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思维训练方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0:32:11
热门思维训练方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7 20:32:11     小编:文锋

方案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或计划。它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系统性地安排行动和资源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面对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一个有效的方案来解决。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案,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工作。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方案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例供大家探讨和讨论。

思维训练方案篇一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45千米,就要晚0.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0千米,就可提前0.5小时到达.问甲乙两地的距离及原计划行驶的时间.

3.父亲今年47岁,儿子今年20岁,问几年以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6、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厘米,高是5厘米,面积是40厘米,求上底?

8、甲、乙两人进行登山比赛,甲每分登高10米,乙每分登高15米,乙比甲早到30分钟。这座山有多高?(两种方法)

9、从甲地到乙地,小明未行的路程是已行路程的3倍,如果再行150米,这时小明未行的路程是已行的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地的路程?(两种方法)

思维训练方案篇二

难度:

难度:

在所有的三位数中,各位数字之和是19的数共有多少个?

答案翻页查看

难度:

【答案】

比赛型问题分为单循环、双循环和淘汰赛三种。

第一阶段为单循环赛,每小组4队,共8组;每两个球队之间均比赛一场,

=4×3/2=6场,即每一小组6场比赛,每支球队均有3场。此阶段共举行了8×6=48场比赛,冠军参加3场。

第二阶段为淘汰赛,共16支球队,两两一组比赛,第一轮淘汰8支球队,剩8支;第二轮淘汰4支球队,剩4支;第三轮淘汰2支球队,剩两支,第四轮淘汰1支球队,剩1支,为冠军。此阶段共举行8+4+2+1=15场比赛(淘汰赛,最终淘汰15支球队,每场淘汰一支),冠军参加4场。

此外,淘汰赛第三阶段的两支淘汰球队之间还要进行一场,决出第三名。

所以,世界杯决赛圈,共进行48+15+1=64场比赛,冠军球队参加7场。

难度:

在所有的三位数中,各位数字之和是19的数共有多少个?

【答案】

枚举法。

百位为9时,十位+个位=10,1+9,2+8,…,9+1共9种;

百位为8时,十位+个位=11,2+9,3+8,…,9+2共8种;

百位为7时,……共7种;

……

百位为1时,十位+个位=18,9+9,共1种;

由此得到,共9+8+7+…+1=45种。

思维训练方案篇三

深夜,刚从师傅那学有所成的小偷第一次入室行窃。这里没有人守卫。小偷大摇大摆开了灯,坐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但没翻动里面的东西就关好;接着他又打开了文件柜,拿出重要文件,再把文件柜关好;他还打开了保险柜,取出了钞票,然后关好。

小偷想起师傅嘱咐过他的话,在出门之前,把所有用手摸过的地方都用手绢擦了一遍。临出门时,他又将墙上的电灯开关也擦了一遍。最后,用腿把门带上。

“除非有人取文件或打开保险柜,否则没人知道我来过吧!”小偷得意地想。

本篇答案将在下篇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篇答案:

基德说要去掉乐趣,乐趣英文fun,fullmoon去掉这三个字母就是llmoo,注意那个b=:,b拆开得到13,而m是第13个字母,所以m=:,所以可以看出ll:oo,即11:00,所以是晚上十一点。

思维训练方案篇四

思考题训练:

原理

移植思维,源于植物学。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常把植物从一处移植到另一处。后来,“移植”一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人们把某一事物、学科或系统已发现的原理、方法、技术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有关事物、学科或系统,为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创造活动称为移植。它在人类的早期创造活动中曾起过重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中,它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指出:“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重大成果有时来自移植。”创造心理学家鲁克认为:“运用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本领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鲁克所推崇的这种能力就是移植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相互渗透、相互转移,从而为移植法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当我们在创造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运用其他领域已成熟的技术,这比局限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苦思冥想要好得多。因为移植法的“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更容易使我们绕过重复思考、重复研制的泥坑,实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因此,移植法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造成果进行新目标下的再创造,是使已有成果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延续、发挥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的呢?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到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

