,还指引着我们迎接更多的挑战。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我们注入了无限的动力和信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像这些航天榜样一样,在航天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航天人物事迹篇五
“5、4、3、2、1,点火!”
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着、跳跃着,用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抑制不住喜悦的泪水。
“船箭分离!”“飞船入轨!”随着一声声报捷的口令,杨利伟同志已经挣脱了地球的怀抱,正在太空书写着“中国”这个神圣的名字!
胜利返回家园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后于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宇航员杨利伟自主出舱并接受身体检查。杨利伟在走出返回舱后向人们招手致意,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航天人物事迹篇六
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太空,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太空飞行,神舟七号航天英雄翟志刚叔叔出舱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迈向了航天强国。美丽的星空曾带给我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
如今人类的一些梦想已变成了现实,宇宙之谜一点点的解开,可每一次发现又会带来更多令人神往的谜团,所以茫茫宇宙中,人类永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是中国载人航天实现载人首飞10周年的光辉节点。中国人,将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一看不见的足迹,必将作为最难忘的前进步伐,永载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
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在20xx这个不平凡年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又一次绽放出的光芒。从20xx到20xx,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作为航天英雄的代表接受“感动中国”的敬意并致辞,杨利伟说:“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和鼓励,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界将再接再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太空中展示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实现中国的航天梦。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最后,全体航天英雄代表以庄重的军礼感谢全国人民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怀和支持。
航天人物事迹篇七
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快速崛起,并且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亮点,特别以space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大国,同时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20年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比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特别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尤其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21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星际荣耀成立于2016年10月,总部位于北京。曾计划为全球小卫星市场提供运载火箭发射服务解决方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民营火箭公司。此前,星际荣耀已经完成了两次亚轨道火箭的发射,为本次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入轨发射进行支撑。星际荣耀曾经在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首个在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进入决赛并夺得冠军的航天企业。星际荣耀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9年“50家聪明的`公司”(tr50)榜单。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2020年12月,蓝箭航天的液氧甲烷火箭“可回收”神器——针栓式喷注器试车成功。意味着火箭发射从有去无回升级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商业航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航天70多年的发展,不但形成了发展商业航天完备的产业链,还培养了发展商业航天的人才技术储备。
从1962年颁布了《国家通信卫星法》开始,到2015年来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美国商业航天今天的蓬勃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的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未来势必有行业爆发的一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曾经表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他保守估计,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的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1年,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21。
航天人物事迹篇八
人物简介:任新民(1915.12.05-20xx.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人物简介:黄纬禄(1916.12.18-20xx.11.23),自动控制专家。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二院技术总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岁。
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
功勋人物:屠守锷
人物简介:屠守锷(1917.12.05-20xx.12.15),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历生死考验而不辞。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xx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他们花费近两天时间完成了在轨准备工作,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声音被设置为女中音,在天地两端听来却惊心动魄。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觉得自己的头发一下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在地面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听到了航天员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而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返回后,三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7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xx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启动。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xx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这也是一个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20xx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
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快速崛起,并且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亮点,特别以space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大国,同时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xx年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比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特别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10月7日12时13分,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尤其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xx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星际荣耀成立于20xx年10月,总部位于北京。曾计划为全球小卫星市场提供运载火箭发射服务解决方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民营火箭公司。此前,星际荣耀已经完成了两次亚轨道火箭的发射,为本次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入轨发射进行支撑。星际荣耀曾经在20xx中国国际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首个在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进入决赛并夺得冠军的航天企业。星际荣耀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xx年“50家聪明的公司”(tr50)榜单。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20xx年12月,蓝箭航天的液氧甲烷火箭“可回收”神器——针栓式喷注器试车成功。意味着火箭发射从有去无回升级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商业航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航天70多年的发展,不但形成了发展商业航天完备的产业链,还培养了发展商业航天的人才技术储备。
