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它既要有逻辑严密的论证,又要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编写一份清晰明了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逻辑和结构安排。看看以下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写作的启示。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一
1.1数字校园的
安全
保障体系需要制度支撑数字校园建成后,各项业务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火墙、防病毒软件、ips/ids等常规安全防护手段,网络安全管理岗位及网络运行保障岗位的设立,保障了信息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运行.但是也应该看到,数学校园用户数量庞大,多数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日常安全问题多.继续教育投入经费有限,运维和管理人员的
专业
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内部管理较为松散,缺乏安全监管和检查机制.因此,保障数字校园的安全运行,要集中规范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各类人员的操作.2.2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作业需要制度支持
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有赖于统一标准的高度共享的各类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由各应用系统抽取出来,存放在共享数据库中.基础数据是承载各类应用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在排课中所需要的教师、学生和教室的基本数据分别来自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国资管理系统,如果业务主管部门不及时更新和维护这些基础数据,必然会影响教务管理系统的作业.所以除了需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外,还要保障数据的及时维护与更新,保障部门间的协同作业.
数字化校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运行管理、安全防护,绝非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更不可能仅仅依赖于少数技术人员去实现,需要各职能部门从多个角度协作完成项目.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既能做到职责分明、协同作业,又能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更上一层楼.
2.1组织机构管理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高校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高校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所以它的建设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组合的过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依赖于学校信息化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技术服务层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协同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cio机制,机制以校长或副校长为cio,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行使决策和规划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决策执行,统管信息化职能部门.同时,设立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专家小组和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评价小组.
2.2信息化标准管理
如果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各应用系统只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才能数据进行合理流动并共享,同时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高校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由各管理数据子集和标准代码组成.标准管理应当包含下列事项:第一,对在建的应用系统中各功能所涉及到的基础数据,按照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确定数据子类.第二,确定数据元素取值的格式、范围与规范,凡是可以代码化的,全部采用代码.代码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向上靠拢”的原则,即没有上级部门颁布的代码标准,学校才编制新的代码.代码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第三,对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dataelement)做出统一规定;必备数据元素m(madatorydataelement)则根据它的三条原则(在该管理数据类或子类中不可或缺的数据项(元素);校内跨管理业务域的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交换、共享的数据项;满足上级部门统计要求或交换的数据项)做出统一规定.
2.3运行保障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校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校园,运维保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通过规范操作,明确职责,让各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相互协作,用好管好每一个信息系统,发挥出数字化校园的强大功能.
2.3.1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分工制度规定由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由办公室负责、人事系统由人事处负责、学生管理系统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等.
2.3.2日常工作制度数字校园借助于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多数校务工作通过网络来完成.要规范网络工作模式,就需要建立数字化校园日常工作制度.要指定各部门在网上发布公告、通知等各类消息的平台;要建立网络信息接收和消息提醒责任制;规定数字化校园中普通事务的处理时限;规定各类网络事务的督办、催办责任人.
2.3.3电子签名制度数字校园必然会产生大量电子文档,《电子签名法》是国家为完善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而颁布的法规.在数字化校园中使用电子签名,需要规范以下几方面内容:对电子签章持有者的`认定;对被篡改的电子签名文件的有效性的认定;对委托使用电子签名的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2.3.4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安全加固.日常工作中的上网信息审核、安全巡检及出现问题后的应急响应、系统恢复.包括上网认证、行为审计等安全审计和违规取证.
2.3.5培训制度信息化技术与应用不断地推陈出新.制定培训制度,列出专项经费,使信息化专业人员不断追踪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开展定期培训,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发挥数字化校园的最大效益.
2.4硬件资源管理
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安全防范设施)是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信息资源存放的载体.在以部门为主体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下,不仅硬件系统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普遍,且使用率低,维护开销大,安全无保障,资源浪费严重.在“云计算”时代,虚拟化技术广泛应用,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完美的技术支撑.所以改革旧管理模式,建立统一购配,集中管理,高度共享,按需分配的新机制,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系统建设的新趋势.硬件系统共享制度应当明确:硬件系统统一购置、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维护的责任部门;硬件系统的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和使用原则.
