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辛弃疾读后感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9:12:12
实用辛弃疾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2023-10-27 19:12:12     小编:字海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对其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书面材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完一本好书后,总是会有很多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既可以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你的阅读经验。那么怎样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认真理解和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些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感受,对重要的片段、对话等进行标注,方便之后回顾和整理。读后感的写作要基于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的深入思考,体现自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其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同一本书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引发出不同的反应和思考。因此,在写读后感时要坚持真实的个人感受,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最后,要注意文笔和叙述方式。读后感是一种文学性较强的作文形式,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写作时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综上所述,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展现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进行表达。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辛弃疾读后感篇一

皎月东升,月光轻柔似水,举眸凝望,褐栗色的枯枝横斜眼前,银月娇柔似得隐在那枝后,挽几颗北斗,批几星残云。林立枝头的乌鹃低头打转,却被那莹莹的月光所惊动,举翅翔空,飞往那幽幽空山。夏意怡人,清风卷着芙蓉的轻灵前来迎接。墨色的蝉覆在那老干虬枝上,鸣着夏夜的盎然。

举步前行,踏在那农家石径上,稻花香气扑鼻,茅屋中传来农民笑意谈论:“今年庄稼收成定是甚好,听这蛙声,却是在庆祝我们啊!”“是呵,闻着稻花香,听着蛙叫,我算满足啦!”笑意荡漾,农民是国家根源,之前收粮总是勉强维持生活,今年算是有个好年了。池里,芙蓉鲜红,碧叶掩影,那青蛙也是怕羞,躲在不知的深处。蛙声绵延,鸣蝉灵促,二者同嚷起来,却比那《彩云追月》更有盎然的自然风趣。此时再饮些清酒,岂不是更妙哉!

踏在那木板桥上,溪流跃石,透着斑斓。夜,更深了。举眼仰视星空,北斗明莹了许多,亮晶银闪,几颗环绕在月旁,等着月色明朗了,又会有几人注意,记起它们呢?倒是那清高的北斗,印在深蓝幕色一侧,越发明耀了。不经意之间,却落起了几点小雨,细雨斜织,稀疏朦胧。一行青山隐隐轻斜。也不必再穿那蓑衣了,由着那雨星滑过面颊。在这细雨青山之中,我却越感清新怡人了。

青林斜交,一干干枝头朝天,粗糙的枝干在月关之下,影起斑点银星,那丛林深处,又是些什么?谁也不知道。旧时的旅店隐在林旁,屋上茅草纵横交错,横七竖八地躺在那,旅店墙壁颜色几乎剥落,红漆掉在那青草立马。旅店里面有着些许蜘蛛网,上面已经有了许多昆虫残骸。边走边望,小径尽头又是一座石桥,溪流湍急。

辛弃疾读后感篇二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读后感篇三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深蓝的天空中透着一丝月光。我打算到黄沙岭去看看。

我来到了黄山岭的上面,找了一片空地坐下来。眼睛往下一扫,城市的风光尽在我眼底,到处闪着灯笼的火光。我抬头向上看,乌云片片,挡住了皎洁的月光,我开始回想我的往事。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我的脸,把天上的乌云一吹而散,落出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可能是月亮出来的太突然了,大地一下子亮起来,在树上停留的喜鹊们被吓着了,一群一群鸣叫着飞离了树梢。

我隐隐约约听见有东西在叫:“知了,知了!”可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听不清楚。我寻着声音走过去,原是蝉在树上鸣叫着。

走着走着,发现了几户人家,我走近他们,听见他们正在很有兴趣的谈论着丰收时的景象,好像在比谁的收成大呢!在旁边的稻田里,青蛙也在“呱呱”的叫着,似乎在说什么。

走进山林深处,看见天上有一点两点的星火,一眨一眨的,格外美丽。忽然天空中下起了阵阵小雨,滋润着万物。

我又发现了原来我经常去的一个小店。进店一看,地面湿漉漉的有一些稻草也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桌上还残留着一阵阵的“木香”呢。

仔细一看,这座小店还是坐落在那一个土地庙边。土地庙上写着:神佛庙,里面还有一些佛像。

道路忽然一转,我又回到了那以前熟悉的小溪,道路边了。

我回到家,想:好一副夏夜美景图啊!

辛弃疾读后感篇四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去黄沙岭看望词人辛弃疾。我们两个也算是老同学了,他见了我非常高兴,邀请我一起出来转转。

我们来到了黄沙道,骑着马边走边聊。天色渐渐暗下来,明月悄悄爬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过了一会儿,已到亥时,一阵清风刮来,惊动了树上的蝉儿,这些小精灵便开始不停地鸣叫。我看见辛弃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吸了一口气,啊,空气中散发出的稻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远处的山村中,传来人们的说笑声,哦,那是乡亲们正在谈论着今年丰收的好年景,路边的池塘中,青蛙也不甘寂寞,“呱呱”地叫个不停,仿佛应和着乡亲们的谈笑声。

三更的时候,不知从哪儿飘来一片乌云,遮住了皎洁的月光,刚刚还明亮的夜空一下子就黯淡了下来,只有几颗星星时隐时现。我看见辛弃疾低头沉思,像在想什么,便问他:“怎么了?”