1.有可“移”之物引发移植

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例如,盲文的发明就是属于这一类。

在许多年之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由于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军事命令被传令兵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上,用“戳点子”的办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办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莱叶的极大的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2.有需要去移植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火车发明后,由于制动器的力量太小,在紧急的情况之下,常由于刹不住车而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个叫做乔治的美国青年,他目睹了车祸的发生,于是就萌发了要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乔治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报道,于是他想: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制造火车制动器呢?就这样,乔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复试验之后,22岁的乔治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制动器。

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移植创造法的基本程序是:始于问题,通过移植对象的选择、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技术方案设计,最终可获得创造成果。

训练1:选择移植对象

移植对象的选择是指移植“供体”与“受体”的确定,即将谁移植?移向何处?创造中的移植过程,就是移植对象由供体推及受体的过程。这里的供体和受体是相对的,与移植目的有关。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推广转移科技成果,即主动地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则移植的供体就是该项“科技成果”,受体为“其他领域”。在这种移植中,首先要搞清该项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然后思考这一科技成果在移植受体领域能否产生新的成果。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即为了用他山之石攻玉,则待解决的问题是移植受体,而引入的其他技术为移植供体。对于这种移植,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搞清创造目的与创造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然后借助联想、类比手段,找到移植对象。

进行移植创造时,要注意移植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统一性、层次性和具体性。

移植不是把某一事物的原理、方法、技术等简单地搬用到另一事物上去,而是要掌握两者间的共性。移植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导致“机械论”和“还原论”。西方早期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有机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比附为生物现象,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移植受体与供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同一性,必然导致移植失败,或移植对象变异。

事物、理论、技术等的移植,不能在任何层次上随意进行,应注意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层次性。事物、理论、技术等在同一层次上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越多,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航空技术迅猛发展,喷气式发动机迅速取代螺旋桨发动机,但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轻易放弃螺旋桨发动机这一技术成果,而把它移植到高速快艇上,取得了成功。有时,移植的受体和供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一定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隐含着与供体的相关性,就可以移植。

移植的供体和受体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唯有共同性,移植对象才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唯有特殊性,受体接受移植对象后,才能为自己开辟创新的道路。掌握供体和受体的具体特性,是移植创新的又一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应受到特别推崇。

运用移植创新时,要注意邻近学科的研究情况,以便发现“他山之石”。学科中的“门户之见”是影响移植的最大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移植法的最大困难在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有时不能够理解其他领域内的新发现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很有见地的。

训练2:选择移植方式

实施移植创造通常采用直接移植、间接移植和推测移植等运作方式。

(1)直接移植。

直接移植是把一个领域的技术、原理直接“搬”到另一个领域,如拉链的发明源于取代鞋带,后来人们将拉链直接移植到衣、帽、书包等上面;将家用吸尘器的工作原理直接移植到汽车用吸尘器的设计上;将国外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直接移植到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这类移植比较接近于类比,它的创造程度相对较低。

(2)间接移植。

在创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条件的局限,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它的基本原理却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和已获得的少量信息,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寻求启发,进行推测移植,以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技术。如在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机电产品进行反求设计时,需要推测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开发同类新产品,这时就用到推测移植。

无论哪种方式的移植,在实施中都要对被移植的技术要素(如原理、方法、结构等)进行分析,以便在技术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实施。因此,在移植技术方式中又有所谓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和结构移植等。

(3)原理移植。

原理移植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向新的研究领域类推或外延。二进制计数原理已在电子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能否将其向机械学中移植,创造出二进制式的机械产品呢?事实上,人们已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新成果,如二进制液压油缸、二进制工位识别器、二进制凸轮转动等。这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机械中。

(4)方法移植。

方法移植是指具体的操作手段或工艺方面的移植。例如,将金属电镀方法移植到塑料电镀上来,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来(如计量史学)等。

(5)结构移植。

结构移植是将某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向另一事物移植。如人们将积木玩具的结构方式移植到机床领域,创造了组合机床、模块化机床。再如,常见的机床导轨为滑动摩擦导轨,如果在摩擦面间安置滚子,则得到滚动摩擦导轨。与普通滑动导轨相比,滚动导轨具有运动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牵引力小、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只需换滚动体)等优点,从创造思路上分析,可认为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