2.5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
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增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也越来越重视.虽然就经费来源来说,高校的途径比企业多,但也必须避免“生产率悖论”、摆脱信息化投资“黑洞”等问题.信息化项目评价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使用的手段.将信息化项目评价融合于项目中,服务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实行“全过程评价”.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应包含事前、事中及事后评价的管理.事前评估除了论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外,还包括与项目相关的需求分析、建设能力分析、软硬件选型、项目预期目标体系的确定等内容.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作出决策,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事后评价一般包括验收评价、项目经济性评价及项目管理评价.因此,项目评价管理需要明确项目建设审批流程、论证专家组成、项目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及验收机制等,来保证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数字化校园管好用好,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信息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二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没有本质意义区别.高校图书馆除了明确定位、技术以及人才战略等问题外,还要迎接挑战.加强数字化服务,这是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作者:胡志群于卫华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5刊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ofcentury年,卷(期):“”(15)分类号:g25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强市”变成了一种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以更开阔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主动对接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既可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又可依托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城市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意蕴
1.高校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文化育人是校园教育的根本,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文化城市”的内涵。城市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可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文化城市建设的衍生价值
1.赋予校园文化的城市文化效能。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主要围绕着校园、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的文化构建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并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呈现和构建了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2.满足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学而致用: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文化的衍生价值功能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一些珍贵艺术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3.拓展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播阵地。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高校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在高校中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地方,不仅使城市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使城市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探索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也理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必须走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学校应更积极地与城市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要对市民开放的一些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学术报告等。
2.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宣传。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塑造的参与力度,通过社会实践、共创共建、社区援助、科技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精神文明,传播科学和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潮流的优势。把校园的精神风貌带向社会,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可以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提升市民素养。
3.高校可以依托城市建设中“文化强市”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城市教育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色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并藉由其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高校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平台、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文化需求。20xx年8月,文化部并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以上数据客观表明,我国目前文化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要适应形势,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加以优化,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适应职业文化需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四
结合实情,现将我县档案馆建设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档案馆建设项目按照汉发改投资(20xx)577号《关于县档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要求,于20xx年底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档案局列入了第一批西部建馆计划,批准建筑面积329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2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5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66万元,20xx年县上将档案馆建设纳入县行政中心统一建设,由县委办公室负责修建。由于受灾后重建和相关政策影响,20xx年8月15日县上确定另行选址为原职教中心院内修建,确定由县档案局负责承建。设计规模:建筑面积为:3468.6平方米,投资800万。为了认真落实省发改委和省档案局“档案馆专项检查通知、通报”意见,省档案局两任局长亲临督查督办,要求年内开工修建。从今年9月初开始我局对该项目实施地堪、设计、审图、评审、发布公告、发标、办理各类审批相关手续。目前,已进入最后招标阶段。
二、严控规模认真执行中央相关政策精神
按照国档函《关于贯彻中办发(20xx)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档案馆舍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严把设计关口,在设计环节做到节俭。一是严格设计标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实情,在原审批建设面积上不得超出规定范围10%以上,初步涉计方案已经省档案局评审,市发改委审批,没有超出规定范围。二是严把设计细节。档案馆在设计外部和内部结构时,本着简仆、大方,符合当地实情的.原则,没有设计使用高档装饰和超标设备。三是严控办公用房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了办公建设面积,认真落实《档案馆建设标准》,将档案库房、对外服务、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足额按《档案馆设计规范》一步设计到位,防止建成后出现挪用、占用等情况发生。
三、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确保档案馆顺利开工
1、实行局领导包抓建设项目责任制。我局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机构,除主要领导主抓外,还落实了包抓、主抓科室及配合工作人员。待工程开工后,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现场协调、监督,确保建设环节和工程质量。
2、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待工程开工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规范动作。
3、严格资金管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注重严格财务管理,切实按照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设立专项资金帐户,严格按工程进度和财务制度拨付资金,杜绝挪用等不良现象发生。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五
摘要: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如火如荼的开展,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集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形式,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逐渐成为社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进社区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广场健身舞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述,及对现阶段广场舞在社区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社区文化角度探讨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就广场舞提出一些推动广场舞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广场健身舞;社区文化;作用;措施
1.广场舞的概念及特点
1.1广场舞的概念
当前,由于广场舞的种类多种多样,各地区之间组织的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广场舞概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给出一个确切的、权威的说法,存在很大的争议与分歧。其中“广场舞是指在公共场所多人参与的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非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