他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丝喜悦之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啊!这样,我们明年就有余粮,又可以北上伐金了。”

“嗯,有道理。”我说,“我们可以继续进行抗金大业了。”

辛弃疾又抬头看了看天边的那朵乌云,说:“不好,可能要下雨!快走!”

我俩快马加鞭,急切地寻找避雨的地方。不一会儿,几滴雨落了下来。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这句话一点没错!”辛弃疾笑着说。但说笑归说笑,我们还是怕雨骤然变大,便拼命往前赶。

“奇怪了,这儿应该有一家茅舍小店啊,怎么找不到呢?”我问辛弃疾。

“应该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别急,马上就到了。”

果然,山路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流水又呈现在眼前,还有那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小店。

进店之后,辛疾弃问店主人:“可有笔墨?”店家很快拿来了,我帮他磨好墨,只见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因为与他同行,我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首词的妙处。

辛弃疾读后感篇五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丛煜轩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肖瑶

你知道谁被誉为词中之龙吗?你知道谁是宋代存词最多之人吗?你知道谁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对了,就是他。他笔下有三国国主孙权孙仲谋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的故事。他笔下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臣子之言,派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大败而归的故事。他的好友陈亮这样评价他“眼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他就是永远的传奇——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凸显了他收复中原的决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里,我仿佛处在一个恢弘的战场上:将军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士兵们,同他们一起分享,军乐队演奏着高亢激昂的边塞战歌,以助军威,在秋风凛冽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我仿佛看到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做人崩溃了,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到这里,我们被那个意气昂扬、抱负远大的忠勇将军征服,然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把我们带回现实,诉说着多少的郁闷、痛苦和愤怒啊!

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着豪情壮志的辛弃疾,那个有着报国精神的辛弃疾。辛弃疾,你永远是词坛领袖!辛弃疾,你永远是我敬佩的词中之龙!

辛弃疾读后感篇六

“杀贼!杀贼!杀贼!”这是辛弃疾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出的喊声,也是究其一生未能完成的梦想。

一代词人辛弃疾,就这样满怀遗憾、心有不甘的离开了他曾经生活的朝代,撒手人寰。“纵观历史长河,辛弃疾都堪称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辛弃疾的的不同寻常之处,不仅在于他存词600余首,被称为词中之龙,更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之才。”

这是《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作者赵林云教授在辛弃疾诞辰880周年,在辛弃疾的故乡济南举办的“陪诗人一起返乡——辛弃疾传赏读书”上的开场白。

辛弃疾,能文能武,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多人对辛弃疾的印象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也对他的传世名作,譬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降生济南府,国破故园殇。

辛弃疾降生于一个动荡的朝代,俗话说:乱世造英雄。父亲辛文郁在卧牛山秘密练兵的事情被金人发现,后被金人毒箭所伤,毒发而亡。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对7岁的辛弃疾说:“我们虽然身在金国,但都是大宋的子民,我们的家乡本来属于宋朝领土,因为朝廷羸弱,才落入外族之手。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练武,研习兵法,将来长大后驱逐金人,报效自己的国家。”

父亲满怀遗憾和不舍去世之后,母亲也因思念过度,离开了人世。父母英年早逝,辛弃疾只能随爷爷辛赞一起奔赴安徽亳州。当时的亳州也在金人的管辖区域,爷爷辛赞任谯县县令。

从济南历城到安徽徽州,大概有800多里路。爷孙俩在去亳州的路上,同游祖国大好河山。一路所经之处,凡是有历史名人故里,爱国名将遗迹,幽静的古战场,爷爷都会一一讲述给他听。特别是讲到那些著名的古代战争案例,包括战场的选择、地形地貌和两军对垒的布阵和战术,爷爷辛赞会讲得更加详细。

长大了做一名军事家,只有那样才能戎马平生,叱咤风云,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怀着这样的梦想,辛弃疾爷孙一行来到了亳州。亳州的学习,奠定了辛弃疾在文学方面的基础,他的刻苦和努力也终于让他在文坛展露新角。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新党”。

然而,一身的文武才能却得不到重用,无奈,从武转文,于是“词中之龙”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老年的辛弃疾,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南宋已经病入膏肓,究其一生,梦难圆!

辛弃疾和陆游共同的遗憾:何日?王师北定中原日。

同样遗憾的还有陆游,临终之际,他写了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陆游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南宋的“王师”再也没有“北定中原”的机会和能力了。《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向我们展示了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生不逢时,一声叹息!历史长河中,多少遗憾,多少夙愿,只能是梦一场,一场空!