从1962年颁布了《国家通信卫星法》开始,到20xx年来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美国商业航天今天的蓬勃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的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未来势必有行业爆发的一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曾经表示:截至20xx年末,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xx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他保守估计,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的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20xx年,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xx。
航天人物事迹篇九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__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美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二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梦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历、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所谓北斗,"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8年12月26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在轨39颗卫星中包括21颗北斗三号卫星:有18颗运行于中圆轨道、1颗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2颗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2019年11月5日凌晨1点43分——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12月16日15时2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最终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可以说是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十分重要领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域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为geo(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为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4颗为meo(中远地球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创新的设计,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航天事业与国防安全密不可分,航天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有:
2、卫星技术对于我国战略侦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载人航天技术对于我国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保卫我国在空间的安全;
4、航天技术作为高端科技,它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家科技水平。
航天人物景海鹏事迹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话题:热爱事业、爱国)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话题:爱国、敬业、奉献)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一
“神舟”飞船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
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这“四个特别”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军和武警部队要按照总政通知要求,在广泛开展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把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出来。要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学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的英雄事迹,把学习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巨大热情,引导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精神的实践中去,引导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去,加快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二
“神舟”飞船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
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这“四个特别”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军和武警部队要按照总政通知要求,在广泛开展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把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出来。要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学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的英雄事迹,把学习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巨大热情,引导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精神的实践中去,引导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去,加快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三
1978年国庆刚过,刘洋出生了。
这是河南郑州市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爸爸善良正直、妈妈质朴勤劳,从小带她长大的外婆与人为善,处处替别人着想。
她人生的第一堂课,是这个普通而温馨的家庭教授的。她也由此拥有了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一颗懂得感恩与回报的心。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刘洋已是初中生。初二那年,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奖学金。看到爸爸的球鞋破了却一直不舍得换,她就用这笔奖学金悄悄给爸爸买了双球鞋。
高考前夕,空军来学校招生。刘洋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七批女飞行员。
飞行员分男女,但训练强度一视同仁。五公里长跑,对刘洋来说曾是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当别人到达终点,她仍喘着粗气拖着双腿往前挪动。
起点落后,并不意味着终点一定会落后,要想超越唯有更加努力。从寒风刺骨的冬季到烈火骄阳的夏日,从晨曦微露的早晨到万籁俱寂的晚上,她风雨无阻地绕着操场一圈圈苦练长跑。毕业时,她的成绩“跑”进全优。
2001年,刘洋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从抗震救灾到消云增雨,从空投伞降到实兵演习,她驾驶飞机一次次飞出了人生的美丽和价值;飞机撞鸟、机翼结冰、刹车失效……她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的人生价值。
一次单飞训练,刘洋驾驶飞机刚刚离地,只听“砰”的一声,座舱玻璃上鲜血四溅。
飞机撞鸟了!危急关头,刘洋集中精力保持飞行状态,和机组人员一起与死神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之后,操纵飞机稳稳地降在跑道上。事后查明,这架飞机一共撞到了一二十只鸽子,一台发动机被打坏了,机头下方也被撞凹了一个大坑。
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年,刘洋24岁。
2009年5月,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刘洋闻讯报名。她说:“我渴望飞得更高。”
2010年5月,她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通往太空的天梯,从来没有捷径。
从来到北京航天城到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的两年时间里,刘洋的时间表上只有学习和训练。没有休息日,没有睡过一天懒觉,她也从没有在晚上12点前关掉过书桌上的台灯。
转椅训练,优秀标准是持续12分钟。第一次做到5分钟时,突如其来的眩晕感瞬间让她脸色苍白,浑身冒汗。训练结束,她整整一天吃不下饭,边哭边想:“5分钟训练都这样了,12分钟的考验还能坚持下来吗?”
决不“放弃”,只有“坚持”。她每天都会在学习之余坚持练习,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转椅项目的考核。
2012年3月,刘洋成功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乘组。
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样的操作,模拟同样的程序,默画出无数张座舱、仪表图、线路图……那段日子,刘洋更加忙碌了,闭上眼睛都知道按钮的位置、形状、颜色,并能准确无误地操作。
2012年6月16日,刘洋踏上飞往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终于有了中国女性身影。
每当飞临祖国上空时,特别是夜间能清楚看到城市的灯光,她都会心跳加速,情不自禁隔着舷窗凝视祖国。“飞天靠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而是强大的国家、综合的实力。”她说,飞得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
2012年6月23日是端午节,这一天,她第一次在太空度过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
10年后,又是端午时节,刘洋将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叩苍穹。
“与10年前相比,我的状态没变,一直坚持着学习和训练。”刘洋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6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