1.2广场舞的特点
广场舞作为新兴的运动形式,因其时间、地点、参与人群不受限制,与此同时运动所需要的器械简易,又被人们称之为“低碳健身方式”。然而除此之外,广场舞还具备以下特点:(1)自发性与开放性:广场舞是一项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表演性质的体育活动,大多数社区的广场舞是由广场舞爱好者自主发起的,非政府组织的,因而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同时广场舞活动开展场地大多数为公共场所,参与对象为所有对广场舞有热情和兴趣的人民群众。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广泛性与集群性:广场舞自开展以来,就广受人群群众的追捧,其辐射范围更是遍及整个大江南北,深入各个大街小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由于广场舞是一项集体性运动,广场舞爱好者在广场舞的魅力引导之下,聚集在同一个活动场所伴随着背景音乐翩翩起舞,具有一定程度的集群功能。(3)健身性与娱乐性: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从事广场舞运动能够改善参与也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柔韧性,具有一定的健身健美功能。广场舞之所以能够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它本身的娱乐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它还结合了舞蹈及音乐等元素,让参与者在音乐的背景下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4)多样性与简易性:由于南北方的文化差异,造成南北方广场舞形式的差异。同时,由于广场舞没有规定的动作,形式自由,舞蹈形式可以是民族舞、现代舞亦或是其它类型的舞蹈,舞蹈形式不受限制,因而舞蹈种类繁多。然而,广场舞的简易性体现在其器械需求的单一性和舞蹈动作的简单性。
2.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场舞作为一种民间最有号召力的运动形式,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广场舞在中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参与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各个社区将广场舞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切入点之一,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广场舞的发展,使得广场舞成为社区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阶段,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优美的舞姿、熟悉的音乐、便利的场地、“零门槛”的加入方式、明显的健身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参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并加入到广场舞中,年龄层次也越来越年轻化,这就意味着全民健身时代的来临,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加了许多的乐趣。然而,广场舞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噪音扰民”引起的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导致人们开始对广场舞文化的误解,甚至开始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抵制广场舞。虽然有过争议与阻力,但现在,广场舞的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正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减小到最低化程度。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3.广场舞对社区文化发展的作用
3.1促进人际交往,消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的局面,现代生活越来越便捷。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邻里之间相互没有往来。然而,广场舞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社区中有共同舞蹈爱好或是体育爱好亦或是需求的居民聚集在同一个场合,无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没有歧视,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要你喜欢就能共同参与。广场舞已逐渐成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人们通过这项运动结识朋友,加强思想和感情交流,逐渐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和猜忌,增进人际间的交往,消除人际间的“距离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3.2改变单一的娱乐休闲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场舞的兴起倡导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来娱乐休闲活动以打麻将、看电视、上网等行为为主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走出室内,走向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学会在体育活动中释放自我,使得娱乐休闲方式不再拘泥于室内活动。此外,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源于乡村的舞蹈,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舞蹈的内容往往是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是广场舞的参与者精神亢奋,催人奋进。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不仅让人们暂时忘记工作、生活、学习等来源于四面八方的压力,还能让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让人们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好处,促进居民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减少不良文化的侵蚀,在社区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3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要,提高社区居民身心健康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娱乐性、健身性的活动的追求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现代人许多不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导致现代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人们在物质生活得以保障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开始追求健康的体魄。而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集“健体”、“健身”、“健脑”、“健心”四大益处于一体,再加上舞蹈本身难度不大,但锻炼效果明显,长期坚持,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硬化等症状,还能减少因运动缺乏而造成的体脂堆积,塑造良好的形体。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体育需求,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3.4提供社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场舞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吸收和接纳各种形式的文化。因此,很多社区为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将广场舞作为一个着手点,将广场舞与社区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社区特色文化,以此来提高社区的知名度,进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现阶段,各个社区间会经常组织广场舞交流赛,以此来增进社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创造更先进的文化,从而全面提升自身价值。
4.推动广场舞积极健康发展的措施
4.1普及广场舞相关理论知识,改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知误区
目前广场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是人们对广场舞的认知存在误区,大部分人将“广场文化”视为一种低俗文化,认为广场舞是一项老年人的'运动,不适合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因而参与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在青年群体中普及率相对不高。因此,针对这种不利局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广场舞的健康发展。例如: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广场舞健身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根源上改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知误区,让人们抛开原来对广场舞的偏见,学会欣赏广场舞,从而从心底接受广场舞健身这项运动。
4.2紧跟时代步伐,发展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广场舞
当前,广场舞的类型以恰恰、爵士舞步为主,类型较为单一。此外,参与广场舞的人群以女性为主,男性跳广场舞的很少,特别是青年男性。因此,我们要结合时代特色,邀请专业人士,专门打造出一系列符合现代人胃口的广场舞舞蹈类型,特别是能吸引青年男性加入的广场舞舞蹈形式,从而提高广场舞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发展广场舞,比如讲广场舞与地区性特色的“秧歌舞”、“扇子舞”、“龙狮舞”等舞蹈艺术结合,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广场舞,从而推动广场舞在全功范围内的发展。
4.3重视广场舞对社区文化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场舞积极向上发展
广场舞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广场舞的作用,更要积极引导其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将广场舞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中,保障广场舞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宣扬积极、健康的广场舞文化。除此之外,还需要文化部门、社区管理部门以及社区居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相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广场舞为来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城市的文明象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形式特征。近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风向标。然而,我们也要重视广场舞未来的发展趋向,要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加以制度的保障不断改进广场舞的各个方面,相信广场舞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广场舞作为社区文化健设的主力军也会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引领“风骚”数百年。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j].企业文化.
[2]刘光锁.广场舞对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推动.[j].社科论坛.
[3]杜晓芬.广场舞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绿色科技.