辛弃疾读后感篇七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题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站在边地上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曾如此吟咏。古时的月多情而妩媚。

圆圆的月,扁扁的故乡是李白最美的念想。扁扁的是月,是故乡,是月的影子。任目光穿越千年去品读故乡。一笔一笔地勾勒那份熟稔,圈画那份执着,评说那份纯真。你紧皱眉头。忽然,几滴浊泪从你清明的眼里滑落,打湿了你的青衫。这月里含着你多少的念想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李煜最后的感叹。弯弯的是月,是国家大任,是对命运的质疑与故国之思,是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随时间沉淀历史去感伤故国。一句一句地吟咏那份怀念,沉沦那些无邪,采撷那份甜美。你抚着雕栏,望向如钩月,发出一声低叹。你又突兀的笑了。一切的一切,何时方能结束?而这声浅笑又饱含着你多少的无奈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苏子最透彻的见解。一位哲人说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生活中充斥着悲伤与离别,然而又交织着欢乐与聚首。你极目远眺,“转朱阁,低绮户”,你深邃的目光如同一条江水深深的浸透那轮残月。思索、探寻、追求月里的饱满与充实,虚无与飘渺。突然,你看到那轮霜月被晨曦吞噬。你笑了。从此,你怅望西江月,笑看官场沉浮。

然而,孤独的苦,寂寞的楚,失意潦倒的际遇终究

让你万劫不复。

此生此夜长好,明年明月旧处看是你最大的期盼。

年年中秋,你独醉。你醉看秋月,魂断酒香。你渴望与亲朋好友在这样美好的中秋节里荡桨河上,一起汲暖,一起祝福,一起赏月。然后“画船听雨眠”。这月里,寄托着你多少的期许啊。

“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儿,感谢你在岁月的长河中缀连着愁绪,使它们不至于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余韵悠悠,我心怅然。

辛弃疾读后感篇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起来,让我回味无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仿佛看见了天边的一轮明月升上了树梢,却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晚风仿佛唤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好一个“喜鹊鸣蝉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仿佛一切就在眼前,人们一边闻着稻花香,一边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周围伴着蛙叫声,这些青蛙似乎也在说唱着丰收年。好一个“稻蛙丰年图”!从词中我可以读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疾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又一个美丽的画面又浮现在我脑海中。稀疏的星星刚刚挂上天空,山前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真美呀,好一个“疏星小雨图”。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好像山路一转,立刻出现了熟悉的小桥、溪水和人家。好一个“小桥溪水图”。让我不禁想到了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15年,过着退隐的生活,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一首,我最喜欢这首诗词,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十分优美,画面感很强。

辛弃疾读后感篇九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个人不是因为诗词才是生活丰满,而是有了丰满的生活才诗词情生!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

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 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一

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梦想,生活是多么的酷。

夜幕降临时,风和叶都在走廊里。酒便宜,客人少,月亮多,云彩多。谁在中秋节一起孤独?向北看一眼。倒一杯清酒,单独喝两行混浊的眼泪。中秋节满月..月亮下的人是孤独的。亭子下面的孤独的灯光摇晃着阴影大楼。只有一个月才能向你敞开心扉。你的陈娟之梦能唤起千里之外的回声吗?看了太久的月亮阴影,似乎是眼泪触动了月亮,或者云层遮住了你的心。在监狱外生活是自由的,但它使你的忠诚远离圣都。当你团聚时,你只能团聚你的生活。世界就像一个梦。这对手描绘了宋代的宏伟蓝图,现在甚至拿起杯子颤抖。

风吹乱了浮云,把你的眼泪擦干了。落叶是深秋的雨。它不能把你的尘世的庸俗带走。桌子上的冷食,你从来没有移动过玻璃,反映了你的白发和忧郁的眼睛。你害怕看到他的老雕塑和颓废的雕塑。你怎么能把你的血液放在国家的心上呢?无情的叶子在沮丧中,你站起来吸烟,让世俗的风和阵雨无法打破你坚强的爱国主义的心。你可以笑着看生活。一个伟大的野心决定了你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一段时间,但你总是有希望在你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你是天空中的明月,宋代的宁静将由你的光所引导。

秋天不仅是阴冷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你在你的生活中得到了一个重要而重要的升华。你站起来喝了一杯,喝了一杯,倒在月亮上,你喝了一个星期,看着那些和你在一起但不在场的朋友。院子里那棵绝望的树摇了摇头,用掌声欢迎英雄们的回归。一壶酒只剩下一杯。你没有在一个安静的夜空中喝你的脸,把这杯酒洒在天空中,然后你打破了玻璃,在黑暗中咆哮着。

在世界的黑暗中,有一个坚定而自豪的背部。没有风和雨。你一路走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夜幕降临时,宁静的风停了下来,一轮明月在晴朗的天空中微笑。

中秋节满月......每个人都在月亮下。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二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在词人笔下喧闹的世俗场景的反衬下,我们读懂了李清照的凄苦、刘辰翁的感伤,也就理解了一个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深层牵挂。这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

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四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505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