应用1:移植与类比的协同

在应用移植法时,往往要借助类比法的启示,或直接以类比法的应用为前提。要类比某一研究对象的已知东西,移植应用到有些属性尚不清楚的其他研究对象上,必须设法找出这两个看起来仿佛不相干的对象之间的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越多,移植的客观基础就越坚实。在一定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类比法可以满足移植法的这种要求。因为类比法能够根据两个不同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推出其他方面可能隐含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类比推理,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某种概念、原理或方法应用于另一研究对象的相似方面,正好为沟通两个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应用移植架设了一座桥梁。

但是,由于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难免带有某些想象、猜测的成分,使得类推的结果难免带有偶然性。这样,借助类比的启示和沟通所实现的移植,又决定了移植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探性方法。创造性和试探性的统一,是移植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应用移植法时要注意对移植对象和需求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并准确把握移植的限度。比如,打算将方便面的制造技术移植到方便米粉的开发上来,就应当对“面”与“粉”的制造特性有所了解,因为小麦与大米的属性毕竟是有差别的,简单地照搬方便面的工艺流程到方便米粉的制造上,可能会难以如愿。

再如,人的心脏运动虽然像唧筒一样,包含有简单的力学原理。心肌活动伴有生物电的变化,并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将力学原理移植到人工心脏的研究开发上,就不那么容易实现“拿来主义”。就是说,移植法的适应范围是会受到一定客观基础与主观认识的限制的。移植的跨度越大,这种限制表现得越突出。因此,准确地把握移植的限度,是运用移植创造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应用2:移植并非随意,要符合客观规律

移植思维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移植”,然而移植的应用并非是随意的,必须认识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来说,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三个:

(1)相容性。

这一点在动物的器官移植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可以把一些人的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成功地移植到另外一些人身上。但是,这些移植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移植和被移植体之间必须有相容性,不产生“排异”现象。

(2)相通性。

即事物之间彼此连贯沟通,能够通过某种中介把它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3)优化性。

移植不是为了移植而移植,追求优化和高效是它明显的特点。

移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无论是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只要掌握了移植思维方法的要点,留心世事,就能够巧妙地运用移植思维方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答案:小东的爸爸开印章店。

思维训练方案篇五

小明家境不好,高考落榜后就直接去打工了。在挣到人生第一笔工资后,他决定买一根拐杖送给从小照顾自己的爷爷。他在网上货比三家后,最后订了一根看似不错的拐杖。

拐杖寄到后,小明拆开包裹,取出拐杖,想先试试拐杖质量如何。小明就和老伴一起到楼下公园散步,用了一下后感觉拐杖质量不错,于是就给了拐杖的卖家一个差评。

请问小明为什么给卖乖张的卖家一个差评?

本篇答案将在下篇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篇答案:

王者-战死,叛者-处死,爱者-自杀,智者-牺牲,能者-害死,恶者-仇杀,凡者-老死,佛者-成佛,守者-门口的骷髅头,来者-任何来的人。

思维训练方案篇六

移植思维,源于植物学。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常把植物从一处移植到另一处。后来,“移植”一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人们把某一事物、学科或系统已发现的原理、方法、技术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有关事物、学科或系统,为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创造活动称为移植。它在人类的早期创造活动中曾起过重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中,它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指出:“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一一重大成果有时来自移植。”创造心理学家鲁克认为:

“运用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本领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鲁克所推崇的这种能力就是移植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相互渗透、相互转移,从而为移植法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当我们在创造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运用其他领域已成熟的技术,这比局限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苦思冥想要好得多。因为移植法的“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更容易使我们绕过重复思考、重复研制的泥坑,实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

因此,移植法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造成果进行新目标下的再创造,是使已有成果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延续、发挥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的呢?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到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

1.有可“移”之物引发移植

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

例如,盲文的发明就是属于这一类。

在很久之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给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因为当时是在夜晚,天色很黑,所以,那时根本用不上眼睛。所以,传令兵把军事命令译成电码,通过“戳点子”的办法,在一张硬纸上把电码记下来。而“摸点子”是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需要使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把军事命令翻译了出来。当时,盲童布莱叶对这个表演非常感兴趣。作为盲人的他在感受“戳点子”和“摸点子”时就是“可移”之物。在这个表演的启发下,他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明了“点子”盲文,在盲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仍然被采用。