[5]张海英.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额地位与作用,[j].城乡建设.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
作者:赵晓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妇女干部学院刊名:中国科技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world年,卷(期):“”(8)分类号:g27关键词: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七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八
一般对于城市规划测绘来说,其属于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有利于指导数字城市框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一进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测绘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空间信息及时的应用和扩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搜集城市地理信息的效率,开拓了更为便捷的实施途径。另外一点,结合当前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测绘过程中,随着勘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明显的革新,这样能够充分地融合与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作用,共同积极的促进城市的建设。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空间信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互助优势,进而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
4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测绘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首先,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测绘同数字城市建设之间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共享机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城市规划测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一些关键性的.共享以及共建机制并不能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所以说要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将两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原则以及标准,形成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达到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合并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其次,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没有认清楚自身的部门的职能,不重视基础测绘,现在很多的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甚至在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经常忽视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在人才自身素质还存在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所以要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规划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好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人才。最后,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水平必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在进行政府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要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调研,增加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对变化的环境的应变力。
5结语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看,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尽管具备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规划测绘离不开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测绘。城市规划测绘是基础工作,而数字城市建设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数字城市的建设属于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基础测绘信息库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同时借助城市规划测绘来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库,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14).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九
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内容广泛,涉及档案信息资源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笔者就高校建立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实施内容作以简要论述.
作者:胡亚南王学深作者单位:胡亚南(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王学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刊名:黑龙江档案英文刊名:heilongjiangarchives年,卷(期):“”(5)分类号:g27关键词: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
基础设施的完备是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需要,基础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档案系统管理软件、服务器、档案加丁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设备、摄像机、扫捕仪、光盘记录设备等。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信息化功能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和网络构架。
5.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项目,需要有一批具有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库加工与分析、知识产权使川与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要根据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建立一支档案人才队伍,保证档案馆建设的正常运行。
5.3加强同专业法律机构的合作
高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专门法规部门在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的同时,要加强与专业法律机构的合作,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专业的法律保障。
5.4整合信息资源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须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网站,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数字文档。这些文档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需要进行整合后才能统一管理。首先,整合校内信息资源。整合学校各部门产生的信息资源,通过对校内机关、院系、党群、后勤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具有归档价值的信息。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其产生、使川、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发挥t作上的主动性和前瞧性。对于各部门使用的办公软件、媒体编辑丁具产生的非结构化文件,也应该要求各部门定期通过网络或者光盘载体的方式移交到档案馆。其次,要优化馆藏目录,馆藏档案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后档案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体现。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磁带等数据,要有选择、分步骤地实行数字化。
5.5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一是要尽快制定网络安全法,从制度上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二是要针对档案的真实性,建立安全保密系统,建立可靠的备份制度;j是要寻找、研发电子档案寿命长的载体;四是要采川传统档案与现代电子档案有机结合的方法,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总之,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高校t作中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未来,数字档案馆将影响到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并影响到现代社会教育的质量。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创新管理,多方论证,踏踏实实地做好技术储备和调研t作,为实现实体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移作出贡献。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一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
摘要:文章在论述高校数字资源概念和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探讨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具有形式多样性、易保存、检索便捷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依据数字资源的特点,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形态单一以及社会地位低的现状,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寻找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概念和优势
数字资源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多样的电子数据存储在非纸质载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发布、存取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和多媒体资料等[1]。图书馆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资源、学科导航库,建设光盘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采集网络数据资源等手段,形成高校各自的图书馆数据资源系统。
