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书法名言名句篇一
书法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是每个书法家心灵和思想的抒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精神。因此,许多名家都对书法给出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本文对一些书法名言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法的魅力。
第二段:书法的艺术
书法是一种表现个人修养与情感的艺术,它可以用笔带动心,用心带动笔,达到心、境、笔的统一。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说:“弃墨而随心,笔走龙蛇。”他倡导的是以心灵为出发点,用笔勾画出龙蛇般千变万化的绚烂世界。同时,书法艺术也需要细致的笔墨技巧和刻意的修炼,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曾说:“研习书法,须削就字根,汲取于经典,派化于练习中,日积月累,刻意发掘。”
第三段:书法的文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和汉字、诗歌、文学等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础。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是立体的文化综合,涉及汉字、文化背景、历史风貌、美学范畴等众多方面。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展现的品德风范、音乐文化、文学素养等,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影响至今。
第四段:书法的哲学
书法是一种蕴含哲学思想的艺术,它展现了书法家思想和心灵境界。唐代书法家怀素曾说:“书法之义者,察教化于字形之中”,称书法为“形中有神”的艺术。意在说明书法的精神内涵是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书法家用笔墨去触发读者悟出的更深刻的宇宙意义。书法艺术是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的,这也是中国书法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原因。
第五段:书法的精神
书法是北斗星般的文化宝藏,它蕴含着无限的精神力量。先贤们的书法名言中,多以恒心、毅力和自律为主题,这些都是习字修心的最好体现。李可染曾说:“只有动如骨更,至心静虑之余,研习书法方是进步之阶。”这提示我们,书法精神不仅是书法的精髓所在,更是在修身养性上发扬光大的一种方式。书法家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笔下的墨痕,更是一种内省的自我修炼。
结论:
总之,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对人性进行探索的艺术。它透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深层意义,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文化的象征和人生的指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书法的艺术、文化、哲学和精神层面,只有综合我们对书法的理解,才能够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特质。希望这些名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从而体味到这个精美的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书法名言名句篇二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7、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2、字无百日功。
2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2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28、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29、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31、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33、拳要打,字要练。
34、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5、字怕练,马怕骑。
3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40、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41、书肇于自然。蔡邕
4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43、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4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5、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46、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4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50、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5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52、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5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名言名句篇三
说到书法,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那种优雅、优美的字体,感觉以至于让人一时间就沉醉其中。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或许需要领会一些名人们的书法心得和体会,为了让我们这些爱好者起到一些帮助意义,我们需要从名言开始了解。
第二段:书法教父米芾的心得
米芾是我国书法界的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悟至笔繁处,才是至真之境;而在即将到达至真之旅程中,提笔落墨,才是精神世界得以顿悟之际。” 米芾用言简意赅的话指出,要想达到字写得好的境界,除了要勤加练习外,更需要一颗真正的心。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够达到极致。
第三段: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心得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强调:“形势、纸墨、笔法、画心,营节类运,声律并养,皆即其愿意也。” 王羲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暗示着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细心体察自己的心情,同时要关注书写的画面,再结合轻重节奏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出完美的作品。
第四段:书法大拿颜真卿的心得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人物,他认为:“论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漂而在实,不在颜色之鲜而在气势之宏。”他所说的话,让我们意识到书法创作的时候,要以简洁、刚毅的笔画为基础,而不是过于华美的色彩,这样才能够为创作加入更多的灵性,创造出代表自己精神品质的作品。
第五段: 结束语
在书法的掌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心情的把握、提高对画面的敏发性及对书法用笔方面的掌控,只有有这些方面的相辅相成,才能够有机会达到真正的书法大家的地步。在这里,我们可以体悟到名言在书法中作用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获取名言中蕴含的智慧,迈向越来越高的目标。
书法名言名句篇四
1、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2、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3、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4、准确临帖,写准点画字形,要还原字帖的书写动作。
5、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6、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7、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8、书法的基本功,就是练笔法、练笔势,练动作。
9、字无百日功。
10、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写字如同扫帚扫地,发挥弹力推着走,不能像拖把地拖着行。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5、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16、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17、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1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19、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20、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21、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22、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23、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2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25、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26、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27、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28、落笔不能直上直下用蛮力,而要侧掠划翔用巧势。
29、笔势是使用毛笔写字的.动作组合方法。
30、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
31、“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32、练书法,眼睛要看毛笔尖。
33、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34、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
35、书法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动作过程。
36、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37、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38、笔法是使用毛笔的动作方法。
39、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40、人的偏见都来自自我擅长的领域。
41、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42、要学书法家的字,先学他写字的动作。
43、拉二明,听的是音乐,练的是手功;练书法,看的是点画,练的也是手功。
44、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书法名言名句篇五
1、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2、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3、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4、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6、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7、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8、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9、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10、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11、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12、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13、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14、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15、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16、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17、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18、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19、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20、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21、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22、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23、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24、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25、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26、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27、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28、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29、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30、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31、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32、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33、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34、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35、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36、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37、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38、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39、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40、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41、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42、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43、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44、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45、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46、