2.有需要去移植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在人类发明火车之后的确为自身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火车也是存在缺点的。因为火车制动器的力量太小,所以在紧急的情况下,往往刹不住车,常常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当时,一位美国青年名叫乔治,在他目睹了车祸的发生之后,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这就是一种满足移植的需要。有一天,当地的一家报纸刊载了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乔治看到了并受到了启迪。当时他就想:既然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那么我就可以用它来制造火车制动器。于是,乔治就找到了“可移”之物。通过反复试验,乔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制动器,当时他只有22岁。

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移植创造法的基本程序是:始于问题,通过移植对象的选择、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技术方案设计,最终可获得创造成果。

训练1:选择移植对象

移植对象的选择是指移植“供体”与“受体”的确定,即将谁移植?移向何处?创造中的移植过程,就是移植对象由供体推及受体的过程。这里的供体和受体是相对的,与移植目的有关。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推广转移科技成果,即主动地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则移植的供体就是该项“科技成果”,受体为“其他领域”。在这种移植中,首先要搞清该项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然后思考这一科技成果在移植受体领域能否产生新的成果。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即为了用他山之石攻玉,则待解决的问题是移植受体,而引入的其他技术为移植供体。对于这种移植,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搞清创造目的与创造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然后借助联想、类比手段,找到移植对象。

进行移植创造时,要注意移植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统一性、层次性和具体性。

移植不是把某一事物的原理、方法、技术等简单地搬用到另一事物上去,而是要掌握两者间的共性。移植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导致“机械论”和“还原论”。西方早期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有机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比附为生物现象,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移植受体与供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同一性,必然导致移植失败,或移植对象变异。

事物、理论、技术等的移植,不能在任何层次上随意进行,应注意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层次性。事物、理论、技术等在同一层次上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越多,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航空技术迅猛发展,喷气式发动机迅速取代螺旋桨发动机,但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轻易放弃螺旋桨发动机这一技术成果,而是把它移植到高速快艇上,取得了成功。有时,移植的受体和供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它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隐含着与供体的相关性,就可以移植。

移植的供体和受体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唯有共同性,移植对象才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唯有特殊性,受体接受移植对象后,才能为自己开辟创新的道路。掌握供体和受体的具体特性,是移植创新的又一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应受到特别推崇。

运用移植创新时,要注意邻近学科的研究情况,以便发现“他山之石”。学科中的“门户之见”是影响移植的最大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移植法的最大困难在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有时不能够理解其他领域内的新发现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很有见地的。

训练2:选择移植方式

实施移植创造通常采用直接移植、间接移植和推测移植等运作方式。

(1)直接移植

将国外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直接移植到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这类移植比较接近于类比,它的创造程度相对较低。

(2)间接移植

在创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条件的局限,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它的基本原理却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和已获得的少量信息,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寻求启发,进行推测移植,以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技术。如在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机电产品进行反求设计时,需要推测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开发同类新产品。这时就用到推测移植。

(3)原理移植

原理移植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向新的研究领域类推或外延。二进制计数原理已在电子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能否将其向机械学中移植,创造出二进制式的机械产品呢?事实上,人们已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新成果,如二进制液压油缸、二进制工位识别器、二进制凸轮转动等。这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机械中。

(4)方法移植

方法移植是指具体的操作手段或工艺方面的移植。例如,将金属电镀方法移植到塑料电镀上来,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

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来(如计量史学)等。

(5)结构移植

结构移植是将某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向另一事物移植。

如人们将积木玩具的结构方式移植到机床领域,创造了组合机床、模块化机床。再如,常见的机床导轨为滑动摩擦导轨,如果在摩擦面间安置滚子,则得到滚动摩擦导轨。与普通滑动导轨相比,滚动导轨具有运动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牵引力小、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只需换滚动体)等优点,从创造思路上分析,可认为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

思维训练方案篇七

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

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作文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

思维训练方案篇八

24个人排成6列,要求每5个人为—列,请问该怎么排列好呢?