数字资源可以利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因此,数据资源具有查询检索方便、复制传播迅速的特点,同时其安全性面临考验。数据资源的传输还要依赖于通信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匹配和兼容性,使其传输变得复杂。综上所述,数据资源具有共享性、依赖性、复杂性、动态多变性、跨时空性、可检索性及可分离性等特点[2]。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笔者从全国2,246所高校中随机选取20所,其中重点建设大学10所,普通二本院校7所,普通高职院校3所,对其数字资源的数量、种类、类型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从这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门户网站入手,辅以电话和走访等方式。调查时间自5月至208月。调查的数据资源类型为所购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随书光盘管理系统等。
2.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20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统计情况见表1。这些数据库包括购进的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总量。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库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本调查随机抽选的20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拥有100个以上数字资源数据库,3所拥有50个以上资源数据库,4所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另有4所还未达到20个。其中重点院校占有绝对优势,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绝大多数普通二本院校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和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数据库建设滞后。
2.2购买中文数据库情况
依据实际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20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中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表2可知,清华大学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数量具有绝对优势,而第二名复旦大学仅是清华大学的一半。清华大学所拥有的数量是最后一名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所拥有数量的近40倍。1所高校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8所高校在50个到100个之间,5所高校在20个到50个之间,6所高校未达到20个。
根据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对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其中购买次数达到10次以上的中文数据库如表3所示。
读秀知识库集文献检索、试读、传递为一体,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文献的深度检索、全文显示、统一快捷的整合服务和高效快捷的文献传递,被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各高校均引进了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类数据库,例如万方和中国知网,但专业数据库的引入较少。
2.3购买外文数据库情况
实际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除了承德高等专科学校未购买外文数据库,其余19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外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表4可知,各高校图书馆在购买外文数据库上的态度差异较大,自清华大学至上海师范大学,都在大力购买外文数据库,其购买外文数据库的数量超过所购买中文数据库的数量。自兰州大学至承德高等专科学校,其外文数据库的购买量少于中文数据库。
根据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统计汇总被高校图书馆购买次数达10次以上的外文数据库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有5个外文数据库被15所高校同时购买,被购买次数最多的外文数据库为springerlink。各高校所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中除了综合性的科技期刊数据库,还有专业数据库。数据库种类分布的专业也较为广泛。
2.4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20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特色数据库,还有6所高校未建立。
由表6可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11个特色数据库。其中北京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了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博文、北大讲座、北大名师、北京历史地理、燕大论文、古文献资源库和民国旧报刊,另外还以北大名人所捐赠的书刊建立了3个图书馆。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不均衡
依据20所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库调查的结果显示,清华大学拥有各类数据库533个,而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仅拥有5个数据库。绝大部分重点高校所拥有的数据库的数量都多于普通二本院校,而大部分普通二本院校拥有数据库的数量多于高职高专院校。数据资源建设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数字资源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2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涵盖更多的数据资源,会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的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商为了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会将自身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数量涵盖更多的内容。因此,各高校所购买的数据库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比两个目前高校购买较多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3],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提供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成果和中外标准等服务,所提供的数据有一部分内容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库有部分数据库是相同的,20所高校中,读秀知识库就被19所高校购买。
3.3数字资源需要整合
根据调查结果,每所高校图书馆至少拥有5个以上数据库。不同的数据库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读者在检索数据资源时,通常在一个数据库内输入关键字进行检索,然后再打开另外的数据库重新输入关键词检索。对于拥有几百个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往往要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操作,这样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效率低下,也给读者带来了重复操作的烦恼。数据整合是由简单的链接整合、导航整合向跨数据库检索不断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索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
3.4标准不统一,操作复杂
在我国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尚未对数据资源建设制定标准和规范。各数据库服务商根据自己的建设要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由发展。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系统多种多样、操作困难、数据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以及原始数据处理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数据库的共享,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5特色数据库建设缺少方向
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等现象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图书馆将学生学位论文和本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特色数据库,20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未建立特色数据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馆藏特色划定范围,找准各自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建设出既符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数据库。
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对于投入资金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来说,未来高校图书馆将遵循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坚持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以及特色化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高校数字资源共建,达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所购买数据库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所划拨的教育专项资金,各高校用有限的资金重复购买相同的数据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图书馆应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相应改革,变单独建设为群体共建,变独立运营为全局开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资金雄厚、数字资源建设较完善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加入数字资源共建的群体中来。通过高校之间通力协作,制定统一标准和规划,最终完成高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4.2建设特色数据库,突出各自特色
特色数据库是指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或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4]。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在长期社会分工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将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信息需求提供决策依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核心内容。