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47、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48、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49、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50、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51、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52、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53、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54、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55、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56、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57、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58、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59、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60、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61、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62、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3、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6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65、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66、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67、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68、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69、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70、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71、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书法名言名句篇六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法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人文情怀的回归。在学习和实践书法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名言警句中汲取智慧,领悟书法的精髓。
第二段:修身养性,书法修心
“书法养性,文房百鸟朝凤。”这句名言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书法对于人的心灵修养的影响。书法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可以磨砺人的意志,提高专注力,在练字的过程中培养耐心和毅力。重复的练习、修身涵养的过程能够让人们懂得沉下心来,从中体悟到一种平和宁静的精神状态,并能够反思人生,找到内心的自省。
第三段:文字之美,书法凝神
“美者,与道合,心佩之矩矣。”这句话出自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书史目录》。它强调了书法的美与道之间的联系,表达了书法的一种凝神、专注的境界。书法是一种宁静的艺术,通过字体的优雅和谐,能够使人收拾心情,平复杂乱的思绪。书法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能够让人在书写的过程中感悟到文字的美感,体会到艺术的力量。
第四段:品质修炼,书法陶冶
“德行塑型于文,文章如人。”这句名言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强调了书法与人的品质修炼之间的联系。“笔墨文章甘如饴,孺子可教也”的名言,劝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书法的实践,人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对于人品修炼的意义,学会倾听文字背后的含义,使自己更加高尚、优雅、有修养。
第五段:传承发展,书法永恒
“书法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这句话出自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史目录》。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传承至今。在现代社会,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书法,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传承下去。同时,书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现着无穷的魅力,呈现着不同的风貌。
结尾:
通过学习和实践书法,我们能够从名言警句中汲取智慧,领悟到书法的精髓。书法不仅仅是人们艺术追求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性的方式。每一幅字画都蕴含着书法家的心境和情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在书法的世界里,穿越时空,感受文字的力量,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
书法名言名句篇七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2、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13、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1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15、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16、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17、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18、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19、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2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21、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2、怒蹄蹴踏苍山颓,c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23、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4、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25、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26、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27、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海岳名言》
38、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39、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40、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
书法名言名句篇八
2)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3)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4)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6)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9)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10)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11)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13)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4)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17)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清.王淑《论书滕语》
18)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书法名言名句篇九
1、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2、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3、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4、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6、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7、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8、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9、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10、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11、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12、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13、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14、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15、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16、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17、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18、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19、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20、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21、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22、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23、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24、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25、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26、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27、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28、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29、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30、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31、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32、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33、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34、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35、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36、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37、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38、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39、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40、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41、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42、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43、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44、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45、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46、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47、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48、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49、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50、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51、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52、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53、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54、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55、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56、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57、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58、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59、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60、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61、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62、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3、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6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65、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66、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67、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68、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69、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70、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7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