2.升斗量水

3.违纪开车

4.变换方位

5.月球飞鸟

6.诚实与说谎

7.最后一个字母

英语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是a。b的前面当然是a。那么最后一个字母是什么?

8.沉船

某人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乘坐的船驶到海上后就慢慢地沉下去了,但是,船上所有的乘客都很镇静,既没有人去穿救生衣,也没有人跳海逃命,却眼睁睁地看着这条船全部沉没。

9.火车过隧道

两条火车轨道除了在隧道内的一段外都是平行铺设的。由于隧道的宽度不足以铺设双轨,因此,在隧道内只能铺设单轨。

思维训练方案篇九

1.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如果每排8人,最后一排6人;如果每排10人,最后一排少4人.参加队列训练的学生最少有_____人.

2.把几十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9个余8个,每份8个余7个,每份4个余3个.这堆苹果共有_____个.

3.一筐苹果,如果按5个一堆放,最后多出3个.如果按6个一堆放,最后多出4个.如果按7个一堆放,还多出1个.这筐苹果至少有_____个.

答案:

1.46人.

如果总人数少6人,则每排8人和每排10人,均恰好排完无剩余.由此可见,人数比10和8的最小公倍数多6人,10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40,所以参加队列训练的学生至少有46人.

2.71

依题意知,这堆苹果总个数,添进1个苹果后,正好是9,8,4的倍数.因为9,8,4的.最小公倍数是98=72,所以这堆苹果至少有98-1=71(个).

[注]本题为什么求9,8,4的最小公倍数呢?这是根据限制条件“这堆苹果共几十个”决定的.若限制条件改为“这堆苹果的个数在100-200之间”的话,那么这堆苹果共有982-1=141(个).因此,在解答问题时,一定要把条件看清楚,尤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应用.

3.148

从6和7的公倍数42,84,126,……中找到除以5余3的数是378(可以先找到除以5余1的数126,再乘以3即可).

从5和7的公倍数35,70,……中找到除以6余4的数是70.

从5和6的公倍数30,60,90,120,……中找到除以7余1的数是120.

5,6,7的最小公倍数是567=210.

所以,这筐苹果至少有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

一个小伙子到理发店理发,他问:“理发得等多长时间?”理发师看了一下店里的顾客说:“大约两个小时。”小伙子走了。

几天后还是这个小伙子来理发,他一进门便问:“理发得等多长时间?”理发师看了一眼店里排队的顾客说:“大约三个小时。”小伙子走了。

一个星期后这个小伙子又来了,问:“理发得等多长时间?”理发师看到店里已经满是顾客说:“大约四个半小时。”小伙子走了。

理发师望着店里的一个朋友说:“喂,比尔,跟着这家伙,看他去哪儿。他总是来问他理发得等多长时间,可是却从来没有回来过。”

不大一会儿,比尔回到店里,歇斯底里地笑着。理发师问:“他离开这儿去了哪儿?”

比尔扬起头,笑出眼泪还挂在眼角:“去了你家!”

最初我以为这是个黄色笑话,后来觉得自己很惭愧,那小伙子是小偷,应该是偷东西去了,所以是个正经笑话。但是再看了一遍,还是黄色笑话,因为偷东西的话,可能前两次就被人发觉了。

这样粗看是合理的,但是文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比尔,他为什么会笑得歇斯底里,眼泪都出来了呢,不管他的立场是站在理发师一边还是站在小伙子一边,他笑的都不是很合理,作为一个优秀的笑话,不应该出现这种纰漏,这说明我对此笑话的理解存在偏差。

马克思说过:“思考一切。”所以,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发生。文中有两处涉及到故事的发生背景,一明一暗。明处为理发师的朋友名字为比尔,是一个明显西方人的名字。暗处为理发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理发服务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如果从明处线索来看,故事一般是发生在西方国家,但是,凡事怕就怕认真二字,所以我们还不能草率的下结论,还应该综合分析,看哪个结果的合理性,现实性更强一些。