4.3数字资源深度整合,提高检索效率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求,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融合、聚类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5]。数字资源能否被高效利用和吸收取决于其整合程度。数据资源整合方式有基于传统书目管理的opac系统、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基于资源导航的资源整合以及基于超级链接的资源整合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二
文化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具有弘扬传统文化、推广先进文明的重要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文化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技术方案的选择、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解决思路、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展示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等方面,逐步展开探讨。
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更好地服务社会、宣传文化,使得文化馆更加便利可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馆在许多方面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化建设能够将馆内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共享,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与此同时,数字化建设也能够更好地传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的普及率和吸引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
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和实际需要。首先,要明确数字化建设的内容,是否仅仅是将馆内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还是要建设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数字平台。其次,要根据馆内的资源情况和现有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借鉴其他文化馆的经验或请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确保选取的技术方案能够稳定可靠地实施。此外,数字化建设还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难题与解决思路不可避免。首先,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于预算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挑战。在遇到预算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企业或社会团体合作、申请相关的基金资助来解决。其次,数字化建设中难免会遇到技术难题和人员培训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技术团队或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数字化建设的效果和效率。
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展示是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果的呈现和宣传。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应用、虚拟展厅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数字化资源的展示和利用。通过科技手段,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文化馆的魅力和价值。数字化建设成果的展示还可以与其他文化馆进行合作,开展交流与展览活动,推动文化资源的互动和共享。
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科技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技术。另一方面,要进行用户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数字化建设的体验和服务,使之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拓宽文化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目标和意义,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展示成果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并不断进行持续发展,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三
前言
我国的信息化校园建设虽然最近几年在不断地进行推广,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使发展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受到了阻碍[1]。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效地运用云技术,能够将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1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运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1.1it系统建设和扩容成本降低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开发各分类以及整合等各类信息资源都必须要具备,针对传统网络的信息中心来说,软硬件的资源都需要花费比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去进行维护和升级[2]。对于数字化校园中平台和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等各项服务,有效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使各项服务进行互相联系和支撑,既能够将系统性能大幅度地提升,又能够将维护系统的工作量有效地减少,传统大型的it系统设备,被云技术利用低成本的运算替代了,从而使it系统扩容和建设的成本得以有效地降低。此外,各类的资源管理被云计算的管理平台给整合了,能够将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人数得以减少,从而使物力人力的成本都得以降低。
1.2扩展资源共享范围
对于校园网的建设,传统只对校园内部资源共享比较重视,而互联性和开放性却比较欠缺。作为校园网应该将更多方面和更大范围的共享服务给更多的师生进行提供,对于院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应该重视起来,共享系统能够将与资源共享的每一个院校资源都进行整合,每一个参与者对于所需要的资源都能够很方便地获取,有效地运用云计算技术,就能够将这个目标有效地进行实现[3]。云技术根据对软硬件的设备和架构的通用,能够将存储资源和按需分配计算提供给各个应用系统,将跨地域和跨系统的共享资源池建立起来,在云计算以及服务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能够将一个校园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起来,该平台不但可以与服务器系统和网络运行环境通用,还可以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跨系统和跨区域通用。这个平台主要的依靠就是众多的云服务器,具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计算功能,能够将资源共享范围进行大幅度地扩展[4]。
1.3提高信息化资源服务的可靠性
数字化校园各系统在运行中,服务器是最重要的,服务器一旦出现了故障,校园网信息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5]。在数字化校园中,有效地运用云计算,能够将服务器错误所导致的损失极大地降低,将下方基础设备和应用软件,利用虚拟技术隔离开,在虚拟层,用户看到的只是虚拟出来的各种设备,致使设备的依赖性减少了,从而提供可能给动态的资源。将虚拟化中的分布式资源和动态迁移以及高可用性等技术进行有效地运用,致使集群中虚拟机可以动态地将所需要的资源分配到,如果有一台物理器有异常情况出现,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将上面部置的'虚拟机,自动地迁移到其他的物理机上,从而使服务正常的运行得到了保证[6]。
2在数字化校园中,云计算的具体应用
2.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将细节利用屏蔽物理网络和底层的抽象进行有效地实现,将数据的交换和转发与控制网络的管理分离开[7]。有效运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和软件以及系统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服务器的虚拟化,能够以虚拟机的方式,将多个操作系统在一个物理服务器上进行运行,每一台虚拟机都可以对底层服务器的计算资源进行访问,也就是具备ram和网卡以及cpu等独立的虚拟硬件。在资源定制中,虚拟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性,虚拟机可以定制cpu数目和ram容量等的私有服务器,也就是在私用服务器作用下,可以将资源按需要进行分配[8]。根据应用资源共享机制,在虚拟化技术封装下,虚拟机可以将与自身运行相适应的环境构成,从而将共享硬件的资源目的得以实现。网络虚拟化,将物理网络以软件的方式完整地再现,能够将物理网络节点虚拟为多个虚拟网络的节点,网络链接的数量增加得以促进[9]。将网络交换机和网卡进行虚拟化,从而减少网络设备数量。集中存储分散资源时,能够将一个比较大的存储池创建起来,既方便统一管理,又方便统一备份,对于提高存储资源的可靠性也是有利的促进[10]。
2.2虚拟化资源池的应用
虚拟化资源池就是将存储和计算以及网络资源利用虚拟的技术,将众多的物理设备重新组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将相应的存储和计算以及网络资源池有效地形成,提供给上层的应用软件。也就是将校园网中的资源运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将数字化校园大型的虚拟化资源池构建。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运用云技术不但能够将传统校园的运维模式和应用进行有效地改进,还能够将教学的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四
摘要:信息技术的推广为现代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支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现了对校园资源的优化配置。数字化的校园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校园建设方式的突破,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了对校园各项资源的整合,实现管理上的高效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本文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出发,具体的分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结合现代校园建设的发展需求,提出了科学的实践对策,提升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水平,推动现代高校建设专业化、现代化、数字化实现。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对策