让我们继续来看。从暗处来看,我们似乎得不到什么确切的结论,但是从该笑话的'来源传播过程来看,特别是考虑到故事警世育人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故事发生是依托中国的背景发生的,相信大家都有等理发排队的经历吧。

可为什么作者会让一个西方人的名字出现呢?他到底是谁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重新分析一下理发师和小伙子两个角色。

小伙子的活动很简单,每次都是去理发店,问有没有位置,然后去理发师家,再去理发店,再回理发师家,如是者三(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下去)。在这里我认为,理发店作为一个人数众多,不受限制的场所,它隐喻着整个社会,而理发师则是社会的掌权者,而理发师的家,对小伙子则代表着可以暂时脱离社会,但又是一个不能长期居住停留的地方。

小伙子,显然代表着一类人,关键点就在这个小上,代表着年轻。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跑到社会上问,有位置吗?

这个场景,难道不觉的熟悉吗?这是干什么呢?

对了,你答对了,小伙子正是代表着找工作的学生,理发店里的位置代表着工作机会,而理发师的家,正是我们可爱的学校。

这样,整个笑话就可以翻译成下面这样:

本科毕业了,问有工作吗?没有,等两年吧,唉,那只好上硕士了;

硕士毕业了,问有工作吗?没有,等三四年吧,唉,那只好上博士了;

博士毕业了,问有工作吗?没有,再等吧,唉,那只好上壮士了。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比尔是谁?

再想想,现在哪个比尔最牛?

恭喜你,又答对了,他就是比尔·盖茨!

这样你也就能明白比尔为什么笑得这么歇斯底里了,因为比尔大学没毕业就去工作了,所以他看到小伙子为了工作还回去读博士,觉得实在是太搞笑了。

综上,这个笑话其实是在讲上学和就业的问题。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一

把70表示成11个不同的自然数之和,同时要求含有质数的个数最多。

分析:先考虑把70表示成11个不同的自然数之和。因1+2+3+……+11=66,现在要将4分配到适当的加数上,使其和等于70,又要使这11个加数互不相等。先将4分别加在后四个加数上,得到四种分拆方法:

70=1+2+3+4+5+6+7+8+9+10+15

=1+2+3+4+5+6+7+8+9+14+11

=1+2+3+4+5+6+7+8+13+10+11

=1+2+3+4+5+6+7+12+9+10+11

再将4拆成1+3,把1和3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仅有一种新方法:

70==1+2+3+4+5+6+7+8+9+13+12

再将4拆成1+1+2或1+1+1+1或2+2,分别加在不同的位置上,都得不出新的分拆方法,故这样的分拆方法一共有五种。

显然,这五种分拆方法中含有质数的个数最多的是:

1+2+3+4+5+6+7+8+13+10+11

点金术:巧用举例和筛选法得出结论。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二

今天是“思维训练”本学期最后一次课,在上课结束之前,庄老师颁发了本学期“最佳学员”、“最佳积极奖”和“最佳认真听讲”三项奖励。

“最佳学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讲,并且作业及时正确地完成,才能够获得这个奖励。这次总共有5名同学获得了这个奖励。我的总星数第三、平时成绩得优、期末总评为优,因此获得了“最佳学员”。还有二本noticebook最为奖品。我打算把奖品作为下学期的记事本,用来记录难题和笔记,争取下学期也能当上最佳学员。

我上学期也是最佳学员,我棒不棒呀?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三

戎晓若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科学可分为三支:

1、形式逻辑,2、数理逻辑,3、辩证逻辑;本文只限于讨论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取消语法、逻辑学习与对学生进行语法、逻辑知识的概念性考试同样是不足取的,都是走极端的做法。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倘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所作为?其道理不言而喻。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题《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写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了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做大题小做。再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还可以写成“现在和过去的有着父亲和叔伯那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题目有时相当于判断,这在下面会讲到。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概念。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灯》从五个材料:

1、眼前见到的灯,2、给我指路的灯,3、爱尔克的孤灯

4、为恋人点燃的火炬,5、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授课只讲运用类比推理,其实运用了两种推理: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运用归纳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类比联想,得出“宫妇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因此,齐王也受到蒙蔽的结论。前者是用妻、妾、客没说实话,我受蒙蔽的归纳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类比推理,这是两种推理的套用。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理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和“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四