1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概述
在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的享受教育资源,快捷方便的校园建设模式提升了校园的建设质量,为校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界定
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指通过技术性的革新,以信息技术作为指导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和校园管理方式,创设一个具有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是对网络技术平台的现实应用,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上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在数据的分析和存储上具有非常强大管理能力,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信息整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操作平台。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以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模式提升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校园管理优势的充分体现,为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1.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
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较快,数字化技术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给国外发达国家的校园管理和教学水平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研究分析国外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为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以学生为本。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都应该是服务学生需要。其次,将技术革新合理化的运用到校园建设中。数字化技术是技术革新的标志之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并非所有的数字化技术都适合应用于校园建设。因此,合理化的吸纳技术革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十分必要。
1.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在校园建设中的运用,能够为校园资源互动、开发精品课程、师生实时教学提供便利,是现代化技术对传统校园建设的改良。数字化校园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更新缓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立在创新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但目前,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技术更新缓慢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二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定位不准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不同,建设理念不同会极大的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的发展,在学校中应用数字化的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方便师生交流,但不合理的定位导致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受阻。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五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高新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技术作为现阶段重点使用的技术之一,在诸多行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而且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好房地产档案的管理,可以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由于房地产档案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所以在档案管理中积极地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质量。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强化认识,提高技术利用率,进而提升管理的效率。
一、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专业性和项目性。房地产档案管理有自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专业性和项目性上。就专业性而言,因为房地产档案是在房地产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资料,其产生的基础是房地产特定的专业活动,所以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就项目性而言,因为房地产的建设是以项目为区分的,所以档案资料也是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建立,因此,在档案管理的时候,便会按照项目来进行。简而言之,房地产档案的产生具有专业性和项目性,所以在管理中也要重视这两个特性。
(二)分散性和集中性。房地产档案管理除了具有专业性和项目性的特点外,还拥有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就房地产开发而言,由于项目需要完成不同的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工作的资料要进行分散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的分散性特点。另一方面,虽然项目有不同的环节划分,但是整体上具有统一性,所以在管理当中,项目资料需要进行集中保管。这也就形成了房地产档案管理集中性的特点。简言之,分散和集中的结合,使得档案管理更具效率性。
二、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档案检索和查询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巨大,首先体现在档案检索和查询中。
传统的房地产档案在进行检索和查询的时候,需要按照“问题”或者是“事由”来进行档案位置的确定,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在利用了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在数据库中进行档案资料的直接检索,这就避免了检索步骤的繁复化,使得检索效率有了显着的提升。另外,利用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得房地产档案的检索和查询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此种管理方式无疑会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二)在系统权限设置方面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过程中,在系统权限的设置方面也有着积极应用。在房地产档案的数字化体系建设中,为了保证信息资料的完善性、全面性以及保密性,需要在系统中进行一定的安全权限设置。数字化技术能够清楚地将档案管理的环节进行划分,然后在环节连接处进行权限设置,这样,整个系统的环节性更加的明显,安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三)在档案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另一个突出应用便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利用,房地产档案不仅会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更会以电子形式存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电子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和编排,这会提升档案统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这种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人工档案在存储和管理上的不便。传统的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毁坏,比如腐烂或者火灾等,这些毁坏会造成档案统计的不完善,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档案资料压缩成数字信息,进而进行保存,这样,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都会得到保障,档案统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提升。简而言之,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档案统计工作的全面性,从而实现质量化和效率化。
(四)在档案分析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突出应用体现在档案分析中。档案分析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迅速地将电子档案进行分类和整理,从而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为管理效果的提升服务。利用数字化技术,档案分析的效率会明显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也会显着加强。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要想使得档案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那么就必须进行档案分析。数字化技术利用信息的手段,对档案资料进行重新的分析和组合,这样,档案的价值便会得到提升,其利用的效果也会加强。
三、结语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房地产档案的数量持续增加。数量繁多的档案资料给有效地管理带来的一定的困难,而管理难度的增加又会造成档案资料利用价值的降低,所以积极地利用新技术促进房地产档案的管理,提升其利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管理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房地产档案进行管理,可以更加科学地掌控档案资料,从而提高资料利用率,这对于档案管理的价值提升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学智.房地产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03):205.
[2]李昕毅.论述缩微复制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20xx(13):162.
[3]黄飞.浅析数字信息化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xx(16):111+113.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六
1.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先进的数字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数字化高校档案馆是在传统档案馆的馆藏、分类、查询等固有的模式基础上,借助广泛普及的计算机与通畅无阻的网络,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入档案领域,实现了档案资源的科学保护与资源共享。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依托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网络.而现行高校档案馆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1)硬件基础设施缺乏
许多学校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必要设备的购置尚存在问题,使构建完整数字化体系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使得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留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2)数据库建设落后
许多拥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学校,在其数据库中却只现其馆藏之冰山一角,内容极其稀少,种类极其贫乏,数据库检索途径单一,有些甚至不能提供检索途径。数据库根本不能发挥其网罗档案资源供用户搜索利用的功能,成为了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度的浪费。
(3)网络建设落后
网络建设落后,网络故障频出,为广大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于网络资源也未做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链接匮乏,严重影响了资源共享的程度,大大的违背了数字化建设扩大资源共享面的初衷。
1.2人才匮乏与激增的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数字化建设的建设、更新、维护与升级与普及都与人才息息相关。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及档案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档案馆的建设。但是目前这种综合人才十分缺乏,往往存在着专业计算机人才不懂档案管理,而档案管理人才又不懂计算机的尴尬处境。高校档案馆缺乏对档案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引进外来人才的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
1.3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方便资源的利用
但是往往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浪费。例如,在许多学校的数字化档案馆中对于档案信息数据的资料范围、检索途径、索取方式都缺乏必要的说明与介绍,使同学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大大的减少了数字化档案馆的使用人数。同时因为缺乏专人负责对数字化档案馆的答疑工作,出现问题时用户往往只能放弃利用档案馆而另寻他法。
2反馈机制不健全与完善数字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必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这就需要及时与用户沟通,不断采纳意见并积极改进。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做到反馈机制健全,因而阻断了与用户之间有效的沟通。也因为不能及时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很难能取得用户的支持与信任,又是得档案馆的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3.针对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经费的投入不仅包括网络通讯设备、服务器、处理设备的购置,还应包括软件设施的完善。数字化档案馆在满足档案的利用与管理的同时,还应注重数据库的完善构建。首先,数据库的内容要能很好的反映馆藏书籍的内容,并及时填充新近书目与档案资料,做到数据库内容丰富翔实,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其次,信息检索要更加智能化,不仅能够分类查询,还应能够根据相关要素进行查询,以达到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的使用,使用户能够在海量的资源面前不再茫然。再次,要充分利用资源链接,最大程度的扩大资源共享面,使用户能够以最方便、便捷的方式搜寻到其所需的最全面的资源。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承担者档案馆的建设、更新、维护与升级,更承担着指导用户如何利用数字化档案馆等普及工作,而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能熟练运用检索方法、懂得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具备沟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要想推进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就必须要大力优化档案馆成员的知识结构,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且大量引进外来人才,为档案馆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从而逐步提高档案馆的管理的水平。对于档案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管理资格的成员要坚决予以剔除,充分保持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先进行。
3.3强化使用推广
高校档案馆的基础建设程度和水平质量,需要由用户来认可,只有用户满意的档案馆才是馆建的基础所在。高校档案馆做为一项基础建设部门,自身的推广程度是受使用范围所限制的,其服务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用户的使用来判别。因此,高校档案馆要定位在为用户服务的定位上,加大使用推广的力度。在每一名教职员工或是学员来提取档案时,档案馆通过高效快捷的查访方式以及优质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高校档案馆在强化信息建设的同时,主要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档案馆的管理规范程度以及用户的认知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加强反馈机制的建立
只有通过与用户的及时沟通才能了解其需求,从而更好的完善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而其反馈机制的建立就要借助于有效的沟通平台的建立。为了方便用户与档案馆的沟通,各高校档案馆需调配相关人员专门从事与用户的沟通工作,并将管理员的qq、msn、手机、邮箱等有效联系方式,以最醒目地方式标注在档案馆网页上。用户可以通过与管理员的沟通进行数据库使用方法的咨询、对档案馆进行测评或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管理员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予以解答,并将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整理与汇总,并向档案馆汇报。接到问题后,各档案馆需通过会议讨论等方式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进行改进。
4.结语
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史大势所趋,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要将全部档案数字化目前是不切实际的,既可能浪费有限的资金,又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因此,要根据馆藏情况、服务对象,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对于那些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档案和具有经济、科技、文化价值的档案以及馆藏珍贵档案可优先选择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工作中应该从档案馆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经验的方面入手,也就是从最容易的方面入手,分步骤地开展档案教学化工作,并不断的从档案数字化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我们的档案数字化建设。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论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文化馆作为一座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场所,数字化建设对于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和满足观众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在我担任某文化馆数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一职的两年时间内,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一系列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化建设拓展了文化馆的辐射面。传统的文化馆展览馆内仅能容纳有限数量的观众,而数字化建设则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形式,将文化资源无限放大。通过建设文化馆官方网站、推出移动应用,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展览资讯、查阅馆藏文物、收听观看文化讲座等。同时,数字展览也为文化馆扩大国际交流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海外展览、了解外国文化,文化馆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馆进行合作,共同举办线上展览,推广本国的文化艺术。
其次,数字化建设提高了文化馆的服务质量。以往观众在文化馆参观展览需要依赖导览员的带领和讲解,而数字化建设则可以提供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眼镜或者手机App来体验真实的展览场景,不必亲自到场就能感受到文化馆的魅力。此外,数字化建设还能提供更为精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观众可以通过文化馆官方网站查询展览时间、文物介绍、参观路线等详细信息,避免了排队等候和信息不准确的尴尬。
再者,数字化建设促进了文化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传统的文化馆参观模式主要是观众被动接受,而数字化建设则可以让观众成为参与者和创造者。例如,通过文化馆手机App提供的互动功能,观众可以给展品点赞、评论、发布照片等,与其他观众互动交流;此外,文化馆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线上互动,组织线上讨论、问答活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最后,数字化建设提升了文化馆的管理效率。传统的文化馆管理模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管理馆藏、展览等工作,而数字化建设则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使用文化馆管理软件可以对馆藏进行统一管理、查询和借还,提高了利用效率和便利性。此外,数字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数据化分析来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文化展览策划和服务改进,提升了文化馆的经营能力和吸引力。
总之,数字化建设为文化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提升了文化馆的传播效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然而,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内容创作、版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需不断创新,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精彩的文化体验。只有在数字化时代,文化馆才能更好地履行其使命,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13292.html】