学习气氛要轻松。

不要用旧式的数学观念来教宝宝,也不要以大人自己的经验、思维模式或是标准来要求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使用正向且轻松的互动模式。在玩玩具的心态下进行,而非以训练的心态,不要让宝宝有情绪紧张的察觉,如此才能让孩子轻松的思考。尽量让宝宝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孩子的头脑也较清楚。当宝宝不高兴时就应该停止练习。

2数学逻辑观念的重要性更甚于数字的记忆、计算。

如配对活动,可以发展宝宝对应观念;排序活动可发展宝宝序列观念;分类活动可发展幼儿的包含观念等。这些看起来和数学计算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必备的经验。

3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多为孩子建立具体的逻辑经验。

数学本身就是抽象概念,宝宝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是经由符号或是书本来学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当孩子有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后,他们甚至很快便学会举一反三。

以后在幼儿阶段时,也不应强求计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给予宝宝丰富的数学经验。

4陪宝宝阅读。

坊间有很多关于数学逻辑的书藉可以选购来帮助宝宝,在陪宝宝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急于把书阅读完毕,而是要陪宝宝把书中的内容跟生活中的事物做对比的结合,说说跟故事相关的事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五

新来的楼管理员拿15把不同的钥匙去开15个教室的站,但是不知哪一把钥匙开哪一个门,他最多试开_______次,就可将钥匙与教室门锁配对。

【解析】试开最多的情况是,除了前面已经确定配对的钥匙,剩下的钥匙在最后一把试开之前都打不开门。

所以第1把钥匙最多试开14次;第2把最多试开13次;第14把最多试开1次;前14把都配对,第15把不用试肯定配对。所以要将钥匙与教室门锁配对,最多试开14+13+…+1=(14+1)+(13+2)+(12+3)+…(8+7)=157=105次。

更多信息小学奥数小学五年级奥数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六

2、按规律填数:

(1)543214321532154()154321

(2)1,2,3(7)2,3,4(14)3,4,5()

(3)1,4,7,10,(),16,,()

(4)2,5,4,5,6,5,(),5

(5)7,8,10,13,17,()28

4、晚上小华在灯下做作业的时候,突然停电,小华去拉了两下开关。妈妈回来后,到小华房间又拉了三下开关。等来电后,小华房间的灯()(填“亮”或“不亮”)

6、有两个数,它们的和是9,差是1,这两个数是()和()。

思维训练方案篇十七

6点放学,雨还在下,丽丽为了考考青青,便对青青说:“青青,雨已经下了三天了,看样子不打算停了,你觉得40小时后天会黑吗?”

2.开灯。

3.分书架。

4.买饮料。

5.切西瓜。

6.年龄各是多少?

逻辑思维训练题目答案:

1.因为40小时已经超过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但没有超过48小时,所以用48去掉一天的时间24小时,剩余16小时,在下午六点的基础上再加上16个小时,六点到夜里12点只需6个小时,所以剩余的10个小时是第二天的时间,即是第二天的上午10点,此时明显天是亮的,所以那时天不会黑。

2.小军拉第一次灯时灯已经亮了,再拉第二下灯就灭了,如果照此拉下去,灯在奇数次时是亮的,偶数次是关的,所以7次后灯是亮的,20次是关的,25次灯是亮的。

3.得到书架的三个人每个人拿出1000元,一共是3000元,将3000元给两个人平分,也就是两个人每人拿到3000/2=1500元,所以说,书架的价值应该是1500+1000=2500元。

4.先用40元钱买20瓶饮料,得20个饮料瓶,4个饮料瓶换一瓶饮料,就得5瓶,再得5个饮料瓶,再换得1瓶饮料,这样总共得20+5+1=26瓶。

5.最多能将西瓜切1024次块,就是2的10次方。最少切11块。

6.把15分解因数,15=5*3*1*1或15=15*1*1*1,因此,这个家庭4个儿子的年龄为5岁,3岁,1岁,1岁或者15岁,1岁,1岁,1岁。这4个儿子中,有可能有一对是双胞胎,也有可能有三个是三胞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787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